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生儿综合性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6:40: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新生儿护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生儿综合性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2.新生儿是指胎儿分娩处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未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新生儿的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低下,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因而易感染病菌而生病,而出生后出现相应病症的新生儿会在相应的护理装置如护理箱、保温箱等进行观察和休息。
3.现有的护理装置一般为箱体状,侧边设置有出入口,新生儿由护士抱住自出入口送入护理装置内部放置并封闭出入口,或者自护理装置内部抱出,通过护理装置内部的环境为新生儿提供稳定友好的生长和恢复环境,但由于新生儿的骨骼和肌肉发育尚不成熟,在由护士抱住新生儿进出护理装置的过程中由于出入口大小的限制会导致新生儿在无意之中与出入口的内壁发生碰触,以及自护理装置内抱起新生儿时由于护士收入无法伸入新生儿和护理装置之间而需要用力抱出新生儿的两侧以抱起新生儿,以上两种情形均会导致新生儿在进出护理装置的过程中受到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生儿综合性护理装置,解决了新生儿在进出护理装置的过程中新生儿在进出出入口时以及在护理装置内无法从新生儿背部托举均会受到伤害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6.一种新生儿综合性护理装置,包括护理箱和设置在所述护理箱一侧的开口,所述开口处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所述开口的盖板,所述护理箱内设置有滑动承托装置,所述滑动承托装置上设置有用于托举新生儿的可变托举装置,所述护理箱的内壁上设置有监测温湿度的感应元件;
7.其中,所述滑动承托装置用于滑动穿过所述开口进出所述护理箱,并承托所述可变托举装置,且所述可变托举装置通过向背离新生儿背部的方向翻转部分与新生儿背部接触的区域供护士手部伸入。
8.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动承托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护理箱的内底部上并沿垂直于所述护理箱上设置有开口的一侧的方向滑动的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护理箱的内底部平行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靠近所述护理箱内底部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支撑条,所述护理箱的外壁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支撑条的端部的托槽,所述护理箱的内底部剩滑动连接有沿垂直于所述滑动组件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限位板;
9.其中,所述支撑条的转动中心线与所述滑动组件的运动方向垂直,并在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护理箱内时所述支撑条的转动中心线位于所述连接板一侧靠近所述开口的边缘处,且所述限位板通过与所述连接板运动路径重合限制所述连接板运动。
10.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两个沿垂直于所述护理箱上设置
有所述开口的侧壁的方向平行设置在所述护理箱内底部的条形底座,每个所述条形底座上背离所述护理箱内底部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t型插槽并向所述开口的方向延伸至与外部连通,每个所述t型插槽内均滑动插设有t型连接条,且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t型连接条上。
11.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板包括沿垂直于所述滑动组件运动的方向固定连接在两个所述t型连接条上的中间板,所述中间板的两侧均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的侧边板,且所述中间板两侧的多个所述侧边板关于所述中间板上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12.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条包括与其中一个所述侧边板的一侧转动连接的条形板,所述条形板上远离所述中间板的端部转动连接有限位辊,且所述限位辊用于沿所述护理箱的内底部滚动,并在所述条形板转动时滚动至与所述托槽内壁接触。
1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辊设置有两侧,并关于所述条形板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所述条形板的两侧,且所述托槽对应设置有两个。
14.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托槽包括设置在所述护理箱外壁上的卡座,所述卡座上在垂直于所述护理箱内底部的方向上高度较高的一侧沿所述限位辊的轴向设置有方形槽,所述方形槽内靠近所述护理箱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限位辊的内凹槽,且所述卡座上设置的所述方形槽所在的表面的高度小于所述开口内高度最低的一侧的高度。
15.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方形槽内靠近所述护理箱外壁的侧壁设置有延伸至所述护理箱外壁接触的斜切面,所述方形槽内与所述斜切面相对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限位辊直径相同的弧形槽,且所述弧形槽与所述方形槽内底部的间距大于零,并与所述斜切面距离所述方形槽内底部的间距相同。
16.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可变托举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板上的弧形主托板,所述弧形主托板上对应相邻两个所述侧边板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多个通槽,每个所述通槽的内底部均通过扭力弹簧转动连接有填充托板,多个所述填充托板上背离通槽内底部的一侧均滑动连接有沿垂直于滑动组件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限位销,位于所述弧形主托板上同一侧多个所述限位销共同连接有推板,每个所述通槽的侧壁均设置有用于与对应所述限位销滑动连接的限位槽,且所述填充托板的承托面在所述限位销插设至对应所述限位槽内时与所述弧形主托板的承托面位于同一曲面上。
1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通槽的内底部与所述填充底板的连接处为靠近所述护理箱内底部的边缘处,且所述填充托板复位时所述填充底板的一侧与所述通槽内底部远离所述护理箱的区域贴合。
18.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本发明通过可变托举装置在护理箱中托举新生儿进行休息,并通过滑动承托装置带动可变托举装置出入护理箱,使得新生儿在护理箱外部放置在可变托举装置上或自可变托举装置上抱起,并在可变托举装置周侧的限制下通过开口,避免了新生儿与开口处附近发生碰撞而受到伤害,且在抱起新生儿时可变托举装置翻转部分与新生儿背部接触的区域供护士手部伸入,避免了从新生儿两侧用力抱起时对新生儿造成伤害的问题。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2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生儿综合性护理装置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生儿综合性护理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滑动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弧形主托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图1中所示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图2中所示b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7.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28.1-护理箱;2-开口;3-盖板;4-滑动承托装置;5-可变托举装置;6-感应元件;
29.401-滑动组件;402-连接板;403-支撑条;404-托槽;405-限位板;406-条形底座;407-t型插槽;408-t型连接条;409-中间板;410-侧边板;411-条形板;412-限位辊;413-卡座;414-方形槽;415-斜切面;416-弧形槽;417-内凹槽;
30.501-弧形主托板;502-通槽;503-填充托板;504-限位销;505-推板;506-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生儿综合性护理装置,包括护理箱1和设置在护理箱1一侧的开口2,开口2处转动连接有用于封闭开口2的盖板3,护理箱1内设置有滑动承托装置4,滑动承托装置4上设置有用于托举新生儿的可变托举装置5,护理箱1的内壁上设置有监测温湿度的感应元件6;
33.其中,滑动承托装置4用于滑动穿过开口2进出护理箱1,并承托可变托举装置5,且可变托举装置5通过向背离新生儿背部的方向翻转部分与新生儿背部接触的区域供护士手部伸入。
34.本发明在使用时,盖板3用于封闭开口2,以保证护理箱1内部环境的封闭和稳定,并避免新生儿从护理箱1内翻出发生意外的问题,保证新生儿的安全。
35.其次,在放置或者抱起新生儿时,可变托举装置5在滑动承托装置4上滑动运动穿过开口2至护理箱1外部,然后将新生儿放置在可变托举装置5上或者自可变托举装置5上抱起新生儿,不仅避免了放置新生儿时与护理箱1上开口2附近的侧壁发生碰撞造成新生儿受到伤害的问题,且通过可变托举装置5周侧的限制在新生儿跟随可变托举装置5进入护理箱1内时避免了与护理箱1上开口2附近的侧壁发生碰撞而受到伤害的问题,保证了新生儿在进出护理箱1时的安全性。
36.其次,在从可变托举装置5上抱起新生儿时,通过翻转可变托举装置5上与新生儿
背部接触的区域以供护士手部伸入从新生儿背部进行托举,避免了从新生儿两侧用力夹起抱住新生儿时由于用力过大导致新生儿受到伤害的问题。
37.感应元件6用于监测护理箱1内的温湿度,保证新生儿所处的环境适合。
38.滑动承托装置4包括设置在护理箱1的内底部上并沿垂直于护理箱1上设置有开口2的一侧的方向滑动的滑动组件401,滑动组件401上固定连接有与护理箱1的内底部平行的连接板402,连接板402上靠近护理箱1内底部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支撑条403,护理箱1的外壁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撑条403的端部的托槽404,护理箱1的内底部剩滑动连接有沿垂直于滑动组件401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限位板405;
39.其中,支撑条403的转动中心线与滑动组件401的运动方向垂直,并在连接板402位于护理箱1内时支撑条403的转动中心线位于连接板402一侧靠近开口2的边缘处,且限位板405通过与连接板402运动路径重合限制连接板402运动。
40.滑动承托装置4在使用时,在滑动组件401上推动连接板402穿过开口2以进出护理箱1。
41.当连接板402运动至护理箱1外部时,支撑条403绕连接板402伸出至护理箱1外的边缘处转动,支撑条403的另一端转动掉落至托槽404上,然后将连接板402向护理箱1内部推动运动一段距离,以便支撑条403的端部卡入托槽404的内底部,从而通过托槽404对支撑条403进行支撑,使得支撑条403和连接板402以及护理箱1的外壁之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提高了连接板402承托可变托举装置5时的稳定性,保证了新生儿放置在可变托举装置5上的安全性。
42.当新生儿放置在可变托举装置5上时,将连接板402向着护理箱1外推动一段距离并抬起支撑条403与连接板402的底部相抵,然后沿着滑动组件402向着护理箱1内部推动可变托举装置5运动至护理箱1内部,并滑动限位板405至连接板402的运动路径上与连接板402相抵,使得连接板402被限制不能沿滑动组件401运动,避免了新生儿动作导致可变托举装置5晃动导致新生儿翻滚受到损伤的问题,最后通过盖板3关闭开口2,保证新生儿的安全。
43.支撑条403绕连接板402的边缘处运动,以使得支撑条403能够对连接板402的边缘处进行支撑,保证连接板402的稳定性。
44.限位板405在连接板402向护理箱1内部运动至最大限度之后滑动至连接板402向护理箱1外部运动的路径上,并与连接板402相抵。
45.滑动组件401包括两个沿垂直于护理箱1上设置有开口2的侧壁的方向平行设置在护理箱1内底部的条形底座406,每个条形底座406上背离护理箱1内底部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有t型插槽407并向开口2的方向延伸至与外部连通,每个t型插槽407内均滑动插设有t型连接条408,且连接板402固定连接在两个t型连接条408上。
46.滑动组件401在使用时,通过两个条形底座406上的t型插槽407分别与对应的t型连接条408连接,并通过两个t型连接条408共同与连接板402的底部固定连接,既通过t型插槽407和t型连接条408的配合连接以及t型结构避免了连接板402在新生儿的重量下发生翻转的问题,即通过t型插槽407和t型连接条408的t型结构提供连接板402的支撑力。
47.其次通过两个条形底座406抬升连接板402的高度,使得连接板402与护理箱1的内底部之间存在一定间距,从而为支撑条403的放置提供空间,使得支撑条403可以在与连接
板402底侧相抵时放置在两个条形底座406之间的空间。
48.连接板402包括沿垂直于滑动组件401运动的方向固定连接在两个t型连接条408上的中间板409,中间板409的两侧均等间距设置有多个的侧边板410,且中间板409两侧的多个侧边板410关于中间板409上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49.通过中间板409与两个t型连接条408固定连接,并通过中间板409和中间板409两侧的多个侧边板410共同对可变托举装置5提供支撑,保证了连接板402的稳定性。
50.其次,相邻的两个侧边板410之间存在间隙,以为可变托举装置5翻转与新生儿背部接触的区域提供翻转空间,避免对翻转动作产生干涉。
51.中间板409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滑动组件401的运动方向,即使得新生儿在放置时,头部不会朝向开口2或者背离开口2,避免了在放置后与开口2附近的护理箱1的外壁发生碰撞的问题,并避免了在放置在护理箱1内时头部朝向开口2易与护理箱1的内壁以及盖板3发生碰撞的问题。
52.支撑条403包括与其中一个侧边板410的一侧转动连接的条形板411,条形板411上远离中间板409的端部转动连接有限位辊412,且限位辊412用于沿护理箱1的内底部滚动,并在条形板411转动时滚动至与托槽404内壁接触。
53.限位辊412在支撑条403运动和转动时分别沿护理箱1的内底部滚动和沿护理箱1的外壁滚动,减小了对于支撑条403运动的干涉,使得支撑条403的端部能够较为顺畅的进入托槽404的内部。
54.条形板411用于连接限位辊412和中间板409,并在限位辊412的支撑下为中间板409提供支撑。
55.限位辊412设置有两侧,并关于条形板411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条形板411的两侧,且托槽405对应设置有两个。
56.通过在条形板411的两侧均设置限位辊412,并通过两个托槽405进行支撑,使得限位辊412受力范围更大,即使得条形板411的受力更稳定,提高了连接板402受支撑时的稳定性。
57.托槽405包括设置在护理箱1外壁上的卡座413,卡座413上在垂直于护理箱1内底部的方向上高度较高的一侧沿限位辊412的轴向设置有方形槽414,方形槽414内靠近护理箱1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卡设限位辊412的内凹槽417,且卡座413上设置的方形槽414所在的表面的高度小于开口2内高度最低的一侧的高度。
58.托槽405在使用时,限位辊412自护理箱1内部滚动至卡座413上时,掉落至方形槽414的内底部,通过卡座413提供支撑,通过方形槽414对限位辊412进行位置限定,即通过方形槽414内底部的直角处限制限位辊412在受到中间板409的压迫时沿方形槽414的内壁滚动,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59.通过设置的内凹槽417与进入方形槽414内的限位辊414卡机,限位辊412在受到条形板411的压力时在方形槽414内向着内凹槽417的方形滚动并进入内凹槽417内,通过内凹槽417进一步限制限位辊412脱离方形槽414,进一步保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60.卡座413的高度小于开口2的高度,是为了使得限位辊412位于方形槽414内时条形板411和连接板402之间所成角度较大,从而对于可变托举装置5的托举更加稳定。
61.方形槽414内靠近护理箱1外壁的侧壁设置有延伸至护理箱1外壁接触的斜切面
415,方形槽414内与斜切面415相对的侧壁设置有与限位辊412直径相同的弧形槽416,且弧形槽416与方形槽414内底部的间距大于零,并与斜切面415距离方形槽414内底部的间距相同。
62.由于限位辊412跟随中间板409转动时的运动轨迹为弧线,通过设置的斜切面415便于限位辊412在脱离护理箱1的内底部时直接落入方形槽414内,并通过弧形槽416卡接限位辊412,从而避免限位辊412在连接板402继续向护理箱1外运动时脱离方形槽414,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63.可变托举装置5包括固定连接在连接板402上的弧形主托板501,弧形主托板501上对应相邻两个侧边板410之间的位置均设置有多个通槽502,每个通槽502的内底部均通过扭力弹簧转动连接有填充托板503,多个填充托板503上背离通槽502内底部的一侧均滑动连接有沿垂直于滑动组件401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限位销504,,位于弧形主托板501上同一侧多个限位销504共同连接有推板505,每个通槽502的侧壁均设置有用于与对应限位销504滑动连接的限位槽506,且填充托板503的承托面在限位销504插设至对应限位槽506内时与弧形主托板501的承托面位于同一曲面上。
64.可变托举装置5在使用时,弧形主托板501用于承载新生儿进行休息和恢复,且弧形主托板501的弧形面为承载面以限制新生儿向两侧滚动,保证新生儿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65.当需要抱起新生儿时,推动弧形主托板501带动连接板402运动至护理箱1外部,然后推动弧形主托板501两侧的推板505带动多个对应的限位销504同步运动脱离对应的限位槽506,从而解除对于填充托板503的锁定。
66.然后护士在托举新生儿的位置下压对应的填充托板503,使得多个填充托板503在推板505的带动同时向下翻转并压缩扭力弹簧,并打开新生儿背部的空间,从而便于护士手部伸入以从新生儿背部托举,避免了从新生儿两侧用力夹紧抱起新生儿导致用力过大对新生儿造成伤害的问题。
67.且在护士抱起新生儿之后,在扭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弧形主托板501一侧的多个填充托板503同时自动复位,然后再推动推板505带动多个限位销504插设至对应的限位槽504内重新锁定填充托板503,保证对于新生儿的整体托举避免存在较大间隙导致对于新生儿的托举不均衡造成伤害,保证了新生儿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68.通槽506的内底部与填充底板503的连接处为内靠近护理箱1内底部的边缘处,且填充托板503复位时填充底板503的一侧与通槽501内底部远离护理箱1的区域贴合。
69.当填充托板503在扭力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转动时,通过填充托板503与通槽502内底部连接的一侧和通槽502内底部远离护理箱1内底部的边缘处产生转动干涉,从而限制填充托板503的最大复位角度,即填充托板503复位时填充托板503的侧壁刚好与通槽502的侧壁贴合并限制填充托板503的转动,对填充托板503的复位起一个定位的作用,使得限位销504和限位槽506的位置相对应,不必手动对齐确定为,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70.进一步的,扭力弹簧在填充托板503复位时即限位销504插设至对应的限位槽506内时处于形变状态,使得填充托板503复位时存在弹力的作用避免来回晃动影响复位的效率。
71.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技术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技术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