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防止预制墙板减重块上浮的可调节式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19:16:4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预制墙板减重块上浮的可调节式装置。


背景技术:

2.预制墙板的制备过程中,如果全部用混凝土浇筑,则会导致预制墙板重量太大不利于运输,解决的方法是在预制墙板的过程中加入轻质的减重块来降低整体重量,但是现有技术中,减重块在混凝土振捣的过程中会发生上浮的情况,现有的防止减重块上浮的方法多为重载法,即利用重物下压减重块,但是重物一般质量较大,移动不便,工作效率较低,重物质量较小时,减重块上浮明显,质量较大时减重块下部振捣不匀,易对墙板构件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混凝土振捣过程中,高频震动可能导致重物滚动滑落,给人员和设备带来安全隐患,易造成财产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止预制墙板减重块上浮的可调节装置,其对减重块压制效果好,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减重块位置稳定,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零部件进行随意组合,还可以吊装轮转使用。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预制墙板减重块上浮的可调节式装置,包括两个前后间隔布置且长度方向为左右走向的横向方管,横向方管位置上靠近其长度方向两端处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套管,第一套管套接于横向方管的周向外侧并与横向方管滑动配合,第一套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一套管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套管的第一紧固螺栓,第一套管下侧通过竖直向下延伸第一支撑杆连接有夹持机构,每个横向方管位置上对应两个第一套管之间的中部区域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套管,两个横向方管上的第二套管呈一一对应的位置关系,第二套管套接于横向方管的周向外侧并与横向方管滑动配合,第二套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二套管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套管的第二紧固螺栓,第二套管下侧通过竖直向下延伸第二支撑杆连接有水平压板,第二套管上方设有水平布置且长度方向为前后走向的竖向方管,竖向方管位置上对应每个第二套管处均设有一个第三套管,第三套管套接于竖向方管的周向外侧并与竖向方管滑动配合,第三套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三套管厚度方向贯穿第三套管的第三紧固螺栓,第三套管下侧与对应位置的第二套管上侧固定连接,竖向方管位置上对应两个第三套管之间的中部区域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套管,第四套管套接于竖向方管的周向外侧并与竖向方管滑动配合,第四套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第四套管厚度方向贯穿第四套管的第四紧固螺栓,第四套管下侧通过竖直向下延伸第三支撑杆连接有水平压板。
5.作为优选的,所述的夹持机构包括一个水平布置的槽钢,槽钢的腿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沿该槽钢腿板厚度方向贯穿腿板的第五紧固螺栓。
6.为简单说明问题起见,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防止预制墙板减重块上浮的可调节装置均简称为本装置。
7.本装置的使用方法为:根据具体减重块的数量和位置确定所需的纵向方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以及第四套管的数量,先将夹持组件夹设在现有的预制墙板模具上固定(通过第五紧固螺栓锁紧),然后安装两个横向方管和第二套管,通过夹持组件上方第一套管和第一紧固螺栓固定两根横向方管,再滑动第二套管使其移动至竖向方管的目标安装位置,通过第二紧固螺栓锁定,然后安装竖向方管和第四套管,竖向方管穿入第三套管中并通过第三紧固螺栓固定,根据减重块的具体位置调整第四套管,并通过第四紧固螺栓固定,至此即完成所有减重块的压制。当预制墙板振捣完成后,拆除夹持组件与预制墙板模具之间的连接,并将本装置通过吊装的方式转移并轮转使用(每次使用前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组件数量和规格进行对应的调整)。
8.本装置的优点:
9.1、本装置主体结构采用的是钢结构其刚度大、强度高、变形小的特性将减重块下压至一定水平,保证了浇筑过程中减重块位置的稳定;
10.2、本装置与预制墙板模具通过第五紧固螺栓紧密相连,整体稳定性提高,保证了振捣过程的安全;
11.3、本装置各组件间的连接方式大多采用滑动配合以及螺栓紧固的方式,具有可拆卸、可组合,质量轻,安装方便,使用便捷的优点,工作效率高;
12.4、本装置整体长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各组件数量、位置可根据减重块分布进行布置,可应用于各类预制墙板的制造,提高了本装置的利用率,降低了摊销成本。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装置使用状态示意图。
15.图3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16.图4是图1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17.图5是图1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参见图1-图5,一种防止预制墙板减重块上浮的可调节式装置,包括两个前后间隔布置且长度方向为左右走向的横向方管1,横向方管1位置上靠近其长度方向两端处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套管4,第一套管4套接于横向方管1的周向外侧并与横向方管1滑动配合,第一套管4上设有一个沿第一套管4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套管4的第一紧固螺栓41,第一套管4下侧通过竖直向下延伸第一支撑杆42连接有夹持机构,每个横向方管1位置上对应两个第一套管4之间的中部区域设有两个第二套管6,两个横向方管1上的第二套管6呈一一对应的位置关系,第二套管6套接于横向方管1的周向外侧并与横向方管1滑动配合,第二套管6上设有一个沿第二套管6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套管6的第二紧固螺栓61,第二套管6下侧通过竖直向下延伸第二支撑杆62连接有水平压板63,第二套管6上方设有水平布置且长度方向为前后走向的竖向方管2,竖向方管2位置上对应每个第二套管6处均设有一个第三套管7,第三套管7套接于竖向方管2的周向外侧并与竖向方管2滑动配合,第三套管7上设有两个沿第三套管7厚度方向贯穿第三套管7的第三紧固螺栓71,第三套管7下侧与对应位置的第二套管6上
侧固定连接,竖向方管2位置上对应两个第三套管7之间的中部区域设有两个第四套管8,第四套管8套接于竖向方管2的周向外侧并与竖向方管2滑动配合,第四套管8上设有两个沿第四套管8厚度方向贯穿第四套管8的第四紧固螺栓81,第四套管8下侧通过竖直向下延伸第三支撑杆82连接有水平压板83,水平压板63和水平压板83是相同的部件,均用于压制减重块。
19.所述的夹持机构包括一个水平布置的槽钢5,槽钢5的腿板上设有两个沿该槽钢5腿板厚度方向贯穿腿板的第五紧固螺栓51。
20.本装置的使用方法为:根据具体减重块的数量和位置确定所需的纵向方管、第二套管6、第三套管7以及第四套管8的数量,先将夹持组件夹设在现有的预制墙板模具3上固定(通过第五紧固螺栓51锁紧),然后安装两个横向方管1和第二套管6,通过夹持组件上方第一套管4和第一紧固螺栓41固定两根横向方管1,再滑动第二套管6使其移动至竖向方管2的目标安装位置,通过第二紧固螺栓61锁定,然后安装竖向方管2和第四套管8,竖向方管2穿入第三套管7中并通过第三紧固螺栓71固定,根据减重块的具体位置调整第四套管8,并通过第四紧固螺栓81固定,至此即完成所有减重块的压制。当预制墙板振捣完成后,拆除夹持组件与预制墙板模具3之间的连接,并将本装置通过吊装的方式转移并轮转使用(每次使用前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组件数量和规格进行对应的调整)。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止预制墙板减重块上浮的可调节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前后间隔布置且长度方向为左右走向的横向方管,横向方管位置上靠近其长度方向两端处分别设有一个第一套管,第一套管套接于横向方管的周向外侧并与横向方管滑动配合,第一套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一套管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套管的第一紧固螺栓,第一套管下侧通过竖直向下延伸第一支撑杆连接有夹持机构,每个横向方管位置上对应两个第一套管之间的中部区域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套管,两个横向方管上的第二套管呈一一对应的位置关系,第二套管套接于横向方管的周向外侧并与横向方管滑动配合,第二套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二套管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套管的第二紧固螺栓,第二套管下侧通过竖直向下延伸第二支撑杆连接有水平压板,第二套管上方设有水平布置且长度方向为前后走向的竖向方管,竖向方管位置上对应每个第二套管处均设有一个第三套管,第三套管套接于竖向方管的周向外侧并与竖向方管滑动配合,第三套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第三套管厚度方向贯穿第三套管的第三紧固螺栓,第三套管下侧与对应位置的第二套管上侧固定连接,竖向方管位置上对应两个第三套管之间的中部区域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套管,第四套管套接于竖向方管的周向外侧并与竖向方管滑动配合,第四套管上设有至少一个沿第四套管厚度方向贯穿第四套管的第四紧固螺栓,第四套管下侧通过竖直向下延伸第三支撑杆连接有水平压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预制墙板减重块上浮的可调节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夹持机构包括一个水平布置的槽钢,槽钢的腿板上设有至少一个沿该槽钢腿板厚度方向贯穿腿板的第五紧固螺栓。

技术总结
一种防止预制墙板减重块上浮的可调节式装置,包括两个横向方管,横向方管靠近两端处设有第一套管,第一套管上设有第一紧固螺栓,第一套管下通过第一支撑杆连接有夹持机构,横向方管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套管,第二套管上设有第二紧固螺栓,第二套管下侧通过第二支撑杆连接有水平压板,第二套管上方设有竖向方管,竖向方管对应第二套管处设有第三套管,第三套管上设有第三紧固螺栓,第三套管与第二套管固接,竖向方管上设有第四套管,第四套管上设有第四紧固螺栓,第四套管下侧通过第三支撑杆连接有水平压板。本装置对减重块压制效果好,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减重块位置稳定,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对零部件进行随意组合,还可以吊装轮转使用。用。用。


技术研发人员:金其涛 刘双飞 吴先锋 薛猛 甄真 韩东 余成云 曹存款 陶超 贾书伟 路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建工嘉和建筑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27
技术公布日:2022/12/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