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包装光伏组件的护角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10:39: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光伏组件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包装光伏组件的护角组件。


背景技术:

2.光伏组件在制造完毕后,需将光伏组件装载在托盘上,以便于光伏组件的运输。在将光伏组件装载在托盘上的过程中,多利用打包带将光伏组件固定在托盘上以避免光伏组件在重力方向上脱离托盘。
3.在利用打包带将光伏组件固定在托盘上的过程中,需在光伏组件和托盘上缠绕多圈打包带以使光伏组件能够较为牢靠的固定在托盘上,由于此过程费时费力,极大的增加了人工成本,从而致使光伏组件的运输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包装光伏组件的护角组件,在将光伏组件装载在托盘后,确保能够避免光伏组件在重力方向上脱离托盘的情况下,降低人工成本,从而降低光伏组件的运输成本。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包装光伏组件的护角组件,包括:第一护角,具有基座、拉伸弹性件以及压持件,基座用于固定在用于承载光伏组件的托盘上,拉伸弹性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与基座固定,第二端与压持件固定,压持件用于压持设置在托盘上的光伏组件的顶面。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包装光伏组件的护角组件,在将光伏组件装载在托盘上之后,也即利用托盘承载光伏组件的底面之后,可利用压持件压持设置在托盘上的光伏组件的顶面,以使得托盘和压持件能够在重力方向上夹持光伏组件,从而避免光伏组件在重力方向上脱离托盘。
7.具体的,由于拉伸弹性件的第一端和固定在托盘上的基座固定,拉伸弹性件的第二端和压持光伏组件的顶面的压持件固定,故在利用压持件压持设置在托盘上的光伏组件的顶面之后,拉伸弹性件产生拉伸形变从而提供给压持件指向固定在托盘上的基座的力,以使得托盘和压持件能够在重力方向上夹持光伏组件。
8.如此,由于在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包装光伏组件的护角组件包装光伏组件时,在避免光伏组件在重力方向上脱离托盘时,仅需在将基座固定在托盘上后,使得压持件压持设置在托盘上的光伏组件的顶面即可,无需像打包带一样在光伏组件和托盘上缠绕多圈,从而减少工人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固定时所需消耗的时间,降低人工成本,进而降低光伏组件的运输成本。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护角还具有伸缩杆,伸缩杆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且伸缩杆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可调,伸缩杆设有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容纳道;拉伸弹性件穿设在容纳道内,第一端和第二端沿容纳道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座以及第一端均固定在伸缩杆的一端,压持件以及第二端均固定在伸缩杆的另一端。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护角还具有设置在伸缩杆上的销轴,销轴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道内、并与第一端固定,销轴的轴向与伸缩杆的轴向垂直;容纳道的壁面设有第一通孔,基座设有第二通孔,销轴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并卡设在第二通孔内。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座具有顶部以及用于与托盘固定的底部,基座设有自顶部向底部延伸并用于收容伸缩杆一端的收纳道,第二通孔设置在收纳道的壁面上。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座设有自顶部向底部凹陷的通槽,通槽沿垂直于收纳道的延伸方向贯穿收纳道的侧壁,通槽在其凹陷方向上划分有依次设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二区域与第二通孔连通,其中,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被配置为可供销轴卡入第二通孔内的一端穿过。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纳道的横截面形状与伸缩杆置入收纳道内的一端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第一通孔被配置为可使销轴沿预设方向移动,其中,预设方向垂直于销轴的延伸方向、且垂直于伸缩杆的延伸方向;第二通孔和第二区域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伸缩杆具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中的一者设有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通道、另一者的部分嵌入通道内;基座以及第一端均与第一连接杆远离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固定,压持件以及第二端均与第二连接杆远离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固定;第一护角还具有把手,把手固定在第一连接杆的外壁面上。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护角组件还包括,第二护角;第二护角具有第一底板、第一连接板、以及位于第一底板上方并与第一底板相对设置的第一顶板,第一底板用于固定在用于承载光伏组件的托盘上,第一顶板远离第一底板的一侧设有多个凸伸的第一防滑凸起,第一连接板具有第一侧板以及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具有顶端和底端,第一侧板的顶端以及第二侧板的顶端均与第一顶板相连,第一侧板的底端以及第二侧板的底端均与第一底板相连,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分别用于抵持光伏组件相连的两个侧面中的一者;其中,第一底板与第一顶板之间的间距大于基座与压持件之间的间距。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护角组件还包括,第三护角;第三护角具有第二底板、位于第二底板上方并与第二底板相对设置的第二顶板、以及连接第二底板与第二顶板的第二连接板,第二底板用于固定在用于承载光伏组件的托盘上,第二顶板远离第二底板的一侧设有多个凸伸的第二防滑凸起,第二连接板用于抵持设置在托盘上的光伏组件的一个侧面;其中,第二底板与第二顶板之间的间距大于基座与压持件之间的间距。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护角组件与托盘共同固定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护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护角的剖视图;
21.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护角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护角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护角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护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护角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三护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由背景技术可知,目前,在利用打包带将光伏组件固定在托盘上的过程中,需在光伏组件和托盘上缠绕多圈打包带以使光伏组件能够较为牢靠的固定在托盘上,从而避免光伏组件在重力方向上脱离托盘,由于此过程费时费力,极大的增加了人工成本,从而致使光伏组件的运输成本较高。
28.为了解决上述由于打包时的人工成本较高致使光伏组件的运输成本较高的问题,本技术发明人设计了一种用于包装光伏组件的护角组件。护角组件包括:第一护角,具有基座、拉伸弹性件以及压持件,基座用于固定在用于承载光伏组件的托盘上,拉伸弹性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与基座固定,第二端与压持件固定,压持件用于压持设置在托盘上的光伏组件的顶面。
29.如此,在将光伏组件装载在托盘上之后,也即利用托盘承载光伏组件的底面之后,可利用压持件压持设置在托盘上的光伏组件的顶面,以使得托盘和压持件能够在重力方向上夹持光伏组件,从而避免光伏组件在重力方向上脱离托盘。
30.具体的,由于拉伸弹性件的第一端和固定在托盘上的基座固定,拉伸弹性件的第二端和压持光伏组件的顶面的压持件固定,故在利用压持件压持设置在托盘上的光伏组件的顶面之后,拉伸弹性件产生拉伸形变从而提供给压持件指向固定在托盘上的基座的力,以使得托盘和压持件能够在重力方向上夹持光伏组件。
31.这样一来,由于在采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包装光伏组件的护角组件包装光伏组件时,在避免光伏组件在重力方向上脱离托盘时,仅需在将基座固定在托盘上后,使得压持件压持设置在托盘上的光伏组件的顶面即可,无需像打包带一样在光伏组件和托盘上缠绕多圈,从而减少工人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固定时所需消耗的时间,降低人工成本,进而降低光伏组件的运输成本。
3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33.参见图1至图6,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提供的用于包装光伏组件101的护角组件,包括:第一护角100,具有基座110、拉伸弹性件120以及压持件130,基座110用于固定在用于承载光伏组件101的托盘102上,拉伸弹性件1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与基座110固定,第二端与压持件130固定,压持件130用于压持设置在托盘102上的光伏组件101的顶面。
34.具体的,拉伸弹性件120具有初始形状和被拉伸后的形状;拉伸弹性件120的初始形状为拉伸弹性件1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未受到作用力时的形状,此时拉伸弹性件120未产生形变;拉伸弹性件120的被拉伸后的形状为拉伸弹性件1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受到作用力
时,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后的拉伸弹性件120的形状,此时,拉伸弹性件120的至少部分结构产生弹性形状。
3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拉伸弹性件12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只要在利用护角组件包装光伏组件101时,拉伸弹性件120可提供给压持件130指向基座110的力,而使得压持件130能够与托盘102一起在重力方向上夹持光伏组件101即可。在一个例子中,拉伸弹性件120为拉簧,拉伸弹性件1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拉簧的两端。在又一个例子中,拉伸弹性件120为拉力气弹簧,拉伸弹性件1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为拉力气弹簧的两端。
36.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对基座110的具体形状、尺寸均不做限定,只要基座110可固定在托盘102上,且基座110可与拉伸弹性件120的第一端固定即可。本技术对基座110与托盘102的具体固定方式也不做限定,如焊接、螺钉螺接等均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座110可为方管、矩形管、圆管、椭圆管、u形管等。
37.压持件130在压持设置在托盘102上的光伏组件101的顶面时,压持件130可与光伏组件101的顶面直接接触从而压持光伏组件101的顶面,也可与光伏组件101的顶面通过其他零部件间接压持光伏组件101的顶面。当压持件130与光伏组件101的顶面通过其他零部件间接压持光伏组件101的顶面时,压持件130可通过某些弹性件间接压持光伏组件101的顶面,此时,可避免在压持件130压持光伏组件101的顶面时,由于压持件130与光伏组件10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而致使光伏组件101损坏;其中,上述的某些弹性件可为泡棉、柔性硅胶等,本技术对此也不做限定。
38.继续参见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护角100还具有伸缩杆140,伸缩杆14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且伸缩杆140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可调,伸缩杆140设有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容纳道;拉伸弹性件120穿设在容纳道内,第一端和第二端沿容纳道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
39.具体的,当拉伸弹性件1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沿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时,伸缩杆140的两端也可沿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容纳道的长度变长以确保容纳道能够容纳拉伸弹性件120。也就是说,当拉伸弹性件120的长度发生变化时,伸缩杆140的长度也可随之发生变化,而使得容纳道能够容纳拉伸弹性件120以避免拉伸弹性件120露出容纳道。如此,可利用伸缩杆140保护拉伸弹性件120,从而避免拉伸弹性件120与其他零部件发生磕碰致使拉伸弹性件120发生损坏。
40.继续参见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座110以及第一端均固定在伸缩杆140的一端,压持件130以及第二端均固定在伸缩杆140的另一端。这样一来,即可确保伸缩杆140的长度变化与拉伸弹性件120的长度变化相符,以确保容纳道能够容纳拉伸弹性件120以避免拉伸弹性件120露出容纳道。
41.继续参见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护角100还具有设置在伸缩杆140上的销轴150,销轴15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道内、并与第一端固定;容纳道的壁面设有第一通孔141,基座110设有第二通孔111,销轴150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41并卡设在第二通孔111内。
42.如此,即可利用销轴150使得第一端以及基座110与伸缩杆140的一端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端以及基座110均与伸缩杆140的一端固定的具体实施方式也可为焊接、卡合件卡合等。
43.进一步的,第一通孔14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通孔141同轴且相对设置,销轴150的两端分别卡在一个第一通孔141内。如此,可提升第一端和伸缩杆140之间固定的稳定性。
44.继续参见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销轴150的轴向与伸缩杆140的轴向垂直。如此,在销轴150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41并卡设在第二通孔111内时,可使得销轴150仅承受剪切力,以避免销轴150滑出第二通孔111乃至于第一通孔141。
45.继续参见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座110具有顶部以及用于与托盘102固定的底部,基座110设有自顶部向底部延伸并用于收容伸缩杆140一端的收纳道,第二通孔111设置在收纳道的壁面上。如此,可利用收纳道收纳伸缩杆140一端,并利用第二通孔111和销轴150将伸缩杆140一端的一端固定在收纳道内,从而增加基座110与伸缩杆140之间固定的稳定性。
46.此时,第二通孔111的数量也可为两个,两个第二通孔111同轴且相对设置,销轴150的两端分别卡在一个第二通孔111内。如此,可进一步提升基座110和伸缩杆140之间固定的稳定性。
47.继续参见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基座110设有自顶部向底部凹陷的通槽112,通槽112沿垂直于收纳道的延伸方向贯穿收纳道的侧壁,通槽112在其凹陷方向上划分有依次设置的第一区域113和第二区域114,第二区域114与第二通孔111连通,其中,第一区域113和第二区域114被配置为可供销轴150卡入第二通孔111内的一端穿过。
48.如此,在将销轴150的一端卡入第二通孔111时,可将销轴150自基座110的顶面依次经由第一区域113和第二区域114到达通槽112与第二通孔111的相连处,再使得销轴150卡入第二通孔111内。这样一来,可使得利用销轴150将伸缩杆140与基座110可拆卸地连接的方式较为简便。
49.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通孔111的数量为两个时,通槽112的数量也为两个,且两个通槽112相对设置,每一通槽112的第二区域114与一第二通孔111连通。如此,可便于销轴150的两端分别经由一个通槽112卡入一个第二通孔111内。
50.继续参见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收纳道的横截面形状与伸缩杆140置入收纳道内的一端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第一通孔141被配置为可使销轴150沿预设方向移动,其中,预设方向垂直于销轴150的延伸方向、且垂直于伸缩杆140的延伸方向;第二通孔111和第二区域114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
51.由于收纳道的横截面形状与伸缩杆140置入收纳道内的一端的横截面形状相同,所以当伸缩杆140的一端置入收纳道后,可避免伸缩杆140在收纳道内晃动,从而使得伸缩杆140与基座110的连接较为稳定。此外,通过第一通孔141被配置为可使销轴150沿预设方向移动,且第二通孔111和第二区域114沿预设方向依次设置,所以在销轴150依次经由第一区域113和第二区域114到达通槽112与第二通孔111的相连处时,可通过销轴150在第一通孔141内沿预设方向移动而使得销轴150从第二区域114移动至第二通孔111内,以利用销轴150将伸缩杆140与基座110固定。
52.此时,在利用第一护角100固定光伏组件101时,可先将基座110固定在托盘102上,再将压持件130压持在光伏组件101的顶面上、并使得伸缩杆140远离压持件130的一端处于压持件130靠近基座110的一侧,之后利用销轴150使得伸缩杆140远离压持件130的一端与
基座110可拆卸连接即可。具体的,利用销轴150使得伸缩杆140远离压持件130的一端与基座110可拆卸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如前述实施方式所描述的内容一样,在此不再赘述。
53.继续参见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伸缩杆140具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杆142以及第二连接杆143,第一连接杆142与第二连接杆143中的一者设有沿其延伸方向延伸的通道、另一者的部分嵌入通道内。
54.具体的,第一连接杆142远离第二连接杆143的一端形成伸缩杆140的一端,第二连接杆143远离第一连接杆142的一端形成连接杆的另一端。如此,即可使得伸缩杆140的两端之间的间距可调。
55.更具体的,基座110以及第一端均与第一连接杆142远离第二连接杆143的一端固定,压持件130以及第二端均与第二连接杆143远离第一连接杆142的一端固定;第一护角100还具有把手160,把手160固定在第一连接杆142的外壁面上。如此,当需使得第一连接杆142沿远离压持件130的方向移动时,可通过握持把手160而移动把手160,从而通过把手160带动第一连接杆142移动。
56.继续参见图1并同时参见图7至图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护角组件还包括,第二护角200;第二护角200具有第一底板210、第一连接板220、以及位于第一底板210上方并与第一底板210相对设置的第一顶板230,第一底板210用于固定在用于承载光伏组件101的托盘102上,第一顶板230远离第一底板210的一侧设有多个凸伸的第一防滑凸起231,第一连接板220具有第一侧板221以及第二侧板222,第一侧板221和第二侧板222均具有顶端和底端,第一侧板221的顶端以及第二侧板222的顶端均与第一顶板230相连,第一侧板221的底端以及第二侧板222的底端均与第一底板210相连,第一侧板221与第二侧板222分别用于抵持光伏组件101相连的两个侧面中的一者;其中,第一底板210与第一顶板230之间的间距大于基座110与压持件130之间的间距。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第二护角200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制。第二护角200的数量可根据光伏组件101的周侧边角的数量而定。例如,当光伏组件101为长方体时,光伏组件101周侧边角的数量为四个,此时,第二护角200的数量也可设置为四个,每一光伏组件101的一周侧边角设有一第二护角200。
58.在将第二护角200设置在托盘102上且包装光伏组件101后,可在第二护角200的第一顶板230上方堆叠其他装载有光伏组件的托盘。此时,第一防滑凸起231可避免堆叠在第一顶板230上方的其他装载有光伏组件的托盘相对于第一顶板230滑动。由于第一底板210与第一顶板230之间的间距大于基座110与压持件130之间的间距,因此,在第一顶板230上方堆叠其他装载有光伏组件的托盘,可避免堆叠在第一顶板230上方的其他装载有光伏组件的托盘压持第一护角100的压持件130。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221与光伏组件101之间以及第二侧板222与光伏组件101之间均设有弹性件,如此,可避免在第一侧板221与第二侧板222抵持光伏组件101的侧面时,由于第一侧板221与第二侧板222与光伏组件10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而致使光伏组件101损坏;其中,上述的某些弹性件可为泡棉、柔性硅胶等,本技术对此也不做限定。
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221靠近第二侧板222的侧边缘与第二侧板222靠近第一侧板221的侧边缘相连。如此,可提升第一连接板220的结构强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221和第二侧板222上均设有加强筋。如此,可进一步提升第一连接板220的结构强
度。
6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221远离光伏组件101的一侧设有固定在托盘102上的加强杆104,加强杆104与第一侧板221相贴合。由于加强杆104固定在托盘102上且与第一侧板221相贴合,故可避免第一侧板221产生弯折变形。相应的,第二侧板222远离光伏组件101的一侧也设有固定在托盘102上的加强杆104,加强杆104与第二侧板222相贴合。由于加强杆104固定在托盘102上且与第二侧板222相贴合,故可避免第二侧板222产生弯折变形。
62.继续参见图1并同时参见图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护角组件第三护角300;第三护角300具有第二底板310、位于第二底板310上方并与第二底板310相对设置的第二顶板320、以及连接第二底板310与第二顶板320的第二连接板330,第二底板310用于固定在用于承载光伏组件101的托盘102上,第二顶板320远离第二底板310的一侧设有多个凸伸的第二防滑凸起321,第二连接板330用于抵持设置在托盘102上的光伏组件101的一个侧面;其中,第二底板310与第二顶板320之间的间距大于基座110与压持件130之间的间距。
6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第三护角300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制。当光伏组件101的某些周侧边长较长时即可在对应此长边的位置设置第三护角300。具体的,当光伏组件101为长方体时,光伏组件101的周侧边中有两个长边,故可在该两个长边处分别设置一第三护角300。
64.在将第三护角300设置在托盘102上且包装光伏组件101后,可在第三护角300的第二顶板320上方堆叠其他装载有光伏组件的托盘。此时,第二防滑凸起321可避免堆叠在第二顶板320上方的其他装载有光伏组件的托盘相对于第二顶板320滑动。由于第二底板310与第二顶板320之间的间距大于基座110与压持件130之间的间距,因此,在第二顶板320上方堆叠其他装载有光伏组件的托盘,可避免堆叠在第二顶板320上方的其他装载有光伏组件的托盘压持第一护角100的压持件130。
6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护角300可与第二护角200共同使用,此时,第二顶板320与第一顶板230齐平。如此,在将第二护角200和第三护角300设置在托盘102上且包装光伏组件101后,可在第二护角200的第一顶板230和第三护角300的第二顶板320上方堆叠其他装载有光伏组件的托盘。
6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板330与光伏组件101之间设有弹性件103,如此,可避免在第二连接板330抵持光伏组件101的侧面时,由于第二连接板330与光伏组件10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而致使光伏组件101损坏;其中,上述的某些弹性件103可为泡棉、柔性硅胶等,本技术对此也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板330上设有加强筋。如此,可进一步提升第二连接板330的结构强度。
6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板330远离光伏组件101的一侧设有固定在托盘102上的加强杆104,加强杆104与第二连接板330相贴合。由于加强杆104固定在托盘102上且与第二连接板330相贴合,故可避免第二连接板330产生弯折变形。
68.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