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2022-12-09 23:58: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古建筑整体平移过程中施工方法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丰富的历史建筑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并且其独特的建造风格以及结构在世界建造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科学价值以及艺术性更是不可估量。其中,炮楼建筑也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同时具备历史意义和建筑意义的古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的开发建设,炮楼建筑的原址随时可能会与城市发展方案出现冲突,若炮楼建筑受到破坏,将无法再生和再建造,陷入无法挽回的局面。由于建筑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要发展现代建筑,更要吸收古建筑中的营养,让中国古建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
3.在发展过程中,古建筑由于受到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城市发展规划冲突等情况,出现了即将损坏甚至毁灭的可能,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修复和保护措施,使古建筑的文化底蕴长久显现。其中一种有效地保留建筑价值的方法是将建筑整体移动,在移动后建立原址博物馆的形式永久保留。这种方法同样可以适用于炮楼建筑上。
4.但是,炮楼建筑属于存在年代较长的建筑,建筑基础和建筑墙体等结构较为脆弱,且炮楼建筑本身的层数多且质量大,若采用现有技术对炮楼建筑进行整体移动,即使是移动轨迹上轻微的颠簸,也难以避免质量较大的炮楼建筑整体发生较为严重的震动,甚至出现墙体裂缝等损坏的情况,影响炮楼建筑的整体完整性和考古价值。为此,本发明针对炮楼建筑整体平稳移动,对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进行了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的古建筑整体移动不平稳的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
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7.本发明公开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基于炮楼建筑的原位置经纬度和移动后的目标位置经纬度,规划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水平移动路径;
9.基于炮楼建筑的原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高度差,计算出倾斜角度;
10.基于水平移动路径及倾斜角度进行土坑开挖,并将土坑的底面平整处理形成平缓的倾斜面;
11.依次加工连续衔接的第一段下轨道基础、转向筏板基础、第二段下轨道基础和永久筏板基础;
12.在转向筏板基础上加工转向筏板,在永久筏板基础上加工永久筏板;
13.依次在第一段下轨道基础、转向筏板、第二段下轨道基础和永久筏板上加工与炮
楼建筑下方的上轨道体系相配合的下轨道主体。
14.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依次加工连续衔接的第一段下轨道基础、转向筏板基础、第二段下轨道基础和永久筏板基础,具体包括:
15.获取炮楼建筑上的上轨道体系中上轨道梁的数量和位置;
16.在路径上规划具体下轨道体系中下轨道基础及下轨道主体的高度、数量和位置;
17.为第一段下轨道基础中多根下轨道基础进行配筋,并分别进行浇筑;
18.衔接第一段下轨道基础,配筋并浇筑转向筏板基础;
19.衔接转向筏板基础,为第二段下轨道基础中多根下轨道基础进行配筋,并分别进行浇筑;
20.衔接第二段下轨道基础,配筋并浇筑永久筏板基础。
2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依次在第一段下轨道基础、转向筏板、第二段下轨道基础和永久筏板上加工与炮楼建筑下方的上轨道体系相配合的下轨道主体,具体包括:
22.计算第一段下轨道基础和第二段下轨道基础之间的偏移角度;
23.在第一段下轨道基础上安装下轨道主体;
24.计算转向筏板的预留转向空间,确定转向筏板的起始朝向状态;
25.在转向筏板上安装与第一段下轨道基础相平行的下轨道主体;
26.在第二段下轨道基础上安装下轨道主体;
27.计算永久筏板的预留转向空间,确定永久筏板的起始朝向状态;
28.在永久筏板上安装与第二段下轨道基础相平行的下轨道主体。
29.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第一段下轨道基础以及第二段下轨道基础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从下向上叠设的素砼垫层、钢板止水带和缓冲垫板。
30.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下轨道主体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蜂窝状夹层垫板、橡胶阻尼层、吸水层和下槽钢。
3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下槽钢的上表面设有硬化涂层,所述硬化涂层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32.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硬化涂层为硬铬涂层或氧化铬涂层中的一种。
33.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下轨道主体的上端活动连有与炮楼建筑长度相适配的滚轴链条,滚轴链条包括多个等间距的滚轴,滚轴之间通过两侧面的链条相互连接,滚轴链条下方的两侧设有与下轨道主体相适配的限位卡板,限位卡板夹紧下轨道主体的两侧。
34.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下轨道主体上端活动连有与炮楼建筑长度相适配的滚轴板,滚轴板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滚轴,滚轴之间通过侧面的连接板相互连接,滚轴板下方的两侧设有与下轨道主体相适配的限位卡板,限位卡板夹紧下轨道主体的两侧。
35.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第一段下轨道基础和第二段下轨道基础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与顶推机构相适配的顶推预留孔,所述转向筏板和永久筏板上设置有多个千斤顶避让孔。
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7.本发明所公开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其创造性地在下轨道体系施工之前,对炮楼建筑的原位置经纬度和移动后的目标位置的经纬度,进行相应的水平移动路径规划,使得下轨道体系由多段直轨道组成,并基于原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的
高度差,在水平的移动路径上设置相应的倾斜坡度,以形成适合加工下轨道体系的土坑。此外,本发明还在土坑上设置相互衔接的第一下轨道基础、转向筏板基础、第二下轨道基础和永久筏板基础,使得下轨道主体和转向筏板能够设置在稳固且平整的基础上,同时还容易找平,确保倾斜角度一致,炮楼建筑能够在找平后确保相对水平面垂直,以确保炮楼建筑在整体移动和转向时保持平稳,平移和转向平缓稳定的下轨道体系能有助于保持炮楼建筑的结构完整性。
附图说明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39.图1是本发明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40.图2是本发明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41.图3是本发明的下轨道俯视结构示意图;
42.图4是本发明的下轨道与炮楼建筑连接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43.图5是本发明的上轨道和下轨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4.图6是本发明的下轨道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45.图7是本发明的滚轴及下轨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46.图8是本发明的顶推机构与下轨道基础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47.图中:
48.1、炮楼建筑;
49.2、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1、素砼垫层;22、钢板止水带;23、缓冲垫板;
50.3、转向筏板基础;
51.4、第二段下轨道基础;
52.5、永久筏板基础;
53.6、下轨道主体;61、蜂窝状夹层垫板;62、橡胶阻尼层;63、吸水层;64、下槽钢;65、硬化涂层;
54.7、滚轴板;
55.8、顶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5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57.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发明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关技术者,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权利要求及附图,任何熟悉相关技术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发明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发明的范畴。
58.并且,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实施例,为达图面整洁的目的,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可能会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且本案附图中部分的特征可能会略为放大或改变其比例或尺寸,以达到便于理解与观看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的目的,但这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附图中提供有坐标轴,以利于理解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和作动方向。
59.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61.另外,下文中可能会使用「端」、「部」、「部分」、「区域」、「处」等术语来描述特定元件与结构或是其上或其之间的特定技术特征,但这些元件与结构并不受这些术语所限制。下文中也可能会使用「及/或(and/or)」,其是指包含了一或多个所列相关元件或结构的其中一者或全部的组合。此外,以下文中也可能使用「实质上」、「基本上」、「约」或「大约」等术语,其与尺寸、浓度、温度或其他物理或化学性质或特性的范围结合使用时,为意欲涵盖可能存在于该等性质或特性的范围的上限及/或下限中的偏差、或表示容许制造公差或分析过程中所造成的可接受偏离,但仍可达到所预期的效果。
62.再者,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或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上的词汇与术语等包含其通常的意涵,其意涵能够被熟悉此技术领域者所理解。更进一步的说,上述的词汇或术语的定义,在本说明书中应被解读为与本发明相关技术领域包含一致的意涵。除非有特别明确的定义,这些词汇或术语将不被解释为过于理想化的或正式的意涵。
63.本发明为将炮楼建筑1进行整体移动,从原地址移动到达目标地址的整体流程,本发明为针对实际情况中,并不属于平移及直线移动的理想移动状态的炮楼建筑1移动,在实际的炮楼移动过程时,炮楼建筑1的原址和目标地址不能由简单的直线路径直接连接,在移动过程中,需要进行曲线移动或者中途转向,并在最终到达目标地址后,还需要调整朝向。此外,在实际的炮楼建筑1整体移动中,原地址和目标地址之间还会具有高度差,需要整体抬起炮楼建筑1,或者在整体移动过程中沿倾斜轨道进行整体移动。为此,本发明主要公开了为负责移动轨道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的主要步骤:
64.将炮楼建筑1与下端的炮楼建筑1原基础墩分离,并对炮楼建筑1进行整体支撑及打包。
65.在炮楼建筑1下端加工上轨道体系。
66.在地面上加工下轨道体系。
67.令炮楼建筑1沿着下轨道体系整体移动及转向,使炮楼建筑1到达目标地点。
68.拆除炮楼建筑1的支撑并使炮楼建筑1永久固定。
69.如图1~图8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的优选流程及结构。其中,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属于第三个主要步骤,即在地面上加工下轨道体系的具体步骤。
70.其中,所述将炮楼建筑1与下端的炮楼建筑1原基础墩分离,并对炮楼建筑1进行整
体支撑及打包,包括以下子步骤:
71.拆除炮楼建筑1周边的建筑。
72.具体地,拆除跑了建筑邻近的建筑,以露出炮楼建筑1的侧壁,并为炮楼建筑1的打包和移动腾出足够的施工空间。
73.开挖炮楼建筑1四周的土体,并开挖炮楼建筑1下端的炮楼原基础墩外周的土体。
74.具体地,开挖炮楼建筑1四周的土体,并开挖炮楼建筑1下端的炮楼原基础墩外周的土体,以使炮楼建筑1下方的炮楼原基础墩外露,以便后续对炮楼建筑1下端的炮楼原基础墩进行相应的分离和加固。
75.在炮楼建筑1中主楼和裙楼的底面分别设置相适配的新增夹梁。
76.具体地,在炮楼建筑1中主楼和裙楼的侧壁的下端部处,分别夹住侧墙的两侧设置相适配的新增夹梁,新增夹梁的设置能够在炮楼原基础墩与炮楼主体分离后,炮楼原基础墩上方的炮楼建筑1下端结构的强度,以防止炮楼建筑1的侧壁在整体移动的过程中出现结构解体等情况,确保炮楼建筑1的整体完整性和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77.在主楼和裙楼的内部分别设置临时内部支撑,临时内部支撑与主楼及裙楼的内壁之间设置缓冲组件。
78.具体地,包括如下子步骤:
79.在主楼和裙楼的内壁与临时内部支撑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缓冲组件;
80.在主楼和裙楼的内部均布两组相互垂直相交的水平支撑管,并设置一组与水平支撑管垂直相交的竖直支撑管;
81.同组的水平支撑管及竖直支撑管之间等距设置;
82.水平支撑管及竖直支撑管的端部分别连接缓冲组件,并通过调节缓冲组件实现抵紧主楼或裙楼的内壁。
83.在主楼和裙楼的外周架设脚手架,裙楼上方的脚手架高度叠设至与主楼外周脚手架的高度相一致,主楼顶端的穹顶从脚手架上方凸出,脚手架与主楼及裙楼的外壁之间设置缓冲组件。
84.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85.分别在水平钢管和竖直钢管与炮楼建筑1外壁接触的端部连接缓冲组件;
86.将水平钢管和竖直钢管相互组合,设置两组交错且相互垂直相交的水平钢管,设置一组垂直并连接两组水平钢管的竖直钢管;
87.水平钢管和竖直钢管分别等距分布;
88.使裙楼上方的脚手架高度叠设至与主楼外周脚手架的高度相一致;
89.通过调节缓冲组件使水平钢管或竖直钢管抵紧主楼或裙楼的外壁。
90.优选地,所述裙楼上方的脚手架还包括斜撑钢管,两组不同朝向的斜撑钢管相互交错设置,所述斜撑钢管与炮楼外壁接触的端部连接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板、转动部和伸缩部。
91.进一步具体地,所述缓冲组件,缓冲板包括叠设的橡胶层、枕木层和金属连接层,所述转动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缓冲板和伸缩部,所述转动部使伸缩部相对缓冲板自由转动,所述伸缩部具有管状套件以及位于管状套件侧面用于调节松紧的调节螺栓,管状套件的内侧壁喷涂有防腐涂层。当临时内部支撑或脚手架的端部套入缓冲组件的伸缩部时,能够通
过调节螺栓对临时内部支撑或外部的脚手架与炮楼建筑1直接的抵靠紧固程度进行调节,以避免抵靠过紧造成墙体或楼板的损害,并避免抵靠过松导致支撑不稳固。具有多个转动关节组成的具有多个自由度的转动部,能够实现全方位转动,使得临时内部支撑和脚手架与炮楼建筑1的墙体及楼板不需要完全垂直,且通过设置橡胶层和枕木层,能够通过形变吸收冲击,以保护炮楼建筑1的表面完整性。
92.其中,所述缓冲组件的作用是对炮楼建筑1的主楼及裙楼的内壁及外壁分别进行保护,以避免因临时内部支撑以及脚手架的端部与炮楼建筑1抵靠接触而损坏炮楼建筑1的内壁或外壁。本发明中缓冲组件为临时内部支撑和脚手架通用的结构,由于内部临时支撑和脚手架的端部均为圆管状结构,因而本发明的缓冲组件可分别适用于临时内部支撑和外部的脚手架中,以保护炮楼建筑1的墙体和楼板的表面。
93.炮楼原基础墩与上方的炮楼主体分离,分离后的炮楼原基础墩在炮楼主体移走后进行打包。
94.本步骤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95.采用绳锯将炮楼主体与炮楼原基础墩依次切割并分离;
96.将炮楼主体移走;
97.对炮楼原基础墩的外周进行打包;
98.炮楼原基础墩打包完成后在外部形成基础打包支架。
9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所述基础打包支架包括位于炮楼原基础墩的下底面的联系钢梁和起吊钢梁,多根联系钢梁及起吊钢梁相互垂直并相互交错以形成底框,炮楼原基础墩的下底面放置在底框上;所述基础打包支架的侧面设有多根等距分布的槽钢立柱,基础打包支架的上端面包括多根与槽钢立柱连接的槽钢联系梁;所述炮楼原基础墩的上端部的两侧面与基础打包支架的两侧内壁之间通过设置方木实现限位支撑;所述基础打包支架的连接处采用满焊固定连接。其中,作为优选实施,所述联系钢梁和所述起吊钢梁分别为工字钢制成。
100.对外围独立的夯土墙整体打包,将打包后的炮楼原基础墩和夯土墙分别起吊迁建。
101.夯土墙的打包结构与炮楼原基础墩打包后的基础打包支架相似,包括位于炮楼原基础墩的下底面的联系钢梁和起吊钢梁,多根联系钢梁及起吊钢梁相互垂直并相互交错以形成底框,夯土墙的下底面放置在底框上,侧面设有多根等距分布的槽钢立柱,基础打包支架的上端面包括多根与槽钢立柱连接的槽钢联系梁,夯土墙上端部的两侧面与基础打包支架的两侧内壁之间通过设置方木实现限位支撑,连接处采用满焊固定连接。
102.本步骤创造性地将炮楼建筑1的主楼和裙楼的打包结构作分离处理,在主楼和裙楼的内部分别设置临时内部支撑,并分别在高凸的主楼和的外周设置脚手架,以填补裙楼与主楼之间的高度差,内部和外部的打包结合能确保炮楼建筑1的墙壁打包后稳固,以便打包后炮楼建筑1 的整体协调,以防止炮楼建筑1在整体打包后重心过度偏移。
103.此外,本步骤在炮楼建筑1中主楼和裙楼的内壁及外壁分别设置缓冲组件,以起到缓冲作用,使得炮楼建筑1的内壁以及外壁不需要直接接触坚硬的临时内部支撑以及脚手架,炮楼建筑1的内壁和外壁在整体平移时即使出现震动也不容易受撞击而损坏,以确保炮楼建筑1在整体移动后的完整性。
104.所述在炮楼建筑1下端加工上轨道体系,包括以下子步骤:
105.开挖炮楼建筑1四周及下方的土体,使下端的炮楼基础外露。
106.具体地,在开挖跑了建筑四周及下方的土体后,炮楼基础从中部偏上的位置被分离,下方的炮楼原基础墩分别打包移动,分离后仍有部分炮楼建筑1与上方的炮楼主体相连,上轨道体系主要与该部分的炮楼基础连接。
107.在炮楼建筑1的墙体上开洞,并穿洞设置穿墙小梁,穿墙小梁相间跳开并分批施工。
108.本步骤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109.进行受力分析计算,并确定穿墙小梁的数量以及位置;
110.基于受力分析计算的结果,预先布局穿墙小梁所需的穿墙孔洞的数量和位置;
111.将多个穿墙孔洞编为若干组;
112.依次序根据组别在炮楼建筑1的墙体上穿墙开洞,并预留钢筋;
113.将混凝土先浇满穿墙孔洞以形成位于穿墙孔洞内的穿墙小梁部分,然后将剩余的穿墙小梁部分一次性浇捣。
114.基于炮楼建筑1移动后的目标位置,确定炮楼建筑1的整体移动方向,以计算出上轨道梁与炮楼基础的轴线之间的倾斜夹角。
11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优选上轨道梁的数量为5根,包括基于施工顺序依次排序的第一上轨道梁、第二上轨道梁、第三上轨道梁、第四上轨道梁和第五上轨道梁。所述炮楼建筑1包括主楼和裙楼,主楼的高度大于裙楼的高度,主楼的位置偏向其中一个侧角;
116.所述第一上轨道梁、第二上轨道梁、第三上轨道梁、第四上轨道梁以及第五上轨道梁相互平行并与炮楼建筑1倾斜设置;所述第一上轨道梁、第二上轨道梁、第三上轨道梁、第四上轨道梁和第五上轨道梁从靠近主楼的侧边开始依次设置,其中第二上轨道梁、第三上轨道梁和第四上轨道梁分别部分穿过主楼的下方。
117.在炮楼基础上依次开设与上轨道梁相交位置的穿孔,加工上轨道梁中穿过炮楼基础的部分,并立刻用千斤顶支撑回顶。
118.本步骤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119.基于炮楼建筑1的质量分布情况和整体平移受力情况,计算出上轨道梁的数量和分布位置;
120.预测炮楼基础与上轨道梁相交处的穿孔开洞的情况;
121.依次对炮楼基础穿孔开洞,穿孔后立刻用千斤顶支撑回顶;
122.穿过同一上轨道梁的穿孔拉通钢筋;
123.在浇筑混凝土至穿孔内钢筋部分,以预先施工穿孔内的上轨道梁;
124.循环穿孔开洞、支撑回顶、拉通钢筋和浇筑混凝土的步骤,直至遍历所有上轨道梁。
125.基于炮楼基础的结构和穿墙小梁的位置,在炮楼基础的两侧设置新增夹梁,设置交错的连梁,并加工上轨道梁穿过炮楼基础以外的部分。
126.在设置新增夹梁之前,先对炮楼基础的外周作表面处理,
127.在上轨道梁的下端面加工上轨道主体。
128.本步骤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129.获取下轨道的倾斜角度;
130.在上轨道梁的下表面垫设找平层;
131.调整找平层的厚度分布,使上轨道梁的下端面与下轨道相平行时,炮楼建筑1与水平面相垂直;
132.在找平层的下表面固定安装上轨道主体。
133.作为优选,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方法上轨道主体包括上槽钢,上槽钢的上端凹口朝上并与找平层固定连接,上槽钢的内部设有间隔设置的减震件,减震件的上端与找平层之间设有橡胶垫板,上槽钢内位于减震件之间的空间填入减震填充料。进一步地,所述上槽钢的下表面连接有复合强化板,所述复合强化板包括碳钢基板、强化夹层和硬铬涂层,其中,所述强化夹层呈蜂窝夹层结构,所述硬铬涂层的表面设置防滑纹。
134.碳钢基板起到承接的作用,且硬度较大同时强度较高的碳钢基板还起到吸收冲击保护上方上槽钢完整性的作用,以避免因上轨道与滚轴之间的相互碰撞冲击而使上槽钢局部损坏。蜂窝夹层结构具有极大的弯曲刚性,且因为蜂窝夹层结构呈两重结构,所以气密性和隔热性优异,还因为属于粘接结构,所以强化夹层的表面平滑度高,同时由于结构衰减大,由冲击而引起的破坏将停留在局部,即使发生龟裂也难以扩展到整个加强夹层,使得加强夹层能够更好地保护上轨道主体,避免冲击传递延展到上方的炮楼建筑1。
135.硬铬涂层通过电镀的方式覆盖在强化夹层的下端面,硬铬涂层的厚度设置在20μm以上,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硬铬涂层的特性提高上轨道主体下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温性和耐蚀性,以确保上轨道主体能够完整地完成整个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流程。
136.其中,所述减震件为阻尼减震器、弹簧减震器和减振弹簧中的一种。减震件并排间隔地设置在
137.阻尼避震器和弹簧减震器均具有可靠的减震效果,适用于本发明作为减震组件设置在上轨道主体中,以降低上轨道主体与下轨道主体6相对移动时的震动,以确保炮楼建筑1在整体移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完整。
138.减振弹簧具有稳定性好、噪音低、隔振效果好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其中,减振弹簧具体分为压缩弹簧、橡胶弹簧、复合弹簧和空气囊弹簧等,减振弹簧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中作为减震件设置在上轨道主体中。
139.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找平层由m30聚合物砂浆制成。m30聚合物砂浆具有抗压强度高、固化速度快、粘结性良好的优点,还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抗裂性,高耐碱性和抗紫外线性,通过m30聚合物砂浆凝固后制成找平层能够有效地抗衰老、防水、耐冻以及防剥离。进一步优选地,找平层中还具有间隔设置的加固连接梁,加固连接梁的下端面为水平面,上端面为倾斜平面,加固连接梁的上端面与上轨道梁连接,加固连接梁的下端面与上轨道主体连接。
140.本步骤在炮楼基础上相间跳开并分批施工穿墙小梁,经过精密计算的穿墙小梁分批施工能够避免炮楼建筑1的墙体因集中施工而损坏,严格按照预设步骤进行施工的穿墙小梁能够尽可能地保护炮楼建筑1的完整性,并在炮楼建筑1的两侧设置新增夹梁,以增强炮楼建筑1墙体的整体强度。与炮楼基础相互紧密结合的穿墙小梁、新增夹梁以及上轨道梁,使得上轨道与炮楼体系之间能够紧密连接以确保整体移动时可靠,同时还起到进一步
地加固炮楼基础的作用。
141.为了使炮楼建筑1能够整体平稳地进行具有高度差的移动,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一种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2.步骤s1:基于炮楼建筑1的原位置经纬度和移动后的目标位置经纬度,规划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水平移动路径。
143.如图3所示,具体地,由于炮楼建筑1的原址和目标地址之间的移动路段不可能呈理想的线段,且路段上可能存在不可拆迁建筑,需要基于炮楼建筑1的原位置经纬度和移动后的目标位置经纬度,进行合理的路线规划,在不考虑高度差的前提下,预先获得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水平移动路径,水平移动路径尽量选用较少段的线段组成,直线移动才能确保炮楼建筑1的整体平稳,然后在线段与线段之间的转折处设置转向筏板,基于转向筏板使炮楼建筑1整体转向,以衔接到下一段的路线继续进行直线移动,炮楼建筑1的整体直线移动方式一般选用顶推或牵引。
144.步骤s2:基于炮楼建筑1的原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高度差,计算出倾斜角度。
145.具体地,炮楼建筑1的原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难免存在高度差,难以确保炮楼建筑1的整体移动能够是理想的平移状态,因此,为了使炮楼建筑1的整体移动全程平稳,避免出现坡度突然爬升影响移动平稳性的情况,需要预先计算出平均的倾斜角度,并对整体路线进行倾斜坡度的规划,使得下轨道呈和缓的坡度。
146.步骤s3:基于水平移动路径及倾斜角度进行土坑开挖,并将土坑的底面平整处理形成平缓的倾斜面。
147.具体地,基于预先规划好的水平移动路径以及倾斜角度,得出最终规划的实际移动路径,基于实际移动路径进行土坑开挖,土坑挖完后对土坑的下底面进行平整处理,以形成平缓的倾斜面,以便下轨道体系的加工。
148.步骤s4:依次加工连续衔接的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转向筏板基础3、第二段下轨道基础 4和永久筏板基础5。
149.具体地,本步骤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150.获取炮楼建筑1上的上轨道体系中上轨道梁的数量和位置;
151.如图4所示,在路径上规划具体下轨道体系中下轨道基础及下轨道主体6的高度、数量和位置;
152.为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中多根下轨道基础进行配筋,并分别进行浇筑;
153.衔接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配筋并浇筑转向筏板基础3;
154.衔接转向筏板基础3,为第二段下轨道基础4中多根下轨道基础进行配筋,并分别进行浇筑;
155.衔接第二段下轨道基础4,配筋并浇筑永久筏板基础5。
156.步骤s5:在转向筏板基础3上加工转向筏板,在永久筏板基础5上加工永久筏板。
157.步骤s6:依次在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转向筏板、第二段下轨道基础4和永久筏板上加工与炮楼建筑1下方的上轨道体系相配合的下轨道主体6。
158.具体地,本步骤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159.计算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和第二段下轨道基础4之间的偏移角度;
160.在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上安装下轨道主体6;
161.计算转向筏板的预留转向空间,确定转向筏板的起始朝向状态;
162.在转向筏板上安装与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相平行的下轨道主体6;
163.在第二段下轨道基础4上安装下轨道主体6;
164.计算永久筏板的预留转向空间,确定永久筏板的起始朝向状态;
165.在永久筏板上安装与第二段下轨道基础4相平行的下轨道主体6。
166.如图5和图6所示,作为优选实施,所述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以及第二段下轨道基础4 的下方分别设置有从下向上叠设的素砼垫层21、钢板止水带22和缓冲垫板23。所述下轨道主体6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蜂窝状夹层垫板61、橡胶阻尼层62、吸水层63和下槽钢64。所述下槽钢64的上表面设有硬化涂层65,所述硬化涂层65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其中,所述硬化涂层65为硬铬涂层或氧化铬涂层中的一种。
167.蜂窝夹层垫板中的蜂窝状结构具有极大的弯曲刚性,且因为蜂窝夹层结构呈两重结构,所以蜂窝夹层垫板的气密性和隔热性优异,且由于蜂窝夹层结构属于粘接结构,所以蜂窝夹层垫板的表面平滑度高,同时,由于结构衰减大,由冲击而引起的破坏将停留在局部,即使发生龟裂也难以扩展到整个下轨道主体6,使得下轨道主体6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168.硬化涂层65通过电镀的方式覆盖在强化夹层的下端面,硬化涂层65的厚度设置在20μm 以上,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硬铬涂层或氧化铬涂层的特性提高下轨道主体6上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温性和耐蚀性,以确保下轨道主体6能够在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流程中保持表面完整性和表面光滑程度,以降低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难度。
169.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下轨道主体6的上端活动连有与炮楼建筑1长度相适配的滚轴链条,滚轴链条包括多个等间距的滚轴,滚轴之间通过两侧面的链条相互连接,滚轴链条下方的两侧设有与下轨道主体6相适配的限位卡板,限位卡板夹紧下轨道主体6的两侧。
170.如图7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下轨道主体6上端活动连有与炮楼建筑1长度相适配的滚轴板7,滚轴板7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滚轴,滚轴之间通过侧面的连接板相互连接,滚轴板7下方的两侧设有与下轨道主体6相适配的限位卡板,限位卡板夹紧下轨道主体6 的两侧。
171.如图8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第一段下轨道基础2和第二段下轨道基础4 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与顶推机构8相适配的顶推预留孔,所述转向筏板和永久筏板上设置有多个千斤顶避让孔。
172.其中,由于炮楼建筑1的整体移动过程中,需要在上轨道和下轨道之间设置大量的滚轴,以顶推或牵引的方式,使上轨道体系连带炮楼建筑1沿着下轨道整体移动,在炮楼建筑1移动后通过工人将滚轴重新放置到炮楼建筑1前方的下轨道上,以实现炮楼建筑1能够沿着下轨道不断地向前移动。本发明实施例中,滚轴板7结构或滚轴链结构的设置,能够将多个滚轴连接起来,使得多个滚轴能够实现整体取出统一放置,以显著地加快更替滚轴位置的工作效率。
173.同时,滚轴板7及滚轴链的下方还设置限位卡板,以使滚轴板7及滚轴链的下端能够快速地抵靠下轨道主体6的两侧并实现限位卡紧,滚轴不容易发生异位,使得整体长度较长的滚轴链或滚轴板7能够整体放置到下轨道主体6的上方,炮楼主体和上轨道能够持续平稳地前行,即使下轨道与水平面倾斜,也不容易出现滚轴独立放置时可能出现的打滑、侧偏
等情况,以进一步地提高炮楼整体移动的安全性和平稳性,以确保炮楼建筑1在整体移动后的完整性。
174.所述令炮楼建筑1沿着下轨道体系整体移动及转向,使炮楼建筑1到达目标地点,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175.在炮楼预先设置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仅在第一组上轨道梁的下端加工上轨道主体。
176.具体地,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相互交错,每组轨道梁的数量为5根,且为了提高炮楼建筑1上轨道体系的强度,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直接相互交错,第一组上轨道梁为与第一段下轨道相平行的朝向,第二组上轨道梁的朝向由具体计算后,炮楼建筑1在转向筏板上进行转向后,第二组上轨道梁刚好与第二段下轨道相平行。本发明中,转向角度优选为小于30
°
。通过设置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使得转向小于30
°
的前提下,第一段下轨道和第二段下轨道之间的夹角满足0~180
°
的范围。
177.在第一段下轨道上移动时,仅在炮楼建筑1的第一组上轨道梁的下端加工上轨道主体。
178.使炮楼建筑1整体基于第一组上轨道沿着第一段下轨道移动,直至整体移动至转向筏板上。
179.通过顶推装置或牵引装置,使炮楼建筑1整体基于第一组上轨道,沿着第一段下轨道在滚轴上进行分级同步移动,直至炮楼建筑1的整体移动到转向筏板的中部,转向筏板上也设置有与第一段下轨道衔接的下轨道。
180.整体支撑并顶起炮楼建筑1,拆除第一组上轨道梁上的上轨道主体及转向筏板上的下轨道。
181.基于炮楼建筑1的质量分布计算出旋转中心,令炮楼建筑1绕旋转中心转向,以使第二组上轨道梁与第二组下轨道平行。
182.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基于炮楼建筑1的质量分布计算出旋转中心,令炮楼建筑1 绕旋转中心转向,具体包括:
183.在炮楼建筑1的下端面和转向筏板之间放置多个滚轴;
184.使每个滚轴的轴心分别朝向旋转中心;
185.通过旋转顶推体系使炮楼建筑1整体转向;
186.在炮楼建筑1转向过程中,对滚轴进行敲打,以不断调整滚轴的朝向,以使滚轴的轴心始终朝向旋转中心。
187.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滚轴之间通过外连接件相互连接,以形成转向滚盘,滚轴可相对外连接件滚动,转向滚盘中的滚轴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所述转向滚盘中外连接件包括多个半径相异且同心的圆环套,每个圆环套由上套件和下套件组合而成,上套件和下套件之间设置有限位孔,滚轴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接在限位孔中的凸出的限位端,转向滚盘中的滚轴数量和分布位置与炮楼建筑1的质量分布情况相适配。所述滚轴的外表面包覆有高耐磨自润滑涂层,所述高耐磨自润滑涂层的原材料包括氧化铝、碳化铬、二硫化钼和石墨烯。
188.在炮楼建筑1转向过程中滚轴持续转动,滚轴在炮楼建筑1下端面与转向筏板之间
摩擦,会产生高温,加快滚轴表面的磨损,甚至会破坏滚轴的表面结构,以影响炮楼建筑1转向的平稳性。为此,本发明在高耐磨自润滑涂层的材料中优选地采用了氧化铝、碳化铬、二硫化钼和石墨烯相互组合,还加入稳定剂和分散剂。
189.其中,氧化铝是一种高硬度高熔点的化合物,且价格较为低廉,作为高耐磨自润滑涂层的基础成分,以显著地增大滚轴表面的硬度;碳化铬是一种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耐磨、耐腐蚀、抗氧化的高熔点材料,加入碳化铬的高耐磨自润滑涂层可获得其耐高温、耐磨、耐氧化与耐酸的特点;二硫化钼起到固体润滑剂的作用,能够增强高耐磨自润滑涂层的润滑程度,在用于摩擦材料时主要功能是在低温时减摩,在高温时增摩;石墨烯是一种以杂化连接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材料,石墨烯是已知强度最高的材料之一,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韧性且可以弯曲,应用到被发明中作为高耐磨自润滑涂层的材料,能够提供超高的强度,以确保滚轴能够承受炮楼建筑1的巨大质量。
190.具体地,稳定剂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基乙酸异辛酯二甲基锡,分散剂为三乙基己基磷酸和聚丙烯酰胺中的一种。加入稳定剂和分散剂,由于材料的熔点较高,稳定剂的加入能够提高氧化铝、碳化铬、二硫化钼和石墨烯的材料组合热熔后的稳定,以确保高耐磨自润滑涂层均匀,分散剂的加入能够防止发生颗粒的沉降和凝聚,以使高耐磨自润滑涂层的成型均匀且整体力学性能稳定。
191.在炮楼建筑1的第二组上轨道梁的下端加工上轨道主体,并在转向筏板上加工与第二组上轨道相适配的下轨道。
192.使炮楼建筑1整体基于第二组上轨道沿着第二段下轨道移动,直至整体移动至永久筏板上。
193.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还包括:
194.整体支撑并顶起炮楼建筑1,拆除第二组上轨道主体和永久筏板上的下轨道;
195.基于炮楼建筑1的目标朝向角度,使位于永久筏板上的炮楼建筑1围绕旋转中心旋转,直至将炮楼建筑1的朝向调整至目标朝向角度。
196.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转向筏板的上表面设有表面层,所述表面层由紧密排列铺设的槽钢组成,表面层中的槽钢内部分别填满混凝土,表面层的槽钢之间间隔设置有多根下轨道条形基础;所述永久筏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多根与下轨道的数量及位置相适配的钢砼条形基础,所述钢砼条形基础的结构与炮楼建筑1的旋转轨迹相匹配,具体呈两端宽中部窄的长条状结构。炮楼建筑1的整体支撑通过支撑机构实现,支撑机构包括多个支撑元件,相应地,所述转向筏板及永久筏板上分别设有多个与支撑机构相适配的支撑预留孔。所述炮楼建筑1绕旋转中心转向通过旋转顶推体系实现,所述旋转顶推体系包括旋转反力墩和顶推装置,所述旋转反力墩设置在转向筏板和永久筏板的外侧边。所述转向筏板和永久筏板上的旋转反力墩的数量分别为四个,四个旋转反力墩分别分布在转向筏板或永久筏板的一侧边上,且相邻的旋转反力墩之间相互远离以均匀分布,旋转装置为与旋转反力墩相适配的千斤顶。
197.本步骤在炮楼建筑1的下端面预先设置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第一组上轨道梁与转向前的第一段下轨道相适配,当需要对炮楼建筑1整体进行转向时,不同于单一上轨道的结构,需要将上轨道的位置旋转至第二段下轨道平行的位置,第一段下轨道和上轨道的位置均受到炮楼旋转角度的限制,旋转幅度大会影响炮楼建筑1的平稳。
198.本步骤设置第一组上轨道梁和第二组上轨道梁的结构,并选择性地安装上轨道主体,以使炮楼建筑1在转向后,切换至第二上轨道,使得在炮楼建筑1旋转较小角度的前提下,第一段下轨道和第二段下轨道之间的夹角足够大以满足实际转向需要,减小炮楼建筑1的转向角度,能够显著地降低转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振动。
199.此外,本步骤还设置有转向筏板,为炮楼建筑1的中途转向提供平整的转向区域,并结合永久筏板,使炮楼建筑1在最终位置上调整朝向,并使永久筏板与炮楼建筑1永久固定在移动后的位置。
200.所述拆除炮楼建筑1的支撑并使炮楼建筑1永久固定,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201.炮楼原基础墩移动到永久筏板上。
202.环绕炮楼原基础墩的外周压入静压桩。
203.本步骤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204.计算所需静压桩的数量,在炮楼原基础墩的外周预留对应的压桩孔;
205.预制多段与压桩孔数量相应的静压桩,包括具有尖端的静压桩首段,及静压桩标准段;
206.将静压桩首段的尖端插入至压桩孔中;
207.向反力架上的钢梁施加压力,使钢梁下端的压桩帽向下抵顶静压桩首段的上端;
208.待静压桩首段压入后,在静压桩首段的上端接上静压桩标准段;
209.循环静压桩标准段的静压和接桩,直至达到预设压桩长度;
210.向压桩孔中填入微膨胀混凝土,并在压桩孔上端固定连接压桩反力钢筋,以实现封桩。
211.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接桩采用角钢焊接接桩,接桩后采用快硬水泥浆找平桩头。
212.将炮楼建筑1整体移动到永久筏板上。
213.启动支撑机构,在永久筏板上支撑起炮楼建筑1,并拆除炮楼建筑1上的上轨道与永久筏板上的下轨道之间的滚轴,并调整炮楼建筑1的朝向。
214.依次拆除炮楼建筑1的内部临时支撑和外部脚手架。
215.炮楼建筑1下端与永久筏板固定连接,施工炮楼建筑1外周位于炮楼基础上方的地面。
216.本步骤具体包括如下子步骤:
217.驱动支撑机构,使炮楼建筑1下落;
218.使炮楼建筑1上的上轨道与永久筏板上的下轨道相互接触;
219.待炮楼建筑1放置平稳后,拆除支撑机构;
220.环绕上轨道梁和下轨道基础之间相互接触的上轨道主体和下轨道主体6的外周,浇筑高强度混凝土;
221.待高强度混凝土凝固成型后,上轨道梁和下轨道基础之间实现固定连接。
222.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上轨道主体包括上槽钢,上槽钢的上端凹口朝上并与上轨道梁固定连接,上槽钢的内部设有间隔设置的减震件,减震件的上端与找平层之间设有橡胶垫板,上槽钢的内位于减震件之间的空间填入减震填充料。所述上槽钢的下表面连接有复合强化板,所述复合强化板包括碳钢基板、强化夹层和硬铬涂层,其中,所述强化
夹层呈蜂窝夹层结构。所述下轨道主体6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蜂窝状夹层垫板61、橡胶阻尼层62、吸水层63 和下槽钢64。所述下槽钢64的上表面设有硬化涂层65,所述硬化涂层65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硬化涂层65为硬铬涂层或氧化铬涂层。
223.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所述高强度混凝土的成分包括水泥、煤矸石、水、黏土、陶粒、硫酸铝、氟硅酸盐、固体醇胺、副产二氧化硅、聚丙烯酰胺、蛭石粉、无水石膏、膨润土、玻璃纤维,还加入了钢渣微细粉、水泥速凝剂、稳定剂和高效减水剂。其中,钢渣微细粉的掺入量为15%~20%时,能够显著提高高强度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高效减水剂的掺入量对混凝土坍落度影响明显,能够加快高强度混凝土的凝固,但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稳定剂的加入能够使高强度混凝土具有更好的可塑性和润滑性。
224.本发明中水泥、煤矸石、水、黏土、陶粒、硫酸铝、氟硅酸盐、固体醇胺、副产二氧化硅、聚丙烯酰胺、蛭石粉、无水石膏、膨润土、玻璃纤维的相互配合,能够显著地增强高强度混凝土的强度,以确保上轨道体系和下轨道体系在固定连接后能够长期有效地支撑炮楼建筑1,以确保整体移动过,且炮楼基础被分割过的炮楼建筑1能够继续在新址上长期保存。
225.其中,各材料的具体成分为水泥600 700份、水400 450份、煤矸石120 170份、黏土 90 100份、陶粒30 80份、硫酸铝7-9份、氟硅酸盐8-9份、固体醇胺6-7份、副产二氧化硅5-6份、聚丙稀酰胺2-4粉、蛭石粉4-5份、无水石膏10-13份、膨润土9-12份和玻璃纤维5-7份。
226.钢渣微细粉还掺入粉煤灰和硅粉,钢渣微细粉的比表面积为486m2/kg;高效减水剂的成分为聚羧酸系三聚氰胺;稳定剂为硬脂酸钙、环氧酯、甘露醇及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227.进一步地,所述高强度混凝土采用高温蒸养法并加压成型。高强度混凝土围绕环绕上轨道主体和下轨道主体6的外周浇筑后,喷洒高温蒸汽以进行高温蒸养,加快高强度混凝土的凝固,然后在高强度混凝土的外表面增设外部压板,以施加外部压力使高强度混凝土加压成型。
228.本步骤设置了永久筏板使炮楼建筑1能够平稳地放置,并使炮楼建筑1能够整体旋转一定的角度,以实现炮楼建筑1朝向调整。此外,本步骤还采用了保留炮楼建筑1在移动过程中大部分的轨道体系的方式,直接将轨道主体作为炮楼建筑1下端建筑基础的一部分进行固定连接,仅拆除上轨道和下轨道之间的滚轴,材料浪费少,且拆除后可直接进行固定连接的施工,以实现炮楼建筑1移动到位后快速且稳定的连接,上轨道体系和下轨道体系连接后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配合外周的静压桩能够稳定地承受炮楼建筑1的整体重力。
229.本发明所述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的工作原理是:
230.本发明所公开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其创造性地在下轨道体系施工之前,对炮楼建筑1的原位置经纬度和移动后的目标位置的经纬度,进行相应的水平移动路径规划,使得下轨道体系由多段直轨道组成,并基于原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在水平的移动路径上设置相应的倾斜坡度,以形成适合加工下轨道体系的土坑。
231.此外,本发明还在土坑上设置相互衔接的第一下轨道基础、转向筏板基础3、第二下轨道基础和永久筏板基础5,使得下轨道主体6和转向筏板能够设置在稳固且平整的基础上,同时还容易找平,确保倾斜角度一致,炮楼建筑1能够在找平后确保相对水平面垂直,以确保炮楼建筑1在整体移动和转向时保持平稳,平移和转向平缓稳定的下轨道体系能有助于保持炮楼建筑1的结构完整性。
232.本实施例所述的炮楼建筑整体移动的下轨道体系的施工方法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23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