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缆敷设用的电缆敷设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02 22:00: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缆敷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缆敷设用的电缆敷设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缆指装有绝缘层和保护外皮的导线,由多股彼此绝缘的导线组合而成,多架在空中或装在地下、水底,用于电讯或电力输送。其中,地下电缆的敷设通常是在地下预埋电缆管道,再将电缆穿设在预埋的电缆管道内。该过程中需要拖拉电缆使其穿过电缆管道,而直接拖拉电缆容易造成电缆绝缘外皮出现磨损的情况,从而容易留下使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减少电缆敷设过程中出现磨损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缆敷设用的电缆敷设牵引装置。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缆敷设用的电缆敷设牵引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电缆敷设用的电缆敷设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杆、牵引轮和调节机构,所述牵引轮设有至少两个,且至少两所述牵引轮转动设置在牵引杆上,所述调节机构与牵引轮一一对应,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杆、基管、滑移杆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在牵引杆上,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牵引轮转动连接,所述基管铰接在牵引杆上,所述滑移杆沿基管轴线方向滑移设置在基管的管内壁上,所述滑移杆伸出基管的一端与牵引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滑移杆与基管之间,所述基管在牵引杆上的铰接点与第一连接杆在牵引杆上的铰接点沿牵引杆的轴线方向共线。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牵引过程中牵引轮与管道内壁滑动接触,减少牵引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力,并且牵引杆第一连接杆和滑移杆共同作为牵引轮的基体,并且第一连接杆铰接在牵引杆上,滑移杆滑移设置在基管内,而基管也铰接在牵引杆上,从而使得牵引轮可以适应不同管径大小的电缆管道。即在不同管径大小的电缆管道内,牵引轮抵接在管道内壁上,该过程中第一连接杆和基管发生转动,并且滑移杆在基管内滑移,从而匹配牵引轮的位置变化。同时在牵引轮位置变化的过程中,滑移杆受到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自动在基管内滑移从而适配牵引轮的位置,操作较为便捷。另外,在调节机构的作用下,牵引轮能够自适应变径,即在预埋电缆管道受到压力而发生变形的时候,牵引轮能够自动调整并始终抵接在预埋电缆管道的内壁上滑动,可以有效减少管道内壁挤压牵引轮而导致管道受损或牵引轮转动困难的情况。
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牵引杆的一端转动设置有旋转块,所述旋转块上贯穿设置有牵引孔,所述牵引杆上远离旋转块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集束电缆的连接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牵引孔作为外部牵拉工具的连接点,方便与外部牵拉工具进行连接。并且旋转块转动设置在牵引杆上,可以有效减少因外部牵拉工具转动而导致
牵引杆转动的情况,使得牵拉杆在预埋电缆管道内的位置相对稳定,有助于提高牵拉稳定性。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块、卡扣、锁紧螺栓和固定件,所述连接块转动设置在牵引杆远离旋转块的一端,所述卡扣设有两个,两所述卡扣均包括圆弧段和直线段,且所述圆弧段周向的两侧均连接直线段,两所述卡扣的圆弧段相对抵接在集束电缆外周壁上,所述锁紧螺栓螺纹连接在两卡扣的直线段之间,所述固定件用于连接卡扣和连接块。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卡扣的圆弧段相对抵接在集束电缆的两侧,并通过锁紧螺栓进一步锁紧,从而较为便捷地实现集束电缆和牵引杆的固定连接。同时,连接块作为卡扣与牵引杆的连接媒介,连接块转动设置在牵引杆上,可以有效减少因牵引杆发生转动而导致集束电缆转动的情况,即可以有效减少集束电缆转动而导致牵拉困难的情况。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板和固定杆,所述固定板设置在卡扣上,所述固定杆设置在连接块和固定板之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固定板和固定杆相配合实现卡扣与连接块的连接。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两所述卡扣的圆弧段均设置固定板,两所述固定杆上均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轮和第一调节件,两所述固定杆上均转动设置支撑轮,所述第一调节件设置在固定杆上并用于调节支撑轮的位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两个相对的支撑轮作为固定杆的支撑基体,并且在牵引过程中支撑轮可以在管道内壁上滑动,即支撑轮在不影响牵引效果的同时,可以起到较好的支撑效果,从而有助于减少因集束电缆下沉而导致固定杆承压过大而损坏的情况,同时有助于集束电缆保持居中位置进行牵引敷设,而且有助于减少敷设过程中集束电缆因与管道内壁摩擦而发生磨损的情况;并且两支撑轮在第一调节件的作用下适配于不同管径大小的管道。
1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调节件包括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二弹簧和滑移块,每个所述固定杆上均沿固定杆轴线方向滑移设置两个滑移块,所述第二弹簧套设在固定杆上,且同一个所述固定杆上的两滑移块背离彼此的一侧均固定连接第二弹簧,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分别铰接在两滑移块上,所述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远离滑移块的一端均与支撑轮转动连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支撑轮适配不同大小管道管径的时候,受到管道内壁的压力,支撑轮趋向固定杆一侧移动,第一调节杆和第二调节杆发生相对应的转动,同时滑移块克服第二弹簧的弹力相对远离,完成管径大小的适配。并且第二弹簧的弹力使得支撑轮始终抵接在管道内壁上,从而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对于减少集束电缆与管道内壁之间的摩擦具有积极意义。
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牵引杆上设置有清理板,所述清理板抵接在用于配合所述牵引装置使用的管道内壁上,所述清理板位于牵引轮靠近旋转块的一侧,且所述牵引轮和支撑轮均与清理板沿牵引杆的轴线方向相对,所述牵引杆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清理板位置的第二调节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利用牵引装置牵引集束电缆的过程中,在牵引方向上清理板位于牵引轮和支撑轮的前方,可以提前清理管道内壁上的杂物,从而有助于减少因
杂物影响而导致牵引轮和支撑轮滑动受阻的情况,即有助于提高集束电缆的牵引稳定性。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调节件包括第二连接杆和扭簧,所述第二连接杆铰接在牵引杆上,所述扭簧设置在第二连接杆与牵引杆之间,所述清理板设置在第二连接杆远离牵引杆的一端。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连接杆和扭簧的配合下,使得清理板可以适配不同管径大小的管道,并使得清理板始终抵接在管道内壁上,便于对管道内壁上的杂物进行清理。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本技术通过至少两个牵引轮作为牵引杆与管道内壁的接触媒介,可以有效减少集束电缆与管道内壁之间的摩擦,使得集束电缆的敷设更为便捷,并且可以有效减少集束电缆在敷设过程中出现磨损的情况;另外,在调节机构的作用下,可以使得牵引轮适配于不同管径大小的管道,适用性更广。
23.2.本技术中将旋转块与牵引杆之间、连接块与牵引杆之间的连接方式设置为转动连接,可以有效减少因外部牵引工具影响而导致集束电缆在管道内发生转动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减少因集束电缆转动而导致牵引敷设困难的情况。
24.3.本技术进一步通过两个相对的支撑轮抵接在管道内壁上,在两卡扣的上下方形成支撑,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因集束电缆尾部下沉而导致固定杆损坏的情况,并且有助于使得集束电缆保持中心位置,即减少集束电缆因与管道内壁之间的摩擦而导致磨损的情况。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电缆敷设用的电缆敷设牵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用以体现本技术实施例中调节机构结构的剖视图。
27.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28.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1、牵引杆;2、牵引轮;3、调节机构;31、第一连接杆;32、基管;33、滑移杆;34、第一弹簧;4、旋转块;41、牵引孔;5、连接件;51、连接块;52、卡扣;521、圆弧段;522、直线段;53、锁紧螺栓;54、固定件;541、固定板;542、固定杆;6、支撑件;61、支撑轮;62、第一调节件;621、第一调节杆;622、第二调节杆;623、第二弹簧;624、滑移块;7、清理板;8、第二调节件;81、第二连接杆;82、扭簧;9、集束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电缆敷设用的电缆敷设牵引装置。
32.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电缆敷设用的电缆敷设牵引装置,包括牵引杆1、牵引轮2和调节机构3,牵引轮2设有至少两个,本实施中牵引轮2设有三个。调节机构3与牵引轮2一一对应,调节机构3包括第一连接杆31、基管32、滑移杆33和第一弹簧34,第一连接杆31的一端铰接在牵引杆1上,牵引轮2转动设置在第一连接杆31的另一端。基管32铰接在牵引杆1上,且基管32在牵引杆1上的铰接点与第一连接杆31在牵引杆1上的铰接点沿牵引杆1轴线方向相对;滑移杆33沿基管32轴线方向滑移设置在基管32的管内壁上,滑移杆33伸出基管
32的一端与牵引轮2转动连接。第一弹簧34固定连接在滑移杆33与基管32之间。同时,三个牵引轮2所对应的第一连接杆31在牵引杆1上的铰接点沿牵引杆1周向排布,且三个牵引轮2所对应的基管32在牵引杆1上的铰接点沿牵引杆1周向排布。
33.在敷设集束电缆9的时候,先将外部牵引工具连接在靠近调节机构3的一端,在第一连接杆31、基管32和滑移杆33的配合下,同时第一弹簧34的弹力使得牵引轮2始终抵接在管道内壁上,即完成牵引轮2与管道管径的适配。然后朝向管道内部移动牵引杆1,使得牵引杆1大部分进入管道内并且远离牵引轮2的一端伸出管道。然后再将集束电缆9固定连接在牵引杆1伸出管道的一端,通过外部牵引工具提供牵引力,进行集束电缆9的敷设工作,待牵引装置从管道另一端拉出后,取下牵引装置,完成集束电缆9的敷设。
34.参照图2,考虑到方便连接外部牵引工具,同时在牵引过程中减少因集束电缆9转动而导致牵引敷设困难的情况。进一步的,在牵引杆1上靠近牵引轮2一侧的端壁上转动设置有旋转块4,旋转块4上贯穿设置有牵引孔41。
35.参照图2和图4,牵引杆1上远离旋转块4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集束电缆9的连接件5。连接件5包括连接块51、卡扣52、锁紧螺栓53和固定件54,连接块51转动设置在牵引杆1远离旋转块4一侧的端壁上;卡扣52设有两个,两卡扣52均包括圆弧段521和直线段522,且圆弧段521周向的两侧均连接直线段522,两卡扣52的圆弧段521相对抵接在集束电缆9外周壁上,锁紧螺栓53螺纹连接在两卡扣52的直线段522之间。
36.参照图2和图4,固定件54用于连接卡扣52和连接块51,固定件54包括固定板541和固定杆542,两卡扣52的圆弧段521的中部且背离集束电缆9的一侧均固定连接固定板541,固定杆542固定连接在连接块51和固定板541之间。
37.在连接外部牵引工具的时候,以旋转块4上的牵引孔41作为连接点;在外部牵引工具连接完成后,进行牵引轮2与管道之间的适配操作,再将两卡扣52相对抵接在集束电缆9的外周壁上,且集束电缆9被卡接在两卡扣52的圆弧段521之间,然后再将锁紧螺栓53螺纹连接在量卡扣52的直线段522之间,使得两卡扣52相对抵紧集束电缆9,完成集束电缆9与牵引杆1之间的固定连接。接着利用外部牵引工具为牵引装置提供拉力,进行集束电缆9的敷设,直至集束电缆9从管道另一端伸出,取下牵引装置,完成集束电缆9的敷设工作。
38.参照图2和图4,考虑到减少因集束电缆9尾部下沉而导致固定杆542损坏的情况,同时尽量保持集束电缆9在管道中居中敷设,减少集束电缆9出现磨损的情况。进一步的,在两固定杆542上均设置有支撑件6,支撑件6包括支撑轮61和第一调节件62,两支撑轮61分别位于两固定杆542背离彼此的两侧,第一调节件62包括第一调节杆621、第二调节杆622、第二弹簧623和滑移块624,滑移块624套设在固定杆542上,且每个固定杆542上均沿固定杆542轴线方向滑移设置两个滑移块624。第二弹簧623套设在固定杆542上,且同一个固定杆542上的两滑移块624背离彼此的一侧均固定连接第二弹簧623,第二弹簧623远离滑移块624的一端与连接块51或固定板541固定连接。第一调节杆621和第二调节杆622分别铰接在两滑移块624上,第一调节杆621和第二调节杆622远离滑移块624的一端均与支撑轮61转动连接。
39.在适配牵引轮2和管道内径的时候,同时通过调整第一调节杆621、第二调节杆622和滑移块624的位置,使得支撑轮61也适配于管道内径。在支撑轮61适配管道内径的过程中,第一调节杆621和第二调节杆622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且两滑移块624在固定杆542上
克服第二弹簧623的弹力相对远离。在敷设集束电缆9的过程中,两支撑轮61相对抵接在管道内壁上滑动,对集束电缆9的牵引端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40.参照图1和图2,考虑到管道内壁上的杂物会影响牵引轮2和支撑轮61的支撑滚动,从而阻碍集束电缆9的正常敷设的情况。进一步的,在牵引杆1上固定连接有清理板7。清理板7抵接在管道内壁上,且清理板7与牵引轮2或支撑轮61沿牵引杆1轴线方向相对,同时清理板7位于牵引轮2靠近旋转块4的一侧。
41.参照图1和图2,牵引杆1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清理板7位置的第二调节件8。第二调节件8包括第二连接杆81和扭簧82,第二连接杆81铰接在牵引杆1上,扭簧82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杆81与牵引杆1之间,清理板7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杆81远离牵引杆1的一端。
42.在牵引轮2和支撑轮61适配管道内径之前,先克服扭簧82的弹力转动第二连接杆81,并使得清理板7抵接在管道内壁上。在集束电缆9敷设过程中,位于牵引方向前方的清理板7可以预先清理管道内壁上的杂物,使得后续牵引轮2和支撑轮61能够较为稳定地在管道内壁上滚动,有助于提高集束电缆9敷设过程的稳定性。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电缆敷设用的电缆敷设牵引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在敷设集束电缆9的过程中,首先将牵引杆1的一端与外部牵引工具连接,然后使得清理板7、牵引轮2和支撑轮61适配于管道内径,再将牵引杆1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5与集束电缆9连接。接着再通过外部牵引工具提供牵引力,并在牵引装置的作用下对集束电缆9进行牵引;同时在牵引过程中清理板7先清理管道内壁上的杂物,同时牵引轮2和支撑轮61始终抵接在管道内壁上进行滚动,减小牵引阻力,并且可以有效减少集束电缆9与管道内壁之间的摩擦,从而达到减少集束电缆9出现磨损的情况。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