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3 20:03: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产品的外壳除了要具备足够容纳空间及良好的散热效果之余,对于内部电子元件的保护效果也十分重要。一般市面上为了提升外壳的保护效果,对于外壳的材质、形状等加以改良。又或是在原始外壳之外以另一个壳体包裹以提升保护效果。
3.这其中又以提升外壳的角落抗撞击能力最为重要。壳体角落受到撞击所承受的力道可能使角落变形进而影响到内部电子元件。然而,只是对于壳体本身的材质、形状或是以另一壳体包裹等改良方式只能有限度的改善抗撞击能力。并且还可能影响到外壳的散热及美观。
4.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防撞装置,是目前业界亟欲投入研发资源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防撞装置。
6.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防撞装置包含壳体以及多个充气件。壳体具有多个容置空间。多个充气件分别对应地设置于容置空间中。每一充气件具有相对的受力面以及固定面,以及连通受力面与固定面的多个穿孔。
7.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包含底板、两第一侧墙部以及第二侧墙部。两第一侧墙部连接底板的边缘并彼此分离。第二侧墙部连接底板的表面并离开边缘。第二侧墙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第一侧墙部。容置空间中的一个至少由底板的表面与第二侧墙部所定义。
8.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侧墙部具有两连接段以及抵靠段。两连接段分别连接两第一侧墙部。抵靠段的两端分别连接两连接段。
9.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面固定于该连接面。
10.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面是粘合至壳体。
11.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防撞装置进一步包含多个外盖。外盖分别固定于每一充气件的表面。
12.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盖实质上沿着底板的边缘位于两第一侧墙部之间的部分延伸。
13.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外盖分别遮盖容置空间。容置空间中的一个进一步由外盖中的一个所定义。
14.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充气件呈l型,并具有两延伸部以及一弯曲部。两延伸部分别连接至弯曲部的两端。穿孔平均分布于两延伸部以及弯曲部中。
15.在目前一些实施方式中,容置空间分别位于壳体的多个角落。
16.综上所述,于本技术的防撞装置中可与电子装置的壳体结合以提升壳体承受冲击
的效果。具体来说,将充气件安置在壳体的容置空间中,将可以透过压缩充气件以提升壳体在设置容置空间的部位的承受冲击效果。充气件的受力面受到冲击时,藉由充气件中的气体压缩,将冲击力道平均分散在容置空间的区域中,以避免壳体受到过大冲击而产生形变。此外,容纳弹性件的容置空间所设置的位置也能够在提升电子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的同时,一并维持防撞装置外部的美观以及内部设置电子元件空间的容量。充气件在适当位置平均的设置多个穿孔,有助于在受到外力挤压时,降低充气件内部的气体大幅度流动,以此降低充气件的变形机率。充气件由平滑曲面及平面组成,有助于维持内部气体的局部流动,以使充气件的区域平均地具有抗冲击效果。并且此种防撞装置具有防水功能,亦可以配合适当的配件在泼水环境中具有防撞效果。
附图说明
17.当结合随附诸图阅读时,得以自以下详细描述最佳地理解本技术的态样。应注意,根据行业上的标准实务,各种特征未按比例绘制。事实上,为了论述清楚,可任意地增大或减小各种特征的尺寸。
18.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防撞装置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的防撞装置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20.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防撞装置的充气件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的防撞装置的充气件沿剖面指示线4-4的剖面图。
22.符号说明:
23.100:防撞装置
24.110:壳体
25.111:角落
26.112:边缘
27.113:墙体
28.114:容置空间
29.116:底板
30.118:第一侧墙部
31.119:第二侧墙部
32.119a,119b:连接段
33.119c:抵靠段
34.120:充气件
35.120a,120b:延伸部
36.120c:弯曲部
37.122:受力面
38.124:固定面
39.126:穿孔
40.130:外盖
41.4-4:剖面指示线
具体实施方式
42.以下申请内容提供用于实施所提供标的的不同特征的许多不同实施例或实例。以下描述部件及布置的特定实例以简化本技术。当然,此些仅为实例,且并不意欲为限制性的。举例而言,在如下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在第二特征上形成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形成为直接接触的实施例,且亦可包括其中额外特征可在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形成而使得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可不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本技术可在各种实例中重复元件符号及/或字母。此重复是出于简化及清楚目的,且其自身并不表示所论述之各种实施例及/或配置之间的关系。
43.另外,为了描述简单,可在本文中使用诸如“在
……
下面”、“在
……
下方”、“下部”、“在
……
上方”、“上部”及其类似术语之空间相对术语,以描述如诸图中所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另外)元件或特征的关系。除了诸图中所描绘的定向以外,此些空间相对术语意欲涵盖元件在使用中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装置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以其他定向),且可同样相应地解释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
44.本文中使用的“大约”、“约”、“近似”或者“实质上”一般表示落在给定值或范围的百分之二十之中,或在百分之十之中,或在百分之五之中。本文中所给予的数字量值为近似值,表示使用的术语如“大约”、“约”、“近似”或者“实质上”在未明确说明时可以被推断。
45.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防撞装置100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防撞装置100的局部放大剖面图。请参照图1及图2,一种防撞装置100包含壳体110以及多个充气件120。壳体110具有多个容置空间114。多个充气件120分别对应地设置于容置空间114中。每一充气件120具有相对的受力面122以及固定面124,以及连通受力面122与固定面124的多个穿孔126。
46.请参照图1,壳体110的边缘112大致为矩形结构,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壳体110可以依据装置需求为任意形状。具体来说,在绘示的实施例中,壳体110边缘112上具有多个墙体113(例如,绘示于图1中的四个墙体113)。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墙体113各别独立不互相连接,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此外,这些墙体113上可以具有多个孔洞(未示出),这些孔洞可以是防撞装置100内部所设置的电子元件与外部进行电连接的通道。这些孔洞也可以帮助防撞装置100内部所设置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容置空间114被设置在相邻但不连接的两墙体113之间,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置空间114分别位于壳体110的多个角落111,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图1所示的壳体110的四个角落111为边缘112上四个墙体113之间不连接的位置,四个容置空间114被对应的设置在这些角落111。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容置空间114亦可以设置在非角落111的位置,例如图1中所绘示的墙体113所覆盖的边缘112的一部分。
47.请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包含底板116、两第一侧墙部118以及第二侧墙部119。两第一侧墙部118连接底板116的边缘112并彼此分离。第二侧墙部119连接底板116的表面并离开边缘112。第二侧墙部119的两端分别连接两第一侧墙部118。容置空间114中的一个至少由底板116的表面与第二侧墙部119所定义。更进一步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侧墙部119具有两连接段119a、119b以及抵靠段119c。两连接段119a、119b分别连接两第一侧墙部118。抵靠段119c的两端分别连接两连接段119a、119b。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墙部118可以为上述边缘112上的墙体113的一部份,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
48.请参照图2,具体来说,容置空间114的形状基本上由第二侧墙部119以及底板116的表面所决定。如此对应至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其中一个角落111的容置空间114基本上呈现l型,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此l型容置空间114的底部由底板116的表面所界定。并且l型容置空间114的一些侧墙由第二侧墙部119所界定。具体来说,l型容置空间114的三面侧墙分别由第二侧墙部119的两连接段119a、119b以及抵靠段119c所界定。第二侧墙部119连接底板116的表面,以此定义了容置空间114的部分边界。此种l型的容置空间114可以最大化防撞装置100内部容纳电子元件的空间。举例来说,如图1中所绘示的防撞装置100大致上为矩形构造。防撞装置100的四个角落111个别配置一个l型容置空间114。此种设置能够尽量减少防撞装置100安装电子元件的位置限制,又可以在角落111处提升抗冲击效果。
49.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的防撞装置100的充气件120之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防撞装置100的充气件120沿剖面指示线4-4的剖面图。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气件120呈l型,并具有两延伸部120a、120b以及一弯曲部120c,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具体来说,l型充气件120的两延伸部120a、120b分别连接至弯曲部120c的两端。穿孔126平均分布于两延伸部120a、120b以及弯曲部120c中。换句话说,l型充气件120可以正好容置在前述l型容置空间114中,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充气件120可以配合容置空间114而有相对应的外观。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面124是粘合至壳体110,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
50.请参照图3及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充气件120的多个穿孔126平均分布在受力面122上,并且直接贯通受力面122以及固定面124,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请参照图3及图4,在绘示的实施例中具有三个穿孔126。此三个穿孔126分别位于l型充气件120的两延伸部120a、120b以及一弯曲部120c。平均分布的穿孔126可以降低充气件120中的气体受到外力挤压后的流速,使充气件120不获因为外力挤压而产生过大的变形,以保证充气件120整体的的抗冲击效果。应当注意的是,若穿孔126数目过少可能会影响到充气件120对于冲击力道的缓冲能力。因此,穿孔126数目以及位置的设置应当考虑充气件120的形状以及设置方向决定。
51.请参照图3及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充气件120的形状由平滑曲面及平面组成,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具体来说,充气件120的边缘可以为圆弧状,并且这些圆弧状曲面和平面组合形成充气件120的外部形状。由平滑曲面及平面组成的充气件120有助于维持内部气体的局部流动,以使充气件120的区域平均地具有抗冲击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充气件120的材质为可充气的防水材料,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使用防水材料制成的充气件120可以使防撞装置100在泼水环境中被使用,以增加防撞装置100的使用情境。
52.请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撞装置100进一步包含多个外盖130。外盖130分别固定于充气件120的受力面122上,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外盖130的固定方式可以类似或相同于固定面124与壳体110的容置空间114之间的固定方式,比如将外盖130黏合至受力面122,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另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盖130实质上沿着壳体110的边缘112位于两第一侧墙部118之间的部分延伸,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具体来说,外盖130可以是沿着边缘112的第一侧墙部118之间不连接处的延伸。换句话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盖130与第一侧墙部118的连接可以大致上描绘出边缘112的形状,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
53.请参照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盖130可以使用与壳体110相同的材质制成,但本
申请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盖130中与受力面122相对的表面上可以具有任意的表面设计,例如具止滑效果的纹路或是延伸外壳在第一侧墙部118上的表面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盖130分别遮盖容置空间114。容置空间114中的一个进一步由外盖130中的一个所定义。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盖130可以完全覆盖位于容置空间114中的充气件120,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
54.以上对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于本技术的防撞装置中,将电子装置的壳体与防撞装置结合以提升壳体承受冲击的效果。具体来说,将充气件安置在壳体的容置空间中,将可以透过压缩充气件以提升壳体在设置容置空间的部位的承受冲击效果。充气件的受力面受到冲击时,藉由充气件中的气体压缩,将冲击力道平均分散在容置空间的区域中,以避免壳体受到过大冲击而产生形变。此外容纳弹性件的容置空间所设置的位置也能够在提升电子装置的抗冲击能力的同时,也一并维持防撞装置外部的美观以及内部设置电子元件空间的容量。充气件在适当位置平均的设置多个穿孔,有助于在受到外力挤压时,降低充气件内部的气体大幅度流动,以此降低充气件的变形机率。充气件由平滑曲面及平面组成,有助于维持内部气体的局部流动,以使充气件的区域平均地具有抗冲击效果。并且此种防撞装置具有防水功能,亦可以配合适当的配件在泼水环境中具有防撞效果。
55.前文概述了若干实施例的特征,使得熟习此项技术者可较佳地理解本技术的态样。熟习此项技术者应了解,他们可容易地使用本技术作为设计或修改用于实现相同目的及/或达成本文中所介绍的实施例的相同优势的其他制程及结构的基础。熟习此项技术者亦应认识到,此些等效构造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且他们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的情况下于本文作出各种改变、代替及替换。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