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0 16:53: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模板支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是指在建筑上用于混凝土现浇施工的模板支撑结构,目前普遍采用钢或木梁拼装成模板托架,利用钢或木杆搭建成脚手架构成托架支撑,并配合钢模板进行混凝土施工。
3.然而传统的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4.1、由于传统模板支撑装置是根据建筑工程的需要而订制搭建的,不能够重复利用,此外,传统模板支撑装置的高度难以调整,导致拼装和搭建工作量大,不仅废工废料,还会降低施工效率。
5.2、由于传统模板支撑装置多采用钢材或木材搭建订制成建筑所需的模板支架,而搭建所需的钢材和木材通常十分笨重,不便于工人搭建,不仅如此,传统支撑装置的拆卸过程也十分麻烦,使得工人在模板支撑装置上投入大量时间,对工期也有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具备普适性以及便捷性的优点。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连接有驱动机构,所述底座的顶部连接有防磨损机构,所述底座的顶部连接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与驱动机构相连接,所述升降机构与防磨损机构相连接,所述升降机构的顶部连接有顶盖,所述底座的外表面连接有四个伸缩机构,四个所述伸缩机构上均连接有固定机构,四个所述伸缩机构的外端分别设置有两个螺母和两个螺纹口,所述底座的外表面开设有卡位孔,所述驱动机构上连接有螺丝杆,所述螺丝杆的一端与卡位孔相适配。
8.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中心柱、第一齿轮、三个支撑柱、三个第二齿轮和三个螺纹杆,所述中心柱转动连接于底座的顶部中心位置,所述第一齿轮与中心柱的顶端连接,三个所述支撑柱相对应分布连接在底座的顶部,三个所述第二齿轮分别与三个支撑柱的顶部转动连接,三个所述第二齿轮均与第一齿轮相啮合,三个所述螺纹杆均连接在顶盖的底部,三个所述螺纹杆的底端分别延伸至三个支撑柱的内部,三个所述第二齿轮分别螺纹套设在三个螺纹杆的外表面。
9.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蜗轮、蜗杆、把手和两个稳定块,两个所述稳定块均连接于底座的顶部,所述蜗杆转动连接在两个稳定块之间,所述把手连接在蜗杆的一端,所述蜗轮与中心柱的外表面连接,所述蜗杆与蜗轮相啮合,所述螺丝杆与把手螺纹连接。
10.优选的,所述防磨损机构包括限位圈和齿圈,所述限位圈连接于底座的顶部,所述齿圈与限位圈的内部转动连接,所述齿圈与三个第二齿轮均相啮合。
11.优选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外套管、内衬管和若干个限位孔,所述外套管与底座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内衬管活动连接在外套管的内部,所述内衬管的一端延伸出外套管的外部,其中一个所述螺母设置在内衬管的一端,若干个所述限位孔呈直线等距离开设在内衬管的外表面。
12.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定位柱、第一卡块、第二卡块、第一固接杆、第一圆纽、第一弹簧、第二固接杆、第二圆纽、第二弹簧和两个卡槽,所述定位柱连接在外套管的外表面并与外套管的内部贯通,所述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均活动连接在定位柱的内部,所述第一固接杆连接在第一卡块的顶部,所述第一固接杆的顶端延伸至定位柱的外部,所述第一圆纽连接在第一固接杆的顶端,所述第一弹簧连接在第一卡块的顶部和定位柱内壁的顶部之间,且第一弹簧位于第一固接杆的外部,所述第二固接杆与第二卡块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接杆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柱的外部,所述第二圆纽连接在第二固接杆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簧连接在第二卡块一端和定位柱的内壁之间,两个所述两个卡槽均开设在第一卡块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卡块的另一端活动卡接在其中一个卡槽的内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当需要对支撑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时,通过转动把手,带动与其固接的蜗杆开始转动,此时,与蜗杆相啮合的蜗轮随之转动,由于中心柱与底座转动连接,且蜗轮与之固接,所以中心柱也随之转动,通过中心柱的传动带动第一齿轮的转动,此时,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的三个第二齿轮均开始转动,由于三个第二齿轮分别与固定连接在底座顶部的三个支撑柱相连接,分别与三个第二齿轮螺纹连接的三个螺纹杆均开始上下移动,带动与其顶部固定连接的顶盖上下移动,以此调节装置的高度,对模板进行按压,转动把手内部螺纹连接的螺丝杆并使其旋入对应位置的卡位孔中,便可令把手不再移动,以此固定装置的高度,因本装置能够任意调节装置的高度,故能广泛适用于不同地貌、地质条件下的各种砼的浇筑,所以不仅可以避免废工废料,还能满足多种不同建筑工程模板支撑结构的需要,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5.2、在搭建支撑结构时,需要对装置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首先通过拉伸外套管内部滑动连接的内衬管以调节支撑装置之间的距离,再拉动第二圆纽,使第二卡块离开其中一个卡槽,此时由于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卡块便会落入其中一个限位孔中,此时松开第二圆纽并使其落入另一个卡槽中,内衬管的位置便会得到固定,如果需要重新调节内衬管的位置,首先拉动第二圆纽,再拉动第一圆纽,此时松开第二圆纽并使第二卡块落入其中一个卡槽中,此时,便可以重新拉动内衬管,此外,四个内衬管外端依次设置的两个螺母和两个螺纹口用于将其与其他的支撑装置进行对接,便于固定安装和拆卸,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机构、驱动机构和防磨损机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机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机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底座;2、升降机构;201、中心柱;202、第一齿轮;203、支撑柱;204、第二齿
轮;205、螺纹杆;3、顶盖;4、驱动机构;401、蜗轮;402、蜗杆;403、把手;404、稳定块;5、防磨损机构;501、限位圈;502、齿圈;6、伸缩机构;601、外套管;602、内衬管;603、限位孔;7、固定机构;701、定位柱;702、第一卡块;703、第二卡块;704、第一固接杆;705、第一圆纽;706、第一弹簧;707、第二固接杆;708、第二圆纽;709、第二弹簧;710、卡槽;8、卡位孔;9、螺丝杆;10、螺纹口;11、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建筑工程模板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连接有驱动机构4,所述底座1的顶部连接有防磨损机构5,所述底座1的顶部连接有升降机构2,所述升降机构2与驱动机构4相连接,所述升降机构2与防磨损机构5相连接,所述升降机构2的顶部连接有顶盖3,所述底座1的外表面连接有四个伸缩机构6,四个所述伸缩机构6上均连接有固定机构7,四个所述伸缩机构6的外端分别设置有两个螺母11和两个螺纹口10,所述底座1的外表面开设有卡位孔8,所述驱动机构4上连接有螺丝杆9,所述螺丝杆9的一端与卡位孔8相适配。
23.本实施方案中,通过驱动机构4提供动力,带动升降机构2工作,从而使得顶盖3能够上下移动,以此调节装置的高度,通过伸缩机构6调节装置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固定机构7保证装置之间距离的稳定,此外,将一个装置螺纹口10与另一个装置的螺母11旋紧,便能轻松连接或拆卸两个支撑装置。
24.具体的,所述升降机构2包括中心柱201、第一齿轮202、三个支撑柱203、三个第二齿轮204和三个螺纹杆205,所述中心柱201转动连接于底座1的顶部中心位置,所述第一齿轮202与中心柱201的顶端连接,三个所述支撑柱203相对应分布连接在底座1的顶部,三个所述第二齿轮204分别与三个支撑柱203的顶部转动连接,三个所述第二齿轮204均与第一齿轮202相啮合,三个所述螺纹杆205均连接在顶盖3的底部,三个所述螺纹杆205的底端分别延伸至三个支撑柱203的内部,三个所述第二齿轮204分别螺纹套设在三个螺纹杆205的外表面。
25.本实施例中,通过中心柱201的传动带动第一齿轮202的转动,此时,与第一齿轮202相啮合的三个第二齿轮204均开始转动,由于三个第二齿轮204分别与固定连接在底座1顶部的三个支撑柱203相连接,分别与三个第二齿轮204内表面螺纹连接的三个螺纹杆205均开始上下移动,并带动与其顶部固定连接的顶盖3上下移动,以此调节装置的高度。
26.具体的,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蜗轮401、蜗杆402、把手403和两个稳定块404,两个所述稳定块404均连接于底座1的顶部,所述蜗杆402转动连接在两个稳定块404之间,所述把手403连接在蜗杆402的一端,所述蜗轮401与中心柱201的外表面连接,所述蜗杆402与蜗轮401相啮合,所述螺丝杆9与把手403螺纹连接。
27.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动把手403,带动与其固接的蜗杆402开始转动,此时,与蜗杆402相啮合的蜗轮401随之转动,由于中心柱201与底座1转动连接,且蜗轮401与之固接,所
以中心柱201也随之转动,并且为其顶部固接的第一齿轮202的转动提供动力,转动把手403内部螺纹连接的螺丝杆9并使其旋入对应位置的卡位孔8中,便可令把手403不再移动,以此固定装置的高度。
28.具体的,所述防磨损机构5包括限位圈501和齿圈502,所述限位圈501连接于底座1的顶部,所述齿圈502与限位圈501的内部转动连接,所述齿圈502与三个第二齿轮204均相啮合。
29.本实施例中,齿圈502随着与之啮合的三个第二齿轮204的转动而转动,以提高三个第二齿轮204转动的稳定性,限位圈501与底座1固接以控制齿圈502的位置。
30.具体的,所述伸缩机构6包括外套管601、内衬管602和若干个限位孔603,所述外套管601与底座1的外表面连接,所述内衬管602活动连接在外套管601的内部,所述内衬管602的一端延伸出外套管601的外部,其中一个所述螺母11设置在内衬管602的一端,若干个所述限位孔603呈直线等距离开设在内衬管602的外表面。
31.本实施例中,通过拉伸外套管601内部滑动连接的内衬管602以调节支撑装置之间的距离,通过将固定机构7打入内衬管602外表面开设的限位孔603中能够将内衬管602的位置固定,避免其滑动。
32.具体的,所述固定机构7包括定位柱701、第一卡块702、第二卡块703、第一固接杆704、第一圆纽705、第一弹簧706、第二固接杆707、第二圆纽708、第二弹簧709和两个卡槽710,所述定位柱701连接在外套管601的外表面并与外套管601的内部贯通,所述第一卡块702和第二卡块703均活动连接在定位柱701的内部,所述第一固接杆704连接在第一卡块702的顶部,所述第一固接杆704的顶端延伸至定位柱701的外部,所述第一圆纽705连接在第一固接杆704的顶端,所述第一弹簧706连接在第一卡块702的顶部和定位柱701内壁的顶部之间,且第一弹簧706位于第一固接杆704的外部,所述第二固接杆707与第二卡块70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固接杆707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柱701的外部,所述第二圆纽708连接在第二固接杆707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簧709连接在第二卡块703一端和定位柱701的内壁之间,两个所述两个卡槽710均开设在第一卡块702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卡块703的另一端活动卡接在其中一个卡槽710的内部。
33.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固定内衬管602的位置时,首先拉动第二圆纽708,使第二卡块703离开其中一个卡槽710,此时由于第一弹簧706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卡块702便会落入其中一个限位孔603中,此时松开第二圆纽708并使其落入另一个卡槽710中,内衬管602的位置便会得到固定,如果需要重新调节内衬管602的位置,首先拉动第二圆纽708,再拉动第一圆纽705,此时松开第二圆纽708并使第二卡块703落入其中一个卡槽710中,此时,便可以重新拉动内衬管602。
3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当需要对支撑装置的高度进行调节时,通过转动把手403,带动与其固接的蜗杆402开始转动,此时,与蜗杆402相啮合的蜗轮401随之转动,由于中心柱201与底座1转动连接,且蜗轮401与之固接,所以中心柱201也随之转动,通过中心柱201的传动带动第一齿轮202的转动,此时,与第一齿轮202相啮合的三个第二齿轮204均开始转动,由于三个第二齿轮204分别与固定连接在底座1顶部的三个支撑柱203相连接,分别与三个第二齿轮204螺纹连接的三个螺纹杆205均开始上下移动,带动与其顶部固定连接的顶盖3上下移动,以此调节装置的高度,对模板进行按压,故能广泛适用于不同地
貌、地质条件下的各种砼的浇筑,转动把手403内部螺纹连接的螺丝杆9并使其旋入对应位置的卡位孔8中,便可令把手403不再移动,以此固定装置的高度。
35.在搭建支撑结构时,需要对装置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首先通过拉伸外套管601内部滑动连接的内衬管602以调节支撑装置之间的距离,再拉动第二圆纽708,使第二卡块703离开其中一个卡槽710,此时由于第一弹簧706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卡块702便会落入其中一个限位孔603中,此时松开第二圆纽708并使其落入另一个卡槽710中,内衬管602的位置便会得到固定,如果需要重新调节内衬管602的位置,首先拉动第二圆纽708,再拉动第一圆纽705,此时松开第二圆纽708并使第二卡块703落入其中一个卡槽710中,此时,便可以重新拉动内衬管602,此外,四个内衬管602外端依次设置的两个螺母11和两个螺纹口10用于将其与其他的支撑装置进行对接。
36.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装配于”、“安装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