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复配抑菌剂及应用、槟榔制品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12-10 10:50: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槟榔保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复配抑菌剂及应用、槟榔制品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槟榔作为“四大南药”之一,具有杀虫、灭螺、抗抑郁、抗氧化、抗疲劳等药理作用,《本草纲目》中描述称:槟榔“可辟瘴疠,去胸中恶气”,中国湖南和其他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先民们由此形成了槟榔嚼食习俗。
3.在我国,海南省为槟榔原果的主要产地,湖南省为槟榔的主要加工地和消费区域。目前大部分企业采用机械低温贮藏和化学药剂来对槟榔果进行抑菌,然而低温贮藏成本高,耗能大,槟榔果在入库过程中容易受湿、热、霉的影响而陈化,发霉和变质,出库时库外常温比冷库温差大,突然受热刺激槟榔出现霉菌影响槟榔品质卖相,货架销售时间短,在春夏季一般为两个月,如在短期内无法售完,库存的腐败率相当高;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抑菌时,又容易对槟榔果造成污染,带来健康危害等问题。
4.由此,现有技术仍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复配抑菌剂及应用、槟榔制品的制备方法,该复配抑菌剂能对槟榔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不对槟榔的风味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制得的槟榔制品安全、绿色、无危害。
6.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7.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复配抑菌剂,所述复配抑菌剂的组分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所述第一组分为:香叶醇,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中的至少一种。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组分为柠檬醛;或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
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组分为柠檬醛,所述第一组分与所述第二组分的体积配比为:(0.5~8):(2~32);或
10.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所述柠檬醛、所述香叶醇及所述肉桂酸钾的配比为:(1~16)ml:(0.5~8)ml:(50~800)g。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组分为柠檬醛,所述第一组分与所述第二组分的体积配比为:(0.5~4):(2~16);或
12.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所述柠檬醛、所述香叶醇及所述肉桂酸钾的配比为:(1~8)ml:(0.5~4)ml:(50~400)g。
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组分为柠檬醛,所述第一组分与所述第二组分的体积配比为:(0.5~2):(2~8);或
14.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所述柠檬醛、所述香叶醇及所述肉桂酸钾
的配比为:(1~4)ml:(0.5~2)ml:(50~200)g。
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复配抑菌剂中,所述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所述柠檬醛、所述香叶醇及所述肉桂酸钾的配比为:2ml:1ml:200g。
16.本技术提供一种复配抑菌剂的应用,所述复配抑菌剂的应用包括所述复配抑菌剂在抑制和/或杀灭槟榔霉菌中的应用。
17.本技术提供一种复配抑菌剂的应用,所述复配抑菌剂的应用包括所述的复配抑菌剂在制备槟榔制品中的应用。
18.本技术提供一种槟榔制品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9.将槟榔原料和所述的复配抑菌剂混合并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槟榔;所述预处理包括汽爆处理和烤籽处理中的至少一种;
20.将所述预处理槟榔制成槟榔制品。
21.本技术提供一种槟榔制品的制备方法,以所述槟榔原料的质量为基准,所述复配抑菌剂的添加量为0.1

~1


22.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的复配抑菌剂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本技术的复配抑菌剂包括特定种类的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其中第一组分为香叶醇,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均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香叶醇与柠檬醛及肉桂酸钾中的至少一种复配协同作用,能对槟榔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将其用于制备槟榔制品时,能有效抑制槟榔贮藏、加工等过程中霉变的发生,并杀灭已产生的槟榔霉菌,且不对槟榔的风味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制得的槟榔制品安全、绿色、无危害。
附图说明
24.图1为不同浓度的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分别对槟榔霉菌的抑菌曲线图;
25.图2为单一的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对槟榔霉菌的抑菌效果图;
26.图3为不同的体积配比下的柠檬醛与香叶醇的抑菌效果曲线;
27.图4为不同的配比下的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的抑菌效果曲线;
28.图5为柠檬醛与香叶醇复配的抑菌剂与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复配的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现将详细地提供本技术实施方式的参考,其一个或多个实例描述于下文。提供每一实例作为解释而非限制本技术。实际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化而不背离本技术的范围或精神。例如,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而说明或描述的特征可以用于另一实施方式中,来产生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
30.因此,旨在本技术覆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同范围中的此类修改和变化。本技术的其它对象、特征和方面公开于以下详细描述中或从中是显而易见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本讨论仅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意在限制本技术更广阔的方面。
3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
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3.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技术要素或组分前的不定冠词“一种”和“一个”对要素或组分的数量要求(即出现次数)无限制性。因此“一个”或“一种”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并且单数形式的要素或组分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所述数量明显只指单数形式。“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本技术实施例说明书中所提到的相关成分的重量不仅仅可以指代各组分的具体含量,也可以表示各组分间重量的比例关系,因此,只要是按照本技术实施例说明书相关组分的含量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均在本技术实施例说明书公开的范围之内。具体地,本技术说明书中

表示千分号,本技术实施例说明书中所述的重量可以是μg、mg、g、kg等化工领域公知的质量单位。
35.除了在操作实施例中所示以外或另外表明之外,所有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表示成分的量、物化性质等所使用的数字理解为在所有情况下通过术语“约”来调整。例如,因此,除非有相反的说明,否则上述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列出的数值参数均是近似值,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文所公开的教导内容寻求获得的所需特性,适当改变这些近似值。用端点表示的数值范围的使用包括该范围内的所有数字以及该范围内的任何范围,例如,1至5包括1、1.1、1.3、1.5、2、2.75、3、3.80、4和5等等。
36.如背景技术所示,传统技术中,在槟榔贮藏、加工等过程中常采用机械低温贮藏和化学药剂来对槟榔进行抑菌,然而低温贮藏成本高,能耗大,槟榔在入库过程中容易受湿、热、霉的影响而发霉和变质;使用化学类杀菌剂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加之病原菌对化学杀菌剂抗性不断增强,其防霉效果大大降低。
37.技术人员创造性地提出采用植物源抑菌剂对槟榔生产和采后产生的霉菌进行防治,植物精油是存在于芳香植物体内具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主要由芳香族和萜类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含氧衍生物组成,作为天然产物的植物精油,除具有毒副作用小、纯天然的特点外,还具有抑菌、杀虫、抗氧化等作用,然而,本技术的技术人员通过研究植物精油发现:虽然香叶醇、柠檬醛及肉桂酸钾等部分植物精油成分具有抑菌的作用,但单一的精油对槟榔霉菌的杀菌抑菌效果不明显
38.申请人在经过大量的创造性实验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一的精油,采用香叶醇与柠檬醛及肉桂酸钾中的至少一种复配协同作用,能对槟榔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各成分共同起作用,协同作用目标菌群不易产生抗性。
39.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复配抑菌剂,复配抑菌剂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
分,第一组分为香叶醇,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中的至少一种;
4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分为柠檬醛,或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
4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分为柠檬醛,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体积配比为:(0.5~8):(2~32)。
4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分为柠檬醛,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体积配比为:(0.5~4):(2~16)。
4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分为柠檬醛,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体积配比为:(0.5~2):(2~8)。
44.通过调节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体积配比,可进一步提高抑菌剂在对槟榔霉菌抑制效果。
4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分包括柠檬醛及肉桂酸钾,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的配比为:(1~16)ml:(0.5~8)ml:(50~800)g。
46.本技术的技术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采用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通过特定配比复配,使得复配组合物处理下产生的抑菌圈,相比单一抑菌剂及两种协同抑菌剂处理下的抑菌圈更清晰整洁,说明从总体效果而言,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通过特定配比复配的复配抑菌剂对槟榔霉菌的抑制效果较好。
4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复配抑菌剂中,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的配比为:(1~8)ml:(0.5~4)ml:(50~400)g。
4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复配抑菌剂中,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的配比为:(1~4)ml:(0.5~2)ml:(50~200)g。
49.进一步优选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的配比,更进一步提高复配抑菌剂对槟榔霉菌的消防效果。
50.在一具体示例中,在复配抑菌剂中,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的配比为:2ml:1ml:200g。
5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槟榔霉菌包括槟榔在生产和/或贮存过程中腐败或霉变产生的菌种,包括青霉,毛霉,黑曲霉中的至少一种。
5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复配抑菌剂的组分通过以下试验方法验证得到:
53.取霉腐的槟榔置于无菌袋中,加入无菌水,在均质机中进行均质后,进行样品匀液稀释,得到霉菌孢子悬浮液;
54.利用微量二倍稀释法进行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单一抑菌剂的最小抑菌浓度值(mic)测定,得到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对霉变槟榔中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55.利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单一抑菌剂对霉变槟榔中霉菌的抑菌圈的直径大小,得到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对霉变槟榔中霉菌的抑菌圈;
56.利用棋盘稀释法进行柠檬醛与香叶醇的协同抑菌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的测定,得到柠檬醛与香叶醇协同抑菌的配方;
57.利用棋盘稀释法进行柠檬醛与香叶醇的协同抑菌剂与肉桂酸钾复配的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的测定,得到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的复配精油抑菌剂的配方;
58.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小于0.5时,组分间的作用为协同作用;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为0.5~1之间时,组分间的作用为相加作用;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为1~2之
间时,组分间的作用为无关作用;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大于2时,组分间的作用为拮抗作用。
59.对柠檬醛与香叶醇的协同抑菌剂和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的复配精油抑菌剂的抑菌圈大小进行测量比较。
60.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上述复配抑菌剂在抑制和/或杀灭槟榔霉菌中的应用。
61.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复配抑菌剂在制备槟榔制品中的应用,其抑菌剂包括上述的复配抑菌剂。
62.上述复配抑菌剂可有效抑制槟榔霉菌的产生。
63.本技术一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槟榔制品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s20。
64.步骤s10、将槟榔原料和复配抑菌剂混合并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槟榔;预处理包括汽爆处理和烤籽处理中的至少一种。
65.s20、将预处理槟榔制成槟榔制品。
6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以槟榔原料的质量为基准,复配抑菌剂的添加量为0.1

~1


6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中制成槟榔制品的步骤包括常用的制备槟榔制品的步骤,包括但不限于:点卤水、干燥、包装等步骤。
68.在上述槟榔制品制备方法中,在预处理步骤之前就加入复配抑菌剂,能对槟榔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不对槟榔的风味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制得的槟榔制品安全、绿色、无危害。
69.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概括了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构思的引导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意识到,对本技术的各实施例所进行的一定的改变,都将被本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所覆盖。
70.具体实施例
71.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但本技术的保护内容不限于实施例所述范围。
72.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剂、生物材料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73.1.霉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74.取20g霉变槟榔置于无菌袋中,加入180ml无菌水,于转速为8000r/min的均质机中均质5min,依次制备10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得到混合菌种孢子悬浮液,菌悬液中的主要霉菌为青霉、毛霉以及黑曲霉等;用血球计数板测定稀释至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6cfu/ml。
75.2.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76.(1)实验原理
77.真菌在具有一定营养基质的培养基中,可以生长、繁殖并使其变浑浊。若在其同时加入抑菌剂,则抑菌剂可以抑制细菌生长,使培养基保持澄清通透。
78.在一定范围内,菌的悬液中菌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即与光密度成正比,菌越多,光密度越大。所以在600nm下通过酶标仪测定不同浓度抑菌剂处理下菌的光密度,以此来作为菌浓度生长的标准,进一步确定最小抑菌浓度(mic)。
79.(2)方法
80.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得到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三种不同系列浓度的抑菌剂,具体操作如下:在无菌96孔板三排的第1至11孔中加入100μl的马铃薯葡萄糖肉汤(pdb)培养基,然后分别在三排的第一孔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2.8ml/l的柠檬醛抑菌剂100μl、浓度为3.2μl/ml的香叶醇抑菌剂100μl、浓度为80g/l的肉桂酸钾抑菌剂100μl,充分吹打混匀,重复上述步骤至第6孔,第6孔吸取100μl弃去。
81.吸取已稀释的菌悬液100μl加入每一孔中,空白对照组中抑菌剂以无菌水替代。
82.将上述混合菌液在28℃条件下培养24h,将最小抑菌浓度(mic)定义为肉眼不可观察到菌落的最低抑菌浓度,进行三组平行实验,并用酶标仪测定od
600

83.不同种类的单一抑菌剂对霉菌的抑制程度不同,且不同浓度的单一抑菌剂对霉菌的抑制程度也不同,具体地,不同浓度的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分别对霉变槟榔洗脱下的混合槟榔霉菌的抑菌曲线图如图1所示,其中,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对霉变槟榔洗脱下的混合槟榔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2ml/l、0.8ml/l、20g/l,具体请见表1。
84.表1
85.植物源化合物最小抑菌浓度(mic)柠檬醛3.2ml/l香叶醇0.8ml/l肉桂酸钾20g/l
86.3.抑菌剂对霉变槟榔霉菌的抑菌圈测定
87.吸取100μl浓度为106cfu/ml的菌悬液到融化好的孟加拉红培养基中,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每皿25ml,平放静置,自然冷却至琼脂完全凝固;取已灭菌的内径直径为6mm,高为10mm的牛津杯置于培养基上,轻轻加压,使其与培养基接触无空隙,杯中分别注入浓度为50g/l的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抑菌剂溶液0.2ml,立即用封口膜将整个培养皿密封,于28℃下恒温培养24h后观察,并用游标卡尺采取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直径大小;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
88.其中,单一的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分别槟榔霉菌的抑菌效果图如图2所示,图2中从左至右分别为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对槟榔霉菌的抑制菌圈图,可以看出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对霉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进行测量后,发现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9.9
±
3.9mm、35.6
±
1.9mm、32.0
±
2.3mm,具体请见表2。
89.表2
90.植物源化合物抑菌圈直径(mm)柠檬醛29.9
±
3.9香叶醇35.6
±
1.9肉桂酸钾32.0
±
2.3
91.4.柠檬醛与香叶醇协同抑菌优选配方
92.采用棋盘稀释法,具体操作如下:在无菌96孔板第1~5列依次加入1mic~1/16mic的柠檬醛抑菌剂90μl,以同样方法在a~e行加入1mic~1/16mic的香叶醇抑菌剂90μl,空白对照组中抑菌剂以无菌水替代。
93.然后在每一孔中加入20μl菌液,菌液浓度为106cfu/ml,28℃培养24h,进行三组平
行实验,并用酶标仪测定od
600
,其结果如图3所示,并计算抑菌剂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表3)。
94.由图3可以看出1/8mic柠檬醛 1/4mic香叶醇具有协同作用,fici=0.375,优选出协同抑菌剂为0.4ml/l的柠檬醛与0.2ml/l的香叶醇。
95.上述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计算公式如下:
[0096][0097]
其中mic(a/a b)为当抑菌物质a与b的联合作用对某种微生物达到完全抑制时,a的质量浓度;mic(b/a b)为当抑菌物质a与b的联合作用对某种微生物达到完全抑制时,b的质量浓度;mica为抑菌物质a对该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b为抑菌物质b对该菌的最小抑制浓度。
[0098]
且,fici<0.5,为协同作用;fici=0.5~1,为相加作用;fici=1~2,为无关作用;fici>2,为拮抗作用。
[0099]
其中,不同的体积配比下的柠檬醛与香叶醇的抑菌效果曲线如图3所示。具体结果请见表3。
[0100]
表3
[0101]
[0102][0103]
其中,a~e代表图3中a图~e图,ck代表空白对照实验组,ck-1~ck-5分别为a图~e图中设置的空白对照实验:空白对照组中抑菌剂以无菌水替代。
[0104]
5.协同抑菌剂与肉桂酸钾的复配抑菌剂优选配方
[0105]
柠檬醛与香叶醇的协同抑菌剂与肉桂酸钾复配,采用棋盘稀释法,具体操作如下:在无菌96孔板第1~5列依次加入1mic~1/16mic的柠檬醛与香叶醇协同抑菌剂90μl,以同样方法在a~e行加入1mic~1/16mic的肉桂酸钾抑菌剂90μl,空白对照组中抑菌剂以无菌水替代。
[0106]
然后在每一孔中加入20μl菌液,菌液浓度为106cfu/ml,28℃培养24h,进行三组平行实验,并用酶标仪测定od
600
,不同的配比下的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的抑菌效果曲线如图4所示,并计算抑菌剂分级抑菌浓度指数(fici)(表4)。
[0107]
由图4可以看出1/4mic柠檬醛与香叶醇协同抑菌剂 1/2mic肉桂酸钾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即0.1ml/l柠檬醛、0.05ml/l香叶醇、10g/l肉桂酸钾组合得到的复配抑菌剂,换算可得:复配抑菌剂中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的配比为2ml∶1ml∶200g。
[0108]
表4
[0109][0110]
其中,f~j代表图4中f图~j图,ck代表空白对照实验组,ck-6~ck-10分别代表f图~j图中设置的空白实验:空白对照组中抑菌剂以无菌水替代。
[0111]
6.柠檬醛与香叶醇复配抑菌剂和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复配抑菌剂的抑菌圈测定
[0112]
同步骤3,吸取100μl浓度为106cfu/ml的菌悬液到融化好的孟加拉红培养基中,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每皿25ml,平放静置,自然冷却至琼脂完全凝固;取已灭菌的内径直径为6mm,高为10mm的牛津杯置于培养基上,轻轻加压,使其与培养基接触无空隙,杯中分别注入浓度为50g/l的柠檬醛与香叶醇配比为2:1、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配比为2ml∶1ml∶200g的复配抑菌剂溶液0.2ml,立即用封口膜将整个培养皿密封,于28℃下恒温培养24h后观察,并用游标卡尺采取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直径大小;实验重复3次,取平均值。
[0113]
柠檬醛与香叶醇复配的抑菌剂与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复配的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对比图如图5所示,从左至右分别为柠檬醛与香叶醇复配抑菌剂与柠檬醛、香叶醇及肉桂酸钾复配抑菌剂对槟榔霉菌的抑菌圈图,可以看出复配组合物处理下产生的抑菌圈,相
比两种协同抑菌剂处理下的抑菌圈更清晰整洁,柠檬醛、香叶醇、肉桂酸钾复配对霉菌有更明显抑菌效果,进行测量后,发现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42.3
±
2.3mm和37.0
±
1.5mm,具体请见表5。
[0114]
表5
[0115]
植物源化合物抑菌圈直径(mm)柠檬醛与香叶醇体积比为2:142.3
±
2.3柠檬醛、香叶醇与肉桂酸钾配比为2ml:1ml:200g37.0
±
1.5
[0116]
7.槟榔制品的制备方法
[0117]
准确称量柠檬醛:0.005ml、香叶醇:0.0025ml、肉桂酸钾:0.4925g,混合均匀得到复配抑菌剂,将该抑菌剂平均分为两份,分别在槟榔汽爆与烤籽过程中加入,槟榔料重量为1kg,后续经点卤水、干燥、包装等步骤加工制造成槟榔制品。
[0118]
综上所述,与本技术的复配抑菌剂相比,单一配方的抑菌剂的抑菌效果不佳。由此可以看出本技术的复配抑菌剂对槟榔霉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将其用于制备槟榔制品时,能有效抑制槟榔贮藏、加工等过程中霉变的发生,并杀灭已产生的槟榔霉菌,且不对槟榔的风味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制得的槟榔制品安全、绿色、无危害。
[0119]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20]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