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与流程

2022-11-30 11:30: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交互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背景技术:

2.2d 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显示是一种自显示屏出现以来即有的显示方案。2d ui显示是一种将各种2d图像元素,例如按钮、选框、输入框等,放到二维平面进行显示的技术,主要用于显示信息并接受用户输入。迄今为止,2d ui技术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技术较为成熟且产品和资源较多。然而,随着3d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2d ui难以应对越来越多的3d应用,例如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以及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等场景。例如,在头戴ar应用场景内,一种常用方法为通过外部设备,例如手柄或者头戴传感器等,将运动数据映射到2d ui中的光标上,然后采用类似电脑桌面的操作将传统2d ui接入到该ar场景中,此种方式效率较低。
3.此外,针对越来越多的3d应用,目前市面上也已经出现利用3d ui来提供显示界面的技术。3d ui能够为用户提供有空间概念的显示界面,并能够实现信息提示和接收输入的功能。3d ui能够很好地适配vr以及ar等场景。然而,3d ui存在制作成本过高以及制作周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且成本更低、制作周期更短的三维用户界面交互方案。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包括:将二维用户界面映射为三维用户界面;当所述三维用户界面接收到交互事件时,响应所述交互事件并调用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相应功能模块。
6.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将二维用户界面映射为三维用户界面包括:获取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二维包围框,其中,所述二维包围框包括对应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像素连续区域;根据多个所述二维包围框及其中像素连续区域的像素点生成所述三维用户界面。
7.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获取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二维包围框包括:获取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平面包围区域,将多个所述平面包围区域转化为多个灰度图像;对多个所述灰度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多个二维包围框。
8.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二维包围框为矩形包围框。
9.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包括:对多个所述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和中值滤波得到多个第一图像;对多个所述第一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去除边缘点后得到多个第二图像;利用闭运算对多个所述第二图像进行轮廓缝隙填补,根据灰度阈值消除零散对象后得到多个第三图像;基于多个所述第三图像中的像素连续区域得到多个所述二维包围
框。
10.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获取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二维包围框包括:根据接收到的二维包围框生成指令生成多个所述二维包围框。
11.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生成所述三维用户界面包括:将多个所述二维包围框中的二维像素点映射为三维包围盒内的体素点,其中,所述二维像素点与映射在三维包围盒内的体素点相对应;根据所述三维包围盒的体素点生成所述三维用户界面。
12.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还包括:利用所述三维包围盒检测是否存在交互事件。
13.于所述第一方面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还包括:当所述二维用户界面更新时,同步更新所述三维用户界面,或当所述三维用户界面更新时,同步更新所述二维用户界面。
14.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户界面的交互装置,包括:用户界面映射模块,用于将二维用户界面映射为三维用户界面;交互事件响应模块,用于在所述三维用户界面接收到交互事件时,响应所述交互事件并调用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相应功能模块。
15.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公开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
16.本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存储有一计算机程序;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通信相连,调用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本技术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
17.如上所述,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提供的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通过绑定二维用户界面与三维用户界面的关系,能够实现复用二维用户界面功能模块的效果。相较于现有需要额外独立实现三维用户界面交互功能的方案,本技术能够提高代码复用率并节省资源,且能够实现二维用户界面和三维用户界面交互的统一。
19.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能够降低三维用户界面的项目成本,提高开发效率,同时能够解决三维用户界面制作复杂周期长的问题,且能够有效利用传统二维应用或界面的优势快速转换成相应的三维用户界面。
附图说明
20.图1a显示为虚拟现实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b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22.图2a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将二维用户界面映射为三维用户界面的流程图。
23.图2b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矩形包围框的示例图。
24.图2c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三维曲面及其控制点的示例图。
25.图3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获取二维包围框的流程图。
26.图4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步骤s32的详细流程图。
27.图5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生成三维用户界面的流程图。
28.图6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用户界面的交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0.元件标号说明
31.110
ꢀꢀꢀꢀꢀꢀꢀꢀ
服务端
32.120
ꢀꢀꢀꢀꢀꢀꢀꢀ
设备端
33.600
ꢀꢀꢀꢀꢀꢀꢀꢀ
用户界面的交互装置
34.610
ꢀꢀꢀꢀꢀꢀꢀꢀ
用户界面映射模块
35.620
ꢀꢀꢀꢀꢀꢀꢀꢀ
交互事件响应模块
36.630
ꢀꢀꢀꢀꢀꢀꢀꢀ
用户界面同步模块
37.700
ꢀꢀꢀꢀꢀꢀꢀꢀ
电子设备
38.710
ꢀꢀꢀꢀꢀꢀꢀꢀ
存储器
39.720
ꢀꢀꢀꢀꢀꢀꢀꢀ
处理器
40.730
ꢀꢀꢀꢀꢀꢀꢀꢀ
显示器
41.s11~s12
ꢀꢀꢀ
步骤
42.s111~s112 步骤
43.s31~s32
ꢀꢀꢀ
步骤
44.s321~s323 步骤
45.s51~s53
ꢀꢀꢀ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4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7.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图示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此外,在本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48.虚拟现实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用户可以在虚拟现实世界体验到真实的感受。图1a显示为一种常见的虚拟现实系统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虚拟现实系统包括服务端110以及与服务端110通信相连的设备端120,该设备端120例如可以为ar/vr眼镜等头戴设备。设备端120与服务端110之间的通信连接方式可以是各种有线方式(例如通过usb接口)或无线方式(例如蓝牙通信链路、射频识别技术、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服务端110可以通过与设备端120之间的通信连接为设备端120提供多种服务,以使用户可以通过设备端120进行观影、购物、游戏、远程教学等的三维立体视觉体验。
49.服务端110和设备端120可以位于同一个虚拟现实或者增强现实设备中,例如vr一体机。服务端110和设备端120也可以为两个独立的可以相互通信的电子设备。例如,设备端
120可以为vr/ar眼镜、vr/ar头盔等,服务端110可以为服务器、多个服务器组成的分布式服务器集群、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等。
50.在上述实施例当中,服务端110可以向设备端120发送二维用户界面,设备端120将接收的二维用户界面映射为三维用户界面,上述三维用户界面被显示在设备端120上以使得上述设备端120的佩戴者可以通过三维用户界面进行观看和实现交互功能,当设备端120上显示的三维用户界面接收到佩戴者或非佩戴者的交互事件时,例如可以通过射线检测、包围盒碰撞等接收交互事件,设备端120响应上述交互事件并且确定二维用户界面的相应功能模块。
51.相关技术中,设备端120可以采用两种方案实现vr或ar等场景的三维交互。第一种方案通过外部设备将运动数据映射到二维用户界面中的光标上,然后采用类似电脑桌面的操作将传统的二维用户界面接入到三维场景中,此种方案效率较低。第二种方案是直接开发适用于三维场景的三维用户界面,此种方案存在制作成本过高以及制作周期过长的问题。
52.至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通过绑定二维用户界面与三维用户界面的关系,能够实现复用二维用户界面功能模块的效果。本技术能够提高代码复用率并节省资源,且能够实现二维用户界面和三维用户界面交互的统一。
53.接下来将通过示例性实施例参照附图的方式对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进行介绍。
54.图1b显示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b所示,本实施例中该交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1和步骤s12。
55.s11,将二维用户界面映射为三维用户界面。用户界面是系统和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媒介,用于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用户可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
56.s12,当三维用户界面接收到交互事件时,响应交互事件并调用二维用户界面的相应功能模块。具体地,在三维用户界面接收到某一交互事件时,将该交互事件传递至二维用户界面,以使二维用户界面响应该交互事件而调用相应功能模块。在一些实施例中,三维用户界面每接收到一个交互事件就将该交互事件传递至二维用户界面并调用相应功能模块。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三维用户界面可以仅在接收到特定交互事件时才将交互事件传递至二维用户界面并调用相应功能模块。
57.根据以上描述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通过绑定二维用户界面与三维用户界面的关系,能够实现复用二维用户界面功能模块的效果。相较于现有需要额外独立实现三维用户界面交互功能的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能够提高代码复用率并节省资源,且能够实现二维用户界面和三维用户界面交互的统一。
58.需要说明的是,于步骤s12中可以调用二维用户界面的现有功能模块,此时无需额外开发新的功能模块即可实现三维用户界面的交互,有利于降低开发成本并缩短开发时间,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
59.请参阅图2a,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将二维用户界面映射为三维用户界面包括以下步骤s111和步骤s112。
60.s111,获取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二维包围框,其中,该二维包围框包括对应二维用
户界面的像素连续区域。每一二维包围框可以包含二维用户界面中的一个感兴趣区域,例如,对于视频播放用户界面,一个二维包围框可以包含其中的控制组件,另一个二维包围框可以包含其中的视频。
61.本实施例中,二维包围框的形状例如可以为矩形,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图2b显示为本实施例中二维包围框的示例图,其中包含9个矩形包围框。
62.s112,根据多个二维包围框及其中像素连续区域的像素点生成三维用户界面。具体地,可以根据二维包围框生成相应的三维曲面,然后将二维包围框内的像素点映射到该三维曲面上生成三维用户界面。例如,图2c显示为本实施例中根据图2b的二维包围框生成的三维曲面示例图。如图2c所示,可以将图2b中矩形包围框的顶点映射为贝塞尔曲面的控制点,进而获取三维曲面。
63.需要说明的是,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二维包围框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此时,该一个二维包围框可以包含整个二维用户界面中的所有区域。
64.请参阅图3,显示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获取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二维包围框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获取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二维包围框包括以下步骤s31和步骤s32。
65.s31,获取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平面包围区域,将多个平面包围区域转化为多个灰度图像。
66.s32,对多个灰度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多个二维包围框。可选地,二维包围框可以为矩形包围框。
67.图4显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对灰度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二维包围框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对灰度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二维包围框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s321至步骤s324。
68.s321,对多个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和中值滤波得到多个第一图像。其中,二值化处理是指将灰度图像上的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两个值,例如0或255,以此将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只有黑和白的视觉效果。中值滤波是一种非线性平滑技术,用于将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该像素点某邻域窗口内的所有像素点灰度值的中值。
69.s322,对多个第一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去除边缘点后得到多个第二图像。其中,边缘检测用于检测灰度图中灰度值变化明显的点作为边缘点,通过边缘检测能够剔除图像中的不相关信息并保留图像中最重要的结构属性。可选地,在获取到灰度图的边缘点以后,于步骤s322中还可以利用矩阵消除其中非横向和非纵向的边缘点,以此来提升获取到的二维包围框的准确性。
70.s323,利用闭运算对多个第二图像进行轮廓缝隙填补,根据灰度阈值消除零散对象后得到多个第三图像。其中,闭运算是指先对灰度图像进行膨胀处理,然后对膨胀处理之后的灰度图像进行腐蚀处理,以此来填补轮廓缝隙。此外,于步骤s323中还可以根据灰度阈值消除图像中的残余零散对象。例如,可以消除灰度图像中灰度值低于灰度阈值的像素点来消除残余零散对象。
71.s324,基于多个第三图像中的像素连续区域得到多个二维包围框。可选地,对于某一像素连续区域,若该像素连续区域中最左侧像素点的横坐标为x1,最右侧像素点的横坐标为x2,最上方像素点的纵坐标为y1,最下方像素点的纵坐标为y2,则该像素连续区域对应
的二维包围框的范围由(x1,y1)、(x2,y1)、(x1,y2)和(x2,y2)四个像素点所确定。
72.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步骤s321至s324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技术中获取二维包围框的一种可行方式,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获取二维包围框,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包围框生成指令生成二维包围框或者对二维包围框进行修正,例如添加填充(padding)范围等。
73.图5显示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生成三维用户界面的方法。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生成三维用户界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51和步骤s52。
74.s51,将多个二维包围框中的二维像素点映射为三维包围盒内的体素点,其中,二维像素点与映射在三维包围盒内的体素点相对应。例如,可以将二维用户界面的像素点均匀映射到一个距离用户或者设备3米位置的球面上,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
75.可选地,于步骤s51可以将二维包围框转换成m
×
n阶贝塞尔曲面,该贝塞尔曲面的计算公式如下式1所示:
[0076][0077]
其中b为伯恩斯坦多项式,p为贝塞尔曲面控制点,u和v为不同维度上的控制参数。
[0078]
s52,根据三维包围盒的体素点生成三维用户界面。具体地,在将二维用户界面中的像素点映射为三维包围盒内的体素点以后,可以根据这些体素点进行插值和/或拟合等操作以生成三维用户界面。
[0079]
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还可以包括:利用三维包围盒检测是否存在交互事件。具体地,在将二维用户界面中的像素点映射为三维包围盒的体素点以后,根据这些体素点的坐标值即可获取三维用户界面的包围盒,并能够获取该包围盒的中心点坐标以及尺寸。其中,获取三维用户界面的包围盒的方式与获取二维用户界面的二维包围框的方式类似,此处不做过多赘述。
[0080]
可选地,于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射线检测或包围盒碰撞等方式检测是否存在交互事件。例如,在射线检测方法中,如果用户通过vr眼镜或者手指等发出一条射线,通过检测该射线的起点和角度,结合包围盒的中心点坐标以及尺寸,可以判断该射线是否穿过包围盒以及该射线穿过包围盒的位置,进而可以获知是否存在交互事件以及交互事件的具体类型。
[0081]
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提供的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还可以包括:当二维用户界面更新时,同步更新三维用户界面,或当三维用户界面更新时,同步更新二维用户界面。
[0082]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户界面的交互装置。图6显示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用户界面的交互装置6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交互装置600包括用户界面映射模块610和交互事件响应模块620。其中,用户界面映射模块610用于将二维用户界面映射为三维用户界面。交互事件响应模块620用于在所述三维用户界面接收到交互事件时,响应所述交互事件并调用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相应功能模块。
[0083]
可选地,用户界面映射模块610将二维用户界面映射为三维用户界面包括:获取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二维包围框,其中,所述二维包围框包括对应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
像素连续区域;根据多个所述二维包围框及其中像素连续区域的像素点生成所述三维用户界面。
[0084]
可选地,用户界面映射模块610获取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二维包围框包括:获取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平面包围区域,将多个所述平面包围区域转化为多个灰度图像;对多个所述灰度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多个二维包围框。
[0085]
可选地,所述二维包围框为矩形包围框。
[0086]
可选地,所述用户界面映射模块610对所述灰度图像进行的处理包括:对多个所述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和中值滤波得到多个第一图像;对多个所述第一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去除边缘点后得到多个第二图像;利用闭运算对多个所述第二图像进行轮廓缝隙填补,根据灰度阈值消除零散对象后得到多个第三图像;基于多个所述第三图像中的像素连续区域得到多个所述二维包围框。
[0087]
可选地,用户界面映射模块610获取所述二维用户界面的多个二维包围框包括:根据接收到的二维包围框生成指令生成多个所述二维包围框。
[0088]
可选地,用户界面映射模块610生成所述三维用户界面包括:将多个所述二维包围框中的二维像素点映射为三维包围盒内的体素点,其中,所述二维像素点与映射在三维包围盒内的体素点相对应;根据所述三维包围盒的体素点生成所述三维用户界面。
[0089]
可选地,交互事件响应模块620还用于利用所述三维包围盒检测是否存在交互事件。
[0090]
可选地,用户界面的交互装置600还可以包括用户界面同步模块630。其中,用户界面同步模块630用于在所述二维用户界面更新时,同步更新所述三维用户界面,或当所述三维用户界面更新时,同步更新所述二维用户界面。
[0091]
需要说明的是,应理解以上交互装置600的各个模块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用软件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交互事件响应模块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上述系统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代码的形式存储于上述系统的存储器中,由上述系统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以上交互事件响应模块的功能。其它模块的实现与之类似。此外这些模块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0092]
例如,以上这些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一个或多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代码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代码的处理器。再如,这些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简称soc)的形式实现。
[0093]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
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技术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
[0094]
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存储介质的任意组合作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盘、硬盘、ram、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文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0095]
此外,本技术实施例中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技术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该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 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0096]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请参阅图7,显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电子设备7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技术中电子设备700包括存储器710和处理器720。存储器710存储有一计算机程序。处理器720与存储器710通信相连,调用该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
[0097]
可选地,电子设备700还可以包括显示器730,该显示器730与存储器710和处理器720通信相连,用于显示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的相关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用户图像界面)交互界面。
[0098]
示例性地,处理器720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0099]
本技术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本实施例列举的步骤执行顺序,凡是根据本技术的原理所做的现有技术的步骤增减、步骤替换所实现的方案都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100]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三维用户界面的交互装置,所述用户界面的交互装置可以实现本技术所述的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但本技术所述的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的实现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本实施例列举的用户界面的交互装置的结构,凡是根据本技术的原理所做的现有技术的结构变形和替换,都包括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101]
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矩形包围盒转曲面的方式生成三维曲面,有利于提升二维到三维的转换速度,且能够适用不同场景。例如,在配置较低或者计算资源不足的显示平台和处理设备上,可以直接使用矩形包围框转球面的方式直接将整个二维界面转换成环绕自身的球面、半球面或者其他曲面,以便减少计算量。但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在配置较高的设备上,可以使用边缘轮廓提取或人
工智能目标识别等技术得到更准确的包围盒,进而生成更加精确的三维曲面。
[0102]
此外,本技术提供的用户界面的交互方法,不仅能够实现二维用户界面到三维用户界面的转换,还能够在交互层面达成三维用户界面和二维用户界面的同步和统一。通过此种方式可以根据成熟的二维用户界面快速生成三维用户界面,并且实现二维交互事件和三维交互事件的同步交互,有利于快速批量生成三维交互的界面和方式。再者,该方法中可以使用二维用户界面已有的功能模块,因而无需额外针对三维用户界面重新制作交互方案,从而提高应用和功能的开发速度,降低了二维产品转换成ar或vr产品的成本。
[0103]
因此,本技术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0104]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