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絮凝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0:11: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絮凝沉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絮凝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2.絮凝沉淀是颗粒物在水中作絮凝沉淀的过程。在水中投加絮凝药剂后,其中悬浮物的胶体及分散颗粒在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且在沉降过程中它们互相碰撞凝聚,其尺寸和质量不断变大,沉速不断增加。絮凝沉淀可以加速颗粒物与水的分离,常用于污水处理等。
3.现有的絮凝沉淀装置(如专利:一种泥水沉淀分离装置及方法,cn202210091748.1)其水泥分离的效果较差,导致排出污泥的含水量较高,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因此,市场需要一种可以高效分离水和污泥的絮凝沉淀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絮凝沉淀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包括反应筒,所述反应筒上部设有混合仓,混合仓下部设有多层沉淀隔板,所述沉淀隔板下方设有挡泥隔板,所述挡泥隔板下方设有出泥口;
7.所述混合仓顶部和侧部采用密封设计,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收缩段、喉管和扩散段,所述喉管侧部设有吸引管,所述吸引管一端与喉管侧部连通,末端延伸至沉淀隔板下方;
8.所述混合仓内设有加入絮凝沉淀剂的加药管、加入原料的进料管以及混合原料和絮凝沉淀剂的叶片,所述叶片通过电机带动;
9.所述混合仓侧上部设有清水隔板和清水出口。
10.作为改进,所述沉淀隔板相对设置,并在文丘里管下方设有第二开口。
11.作为改进,每层所述沉淀隔板对应的第二开口自上向下逐渐变小。
12.作为改进,所述沉淀隔板的层数为3-4层。
13.作为改进,所述吸引管的末端设于自下向上数第二层沉淀隔板的下方,且延伸至其中段。
14.作为改进,所述加药管在混合仓内部的部分为环形结构,底部设有加药孔。
15.作为改进,所述反应筒底部设有支撑架。
16.作为改进,所述电机设于反应筒顶部,并通过转轴带动叶片转动。
17.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8.1.本实用新型采用将絮凝药剂与原料在混合仓内混合,混合完毕后就通过文丘里管排出,小仓结构混合效果好,即混即排混合效率高。
19.2.本实用新型通过文丘里管的效应,将混合仓中下部的泥水混合物重新吸引到上
方文丘里管处,进行二次沉降,可以进一步提高污泥与水的分离程度,降低排出污泥的含水量,提高水泥分离的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1中一种絮凝沉淀装置的结构图;
21.图2为实施例1中一种絮凝沉淀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22.图中标示:
23.1-反应筒,11-支撑架,2-混合仓,21-开口,22-加药管,221-加药孔,23-进料管,24-叶片,3-沉淀隔板,31-第二开口,4-挡泥隔板,5-出泥口,6-文丘里管,61-收缩段,62-喉管,63-扩散段,64-吸引管,7-电机,71-转轴,8-清水隔板,9-清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5.实施例1
26.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包括反应筒1,反应筒1上部设有混合仓2。混合仓2下部设有多层沉淀隔板3,沉淀隔板3下方设有挡泥隔板4,挡泥隔板4下方设有出泥口5。
27.混合仓2顶部和侧部采用密封设计,底部设有开口21,开口21处设有文丘里管6,文丘里管6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收缩段61、喉管62和扩散段63,喉管62侧部设有吸引管64。
28.本实施例中,沉淀隔板3的层数为3层。每层沉淀隔板3相对设置,文丘里管6下方设有第二开口31。每层沉淀隔板3对应的第二开口31自上向下逐渐变小。吸引管64一端与喉管62侧部连通,末端设于自下向上数第二层沉淀隔板3的下方,且延伸至其中段。
29.混合仓2内设有加入絮凝沉淀剂的加药管22、加入原料的进料管23以及混合原料和絮凝沉淀剂的叶片24。加药管22在混合仓2内部的部分为环形结构,底部设有加药孔221。叶片24通过电机7带动,电机7设于反应筒1顶部,并通过转轴71带动叶片24转动。
30.混合仓2侧上部设有清水隔板8和清水出口9。反应筒1底部设有支撑架11。
31.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32.污水通过进料管23排入混合仓2内,同时加药管22向混合仓2内加入絮凝沉淀剂;电机7带动叶片24转动,将混合仓2内的污水和絮凝沉淀剂搅拌混合均匀。由于进料管23和加药管22不断注入污水和絮凝沉淀剂,以及叶片24旋转的推力;混合仓2内的混合物通过文丘里管6进入反应筒1内。
33.反应筒1内的3层沉淀隔板3可以分隔反应筒1内的空间,并使混合仓2内排出的泥水混合物在沉淀隔板3上方循环流动,增加污水絮凝的时间。污水内的固体成分在絮凝沉淀剂的作用下逐渐成核、生长成较大颗粒,然后通过沉淀隔板3中部的第二开口31滑落至反应筒1底部。
34.文丘里管6可以在喉管62侧部形成负压,并通过吸引管64吸引第二层沉淀隔板3下方的水和污泥颗粒,将其输送至喉管62处进行二次沉降。
35.反应筒1内进行絮凝沉降时,由于固体成分自身重力以及倾斜且分层的沉淀隔板3
的阻隔。反应筒1内的固体成分主要集中在靠近反应筒1中轴的区域,而靠近反应筒1筒壁处污水的固体含量相对较少。
36.由于文丘里管6主要向下排出污水,文丘里管6上方以及混合仓2与反应筒1内壁之间的区域形成扰动相对较小的净水区。如图2所示,在混合仓2外侧至反应筒1内壁处区域内,固体颗粒含量少并可以快速沉降。因此,混合仓2上方清水隔板8及清水出口9处几乎没有固体成分。
37.本实施例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进料管23不断注入污水,固体颗粒和污泥絮凝沉降至出泥口5排出,而清水不断从清水出口9处排出。
3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是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等同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做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筒,所述反应筒上部设有混合仓,混合仓下部设有多层沉淀隔板,所述沉淀隔板下方设有挡泥隔板,所述挡泥隔板下方设有出泥口;所述混合仓顶部和侧部采用密封设计,底部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有文丘里管,所述文丘里管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收缩段、喉管和扩散段,所述喉管侧部设有吸引管,所述吸引管一端与喉管侧部连通,所述吸引管末端延伸至沉淀隔板下方;所述混合仓内设有加入絮凝沉淀剂的加药管、加入原料的进料管以及混合原料和絮凝沉淀剂的叶片,所述叶片通过电机带动;所述混合仓侧上部设有清水隔板和清水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隔板相对设置,并在文丘里管下方设有第二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沉淀隔板对应的第二开口自上向下逐渐变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隔板的层数为3-4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的末端设于自下向上数第二层沉淀隔板的下方,且延伸至其中段。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药管在混合仓内部的部分为环形结构,底部设有加药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筒底部设有支撑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设于反应筒顶部,并通过转轴带动叶片转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絮凝沉淀装置,包括反应筒,反应筒上部设有混合仓,混合仓下部设有多层沉淀隔板,沉淀隔板下方设有挡泥隔板,挡泥隔板下方设有出泥口;混合仓底部设有开口,开口处设有文丘里管;混合仓内设有加药管、进料管以及叶片,叶片通过电机带动;混合仓侧上部设有清水隔板和清水出口。本实用新型采用将絮凝药剂与原料在混合仓内混合,混合完毕后就通过文丘里管排出,小仓结构混合效果好,即混即排混合效率高。本实用新型通过文丘里管的效应,将下方的污泥重新吸取到上方,进行二次沉降,可以进一步提高污泥与水的分离程度,降低排出污泥的含水量,提高水泥分离的效率。提高水泥分离的效率。提高水泥分离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侯锋 卢先春 江乐勇 庞洪涛 翟丹丹 曹效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投信开水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10
技术公布日:2022/12/2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