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加热搅拌装置及搅拌蒸发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11:42: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搅拌装置及搅拌蒸发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工业废水等对环境的污染与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存环境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现有对工业废水处理的方式一般有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或其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中,通过物理加热浓缩的处理方式效率较高,可大幅缩小废液的体积。现有的搅拌蒸发设备通过设置加热夹套进行供热,利用圆周表面对蒸发罐内部的液体进行加热,存在加热面积不足、加热不均匀、加热效率低等问题。
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加热搅拌装置及搅拌蒸发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搅拌蒸发设备内的废液受热均匀度,提高搅拌蒸发设备的加热效率的加热搅拌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热搅拌装置,其包括搅拌轴、沿搅拌轴轴向螺旋延伸的螺旋部、换热介质输入部及换热介质输出部,所述螺旋部的内部具有连续设置的换热介质通道,螺旋部的两端分别具有通道进口及通道出口,换热介质输入部通过通道进口与螺旋部的换热介质通道连通,换热介质输出部通过通道出口与螺旋部的换热介质通道连通,换热介质从所述换热介质输入部进入并经过所述螺旋部,从换热介质输出部流出。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介质输入部及换热介质输出部分别固定于所述搅拌轴的两端。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换热介质输入部包括与搅拌轴同轴设置的输入杆及连接输入杆与螺旋部的第一连接杆,所述输入杆及第一连接杆具有相互连通的输入通道,所述输入通道与螺旋部的通道进口连接;所述换热介质输出部包括与搅拌轴同轴设置的输出杆及连接输出杆与螺旋部的第二连接杆,所述输出杆及第二连接杆具有相互连通的输出通道,所述输出通道与螺旋部的通道出口连接。
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入杆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输出杆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杆。
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螺旋部包括两片螺旋叶片及两个连接螺旋叶片的侧板,螺旋叶片及侧板围设成所述换热介质通道。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搅拌轴上设有多个第三连接杆,所述螺旋部通过第三连接杆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上。
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连接杆以均匀间隔设置于搅拌轴的径向上,且沿螺旋部的螺旋延伸方向排布。
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连接杆远离搅拌轴的一端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螺旋部穿设于所述通孔。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加热搅拌装置还包括刮料部,所述刮料部包括固定板和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的毛刷,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同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杆上。
1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废液受热均匀度,提高加热效率的搅拌蒸发设备。
1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低温搅拌蒸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16.蒸发器,用于蒸发废液,所述蒸发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至少部分壳体上的隔热板,所述隔热板与所述壳体之间设有蒸汽间隙;
17.及设于所述蒸发器内的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加热搅拌装置。
18.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搅拌装置通过将螺旋部设置为中空结构,并向其中通入换热介质,对废液同时进行搅拌和加热,增加了废液与换热介质接触的面积及时间,提高了废液的蒸发效率。换热介质自螺旋部一端的单一入口进入,自另一端排出,换热介质流动稳定,进而系统压力及温度保持恒定范围,使得蒸发过程稳定进行。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搅拌蒸发设备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加热搅拌装置的立体图。
21.图3为图1中加热搅拌装置的剖视图。
22.图4为图3中其中一圆圈内的局部放大图。
23.图5为图3中另一圆圈内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5.请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搅拌蒸发装置,用于蒸发废液,搅拌蒸发装置包括壳体2、至少部分覆盖壳体2的隔热层3及设于壳体2内的加热搅拌装置1。壳体2内部形成蒸发腔室,其一端开设有通入废液的废液入口(未标号),另一端设有用于排出蒸发残留物的排料口。隔热层3至少部分覆盖壳体2,隔热层3与壳体2之间形成供换热介质流通的间隙。本实施例中,隔热层3设于壳体2的下部,当废液通入壳体2时,隔热层3可覆盖废液对应的部分壳体2,以对废液进行加热。隔热层3优选为米勒板。本实用新型中,换热介质优选为蒸汽,隔热层3还连接有进气管4及出气管5。
26.加热搅拌装置1通过减速机进行驱动,以对壳体2内部的废液进行搅拌及加热。请参图2至图3所示,加热搅拌装置1包括搅拌轴10、螺旋部20、换热介质输入部40、换热介质输出部50及刮料部60。
27.螺旋部20设于搅拌轴10的外侧且沿搅拌轴10轴向螺旋延伸。螺旋部20的内部具有连续设置的换热介质通道23,螺旋部20的两端分别具有螺旋进口20a及螺旋出口20b。请参
图3及图5所示,螺旋部20包括两片螺旋叶片21及两个连接螺旋叶片21的侧板22,螺旋叶片21及侧板22围设成所述换热介质通道23。本实施例中,换热介质通道23的截面为矩形。
28.换热介质输入部40通过螺旋进口20a与螺旋部20的换热介质通道23连通,换热介质输出部50通过螺旋出口20b与螺旋部20的换热介质通道23连通,换热介质从所述换热介质输入部40进入并经过所述螺旋部20,从换热介质输出部50流出。
29.请参图2至图4所示,换热介质输入部40及换热介质输出部50分别固定于所述搅拌轴10的两端。换热介质输入部40包括与搅拌轴10同轴设置的输入杆41及连接输入杆41与螺旋部20的第一连接杆42,所述输入杆41及第一连接杆42具有相互连通的输入通道,输入通道在输入杆41的端部形成通道入口411,输入通道在第一连接杆42的侧部形成通道出口421,所述通道出口421与螺旋部20的螺旋进口20a连接。优选的,输入杆41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杆42。与换热介质输入部40结构相似,所述换热介质输出部50包括与搅拌轴10同轴设置的输出杆51及连接输出杆51与螺旋部20的第二连接杆52。输出杆51及第二连接杆52具有相互连通的输出通道,所述输出通道与螺旋部20的螺旋出口20b连接。具体的,输入通道在输出杆51的端部形成通道入口(未标号),输出通道在第二连接杆52的侧部形成通道出口(未标号),所述通道入口与螺旋部20的螺旋出口20b连接。输出杆51垂直于所述第二连接杆52。本实用新型中,螺旋部20两端设置的换热介质输入部40及换热介质输出部50与搅拌轴10为分体式设计,方便后期保养及维修,使用方便。
30.搅拌轴10上设有多个第三连接杆30,所述螺旋部20通过第三连接杆30固定在所述搅拌轴10上。第三连接杆30以均匀间隔设置于搅拌轴10的径向上,且沿螺旋部20的螺旋延伸方向排布。第三连接杆30远离搅拌轴10的一端设有贯穿的通孔,所述螺旋部20穿设于所述通孔。第三连接杆30无需与螺旋部20连通,一方面减少设备的复杂程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减小搅拌装置漏气的机会,使用、维修等更加方便。本实施例中,螺旋部20与搅拌轴10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当对废液进行搅拌时,部分废液及蒸发残留物可自螺旋部20与搅拌轴10之间的空隙回流,一方面增加了废液与螺旋部20的接触机会,提高废液换热时间,提高了换热效果,另一方面,减小了螺旋部20搅动的阻力。
31.刮料部60用于将废液浓缩物自壳体11内壁刮下。刮料部60具体包括固定板和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的毛刷,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同向的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连接杆30上。
32.工作时,隔热层3与壳体2之间的间隙以及螺旋部20中通入换热介质,以对壳体11内的废液进行加热。本实用新型中个,换热介质为蒸汽,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介质可以为热水、热油、冷媒等,隔热层3与壳体2之间的间隙以及螺旋部20中的换热介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废液在壳体2底部时,由间隙内的换热介质进行加热。螺旋部20旋转的过程中,废液在螺旋部20的表面形成液体薄膜,被螺旋部20内的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和蒸发;螺旋部20继续旋转,螺旋部20表面蒸发产生的浓缩物被清洁和稀释,避免废液浓缩物在螺旋部29表面结垢;螺旋部20在对废液成膜加热蒸发的同时,还对废液起到搅拌作用,避免废液局部浓度过高,避免废液浓缩物在壳体11底部堆积和结垢,同时,螺旋部20的旋转可将废液浓缩物往前推进。
3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加热搅拌装置通过将螺旋部设置为中空结构,并向其中通入换热介质,对废液同时进行搅拌和加热,增加了废液与换热介质接触的面积及时间,提高了废液的蒸发效率。换热介质自螺旋部一端的单一入口进入,自另一端排出,换热介质流
动稳定,进而系统压力及温度保持恒定范围,使得蒸发过程稳定进行。
34.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特征相对于另一个特征的关系。可以理解,根据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并不应当理解为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另外,本文使用的描述词“水平”并非完全等同于沿着垂直于重力方向,允许有一定角度的倾斜。
35.另外,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