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皮肤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2022-12-20 00:20: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外科手术中使用的用于缝合皮肤切口的一种按压式皮肤吻合器。


背景技术:

2.外科手术术后,需要对术中于病患皮表形成的皮肤切口进行缝合。早先技术中,对术中创口的缝合往往采用人工方式。随着技术革新,现有技术下提出一种更佳的术中缝合用产品,也即皮肤吻合器。
3.现有的皮肤吻合器的惯常设计,是设置成包含握持手柄和钉仓在内的手持件,其中的握持手柄,是由活动端和固定端组合形成的手柄单元,而使用时对应切口位置的钉仓则位于握持手柄的前端。现有结果下的皮肤吻合器,使用时,操作者手持握持手柄,手掌与固定端贴合,同时手指弯曲后贴在活动端上。接着,将钉仓的出钉口置于皮肤切口缝合位置处,手指朝向固定端的方向按压活动端,以使得活动端和固定端压紧。该过程使得吻合器内部的压钉件被弹性部件驱动,将缝合钉从钉仓中压出,缝合钉刺入缝合位置的皮肤从而完成缝合,每一枚缝合钉被压出后,弹性部件又将下一枚缝合钉顶至出钉口位置,以待下次缝合。单次缝合完成后,操作人员松开活动端,活动端与固定端之间的弹片将两者弹开,以使得皮肤吻合器恢复初始状态。多次反复上述过程,直至术中产生的皮肤切口被完全缝合定型。
4.经过长期的实践后发现,惯常设计下的这种皮肤吻合器存在如下的问题:
5.1)使用过程中,为了使得缝合钉着力充分,以及避免出钉处形成视线遮挡,操作者手持吻合器时需要适当斜置,从而操作者挤压活动端所施加的力,会存在除水平方向之外的分力,而该部分的分力作用在病患皮肤切口位置时,会产生不期望的额外痛感;
6.2)为避免交叉感染,传统结构下的皮肤吻合器产品多为一次性使用的消耗件,当钉仓里的缝合钉用完,甚至未用完时,整个吻合器就会被弃置,近年来,虽然已存在部分钉仓可更换的吻合器方案,但在这些技术方案中,为实现可换钉仓,又需要对现有简化结构进行改进,不但提高了产品结构复杂度,而且,换仓方式也不够简便。
7.有鉴于此,应当提出一种新的吻合器进行改进,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缝合痛感强烈,换仓不便等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避免吻合器缝合时产生不期望痛感,能够实现钉仓便捷更换的皮肤吻合器。
9.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了一种皮肤吻合器,其包括: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为沿出钉方向延伸的柱状件,并包含至少一个控制吻合器出钉的承压控制部,所述承压控制部自所述第一壳体内腔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其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通孔伸出;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组合以形成可分离的吻合器壳体结构,所
述第二壳体上形成与所述出钉方向相对应的出钉口,以及,所述第二壳体上还包括槽状的储钉部,所述出钉口位于所述储钉部沿出钉方向的底部,所述储钉部内,设置有至少一组推钉结构,所述推钉结构被配置为,其包含至少一个被预应力弹性部件推动的活动件,以使缝合钉保持被推向所述出钉口的趋势,其中,所述承压控制部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端部配置有压钉件,所述承压控制部受到同向于所述出钉方向的力时,所述压钉件向所述出钉口方向产生位移,所述缝合钉被从所述出钉口压出,使皮肤吻合。
10.作为本方案的一种优选的,其中,所述储钉部包括:至少一组挡板对,所述挡板对被配置为:两挡板相对设置并各自靠近所述储钉部的一侧槽壁,与槽壁之间形成间隙,以组合形成供所述缝合钉滑动的滑道,其中,所述滑道沿所述储钉部的槽体方向延伸,并延伸至所述出钉口位置处,所述挡板对靠近出钉口的板端面与所述出钉口齐平,所述推钉结构将待出缝合钉推至对应于所述出钉口的预备位置,所述压钉片向所述出钉口方向产生位移,并与所述待出缝合钉于所述预备位置处形成接触。
11.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优选地,其中,所述推钉结构包括:固定件,该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壳体可分离地插接固定,所述固定件上形成有沿槽体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突部;活动件,该活动件的一侧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突部相向的第二连接突部,其中,所述预应力弹性部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突部和第二连接突部固定,并且,所述活动件被所述预应力弹性部件驱动,与所述缝合钉相抵,并驱动所述缝合钉保持向所述预备位置推进的趋势。
12.作为本方案再进一步优选地,其中,所述活动件被配置为两侧形成与所述滑道匹配的凹陷口,以使得所述活动件与所述缝合钉一并沿所述滑道滑动。
13.作为本方案更进一步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壳体的中心轴线不同轴,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的中心方向形成偏置。
14.作为本方案还优选地,其中,所述储钉部包括:两组挡板对,每组所述挡板对被配置为:两挡板相对设置并各自靠近所述储钉部的一侧槽壁,与槽壁之间形成间隙,以组合形成两道供所述缝合钉滑动的滑道,其中,两组挡板对分别位于所述出钉口沿储钉部槽体延伸方向的两侧,两所述滑道与两挡板对同向延伸,并各自延伸至其靠近出钉口的板端面与所述出钉口齐平,以及,包括与两组挡板对配合的两组推钉结构,两组推钉结构被配置为:两预应力弹性部件推动两活动件沿槽体延伸方向相对运动,并将待出缝合钉推至对应于所述出钉口的预备位置,所述压钉片向所述出钉口方向产生位移,并与所述待出缝合钉于所述预备位置处形成接触。
15.作为本方案又进一步优选地,其中,所述推钉结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推钉部,定义为第一推钉部和第二推钉部,其中,第一推钉部包括:与第二壳体插接固定的第一固定件,和与预应力弹性部件相抵的第一活动件,第一固定件与第一活动件上形成一组相向的固定突部,所述预应力弹性部件通过两固定突部固定;第二推钉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活动件一致的第二活动件,所述第二活动件与所述储钉部的槽端部上形成一组相向的固定突部,以固定预应力弹性部件。
16.在一种进一步的优选中,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两级内腔,分别定义为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两级内腔之间形成限位凸缘,所述第二内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出钉口方向一致,所述承压控制部的一部分于所述第一内腔延伸,另一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内腔内,其末端的所述压钉片自第一内腔伸入所述第二内腔中,以及,所述第一内腔中还包括弹性部件,该
弹性部件被配置为被压紧以具有预应力,其一端被所述限位凸缘限位,另一端被所述承压控制部的端部限位,其预应力使得所述承压控制部保持向远离所述出钉口的方向位移并被第一内腔的腔壁限位的趋势。
17.进一步的,其中,所述承压控制部包括:承压端,该承压端为所述承压控制部伸出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通孔的部分,所述承压端的表面形成弧状承压面;连杆,该连杆自所述承压端向所述第二内腔延伸,所述压钉片配置于所述连杆位于第二内腔中的一端,其中,所述承压端与连杆对接的端面进一步延伸,形成限位增宽部,所述承压控制部与所述第一内腔,于该限位增宽部位置处形成限位。
18.又进一步的,所述连杆位于所述第二内腔中的端部形成插接槽,所述压钉片与所述插接槽适配。
19.再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为可拆卸结构,包括组合以对接形成第一壳体的头端件和主体件,所述头端件表面形成所述端部通孔。
20.又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腔壁上形成有限位沉孔,所述承压控制部的限位增宽部上形成有限位突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承压控制部组合时,所述限位突部插入所述限位沉孔中,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承压控制部之间限位,以及,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承压控制部之间的限位被配置为,当所述限位突部插入所述限位沉孔时,所述压钉片与所述预备位置对齐。
21.又进一步优选地,其中,所述限位突部为伸缩件,并被配置为在承压状态下没入所述限位增宽部,当所述承压控制部被旋转至所述限位突部与所述限位沉孔相对时,所述限位突部解除承压状态,并伸入所述限位沉孔内。
22.本发明的又一方面,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可分离结构为: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形成透明的台状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形成与透明的所述第二壳体一致的内凹连接口,以及沿所述连接口延伸的卡槽,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卡勾,所述卡勾与所述卡槽咬合,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组合成型。
23.优选地,其中,所述第二壳体设置有储钉部的一侧表面上,还形成至少一道绕设所述储钉部的插槽,该插槽远离所述储钉部的槽壁上还形成有一对槽壁通孔,两槽壁通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插槽的凹陷方向垂直,其中,所述插槽内还卡设有连接插片,该连接插片为弹性件,所述卡勾形成在所述连接插片上,以及,所述连接插片上还包括与所述槽壁通孔配合的连接突块,弹性的所述连接插片与所述插槽之间的连接被配置为:所述连接插片插入所述插槽内,保持其上的两连接突块分别从两槽壁通孔处插入,并突出至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廓之外的趋势。
24.进一步优选地,其中,所述卡槽内形成有沉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连接口对接时,所述卡勾卡入所述沉孔中,以使得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限位,以及,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限位被配置为,当卡勾卡入所述沉孔中时,所述压钉片与所述预备位置对齐。
25.还优选地,其中,所述出钉口的底部形成有与其开口方向一致的成型板,和偏置于所述出钉口的卸钉口,当所述压钉片向所述出钉口方向产生位移时,待出缝合钉被从所述预备位置的压至所述成型板上成型,并从所述卸钉口压出,其中,所述成型板与所述卸钉口之间形成间隙,以使得所述缝合钉从该间隙中退出。
26.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发明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27.1、惯常设计下的吻合器在缝合时产生其他方向的分力,对病患产生不期望的额外痛感的原因,是由于握持手柄的受力方向与出钉方向存在不一致(通常是相反),从而在将出钉口与对准的前提下,斜置的吻合器难以保证不产生其他方向的分力。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提出全新的竖直结构,缝合时,将该结构置于伤口位置,操作者对承压控制部施加朝向伤口方向的力,从而保证出钉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减少吻合器的控制力在出钉方向之外的分力,从而显著舒缓缝合时痛感;
28.2、推钉结构的配置,可以是从储钉部的两侧,将待出缝合钉推至中心位置出钉口的上方,也可以是从储钉部的一侧,将待出缝合钉推至出钉口的上方。而在从两侧推钉的方案中,两侧推钉的方式使得压钉片的着力更加充分,但也存在因缝合钉两侧受力不均匀,导致压钉片与缝合钉的接触位置发生偏斜的问题;而单向推钉的方案可以使得待出缝合钉的定位更加准确,提高出钉的稳定性;
29.3、吻合器整体结构为可分离结构,在不增加零部件的同时,使得钉仓可更便捷地与承压控制件分离,实现钉仓可换的吻合器方案。但相应的,由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可分离和可旋转式的装配方式,在装配和缝合过程中,又容易造成压钉片与缝合钉出现错位,因此在本方案的不同较佳实施例中,又对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分别进行了限位控制,以保证装配成形后,通过相应的限位方式对第一壳体和其内的承压控制部,以及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以实现压钉片与缝合钉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避免出现错位;
30.4、进一步的,为了便于操作,将承压控制部的承压端设计为弧状面,该弧状面的倾斜方向与操作者指端在施压时形成适配,从而作为上述限位结构的校准机制;
31.5、由于出钉口会至少部分地覆盖在病患伤口处,因此为便于观察出钉口和病患切口之间的对齐,将第一壳体的连接部和第二壳体配置为透明件,以保证出钉口与术中切口对准。
附图说明
32.图1为示意图,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所示的皮肤吻合器的主视结构;
33.图2为俯视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皮肤吻合器的俯视结构;
34.图3为仰视图,示出了图1中所示皮肤吻合器的仰视结构;
35.图4为剖视图,示出了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
36.图5为主视图,示出了图4中的承压控制部的主视结构;
37.图6为主视图,示出了图5所示承压控制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
38.图7为分解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分离结构;
39.图8为爆炸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第二壳体的爆炸结构;
40.图9为状态图,示出了使用状态下,压钉片与第二壳体中的缝合钉接触的状态;
41.图10为局部状态图,示出了实施例一所示的皮肤吻合器使用状态下出钉口出钉前的状态;
42.图11为局部状态图,示出了实施例一所示的皮肤吻合器使用状态下出钉口出钉时
的状态;
43.图12为局部状态图,示出了实施例一所示的皮肤吻合器使用状态下出钉口出钉后的状态;
44.图13为俯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所述皮肤吻合器中的第二壳体的结构;
45.图14为爆炸分解图,示出了图13所示的第二壳体的分解结构;
46.图15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3所示第二壳体的底部结构;
47.图16为示意图,示出了实施例二所示皮肤吻合器的整体结构;
48.图17为剖视图,示出了图16的剖视结构;
49.图18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所述皮肤吻合器的剖视结构;
50.图19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中所述皮肤吻合器的第一壳体的剖视结构;
51.图20为示意图,示出了实施例四中的承压控制部的主视结构;
52.图21为局部放大图,示出了图19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53.惯常设计下的吻合器在缝合时对病患产生不期望痛感的原因,是由于握持手柄的受力方向与出钉方向存在不一致(通常是相反),从而在受力时产生了其他方向的分力,这些方向上的分力才是痛感的主要来源。但,采用握置挤压的方式出钉,也是为了清晰观察缝合位置,而为出钉口所做出的让位设计,因此为消除不期望痛感的设计,也需要兼顾对缝合位置的准确观察。
54.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思路为:通过结构改进,使控制吻合器出钉的控制力方向,能够与出钉的方向保持一致,减小出钉时,控制力在其他方向可能出现的分力,并同时考虑出钉口与缝合位置的定位。
55.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皮肤吻合器的多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此外,在本说明书中,附图未按比例画出,并且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
56.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为了区分两个相同名称非相同的实体或者非相同的参量,可见“第一”、“第二”仅为了表述的方便,不应理解为对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后续实施例对此不再一一说明。
57.实施例一
58.基于本发明的改进思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皮肤吻合器,其采用垂直于缝合位置的按压出钉方式,取代现有技术中,上提活动端的挤压出钉方式,实现控制力方向与出钉方向一致。
59.参看图1,图1为示意图,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所示的皮肤吻合器的主视结构。按照图1所展示的角度定义水平和垂直方向,则该较佳实施例中的皮肤吻合器包括垂直方向延伸的第一壳体100,和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壳体200,第一壳体100的底部将第二壳体200部分地包覆于其内,以组合形成所述皮肤吻合器的整体结构。第一壳体100内
包含有承压控制部,而第二壳体200内包括储钉部。
60.再参看图2和图3,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皮肤吻合器的俯视结构和仰视结构,第一壳体100顶部的突出结构,也即为承压控制部的承压端,而第二壳体200的底部的开口也即出钉口201,通过出钉口201可以确定一个出钉方向,从而在该较佳实施例中,承压端101与出钉口201保持同轴设置,也即,承压端101受的控制力,与出钉方向保持一致。使用时,将第二壳体200底部的出钉口201置于待缝合处,对承压端101施加作用力,以使得承压控制部上的压钉片将缝合钉压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观察缝合位置,使出钉口201与缝合位置校准,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可将第一壳体100的底部以及与第二壳体200设置为透明件。
61.再看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内部结构。参看图4,图4为剖视图,示出了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第一壳体100为“丄”字形件,其内腔包括自上而下的三级内腔,分别定义为用于承载承压控制部300的第一内腔102、第二内腔103,以及用于与第二壳体200对接的连接部104。第一壳体100内包括一个控制吻合器出钉的承压控制部300,承压控制部300的延伸方向是:保持朝向出钉口201的方向,从第一壳体100内腔的一端向另一端延伸。图5示出了图4中的承压控制部的主视结构,参看图4和图5可以看出,承压控制部300伸出第一壳体100的一端,也即前述的承压端101,承压端101表面设计为弧状的承压面,该承压面的作用后面还会讲到,不在此展开。承压端101底部是长直的连杆105,该连杆自承压端101向第二内腔103延伸,连杆105的末端插接有一压钉片106,压钉片106伸入第二内腔103内,并保持其压钉端指向出钉口201。再看图6,图6为另一角度下承压控制部300的结构,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该较佳实施例中,压钉片106与承压控制部300的配置方式,是于连杆105的末端形成一压钉片插接口107,压钉片插接口107与压钉片适配,但应当理解,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对于连杆105与压钉片106之间的紧固方式也可以是现有的其他熟知方式,甚至,压钉片106也可以与连杆实现一体成型。
62.回看图4和图5,承压端101与连杆105对接的一侧端面,又进一步向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一限位增宽部108,在承压控制部300的装配过程中,其承压端101从第一内腔102顶端的端部通孔(图中未示出)伸出,并使得限位增宽部108与第一内腔102的内壁形成接触。而配合承压控制部300限位和复位的,是第一内腔102内的弹性部件109,继续参看图4,第一壳体100内,由第一内腔102向第二内腔103过渡位置形成一台状凸缘110,则所述的弹性部件109的其中一端被限位增宽部108压紧,另一端与台状凸缘110相抵,这样,将弹性部件109配置为,被压紧以具有初始预应力,该初始预应力也即弹性部件109恢复其弹性形变的力,该预应力使得承压控制部300在非承压状态下,保持向背离出钉口201的方向产生位移,并被第一内腔102的顶端腔壁限位的趋势;而在承压控制部300承压后,弹性部件109恢复其弹性形变的应力又可使承压控制部300回到其初始位置。
63.需要同时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不同较佳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壳体100内承压控制部300各部分的配置也可以不同。例如,对于第一内腔102和第二内腔103的高度比,连杆105和压钉片106压钉端的长度比,都可以根据具体规格需求进行配置,并配置相应的弹性部件。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连杆105末端的压钉片106也可以是部分地位于第一内腔102中,并从第一内腔102向第二内腔103延伸插入。还例如,承压控制部300可以为多个连杆构成的整体结构,也可以是多个独立的连杆件,并配置有相同控制功能的多个按钮件等等。
虽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配置上述比例,但需同时满足,在操作者的操作力的大小范围内能够满足缝合钉的压出需要,以及弹性部件具有足够的预应力能满足承压控制部300保持其运动趋势的要求。
64.另外,值得一提的说,在一些极端实施例中,弹性部件也并非必要部件。例如,在一种钉仓包含单个缝合钉的一次性产品中,不用考虑承压控制部的复位需求,则弹性部件并非必要部件。但,该种情况下取消弹性部件后,需要采用其他的限位方式,以使得承压控制部在非承压状态下与第一壳体内腔顶端限位,例如,采用一种在承压端受压后被破坏的支撑结构。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应当受弹性部件和限位结构的具体形式的限制。
65.再说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的可分离结构。两壳体之间的拼接可以是基于传统认识、惯常设计下的多种可能。例如,在已知的部分钉仓可换的设计方案中,将钉仓与控制主体之间的连接方式配置为,钉仓与主体之间采用螺纹旋紧的方式固接,又或者是钉仓与主体之间采用卡扣和卡槽相扣的方式固接,本发明的不同较佳实施例,可以选择上述两种方式中的任一种,又或者是两种方式的结合来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
66.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给出实现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对接配置的一种可行的方式。图7为分解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分离结构。结合图4和图7,第一壳体100的连接部104内形成和第二壳体200适配的内凹连接口1041,以及沿该连接口1041开口周向延伸的卡槽1042,而第二壳体200上形成一对卡勾202,通过卡勾202与卡槽1042咬合,完成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的组成成型。如前所述,在本发明的其他较佳实施例中,除连接口1041内的卡槽1042设计外,还可以设计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之间通过螺纹适配后,通过卡槽1042、卡勾202进行卡紧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67.说完第一壳体100,再说第二壳体200。第二壳体200除底部形成有出钉口201外,还包括用于储存缝合钉的储钉部,以及将缝合钉推至出钉位置的推钉结构。承压控制部300末端的压钉片106的受控行程,应当位移至储钉部,并与缝合钉产生接触后对缝合钉施压,以将缝合钉从出钉口201压出。这里,为方便说明,定义出一个预备位置,该预备位置即指推钉结构将待出缝合钉推至的出钉位置,也指压钉片106产生位移后与待出缝合钉产生接触的位置。
68.参看图8,图8为爆炸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第二壳体200的爆炸结构。在实施例一中,第一壳体100被配置为包括圆柱状本体和圆台状连接部的两级结构,相应的,第二壳体200被设置为与连接部适配的圆盘状件,则出钉口201形成在第二壳体200底部圆心位置,以该圆心为中心的垂直方向也即出钉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出钉口201位置的选取,并非必须是第二壳体200的中心位置,出钉口201位置的选取不受第二壳体200的样式、规格的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钉口201可偏置于第二壳体200的中心位置,当出钉口201偏置时,则第一壳体100的位置,也会相应地设计为偏置设计,后文还会说明,在此不再展开。
69.第二壳体200上形成一槽状的储钉部203,储钉部203的延伸方向是以通过第二壳体200圆心位置的一径向方向。储钉部203内通过靠近槽壁设置的挡板形成滑道。继续参看图8,在该实施例中,包括两组挡板对(204a、204b),两组挡板对(204a、204b)分别位于出钉口201沿储钉部203延伸方向的两侧并对称设置,分别定义为第一挡板对204a和第二挡板对
204b。以第一挡板对204a为例说明,两块挡板位于储钉部203轴向方向的两侧相对设置,并且,两块挡板又各自靠近所在侧的储钉部203槽壁,与槽壁之间形成间隙,而挡板的高度又大致与储钉部203槽深相等,或略高、略低,这样,两挡板和其各自与槽壁之间的间隙,就组合形成一道滑道205,相应的,两组挡板对(204a、204b)就于出钉口201的两侧形成两道滑道205。而两挡板对(204a、204b)之间又形成一间隙,该间隙具体为,挡板对(204a、204b)中的各挡板延伸至靠近出钉口201的挡板端面与出钉口201的开口齐平,这样,就于两挡板对(204a、204b)之间形成一与出钉口201规格一致的间隙,而缝合钉400被推钉结构驱动,以使得待出缝合钉被推至该间隙位置处,且待出缝合钉在该位置处与压钉片106发生接触,因此,换句话说,该间隙位置也即前述的预备位置。
[0070]“凵”字形的缝合钉400被存储在储钉部203内,通过两组挡板对(204a、204b)支撑并可沿滑道205延伸方向进行滑动。而将缝合钉400推至预备位置,可以采用两组推钉结构从缝合钉两侧向中心推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一组推钉结构从缝合钉一侧向另一侧推动的方式。在实施例一中,首先示出采用两组推动结构的配置方式。
[0071]
推钉结构是由固定端、活动件以及预应力弹性件构成的结构,通过固定端和活动件固定一具有预应力的弹性件,以使得活动件与缝合钉相抵并驱动缝合钉保持向预备位置推进的趋势。继续参看图8,实施例一中包括两组推钉结构,分别定义为第一推钉部206和第二推钉部207。
[0072]
先说第一推钉部206。第一推钉部206包括与第二壳体200插接固定的第一固定件2061,储钉部203设置成一端开放式槽体,以便于第一固定件2061的装配。第一固定件2061包括一片状的本体,本体一侧表面形成一插接块2062,其可以与储钉部203底部的插件口208实现插接固定。第一固定件2061与第二壳体200间可拆卸的固定,可以方便对第二壳体的拆装,当然,容易想到的是,在一些无需分解或回收的产品示例中,第一固定件2061也可以与第二壳体200一体成型。第一固定件2061本体的另一侧表面形成一盲孔件263,包括一侧用于装配预应力弹性件2064的开口,以及开口内的固定突部(图中未示出),预应力弹性件2064的一端插入盲孔件263的开口中,并于固定突部对接,其另一端与第一活动件2065上的固定突部2066固定。第一固定件2061上的盲孔件263与第一活动件2065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一致,从而使得盲孔件263和第一活动件2065上的两固定突部相向,继而可使预应力弹性件2064通过两固定突部形成固定。
[0073]
第一活动件2065未与预应力弹性件2064对接的一侧表面,被配置为与缝合钉400相抵,并推动缝合钉400在滑道205上滑动。理论上,第一滑动件的规格可以设置为与挡板对中的两挡板的间距大致相同,并于两挡板之间滑动,但容易想到的更佳方案,是于第一活动件2065本体的两侧,形成与滑道205匹配的凹陷口2067,这样,第一活动件2065也于滑道205内滑动。
[0074]
再说第二推钉部207。第二推钉部207包括与第一活动件2065一致的第二活动件2071,而取消了固定件的配置。那么,在第二推钉部207中,预应力弹性件2064的固定方式,是通过第二活动件2071与储钉部203槽端部上形成一组相向的固定突部2072实现。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推钉部结构的具体配置、预应力弹性件的固定方式,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设计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在两组推钉结构从两侧推钉的其他方案中,两组推钉结构也可以采用相同的配置,包括相同的固定件和活动件,也可以采用与本
方案相反的配置方案,又或者是采用现有技术下熟知的其他方案。而对于预应力弹性件的固定,可以是与本实施例相同的通过相向的固定突部固定,也可以是固定突部设置成多个固定柱组成的固定单元,固定单元的外廓可与预应力弹性件适配。
[0075]
为实现前述的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的咬合对接,第二壳体200上还设置有插槽209。回看图7并结合图8,该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0沿其表面边沿,形成一绕设储钉部203的半圆插槽209,并且第二壳体200端面上,还于靠近插槽209两侧槽端的位置,形成一对槽壁通孔2091,槽壁通孔2091与插槽209相同。一个半圆状的连接插片210从插槽209的槽口插入其内。该连接插片210为弹性件,前述的第二壳体200上的卡勾202结构,就位于连接插片210的两端,以及,该连接插片210上还包括与槽壁通孔2091相配合的连接突块2101,连接突块2101采用软性材质制备,这样,当弹性的连接插片210插入插槽时,可使得连接突块2101陷入插槽209内后,从槽壁通孔2091突出,并保持该向外伸出的趋势。而拆卸时,捏住两连接突块2101并向第二壳体200中心方向夹紧,即可实现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壳体100的分离。
[0076]
实施例一中仅示出了对于插槽的位置、样式,以及连接插片的一种可行配置方案。在一些改进的方案中,连接突块的位置,插槽、连接插片的数量等都是可选择的。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对接,是采用第一壳体底部的连接部包覆第二壳体的方式,则在此基础上,第二壳体上插槽的位置相应的与之对应。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一方面,第二壳体也可以被配置为进一步增宽,以形成第二壳体作为第一壳体座体的样式,在此情况下,则插槽的位置不再位于第二壳体表面的边沿位置,同时,由于插接关系的改变,容易想到,将连接突块的位置更换至第二壳体的底部,而卡勾的位置更换至第一壳体的底部,这样,实现第一壳体向下与第二壳体的插接槽卡和的形式;另一方面,第二壳体还可以进一步分成由上下盖体拼接形成的密封件,则对于卡勾结构的配置,可以是自底部壳体向上并穿过顶部壳体上对应的通孔后,再与第一壳体上连接部的卡槽进行卡合的方式。另外,对于弹性的连接插片,其常态下的规格可以是任意的弧状、条状等,其与插槽的适配,仅要求可插入插槽,并于插槽内保持前述的趋势即可。
[0077]
参看图9,图9为状态图,示出了使用状态下,压钉片与第二壳体中的缝合钉接触的状态。使用状态下,当承压端101受力驱动连杆向下带动压钉片106向出钉口方向运动,直至如图9所示的状态下,压钉片106与缝合钉400中的一个形成接触,则该被接触的缝合钉也即待出缝合钉,而压钉片106与其当前的接触位置,也即前述的预备位置。
[0078]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出钉的过程。回看图3,仰视视角下,位于出钉口201的下方还形成有一成型板211和卸钉口212。图10至图12为局部状态图,示出了实施例一所示的皮肤吻合器出钉口从出钉前至出钉时,以及出钉后的不同状态。参看图10至图12,从出钉口201被压出的“凵”字形缝合钉,会首先与成型板211接触。成型板211的长度小于出钉口201的开口宽度,同时,成型板211的长度也小于缝合钉的宽度,这样,当缝合钉400与成型板211接触后,缝合钉的钉身被成型板211限位,而缝合钉的两端钉头会被进一步受压向下弯曲变形,并钉入缝合位置的皮肤。接着,受进一步压力的作用,压钉片106继续向下,以使得缝合钉两端钉头合并形成闭合。在该较佳实施例中,对出钉时的考虑,是在成型缝合钉与皮肤表面之间通过成型板保持一定空隙,操作者在缝合后通过一个微调动作,即可将皮肤吻合器与缝合位置分离,而由于空隙的存在,该微调动作不会给患者带来不期望的痛感。
[0079]
如此,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的该种皮肤吻合器,实现了一种操作者采用摁压方式对承压控制部施加朝向缝合位置方向的力,以使得出钉方向与承压端受力方向一致,从而缝合过程中,吻合器不会产生出钉方向以外的水平分离,解决现有技术中产生了不期望痛感的技术问题。
[0080]
实施例二
[0081]
在实施例一中的方案,第二壳体内采用两组推钉结构,向中心的出钉口推钉的推钉方式。由于两侧推钉,增强了压钉片与缝合钉之间的接触着力。然而,由于压钉片磨损、弹性件老化等多种原因,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两侧推钉结构推力不匀,导致缝合钉因两端受力不等,以使得预备位置产生偏斜的可能。
[0082]
再参看图9,在该状态下,压钉片106与缝合钉的正确接触,应当是压钉片106的两侧压钉端,与缝合钉的表面充分接触着力。但由于上述原因,当预备位置发生偏斜后,压钉片106的两侧压钉端与缝合钉接触的位置可能偏斜至两缝合钉之间的空隙部分,那么在该状态下的出钉必然会受到影响。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又提出了实施例二。实施例二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思路,将实施例一中的两侧推钉改进为单侧推钉,这样缝合钉一侧受力,即可保证预备位置的准确。
[0083]
参看图13,图13为俯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所述皮肤吻合器中的第二壳体的结构。可以看出,实施例二将实施例一中的两组推钉结构向中心推钉的方式,改进为采用一组推钉结构向另一侧推钉的方式。图14为爆炸分解图,示出了图13所示的第二壳体的分解结构。参看国13和图14,第二壳体200中,储钉部203内包括一组挡板对204,该挡板对204以和实施例一中挡板对(204a、204b)相同的方式,设置于储钉部203内,并形成一供缝合钉滑动的滑道205。同时,挡板对204靠近出钉口201的板端面与出钉口平齐,并与储钉部203槽体端部形成间隙,该间隙与出钉口201对应,引用实施例一中预备位置的概念,则在实施例二中,该间隙也即与预备位置对应。
[0084]
实施例二中的推钉结构,采用了和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推钉部206相同的配置,包括与第二壳体200插接的第三固定件2131,被预应力弹性件2064驱动的第三活动件2132,虽然此处的预应力弹性件2064也是通过相对的两连接突部进行固定,但与第一推钉部206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固定件2131上不包括盲孔件263,而是在第三固定件2131远离第三活动件2132的一端形成一支撑件2133,与第三活动件2132上的连接突部2134相对的另一连接突部,是形成在支撑件2133上的。
[0085]
参看图15,图15为示意图,示出了图13所示第二壳体的底部结构。可以看出,实施例二为实现单推钉部推钉的结构,其出钉口201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出钉口201不再位于第二壳体200底部的中心位置处,而是相对于中心位置形成偏置。但,需要说明的是,以实施例二为例的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对于出钉口201位置的选取也并非固定。出钉口的位置受限于第二壳体的规格、储钉部203的长度、以及储钉部内所需要储备的缝合钉的数量等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基于单推钉部推钉的方案,也可以将出钉口开设在第二壳体的中心位置。
[0086]
而当出钉口201的位置发生改变时,为了保证操作者施力方向与出钉方向保持一致,则第一壳体100的位置也会随着出钉口201的位置相应改变。参看图16和图17,图16为示意图,示出了实施例二所示皮肤吻合器的整体结构,图17为剖视图,示出了图16的剖视结
构。当出钉口201偏置时,则第一壳体100也相对于第二壳体200的中心位置做偏置设计,以保证其内的承压控制部的承压方向与出钉方向保持一致。而相应地,在其他基于实施例二的出钉口非偏置方案中,第一壳体的位置仍可以是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配置方式,仅需要保证其内承压控制部的延伸方向与出钉方向一致即可。
[0087]
实施例二仅对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进行说明,对于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一中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
[0088]
实施例三
[0089]
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方案中,第一壳体都为一体成型件。但考虑到在前述实施例中装置便携装配,又考虑到与承压控制部配合的弹性部件和压钉片的老化,应当想到,在钉仓可更换的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方案基础上,将第一壳体也配置成可分离结构。
[0090]
图18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所述皮肤吻合器的剖视结构。实施例三中,第一壳体100为可拆分的结构,包括组成对接的头端件111和主体件112,头端件111和主体件112之间的适配,可以是通过头端件111开口内侧形成的内螺纹,和主体件112端口外侧形成的外螺纹的螺纹配合,也可以是两者开口之间形成让位形式的紧密插接,以使得第一壳体100外部形成平整的壳体表面。但应当理解,实施例三对第一壳体的改进目的,是为了可将承压控制部插入主体件后,再通过头端部进行密封,而检修更换时,则通过相反的过程对第一壳体的结构进行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不应当受限于头端部和主体件的具体是适配关系。
[0091]
实施例四
[0092]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至三中,为了对出钉口与缝合口的相对位置进行校准。做了如下的改进:
[0093]
1)在第一壳体中,承压端的端面进行了弧状设计,该弧状面一方面是为了与操作者指端表面贴合的人体力学设计,而另一方面,是作为对缝合位置的校准,也即当弧状面的弧度与操作者指端弧度吻合时,标识此时出钉口与缝合位置吻合;
[0094]
2)皮肤吻合器第一壳体的连接部和第二壳体采用了透明材质进行制备,这样,当皮肤吻合器覆盖在缝合位置时,仍可通过透明壳体对缝合位置进行观察。
[0095]
然而,在本发明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中,由于承压控制部与第一壳体之间的适配并非固定,并且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的组合也采用了可旋转的方式,一些情况下,难以保证松配的承压控制部和可旋转的第二壳体能够始终保持准确的位置。虽然,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压钉片插入第一壳体的第二内腔时被限位,可使得与压钉片连接的承压控制部的相对位置不会发生偏转错位,但仍需要提供其他补充定限位方式,以保证吻合器的出钉口、出钉方向以及缝合位置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偏斜错位。
[0096]
实施例四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思路,是为承压控制部与第一壳体之间、以及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分别配置两个限位校准结构,实现两级定位校准。
[0097]
先看图19,图19为剖视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中所述皮肤吻合器的第一壳体的剖视结构。实施例四所述的较佳实施例中,在第一壳体100的第一内腔102腔壁上形成一道限位槽113,该限位槽113是自第一壳体100的一侧端面,沿垂直于出钉口的方向延伸至第一壳体100的另一侧端面。而与之配合的,是于承压控制部上形成的一限位突部,图20为示意图,示出了实施例四中的承压控制部的主视结构,参看图20,限位突部114是形成于承
压控制部300的限位增宽部108上的一凸起,因此,当第一壳体100与承压控制部300组合时,限位突部114可插入该限位槽113内。实现第一壳体100与承压控制部300相对位置的固定。
[0098]
在对前述相对位置的校准中,遵循的原则是,保持当第一壳体100与承压控制部300限位时,使得承压控制部300内的压钉片能够正对第二壳体出钉口所确定的出钉方向以及缝合钉的预备位置。因此,前述限位槽113的位置,也应当依照该原则进行配置。
[0099]
在其他实施例中,承压控制部300的限位增宽部108上的限位突部114也可以是一种可伸缩结构,其在承压状态下可没入限位增宽部108内,以使得承压控制部300可在第一内腔中转动,直至旋转至限位突部114与限位槽113相对,从而解除承压状态,并伸入限位槽113内。在一种进一步的方案中,显然,第一内腔中的限位槽,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是与限位突部114的规格相适应的限位沉孔等。
[0100]
在此基础上,再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校准结构。如实施例一至三所述的皮肤吻合器结构中所述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是通过第二壳体上的卡勾与第一壳体底部的卡槽卡合适配。事实上,卡勾与卡槽的卡合通常难以保证紧密,在装配力的作用下,第二壳体仍可以相对第一壳体过度旋转。图21为局部放大图,示出了图19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参看图21,在本发明的实施例四中,第一壳体100底部连接部104形成的卡槽1042中,形成了与卡勾结构配合的卡口1043,也即,卡勾可与卡口1043结构相扣,以避免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过度旋转。
[0101]
通过上述两处限定位置设计的组合,亦或者是其中任何一种,与现有的压钉片插入第一壳体的第二内腔进行限位的方式相配合,都可以进一步保证第一壳体和承压控制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位置的校准,以保证施力方向可与出钉方向保持一致。具体缝合时,操作者仅需要参照指端表面与承压控制部300承压端101的弧状面吻合,并通过吻合器底部的透明结构,即可保证出钉口与缝合位置准确贴合。
[0102]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