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双动力变速箱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22:13: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双动力变速箱。


背景技术:

2.目前新能源汽车采用电动机驱动,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对动力特性表现有着更强的掌控力。以纯电动普遍使用的永磁同步电机为例,当接通电源,其在零转速下就能输出额定扭矩,而内燃机则有个启动和怠速的概念;另外,经济工况转速范围也比内燃机广,0-7000转都属于正常工作范畴。电动机从零转速开始就严格执行“功率=扭矩
×
转速”的公式,不存在启动的概念,不驱动电门就等于停车;起步时就是经济工况转速,永磁同步电机平均效率90%,而内燃机理论上最高仅能达到40%;车主对性能的要求,完全可以通过输入功率(电门)的变化达成,低速不需要扭矩放大,高速不需要转速放大。然而,此种控制方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动力传动系统中接入变速器,但是现有的变速器结构不够紧凑,且不能够实现差动控制或者“扭矩矢量”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双动力变速箱,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且能够实现差动控制或者“扭矩矢量”控制。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动力变速箱,包括设在壳体内部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第一变速机构和第二变速机构,所述第一输出轴设在壳体内部且一端延伸出壳体一侧,所述第二输出轴设在壳体内部且一端延伸出壳体另一侧,所述第一输出轴另一端与第二输出轴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速机构连接在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变速机构连接在第二输出轴上,变速机构的设置,能够达到不同的传动比,给与汽车不同的动力输出。
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轴另一端通过可锁止离合器与第二输出轴另一端连接,可锁止离合器允许将两侧动力输出同步,或者在一侧驱动电机失效时仍保持两侧车轮均有动力输出。
6.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两侧均设有驱动电机,所述的第一变速机构和第二变速机构的输入端分别通过输入联轴器与两个驱动电机连接,两个驱动电机分别控制一侧车轮的动力,从而能够实现差动控制或者“扭矩矢量”控制。
7.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变速机构包括设在壳体内部的第一输入齿轮、第二输入齿轮、第一中间齿轮、第二中间齿轮、输出齿轮、输入轴和中间轴;
8.所述输入轴一端延伸出壳体一侧与其中一个驱动电机连接,所述输入轴另一端延伸出壳体另一侧,所述第一输入齿轮固定连接在输入轴上,所述第二输入齿轮转动连接在输入轴上;
9.所述中间轴设在输入轴下方且中间轴两端分别延伸出壳体两侧,第一中间齿轮和第二中间齿轮均转动连接在中间轴上;
10.所述第二输入齿轮设在第一输入齿轮一侧,且第一输入齿轮通过第一联轴器与第二输入齿轮连接,所述第二中间齿轮设在第一中间齿轮一侧,且第一中间齿轮通过第二联轴器与第二中间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输入齿轮设在第一中间齿轮顶部且与第一中间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入齿轮设在第二中间齿轮顶部且与第二中间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和第二中间齿轮均设在第一输出轴上方,所述输出齿轮设在第二中间齿轮底部且与第二中间齿轮啮合,所述输出齿轮固定于第一输出轴上。
11.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二变速机构与第一变速机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变速机构的输出齿轮固定于第二输出轴上。
12.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为摩擦离合器。
13.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为狗牙离合器。
14.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为同步器。
15.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为电磁离合器。
16.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为液力离合器。
17.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8.1、本实用新型横向尺寸小于两个紧凑型两档变速箱的横向尺寸之和(而该变速箱已经很紧凑),纵向尺寸也小于两个紧凑型两档变速箱的纵向尺寸之和,使得本实用新型非常容易布置,结构紧凑,同时齿轮数量少,成本较低;
19.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可独立运转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从而允许实现差动控制或者“扭矩矢量”控制,且相比现有的变速器,结构更加紧凑;
20.3、本实用新型通过可锁止离合器的设置,允许将两侧动力输出同步,或者在一侧驱动电机失效时仍保持两侧车轮均有动力输出,变速机构的设置,能够达到不同的传动比,给与汽车不同的动力输出;
21.4、本实用新型通过可锁止离合器的设置,可以将所有输入的电机动力输出至有抓地力的一个轮胎上,而如果仅是两侧单独的变速箱,一个轮胎上只能接受来自于一个变速箱的动力;
22.同时,在一侧输入电机失效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可锁止离合器将剩余来自一个变速箱的动力平均输出至两侧轮胎,避免在行驶中突然发生电机失效而发生两侧动力不均衡引发的扭矩转向,引起车辆失控,这是一个针对有扭矩矢量能力的变速箱非常重要的安全设计。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为:1第一输出轴、2第二输出轴、3第一变速机构、4第二变速机构、5可锁止离合器、6驱动电机、7第一输入齿轮、8第二输入齿轮、9第一中间齿轮、10第二中间齿轮、11输出齿轮、12第一联轴器、13第二联轴器、14输入轴、15中间轴。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一
2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动力变速箱,包括设在壳体内部的第一输出轴1、第二输出轴2、第一变速机构3和第二变速机构4,所述第一输出轴1设在壳体内部且一端延伸出壳体一侧,所述第二输出轴2设在壳体内部且一端延伸出壳体另一侧,所述第一输出轴1另一端通过可锁止离合器5与第二输出轴2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变速机构3连接在一输出轴1上,所述第二变速机构4连接在第二输出轴2上,所述壳体两侧均设有驱动电机6,所述的第一变速机构3和第二变速机构4的输入端分别通过输入联轴器与两个驱动电机6连接,本实用新型可接受从两侧任意方向的电机动力输入,最多可以有四个电机输入。
28.本实用新型由两个紧凑型两档变速箱、一个可锁止离合器5组合而成,结构紧凑:横向尺寸小于两个紧凑型两档变速箱的横向尺寸之和(而该变速箱已经很紧凑),纵向尺寸也小于两个紧凑型两档变速箱的纵向尺寸之和,使得本实用新型非常容易布置。
29.该双动力变速箱用于汽车驱动,第一输出轴1用于驱动汽车一侧的车轮,第二输出轴2用于驱动汽车另一侧的车轮,两个驱动电机6分别控制一侧车轮的动力,从而能够实现差动控制或者“扭矩矢量”控制。
30.通过可锁止离合器5的设置,允许将两侧动力输出同步,或者在一侧驱动电机6失效时仍保持两侧车轮均有动力输出。变速机构的设置,能够达到不同的传动比,给与汽车不同的动力输出。
31.通过可锁止离合器5的设置,可以将所有输入的电机动力输出至有抓地力的一个轮胎上,而如果仅是两侧单独的变速箱,一个轮胎上只能接受来自于一个变速箱的动力。
32.同时,在一侧输入电机失效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可锁止离合器5将剩余来自一个变速箱的动力平均输出至两侧轮胎,避免在行驶中突然发生电机失效而发生两侧动力不均衡引发的扭矩转向,引起车辆失控,这是一个针对有扭矩矢量能力的变速箱非常重要的安全设计。
33.实施例二
34.如图1所示,所述的第一变速机构3包括设在壳体内部的第一输入齿轮7、第二输入齿轮8、第一中间齿轮9、第二中间齿轮10、输出齿轮11、输入轴14和中间轴15。
35.所述输入轴14一端延伸出壳体一侧与其中一个驱动电机6连接,所述输入轴14另一端延伸出壳体另一侧,所述第一输入齿轮7固定连接在输入轴14上,所述第二输入齿轮8转动连接在输入轴14上,所述中间轴15设在输入轴14下方且中间轴15两端分别延伸出壳体两侧,第一中间齿轮9和第二中间齿轮10均转动连接在中间轴15上。
36.所述第二输入齿轮8设在第一输入齿轮7一侧,且第一输入齿轮7通过第一联轴器12与第二输入齿轮8连接,所述第二中间齿轮10设在第一中间齿轮9一侧,且第一中间齿轮9通过第二联轴器13与第二中间齿轮10连接,所述第一输入齿轮7设在第一中间齿轮9顶部且与第一中间齿轮9啮合,所述第二输入齿轮8设在第二中间齿轮10顶部且与第二中间齿轮10啮合,所述第一中间齿轮9和第二中间齿轮10均设在第一输出轴1上方,所述输出齿轮11设在第二中间齿轮10底部且与第二中间齿轮10啮合,所述输出齿轮11固定于第一输出轴1上。
37.当第一联轴器12断开,第二轴联轴器13接合时,驱动电机6工作,输入轴14带动第
一输入齿轮7转动,第一中间齿轮9随第一输入齿轮7一起转动,在第二联轴器13的作用下,第二中间齿轮10随着第一中间齿轮9转动,从而第二中间齿轮10带动输出齿轮11转动,最终带动第一输出轴1转动,实现大减速比调速。
38.当第一联轴器12接合,第二轴联轴器13断开时,驱动电机6工作,输入轴14带动第一输入齿轮7转动,在第一联轴器12作用下,第二输入齿轮8随第一输入齿轮7转动,第二输入齿轮8带动第二中间齿轮10转动,第二中间齿轮10带动输出齿轮11转动,最终带动第一输出轴1转动,实现小减速比调速。
39.所述的第二变速机构4与第一变速机构3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变速机构4的输出齿轮11固定于第二输出轴2上,同理,最终实现第二输出轴2的转动。
40.本实用新型齿轮数量少,成本较低。
41.实施例三
42.所述第一联轴器12和第二联轴器13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摩擦离合器、狗牙离合器、同步器、电磁离合器和液力离合器等。
43.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