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09:44: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式工具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


背景技术:

2.手持式电动工具,涉及的领域诸多,如生产加工类、建筑施工类、健身按摩类,具体产品诸如手持式角磨机、手电钻、筋膜枪等等。目前这类手持式的电动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有概率存在失误脱手的情况,特别是带砂轮片或者锯片类工具如突然脱手,其工作端依然进行高速运转,不采取及时的断电措施或安全保护将很容易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3.而本申请人在本案申请之前也对此提出了两种方式来检测脱落情况,进而实现电路的切断,使机器可以停机,防止伤害的进一步扩大。在先申请的两种方式具体为:其一,采用跌落撞击后的检测传感器来执行检测;其二,脱手后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来执行检测。而这两种方式,虽然满足了脱手后的停机要求,但其是在脱手的一段时间后,甚至是掉落在地面后才进行执行,而在这段检测到信号前的过程中,工具仍未停机。为解决现有的这些问题,进而提出本案。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该手持式的电动器具脱手的瞬间,便可实现及时检测,进而及时切断电路,全程保证使用安全性。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包括主机、电源及电机,所述主机上设置有握持区域,所述握持区域上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感应区域连接控制器,所述感应区域内设置有人体感应器,所述人体感应器接收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来控制所述电机启停。
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人体感应器包括感应电极片,所述感应电极片通过引线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7.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主机的感应区域处的壳体包括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和内层间形成有夹层,所述感应电极片设置在所述夹层中。
8.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包括芯片、第一电阻及第一开关,所述芯片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人体感应器收到感应信号经过所述芯片输出至第一开关控制电机启停。
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还包括滤波模块和整流模块,所述滤波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电源串联。
10.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芯片上有若干i/o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及所述人体感应器,所述芯片的vcc端连接所述电源正极,所述芯片的vss端连接所述滤波模块的低电平端,所述第一开关为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电源负极与电机负极连接,所述电机正极与双向触发二极管连接。
11.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电容及稳压二极管,所述电容与所
述稳压二极管并联。
12.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及第二电阻,所述二极管与所述第二电阻串联。
13.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当所述人体感应器感应不到人体信号时输出低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截止,电机停止运行;当所述人体感应器感应到人体信号时,输出高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导通,电机正常运行。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失手保护功能,适用于各种手持式的电动类工具。相比于现有的失手保护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手持式电动器具脱手的瞬间,便可实现及时检测,进而及时切断电路,全程保证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外形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另一角度外形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主机壳体剖视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的流程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参照图1-6所示,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本实施例具体展示的为角磨机,但可以明确的是,除了该角磨机,在其余的手持式电动器具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其效果是一致的,也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具体而言,提供失手保护的角磨机,包括主机1,设置在主机1内部的电源,电源可以为交流输入或直流输入,无论哪种输入方式,都不影响本方案的实施;还包括设置在主机内部的电机及控制器。该主机设置有握持区域2,供使用者拿握进行工作,在握持区域2上设置有感应区域21,所述感应区域21连接控制器3,所述感应区域21内设置有人体感应器,所述人体感应器接收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器3来控制所述电机启停。
23.具体的,所述人体感应器包括感应电极片31,所述感应电极片31通过引线4连接至所述控制器3。关于感应电极片31的安装:所述主机1的感应区域21处的壳体11包括外层111和内层112,所述外层111和内层112间形成有夹层113,所述感应电极片31设置在所述夹层113中。
24.关于所述控制器3的具体形式:所述控制器3包括芯片ic1、第一电阻r1及第一开关q1,所述芯片ic1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人体感应器收到感应信号经过所述芯片ic1输出至第一开关q1控制电机启停。为了使得内部电路干扰更加少,运行更加稳定,还包括滤波模块和整流模块,所述滤波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电源串联,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电容c1及稳压二极管d2,所述电容c1与所述稳压二极管d2并联,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d1及第二电阻r2,所述二极管d1与所述第二电阻r2串联。
25.所述芯片ic1上有若干i/o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及所述人体感应器,所述芯片ic1的vcc端连接所述电源正极,所述芯片ic1的vss端连接所述滤波模块的低电平端,所述第一开关q1为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电源负极与电机负极连接,所述电机正极与双向触发二极管连接。
26.当人体感应器感应不到人体信号时输出低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r1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q1,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q1截止,所述电机停止运行;当所述人体感应器感应到人体信号时,输出高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r1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q1,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q1导通,所述电机正常运行。
27.关于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用户握持住该角磨机并覆盖住感应区域21,这个状态时,所述感应电极片31及控制器3检测到信号,电机保持持续接通的状态,主机可以正常工作。当用户不慎脱手,所述感应区域21将不在被接触,这个状态时,所述感应电极片31及控制器3检测到信号,使内部电路断开,电机停止工作,在主机脱手的瞬间,即可以使主机停机,保证了脱手时的安全性。
28.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基础上,所作出的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包括主机、电源及电机,所述主机上设置有握持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持区域上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感应区域连接控制器,所述感应区域内设置有人体感应器,所述人体感应器接收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来控制所述电机启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人体感应器包括感应电极片,所述感应电极片通过引线连接至所述控制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的感应区域处的壳体包括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和内层间形成有夹层,所述感应电极片设置在所述夹层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包括芯片、第一电阻及第一开关,所述芯片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人体感应器收到感应信号经过所述芯片输出至第一开关控制电机启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波模块和整流模块,所述滤波模块、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电源串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上有若干i/o端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及所述人体感应器,所述芯片的vcc端连接所述电源正极,所述芯片的vss端连接所述滤波模块的低电平端,所述第一开关为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电源负极与电机负极连接,所述电机正极与双向触发二极管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模块包括电容及稳压二极管,所述电容与所述稳压二极管并联。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包括二极管及第二电阻,所述二极管与所述第二电阻串联。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人体感应器感应不到人体信号时输出低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截止,电机停止运行;当所述人体感应器感应到人体信号时,输出高电平经过所述第一电阻至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所述双向触发二极管导通,电机正常运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供失手保护的手持式器具,包括主机、电源及电机,所述主机上设置有握持区域,所述握持区域上设置有感应区域,所述感应区域连接控制器,所述感应区域内设置有人体感应器,所述人体感应器接收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器来控制所述电机启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失手保护功能,适用于各种手持式的电动类工具。相比于现有的失手保护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手持式电动器具脱手的瞬间,便可实现及时检测,进而及时切断电路,全程保证使用安全性。全性。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鼎力 徐赞 金建吉 吴迪 严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赫灵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9
技术公布日:2022/12/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