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08:37: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空调器上通常会有新风功能,实现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的流通,以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
3.对于空调室内机上的新风出风口,通常是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下部。但通常而言,新风的出风口要小于空调风的出风口,为了提高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混合效率,会出现新风出风口的风速急促、新风射流的情况,吹到用户身体上不适感较强,影响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在保证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混合效率的同时,能够改善用户体验。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6.外壳;
7.新风进风管,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新风进风管用于与室外的新风管相连通;
8.新风出风结构,其设置于所述外壳上且与所述新风进风管相连通,所述新风进风管和所述新风出风结构共同形成新风风道,所述新风出风结构上设置有均与所述新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以使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向下出风,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三出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两端,使得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能够分别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第三出风口侧向出风。
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出风结构包括:
10.第一出风管,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底部并与所述新风进风管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管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出风口;
11.第二出风管,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一端上并与所述新风进风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管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出风口;
12.第三出风管,其设置于所述外壳的第二端上并与所述新风进风管相连通,所述第三出风管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出风口。
1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管设置于靠近所述外壳第一端处的所述外壳内部;
14.所述新风进风管具有新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所述新风进风口用于连接室外的新风管,以使所述新风进风管与室外的新风管相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口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管、所述第二出风管和所述第三出风管。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管的第一端与所述新风出风口相连通,所述第
一出风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出风管相连通,使得所述新风进风管内的新风经由所述第一出风管进入所述第三出风管。
16.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出风结构还包括:
17.导风管,其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口处,所述导风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出风管的一端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出风管与所述新风进风管相连通,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出风管的第一端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出风管与所述新风出风口相连通。
18.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管的内部设置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将所述导风管的内部分隔成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管相连通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二出风管相连通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均对应所述新风出风口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均与所述新风出风口相连通。
1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板与所述导风管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的空间为所述第二区域,所述分流板与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之间形成的空间为所述第一区域;
20.所述分流板与所述导风管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分流板与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导风管的第一端的出风量小于所述导风管的第二端。
2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管上;
22.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形状为矩形。
2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出风管上,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形状为圆形,在逐渐远离所述第二出风管与所述新风进风管连通处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尺寸逐渐变大;
24.所述第三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出风口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三出风管上,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形状为矩形,在逐渐远离所述第三出风管和所述第一出风管连通处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尺寸逐渐变大。
2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任一段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新风进风管和新风出风结构,新风出风结构设置有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第一出风口能够实现空调室内机的底部出风,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能够实现空调室内机的两侧侧向出风,从而实现空调室内机的三向出风,保证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混合效率,而且出风口的面积范围扩大后,也不易形成气流聚集,减少吹到用户身体上不适感,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新风进风管和新风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新风进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新风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出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出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35.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出风管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6.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出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37.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出风管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风管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0.图中,100、外壳;200、新风进风管;300、新风出风结构;210、新风进风口;220、新风出风口;310、第一出风管;320、第二出风管;330、第三出风管;340、导风管;311、第一出风口;321、第二出风口;331、第三出风口;341、分流板;342、第一区域;343、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5.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100、新风进风管200和新风出风结构300。
46.所述新风进风管200设置于所述外壳100的内部,所述新风进风管200用于与室外的新风管相连通。
47.所述新风出风结构300设置于所述外壳100上且与所述新风进风管200相连通,所述新风进风管200和所述新风出风结构300共同形成新风风道,所述新风出风结构300上设置有均与所述新风风道相连通的第一出风口311、第二出风口321和第三出风口331,所述第一出风口311位于所述外壳100的底部,以使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311向下出风,所述第二出风口321和所述第三出风口331分别设置在所述外壳100的两
端,使得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能够分别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321和所述第三出风口331侧向出风。
48.对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而言,还包括其他基础部件。所述外壳100上还设置空调风出风口和空调风进风口,外壳100内部还形成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还分别连通所述空调风出风口和所述空调风进风口。通常来说,所述空调风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顶部,而所述空调风出风口设置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底部。
49.在外壳100内部的所述换热风道上,还设置了换热器和空调风机。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空调风机均设置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换热器用于对所述换热风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即为,室内空气从所述空调风进风口进入所述换热风道,换热器对这些空气进行降温或者升温,以后再从所述换热风道经过所述空调风出风口进入室内,实现为室内升温或者降温。而所述空调风机用于将室内的空气抽取到所述换热风道内,即为,将所述空调风机工作时,所述换热风道的气压和外壳100外部的室内空气气压形成压差,压差使得室内空气从所述空调风进风口吸入到所述换热风道内部,再从所述换热风道内部换热后,再经所述空调风出风口吹出到外壳100外部,从而使空调风混入到室内的空气中,为室内升温或者降温。
50.新风是由室外机的新风模块吸入,经过过滤等处理后,经过所述新风管进入到所述新风进风管。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换热风道不连通,新风是通过所述新风出风结构,也就是新风经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以及所述第三出风口吹出到外壳100的外部,与室内空气混合,实现室内空气变的更新鲜的作用。上述的所述换热器、所述空调风机等等这些空调器的基础部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5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所述外壳100、所述新风进风管200和所述新风出风结构300,所述新风出风结构300设置有所述第一出风口311、所述第二出风口321和所述第三出风口331,所述第一出风口311能够实现空调室内机的底部出风,所述第二出风口321和所述第三出风口331能够实现空调室内机的两侧侧向出风,从而实现空调室内机的三向出风,保证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混合效率,而且出风口的面积范围扩大后,也不易形成气流聚集,减少吹到用户身体上不适感,提高用户体验。
52.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4,所述新风出风结构300包括第一出风管310、第二出风管320和第三出风管330。
53.所述第一出风管310设置于所述外壳100的底部并与所述新风进风管200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管310上设置有所述第一出风口311。
54.所述第二出风管320设置于所述外壳100的第一端上并与所述新风进风管200相连通,所述第二出风管320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出风口321。
55.所述第三出风管330设置于所述外壳100的第二端上并与所述新风进风管200相连通,所述第三出风管330上设置有所述第三出风口331。
56.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实现第一出风口311向下出风,且所述第二出风口321和所述第三出风口331向两侧出风,形成空调室内机三向出风的效果。
5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管310上设置位置在所述空调风出风口的上方,换言之,所述第一出风口311的位置在所述空调风出风口的上方。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管310也可设置在所述空调风出风口的下方,也就是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311在所述空调风出风口的下方。所述第一出风口311只要为朝下设置,新风能够从所述第一出风口311吹
入到室内,那么所述第一出风管310的是设置在所述空调风出风口的上方还是下方,所述第一出风口311的位置是设置在所述空调风出风口的上方还是下方,可以根据所述空调室内机产品的外观、部件布置等需要进行设置。
58.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所述新风进风管200设置于靠近所述外壳100第一端处的所述外壳100内部。这样设置,能够较为合理的利用所述外壳100的内部空间。
59.所述新风进风管200具有新风进风口210和新风出风口220,所述新风进风口210用于连接室外的新风管,以使所述新风进风管200与室外的新风管相连通,所述新风出风口220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管310、所述第二出风管320和所述第三出风管330。
60.所述新风进风管200内设置有风机,能够将新风从所述新风进风口210送到所述新风出风口220。
6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管310的第一端与所述新风出风口220相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管31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出风管330相连通,使得所述新风进风管200内的新风经由所述第一出风管310进入所述第三出风管330。
62.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新风进风管200的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端,为了将新风送到所述第三出风管330中,设置这样的结构,简化结构的同时也符合现今的设计习惯。
63.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0和图11,所述新风出风结构300还包括导风管340,所述导风管340设置于所述新风出风口220处,所述导风管34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出风管320的一端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二出风管320与所述新风进风管200相连通,所述导风管34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出风管310的第一端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一出风管310与所述新风出风口220相连通。
64.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新风出风口220仅有一个,为了实现所述导风管340同时连通所述第一出风管310和所述第二出风管320,设置所述导风管340,能够让所述新风进风管200中的新风分别流入到所述第一出风管310和所述第二出风管320。
6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管340的内部设置有分流板341,所述分流板341将所述导风管340的内部分隔成分别与所述第一出风管310相连通的第一区域342和与所述第二出风管320相连通的第二区域343,所述第一区域342和所述第二区域343均对应所述新风出风口220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区域342和所述第二区域343均与所述新风出风口220相连通。
6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板34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新风出风口220处吹出的新风流向相同,所述分流板341将所述新风出风口220处吹出的新风分割,一部分新风进入所述第一区域342,之后进入所述第一出风管310,另一部分区域进入所述第二区域343,之后进入所述第二出风管320。
6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板341与所述导风管340的第一端之间形成的空间为所述第二区域343,所述分流板341与所述导风管340的第二端之间形成的空间为所述第一区域342。
68.所述分流板341与所述导风管340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分流板341与所述导风管340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以使所述导风管340的第一端的出风量小于所述导风管340的第二端。
6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这样的机构,改变所述第一区域342和所述第二区域343内的空间大小,从而改变所述分流板341对进入所述第一出风管310和所述第二出风管320之间
的风量配比。
70.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所述第一出风口3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口311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管310上。
71.所述第一出风口311的形状为矩形。
72.对于所述第一出风口311而言,所述第一出风管310距离所述新风出风口220较近,分得的风量也较大,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311的形状为矩形喷嘴,更利于气流喷出。
73.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6和图7,所述第二出风口3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口321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出风管320上,所述第二出风口321的形状为圆形,在逐渐远离所述第二出风管320与所述新风进风管200连通处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出风口321的尺寸逐渐变大。
74.对于所述第二出风口321而言,所述第二出风管320距离所述新风出风口220较近,风速和风压较大,在本实施例中,自下而上的所述第二出风口321的尺寸逐渐变大,这样可以尽量让各所述第二出风口321均匀吹风。
75.请参照图8和图9,所述第三出风口33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出风口331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三出风管330上,所述第三出风口331的形状为矩形,在逐渐远离所述第三出风管330和所述第一出风管310连通处的方向上所述第三出风口331的尺寸逐渐变大。
76.对于所述第三出风口331而言,所述第三出风管330距离所述新风出风口220较远,而且进入所述第三出风管330的新风经过所述第一出风管310的运送,会出现风量损失,因此所述第三出风管330内的风量与所述第二出风管320内的风量不一致。为了确保所述第三出风口331正常吹风,设置所述第三出风口331呈矩形,这样的形状让新风更容易吹出。在本实施例中,自下而上的所述第三出风口331的尺寸逐渐变大,这样可以尽量让各所述第三出风口331均匀吹风。
77.在本实施例中,如此设置所述第一出风管310、所述第二出风管320、所述第三出风管330、以及导风管340的结构和布置,能够让所述新风出风结构300尽量避免占用外壳100的内部空间。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所述新风出风结构的位置。
7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7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