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锂电池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2022-12-14 08:19: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保护膜。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中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倾向于纤薄化,而内置式电池设计能够大大节省机身的体积,因此内置式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内置式电池装机和拆卸时面临着结构复杂、拆卸不便的问题。
3.通常内置式电池的固定方式为采用包裹式保护膜,现有的电池保护贴膜通过强性胶与电池粘接,强性胶只设置在保护贴膜的某一部分,使得保护贴膜的厚度不均匀,在将电池与保护贴膜分离时,出现保护贴膜不易撕除甚至损坏电池的情况,不利于电池的再次使用;
4.如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zl201921682149.7的一种锂电池保护膜;该装置在对锂电池进行包裹时,弱胶面贴附在锂电池的表面,由于弱胶面的粘合力较弱,因此对锂电池本体进行拆卸时,锂电池保护膜很容易从锂电池表面剥离,避免粘合力过大导致锂电池本体损坏,并且在保护膜基材上设置有第一提拉手,能够进一步方便锂电池保护膜与锂电池进行剥离,且能够轻易地使得锂电池本体从手机电池仓中提拉出来,因此,本实用新型锂电池保护膜能够保证锂电池保护膜轻易地与锂电池本体剥离;
5.但经研究发现;
6.该装置在保护膜沾附于锂电池本体上时,通过弱胶面沾附于锂电池本体上,在锂电池底部表面和上表面与两侧表面的转角处,通过弱胶面进行沾附,由于粘合力度不够,容易出现沾附不稳固的情况出现,导致保护膜对锂电池的保护受限,影响锂电池本体的使用寿命;
7.且该装置的拉手膜通过撕裂虚线与保护膜基材连接,拉手膜与保护膜的连接处宽度较小,导致在通过拉手膜将保护膜从电池上取出时容易出现连接处断裂的情况,影响保护膜从锂电池本体上的剥离,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锂电池保护膜。
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10.一种锂电池保护膜,包括锂电池本体、保护膜;
11.锂电池本体的外侧包裹有保护膜;
12.所述保护膜包括有强胶面和弱胶面,所述保护膜远离锂电池本体的一面设置有强胶面,所述保护膜靠近锂电池的一面设置有弱胶面,所述强胶面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设置有拉手膜;
13.所述强胶面包括有强胶区、剥离膜和丝印区,所述强胶面的上表面中央固定设置
有强胶区,所述强胶区的上方粘贴有剥离膜,所述强胶面的上表面右侧设置有丝印区;
14.所述弱胶面包括有第一弱胶区、第二弱胶区、第三弱胶区、第四弱胶区和第五弱胶区,所述弱胶面的上表面中央固定设置有第一弱胶区,所述第一弱胶区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弱胶区,两个所述第二弱胶区的远离第一弱胶区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三弱胶区,两个第三弱胶区远离第二弱胶区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四弱胶区,两个所述第四弱胶区远离第三弱胶区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五弱胶区。
15.优选的,所述强胶区和第一弱胶区的长度均等于锂电池本体的长度。
16.优选的,所述第三弱胶区的宽度等于锂电池本体的厚度。
17.优选的,所述第五弱胶区等于锂电池本体长度的0.5倍。
18.优选的,所述第一弱胶区、第三弱胶区和第五弱胶区的粘合力相同,所述第二弱胶区和第四弱胶区的粘合力相同,且第一弱胶区、第三弱胶区、第五弱胶区的粘合力小于第二弱胶区、第四弱胶区的粘合力。
19.优选的,所述拉手膜与强胶面的上表面一体化设置,且拉手膜与强胶面的连接处宽度等于保护膜宽度的0.8-0.9倍。
20.优选的,所述拉手膜为透明薄膜材质,且拉手膜朝向弱胶面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六弱胶区。
21.有益效果:
22.1、粘贴时,首先将第一弱胶区沾附于锂电池本体的底部表面,再将两个第三弱胶区沾附于锂电池本体的左右两侧表面,第二弱胶区处于锂电池本体底部表面和左右两侧表面的转角处,再将两个第五弱胶区沾附于锂电池本体的上表面,第四弱胶区处于锂电池本体1左右两侧表面和上表面的转角处,而第二弱胶区和第四弱胶区的粘合力强,使得保护膜沾附于锂电池本体上时,转角处不会出现脱胶的情况,且通过拉手膜方便将保护膜从锂电池本体上剥离,保证锂电池本体不会受损。
23.2、保护膜安装好后,通过撕下强胶区上的剥离膜,通过强胶区沾附于电池安装腔内,方便锂电池本体的安装,无需要使用胶水对锂电池本体进行安装,节省人力物力,增加工作效率。
24.3、通过设置有拉手膜,拉手膜为透明薄膜材质,使得拉手膜不会阻挡丝印区印刷的锂电池logo、锂电池型号、标准电压、额定容量、警示语、二维码等内容,且拉手膜与强胶面的连接处宽度等于保护膜宽度的0.8-0.9倍,保证通过拉手膜将保护膜从锂电池本体上剥离时,不会出现拉手膜与保护膜连接处断裂的效果。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膜正面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保护膜背面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机构剖面示意图。
30.图例说明:1、锂电池本体;2、保护膜;21、强胶面;211、强胶区;212、剥离膜;213、丝印区;22、弱胶面;221、第一弱胶区;222、第二弱胶区;223、第三弱胶区;224、第四弱胶区;225、第五弱胶区;3、拉手膜;301、第六弱胶区。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32.实施例一:
33.参照图1-4,一种锂电池保护膜,包括锂电池本体1、保护膜2;
34.锂电池本体1的外侧包裹有保护膜2;
35.保护膜2包括有强胶面21和弱胶面22,保护膜2远离锂电池本体1的一面设置有强胶面21,保护膜2靠近锂电池本体1的一面设置有弱胶面22,强胶面21的上表面左侧固定设置有拉手膜3;
36.强胶面21包括有强胶区211、剥离膜212和丝印区213,强胶面21的上表面中央固定设置有强胶区211,强胶区211的上方粘贴有剥离膜212,强胶面21的上表面右侧设置有丝印区213;
37.弱胶面22包括有第一弱胶区221、第二弱胶区222、第三弱胶区223、第四弱胶区224和第五弱胶区225,弱胶面22的上表面中央固定设置有第一弱胶区221,第一弱胶区22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弱胶区222,两个第二弱胶区222的远离第一弱胶区221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三弱胶区223,两个第三弱胶区223远离第二弱胶区222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四弱胶区224,两个第四弱胶区224远离第三弱胶区223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第五弱胶区225。
38.其中,强胶区211和第一弱胶区221的长度均等于锂电池本体1的长度,方便第一弱胶区221沾附于锂电池本体1的底部表面,方便强胶区211沾附于电池安装腔内。
39.其中,第三弱胶区223的宽度等于锂电池本体1的厚度,方便保护膜2通过第三弱胶区223沾附于锂电池本体1的左右两侧表面。
40.其中,第五弱胶区225等于锂电池本体1长度的0.5倍,方便保护膜2通过两个第五弱胶区225沾附于锂电池本体1的上表面。
41.其中,第一弱胶区221、第三弱胶区223和第五弱胶区225的粘合力相同,第二弱胶区222和第四弱胶区224的粘合力相同,且第一弱胶区221、第三弱胶区223、第五弱胶区225的粘合力小于第二弱胶区222、第四弱胶区224的粘合力,方便处于锂电池本体1上的保护膜2撕下。
42.粘贴时,首先将第一弱胶区221沾附于锂电池本体1的底部表面,再将两个第三弱胶区223沾附于锂电池本体1的左右两侧表面,第二弱胶区222处于锂电池本体1底部表面和左右两侧表面的转角处,再将两个第五弱胶区225沾附于锂电池本体1的上表面,第四弱胶区224处于锂电池本体1左右两侧表面和上表面的转角处,而第二弱胶区222和第四弱胶区224的粘合力强,使得保护膜2沾附于锂电池本体1上时,转角处不会出现脱胶的情况,且通过拉手膜3方便将保护膜2从锂电池本体1上剥离,保证锂电池本体1不会受损;
43.保护膜安装好后,通过撕下强胶区211上的剥离膜212,通过强胶区211沾附于电池安装腔内,方便锂电池本体1的安装,无需要使用胶水对锂电池本体1进行安装,节省人力物力,增加工作效率。
44.实施例二:
45.参照图1-4,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
46.其中,拉手膜3与强胶面21的上表面一体化设置,且拉手膜3与强胶面21的连接处宽度等于保护膜2宽度的0.8-0.9倍,拉手膜3与强胶面21的接触处较宽,保证通过拉手膜3将保护膜2从锂电池本体1上剥离时,不会出现拉手膜3与保护膜2连接处断裂的效果。
47.其中,拉手膜3为透明薄膜材质,且拉手膜3朝向弱胶面22的一侧固定设置有第六弱胶区301,透明薄膜材质使得拉手膜不会阻挡丝印区213,且通过第六弱胶区301沾附于保护膜2,保证保护膜2两个端部的稳定沾附。
48.通过设置有拉手膜3,拉手膜3为透明薄膜材质,使得拉手膜3不会阻挡丝印区213印刷的锂电池logo、锂电池型号、标准电压、额定容量、警示语、二维码等内容,且拉手膜3与强胶面21的连接处宽度等于保护膜2宽度的0.8-0.9倍,保证通过拉手膜3将保护膜2从锂电池本体1上剥离时,不会出现拉手膜3与保护膜2连接处断裂的效果。
49.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