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光缆保护装置与地埋光缆的制作方法

2022-12-13 22:17: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光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缆保护装置与地埋光缆。


背景技术:

2.无线通信流量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对网络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无线网络建设,架设移动网络基站已是刚性需求,而基站与基站之间需要铺设通讯光缆,通讯光缆一般都是铺设在地下,这样地面上的施工不容易破坏到光缆。
3.传统在地下铺设光缆的方式,受各部分光缆布线长短以及地表环境的影响,通讯光缆需经由多次折弯拉伸才能完成布局,从而给光缆的铺设和连接造成麻烦,影响着网络建设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缆保护装置与地埋光缆,以对光缆形成永久性保护,方便光缆的铺设和连接,从而提高网络建设的效率。
5.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缆保护装置,其包括:
6.外壳,所述外壳内能够穿设多个光缆,各光缆在所述外壳内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
7.分流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以使多个光缆相互分离;
8.多个静电吸收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以消除光缆表面的静电;
9.多个塑形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以消除光缆表面的折弯;
10.所述塑形装置设置成管状,所述塑形装置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各所述塑形装置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
11.可选地,所述塑形装置包括:
12.导向筒座,设置成管状,所述导向筒座连接于所述外壳内;
13.内固定座,连接于所述导向筒座内;
14.贴合管件,套设于所述内固定座内;
15.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内固定座与所述贴合管件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弹性顶抵于所述内固定座与所述贴合管件。
16.可选地,所述塑形装置还包括支撑球体,所述支撑球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贴合管件之间。
17.可选地,所述光缆保护装置还包括控线组件,以限制光缆所受的牵引力;
18.所述控线组件设置于所述导向筒座内,并且所述控线组件沿所述内固定座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
19.可选地,所述控线组件包括外固定件和内固定件,所述外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导向
筒座,所述内固定件套设于所述外固定件的内部;
20.并且所述外固定件的内侧壁与所述内固定件的外侧壁二者当中,至少一者设有楔形面,以使所述外固定件与所述内固定件能够相对滑动而锁紧。
21.可选地,所述控线组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外固定件与所述内固定件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内固定件的移动方向一致,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弹性顶抵于所述外固定件与所述内固定件。
22.可选地,所述外固定件通过支撑件连接于所述导向筒座,所述支撑件包括:
23.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导向筒座,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外固定件;
24.辅助连杆,所述辅助连杆对称分布于所述支撑杆的两侧,所述辅助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撑杆,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外固定件。
25.可选地,所述光缆保护装置还包括收卷装置,所述收卷装置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外壳之间转动连接,以避免光缆松弛。
26.可选地,所述光缆保护装置还包括多个分隔件,所述分隔件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相邻所述分隔件之间形成过线间隙。
27.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地埋光缆,其包括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一种光缆保护装置。
28.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29.本技术提供的光缆保护装置包括外壳、分流装置、多个静电吸收装置和多个塑形装置;外壳内能够穿设多个光缆,以将多个光缆进行组合排列式捆绑,方便光缆的铺设,提高光缆的铺设效率,各光缆在外壳内沿第一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分流装置设置于外壳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以使多个光缆相互分离,避免相邻的光缆之间出现缠绕;多个静电吸收装置设置于外壳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以消除光缆表面的静电,降低静电对通讯传播的影响;多个塑形装置设置于外壳内,以消除光缆表面的折弯,防止光缆由于折弯而产生的变形或损坏;塑形装置设置成管状,塑形装置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各塑形装置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通过较长的管状结构形成长直的塑形和导向结构,从而使各光缆的折弯处在塑形装置内进行矫正。
3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缆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塑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静电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
36.1-外壳;
37.101-支撑筒座;
38.2-分流装置;
39.3-塑胶套;
40.4-收卷装置;
41.401-旋转盘坐;
42.402-固定支架;
43.5-分隔件;
44.6-塑形装置;
45.601-导向筒座;
46.602-内固定座;
47.603-连接撑件;
48.604-第一弹性件;
49.605-伸入管;
50.606-贴合管件;
51.607-支撑球体;
52.7-静电吸收装置;
53.701-固定套;
54.702-储液管;
55.703-引导件;
56.704-端盖;
57.705-密封座;
58.8-控线组件;
59.801-支撑杆;
60.802-辅助连杆;
61.803-外固定件;
62.804-锁紧套管;
63.805-内固定件;
64.806-第二弹性件;
65.9-光缆。
6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6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6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
义。
69.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70.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缆保护装置,其包括外壳1、分流装置2、多个静电吸收装置7和多个塑形装置6。外壳1内能够穿设多个光缆9,以将多个光缆9进行组合排列式捆绑形成一组光缆,方便光缆的铺设,提高光缆的铺设效率,各光缆在外壳1内沿第一方向(外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分流装置2设置于外壳1沿第一方向的一端,以使多个光缆9相互分离,避免相邻的光缆9之间出现缠绕;多个静电吸收装置7设置于外壳1沿第一方向的另一端,以消除光缆9表面的静电,降低静电对通讯传播的影响;多个塑形装置6设置于外壳1内,以消除光缆9表面的折弯,防止光缆9由于折弯而产生的变形或损坏;塑形装置6设置成管状,塑形装置6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各塑形装置6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通过较长的管状结构形成长直的塑形和导向结构,从而使各光缆9的折弯处在塑形装置6内进行矫正。
71.具体地,外壳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扣合形成闭合的环形柱状结构,以使该光缆保护装置的安装使用更加灵活方便,具体来说,该光缆保护装置安装在光缆上容易发生损坏的位置,安装时,首先将外壳1打开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分离,将各光缆分别固定于外壳1内,再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扣合形成闭合的外壳1;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成弧形结构,也就是说,外壳1的横截面设置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减小外壳1与光缆埋设位置的接触面积,减小地形不平整对外壳1的影响,方便外壳1的固定;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可以通过卡扣连接或螺钉连接等任意适当的方式相互固定。
72.其中,外壳1的外端可以连接有塑胶套3,多个光缆9通过塑胶套3捆扎成束,通过塑胶套3对光缆9形成套接保护,光缆9穿过塑胶套3而伸入外壳1内。
73.进一步地,分流装置2与塑胶套3相连接,分流装置2朝向塑胶套3的一端与所述塑胶套3相连通,分流装置2远离塑胶套3的一端分布有多个小孔,各光缆9分别穿过其中一个小孔而伸入外壳1的内部,从而使各光缆9相互分离,避免各光缆9之间出现缠绕等现象。
74.进一步地,光缆保护装置还包括多个分隔件5,分隔件5设置于分流装置2的内侧,分隔件5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相邻分隔件5之间形成过线间隙,通过分隔件5使各光缆9均匀地分布在外壳1内,减小光缆在外壳1内的接触摩擦,防止光缆中部产生断痕。具体来说,外壳1内可以设置有多个轴杆,各轴杆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分隔件5套设于轴杆上,并能够在轴杆上转动;当光缆9穿过分隔件5之间的过线间隙时,分隔件5随着光缆9的移动而转动,从而通过分隔件5对光缆9的表面进行滚动挤压,以减小光缆9表面的折痕;分隔件5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成,或者分隔件5的表面可以包覆一层柔软的材料,以防止分隔件5对光缆9的表面产生损伤。
75.进一步地,光缆保护装置还包括收卷装置4,收卷装置4设置于外壳1内,并与外壳1之间转动连接,以避免光缆松弛,也就是说,通过收卷装置4对各光缆9的多余线缆进行收
卷,使同一组光缆中的各个光缆9均能够保持张紧状态。
76.具体地,收卷装置4包括固定支架402和旋转盘座401。固定支架402可以设置成多边形结构,固定支架402固定连接于外壳1内;旋转盘座401沿固定支架402间隔分布,例如,各旋转盘座401设置于多边形结构的各个边上或者各个顶点上,各旋转盘座401能够单独在固定支架402上转动;光缆9沿旋转盘座401的径向穿过旋转盘座401,当旋转盘座401转动时,光缆9随着旋转盘座401的转动而缠绕于旋转盘座401;旋转盘座401与固定支架402之间可以设置有扭簧等能够产生扭矩的部件,以使旋转盘座401能够自动旋转而收紧光缆9;旋转盘座401上还可以设有手动摇杆,以通过手动操作带动旋转盘座401转动,方便将旋转盘座401上缠绕的光缆9进行收放。
77.进一步地,收卷装置4设置于塑形装置6的一端,并沿第一方向与塑形装置6相隔开,通过塑形装置6有效对曝露在外层或收卷在内部的光缆9的外层塑胶件进行辅助塑形,也就是说,光缆9埋设过程中,通讯光缆在受拉应力之后其处于绷紧状态,光缆9的折弯处极易发生变形,针对其形变处在收卷前通过塑形装置6对其进行辅助矫正再进入收卷,可以提高对通讯线缆的保护。
78.如图2所示,塑形装置6包括导向筒座601、内固定座602、贴合管件606和第一弹性件604。导向筒座601设置成管状,导向筒座601连接于外壳1内,通过导向筒座601对光缆9形成导向作用;内固定座602连接于导向筒座601内,内固定座602与导向筒座601同轴,并且内固定座602通过连接撑件603固定设置在导向筒座601内,通过内固定座602形成塑形的外部基准;贴合管件606套设于内固定座602内,通过内固定座602与光缆9的外表面相贴合,从而对光缆9的外层塑胶件进行矫正;第一弹性件604设置于内固定座602与贴合管件606之间,第一弹性件604的两端分别弹性顶抵于内固定座602与贴合管件606,通过第一弹性件604对光缆9进行按压塑形,从而对光缆9表面的变形处进行矫正。
79.具体地,外壳1内平行排列设置有多个导向筒座601,各通讯光缆沿导向筒座601的轴向穿过导向筒座601;导向筒座601可以设置为能够相互拼合的两部分,以方便光缆的安装;导向筒座601的两端对称固定有伸入管605,通过伸入管605引入或导出通讯光缆。
80.其中,贴合管件606可以设置成相互拼合的两部分,贴合管件606的两侧分别设置的一个第一弹性件604形成一组第一弹性件604,通过一组第一弹性件604在光缆9的两侧进行按压,从而有效矫正光缆9表面的变形;内固定座602与贴合管件606之间设有多组第一弹性件604,多组第一弹性件604沿内固定座60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多组第一弹性件604沿内固定座602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通过多组第一弹性件604在光缆9上形成相互间隔的多点按压,从而消除光缆9表面的折弯。
81.进一步地,塑形装置6还包括支撑球体607,支撑球体607设置于第一弹性件604与贴合管件606之间,也就是说,第一弹性件604通过支撑球体607顶抵于贴合管件606,通过支撑球体607减小第一弹性件604与贴合管件606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塑形的精准性。各支撑球体607可相对转动的固定在内固定座602上,通过第一弹性件604对支撑球体607施加压紧力,使得支撑球体607通过其旋转按压对通讯光缆进行偏位调整。
82.具体来说,塑形装置6在光缆收放过程中对光缆9的形变矫正包括,利用多个支撑球体607的辅助按压能有效对其折弯处进行塑形调整,再通过贴合管件606贴合导向,提高矫正效果。
83.进一步地,在布线施工中光缆受高强度拉扯,易在折弯以及端口处发生断裂,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缆保护装置还包括控线组件8,以限制光缆所受的牵引力,防止光缆受高强度拉扯而断裂。控线组件8设置于导向筒座601内,并且控线组件8沿内固定座602的长度方向对称分布,通过控线组件8夹紧光缆,从而防止光缆9受到的牵引力过大而损坏。具体来说,导向筒座601内设置有两个控线组件8,控线组件8设置于导向筒座601内靠近端口处,两个控线组件8对称分布于内固定座602的两端,控线组件8在通讯光缆施工布局时,有效限制其受到的牵引力。
84.如图3所示,控线组件8包括外固定件803和内固定件805,外固定件803与内固定件805均设置成两半式结构,外固定件803连接于导向筒座601,内固定件805套设于外固定件803的内部,内固定件805用于穿设光缆;并且外固定件803的内侧壁与内固定件805的外侧壁二者当中,至少一者设有楔形面,以使外固定件803与内固定件805能够相对滑动而锁紧。
85.在一种实施例中,外固定件803内贴合固定有锁紧套管804,锁紧套管804可以与外固定件803一体成型,或者锁紧套管804与外固定件803也可以通过紧固件等方式相固定;锁紧套管804的内侧壁设有楔形面,内固定件805套设于锁紧套管804,并能够沿锁紧套管804的轴向滑动,也就是说,沿着导向筒座601的端部指向中央的位置,锁紧套管804至少有一段设置成孔径逐渐减小的收口状结构。
86.当光缆9在高强度牵引力的拉扯下,沿着导向筒座601的端部指向中央的方向移动时,内固定件805随着光缆9一起沿锁紧套管804滑动一定偏移量之后,在楔形面的作用下,内固定件805的孔径逐渐减小并夹紧光缆9,并且在楔形面处楔紧力的作用下内固定件805固定于锁紧套管804内而无法继续滑动,从而防止光缆9过度拉伸而断裂。具体来说,当光缆9自左侧向右侧滑动时,左侧的控线组件8夹紧光缆9;当光缆9自右侧向左侧滑动时,右侧的控线组件8夹紧光缆9。
87.需要说明的是,此中通讯光缆在布线施工中其光缆9的外表面与内固定件805之间应留有一定间隙,该间隙的宽度在3mm至6mm之间,具体可根据通讯光缆的型号对内固定件805的内径进行调整,以保证其能在正常拉应力下进行横向收放,也就是说,在正常牵引力作用下,光缆9能够在内固定件805内自由滑动。
88.进一步地,控线组件8还包括第二弹性件806,第二弹性件806设置于外固定件803与内固定件805之间,第二弹性件806的伸缩方向与内固定件805的移动方向一致,第二弹性件806的两端分别弹性顶抵于外固定件803(或锁紧套管804)与内固定件805,通过第二弹性件806使内固定件805自动复位,使得内固定件805松开光缆9,从而提高光缆9能够承受的牵引力的上限阀值。
89.进一步地,外固定件803通过支撑件连接于导向筒座601,支撑件包括支撑杆801和辅助连杆802。多个支撑杆801围绕导向筒座601的周向阵列分布,支撑杆80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导向筒座601,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外固定件803,通过支撑杆801将控线组件8固定于导向筒座601内;辅助连杆802对称分布于支撑杆801的两侧,也就是说,每一个支撑杆801的两侧均设有辅助连杆802,辅助连杆80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支撑杆801,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外固定件803,当支撑杆801相对外固定件803进行偏移转动时,辅助连杆802对其左右两端辅助支撑;其中,辅助连杆802呈两段可收缩式结构,使得辅助连杆802具有一定弹性,从而使得控线组件8能够对光缆进行按压矫形。
90.进一步地,外壳1上与分流装置2相对的一端设有支撑筒座101,支撑筒座101可以嵌入外壳1的内部,各静电吸收装置7并排设置于支撑筒座101内,在通讯光缆进行布线施工时,通过静电吸收装置7对光缆外表面塑胶件产生的静电摩擦进行有效吸收,降低其对通讯传播的影响。
91.如图4所示,静电吸收装置7包括固定套701和储液管702,固定套701固定连接于支撑筒座101,储液管702套设于支撑筒座101内,储液管702设置成环形的腔体状结构,储液管702内存储有绝缘液;储液管702上分布有引导件703,当光缆穿过储液管702的内孔时,通过引导件703将通讯光缆上的摩擦静电输引至绝缘液中,储液管702内的绝缘液吸收光缆表面的静电,以确保线缆在通讯时能不受电磁影响。环形储液管702的两端分别通过密封座705密封,密封座705外套设有端盖704,通过端盖704对密封座705进行固定,以防止储液管702内的绝缘液泄漏。
92.另外,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地埋光缆,其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光缆保护装置。
9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