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3:30: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背景技术:

2.随着新能源电力的发展,电动汽车也逐渐被广大普及,汽车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其技术也随之逐渐完善,当电动汽车在外界出现缺电情况时,需要设置移动式充电桩,对储能较低的电动汽车进行充电,但是,若电动汽车位于斜桥等倾斜路面时,需要对移动式充电桩移动组件进行定位,而现有移动式充电桩轮体多采用万向轮结构,其虽然可以对轮体进行定位,却无法对万向轮与充电桩连接处进行定位,这导致在充电桩定位后,万向轮处依旧会出现偏移,且现有万向轮轮体处,主要采用摩擦定位的方式,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其摩擦效果降低,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便于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移动充电桩主体,所述移动充电桩主体外围插接有防护板,所述防护板下端固定有支撑垫,所述防护板外围两侧固定有第一螺纹板,所述充电桩主体外围两侧固定有与第一螺纹板位置匹配的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下侧转动安装有与第一螺纹板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上端固定有第一插接套,所述移动充电桩主体外端面一侧固定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插接套,所述第二插接套内插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第一插接套匹配。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6.所述第一螺纹杆上端固定有限位插孔,所述第一插接套下端固定有与限位插孔插接的限位插杆。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限位插孔下端开设有活动腔,所述限位插杆下端固定有与活动腔匹配的限位板。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一侧所述转动杆内端面固定有定位螺杆,另一侧所述转动杆内端面固定有与定位螺杆螺纹配合的定位螺孔。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移动充电桩主体上端开设有收纳腔,所述收纳腔上端转动安装有盖板,所述收纳腔内固定有绕线轴,所述绕线轴上端固定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盖板下端面与绕线轴上
端相互贴合,且所述盖板端面开设有与第二螺纹杆插接的通孔,所述第二螺纹杆外围通过螺纹转动安装有第二螺纹板,所述第二螺纹板下端与盖板上端相互贴合。
13.有效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该一种便于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通过转动杆与第一插接套之间的插接配合,便于推动设有移动,通过转动杆与第一插接套之间的插接配合,可以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通过第一螺纹板与第一螺纹板之间的螺纹配合,可以在移动充电桩主体外围,对防护板高度进行调整,使得支撑垫下端与地面接触,进而可以对移动充电桩主体进行支撑,使得移动充电桩主体下端万向轮悬空,从而可以对设备进行定位,避免设备出现偏移,且采用非摩擦定位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小结构间的磨损。
16.该一种便于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置收纳腔及绕线轴,可以对充电线进行缠绕收集,设置盖板,可以对收纳腔进行密封,可以对收纳腔内部充电线进行保护,通过第二螺纹杆与第二螺纹板之间的螺纹配合,可以对盖板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处a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螺纹杆处内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插接套处内部拆分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说明:
23.1、移动充电桩主体;2、防护板;3、支撑垫;4、盖板;5、转动座;6、第一螺纹板;7、第一螺纹杆;8、第一插接套;9、活动腔;10、限位插孔;11、限位板;12、限位插杆;13、第二插接套;14、转动杆;16、定位螺杆;17、定位螺孔;18、收纳腔;19、绕线轴;20、第二螺纹杆;2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参照图1-5,一种便于移动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包括移动充电桩主体1,移动充电桩主体1外围插接有防护板2,防护板2下端固定有支撑垫3,防护板2外围两侧固定有第一螺纹板6,充电桩主体1外围两侧固定有与第一螺纹板6位置匹配的转动座5,转动座5下侧转动安装有与第一螺纹板6螺纹配合的第一螺纹杆7,第一螺纹杆7上端固定有第一插接套8,移动充电桩主体1外端面一侧固定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插接套13,第二插接套13内插接有转动杆14,转动杆14与第一插接套8匹配。
26.具体的,在移动设备时,将两个转动杆14插接进移动充电桩主体1外端两个第二插接套13内,通过转动杆14,配合移动充电桩主体1下端万向轮,可以对设备进行移动;在对设备进行定位时,将两个转动杆14从两个第二插接套13抽出,并将两个转动杆14插接进两个
第一插接套8内,同时对两个转动杆14进行转动,带动第一螺纹杆7在转动座5内转动,在移动充电桩主体1对防护板2及第一螺纹板6运动方向的限制下,转动的第一螺纹杆7,通过其与第一螺纹板6之间的螺纹配合,带动第一螺纹板6及防护板2向下运动,使得支撑垫3与地面接触,可以对移动充电桩主体1进行支撑,使得移动充电桩主体1下端万向轮悬空,从而可以对设备进行定位。
27.第一螺纹杆7上端固定有限位插孔10,第一插接套8下端固定有与限位插孔10插接的限位插杆12,限位插孔10下端开设有活动腔9,限位插杆12下端固定有与活动腔9匹配的限位板11。
28.具体的,通过限位插孔10与限位插杆12之间的插接配合,可以在第一螺纹杆7上侧,对第一插接套8高度进行调整,便于转动杆14的安装插接,避免转动杆14与移动充电桩主体1之间产生干涉,且能够保证第一插接套8带动第一螺纹杆7随其进行转动,设置活动腔9与限位板11,可以对第一插接套8活动区间进行限制,避免第一插接套8出现脱落。
29.一侧转动杆14内端面固定有定位螺杆16,另一侧转动杆14内端面固定有与定位螺杆16螺纹配合的定位螺孔17。
30.具体的,在将两个转动杆14分别插接进两个第二插接套13内时,通过定位螺杆16与定位螺孔17之间的螺纹配合,可以对两个转动杆14进行连接固定,避免两个转动杆14从两个第二插接套13外侧脱落。
31.移动充电桩主体1上端开设有收纳腔18,收纳腔18上端转动安装有盖板4,收纳腔18内固定有绕线轴19,绕线轴19上端固定有第二螺纹杆20,盖板4下端面与绕线轴19上端相互贴合,且盖板4端面开设有与第二螺纹杆20插接的通孔21,第二螺纹杆20外围通过螺纹转动安装有第二螺纹板15,第二螺纹板15下端与盖板4上端相互贴合。
32.具体的,通过绕线轴19,可以对充电线进行缠绕,便于将充电线收纳至收纳腔18内,配合盖板4,形成密封空间,可以对收纳腔18内部充电线进行保护,且在关闭盖板4时,第二螺纹杆20会与通孔21产生插接,通过第二螺纹板15与第二螺纹杆20之间的螺纹配合,可以对第二螺纹板15进行安装,并使得第二螺纹板15下端与盖板4上端贴合,可以对盖板4进行定位。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