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充电结构及带有该充电结构的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03 11:27:0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充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充电结构及带有该充电结构的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充电结构中,充电方式有无线充电、触点充电及有线充电。其中,无线充电需要把具有无线充电能力的待充电设备放在磁感线圈正上方进行充电。有线充电需要连接充电线进行充电。触点充电需要把待充电设备上的触点与充电设备的弹针相连接进行充电。
3.其中,触点充电具有外观简洁且使用方便的特点,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触点充电为了让充电过程稳定,需要把待充电设备固定在充电设备上,以使待充电设备的触点能够与充电设备的弹针实现稳定的接触。待充电设备固定在充电设备上,一般采用卡扣固定、锁扣固定与磁力吸附固定等固定方式。
4.现有触点充电中的磁力吸附结构为:磁铁安装在待充电设备上,磁性物质安装在充电设备上,同时磁铁与磁性物质之间磁力的方向与待充电设备的运动方向需要相同,此结构中磁铁与磁性物质相吸,便能够把待充电设备与充电设备吸附在一起,同时也能把待充电设备上的触点与充电设备上的弹针紧紧压在一起。其中待充电设备上的磁铁与充电设备上的磁性物质位置互换也能起到同等效果。但是当磁铁与磁性物质之间磁力的方向与待充电设备的运动方向不相同时,待充电设备上的触点便无法与弹针相互压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结构及带有该充电结构的充电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磁铁与磁性物质之间磁力的方向与待充电设备的运动方向不相同的情况下,待充电设备上的触点无法与弹针相互压紧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结构,充电结构包括充电仓、充电弹针、充电触点、第一磁吸件及第二磁吸件,充电仓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槽;充电弹针设置于充电槽的槽底;充电触点设置于待充电设备的底面,当待充电设备充电时,充电触点与充电弹针相抵接,以进行充电;第一磁吸件设置于待充电设备的侧面,底面与侧面相邻设置;第二磁吸件固定连接于充电槽的槽壁上,槽壁与槽底相邻设置,当充电触点与充电弹针相抵接时,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之间的磁力使待充电设备具有朝向充电槽槽底运动的趋势,以使充电弹针与充电触点能够保持抵接。
7.可选地,第一磁吸件采用磁铁,磁铁固定安装于待充电设备的侧面,第二磁吸件采用磁性物质,磁性物质固定连接于充电槽的槽壁;当充电弹针与充电触点相抵接时,磁铁靠近充电槽槽底的一端与磁性物质远离充电槽槽底的一端相抵接,以使待充电设备具有朝向充电槽槽底运动的趋势。
8.可选地,第二磁吸件竖直设置于充电仓的外侧,充电仓开设有供第二磁吸件与第一磁吸件相互磁吸的连通槽;充电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置于第二磁吸件
的第一端,第一连接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磁吸件的长度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呈预设夹角,第一连接部与充电仓固定连接。
9.可选地,充电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第二磁吸件的第二端,第二连接部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磁吸件的长度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呈预设夹角,充电仓的外仓面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限位第二连接部的限位部。
10.可选地,充电槽的槽口面积沿着从槽顶到槽底的方向逐渐减小,充电槽用于放置和限位待充电设备。
11.可选地,充电结构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第一限位组件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限位筋,每对中的两个第一限位筋分别设置于第二磁吸件的两侧,且均固定安装于充电槽的第一槽壁上;第一限位筋竖直设置,且其长度方向与充电槽的高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限位组件用于限位待充电设备,以使充电弹针与充电触点能够相互对准。
12.可选地,充电结构还包括第二限位组件,第二限位组件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二限位筋,每对中的两个第二限位筋间隔设置,且均固定安装于充电槽的第二槽壁上,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相邻设置;第二限位筋的长度方向与充电槽的高度方向相平行,第二限位组件用于限位待充电设备,以使充电弹针与充电触点能够相互对准。
13.可选地,第一磁吸件至少设置有两个,各第一磁吸件间隔固定安装于待充电设备的侧面;第二磁吸件至少设置有两个,各第一磁吸件与各第二磁吸件一一对应的设置,各第二磁吸件间隔固定连接在充电槽的槽壁上。
14.可选地,充电槽设置有多个。
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充电装置包括上述的充电结构。
16.本技术提供的充电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待充电设备充电时,首先第一磁吸件靠近第二磁吸件的端面将会与第二磁吸件靠近第一磁吸件的端面发生接触,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由于受到磁场的作用,二者之间相互吸引,二者运动趋势为相互靠近,在本方案中由于第二磁吸件是设置在充电槽内,因此第二磁吸件是相对静止的,所以运动趋势是第一磁吸件向第二磁吸件靠近,具体的方向为设置有第一磁吸件的待充电设备的外表面贴着第二磁吸件向充电槽底部运动,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加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而随着越来越靠近底部,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也会随之增大,因此相互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增大,当达到预设位置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与磁吸力保持平衡(此处的平衡包括重力等其他外力,但是运动趋势的改变主要受到摩擦力和磁吸力的影响,因此只对这两个力进行说明解释),平衡状态时的位置能够保证待充电设备的充电触点与充电弹针充分接触。本技术适用于无法在充电触点所在面或与之平行的面安装磁铁的待充电设备或其自身已存在磁铁,但是磁铁与磁性物质之间磁力的方向与待充电设备的运动方向不一致的待充电设备,使这些待充电设备上的充电触点能够与充电仓上的充电弹针保持抵接,从而保障充电操作的正常进行。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
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结构的俯视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待充电设备在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待充电设备在另一个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磁吸件与第二磁吸件之间磁感线的简易图;
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结构的剖视图;
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仓与第二磁吸件的爆炸局部示意图。
25.上述附图所涉及的标号明细如下:
26.100、充电仓;110、充电槽;120、连通槽;200、充电弹针;300、充电触点;400、第一磁吸件;500、第二磁吸件;600、第一连接部;700、第二连接部;800、限位部;900、第一限位筋;1000、第二限位筋;1100、电路板;1200、待充电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9.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记载的,目前,现有触点充电中的磁力吸附结构为:磁铁安装在待充电设备上,磁性物质安装在充电设备上,同时磁铁与磁性物质之间磁力的方向与待充电设备的运动方向需要相同,此结构中磁铁与磁性物质相吸,便能够把待充电设备与充电设备吸附在一起,同时也能把待充电设备上的触点与充电设备上的弹针紧紧压在一起。其中待充电设备上的磁铁与充电设备上的磁性物质位置互换也能起到同等效果。但是当磁铁与磁性物质之间磁力的方向与待充电设备的运动方向不相同时,待充电设备上的触点便无法与弹针相互压紧。
32.参照图1至图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结构,充电结构包括充电仓100、充电弹针200及充电触点300,充电仓100上开设有用于
放置待充电设备1200的充电槽110,充电槽110设置有多个,以便于对多个待充电设备1200同时进行充电。待充电设备120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为摄像设备的电池,当然在其他实例中,待充电设备1200还可以是其他装置的电池。充电弹针200设置于充电槽110的槽底,具体的,充电弹针200从充电槽110的外侧穿设于充电槽110内,同时充电弹针200设置有多个,多个充电弹针200依次设置。充电触点300设置于待充电设备1200的底面,充电触点300与充电弹针200一一对应设置,当待充电设备1200充电时,充电触点300与充电弹针200相抵接,以进行充电;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充电触点300的个数与充电弹针200的个数相同,多个充电触点300固定安装于待充电设备1200的底面。待充电设备1200的底面指的是待充电设备1200放置在充电槽110后与充电槽110的槽底对应的表面。
33.充电结构还包括第一磁吸件400和第二磁吸件500,第一磁吸件400设置于待充电设备1200的侧面,底面与侧面相邻设置;第二磁吸件500固定连接于充电槽110的槽壁上,当充电触点300与充电弹针200相抵接时,第一磁吸件400与第二磁吸件500之间的磁力使待充电设备1200具有朝向充电槽110槽底运动的趋势,以使充电弹针200与充电触点300能够保持抵接。
3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待充电设备1200为长方体形状,其底面与侧面相互垂直,当然在其他实例中,待充电设备1200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第二磁吸件500竖直设置,当充电触点300与充电弹针200相抵接时,第一磁吸件400靠近充电槽110槽底的端面将会与第二磁吸件500远离充电槽110槽底的端面相抵接,当然在其他实例中,第一磁吸件400靠近充电槽110槽底的端面可以超过第二磁吸件500远离充电槽110槽底的端面,并与之相贴合,只需使第一磁吸件400靠近充电槽110槽底的端面不超过第二磁吸件500的中间位置即可。
35.具体应用中,待充电设备1200需充电时,首先将待充电设备1200的底面朝向充电槽110的槽底,然后持续推动待充电设备1200向充电槽110的槽底移动,在第一磁吸件400和第二磁吸件500之间磁吸力的作用下,待充电设备1200将会向靠近第二磁吸件500的方向移动,使待充电设备1200紧贴在设置有第二磁吸件500所在的槽壁上,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充电触点300与充电弹针200相对齐。当第一磁吸件400靠近第二磁吸件500的端面与第二磁吸件500靠近第一磁吸件400的端面发生接触后,第一磁吸件400与第二磁吸件500由于受到磁场的作用,二者之间相互吸引,二者运动趋势为相互靠近,在本方案中由于第二磁吸件500是设置在充电槽110内,因此第二磁吸件500是相对静止的,所以运动趋势是第一磁吸件400向第二磁吸件500靠近,具体的方向为设置有第一磁吸件400的待充电设备1200的外表面贴着第二磁吸件500向充电槽110底部运动,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加第一磁吸件400与第二磁吸件500之间的接触面积,而随着越来越靠近底部,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也会随之增大,因此相互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增大,当达到预设位置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与磁吸力保持平衡(此处的平衡包括重力等其他外力,但是运动趋势的改变主要受到摩擦力和磁吸力的影响,因此只对这两个力进行说明解释),平衡状态时的位置能够保证待充电设备1200的充电触点300与充电弹针200充分接触。本技术适用于无法在充电触点300所在面或与之平行的面安装磁铁的待充电设备1200或其自身已存在磁铁,但是磁铁与磁性物质之间磁力的方向与待充电设备1200的运动方向不一致的待充电设备1200,使这些待充电设备1200上的充电触点300能够与充电仓100上的充电弹针200保持抵接,从而保障充电操作的正常进行。
36.参照图4和图6,本实施中第一磁吸件400采用磁铁,磁铁固定安装于待充电设备
1200的侧面,第二磁吸件500采用磁性物质,磁性物质固定连接于充电槽110的槽壁;充电弹针200与充电触点300通过磁铁和磁性物质的相互磁吸进行相互压紧。当充电弹针200与充电触点300相抵接时,磁铁靠近充电槽110槽底的一端与磁性物质远离充电槽110槽底的一端相抵接,以使待充电设备1200具有朝向充电槽110槽底运动的趋势。
3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磁性物质既可以是磁铁,也可以是铁块等能够被磁铁吸附的材料,在本实施例中,磁性物质为铁块。
38.具体应用中,待充电设备1200需充电时,待充电设备1200放置到充电槽110内,在推力或重力的作用下向靠近充电槽110槽底的方向移动,当磁铁靠近磁性物质的端面与磁性物质靠近磁铁的端面发生接触后,由于磁铁和磁性物质在磁场中会向磁通量最大的位置移动同时由于磁性物质固定连接在充电槽110的槽壁上,因此磁铁在磁力的作用下,会带动待充电设备1200向贴合磁性物质的位置(贴合位置即磁通量最大量的位置)移动但是由于此时充电触点300已与充电弹针200相抵接,因此此时磁铁和待充电设备1200只有朝向充电槽110槽底运动的趋势,在这种设计下磁铁和磁性物质将会给待充电设备1200提供一个稳定的力,使待充电设备1200上的充电触点300能够紧紧压在充电槽110槽底的充电弹针200上。
39.此外,当磁性物质与磁铁因磁力紧紧贴合时,贴合面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且磁性物质向磁铁磁通量最大的位置相对移动后,接触面积会越来越大,磁性物质与磁铁间的摩擦力也会越来越大,当摩擦力增加到与磁力以及其他外力平衡时,磁铁与磁性物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因此在本技术中,当充电触点300与充电弹针200相抵接时,第一磁吸件400靠近充电槽110槽底的端面将会与第二磁吸件500远离充电槽110槽底的端面将会相抵接,通过采用本技术的这种设计磁性物质与磁铁可以产生最大的合力,从而给待充电设备1200提供一个稳定的力,进而使待充电设备1200上的充电触点300能够紧紧压在充电槽110槽底的充电弹针200上。
40.当然在其他实例中,第一磁吸件400可以采用磁性物质,第二磁吸件500采用磁铁,具体的应用过程与上述类似,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41.参照图2和图3,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方式,第一磁吸件400至少设置有两个,各第一磁吸件400间隔固定安装于待充电设备1200的侧面,在本优选方式中,第一磁吸件400设置有两个,当然在其他实例中,第一磁吸件400还可以设置为三个、四个或其他个数;第二磁吸件500至少设置有两个,各第一磁吸件400与各第二磁吸件500一一对应的设置,各第二磁吸件500间隔固定连接在充电槽110的槽壁上,在本优选方式中,第二磁吸件500设置有两个,当然在其他实例中,第二磁吸件500还可以设置为三个、四个或其他个数。设置的多个第一磁吸件400和第二磁吸件500便于给待充电设备1200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力,使待充电设备1200上的充电触点300能够更加牢固的压在充电槽110槽底的充电弹针200上。
42.参照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磁吸件500竖直设置于充电仓100的外侧,充电仓100开设有供第二磁吸件500与第一磁吸件400相互磁吸的连通槽120;充电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部600,第一连接部600设置于第二磁吸件500的第一端,第一连接部600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磁吸件500的长度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呈预设夹角,第一连接部600与充电仓100固定连接。
4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600与第二磁吸件500为一体成型设计,第一连接部600与第二磁吸件500之间的预设夹角为90度,当然在其他实例中,第一连接部600与第二磁吸件500之间的预设夹角还可以为其他度数。第一连接部600通过螺栓与充电仓100实现固定连接。上述设计不仅能够使第二磁吸件500与充电仓100实现固定连接,同时也加强了第二磁吸件500与充电仓100的连接强度。当带有第一磁吸件400的充电设备朝向充电槽110的槽底移动时,上述设计能够避免第二磁吸件500因第一磁吸件400的磁吸而上移的可能,使第一磁吸件400和第二磁吸件500能够为待充电设备1200提供一份稳定的力,使待充电设备1200上的充电触点300能够牢固的压在充电槽110槽底的充电弹针200上。
44.参照图6,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方式,充电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部700,第二连接部700设置于第二磁吸件500的第二端,第二连接部700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磁吸件500的长度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呈预设夹角,充电仓100的外仓面上固定连接有用于限位第二连接部700的限位部800。
45.在本优选方式中,第二连接部700与第二磁吸件500为一体成型设计,第二连接部700与第二磁吸件500之间的预设夹角为90度,当然在其他实例中,第二连接部700与第二磁吸件500之间的预设夹角还可以为其他度数。限位部800为限位块,限位块一体成型在充电仓100的外仓面上,第二连接部700上开设有供限位部800插入的限位槽。第一连接部600、第二磁吸件500和第二连接部700三者的构造在水平面上大致呈z形。上述设计不仅能够使第二磁吸件500与充电仓100实现更加稳定的连接,进一步避免了第二磁吸件500因第一磁吸件400的磁吸而上移的可能,使待充电设备1200上的充电触点300能够更加牢固的压在充电槽110槽底的充电弹针200上。
46.参照图6,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可选方式,充电槽110的槽口面积沿着从槽顶到槽底的方向逐渐减小,充电槽110用于放置和限位待充电设备1200。
47.当待充电设备1200上的充电触点300与穿设于充电槽110内的充电弹针200相抵接后,此时待充电设备1200的侧面将会与充电槽110的槽壁相抵接,实现对待充电设备1200的限位,以使充电弹针200和充电触点300能够相互压紧。此外,在本可选方式中,充电仓100采用塑胶成型工艺制作而成,上述设计便于充电仓100进行加工。
48.参照图2和图6,作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优选方式,充电结构还包括第一限位组件,第一限位组件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一限位筋900,每对中的两个第一限位筋900分别设置于第二磁吸件500的两侧,且均固定安装于充电槽110的第一槽壁上;第一限位筋900竖直设置,且其长度方向与充电槽110的高度方向相平行,第一限位组件用于限位待充电设备1200,以使充电弹针200与充电触点300能够相互对准。
49.在本优选方式中,第二磁吸件500所在的槽壁为第一槽壁,第一限位筋900与充电仓100为一体成型设计。设置的第一限位组件降低了待充电设备1200在朝向充电槽110槽底移动过程中,因第一磁吸件400和第二磁吸件500的相互磁吸而导致待充电设备1200向设置有第二磁吸件500的槽壁倾斜的可能,保障了待充电设备1200能够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便于充电弹针200与充电触点300能够始终保持对齐。此外,在本优选方式中,第一限位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一限位组件与两个第二磁吸件500一一对应的设置。
50.参照图1和图2,作为本实施例中的另一种优选方式,充电结构还包括第二限位组件,第二限位组件包括成对设置的第二限位筋1000,每对中的两个第二限位筋1000间隔设
置,且均固定安装于充电槽110的第二槽壁上,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相邻设置;第二限位筋1000的长度方向与充电槽110的高度方向相平行,第二限位组件用于限位待充电设备1200,以使充电弹针200与充电触点300能够相互对准。
51.在本优选方式中,第二限位筋1000与充电仓100为一体成型设计。设置的第二限位组件降低了待充电设备1200在朝向充电槽110槽底移动过程中发生左右晃动的可能,保障了待充电设备1200能够始终保持竖直状态,从而便于充电弹针200与充电触点300能够始终保持对齐。此外,在本优选方式中,第二限位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二限位组件分别设置于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槽壁上。
52.参照图1和图6,本实施例中的充电结构还包括电路板1100,充电弹针200固定安装于电路板1100上,且与电路板1100电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路板1100采用pcb板,充电弹针200搭载在pcb板上,从而通过与充电触点300的连接为待充电设备1200提供电能。
53.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充电装置包括上述的充电结构。
54.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结构及带有该充电结构的充电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待充电设备1200需充电时,首先第一磁吸件400靠近第二磁吸件500的端面将会与第二磁吸件500靠近第一磁吸件400的端面发生接触,第一磁吸件400与第二磁吸件500由于受到磁场的作用,二者之间相互吸引,二者运动趋势为相互靠近,在本方案中由于第二磁吸件500是设置在充电槽110内,因此第二磁吸件500是相对静止的,所以运动趋势是第一磁吸件400向第二磁吸件500靠近,具体的方向为设置有第一磁吸件400的待充电设备1200的外表面贴着第二磁吸件500向充电槽110底部运动,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加第一磁吸件400与第二磁吸件500之间的接触面积,而随着越来越靠近底部,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也会随之增大,因此相互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增大,当达到预设位置后,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与磁吸力保持平衡(此处的平衡包括重力等其他外力,但是运动趋势的改变主要受到摩擦力和磁吸力的影响,因此只对这两个力进行说明解释),平衡状态时的位置能够保证待充电设备1200的充电触点300与充电弹针200充分接触。本技术适用于无法在充电触点300所在面或与之平行的面安装磁铁的待充电设备1200或其自身已存在磁铁,但是磁铁与磁性物质之间磁力的方向与待充电设备1200的运动方向不一致的待充电设备1200,使这些待充电设备1200上的充电触点300能够与充电仓100上的充电弹针200实现压紧,从而保障充电操作的正常进行。
5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