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制作方法

2022-11-30 14:50:4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办公家具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


背景技术:

2.会议桌,是常见的现代办公用品,一般选用实木喷漆,木纹皮板做饰面,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会议桌也不像传统的会议桌,只用于人员放置记录本、笔、样品等办公的作用,现代会议桌需要多功能作用。
3.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传统会议中,需要使用显示屏时,一般显示屏时直接安装在会议桌的表面,使用时直接将显示屏打开,但是在不使用显示屏时,显示屏位于桌面的表面占有大量的位置,不便于使用人员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便于根据是否适合使用显示屏来对显示屏进行调整,提高桌面整体的利用率,便于使用人员的操作,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包括有桌体,所述桌体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所述桌体的表面开设有避让孔,所述容纳腔与所述避让孔相对连通,所述避让孔的内部设置有盖板,所述桌体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所述盖板移动的移动结构,所述盖板的下方水平设置有显示底板,所述桌体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所述显示底板自所述桌体的内部伸出的升降结构,所述显示底板上安装有显示屏。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人员需要使用显示屏时,通过移动盖板,将盖板与避让孔相错,进而通过升降结构带动显示底板上升,进而将位于显示底板上方的显示屏自避让孔的内部伸出,从而便于使用人员观看显示屏,便于根据是否适合使用显示屏来对显示屏进行调整,提高桌面整体的利用率,便于使用人员的操作。
7.可选的,所述移动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桌体内部水平设置的控制板,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桌体滑动连接,所述桌体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所述控制板水平移动的驱动结构,所述盖板的侧壁水平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板,所述第一调节板靠近所述控制板的一侧铰接设置有第二调节板,所述第二调节板与所述控制板通过座椅控制结构相连。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驱动控制板水平移动时,控制板带动第二调节板靠近控制板的一端随着控制板移动,进而第二调节板背离控制板的一端控制第一调节板朝向靠近控制板的一侧移动,带动盖板朝向靠近控制板的一侧移动,从而将盖板与避让孔相对错开。
9.可选的,所述座椅控制结构包括有固定在所述座椅上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板的侧壁水平开设有控制槽,所述第二调节板伸入到所述控制槽的内部且相对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控制板位于所述控制槽内部的一端竖直开设有控制孔,所述控制板相对于所述控制孔的位置竖直滑动连接有控制杆,所述控制杆背离所述第二调节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
所述控制杆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控制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压力传感器信号相连。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人员坐在座椅上时,压力传感器接收信号,进而压力传感器控制第一驱动件带动控制杆伸入到控制孔的内部,将第二调节板与控制板之间铰接固定,从而控制板能够带动第二调节板移动,当使用人员未坐在座椅上时,压力传感器未接收到信号,第一驱动件带动控制杆自控制孔的内部脱离,进而将第二调节板在控制槽的内部相对滑动,第一调节板位置不动,从而盖板不自避让孔的位置离开。
11.可选的,所述盖板包括有水平设置的上板以及位于所述上板下方水平设置的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之间竖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所述上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拉绳,所述下板的上表面相对于所述拉绳固定连接有拉环,所述拉绳自所述拉环中穿过,所述拉绳背离所述上板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结构相连,所述驱动结构能够带动所述拉绳移动。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驱动结构带动拉绳朝向靠近控制板的一侧移动,进而将上板向下移动,压缩第一弹性件,将上板移动进入到容纳腔的内部,进而便于盖板的水平移动,便于将盖板与避让孔相错。
13.可选的,所述升降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控制板下方的升降调节板,所述控制板相对于所述升降调节板的位置设置有驱动所述升降调节板倾斜设置调节结构,所述升降调节板的下方竖直设置有第一升降杆,所述第一升降杆的底端水平铰接设置有第二升降杆,所述第二升降杆背离所述第一升降杆的一端竖直铰接设置有第三升降杆,所述第三升降杆的顶端与所述显示底板抵接,所述第二升降杆包括有靠近所述第一升降杆一侧的第一伸缩部以及靠近所述第二升降杆一侧的第二伸缩部,所述第一伸缩部和所述第二伸缩部均为可伸缩结构,所述第二升降杆位于所述第一伸缩部和所述第二伸缩部的交点位置处与所述桌体铰接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结构控制升降调节板翻转,进而当控制板水平移动时,升降调节板驱动第一升降杆向下移动,进而带动第二升降杆进行翻转,第二升降杆靠近第一升降杆的一端向下翻转,且第二升降杆背离第一升降杆的一端向上翻转,第二升降杆带动第三升降杆向上移动,进而将显示底板向上移动,将显示屏自避让孔的内部伸出。
15.可选的,所述驱动结构包括有伸入到所述控制板内部的转杆,所述控制板相对于所述转杆的位置开设有转槽,所述转杆与所述控制板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桌体相对于所述转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驱动所述转杆转动的第二驱动件,所述控制板相对于所述拉绳的位置开设有穿孔,所述拉绳自所述穿孔的内部伸入且固定在所述转杆上,所述转杆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控制板相对于所述限位块的位置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位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且相对滑动,所述限位槽包括有沿着所述转杆周向开设有横槽,所述控制板位于所述横槽的一端开设有螺旋槽,所述螺旋槽位于所述横槽背离第二驱动件的一侧。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驱动件驱动转杆转动时,转杆带动拉绳缠绕在转杆上,且限位块在横槽的内部相对滑动,当限位块位于横槽靠近螺旋槽的一端时,随着第二驱动件带动转杆的转动,使得限位块位于螺旋槽的内部相对滑动,进而带动控制板朝向靠近第二驱动件的一侧水平滑动。
17.可选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有位于所述升降调节板上方竖直设置的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控制板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调节板与所述控制板铰接设置,所述第
三驱动件与所述压力传感器信号相连,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接收信号时,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升降调节板翻转,当所述压力传感器未接收信号时,所述第三驱动件带动所述升降调节板水平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使用人员坐在座椅上时,压力传感器接收信号,压力传感器控制升降调节板翻转,使得升降调节板驱动第一升降杆向下移动;当使用人员未坐在座椅上时,压力传感器未接受信号,升降调节板呈水平设置,当控制板水平移动时,第一升降杆的高度不变,进而显示底板位于容纳腔的内部。
19.可选的,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显示底板之间铰接设置,所述第三升降杆上水平设置的横杆,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竖直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与所述显示底板抵接,所述第三升降杆自所述横杆穿过且相对滑动连接,所述第三升降杆位于所述横杆的下方同轴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第三升降杆位于所述支撑板的上方套设有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三升降杆自所述显示底板穿过且与所述显示屏抵接滑动,所述竖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底端与所述横杆固定连接。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显示底板向上移动,使得显示底板卡在桌体的表面,且将第三弹性件压缩,进而将第三升降杆向上移动,压缩第二弹性件,通过第三升降杆推动显示屏翻转,便于使用人员的观看。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当使用人员需要使用显示屏时,通过移动盖板,将盖板与避让孔相错,进而通过升降结构带动显示底板上升,进而将位于显示底板上方的显示屏自避让孔的内部伸出,从而便于使用人员观看显示屏,便于根据是否适合使用显示屏来对显示屏进行调整,提高桌面整体的利用率,便于使用人员的操作。
22.2.当使用人员坐在座椅上时,压力传感器接收信号,进而压力传感器控制第一驱动件带动控制杆伸入到控制孔的内部,将第二调节板与控制板之间铰接固定,从而控制板能够带动第二调节板移动,当使用人员未坐在座椅上时,压力传感器未接收到信号,第一驱动件带动控制杆自控制孔的内部脱离,进而将第二调节板在控制槽的内部相对滑动,第一调节板位置不动,从而盖板不自避让孔的位置离开。
23.3.当第二驱动件驱动转杆转动时,转杆带动拉绳缠绕在转杆上,且限位块在横槽的内部相对滑动,当限位块位于横槽靠近螺旋槽的一端时,随着第二驱动件带动转杆的转动,使得限位块位于螺旋槽的内部相对滑动,进而带动控制板朝向靠近第二驱动件的一侧水平滑动。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容纳腔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转槽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限位槽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盖板位于容纳槽内部时的
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座椅位于压力传感器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升降结构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升降结构翻转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显示底板位于避让孔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桌体;11、容纳腔;12、避让孔;13、盖板;131、上板;1311、第一卡槽;132、下板;133、第一弹簧;134、拉绳;135、拉环;14、卡块;2、座椅;21、压力传感器;3、移动结构;31、控制板;311、转槽;312、穿孔;313、限位槽;3131、横槽;3132、螺旋槽;314、控制槽;32、转杆;321、转动电机;322、限位块;33、第一调节板;34、第二调节板;341、控制孔;35、限位套;36、控制杆;361、第一液压缸;4、显示底板;41、显示屏;42、第二卡槽;5、升降结构;51、升降调节板;52、第二液压缸;53、第一升降杆;54、第二升降杆;541、第一伸缩部;542、第二伸缩部;55、第三升降杆;551、支撑板;552、第二弹簧;56、横杆;57、竖杆;571、第三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1-1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参照图1、图2,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包括有桌体1,桌体1的内部开设有容纳腔11,沿着桌体1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用于使用人员使用的座椅2,且位于桌体1的表面竖直开设有避让孔12,避让孔12位于桌体1的表面相对开设多个,避让孔12与座椅2之间相对设置,且避让孔12将外界与容纳腔11的内部相对连通。
28.参照图3、图4,避让孔12的位置设置有盖板13,桌体1的内部相对于盖板13的位置设置有驱动盖板13与避让孔12相对或相错的移动结构3。避让孔12的下方水平设置有显示底板4,显示底板4的上方水平设置有显示屏41,桌体1的内部设置有驱动显示底板4上下移动的升降结构5,通过升降结构5能够将显示屏41自桌体1的内部伸出。
29.参照图4、图5,盖板13包括有水平设置的上板131和位于上板131下方的下板132,上板131和下板132之间竖直设置有第一弹簧133,第一弹簧133的顶端与上板131固定连接,且第一弹簧133的底端与下板132固定连接。上板131的上表面与桌体1的上表面齐平,且下板132的上表面低于容纳腔11的顶壁,当第一弹簧133完全压缩后,上板131的上表面低于容纳腔11的顶壁。
30.参照图3、图4,移动结构3包括有位于容纳腔11内部水平设置的控制板31,控制板31与桌体1之间滑动连接,控制板31的内部水平开设有转槽311,转槽311的内部水平设置有转杆32,转杆32与控制板31之间转动连接。控制板31的侧壁相对于盖板13的位置水平开设有穿孔312,穿孔312将容纳腔11和转槽311的内部相对连通。桌体1相对于转杆3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321,转动电机321的电机轴与转杆32之间同轴且固定连接。
31.上板13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拉绳134,下板132的上表面相对于拉绳134的位置固
定连接有拉环135,拉绳134自拉环135的中间穿过且相对滑动连接,且拉绳134背离上板131的一端自穿孔312的内部穿过进而固定在转杆32上。当转动电机321带动转杆32转动时,拉绳134能够缠绕在转杆32的侧壁上,进而带动上板131向下移动。
32.参照图4、图6,转杆3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22,且控制板31相对于转槽311的内侧壁开设有限位槽313,限位槽313包括有沿着转杆32周向设置的横槽3131,且位于横槽3131的一端端部开设有螺旋槽3132,螺旋槽3132呈螺旋结构,且螺旋槽3132和横槽3131相对连通,限位块322位于限位槽313的内部且相对滑动。
33.当转动电机321带动转杆32移动时,限位块322位于横槽3131的内部朝向靠近螺旋槽3132的一侧移动,进而带动拉绳134缠绕在转杆32上,且当限位块322移动到螺旋槽3132的位置后,随着转杆32的继续转动,限位块322伸入到螺旋槽3132的内部且相对滑动,进而限位块322推动控制板31沿着限位块322的轴线方向移动。
34.参照图4、图7,下板132的侧壁水平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板33,第一调节板33与桌体1之间水平滑动连接,且第一调节板33背离下板132的一端铰接设置有第二调节板34,桌体1上相对于第一调节板33的外侧套设有限位套35,限位套35与桌体1之间固定连接,且第一调节板33与限位套35之间滑动连接。
35.参照图5、图7,控制板31的侧壁相对于第二调节板34的位置水平开设有控制槽314,第二调节板34伸入到控制槽314的内部且相对滑动。参照图8,座椅2上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21,当使用人员坐在座椅2上时,压力传感器21接收信号。
36.第二调节板34伸入到控制槽314的一端的端部竖直开设有控制孔341,且控制板31相对于控制孔341的位置竖直滑动连接有控制杆36,控制板31相对于控制杆36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缸361,第一液压缸361的液压杆与控制杆36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第一液压缸361与压力传感器21之间信号相连。
37.当使用人员坐在座椅2上时,压力传感器21接收信号,控制第一液压缸361的液压杆伸出,带动控制杆36伸入到控制孔341的内部,进而当转动电机321带动转杆32转动,使得转杆32带动控制板31移动时,控制板31能够带动第二调节板34随着控制板31移动,进而带动下板132朝向靠近控制板31的一侧移动。
38.参照图9、图10,升降结构5包括有位于控制板31下表面铰接设置的升降调节板51,控制板31上相对于升降调节板51的位置竖直固定连接有第二液压缸52,第二液压缸52的液压杆与升降调节板51抵接,且第二液压缸52与压力传感器21之间信号连接。当使用人员坐在座椅2上时,压力传感器21接收到信号,控制第二液压缸52的液压杆伸出,推动升降调节板51进行翻转,使得升降调节板51的底壁呈倾斜角度设置。
39.升降调节板51的下方竖直设置有第一升降杆53,第一升降杆53与桌体1之间滑动连接,且第一升降杆53与升降调节板51之间抵接且相对滑动连接。第一升降杆53的底端水平铰接设置有第二升降杆54,第二升降杆54与桌体1之间铰接设置,且第二升降杆54包括有靠近第一升降杆53一侧的第一伸缩部541和背离第一升降杆53一侧的第二伸缩部542,第一伸缩部541和第二伸缩部542为可伸缩杆,且第二升降杆54与桌体1之间的铰接点位于第一伸缩部541和第二伸缩部542的交点位置处,且第二升降杆54与桌体1之间的铰接点位于靠近第一升降杆53的一侧。
40.第二升降杆54背离第一升降杆53的一端竖直铰接设置有第三升降杆55,第三升降
杆55与桌体1之间竖直滑动连接,第三升降杆55与显示底板4相对。第三升降杆55位于显示底板4的下方水平设置有横杆56,且第三升降杆55自横杆56的位置穿过且相对滑动连接,第三升降杆55位于横杆56的下方水平固定套设有支撑板551,且第三升降杆55位于支撑板551的上方套设有第二弹簧552,第二弹簧552的底端与支撑板551固定连接,且第二弹簧552的顶端与第三升降杆55固定连接。
41.参照图10、图11,横杆56的两端分别竖直设置有竖杆57,竖杆57的底端竖直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571,第三弹簧571的底端与横杆56固定连接,竖杆57的顶端与显示底板4之间抵接。
42.参照图4、图11,桌体1相对于避让孔1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卡块14,且上板131相对于卡块14的位置竖直开设有第一卡槽1311,当上板131位于避让孔12的内部时,卡块14位于第一卡槽1311的内部。显示底板4的上表面相对于卡块14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卡槽42,当显示底板4位于避让孔12的内部时,卡块14位于第二卡槽42的内部。
43.当第二液压缸52的液压杆伸出,带动升降调节板51进行翻转,进而当驱动板31水平移动时,升降调节板51推动第一升降杆53向下移动,进而第二升降杆54的第一伸缩部541向下移动,且第二伸缩部542向上移动,进而带动第三升降杆55向上移动,压缩第三弹簧571,推动显示底板4向上移动,且将显示底板4移动进入到避让孔12的内部,通过卡块14伸入到第二卡槽42的内部,限制显示底板4自避让孔12的内部伸出,且通过压缩第二弹簧552,推动第三升降杆55自显示底板4的内部穿过,进而推动显示屏41翻转,便于使用人员的观看。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智能多功能变形会议桌的实施原理为:当使用人员坐在座椅2上时,压力传感器21接收信号,控制第一液压缸361的液压杆伸出,进而带动控制杆36伸入到控制孔341的内部,将第二调节板34与控制板31固定,通过转动电机321带动转杆32转动,进而转杆32带动拉绳134缠绕在转杆32上,拉绳134带动上板131向下移动,且通过转杆32的限位块322在限位槽313的内部相对滑动,限位块322带动控制板31朝向靠近转动电机321的一侧滑动,进而控制板31朝向靠近转动电机321的一侧移动。
45.当使用人员坐在座椅2上时,压力传感器21接收信号,压力传感器21控制第一液压缸361的液压杆伸出,第一液压缸361推动控制杆36伸入到控制孔341的内部,进而将第二调节板34与控制板31之间同步移动,当控制板31朝向靠近转动电机321的一侧移动时,控制板31带动第二调节板34移动,进而第二调节板34带动第一调节板33朝向靠近控制板31的一侧移动,进而将盖板13与避让孔12相错。
46.当使用人员坐在座椅2上时,压力传感器21接收信号,控制第二液压缸52的液压杆伸出,推动升降调节板51翻转,进而当控制板31移动时,第一升降杆53向下移动,推动第二升降杆54翻转,带动第三升降杆55向上移动,压缩第三弹簧571,推动显示底板4向上移动,当卡块14伸入到第二卡槽42的内部后,限制显示底板4的移动,第三升降杆55继续向上移动,推动显示屏41翻转。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