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12:50: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桩是用混凝土制成的桩。广泛使用于水工建筑、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和桥梁的基础工程。
3.授权公告号为cn213014257u的“一种钢筋混凝土桩”,该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桩体,所述桩体的底部设置有插接柱,所述插接柱的侧面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桩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桩体的顶部开设有插接孔,所述桩体内设置有主筋,所述主筋的周围设置有外箍筋;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桩体,并配合凸条,能够在打入土中后,通过凸条,提高与土壤的结合能力,提高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抗拔抗浮的能力,通过设置连接板、连接螺栓和固定板和固定孔,能够便于将两个混凝土桩进行连接,提高施工速度,通过设置插接孔和插接柱,能够在连接时将插接柱擦护乳插接孔中,提高混凝土桩内的结合强度,从而提高抗剪切强度。
4.该申请虽然可对混凝土桩进行拼接,但拼接时需要两两通过螺栓进行固定,难以批量固定多个混凝土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以解决现有的建筑预制混凝土桩虽然可进行拼接,但拼接时需要两两通过螺栓进行固定,难以批量进行固定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包括桩体和插接柱,所述插接柱位于桩体下方,所述插接柱顶部固定有顶块,所述桩体外部设置有用于拼接桩体的拼接组件。
7.进一步的,所述拼接组件包括框套一、t形轴柱、框套二、横柱、滑轨、滑块和内置桩框,所述框套一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于桩体外部上方左右侧,所述t形轴柱设有两个且分别贯穿设置于两个所述框套一内,所述框套二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于桩体外部下方左右侧。
8.进一步的,所述滑轨设有两根且固定于桩体内壁前后侧,所述内置桩框位于桩体内,所述滑块设有两块且分别固定于内置桩框外壁前后侧,所述横柱设有两根且分别贯穿设置于内置桩框内部左右侧。
9.进一步的,所述t形轴柱顶部与框套二相匹配,所述t形轴柱内侧均开设有与横柱相匹配的插接口。
10.进一步的,两根所述横柱外端分别贯穿出桩体外壁左右侧,两块所述滑块分别滑动连接于两根所述滑轨内。
11.进一步的,所述内置桩框底部伸出于桩体底部,所述顶块顶部的尺寸与桩体底部的尺寸相同。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
13.通过将t形轴柱向上推动,使得t形轴柱顶部贯穿过上下相邻的框套二,且使得插接口对应于横柱的位置,并将横柱向外侧推动,使得横柱与内置桩框脱离,并让横柱外端插接至插接口内,同时将最下方桩体内的内置桩框向上推动,滑块即可沿着滑轨向上滑动,且使得内置桩框底部收入至桩体内,并利用该内置桩框将上下相邻的内置桩框向上推动,所有的内置桩框便可一并上移,横柱便可被最后,将顶块对准最下方桩体的底部,并利用螺栓将顶块与最下方的桩体进行固定,所有的内置桩框便无法向下移动,所以横柱便可被挡住而无法向内侧移动,所有的桩体便可固定至一起,从而可批量对桩体进行拼接,以解决现有的建筑预制混凝土桩虽然可进行拼接,但拼接时需要两两通过螺栓进行固定,难以批量进行固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桩体的俯视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t形轴柱的内侧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装配示意图。
18.图中:1-桩体、101-框套一、102-t形轴柱、103-框套二、104-横柱、105-滑轨、106-滑块、107-内置桩框、108-插接口、2-插接柱、201-顶块。
具体实施方式
19.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包括桩体1和插接柱2,所述插接柱2位于桩体1下方,所述插接柱2顶部固定有顶块201,所述桩体1外部设置有用于拼接桩体1的拼接组件;
20.所述拼接组件包括框套一101、t形轴柱102、框套二103、横柱104、滑轨105、滑块106和内置桩框107,所述框套一101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于桩体1外部上方左右侧,所述t形轴柱102设有两个且分别贯穿设置于两个所述框套一101内,所述框套二103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于桩体1外部下方左右侧;
21.该种混凝土桩在进行拼接时,可将桩体1平放在地面,并将t形轴柱102向下推动,使得t形轴柱102顶部与桩体1顶部齐平,然后将需要拼接的桩体1上下相邻设置;
22.所述滑轨105设有两根且固定于桩体1内壁前后侧,所述内置桩框107位于桩体1内,所述滑块106设有两块且分别固定于内置桩框107外壁前后侧,所述横柱104设有两根且分别贯穿设置于内置桩框107内部左右侧;
23.所述t形轴柱102顶部与框套二103相匹配,所述t形轴柱102内侧均开设有与横柱104相匹配的插接口108;
24.两根所述横柱104外端分别贯穿出桩体1外壁左右侧,两块所述滑块106分别滑动连接于两根所述滑轨105内;
25.所述内置桩框107底部伸出于桩体1底部,所述顶块201顶部的尺寸与桩体1底部的尺寸相同;
26.随即,将t形轴柱102向上推动,使得t形轴柱102顶部贯穿过上下相邻的框套二103,且使得插接口108对应于横柱104的位置,并将横柱104向外侧推动,使得横柱104与内
置桩框107脱离,并让横柱104外端插接至插接口108内,同时将最下方桩体1内的内置桩框107向上推动,滑块106即可沿着滑轨105向上滑动,且使得内置桩框107底部收入至桩体1内,并利用该内置桩框107将上下相邻的内置桩框107向上推动,所有的内置桩框107便可一并上移,横柱104便可被最后,将顶块201对准最下方桩体1的底部,并利用螺栓将顶块201与最下方的桩体1进行固定,所有的内置桩框107便无法向下移动,所以横柱104便可被挡住而无法向内侧移动,所有的桩体1便可固定至一起,从而可批量对桩体1进行拼接。
27.使用进程:首先,将桩体1平放在地面,并将t形轴柱102向下推动,使得t形轴柱102顶部与桩体1顶部齐平,然后将需要拼接的桩体1上下相邻设置,将t形轴柱102向上推动,使得t形轴柱102顶部贯穿过上下相邻的框套二103,且使得插接口108对应于横柱104的位置,并将横柱104向外侧推动,使得横柱104与内置桩框107脱离,并让横柱104外端插接至插接口108内,同时将最下方桩体1内的内置桩框107向上推动,滑块106即可沿着滑轨105向上滑动,且使得内置桩框107底部收入至桩体1内,并利用该内置桩框107将上下相邻的内置桩框107向上推动,所有的内置桩框107便可一并上移,横柱104便可被最后,将顶块201对准最下方桩体1的底部,并利用螺栓将顶块201与最下方的桩体1进行固定,所有的内置桩框107便无法向下移动,所以横柱104便可被挡住而无法向内侧移动,所有的桩体1便可固定至一起,从而可批量对桩体1进行拼接。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包括桩体(1)和插接柱(2),所述插接柱(2)位于桩体(1)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柱(2)顶部固定有顶块(201),所述桩体(1)外部设置有用于拼接桩体(1)的拼接组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组件包括框套一(101)、t形轴柱(102)、框套二(103)、横柱(104)、滑轨(105)、滑块(106)和内置桩框(107),所述框套一(101)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于桩体(1)外部上方左右侧,所述t形轴柱(102)设有两个且分别贯穿设置于两个所述框套一(101)内,所述框套二(103)设有两个且分别固定于桩体(1)外部下方左右侧。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轨(105)设有两根且固定于桩体(1)内壁前后侧,所述内置桩框(107)位于桩体(1)内,所述滑块(106)设有两块且分别固定于内置桩框(107)外壁前后侧,所述横柱(104)设有两根且分别贯穿设置于内置桩框(107)内部左右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所述t形轴柱(102)顶部与框套二(103)相匹配,所述t形轴柱(102)内侧均开设有与横柱(104)相匹配的插接口(108)。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横柱(104)外端分别贯穿出桩体(1)外壁左右侧,两块所述滑块(106)分别滑动连接于两根所述滑轨(105)内。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桩框(107)底部伸出于桩体(1)底部,所述顶块(201)顶部的尺寸与桩体(1)底部的尺寸相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预制混凝土桩,特别是涉及混凝土桩技术领域,包括桩体和插接柱,插接柱位于桩体下方,将最下方桩体内的内置桩框向上推动,滑块即可沿着滑轨向上滑动,且使得内置桩框底部收入至桩体内,并利用该内置桩框将上下相邻的内置桩框向上推动,所有的内置桩框便可一并上移,横柱便可被最后,将顶块对准最下方桩体的底部,并利用螺栓将顶块与最下方的桩体进行固定,所有的内置桩框便无法向下移动,所以横柱便可被挡住而无法向内侧移动,所有的桩体便可固定至一起,从而可批量对桩体进行拼接,以解决现有的建筑预制混凝土桩虽然可进行拼接,但拼接时需要两两通过螺栓进行固定,难以批量进行固定的问题。难以批量进行固定的问题。难以批量进行固定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杜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北高飞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30
技术公布日:2022/12/6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