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解锁装置和筛篮的制作方法

2022-12-03 00:45: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解锁至少两个医疗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的解锁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配合的锁定元件。
2.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用于容纳手术器械的容纳空间的筛篮。


背景技术:

3.通常,用于外科手术的多个器械设置在筛篮(也称为筛盘)中。器械必须在手术后重新处理,即无论它们是否在手术期间使用。通常,筛盘中的一部分具有锁定装置(也简称为锁)的环形器械是高的。环形器械可以特别地是持针器和所有种类的夹具。
4.为了能够实现良好的清洁结果,必须在其打开状态下处理这些环形器械。到目前为止,这需要手动解锁每个器械上的锁定装置。因此,锁定装置的配合锁定元件必须脱离接合,这也称为使锁定元件脱离接合。在解锁之后,器械必须仍然是打开的。
5.环形器械的手动解锁和打开增加了再处理过程的准备时间。另外,重复执行所描述的解锁操作可能导致使用者的手和手指疼痛。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解锁至少两个医疗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的解锁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配合的锁定元件以及筛篮,其使得能够简单地解锁至少两个医疗环形器械。
7.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解锁至少两个医疗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的解锁装置来实现,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配合的锁定元件,其中,配合的锁定元件在锁定位置处于力锁定和/或强制锁定接合,并且在解锁位置脱离接合,其中,环形器械各自包括具有第一远端和第一近端的第一分支,并且各自包括具有第二远端和第二近端的第二分支,其中,每个环形器械的所述第一分支和所述第二分支安装在彼此上,以便能够围绕枢转轴线枢转,其中,第一环布置或形成在每个环形器械的所述第一分支的所述第一近端上,并且其中,第二环布置或形成在每个环形器械的所述第二分支的所述第二近端上,其中,每个第一环限定第一环平面,并且其中,每个第二环限定第二环平面,其中,每个环形器械的所述第一环平面和所述第二环平面彼此平行或基本上平行地延伸,其中,所述枢转轴线横向于、特别是垂直于所述第一环平面和/或所述第二环平面延伸,其中,所述解锁装置包括第一接收主体,所述第一接收主体具有用于容纳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器械的所述第一环的至少两个环容座,其中,所述解锁装置包括解锁主体,所述解锁主体具有与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器械的所述第二环配合的至少两个解锁元件,其中,所述解锁主体和所述接收主体被布置成在致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可移动,使得所述至少两个解锁元件由此接合在所述第二环上,并且在解锁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环移动所述第二环,所述解锁方向横向于、特别是垂直于所述第一环平面和所述第二环平面,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器械的所述锁定装置从所述锁定位置转移到所述解锁位置。
8.利用这种解锁装置,特别地,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即通过在致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来解锁两个或更多个,可设想任何数量的环形器械。该移动使得第二环以所描述的方式相对于环形器械的第一环移动,从而使接合在锁定位置的锁定装置的锁定元件脱离接合。特别地,因此可以同时解锁两个或更多个环形器械。因此,解锁装置帮助使用者,使用者到目前为止必须用手单独地解锁环形器械。特别地,使用解锁装置,使用者可以将所有环状器械的第一环放置到接收主体的相应的一个环容座中,然后利用解锁主体,通过在致动方向上相对于接收主体的相对移动,相对于环状器械的第一环移动环状器械的第二环,使得锁定元件脱离接合,因此将环状器械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与当使用者必须用拇指和食指伸入到环形器械的两个环形物中以便将锁定装置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时环形器械的手动解锁不同,在所提出的解锁装置的情况下,使用者仅必须在致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以便解锁两个或更多个环形器械。
9.有利的是,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联接以引导相对于彼此的移动。例如,它们可以通过榫槽连接可移位地保持在彼此上。因此,特别地,解锁装置的致动方向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指定给使用者。
10.有利的是,解锁装置包括线性移动引导装置和/或枢转移动引导装置。特别地,线性移动引导装置能够引导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相对于彼此的线性移动。特别地,枢转移动引导装置能够引导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相对于彼此围绕枢转轴线的枢转移动。
11.如果枢转移动引导装置包括枢转轴承,则可以特别地以简单的方式引导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相对于彼此的枢转移动。特别地,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可以通过枢转轴承彼此可移动地联接。枢转轴承可以特别地构造成铰链接头的形式。
12.有利的是,线性移动引导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直线构造的引导元件。特别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可以构造成引导杆的形式。线性移动引导装置还可以构造成例如榫槽连接的形式,以便引导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相对于彼此的线性或直线移动。特别地,可以提供两个或更多个引导元件。
13.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优选地布置或形成在解锁主体上或接收主体上,并且可移位地容纳在另一主体上的引导元件容座中。例如,引导杆可以布置在解锁主体上,接合到接收主体上的引导元件容座中,并且可以在其中移位。相应地,引导元件也可以布置或形成在接收主体上,并且可移位地容纳在解锁主体上的引导元件容座中。
14.为了能够用解锁装置解锁尽可能多的环形器械,有利的是,接收主体包括多个环容座,环形器械的第一环至少部分地、特别是完全地可插入多个环容座中的每一个中,并且解锁主体包括多个解锁元件。特别地,这种构造使得使用者可以利用解锁装置同时或连续地解锁多个环形器械。
15.接收主体的环容座的数量优选地对应于解锁主体的解锁元件的数量。因此,确保了可以放置在接收主体的环容座中的所有环形器械也能够在解锁操作中利用解锁装置解锁。
16.特别地,为了能够快速识别和验证多个环形器械,有利的是,接收主体的至少两个环容座和/或至少两个解锁元件被连续地编号。因此,例如当解锁装置容纳在筛篮中时,使用者可以快速识别是否存在所有器械。
17.如果至少两个环容座中的每一个被构造成接收狭槽或接收凹槽的形式,则可以以
简单的方式构造解锁装置。
1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可以规定,所述至少两个环容座中的每一个具有用于所容纳的第一环的抵接表面,并且所述抵接表面平行于或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第一环平面延伸。当解锁时,即,在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在致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时,环形器械的第一环抵靠环容座的抵接表面,使得环元件的第二环可以借助于解锁元件以所描述的方式相对于第一环移动,以便解锁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
19.此外,有利的是,所述至少两个解锁元件各自具有解锁面,当所述解锁主体和所述接收主体在所述致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时,所述第二环在所述解锁面上彼此抵靠和/或滑动。至少两个解锁元件的这种设计使得其能够与第二环简单配合,以便解锁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解锁面可以特别地被构造为支承表面和/或滑动表面,其也可以被称为上升斜面。
20.有利的是,每个抵接表面限定抵接平面,每个解锁面限定解锁平面,并且环容座和解锁元件的抵接平面和解锁平面之间的距离在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沿致动方向相对于彼此移动时减小,所述环容座和所述解锁元件彼此相关联以释放至少两个环形元件中的一个的锁定装置。即,由于在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相对于彼此移动时抵接平面和解锁平面的距离减小,每个环形器械的第一环和第二环可以相对于彼此平行地移位,因此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能够以简单的方式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
21.有利的是,接收主体具有纵向穿孔并且纵向穿孔穿过至少两个环容座。特别地,当环形器械利用其第一环容纳在接收主体的环容座中时,这种设计使得可以将例如保持构件插入纵向穿孔中。因此,所有第一环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串在保持构件上。
22.如果纵向穿孔被构造成孔的形式,则接收主体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构造。它也可以构造成接收主体上的凹槽或狭槽的形式。
23.为了能够以所描述的方式共同地处理环形器械的第一环,有利的是,解锁装置包括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在保持位置容纳在纵向穿孔中。如果环形器械的第一环已经插入环容座中,则所有第一环可以串在保持构件上。解锁装置还可以可选地包括另一保持构件,环形器械的第二环可以串在该另一保持构件上。两个保持构件也可以彼此联接。例如,因此可以形成u形装置,其中两个保持构件形成装置的支腿,所有环形器械的第一环和第二环串在支腿上。利用也被称为纵梁的这种布置,环状器械可以以限定的方式保持在打开位置。因此,保持构件的间隔限定了环形器械打开多远。
24.保持构件有利地具有杆状构造。可以以简单的方式生产和加工这种保持构件。
25.为了使解锁装置的生产尽可能简单,有利的是,接收主体具有立方形或基本上立方形的构造并且限定纵向方向,并且纵向方向横向于环容座延伸,特别是垂直于环容座延伸。在这个意义上,立方形特别是指接收主体的基本形状或原始形状,其用于形成环容座,并且特别是纵向穿孔可以以在横向于纵向方向的横截面中具有l形或u形的方式加工。
26.特别地,通过横向于抵接表面延伸的纵向方向,可以简化环形器械的解锁。
27.如果纵向穿孔平行于纵向方向延伸,则环形器械的环可以以简单的方式串在保持构件上。
28.有利的是,致动方向平行于纵向方向延伸。为了解锁环形器械,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因此仅必须平行于接收主体的纵向方向相对于彼此移动。
2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可以规定,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可在横向于、特别是垂直于所述至少两个环容座的方向上移动,特别是横向于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器械的第一环平面的方向上移动,用于将所述至少两个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即,在该实施例中,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在横向于环容座的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特别地,它可以是接收主体的纵向方向。
30.特别地,通过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具有相同的构造,可以简化解锁装置的结构。即,解锁装置包括上述接收主体的两个优选实施例。一个接收主体将环形器械的第一环容纳在其环容座中。第二接收主体容纳环形器械的第二环。为了解锁环形器械,两个接收主体然后可以平行于由此限定的纵向方向相对于彼此移动。
31.有利的是,构造成与接收主体相同的解锁主体的抵接表面限定解锁面。这使得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施加解锁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所必需的力。
32.此外,有利的是,接收主体的环容座和与接收主体相同构造的解锁主体的环容座彼此镜像对称地相对布置,用于一方面容纳至少两个环形器械的第一环,另一方面容纳至少两个环形器械的第二环。两个相同的接收主体的这种布置使得能够将环形器械利用其环简单地插入到相应的环容座中。
33.环容座优选地从接收主体顶侧延伸到接收主体底侧。特别地,该设计具有解锁装置易于清洁的优点。因此,可以完全冲洗环容座。特别地,它们因此不会妨碍容纳在解锁装置中的环形器械的清洁,例如当它们在洗衣机中洗涤然后在热蒸汽灭菌装置中用热蒸汽灭菌时。
34.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可以规定,为了在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之后打开环形器械,通过使第一环和第二环远离彼此枢转,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可在打开方向上移动,所述打开方向横向于、特别是垂直于致动方向延伸。即,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可以在打开方向上彼此远离地移动。在该移动时,通过使它们的两个分支围绕环状器械的枢转轴线相对于彼此枢转来打开环状器械。因此,不仅可以用解锁装置以简单的方式解锁两个或更多个器械,而且它们也可以打开,这对于环形器械的最佳清洁和再处理是有利的。
3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可以规定,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可在致动方向上平行于或基本上平行于至少两个环容座,特别是平行于至少两个环形器械的第一环平面移动,用于将至少两个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特别地,通过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首先彼此相距一定距离,然后朝向彼此移动以解锁环形器械,可以实现这种移动。为了解锁环形器械,因此可以例如在解锁主体首先远离接收主体移动之后将第一环放置在接收主体的环容座中。为了解锁环形器械,然后在朝向接收主体的方向上移动解锁主体。因此,解锁主体的解锁元件以所描述的方式与环状器械的第二环配合,以便使环状器械的第二环相对于第一环在解锁方向上移动,以将环状器械的锁定装置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
36.有利的是,致动方向在致动平面中延伸,该致动平面平行于第一环平面和/或第二环平面延伸。致动方向不一定必须是线性的。它还可以限定弯曲路径。
37.有利的是,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布置或形成为可在致动平面中相对于彼此移位和/或可围绕横向于、特别是垂直于第一环平面和/或第二环平面延伸的枢转轴线枢转。特别地,这种设计使得可以沿着直线路径、沿着圆形路径或者通过直线移动和枢转移动的叠
加来使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相对于彼此移动,以便解锁环形器械。
38.如果致动方向横向于、特别是垂直于接收主体的纵向方向延伸,则可以以简单的方式构造解锁装置。
39.有利的是,当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在致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时,第二环各自抵靠解锁主体的相应解锁面并在解锁主体的相应解锁面上滑动。特别地,这种设计使得可以以限定的方式移动环形器械的第二环。因此,在解锁方向上的移动可以特别地取决于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已经朝向彼此移动了多远。
40.由解锁面限定的解锁平面有利地相对于相关联的抵接平面倾斜一定的倾斜角。特别地,这种设计使得当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在致动方向上朝向彼此移动时,第二环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在解锁面上滑动。由于致动元件的这种设计,由使用者在致动方向上施加的致动力因此可以重新定向在解锁方向上,以便使第一环和第二环在解锁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以将锁定装置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
41.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可以以简单的方式解锁,特别是如果倾斜角在约10
°
至约50
°
的范围内。
42.所有解锁面的倾斜角优选地是相同的。特别地,这种设计使得可以以可以同时解锁所有环形器械的方式构造解锁装置。
43.此外,有利的是,解锁主体的解锁面的倾斜角不同。因此,特别地,可以实现环形器械不是同时解锁,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即,依次地)解锁。倾斜角越大,环形器械解锁得越快。在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朝向彼此移动时,与具有解锁面的最大倾斜角的解锁元件配合的那些环形器械首先被解锁。
44.相邻解锁面的倾斜角优选地依次增加。因此,可以打开在解锁装置中彼此相邻地容纳的环形器械,即通过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朝向彼此的单次移动。特别地,相邻解锁面的倾斜角可以增加在约1
°
至约10
°
范围内的变化角度。特别地,变化角度可以是约2
°
至约3
°
。此外,变化角度还可以取决于接收主体上的环容座的数量。环容座的数量越大,变化角度越小。因此,可以确保可以用解锁装置以简单的方式解锁所有的环形器械。
45.此外,有利的是,解锁面的指向朝向接收主体的方向的端部与指向朝向接收主体的方向的解锁主体底侧的距离相同。特别地,这种设计使得所有解锁元件可以同时与环形器械的第二环接触并与其配合以解锁锁定装置。特别地,这与所有解锁面的倾斜角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无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倾斜角相同,则可以同时解锁环形器械。如果解锁面的倾斜角不同,则可以以所述方式依次解锁环形器械。
46.此外,有利的是,解锁面的指向朝向接收主体的方向的端部与指向朝向接收主体的方向的解锁主体底侧的距离不同。特别地,这种设计的结果是,在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朝向彼此移动时,环形器械的第二环能够不同时而是依次地与解锁元件的解锁面接触并与其配合以解锁锁定装置。因此,环形器械仍然可以不同时解锁,而是依次解锁,特别是当所有解锁面的倾斜角相同时。
47.为了能够用解锁装置依次解锁多个环形元件,有利的是相邻的解锁面距解锁主体底侧的距离依次增加。特别地,距离可以线性增加。
4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可以规定,接收主体包括联接装置,该联接装置用于在联接位置以力锁定和/或强制锁定的方式联接到筛篮。特别地,联接装置使得能够将接
收主体限定且牢固地布置在筛篮中。特别地,它因此可以以不可移动的方式联接到筛篮。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操作解锁装置,使用者可以用一只手移动解锁主体,并用另一只手握住筛篮。因此,使用者不必直接抓握接收主体来解锁环形器械。
4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可以规定,解锁装置被构造成在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在致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时,同时地释放容纳在解锁装置中的环形器械的所有锁定装置。利用上面已经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所有锁定装置的同时释放或解锁是可能的。
50.此外,有利的是,解锁装置被构造成在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在致动方向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时依次释放容纳在解锁装置中的器械的所有锁定装置。特别地,这可以通过改变指向朝向接收主体的方向的解锁面的端部与解锁主体底侧的距离来实现,如上所述,或者通过改变解锁主体的解锁面的倾斜角来实现。这也已经在上面详细描述。
51.因此,解锁装置可以在环形器械的再处理期间保持在筛篮中,有利的是,解锁装置由一种或多种可用热蒸汽灭菌的材料制成。特别地,材料可以是塑料或金属,例如聚醚醚酮(peek)或工具钢。特别地,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可以以简单的方式由塑料制成。所描述的保持构件和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可以特别地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便提高解锁装置的稳定性。
52.有利的是,抓握元件布置在接收主体上和/或解锁主体上,用于操纵解锁装置。抓握元件可以特别地被构造成突出支架的形式。抓握元件也可以通过使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符合人体工程学地成形来形成,例如通过为使用者的手的单个手指或多个手指提供抓握凹部。抓握元件还可以特别地构造成致动杆的形式,该致动杆刚性地或可移动地联接到解锁主体,以便使解锁主体相对于接收主体移动。特别地,这种致动杆可以被构造成偏心杆的形式,以便使使用者致动解锁装置以解锁容纳在其中的环形器械所需的努力减到最小。
53.根据本发明,在开头所描述类型的筛篮中进一步实现了开头所述的目的,其中上述解锁装置中的一个布置或形成在接收空间中。
54.特别地,这种筛篮具有上面已经结合解锁装置的优选实施例描述的优点。进一步有利的是,例如,将解锁装置布置在接收空间中,以便增加容纳在筛篮中的器械的清晰布置。因此,特别地,器械可以在筛篮中离散有序地布置。这也使得可以容易地验证筛篮的完整性,即,特别是在外科手术中使用的所有器械是否再次完全容纳在筛篮中。此外,环形器械的解锁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在筛篮中进行。
55.有利的是,筛篮包括筛篮基部和远离筛篮基部横向(特别是垂直地)延伸的筛篮壁,筛篮基部和筛篮壁界定接收空间,并且筛篮基部和/或筛篮壁设置有多个穿孔。在这个意义上的穿孔特别地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开口。它们的形状和尺寸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筛篮基部和筛篮壁可以是板形构造,并且具有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的穿孔。特别地,穿孔可以用于特别地临时或永久地将接收主体联接到筛篮。
56.接收主体的联接装置有利地构造成在联接位置中与筛篮基部和/或筛篮壁的穿孔力锁定和/或强制锁定接合。例如,支架形突起可以形成在接收主体上,其钩入穿孔中。也可以想到由塑料制成的弹性突起,其在联接位置被夹紧地保持在穿孔中。
57.此外,提出了使用上述解锁装置之一来同时或依次地使至少两个医疗环形器械的锁定装置的配合锁定元件脱离接合。
58.为此目的,如已经描述的,环形器械的第一环可以插入接收主体的环容座中,然后在致动方向上相对于接收主体移动,以解锁解锁主体的锁定装置。
附图说明
59.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后续描述结合附图用于进一步解释。在附图中:
60.图1:示出了筛篮的实施例的透视总图,其中解锁装置的两个实施例容纳在其中放置有环形器械的筛篮中;
61.图2:示出了其中容纳有环形器械的解锁装置的实施例的平面图;
62.图3:示出了沿图2中的线3-3的剖视图;
63.图4:示出了图2和图3的解锁装置的透视图;
64.图5:示出了类似于图2的解锁装置的视图,其中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相对于彼此稍微在致动方向上移动;
65.图6:示出了图5的装置的透视图;
66.图7:示出了图6的区域a的放大剖视图;
67.图8:示出了具有打开的环形器械的图2至7的解锁装置的透视图;
68.图9:从上方示出了图8的装置的平面图;
69.图10:示出了解锁装置的接收主体的透视图;
70.图11:示出了图10的装置在箭头b的方向上的视图;
71.图12:示出了图10的装置在箭头c的方向上的视图;
72.图13:示出了沿图12中的线13-13的剖视图;
73.图14:示出了沿图12中的线14-14的剖视图;
74.图15:示出了其中容纳有环形器械的解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透视总图;
75.图16:从上方示出了图15的装置在箭头d的方向上的视图;
76.图17:从前面示出了图16的装置在箭头e的方向上的视图;
77.图18:示出了类似于图15的视图,解锁主体稍微朝向接收主体移动以解锁环形器械;
78.图19:示出了图18的区域f的局部放大视图;
79.图20:示出了图18的装置的视图,其中解锁主体和接收主体彼此更靠近;
80.图21:从前面示出了图18的装置在箭头g的方向上的视图;
81.图22:示出了图15的装置的视图,其中环形器械在解锁之后打开;
82.图23:示出了在解锁之前其中容纳有环形器械的解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性透视总图;
83.图24:示出了图23的装置的另一透视图;
84.图25:示出了在解锁环形器械时图23和24的装置的示意图;
85.图26:示出了解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86.图27:示出了解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87.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具有接收空间12的筛篮10的实施例。
88.筛篮10包括筛篮基部14和远离筛篮基部14横向延伸的筛篮壁16、18、20和22。筛篮基部14和筛篮壁16、18、20和22界定接收空间12。
89.在图1所示的筛篮10的实施例中,筛篮壁16和20彼此平行地定向。筛篮壁18和22也
彼此平行地定向。
90.筛篮基部14和筛篮壁16、18、20和22各自设置有多个穿孔24。它们构造成正方形开口的形式并且布置成规则图案(即二维网格)。
91.筛篮10用于容纳手术器械,例如在图1中仅作为示例示意性地示出的环形器械26。环形器械26被构造成持针器的形式。它们也可以替代地被构造成夹具或其他器械的形式。
92.环形仪器26以有序的方式容纳在筛篮10中,如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的。用于此目的的是两个相同构造的解锁装置28,其结构和功能在下文中结合图2至14更详细地解释。
93.图中示出的解锁装置28的实施例用于解锁包括锁定装置30的两个或更多个环形器械26。此外,环形器械26包括第一分支32和第二分支34。第一分支32具有第一远端36和第一近端38。第二分支34具有第二远端40和第二近端42。
94.两个分支32和34安装在彼此上,以便可围绕枢转轴线44枢转。
95.在图1至8所示的环形器械26的情况下,在枢转轴线44的区域中形成有箱连接器46。
96.远端36和40构造成夹爪48和50的形式。
97.分支32和34以杆状方式并且基本上直线地从由箱连接器46限定的连接区域52延伸直到近端38和42。
98.第一环54布置在第一近端38上。第二环56布置在第二近端42上。
99.第一环54限定第一环平面58,第二环56限定第二环平面60。环形器械26的第一环平面58和第二环平面60彼此平行地延伸。
100.在图中所示的环形器械26的实施例中,枢转轴线44横向于第一环平面58和第二环平面60延伸,即垂直于第一环平面58和第二环平面60延伸。
101.锁定装置30包括两个相同的锁定元件62和64,锁定元件62和64各自分别布置或形成在环54和56附近,分别从近端38和40突出,指向彼此。
102.锁定元件62和64各自包括相应的齿66和68。齿66和68各自包括三个底切锁定齿70,其各自指向相应的另一个齿66和68的锁定齿70。
103.在图1至4中示意性地示出的环形器械26的锁定位置中,配合的锁定元件62和64通过相互接合的齿66和68的锁定齿70而接合。
104.被构造成使得环形器械26在闭合锁定元件62和64时(即,当环54和56通过枢转分支32和34而朝向彼此移动时)相互接合。环形器械26可以通过三个设置的锁定齿70锁定在远端36和40抵靠的不同距离处的三个位置,并且环54和56防止被打开,即彼此远离地移动。在锁定位置,锁定元件62和64处于力锁定和/或强制锁定接合。
105.为了将环形器械26从锁定位置转移到锁定元件62和64脱离接合的解锁位置,近端38和42仅必须稍微朝向彼此移动,然后锁定元件62和64在平行于枢转轴线44的方向上稍微远离彼此,以便使齿66和68脱离接合。使用者可以例如通过用拇指伸入第一环54并用食指伸入第二环56来用手执行该解锁。因此,每个环形器械26可以用手单独解锁。
106.相比之下,解锁装置28使得使用者能够在单个操作中(即同时地)打开两个或更多个环形器械26,即在图1至14所示的解锁装置28的实施例的情况下至多十个环形器械26。由于解锁装置28的特定结构,这是可能的。后者包括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在解锁装置28中具有相同的构造。
107.在下文中结合图10至14更详细地解释接收主体72的结构。
108.接收主体72由立方形基体76制成,在立方形基体76上,从接收主体顶侧78开始,形成有平行于由接收主体72限定的纵向方向80延伸的凹槽形纵向穿孔82。
109.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在平行于纵向方向80延伸的纵向侧84上形成总共十个接收狭槽86,每个接收狭槽86形成用于容纳环形器械26的第一环54的环容座88。
110.接收狭槽86从接收主体72的接收主体顶侧78延伸到接收主体底侧90。接收狭槽86仅在接收主体顶侧78、纵向侧84和接收主体底侧90上打开接收主体72。
111.从接收主体顶侧78开始,基体76从纵向穿孔82开始稍微朝向纵向侧84后缩,并且限定被接收狭槽86中断的侧表面92。侧表面92和接收主体底侧90之间的距离94小于接收主体顶侧78距接收主体底侧90的距离96。在图中所示出的实施例中,距离94约为距离96的70%。
112.此外,两个引导元件容座98形成在接收主体72上,即以从接收主体顶侧78穿过接收主体72到接收主体底侧90并垂直于接收主体底侧90延伸的孔的形式。
113.如已经提到的,在解锁装置28的该实施例中,解锁主体74具有与接收主体72相同的构造。如图2和4中示意性地示出的,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放置成纵向侧84彼此抵靠,使得两个相应的环容座88彼此相对地定位。环形器械26的第一环54放置在接收主体72的环容座88中,第二环56放置在解锁主体74的环容座88中。
114.环容座88平行于接收主体72的第一端面100和第二端面102定向。位于最靠近第一端面100的环容座88的距离104小于位于最靠近第二端面102的环容座88的距离106。
115.环容座88由彼此平行延伸的两个侧表面界定,即由面向朝向第二端面102的方向的第一侧表面108和面向第一端面100的方向的第二侧表面110界定。
116.解锁主体74的环容座88形成解锁元件112,其与环形器械26的第二环56配合。
117.接收主体72的环容座88具有用于容纳在环容座88中的第一环54的抵接表面114。抵接表面114由第一侧表面108形成并且平行于第一环平面58延伸。
118.解锁元件112各自具有解锁面116,解锁面116由解锁主体74上的环容座88的第一侧表面108限定。抵接表面114各自限定抵接平面120。解锁面116限定解锁平面122。
119.为了解锁放置在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上的环容座88中的环形器械26,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在致动方向118上相对于彼此移动。致动方向在图2中由箭头118示意性地表示。
120.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在致动方向118上的相对移动导致第二端面102远离彼此移动。在该移动期间,解锁元件112接合在第二环56上,并且使第二环56相对于第一环54在由箭头124表示的解锁方向上移动(该解锁方向横向于(即垂直于)第一环平面58和第二环平面60),以便将环形器械26的锁定装置30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
121.在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相对移动时,第二环56各自抵靠解锁面116。作为相对移动的结果,环容座88和解锁元件112的抵接平面120和解锁平面122之间的距离126减小,环容座88和解锁元件112彼此相关联,用于在解锁主体74和接收主体72在致动方向118上相对于彼此移动时释放环形器械26的锁定装置30。因此,环形器械26的第一环54和第二环56在纵向方向80上彼此稍微偏移,使得当容纳在解锁装置28中的环形器械26被锁定时重合的第一环平面58和第二环平面60移动分开。距离126同时减小。这些效果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
出。由于第一环54和第二环56的这种横向移动,锁定装置30的锁定元件62和64脱离接合,如图6和7中示意性地示出的。
122.解锁装置28可以可选地包括两个杆状保持构件128,其在保持位置中(如图8中示意性地示出的)容纳在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的纵向穿孔82中。因为纵向穿孔82穿过环容座88,所以保持构件128一方面穿过环形器械26的所有第一环54,并且另一方面穿过环形器械26的所有第二环56。
123.如果保持构件128容纳在纵向穿孔82中,则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可以在打开方向上彼此远离地移动,该打开方向在图8中由箭头130表示,用于在所描述的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之后通过使第一环54和第二环56围绕枢转轴线44彼此远离地枢转来打开环形器械26。打开方向130横向于(即垂直于)致动方向118延伸。
124.如所描述的,致动方向118平行于纵向方向80延伸。在所描述的解锁装置28的实施例中,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74可在横向于(即垂直于)环容座88的方向上(即在致动方向118上)移动。致动方向118因此横向于环形器械26的第一环平面58延伸。
125.在所描述的解锁装置28的实施例中,接收主体72的环容座88的数量对应于解锁主体74的解锁元件112的数量。
126.此外,接收主体72的环容座88和解锁元件112连续地编号。这种编号132在图5中示意性地应用于相应的接收主体顶侧80,例如通过印刷、激光标记或压花。
127.如已经提到的,由于其解锁环形器械26的设计,环形器械26的锁定装置30可以同时由解锁装置78脱离接合。
128.在图15至22中示意性地示出并且整体上用附图标记228表示的是解锁装置的第二实施例。该解锁装置228还被构造成解锁多个环形器械26,其结构已经在上面详细描述。
129.解锁装置228包括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274。接收主体72被构造成与解锁装置28的接收主体72相同。因此,参考接收主体72的上述描述以避免重复。
130.解锁主体274与接收主体72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结构。解锁主体274由立方形基体276制成。基体276具有解锁主体顶侧278或解锁主体底侧290。此外,基体276限定纵向方向280并且具有彼此背对的两个纵向侧284和286。
131.解锁装置228还包括线性移动引导装置340,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274借助于线性移动引导装置340联接以引导相对于彼此的移动。线性移动引导装置340包括呈引导杆344形式的两个直线配置的引导元件342。引导杆344固定地连接到解锁主体274并且从解锁主体底侧290垂直地突出。引导杆344接合在接收主体72上的引导元件容座98中。这使得能够在朝向接收主体72的方向上引导解锁主体274在致动方向上的移动,该致动方向在图18中由箭头318示意性地表示。
132.u形保持支架348形式的抓握元件346布置在解锁主体274上的解锁主体顶侧278上。保持支架348的彼此平行延伸的支腿平行于引导元件342延伸。
133.解锁主体274具有多个解锁元件312。它们构造成环容座288的形式。环容座288由形成在解锁主体274中的接收狭槽286限定,即从纵向侧284开始。接收狭槽286从解锁主体顶侧278延伸到解锁主体底侧290。
134.接收狭槽286由第一侧表面308和第二侧表面310横向界定。第一侧表面308面向第一端面100的方向,第二侧表面310面向第二端面102的方向。第二侧表面310平行于接收主
体72的侧表面108和110延伸。第一侧表面308限定解锁面316,解锁面316限定解锁平面322。因此,解锁面316限定解锁平面322,解锁平面322相对于由接收主体72的抵接表面114限定的相关联的抵接平面120以倾斜角350倾斜,使得解锁主体274上的环容座288远离接收主体72逐渐变细。
135.在图中所示的解锁装置228的实施例中,倾斜角350在约10
°
至约50
°
的范围内。所有解锁面316的倾斜角350是相同的。
136.此外,解锁面316的指向朝向接收主体72的方向的端部352与面向朝向接收主体72的方向的解锁主体底侧290的距离是相同的。解锁面316从解锁主体顶侧278延伸到解锁主体底侧290。
137.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解锁装置228的功能。
138.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274可在致动方向318上平行于环容座88并且因此平行于环形器械26的第一环平面58移动,用于将环形器械26的锁定装置30从锁定位置转移到解锁位置。因此,致动方向318在平行于第一环平面58和第二环平面60延伸的致动平面354中延伸。
139.接收主体72和解锁主体274可在致动平面354中相对于彼此移位。这种移位移动借助于线性移动引导装置340来引导。致动方向318横向于(即垂直于)接收主体72的纵向方向80延伸。
140.在解锁主体274在致动方向318上朝向接收主体72移动时,第二环56各自抵靠解锁主体274的解锁面316中的一个,并且随着解锁主体274朝向接收主体72的逐渐移动而在解锁面316上滑动。在滑动时,第二环56在朝向第一端面100的方向上移出第一环平面58。由于第二环56的这种侧向移动,在锁定位置相互接合的锁定装置30的锁定元件62和64脱离接合。
141.在图15、16和17中示意性地示出了解锁装置228,其中容纳有十个环形器械26,其呈现锁定位置。
142.在图18、19和2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如何通过使锁定元件62和64脱离接合来解锁锁定装置30。
143.当解锁主体274在朝向接收主体72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时,第二环56滑出解锁主体顶侧278上的环容座288。因此,第二环56弹回到其基本位置,在该基本位置,每个环形器械26的第一环平面58和第二环平面60重合。现在,例如,杆状保持构件328可以被引导穿过第二环56。这在图22中示意性地示出。
144.当解锁主体274从图20所示的近侧位置移出回到解锁主体274与接收主体72间隔开最大距离的起始位置时,环形器械26可被打开。用于打开的移动在由图22中的箭头330表示的打开方向上发生。当打开环形器械26时,环54和56围绕枢转轴线44相对于彼此枢转。在图22所示的该打开位置,解锁装置228可用于将环形器械26储存在筛篮10中,即在环形器械26的洗涤期间和热蒸汽灭菌期间。
145.在图23至2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整体上用附图标记428表示的解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146.解锁装置428与解锁装置228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枢转移动引导装置540而不是线性移动引导装置340。枢转移动引导装置540包括枢转轴承556,枢转轴承556构造成铰
链的形式,枢转轴承556的带558和560一方面布置在接收主体72上,另一方面布置在解锁主体274上。带560固定到解锁主体274的纵向侧285,带558固定到接收主体72的纵向侧85,其背对纵向侧84。由枢转轴承556限定的枢转轴线562因此平行于纵向侧85和285延伸。
147.在解锁装置428的情况下,致动方向518在垂直于枢转轴线562延伸的致动平面中延伸,即平行于环平面58和60延伸。
148.解锁装置428的功能基本上对应于解锁装置228的功能原理。两个解锁装置228和428的不同之处特别在于,在解锁装置428的情况下,解锁主体274围绕枢转轴线562朝向接收主体72枢转,而在解锁装置228的情况下,解锁主体274在朝向接收主体72的方向上移位。在这两种情况下,当解锁主体274相对于接收主体72移动时,第二环56在解锁面316上滑动,第二环56由此平行于纵向方向80横向偏转,使得锁定装置30的锁定元件62和64可以脱离接合。
149.在解锁装置428的情况下,可以可选地提供致动杆,该致动杆可以固定到解锁主体274。例如,所述致动杆构造成偏心杆的形式,以便使用者可以以尽可能少的努力使解锁主体274围绕枢转轴线562朝向接收主体72枢转,以便同时解锁容纳在解锁装置428中的所有十个环形器械26。
150.在图26中示意性地示出并且整体上用附图标记628表示的是解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解锁装置628包括接收主体672和解锁主体674。
151.接收主体672在其结构上类似于接收主体72。然而,环容座688的宽度从位于最靠近第二端面702的环容座开始到位于最靠近第一端面700的环容座688增加。由于解锁元件712的特定设计,这是必要的。
152.由于解锁面716的倾斜度不同,解锁主体674的环容座788彼此不同。由解锁面716限定的解锁平面722各自与由抵接表面714限定的抵接平面720围成倾斜角750,该倾斜角750从位于最靠近第二端面702的解锁元件712开始到位于最靠近第一端面700的解锁元件712依次增加。
153.解锁主体674可以选择性地相对于接收主体672线性移动,或者像解锁装置428的情况那样枢转。
154.解锁面716形成用于第二环56的滑动表面,为了清楚起见,在图26中未示出该滑动表面。由于不同的倾斜角750,并非容纳在环容座688和788中的环形器械26的所有锁定装置30都同时解锁,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即依次地)解锁。其第二环56抵靠位于最靠近第一端面700的解锁面716的环形器械26首先被解锁。倾斜角750在此处是最大的,使得即使当解锁主体674仅略微朝向接收主体672前进时,第二环56也横向偏转到使得该环形器械26的锁定装置30的锁定元件62和64脱离接合,容纳在解锁装置628中的其他环形器械26仍然处于锁定位置。
155.在解锁装置628的情况下,相邻解锁面716的倾斜角780依次增加。变化角度,即相邻解锁面716的倾斜角750不同的角度,在约1
°
至约10
°
的范围内。
156.在图27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整体上用附图标记828表示的解锁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157.解锁装置828包括接收主体72,如上面已经详细描述的。
158.解锁主体874类似于解锁主体274。解锁元件912包括解锁面916,解锁面916限定解锁平面922,解锁平面922与抵接平面120围成倾斜角950。倾斜角950对于所有解锁元件912
是相同的。
159.然而,解锁元件912与解锁元件312的不同之处在于,解锁面916的指向朝向接收主体72的方向的端部952与指向朝向接收主体72的方向的解锁主体底侧890的距离970是不同的。在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距离970从解锁元件912到解锁元件912依次增加,从最靠近第二端面102的解锁元件912开始,即直到最靠近第一端面100的解锁元件912。
160.为了解锁多个环形器械26,将第一环54插入接收主体72的环容座88中。当解锁主体874在朝向接收主体72的方向上在致动方向918上移位或枢转时,环形器械26的第二环56依次与解锁面916接触,即,首先布置成最靠近第二端面102的环形器械26的第二环56,其中解锁元件912的解锁面916位于最靠近第二端面102处。因此,类似于解锁装置628,用解锁装置828依次解锁环状器械26,尽管在解锁装置828的情况下使用与解锁装置628的情况下不同的原理。
161.图中未示出联接装置,该联接装置可选地布置或形成在接收主体72和672上,用于在联接位置以力锁定和/或强制锁定的方式联接到筛篮10。特别地,联接装置可以包括联接元件,该联接元件在联接位置中与筛篮10的穿孔24力锁定和/或强制锁定接合。例如,联接装置可以包括由塑料制成的联接突起,该联接突起是弹性的并且在联接位置被夹紧地保持在筛篮10上的穿孔24中。联接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接合在穿孔24中的钩。
162.上述解锁装置28、228、428、628和828由可用热蒸汽灭菌的材料制成。所描述的接收主体和解锁主体由塑料制成。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塑料可以是聚醚醚酮(peek)。线性移动引导装置和枢转移动引导装置的抓握元件和引导元件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工具钢。
163.利用所描述的解锁装置28、228、428、628和828,两个或更多个环形器械26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并且以使用者不费力的方式同时或依次解锁,并且根据需要可以储存在筛篮中,特别是用于在洗涤机器或热蒸汽灭菌装置中再处理环形器械26。
164.附图标记列表
165.10
ꢀꢀꢀꢀꢀ
筛篮
166.12
ꢀꢀꢀꢀꢀ
接收空间
167.14
ꢀꢀꢀꢀꢀ
筛篮基部
168.16
ꢀꢀꢀꢀꢀ
筛篮壁
169.18
ꢀꢀꢀꢀꢀ
筛篮壁
170.20
ꢀꢀꢀꢀꢀ
筛篮壁
171.22
ꢀꢀꢀꢀꢀ
筛篮壁
172.24
ꢀꢀꢀꢀꢀ
穿孔
173.26
ꢀꢀꢀꢀꢀ
环形器械
174.28
ꢀꢀꢀꢀꢀ
解锁装置
175.30
ꢀꢀꢀꢀꢀ
锁定装置
176.32
ꢀꢀꢀꢀꢀ
第一分支
177.34
ꢀꢀꢀꢀꢀ
第二分支
178.36
ꢀꢀꢀꢀꢀ
第一远端
179.38
ꢀꢀꢀꢀꢀ
第一近端
180.40
ꢀꢀꢀꢀꢀ
第二远端
181.42
ꢀꢀꢀꢀꢀ
第二近端
182.44
ꢀꢀꢀꢀꢀ
枢转轴线
183.46
ꢀꢀꢀꢀꢀ
箱连接器
184.48
ꢀꢀꢀꢀꢀ
夹爪
185.50
ꢀꢀꢀꢀꢀ
夹爪
186.52
ꢀꢀꢀꢀꢀ
连接区域
187.54
ꢀꢀꢀꢀꢀ
第一环
188.56
ꢀꢀꢀꢀꢀ
第二环
189.58
ꢀꢀꢀꢀꢀ
第一环平面
190.60
ꢀꢀꢀꢀꢀ
第二环平面
191.62
ꢀꢀꢀꢀꢀ
锁定元件
192.64
ꢀꢀꢀꢀꢀ
锁定元件
193.66
ꢀꢀꢀꢀꢀ
齿
194.68
ꢀꢀꢀꢀꢀ
齿
195.70
ꢀꢀꢀꢀꢀ
锁定齿
196.72
ꢀꢀꢀꢀꢀ
接收主体
197.74
ꢀꢀꢀꢀꢀ
解锁主体
198.76
ꢀꢀꢀꢀꢀ
基体
199.78
ꢀꢀꢀꢀꢀ
接收主体顶侧
200.80
ꢀꢀꢀꢀꢀ
纵向方向
201.82
ꢀꢀꢀꢀꢀ
纵向穿孔
202.84
ꢀꢀꢀꢀꢀ
纵向侧
203.85
ꢀꢀꢀꢀꢀ
纵向侧
204.86
ꢀꢀꢀꢀꢀ
接收狭槽
205.88
ꢀꢀꢀꢀꢀ
环容座
206.90
ꢀꢀꢀꢀꢀ
接收主体底侧
207.92
ꢀꢀꢀꢀꢀ
侧表面
208.94
ꢀꢀꢀꢀꢀ
距离
209.96
ꢀꢀꢀꢀꢀ
距离
210.98
ꢀꢀꢀꢀꢀ
引导元件容座
211.100
ꢀꢀꢀꢀ
第一端面
212.102
ꢀꢀꢀꢀ
第二端面
213.104
ꢀꢀꢀꢀ
距离
214.106
ꢀꢀꢀꢀ
距离
215.108
ꢀꢀꢀꢀ
第一侧表面
216.110
ꢀꢀꢀꢀ
第二侧表面
217.112
ꢀꢀꢀꢀ
解锁元件
218.114
ꢀꢀꢀꢀ
抵接表面
219.116
ꢀꢀꢀꢀ
解锁面
220.118
ꢀꢀꢀꢀ
致动方向
221.120
ꢀꢀꢀꢀ
抵接平面
222.122
ꢀꢀꢀꢀ
解锁平面
223.124
ꢀꢀꢀꢀ
解锁方向
224.126
ꢀꢀꢀꢀ
距离
225.128
ꢀꢀꢀꢀ
保持构件
226.130
ꢀꢀꢀꢀ
打开方向
227.132
ꢀꢀꢀꢀ
编号
228.228
ꢀꢀꢀꢀ
解锁装置
229.274
ꢀꢀꢀꢀ
解锁主体
230.276
ꢀꢀꢀꢀ
基体
231.278
ꢀꢀꢀꢀ
解锁主体顶侧
232.280
ꢀꢀꢀꢀ
纵向方向
233.284
ꢀꢀꢀꢀ
纵向侧
234.285
ꢀꢀꢀꢀ
纵向侧
235.286
ꢀꢀꢀꢀ
接收狭槽
236.288
ꢀꢀꢀꢀ
环容座
237.290
ꢀꢀꢀꢀ
解锁主体底侧
238.308
ꢀꢀꢀꢀ
第一侧表面
239.310
ꢀꢀꢀꢀ
第二侧表面
240.312
ꢀꢀꢀꢀ
解锁元件
241.316
ꢀꢀꢀꢀ
解锁面
242.318
ꢀꢀꢀꢀ
致动方向
243.322
ꢀꢀꢀꢀ
解锁平面
244.328
ꢀꢀꢀꢀ
保持构件
245.330
ꢀꢀꢀꢀ
打开方向
246.340
ꢀꢀꢀꢀ
线性移动引导装置
247.342
ꢀꢀꢀꢀ
引导元件
248.344
ꢀꢀꢀꢀ
引导杆
249.346
ꢀꢀꢀꢀ
抓握元件
250.348
ꢀꢀꢀꢀ
保持支架
251.350
ꢀꢀꢀꢀ
倾斜角
252.352
ꢀꢀꢀꢀ
端部
253.354
ꢀꢀꢀꢀ
致动平面
254.428
ꢀꢀꢀꢀ
解锁装置
255.518
ꢀꢀꢀꢀ
致动方向
256.540
ꢀꢀꢀꢀ
枢转移动引导装置
257.556
ꢀꢀꢀꢀ
枢转轴承
258.558
ꢀꢀꢀꢀ

259.560
ꢀꢀꢀꢀ

260.562
ꢀꢀꢀꢀ
枢转轴线
261.628
ꢀꢀꢀꢀ
解锁装置
262.672
ꢀꢀꢀꢀ
接收主体
263.674
ꢀꢀꢀꢀ
解锁主体
264.680
ꢀꢀꢀꢀ
纵向方向
265.688
ꢀꢀꢀꢀ
环容座
266.700
ꢀꢀꢀꢀ
第一端面
267.702
ꢀꢀꢀꢀ
第二端面
268.712
ꢀꢀꢀꢀ
解锁元件
269.714
ꢀꢀꢀꢀ
抵接表面
270.716
ꢀꢀꢀꢀ
解锁面
271.718
ꢀꢀꢀꢀ
致动方向
272.720
ꢀꢀꢀꢀ
抵接平面
273.722
ꢀꢀꢀꢀ
解锁平面
274.746
ꢀꢀꢀꢀ
抓握元件
275.750
ꢀꢀꢀꢀ
倾斜角
276.788
ꢀꢀꢀꢀ
环容座
277.828
ꢀꢀꢀꢀ
解锁装置
278.874
ꢀꢀꢀꢀ
解锁主体
279.878
ꢀꢀꢀꢀ
解锁主体顶侧
280.880
ꢀꢀꢀꢀ
纵向方向
281.890
ꢀꢀꢀꢀ
解锁主体底侧
282.912
ꢀꢀꢀꢀ
解锁元件
283.916
ꢀꢀꢀꢀ
解锁面
284.918
ꢀꢀꢀꢀ
致动方向
285.922
ꢀꢀꢀꢀ
解锁平面
286.946
ꢀꢀꢀꢀ
抓握元件
287.950
ꢀꢀꢀꢀ
倾斜角
288.952
ꢀꢀꢀꢀ
端部
289.970
ꢀꢀꢀꢀ
距离。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