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林业工程用害虫诱捕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8:41: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农业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林业工程用害虫诱捕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林业面积不断扩张,病虫害的问题也会随之扩大,严重影响了林业的发展。林业病虫害通常具有发生范围大,突发性强的特点,因此要对林业区域内的害虫进行长期监测,捕获林区内的害虫,并观察病虫害的种类以及所捕获的数量,判断害虫的发展趋势,可以为病虫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3.诱虫灯是一款夜晚用来引诱和捕杀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灯,其操作简便、诱杀虫害数量多、种类广且绿色环保,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用。
4.但在农田中,活动的并不只有害虫,益虫也会出现,益虫对于林业区域的生态平衡及林木生长具有积极意义,而现有的诱虫灯在诱杀害虫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诱杀到一些同样具有趋光性的益虫,对林木生态在一定的破坏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诱虫灯由于对害虫和益虫进行无差别诱杀而对林木生态造成一定破坏的问题,相比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林业工程用害虫诱捕设备,包括底座,底座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底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外罩,外罩的内部设有半开放导光板,外罩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电动机,电动机的输出端活动贯穿外罩并与半开放导光板固定连接,外罩的内壁开设有环形槽,半开放导光板远离电动机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环形槽的内部,半开放导光板的内侧设有与控制器电性连接的诱虫灯本体,诱虫灯本体远离电动机的一端与外罩的内壁固定连接,半开放导光板的外侧设有多个单弯板和多个集虫筒,单弯板和集虫筒呈间隔分布,单弯板固定连接于半开放导光板的外端,集虫筒固定连接于外罩的内壁上;
6.通过对已诱捕昆虫实现间隔性的存活态转移操作,一方面使得诱捕的昆虫不易对光线造成遮挡,间隔性恢复光线的透射率以及对昆虫的引诱效果,从而大大提高对昆虫的捕捉量,另一方面,相比较现有技术中对诱捕昆虫的直接点击捕杀,本技术采用转移封闭昆虫的方式,在后续处理中,将昆虫从集虫筒中释放后,可实现害虫和益虫的分离,并对害虫进行击杀,对益虫进行释放,从而可有效降低对林木生态的破坏。
7.可选的,半开放导光板包括多个透光板和多个遮光板,透光板和遮光板呈间隔分布且相互固定连接,透光板采用透光材料制成,遮光板采用遮光材料制成。
8.可选的,外罩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透光孔,多个透光孔分别与多个单弯板呈相对分布。
9.可选的,集虫筒包括与外罩内壁固定连接的缺口筒,缺口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中心棒,中心棒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隔板。
10.可选的,隔板的端部与缺口筒的内壁呈面接触密封状态,且二者相接触的一端均
固定连接有橡胶层。
11.可选的,缺口筒的缺口所对应的圆心角为0-90
°
,且该圆心角大于相邻一对隔板之间的夹角。
12.可选的,缺口筒采用暗色系颜色,隔板采用亮色系颜色。
13.可选的,单弯板包括定板和转板,定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遮光板的外端,定板的另一端与转板的一端转动连接。
14.可选的,定板和转板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涂设有磁性涂层,当一对磁性涂层相互贴合时,定板和转板呈平行状态。
15.可选的,透光板、单弯板和集虫筒三者的个数相同。
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17.(1)本技术通过对已诱捕昆虫实现间隔性的存活态转移操作,一方面使得诱捕的昆虫不易对光线造成遮挡,间隔性恢复光线的透射率以及对昆虫的引诱效果,从而大大提高对昆虫的捕捉量,另一方面,相比较现有技术中对诱捕昆虫的直接点击捕杀,本技术采用转移封闭昆虫的方式,在后续处理中,将昆虫从集虫筒中释放后,可实现害虫和益虫的分离,并对害虫进行击杀,对益虫进行释放,从而可有效降低对林木生态的破坏。
18.(2)诱虫灯本体发出的光线可通过透光板透射出来,一部分直接通过透光孔传达至外罩外侧,引诱外界昆虫,还有一部分照射至隔板上,使外界昆虫进入外罩后,较为集中地聚集在透光板和隔板上。
19.(3)通过在控制器上设置合理的时间间隔,使电动机在夜间自动进行间隔性启动,先带动半开放导光板顺时针转动,半开放导光板带动单弯板向缺口筒缺口处靠近,并将缺口处的隔板进行推动,使聚集有昆虫的隔板转动至缺口筒内部,从而使得昆虫被封闭在缺口筒和一对隔板之间的区域,实现对已诱捕昆虫的存活态转移,使其不易继续对光线造成遮挡,以及不易造成对益虫的误杀,与此同时,相邻的隔板又从缺口筒内部转动至其缺口处,接收光线照射以及作为后续昆虫聚集的载体。
20.(4)转板可沿靠近缺口筒缺口的方向进行转动,不允许反向转动,因此在推动隔板的过程中,定板和转板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对隔板实现硬性推动;在半开放导光板带动单弯板回转的过程中,单弯板会受到隔板的阻挡,二者发生接触挤压,此时,由于缺口筒和隔板之间的摩擦力大于转板转动时所受到的阻力,因此,隔板可保持稳定,转板发生转动,直至单弯板完全通过隔板的阻挡。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
22.图2为本技术在使用时的局部正面结构示意图一;
23.图3为本技术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的半开放导光板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的集虫筒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技术的集虫筒的立体图;
27.图7为本技术在使用时的局部正面结构示意图二;
28.图8为本技术在使用时的局部正面结构示意图三;
29.图9为本技术在使用时的局部正面结构示意图四;
30.图10为本技术在使用时的局部正面结构示意图五;
31.图11为本技术的单弯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32.图中标号说明:
33.1底座、2外罩、201透光孔、3电动机、4控制器、5诱虫灯本体、6半开放导光板、61透光板、62遮光板、7单弯板、71定板、72转板、73磁性涂层、8集虫筒、81缺口筒、82中心棒、83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实施例:
36.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林业工程用害虫诱捕设备,包括底座1,底座1的外端固定连接有控制器4,底座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外罩2,外罩2的内部设有半开放导光板6,外罩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与控制器4电性连接的电动机3,电动机3的输出端活动贯穿外罩2并与半开放导光板6固定连接,请参阅图3,外罩2的内壁开设有环形槽,半开放导光板6远离电动机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环形槽的内部,通过电动机3可带动控制器4在外罩2内部转动。
37.结合图2和图3,半开放导光板6的内侧设有与控制器4电性连接的诱虫灯本体5,诱虫灯本体5远离电动机3的一端与外罩2的内壁固定连接,半开放导光板6的外侧设有多个单弯板7和多个集虫筒8,单弯板7和集虫筒8呈间隔分布,单弯板7固定连接于半开放导光板6的外端,集虫筒8固定连接于外罩2的内壁上,请参阅图1和图2,外罩2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透光孔201,多个透光孔201分别与多个单弯板7呈相对分布。
38.请参阅图4,半开放导光板6包括多个透光板61和多个遮光板62,透光板61和遮光板62呈间隔分布且相互固定连接,透光板61采用透光材料制成,遮光板62采用遮光材料制成,即透光板61允许光线透过,遮光板62不允许光线透过,当诱虫灯本体5打开时,光线透过透光板61透射出,遮光板62保持深色暗淡状态,使得具有趋光性的林业昆虫大部分被吸引至透光板61外端。
39.请参阅图5和图6,集虫筒8包括与外罩2内壁固定连接的缺口筒81,缺口筒8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中心棒82,中心棒82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多个均匀分布的隔板83,隔板83的端部与缺口筒81的内壁呈面接触密封状态,且二者相接触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橡胶层,即隔板83和缺口筒81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当施加在隔板83上的外界推力大于该摩擦力时,可实现中心棒82的转动,反之,中心棒82和隔板83可保持稳定。
40.缺口筒81的缺口所对应的圆心角为0-90
°
,且该圆心角大于相邻一对隔板83之间的夹角,这样始终存在隔板83位于缺口筒81的缺口处,方便单弯板7对隔板83和中心棒82的推动,缺口筒81采用暗色系颜色,隔板83采用亮色系颜色,隔板83在诱虫灯本体5光线的照射下可吸引昆虫吸附,同时中心棒82处于背光处,色彩暗淡,对昆虫的吸引力较低。
41.结合图2所示,图2为本技术开始使用时的状态,当诱虫灯本体5打开时,诱虫灯本体5发出的光线可通过透光板61透射出来,一部分直接通过透光孔201传达至外罩2外侧,引诱外界昆虫,还有一部分照射至隔板83上,使外界昆虫进入外罩2后,较为集中地聚集在透光板61和隔板83上;
42.并且在使用时,通过在控制器4上设置合理的时间间隔,使电动机3在夜间自动进行间隔性启动,如图7、图8和图9所示,先带动半开放导光板6顺时针转动,半开放导光板6带动单弯板7向缺口筒81缺口处靠近,并将缺口处的隔板83进行推动,使聚集有昆虫的隔板83转动至缺口筒81内部,从而使得昆虫被封闭在缺口筒81和一对隔板83之间的区域,实现对已诱捕昆虫的存活态转移,使其不易继续对光线造成遮挡,以及不易造成对益虫的误杀,与此同时,相邻的隔板83又从缺口筒81内部转动至其缺口处,接收光线照射以及作为后续昆虫聚集的载体。
43.请参阅图10和图11,透光板61、单弯板7和集虫筒8三者的个数相同,单弯板7包括定板71和转板72,定板71的一端固定连接于遮光板62的外端,定板71的另一端与转板72的一端转动连接,定板71和转板72相互靠近的一端均涂设有磁性涂层73,当一对磁性涂层73相互贴合时,定板71和转板72呈平行状态。
44.结合图10和图11可知,转板72可沿靠近缺口筒81缺口的方向进行转动,不允许反向转动,因此在推动隔板83的过程中,定板71和转板72始终保持水平状态,对隔板83实现硬性推动;
45.当单弯板7到达缺口筒81缺口边缘,将隔板83完全推入外罩2的内部后,此时电动机3带动半开放导光板6进行回转,在半开放导光板6带动单弯板7回转的过程中,单弯板7会受到隔板83的阻挡,二者发生接触挤压,此时,由于缺口筒81和隔板83之间的摩擦力大于转板72转动时所受到的阻力(包括定板71和转板72之间的转动摩擦力以及磁性涂层73磁吸力),因此,隔板83可保持稳定,转板72发生转动,直至单弯板7完全通过隔板83的阻挡,并在通过后,在磁性涂层73的磁吸力作用下,定板71和转板72再次处于水平状态,方便再一次对隔板83进行推动。
46.本技术通过对已诱捕昆虫实现间隔性的存活态转移操作,一方面使得诱捕的昆虫不易对光线造成遮挡,间隔性恢复光线的透射率以及对昆虫的引诱效果,从而大大提高对昆虫的捕捉量,另一方面,相比较现有技术中对诱捕昆虫的直接点击捕杀,本技术采用转移封闭昆虫的方式,在后续处理中,将昆虫从集虫筒8中释放后,可实现害虫和益虫的分离,并对害虫进行击杀,对益虫进行释放,从而可有效降低对林木生态的破坏。
4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