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8 21:23: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在相对于被装卸部能够装卸的装卸单元上配置有显影装置,通过承载在显影剂承载体上的显影剂来对被配置在被装卸部一侧的潜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
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具有感光体(潜像承载体)的鼓单元(被装卸部)和相对于鼓单元装卸自如的显影单元(装卸单元)的图像形成单元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装卸自如。在鼓单元上形成有用于定位显影单元的圆筒状的突起部(主基准部)和u字状的槽部(辅助基准部),在显影单元上形成有与它们对应的u字状的槽部(主基准部位)和突起部(辅助基准部位)。两个槽部的u字形状以彼此朝向相同方向的方式来形成,以两个突起部沿着两个槽部的u字形状进入的方式来将显影单元安装到鼓单元中。由此,显影单元经由鼓单元被定位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里。
4.另外,在鼓单元中,为了产生将显影单元的显影辊(显影剂承载体)向感光体一侧施力的作用力而对显影单元加压的施力部件(加压部件)被设置在相对于鼓单元转动自如地安装的保持件上。在安装显影单元之前,以施力部件从鼓单元的槽部退避的方式转动保持件,在安装显影单元之后,使保持件转动并锁定。由此,施力部件将显影单元的突起部向鼓单元的槽部的里侧施力,产生将显影辊向感光体一侧施力的作用力。
5.但是,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虽然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定位的稳定性高,但存在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安装操作繁杂、便利性差的问题。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001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相对于被装卸部能够装卸的装卸单元里配置有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显影装置通过承载在显影剂承载体上的显影剂来对被配置在被装卸部一侧的潜像承载体上的潜像进行显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加压部件,其对所述装卸单元加压以产生将所述显影剂承载体向所述潜像承载体侧施力的作用力,所述被装卸部具有与所述装卸单元的主基准部位抵接并定位的主基准部,以及与该装卸单元的辅助基准部位抵接并挡住所述装卸单元中的绕所述主基准部位的旋转的辅助基准部,所述加压部件的加压相对于所述装卸单元产生绕所述主基准部位的朝向所述辅助基准部一侧的旋转转矩。
8.根据本发明,能够一边维持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高定位稳定性,一边能够提高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安装操作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9.图1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例的概要构成图。
10.图2所示是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单元可装卸地被安装的处理单元的构成示意图。
11.图3所示是该可装卸地被安装在该处理单元里的显影单元的构成示意图。
12.图4所示是将该显影单元插入该处理单元途中的状态的说明图。
13.图5所示是该显影单元插入到该处理单元的深处的状态的说明图。
14.图6所示是使该显影单元旋转并安装到该处理单元的途中的状态的说明图。
15.图7所示是该显影单元安装在该处理单元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以下,对于适用于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电子照相方式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一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
17.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的构成进行说明。
18.图1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例的概要构成图。
19.如图1所示地,图像形成装置100是黑白图像形成装置。在该装置主体(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可以装卸地安装有作为成像单元的处理单元1。
20.在处理单元1中,具有在表面上承载图像而作为潜像承载体的感光体2、使感光体2的表面带电而作为充电机构的充电辊3、以及对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清洁而作为清洁机构的清洁刮板5等。另外,在处理单元1中,在与感光体2对置的位置里,设置有作为曝光感光体2表面的曝光机构的led头灯阵列6。另外,在处理单元1中,可拆卸地安装有显影单元4,该显影装置具有作为显影机构的显影装置来将感光体2上的潜像可视图像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1是被装卸部,显影单元4是装卸单元。
21.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中,可装卸地设置有作为调色剂收纳器即显影剂收容器的调色剂卡盒7。调色剂卡盒7在其容器主体22中具有作为调色剂收纳部的显影剂收容部8来收容向显影单元4补给的显影剂即调色剂,以及作为废调色剂收容部的显影剂回收部9来回收由清洁刮板5除去的调色剂(废调色剂)。
22.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中具有将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材料的纸张上的转印装置10、供给纸张的供纸装置11、使得被转印到纸张上的图像定影的定影装置12、将纸张向装置外排出的排纸装置13等。
23.转印装置10具有作为转印部件的转印辊14。转印辊14与感光体2抵接,并在两者的抵接部处形成转印夹持部。此外,转印辊14与电源连接,并施加有规定的直流电压(dc)和/或交流电压(ac)。
24.供纸装置11包括收容纸张p的供纸卡盒15和对收容在供纸卡盒15中的纸张p进行供给的供纸辊16。另外,在相对于供纸辊16为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里,设置有计算输送时机来将纸张朝着转印夹持部输送而作为时机辊的对位辊对17。还有,在纸张p中包括有厚纸、明信片、信封、普通纸、薄纸、涂敷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描图纸等。另外,作为纸张以外的记录媒介,也可以使用ohp片材或ohp薄膜、布等。
25.定影装置12具有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辊18和作为加压部件的加压辊19。定影辊18
是通过加热器等的加热源来加热的。加压辊19被压向定影辊18侧以便与定影辊18接触,并且在该抵接部位处形成定影夹持部。
26.排纸装置13包括一对排纸辊20。通过排纸辊20来排出到装置外部的纸张被堆叠到在装置主体的上面凹入地形成的排纸盘21上。
27.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成像动作。
28.当成像动作开始后,感光体2被旋转驱动,并通过充电辊3使得感光体2的表面被均匀带电为规定的极性。然后,根据来自于读取装置或计算机等的图像信息,通过led头灯阵列6的曝光,在感光体2的带电后的表面形成了静电潜像。在如此形成在感光体2上的静电潜像中,通过显影单元4的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显影辊41供给来的调色剂,静电潜像就作为调色剂像被显像化(可视图像化)了。
29.另外,当开始成像动作时,供纸辊16开始旋转驱动,从供纸卡盒15来送出纸张p。被送出的纸张p通过对位辊对17来暂时停止输送。此后,在规定的时机开始对位辊对17的旋转驱动,并根据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转印夹持部的时机,来将纸张p朝转印夹持部输送。
30.这时,在转印辊14中施加有与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由此就在转印部中形成了转印电场。然后,通过该转印电场,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就被转印到纸张p上了。还有,未完全被转印到纸张p上的感光体2上的残留调色剂通过清洁刮板5被除去,并被回收到调色剂卡盒7内的显影剂回收部9。
31.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朝着定影装置12搬送,并在经过定影辊18和加压辊19之间的定影夹持时被加热及加压后,来对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然后,纸张p通过排纸辊20向装置外排出,并被堆垛在排纸盘21上。
32.接着,说明将本实施方式中的显影单元4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装卸的构成。
33.图2所示是显影单元4可装卸地被安装的处理单元1的构成示意图。
34.图3所示是可装卸地被安装在处理单元1里的显影单元4的构成示意图。
35.本实施方式中的处理单元1的框体在感光体2的轴向上的两端面(侧面)具备在显影单元4的装卸中对显影单元4的被导向部进行导向的导向轨31、32。本实施方式中的显影单元4的被导向部是作为用于将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来定位的主基准部位的主基准轴42。处理单元1的导向轨31、32的一部分与显影单元4一侧的主基准轴42抵接,来构成将显影单元4定位到处理单元1的目标位置的主基准部即主基准面31a、32a。
36.另外,为了稳定地定位显影单元4,在处理单元1中设置有形成辅助基准面34a的辅助基准部件43。另外,在处理单元1中设置有对显影单元4进行加压的加压部件33,以产生将显影单元4的显影辊41向处理单元1的感光体2一侧施力的作用力。加压部件33通过加压部33b以弹簧33a的作用力对显影单元4的被加压部44进行加压,来产生将显影辊41向感光体2一侧施力的作用力。
37.设置在显影单元4里的显影辊41的旋转轴上,设置有与配置在处理单元1的感光体2的旋转轴上的驱动齿轮2a啮合的被驱动齿轮41a。当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被定位时,驱动齿轮2a与被驱动齿轮41a啮合,显影辊41随着感光体2的旋转驱动而被旋转驱动。
38.另外,主基准轴42与设置在显影单元4中的显影辊41的旋转轴为同轴设置。该主基准轴42被设置为分别从显影辊41的辊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另外,在显影单元4的框体中设
置有与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面34a抵接的作为辅助基准部位的辅助基准部件43。另外,在显影单元4的框体中设置有与处理单元1的加压部件33的加压部33b抵接并承受加压力的被加压部44。另外,在显影单元4的框体中还设置有在对处理单元1进行显影单元4的装卸操作时供操作者握持的把手部45。
39.接着,参照图4~图7,说明对处理单元1来安装显影单元4的方法。
40.将显影单元4安装到处理单元1里时,首先,操作者握持显影单元4的把手部45,从处理单元1的上方沿着图4中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将显影单元4插入到处理单元1中。此时,操作者将形成在显影单元4的侧面(图4中前后方向的端面)上的主基准轴42放置到下导向轨31上,并使主基准轴42沿着下导向轨31滑动,来将显影单元4插入到处理单元1中。
41.如图4所示,由于处理单元1的下导向轨31朝着插入方向向下方倾斜,因此即使操作者不将显影单元4向插入方向压入,也能够通过显影单元4的自重使显影单元4滑动。本实施方式中的主基准轴42由于是圆柱状部件,因此无论主基准轴42的周面的哪个位置与下导向轨31接触,实质上都成为点接触,接触面积少,因此摩擦力就小,就能够进行顺畅的滑动动作(插入动作)。
42.如图5所示,当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插入到深处时,显影单元4的显影辊41处于与处理单元1的感光体2接触的状态(使用状态)。另外,此时,设置在显影单元4的显影辊41的旋转轴上的被驱动齿轮41a与设置在处理单元1的感光体2的旋转轴上的驱动齿轮2a啮合。
43.另外,当显影单元4被插入到处理单元1中并且显影辊41与感光体2接触时,显影单元4不能被进一步插入。由此,显影单元4的主基准轴42被插入至处理单元1的导向轨31、32的规定位置。在该规定位置,主基准轴42成为在下导向轨31的一部分31a和上导向轨32的一部分32a之间隔开若干间隙来嵌入的状态。由此,完成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主基准的定位。即,嵌入主基准轴42的下导向轨31的一部分31a和上导向轨32的一部分32a成为本实施方式中的主基准面。
44.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轨31、32的一部分构成主基准面31a、32a。因此,在下导向轨31上滑动的主基准轴42一直滑动到主基准面31a、32a的位置(规定位置),并到达主基准面31a、32a,从而完成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主基准的定位。
45.如果主基准面位于不同于导向轨的其他位置时,为了使主基准轴(与被导向轨导向的被导向部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与主基准面接触(放置),就需要使被导向部从导向轨离开(抬起)的操作。这是因为,如果不使被导向部从导向轨离开,就无法通过主基准面和主基准轴的接触来进行主基准的定位。这时,就需要使被导向部相对于导向轨来滑动的操作和之后使得被导向部从导向轨离开的操作等的两个阶段的操作,就会有损操作者的便利性。
46.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主基准的定位仅通过进行将显影单元4插入处理单元1的操作就完成了。因此,操作者的便利性就高。
47.在如上所述地完成主基准的定位之后,接着如图5所示地,操作者以主基准轴42为中心来使得显影单元4向图5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此时,在显影单元4中由于自重产生的旋转转矩而作用有向图5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旋转的力,因此操作者只要减弱从下方来支撑显影单元4的把手部45的力即可。
48.当显影单元4如此地绕主基准轴42旋转时,就如图6所示地,显影单元4的被加压部44与处理单元1的加压部件33的加压部33b的上表面33b1接触。本实施方式的加压部33b的上表面33b1如图6所示为倾斜面,加压部件33的弹簧33a的作用力的一部分用作与显影单元4的自重将加压部33b压下的力进行相抗的力。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显影单元4的自重,无法克服弹簧33a的作用力来推开加压部件33的加压部33b,显影单元4的被加压部44成为搁在加压部33b的上表面33b1上的状态。
49.当操作者如图6中的箭头c所示地从该状态来进行向下显影单元4的把手部45的操作时,能够克服弹簧33a的作用力而将加压部件33的加压部33b在图6中的箭头f所示方向上开。由此,显影单元4的被加压部44能够越过加压部33b,使得显影单元4向图6中箭头b的方向进一步旋转。
50.当显影单元4如此地沿图6中箭头b的方向进一步旋转时,就如图7所示地,显影单元4的辅助基准部件43与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面34a抵接。由此,显影单元4绕主基准轴42的旋转被辅助基准面34a阻止,其结果是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的定位完成了。其结果是,显影单元4的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旋转轴即主基准轴42的位置由主基准面31a、32a定位,并且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旋转位置由辅助基准面34a定位。由此,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位置得到确定。
51.此时,由于与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面34a抵接的显影单元4的辅助基准部件43为球面或曲面,所以辅助基准部件43相对于辅助基准面34a实质上能够点接触,从而能够无晃动地抵接。
52.另外,成为显影单元4的辅助基准部件43与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面34a抵接的状态时,显影单元4的被加压部44就如图7所示地,成为与加压部33b的下表面33b2抵接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加压部33b的下表面33b2如图7所示为倾斜面,加压部件33的弹簧33a的作用力的一部分用作将显影单元4的被加压部44向图7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施力的力。
53.如此,通过加压部件33对显影单元4加压,显影单元4的显影辊41产生朝向感光体2一侧施力的作用力。由此,即使施加有某种外力(冲击等)来作用有使显影辊41向离开感光体2的方向移动的力,也能够通过加压部件33的加压力(弹簧33a的作用力)阻止显影辊41在离开感光体2的方向上的移动。即,显影单元4的主基准轴42沿着导向轨3132向拔出方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移动得到了阻止。因此,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显影单元4的主基准的定位得到了稳定的维持。
54.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辅助基准面34a相对于主基准面31a、32a大致平行。由此,显影单元4的能够滑动的方向被统一,通过加压部件33的加压力使显影辊41向感光体2一侧施力的作用力的不均得到降低。
55.此外,施加有某种外力(冲击等)后,可能会作用有使得显影单元4的辅助基准部件43从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面34a离开的方向的力。这时,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位置(辅助基准位置)可能会偏离。
5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从显影辊41的轴向(主基准轴42的轴向)来看时,加压部件33的加压力的方向d比连接主基准轴42、加压部件33和辅助基准部件43的抵接部位的直线e更朝向下侧。即,加压部件33的加压力具有对于显影单元4产生显影单元4的辅助基准部件43朝向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面34a一侧的绕主基准轴42的旋转转矩的力成分。因
此,加压部件33的加压力的一部分就成为阻止显影单元4的辅助基准部件43向远离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面34a的方向移动的抑制力。因此,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的定位也得到稳定的维持。
57.由此,也能够省略用于阻止显影单元4朝着辅助基准部件43从辅助基准面34a离开的方向旋转的另外的固定部件。如果能够省略这样的另外的固定部件,则不仅能够简化构成,还能够省略操作者操作另外的固定部件的操作,进一步提高便利性。
58.另外,加压力的方向d与所述直线e所成的角度优选在10
°
以上30
°
以下的范围内。当该角度小于10
°
时,将辅助基准部件43按压在辅助基准面34a上的力就会不足,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辅助基准的定位就可能不稳定。另外,该角度大于30
°
时,当操作者从处理单元1卸除显影单元4时,向上拉动把手部45所需的力会变大,就可能使便利性变差。
5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压部件33的加压力被设定为与产生上述绕主基准轴42的旋转转矩的力成分相比,与辅助基准面34a平行的力成分为更大。具体而言,是以产生这样的加压力的方式来确定加压部件33的加压部33b的下表面33b2的倾斜角度、显影单元4的被加压部44的形状。通过构成为产生这样的加压力,能够降低辅助基准部件43和辅助基准面34a之间的摩擦力,确保使显影单元4的显影辊41朝向感光体2一侧施力的足够的作用力。其结果是,能够使显影单元4的主基准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定位更加稳定化。
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在显影辊41的旋转轴上的被驱动齿轮41a与设置在感光体2的旋转轴上的驱动齿轮2a啮合,显影辊41从感光体2接受驱动。此时,被驱动齿轮41a的压力角的方向朝向被驱动齿轮41a离开驱动齿轮2a的方向。因此,为了即使显影辊41受到来自感光体2的驱动也维持适当的啮合,要求阻止被驱动齿轮41a朝着离开驱动齿轮2a的方向的位移。
61.也可以设定加压部件33的加压力以阻止被驱动齿轮41a朝着离开驱动齿轮2a的方向的位移,这种情况下,稳定地维持显影单元4相对于处理单元1的主基准及辅助基准的定位的力有可能减弱。
62.显影辊41从感光体2接受驱动时,如果被驱动齿轮41a要朝着离开驱动齿轮2a的方向变位,则伴随该变位,显影单元4会朝着该方向变位。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为中,被驱动齿轮41a的压力角的方向相对于主基准面31a为大致垂直(例如90
°±5°
)。因此,即使显影单元4的主基准轴42要向该方向位移,也会被处理单元1的下导向轨31的主基准面31a阻止,显影单元4就不能向该方向移动。因此,在显影辊41从感光体2接受驱动时,被驱动齿轮41a向离开驱动齿轮2a的方向的位移被阻止,被驱动齿轮41a和驱动齿轮2a的适当的啮合得到维持。
6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装卸部是处理单元1,但也可以是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另外,作为装卸单元的显影单元4也可以具备显影装置以外的装置或部件。
64.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65.[第一方式]
[0066]
第一方式涉及一种在相对于被装卸部(例如处理单元1)能够装卸的装卸单元(例如显影单元4)里配置有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所述显影装置通过承载在显影剂承载体(例如显影辊41)上的显影剂来对被配置在被装卸部一侧的潜像承载体(例如感光体22)上的潜像进行显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加压部件(33),其对所述装卸单元加压以
产生将所述显影剂承载体向所述潜像承载体侧施力的作用力,所述被装卸部具有与所述装卸单元的主基准部位(例如主基准轴42)抵接并定位的主基准部(例如主基准面31a、32a),以及与该装卸单元的辅助基准部位(例如辅助基准部43)抵接并挡住所述装卸单元中的绕所述主基准部位的旋转的辅助基准部(例如辅助基准面34a),所述加压部件的加压相对于所述装卸单元产生绕所述主基准部位的朝向所述辅助基准部一侧的旋转转矩。
[0067]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产生将显影剂承载体向潜像承载体一侧施力的作用力而对装卸单元进行加压的加压部件的加压力,也成为阻碍装卸单元向远离被装卸部的方向移动的抑制力。因此,装卸单元向远离被装卸部的方向移动而位置偏移的情况不易因加压部件的加压力而产生,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定位的稳定性高。
[0068]
但是,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成为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定位的主基准和辅助基准的构成都是在u字形状的槽部插入突起部的构成。因此,在将装卸单元安装到被装卸部里时,操作者必须在主基准的槽部里插入突起部的同时,还在辅助基准的槽部里插入突起部。该操作因为伴随着将突起部同时插入两槽部的繁杂的操作,因此对于操作者来说便利性就差。
[0069]
相对于此,在本方式中,在对被装卸部安装装卸单元时,首先,使主基准部位与主基准部抵接,来进行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主基准的定位。然后,在该主基准的定位结束后,使装卸单元绕主基准部位旋转,并使装卸单元的辅助基准部位与被装卸部的辅助基准部抵接,来进行辅助基准的定位。如此,如果是在进行了主基准的定位之后进行辅助基准的定位的操作,则在主基准的定位操作中不需要进行辅助基准的定位操作,另外,在辅助基准的定位操作中不需要进行主基准的定位操作。由此,操作变得非常简便,对于操作者来说便利性良好。
[0070]
而且,在本方式中,为了产生将显影剂承载体向潜像承载体一侧施力的作用力,是通过对装卸单元进行加压的加压部件的加压,相对于装卸单元来产生朝向辅助基准部一侧的绕主基准部位的旋转转矩。因此,加压部件的加压力的一部分就成为阻止装卸单元的辅助基准部位向离开被装卸部的辅助基准部的方向移动的抑制力。因此,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定位的稳定性也高。
[0071]
[第二方式]
[0072]
第二方式是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显影剂承载体在其旋转轴上具有被驱动齿轮41a来与配置在所述潜像承载体的旋转轴上的驱动齿轮2a啮合。
[0073]
由此,即使在被驱动齿轮的压力角的方向朝向被驱动齿轮从驱动齿轮离开的方向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被驱动齿轮因加压部件的加压力而从驱动齿轮离开。由此,被驱动齿轮与驱动齿轮的适当的啮合得到维持。
[0074]
[第三方式]
[0075]
第三方式是在第二方式中,所述被驱动齿轮的压力角的方向与所述主基准部的面大致垂直。
[0076]
由此,能够通过主基准部的面来阻止被驱动齿轮从驱动齿轮离开的动作。由此,不会减弱成为阻止装卸单元的辅助基准部位向离开被装卸部的辅助基准部的方向移动的抑制力的加压部件的加压力的作用,被驱动齿轮与驱动齿轮的适当的啮合得到维持。
[0077]
[第四方式]
[0078]
第四方式是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被装卸部具备在所述装卸单元的装卸中对所述主基准部位进行导向的导向轨31、32,所述导向轨的一部分构成所述主基准部。
[0079]
由此,由于相对于被装卸部的装卸单元的主基准的定位仅通过进行使装卸单元沿着导向轨移动的操作来完成,操作者的便利性就更高。
[0080]
[第五方式]
[0081]
第五方式是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辅助基准部的面与构成所述主基准部的面的主基准面大致平行。
[0082]
由此,装卸单元的能够滑动的方向被统一,通过加压部件的加压力使显影剂承载体向潜像承载体一侧施力的作用力的不均得到降低。
[0083]
[第六方式]
[0084]
第六方式是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加压部件的加压中平行于所述辅助基准部的面的力成分比产生所述旋转转矩的力成分大。
[0085]
由此,能够降低辅助基准部位和辅助基准部之间的摩擦力,确保使装卸单元的显影剂承载体朝向潜像承载体一侧施力的足够的作用力。
[0086]
[第七方式]
[0087]
第七方式是在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加压部件的加压方向从所述潜像承载体的旋转轴方向来看时,相对于该潜像承载体的旋转轴和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旋转轴的连线在10
°
以上30
°
以下的范围内。
[0088]
小于10
°
时,将辅助基准部位按压在辅助基准部上的力就会不足,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辅助基准的定位就可能不稳定。另外,大于30
°
时,当操作者从被装卸部卸除装卸单元时所需的力会变大,就可能使便利性变差。
[0089]
[第八方式]
[0090]
第八方式是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辅助基准部位是曲面。
[0091]
由此,能够使辅助基准部位相对于辅助基准部为实质上的点接触,能够无晃动地抵接,提高装卸单元相对于被装卸部的定位的稳定性。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