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21:21: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护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吸收塔是实现吸收操作的设备,按气液相接触形态分为三类,吸收塔通过钢梁对其进行支撑,但是钢梁长期被浆液冲刷时容易被其不断进行腐蚀,从而容易导致钢梁断裂,因此需要通过支护装置对钢梁进行支撑。
3.现有的部分支护装置通过支架对钢梁进行支撑,支架一般为一个横板,因此当钢梁的高度不一时支架难以对所有的钢梁进行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4.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5.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6.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提供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包括,
8.调节组件,其包括横梁、凹槽、支撑杆、限位槽组、限位杆与第一弹簧,所述凹槽开设在横梁的顶面,所述支撑杆活动插接在凹槽的内壁,所述限位槽组开设在支撑杆的侧面,所述限位杆活动插接在横梁的侧面,所述支撑杆贯穿横梁并与限位槽组的内壁活动插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限位杆的侧面与横梁的侧面;
9.支撑组件,其包括下卡箍、中通板、上卡箍、插块、插槽、插杆与第二弹簧,所述下卡箍固定连接在支撑杆的上端,所述中通板固定连接在下卡箍的侧面,所述上卡箍设置在下卡箍的上侧,所述插块固定连接在上卡箍的侧面,所述插块活动插接在中通板的内壁,所述插槽开设在插块的侧面,所述插杆活动插接在中通板的侧面,所述插杆贯穿中通板并与插槽的内壁活动插接,所述第二弹簧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插杆的侧面与中通板的侧面。
1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首先将支撑杆插入凹槽内部,并通过限位杆与限位槽组插接将支撑杆固定在横梁内部,然后将上卡箍放置在下卡箍的上侧并促使插块与中通板插接,同时通过第二弹簧牵引插杆移动并与插槽插接,从而将插块固定在中通板内部,进而通过上卡箍与下卡箍配合对钢梁进行夹持。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一种优选方
案,其中:所述凹槽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凹槽等距离呈直线分布在横梁的顶面。
1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若干个凹槽配合便于对若干个支撑杆进行装配。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槽组由若干个圆槽组成,若干个所述圆槽等距离呈直线分布在支撑杆的侧面。
14.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限位槽组与限位杆配合便于对支撑杆的高度进行调节。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限位杆的数量与支撑杆的数量相等,所述限位杆的形状为t形。
1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限位杆与限位槽组插接便于将支撑杆固定在横梁顶面。
1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凹槽内壁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顶端与支撑杆的底端贴合。
1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当操作员向外拉动限位杆促使其与限位槽组分离,此时支撑杆失去限位,从而通过第三弹簧推动支撑杆向上移动,进而便于实现对支撑杆高度的调节。
1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中通板的形状为“回”字形,所述中通板的顶面开设有两个定位槽。
20.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中通板与插块配合便于将上卡箍与下卡箍拼接在一起。
2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插块的底面设置有两个圆杆,所述圆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所述圆杆活动插接在定位槽的内壁。
22.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当操作员拉动插杆移动并与插槽分离时,通过第四弹簧推动圆杆与插块上移,从而便于操作员将插块与上卡箍从下卡箍上拆卸下来。
23.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插块的形状为t形,所述插块底面的棱做圆角处理。
24.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圆角处理促使插块与插杆抵触时插杆自动向外侧移动。
2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插杆的形状为c形,所述插杆靠近插块的一端为斜切面。
26.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斜切面促使插块与插杆抵触时插杆自动向外侧移动,从而减少二者抵触时卡死的可能。
2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插杆的侧面与限位杆的侧面均设置有拉环。
28.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通过拉环便于操作员拉动限位杆与插杆移动。
29.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1、当需要对支撑杆的高度进行调节时,向外拉动限位杆促使其与限位槽组分离,此时支撑杆失去限位,从而便于操作员对支撑杆的高度进行调节,进而便于对不同高度的钢梁进行支撑;
30.2、通过将钢梁放置在下卡箍内部,然后将上卡箍放置在下卡箍的上侧并促使插块与中通板插接,同时通过第二弹簧牵引插杆移动并与插槽插接,从而将插块固定在中通板内部,进而通过上卡箍与下卡箍配合对钢梁进行夹持,并减少钢梁与装置分离的可能,因此装置对钢梁的支撑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剖面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立体结构剖面图。
3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36.100、调节组件;101、横梁;102、凹槽;102a、第三弹簧;103、支撑杆;104、限位槽组;105、限位杆;106、第一弹簧;
37.200、支撑组件;201、下卡箍;202、中通板;202a、定位槽;203、上卡箍;204、插块;204a、圆杆;204b、圆杆;205、插槽;206、插杆;206a、拉环;207、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39.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0.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41.实施例一:如说明书附图图1-3所示,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吸收塔钢梁用支护装置,包括调节组件100,其包括横梁101、凹槽102、支撑杆103、限位槽组104、限位杆105与第一弹簧106,凹槽102开设在横梁101的顶面,支撑杆103活动插接在凹槽102的内壁,限位槽组104开设在支撑杆103的侧面,限位杆105活动插接在横梁101的侧面,支撑杆103贯穿横梁101并与限位槽组104的内壁活动插接,第一弹簧10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限位杆105的侧面与横梁101的侧面,首先将支撑杆103插入凹槽102内部,并通过限位杆105与限位槽组104插接将支撑杆103固定在横梁101内部;当需要对支撑杆103的高度进行调节时,向外拉动限位杆105促使其与限位槽组104分离,此时支撑杆103失去限位,从而便于操作员对支撑杆103的高度进行调节,进而便于对不同高度的钢梁进行支撑。
42.支撑组件200,其包括下卡箍201、中通板202、上卡箍203、插块204、插槽205、插杆206与第二弹簧207,下卡箍201固定连接在支撑杆103的上端,中通板202固定连接在下卡箍201的侧面,上卡箍203设置在下卡箍201的上侧,通过上卡箍203与下卡箍201配合便于对钢梁进行夹持。
43.插块204固定连接在上卡箍203的侧面,插块204活动插接在中通板202的内壁,通过插块204与中通板202配合便于将上卡箍203装配在下卡箍201上;插槽205开设在插块204的侧面,插杆206活动插接在中通板202的侧面,插杆206贯穿中通板202并与插槽205的内壁
活动插接,通过插杆206与插槽205插接便于将插块204固定在中通板202内部。
44.第二弹簧207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插杆206的侧面与中通板202的侧面,通过将钢梁放置在下卡箍201内部,然后将上卡箍203放置在下卡箍201的上侧并促使插块204与中通板202插接,同时通过第二弹簧207牵引插杆206移动并与插槽205插接,从而将插块204固定在中通板202内部,进而通过上卡箍203与下卡箍201配合对钢梁进行夹持,并减少钢梁与装置分离的可能。
45.实施例二:如说明书附图图1和图2所示,与前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凹槽102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凹槽102等距离呈直线分布在横梁101的顶面,通过若干个凹槽102配合便于对若干个支撑杆103进行装配,进而便于对若干个横梁101进行支撑。
46.限位槽组104由若干个圆槽组成,若干个圆槽等距离呈直线分布在支撑杆103的侧面,通过限位槽组104与限位杆105配合便于对支撑杆103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便于对不同高度的钢梁进行支撑。
47.限位杆105的数量与支撑杆103的数量相等,限位杆105的形状为t形,通过限位杆105与限位槽组104插接便于将支撑杆103固定在横梁101顶面,进而便于通过支撑杆103与下卡箍201配合对钢梁进行支撑。
48.凹槽102内壁的底面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02a,第三弹簧102a的顶端与支撑杆103的底端贴合,当操作员向外拉动限位杆105促使其与限位槽组104分离,此时支撑杆103失去限位,从而通过第三弹簧102a推动支撑杆103向上移动,进而便于实现对支撑杆103高度的调节。
49.实施例三:如说明书附图图2和图3所示,与前两个实施例不同的是:中通板202的形状为“回”字形,中通板202的顶面开设有两个定位槽202a,通过中通板202与插块204配合便于将上卡箍203与下卡箍201拼接在一起,进而通过上卡箍203与下卡箍201配合对钢梁进行夹持,从而减少钢梁与装置分离的可能。
50.插块204的底面设置有两个圆杆204a,圆杆204a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四弹簧204b,圆杆204a活动插接在定位槽202a的内壁,当操作员拉动插杆206移动并与插槽205分离时,通过第四弹簧204b推动圆杆204a与插块204上移,从而便于操作员将插块204与上卡箍203从下卡箍201上拆卸下来。
51.插块204的形状为t形,插块204底面的棱做圆角处理,通过圆角处理促使插块204与插杆206抵触时插杆206自动向外侧移动,当插块204完全插入中通板202内部时,通过第二弹簧207拉动插杆206复位并与插槽205插接,从而便于将插块204固定在中通板202内部。
52.插杆206的形状为c形,插杆206靠近插块204的一端为斜切面,通过斜切面促使插块204与插杆206抵触时插杆206自动向外侧移动,从而减少二者抵触时卡死的可能。
53.插杆206的侧面与限位杆105的侧面均设置有拉环206a,通过拉环206a便于操作员拉动限位杆105与插杆206移动。
54.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