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检测器具、检测套件以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2022-11-28 14:46:2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抗体检测的检测器具、检测套件以及检测方法。
2.背景技術
3.以往,作为进行免疫测定的检测器具,已知有应用了免疫层析法的检测器具。
4.免疫层析法是应用了被检体在纤维素膜等多孔质的检测片上一边溶解试剂一边缓慢流动的性质(毛细管现象)的免疫测定法。利用该方法的免疫层析检测器具中,检体中的抗原(或抗体)一边与在检体滴下部预先准备的用金属胶体等标记的抗体(或抗原)(标记抗体(或抗原))形成免疫复合体,一边在纤维素膜状上移动,在纤维素膜状上预先准备的捕获抗体(或抗原)上捕获免疫复合体并显色,通过目视对其进行判定。已应用于妊娠诊断、流感等。
5.作为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检测器具的一例,已知有在具有检体的滴下窗和用于目视检测片的状态的检测窗的矩形状的壳体中,封入预先固定了标记抗体和捕捉抗体的检测片的器具等(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
6.另外,目前已经确立了检测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covid-19)的病毒(sars-cov-2)的、对核衣壳蛋白(以下称为“n抗原”)和刺突蛋白(以下称为“s抗原”)特异性反应的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一种即igg抗体或igm抗体的方法。
7.因此,作为用于判定有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的感染史的简单且迅速的检测器具,能够通过免疫层析法测定人全血、血清或血浆中的igg抗体和/或igm抗体的试剂盒也已经开始普及。
8.这些抗体检测器具包括仅使用s抗原、仅使用n抗原、或者使用s抗原和n抗原为检测片的标记抗原的器具。另外,为了捕捉通过检体中的抗体(例如igg抗体)与标记抗原结合而形成的免疫复合体,在检测片上设置涂敷了抗体(捕捉抗体、捕获抗体、抗igg抗体)的线(捕捉抗体线)。
9.由于s抗原和n抗原都是sars-cov-2病毒(以下称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因此为了判定有无该病毒的感染史,如果能够用捕捉抗体线检测(捕捉)检体中的抗体与s抗原结合而形成的免疫复合体、或检体中的抗体与n抗原结合而形成的免疫复合体中的任意一种,则能够进行判定。
10.现有技术文献
11.专利文献
12.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21714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3.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4.但是,在以往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检测器具(以下称为“免疫层析检测器具”)中,难以进行更细分化的判定。
15.具体而言,在以往的免疫层析检测器具中,对于具有使规定的病毒(例如,新型冠
状病毒)的感染力丧失的中和作用的抗体(中和抗体,例如igg抗体),存在不能判别是通过自然感染产生的抗体,还是通过疫苗接种产生的抗体的问题。
16.已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和抗体以侵入人体细胞所必需的刺突蛋白(s抗原)为靶标来防止该病毒的感染,因此,正在进行能够产生以s抗原为靶标(能够结合)的抗体(igg抗体等)的疫苗的研究、开发。
17.而且,在该疫苗接种普及的情况下,也期望能迅速且简单地判定其有效性。这里,在以往的免疫层析检测器具中,根据将s抗原用于标记抗原的检测片,也能够检测出能够与s抗原结合的igg抗体(作为中和抗体发挥功能的igg抗体)的存在。
18.然而,具有这种中和作用的igg抗体不仅在接种疫苗的情况下产生,而且在感染了病毒(自然感染)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即,在免疫层析检测器具的情况下,在将s抗原用于标记抗原的检测片中,虽然能够检测出检体中的中和抗体(例如,igg抗体),但存在不能判别其是通过疫苗接种和自然感染中的哪一种而产生的问题。
19.另外,在以往的免疫层析试验器具中,在将s抗原和n抗原用于标记抗原的检测片的情况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如上所述,在捕捉抗体线捕捉的是与s抗原和n抗原中的任意一种结合的免疫复合体(一种抗体)。即在这种情况下,在捕捉抗体线显色的情况下,只能够判别检体中是否包含捕捉s抗原的抗体(作为中和抗体发挥功能的igg抗体)或者捕捉n抗原的抗体(例如,igg抗体)中的至少任意一种,由此也存在不能判定通过疫苗接种产生了中和抗体的问题。
20.在这种现状下,不能说是在实用水平上提供了用于迅速且简单地判定针对规定的病毒、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接种的有效性、或者进行接种的判断(有无由自然感染引起的中和抗体)的检测器具和检测方法,因此,迫切期望其实用化。
21.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检测器具以及检测方法,能够迅速且简单地判定针对规定的病毒、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接种的有效性或进行接种的判断等。
22.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23.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检测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检测片;与所述第一检测片分体的第二检测片;以及一体地容纳所述第一检测片和所述第二检测片的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检体的滴下窗;能够从外部视觉辨认所述第一检测片的一部分的第一检测窗;以及能够从外部视觉辨认所述第二检测片的一部分的第二检测窗。所述第一检测片能够检测检体中的第一抗体的存在,所述第二检测片能够检测所述检体中的与所述第一抗体不同的第二抗体的存在,所述检测器具构成为,能够同时并行地判定从所述第一检测窗视觉辨认的所述第一检测片的结果和从所述第二检测窗视觉辨认的所述第二检测片的结果。
24.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套件,其中,具备上述的检测器具以及判定指南,所述判定只能基于所述第一检测片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二检测片的检测结果,能够判定包括通过接种疫苗而产生抗体的可能性在内的检体的状态。
25.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了上述的检测器具的检测方法,其中,包括:第一检测工序,将检体滴到第一检测片,检测该检体中有无第一抗体;第二检测工序,将所述检体滴到与所述第一检测片不同的第二检测片,检测该检体中有无第二抗体;判定工序,组合所述
第一检测工序和所述第二检测工序的结果来判定所述检体的状态。
26.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免疫层析法判定检体中有无第一抗体和第二抗体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体是通过接种疫苗或者感染规定的病毒而产生的抗体,所述第二抗体是通过感染所述病毒而产生的抗体,将所述检体滴到第一检测片,判定该检体中有无所述第一抗体,将所述检体滴到与所述第一检测片不同的第二检测片,判定该检体中有无所述第二抗体,组合所述第一检测片的检测结果和第二检测片的检测结果,判定所述检体中通过接种所述疫苗而产生该第一抗体的可能性。
27.发明的效果
2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免疫层析法的检测器具、检测套件以及检测方法,其能够迅速且简单地判定针对规定的病毒、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29.图1中,(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检测器具的俯视图,(b)是检测片的俯视图,(c)是检测片的侧视图。
30.图2是表示利用免疫层析法进行检测的原理的示意图。
31.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32.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的一例的概要图。
33.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套件一例的概要图。
34.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套件一例的概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图,图中,标注相同符号的部分表示相同的构成元件。另外,在各图中适当省略一部分结构,简化附图。并且,适当夸张地表现部件的大小、形状、厚度等。
36.《检测器具》
37.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器具10的概略的图,图1的(a)是俯视图,图1的(b)是将检测器具10的内部抽出表示的俯视图,图1的(c)是图1的(b)的侧视图。
38.检测器具10是用于通过免疫层析法进行抗体检测的器具。该检测器具10使检体中的抗体与含有抗原的标记体反应,通过毛细管现象使生成的免疫复合体移动,用预先固定的抗体捕捉,判定有无目标抗体。
39.具体而言,如图1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器具10具备第一检测片11、第二检测片12和壳体13。
40.壳体13例如是俯视下细长的矩形状的盒体,具有检体的滴下窗130、第一检测窗131和第二检测窗132。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都是带状的多孔质部件(例如,纤维素膜),虽然是分体的,但被一体地容纳在壳体13内。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都以带的长度方向沿着壳体13的长度方向(图示左右方向)、并且在该例中沿着壳体13的宽度方向(图示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并列配置)被容纳在壳体13内。
41.第一检测窗131设置成能够从外部视觉辨认第一检测片11的一部分,第二检测窗132设置成能够从外部视觉辨认第二检测片12的一部分。
42.第一检测片11能够检测出通过滴下窗130滴下的检体中的第一抗体的存在,第二检测片12能够检测出与滴到第一检测片11上的检体相同的检体中的或者与该检体相同且与第一检测片11几乎同时滴下来的检体中的第二抗体的存在。
43.并且,检测器具10构成为能够同时并行地判定从第一检测窗131视觉辨认的第一检测片11的检测结果和从第二检测窗132视觉辨认的第二检测片12的结果。更详细地说,通过在大致相同的时刻并列地视觉辨认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结果,能够进行各种判定。另外,这里的“同时并行地”或“并列地”的记载的意思是能够将两个检测片11、12及它们的检测结果集中起来(不进行大的视线移动而一览地)进行识别,并不限定两个检测片11、12的检测结果在完全一致的时刻同时出现或者两个检测片11、12的结果被并行(并列)配置。
44.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检测对象即第一抗体和第二抗体是种类相同但所捕捉的抗原不同的抗体。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抗体”是仅存在于人的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举一个例子,是与规定的病毒(具体而言是sars-cov-2病毒)的刺突蛋白的一部分结合的抗体。更详细地说,该刺突蛋白包含s1单元和s2单元,但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抗体是与s1单元所具有的受体结合域(rbd:receptor-binding domain)结合(捕捉)的抗体(例如,igg抗体)。以下,将刺突蛋白称为“s抗原”,将s1单元所具有的受体结合域(从s1单元中抽出rbd部分后得到的)称为“s1/rbd抗原”,将与s1/rbd抗原结合的igg抗体(第一抗体)称为“s1/rbd-igg抗体”。
45.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抗体”是仅存在于人的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举一个例子,是与规定的病毒(具体而言是sars-cov-2病毒)的核衣壳蛋白结合(捕捉)的抗体(例如,igg抗体)。以下,将核衣壳蛋白称为“np抗原”,将与其结合的igg抗体(第二抗体)称为“np-igg抗体”。
46.这样,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抗体(s1/rbd-igg抗体)和第二抗体(np-igg抗体)都是存在于人的血液中的同种抗体(例如igg抗体),但捕捉的抗原不同,在这点上是不同种类的igg抗体。
47.参照图1的(b)、(c),第一检测片11是使作为检体的滴下部的样品垫111、含有第一标记体的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第一检测部113和吸取滴下来的检体的吸收垫114例如在其带的长度方向上以各自的端部相互重叠的方式连结的部件。经由滴下窗130滴到样品垫111上的检体朝向吸收垫114沿箭头的方向(从图示左侧的上游向图示右侧的下游)移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检体”是采集的人(被检者)的全血液、血清或血浆,但也可以是在其中加入了展开液的检体液。
48.更详细地说,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是含有用金胶体等着色粒子分别标记的抗原(标记抗原)和抗体(标记抗体)的结合垫。在该例中,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的标记抗原是能够与s1/rbd-igg抗体结合(能够捕捉s1/rbd-igg抗体)的s1/rbd抗原。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标记体”是能够与s1/rbd-igg抗体结合的标记抗原,即s1/rbd标记抗原。第一标记体与s1/rbd-igg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体(以下称为“第一免疫复合体ic1”),从上游侧(图示左侧)向下游侧(图示右侧)移动。另外,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的标记抗体是被标记的、非人动物的抗体(标记抗体lb1)。
49.第一检测部113设置在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的下游,是设置有捕捉抗体线tl1和
对照用抗体线cl1的膜过滤器,在该捕捉抗体线tl1,将捕捉抗体t1例如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线状地涂敷、固定,在该对照用抗体线cl1,将对照用抗体c1例如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线状地涂敷、固定。捕捉抗体t1是能够捕捉第一免疫复合体ic1的动物来源的抗体。另外,对照用抗体c1是能够捕捉标记抗体lb1(与第一免疫复合体ic1无关的抗体)的抗体。吸收垫114设置在第一检测部113的更下游。
50.第二检测片12是使作为检体的滴下部的样品垫111、含有第二标记体的第二标记体含有部122、第二检测部123和吸取滴下来的检体的吸收垫114在其带的长度方向上以各自的端部相互重叠的方式连结的部件。另外,第二检测片12与第一检测片11分体,并且与第一检测片11隔开间隔地与其并列配置,但在该例中,对于样品垫111和吸收垫114,与第一检测片11兼用。即,样品垫111与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带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在该例中为左端部)重叠地设置,吸收垫114与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带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在该例中为右端部)重叠地设置。滴到样品垫111上的检体朝向吸收垫114沿箭头的方向(从图示左侧的上游向图示右侧的下游)移动。
51.更详细地说,第二标记体含有部122是含有用金胶体等着色粒子分别标记的抗原(标记抗原)和抗体(标记抗体)的结合垫。在该例中,第二标记体含有部122的标记抗原是能够与np-igg抗体结合(能够捕捉np-igg抗体)的np抗原。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标记体”是能够与np-igg抗体结合的标记抗原,即np标记抗原。第二标记体与np-igg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体(以下称为“第二免疫复合体ic2”),从上游侧(图示左侧)向下游侧(图示右侧)移动。另外,第二标记体含有部122的标记抗体是被标记的、非人动物的抗体(标记抗体lb2)。
52.第二检测部123设置在第二标记体含有部122的下游,是设置有捕捉抗体线tl2和对照用抗体线cl2的膜过滤器,在该捕捉抗体线tl2,将捕捉抗体t2例如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线状地涂敷、固定,在该对照用抗体线cl2,将对照用抗体c2例如在带的宽度方向上线状地涂敷、固定。捕捉抗体t2是能够捕捉第二免疫复合体ic2的动物来源的抗体。捕捉抗体t2可以是与第一检测部113的捕捉抗体t1相同的抗体。
53.另外,对照用抗体c2是能够捕捉标记抗体lb2(与第二免疫复合体ic2无关的抗体)的抗体。
54.另外,第一检测片11不限于如图1的(c)所示那样使样品垫111、结合垫(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膜过滤器(第一检测部)113和吸收垫114各自的一部分重叠的层叠结构,例如,也可以是沿着单一的带状的多孔质部件的带的长度方向,以与样品垫111、结合垫112、膜过滤器113和吸收垫114各自对应的区域相邻的方式连续配置的结构、或者仅这些结构中的一部分层叠的结构等。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如图1的(c)所示那样的层叠结构的第一检测片11的情况为例,但在单一的(或一部分结构重叠的)带状的检测片11的情况下,将分别作为样品垫111、结合垫112、膜过滤器113、吸收垫114而说明的结构,改称为与各自的结构对应的区域。例如,在说明为“样品垫111”的情况下,改称为“与样品垫111对应的区域”。这些在第二检测片12中也同样。
55.《检测器具的检测原理》
56.参照图2说明检测器具10的检测原理。关于检测原理,由于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相同,因此在图2中将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抗原和抗体总称表示。即,在
图2中将标记抗原(s1/rbd标记抗原和np标记抗原)进行总称并用符号lg表示,将标记抗体(标记抗体lb1、lb2)进行总称并用符号lb表示,将检体中的检测对象的抗体(s1/sbd-igg抗体和np-igg抗体)进行总称并用符号ab表示,将第一免疫复合体ic1和第二免疫复合体ic2)进行总称并用符号ic表示,将捕捉抗体t1、t2进行总称并用符号t表示,将对照用抗体c1、c2进行总称并用符号c表示。
57.首先,当经由滴下窗130(图2中未图示)滴下检体s时,检体s从样品垫111分别(大致同时)浸透到第一检测片11的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和第二检测片12的第二标记体含有部122,在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这两个路径中分别向下游侧移动。
58.在第一检测片11中,检体一边溶解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的标记抗原(s1/rbd标记抗原,在同图中为标记抗原lg),一边向第一检测部113移动。这里,在检体s内含有作为检测对象的s1/rbd-igg抗体(在同图中为抗体ab)的情况下,s1/rbd-igg抗体(抗体ab)与s1/rbd标记抗原(标记抗原lg)结合而形成第一免疫复合体ic1(在同图中为免疫复合体ic)并向下游移动。然后,第一免疫复合体ic1(免疫复合体ic)与捕捉抗体线tl1的捕捉抗体t1(在同图中为捕足抗体t)结合而在捕捉抗体线tl1上被捕捉。通过该捕捉,在捕捉抗体线tl1上标记抗原来源的着色粒子成为被浓缩的状态,而显色。第一检测窗131以该显色能够视觉辨认的方式开口,通过目视确认显色的状态,能够判定检体中有无s1/rbd-igg抗体。即,在捕捉抗体线tl1显色的情况下,判定检体中含有s1/rbd-igg抗体(阳性)。
59.另外,通过检体的移动,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的标记抗体lb1(在同图中为标记抗体lb)也向下游移动。标记抗体lb1(标记抗体lb)不与s1/rbd标记抗原(标记抗原lg)结合(不参与第一免疫复合体ic1),不在捕捉抗体线tl1被捕捉,但被固定在其下游的对照用抗体c1(在同图中为对照用抗体c)捕捉。通过该捕捉,在对照用抗体线cl1上标记抗体lb1来源的着色粒子成为被浓缩的状态,而显色。第一检测窗131以该显色也能够视觉辨认的方式开口,通过目视确认显色的状态,能够确认检体经过捕捉抗体线tl1,到达对照用抗体线cl1。即,在捕捉抗体线tl1不显色而仅对照用抗体线cl1显色的情况下,判定为该检体中不存在s1/rbd-igg抗体(阴性)。
60.第二检测片12判定与第一检测片11判定的检体s相同的检体中有无np-igg抗体。其原理与第一检测片11相同,因此省略一部分说明,但检体一边溶解第二标记体含有部122的标记抗原(np标记抗原、标记抗原lg),一边向第二检测部123移动。在检体内包含检测对象的np-igg抗体(抗体ab)的情况下,其与np标记抗原(标记抗原lg)结合,由此形成的第二免疫复合体ic2(免疫复合体ic)在捕捉抗体线tl2上被捕捉。通过该捕捉,捕捉抗体线tl2显色。从第二检测窗132能够目视确认显色的状态,在捕捉抗体线tl2被显色的情况下,判定为检体中含有np-igg抗体(阳性)。另一方面,在捕捉抗体线tl2不显色而仅对照用抗体线cl2显色的情况下,判定为该检体中不存在np-igg抗体(阴性)。
61.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检测器具10的一个滴下窗130滴下来的检体几乎同时被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样品垫111吸收,之后,在各检测片11、12的两个路径中向下游移动。然后,在第一检测片11中能够判定检体中有无s1/rbd-igg抗体,在第二检测片12中能够判定检体中有无np-igg抗体。
62.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器具10是通过一次检测能够同时并行地检测存在于同一检体中的同种抗体(例如,igg抗体)但捕捉的抗原不同的两个种类的抗体(s1/rbd-igg抗体
和检体中的np-igg抗体)的有无。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同一抗体中所包含的、捕捉的抗原不同的两个种类的抗体的检测结果进行组合来判定检体的状态。另外,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器具10能够适用于包括规定的疫苗接种的有效性的判定在内的各种判定。
63.《检测方法》
64.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抗体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对使用上述检测器具10的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进行说明。该检测方法包括:第一检测工序,将检体滴到检测器具10的第一检测片上,检测该检体中有无第一抗体;第二检测工序,将同一检体滴到检测器具10的第二检测片12上,检测该检体中有无第二抗体;判定工序,组合第一检测工序和第二检测工序的结果,即,组合从第一检测窗131能够视觉辨认的第一检测部113的检测状态和从第二检测窗132能够视觉辨认的第二检测部123的检测状态,来判定检体的状态。在该判定工序中,通过组合s1/rbd-igg抗体的有无和检体中np-igg抗体的有无的结果进行判断,从包括通过接种疫苗而产生抗体的可能性的判定在内的多个判定候补中导出一个判定。
65.如上述检测器具的检测原理所述,当通过检测器具10的滴下窗130滴下检体时,在第一检测片11的第一检测部中检测检体中有无s1/rbd-igg抗体。s1/rbd-igg抗体是将新型冠状病毒的刺突蛋白(s抗原)作为靶标的抗体(中和抗体)。另外,在第二检测片12的第二检测部中检测同一检体中有无np-igg抗体。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这些结果,判定检体的状态,具体而言,判定有无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感染,判定有无中和抗体产生。
66.在此,即使利用检测器具10能够检测检体中有无中和抗体,也不能判定其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还是由疫苗接种引起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中,通过组合第一检测片11的结果(检体中有无s1/rbd-igg抗体)和第二检测片12的结果(同一检体中有无np-igg抗体),对于检测出的s1/rbd-igg抗体(中和抗体),还能够进一步判定是否是通过疫苗接种而产生的,等等。
67.参照图3和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及基于其有无获得中和抗体、或者针对疫苗接种的有效性的判定(例如,对通过接种疫苗产生中和抗体的可能性(检测出的s1/rbd-igg抗体是通过疫苗接种而产生的可能性)的判定)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的概略的俯视图。
68.《第一种情况》
69.对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的、第一种情况的判定进行说明。首先,向检测器具10滴下检体(步骤s01),通过目视确认第一检测片11的第一检测窗131。并且,在捕捉抗体线tl1显色即为阳性的情况下(在步骤s03中为“是”),判定为在检体中存在s1/rbd-igg抗体(中和抗体)(步骤s05)。
70.接着,通过目视确认同时并列地被检测出的第二检测片12的第二检测窗132。并且,在捕捉抗体线tl2显色即为阳性的情况下(在步骤s07中为“是”),为存在np-igg抗体(参照图4的(a))。
71.当组合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时,第一种情况的判定为“有病毒的自然感染史,也产生了中和抗体(已获得)。判定a”(步骤s09)。
72.在第一种情况下,尽管获得了中和抗体,但不能确定其是否是通过疫苗接种引起的,例如如果被检者在检测前有接种过疫苗的事实,则认为中和抗体也可能是通过疫苗接
种而获得的。
73.《第二种情况》
74.接下来,对第二种情况的判定进行说明。在第一检测片11的捕捉抗体线tl1显色即为阳性的情况下(在步骤s03中为“是”),判定为存在(获得)s1/rbd-igg抗体(中和抗体)。但是,在该阶段,不清楚该中和抗体是通过疫苗接种而产生的(获得的)还是通过病毒感染(自然感染)而产生的。
75.另外,对于第二检测片12,在捕捉抗体线tl2未显色即为阴性的情况下(在步骤s07中为“否”),判定为不存在np-igg抗体(参照图4的(b))。
76.在此,如果仅从不存在np-igg抗体这一点出发,则能够判定为病毒的自然感染低。即,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检测片11中的阳性的结果是,在被检者没有接种疫苗的事实的情况下,判断为通过自然感染而产生了中和抗体,如果有接种疫苗的事实,则判断为通过接种疫苗而产生了中和抗体。
77.当这样组合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时,第二种情况的判定为“产生了中和抗体(已获得)。该中和抗体也有通过疫苗接种而获得的可能性。判定b”(步骤s11)。再次,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如果在检测前被检者有接种疫苗的事实,则可以说检体内的中和抗体是通过疫苗接种而获得的的可能性更高。
78.《第三种情况》
79.接下来,对第三种情况的判定进行说明。在第一检测片11的捕捉抗体线tl1未显色即为阴性的情况下(在步骤s03中为“否”),判定为不存在(未获得)s1/rbd-igg抗体(中和抗体)(步骤s13)。另外,在第二检测片12的捕捉抗体线tl2显色即为阳性的情况下(在步骤s15中为“是”),判定为存在np-igg抗体(参照图4的(c))。
80.在这种情况下,当组合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时,第三种情况的判定为“有病毒的自然感染史,但没有产生中和抗体。判定c”(步骤s17)。在第三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在检测前被检者有接种疫苗的事实,则能够判断为疫苗接种没有效果(还没有效果)。
81.《第四种情况》
82.接下来,对第四种情况的判定进行说明。在第一检测片11的捕捉抗体线tl1未显色即为阴性的情况下(在步骤s03中为“否”),判定为不存在(未获得)s1/rbd-igg抗体(中和抗体)。另外,在第二检测片12的捕捉抗体线tl2未显色即为阴性的情况下(在步骤s15中为“否”),判定为也不存在np-igg抗体(参照图4的(d))。
83.在这种情况下,当组合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时,第四种情况的判定为“没有病毒的自然感染史,也没有产生中和抗体。判定d”(步骤s19)。在第四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在检测前被检者有接种疫苗的事实,则能够判断为疫苗接种没有效果(还没有效果)。
84.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检测器具10和检测方法,能够从包括规定的疫苗的有效性在内的多个判定候补(图3的步骤s09、图4的(e)中所示的判定a,图3的步骤s11、图4的(f)中所示的判定b,图3的步骤s17、图4的(g)中所示的判定c和图3的步骤s19、图4的(g)的判定d)中导出一个判定。由此,能够以简便、迅速的方法检测、判定针对规定的病毒(例如,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的有效性,例如,虽然有接种过疫苗的事实但没有获得中和抗体(第三种
情况、第四种情况),或者在检体中存在中和抗体的情况下,其是通过病毒的自然感染而产生的,还是通过疫苗接种而产生的(第二种情况)等。
85.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检测方法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抗体的各种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不限于使用上述的检测器具10。
86.即,一种通过免疫层析法判定检体中有无第一抗体和第二抗体的检测方法,第一抗体是通过接种疫苗或感染规定的病毒而产生的抗体,第二抗体是通过感染病毒而产生的抗体,将检体滴到第一检测片11上,判定该检体中有无第一抗体,将同一检体滴到与第一检测片11不同的第二检测片12上,判定该检体中有无第二抗体,组合第一检测片11的检测结果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从包含检体中通过疫苗的接种而产生第一抗体的可能性在内的判定候补中导出一个判定。
87.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第一检测片11的检测结果为阳性,且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情况下,判定为检体中存在通过接种所述疫苗接种而产生了第一抗体的可能性。
88.《检测套件》
89.接下来,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套件3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套件30具备检测器具10和判定指南20。判定指南20是指基于第一检测片11的检测结果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能够判定包含通过接种规定的疫苗而产生抗体的可能性在内的检体的状态的指南。
90.判定指南20例如如图5的(a)所示,可以是纸面等与检测器具10分体的印刷物,也可以如图5的(b)所示,直接显示(印字)在检测器具10上。例如,在为纸面的判定指南20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印刷了如图3所示的流程图等的方式。另外,也可以如图4所示,将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即显色状态(的示意图)(图4的(a)~图4的(d))和基于其的判定(图4的(e)~图4的(e),判定a~判定d)作为一组进行印刷等。
91.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判定指南20也可以作为例如智能手机或个人计算机等的应用程序来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当启动应用程序时,例如,可以依次显示如图3所示的流程图那样的询问,通过按照该询问输入回答来显示判定a~判定d中的任意一个。另外,当启动应用程序时,也可以成组地显示图4所示的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显色状态(的示意图)和基于其的判定(判定a~判定d中的任意一个)。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当启动应用程序时转移到拍摄模式等,通过拍摄并发送实际的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来显示如图4的(e)~图4的(h)所示的判定a~判定d中的任意一个。
92.另外,判定指南20只要是检测者能够基于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的检测结果,容易地唯一地获取包括通过接种规定的疫苗而产生抗体的可能性在内的检体的状态(具体而言,是图4的(e)~图4的(h)所示的判定a~判定d中的任意一个),则可以是任意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的例子。
93.图6是表示判定指南20的另一例的图。上述的判定a~判定d是在未确定(不能确定)被检者有无疫苗接种的阶段的判定,图6所示的该例的判定指南20基于上述的判定a~判定d以及进一步的被检者有无疫苗接种(是否接种了疫苗的事实),能够进行更详细的判定。
94.即,在上述判定a中,如果被检者有疫苗接种的事实,则判定为“通过疫苗接种或自
然感染而产生了中和抗体”。向该检测套件30的使用者例如显示为“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而产生了中和抗体。(判定a-1)”等。
95.另外,在上述判定a中,如果被检者没有疫苗接种的事实,则能够判定为“通过自然感染而产生了中和抗体”。向使用者显示例如“存在通过自然感染而产生了中和抗体的可能性。(判定a-2)”等。
96.另外,在上述判定b中,如果被检者有疫苗接种的事实,则判定为“(由于第二检测片12的结果为阴性)通过疫苗接种而产生了中和抗体的可能性高”。向使用者显示例如“通过疫苗而产生了中和抗体的可能性高。(判定b-1)”等。
97.另外,在上述判定b中,如果被检者没有疫苗接种的事实,则判定为“(由于第一检测片11为阳性)中和抗体存在通过自然感染而产生的可能性”。向使用者显示例如“存在通过自然感染而产生了中和抗体的可能性。(判定b-2)”等。
98.另外,在上述判定c中,如果被检者有疫苗接种的事实,则判定为“虽然接种了疫苗,但没有产生中和抗体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虽然有自然感染史,但由此也没有产生中和抗体”。向使用者例如显示“(通过疫苗)可能没有产生中和抗体。有自然感染史。(判定c-1)”等。
99.另外,在上述判定c中,如果被检者没有疫苗接种的事实,则判定为“有自然感染史,但(通过自然感染)没有产生中和抗体”。向使用者例如显示“有自然感染史,但没有产生中和抗体。(判定c-2)”等。
100.另外,在上述判定d中,如果被检者有疫苗接种的事实,则判定为“虽然接种了疫苗,但没有产生中和抗体的可能性高。没有自然感染史”。向使用者显示例如“可能没有通过疫苗产生中和抗体。没有自然感染史。(判定d-1)”等。
101.另外,在上述判定d中,如果被检者没有疫苗接种的事实,则判定为“没有自然感染史,没有产生中和抗体”。向使用者例如显示“没有自然感染史,也没能产生中和抗体。(判定d-2)”等。另外,对于中和抗体的未获得者,例如,也可以显示“请接种疫苗”等通知。
102.此外,图6所示的判定流程可以显示为作为判定指南20的例如图3所示的流程图(步骤s09、s11、s17、s19)之后的流程,也可以例如根据作为判定指南20的图4所示的判定结果,使使用者选择疫苗接种的有无,导出图6所示的最终判定a-1~d-2,也可以通过应用程序等导出图6所示的最终判定a-1~d-2。
103.如果使用如图6所示的判定指南20,则使用者得到最终判定a-1~d-2的结果,因此能够更简易且唯一地掌握被检者的状态。
104.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
105.例如,在一个检测器具10中,也可以设置多个滴下窗130。即,也可以分别对第一检测片11用和第二检测片12用设置滴下窗130,将同一检体从各自的滴下窗130滴下。
106.另外,虽然示出了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沿着壳体13的宽度方向并列配置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沿着壳体13的长度方向以两者串列地排列(相互分离)的方式配置。但是,当将检测片11、12串列地配置时,有可能难以视觉辨认各自的显色状态。另外,检体的滴下也需要进行两次。另一方面,在并列配置的情况下,例如如图4所示,容易将各检测片11、12的显色状态识别为汇总的图案,与判定指南20等的比较也变得容易。另外,如图1所示,能够共用样品垫111,能够通过一次检体的滴下向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供给
检体。
107.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检测的抗体为igg抗体的情况,但也可以是igm抗体,也可以是其他的免疫球蛋白。
108.另外,样品垫111和吸收垫114不限于第一检测片11和第二检测片12兼用的结构,也可以设置在每个检测片11、12上。
109.另外,第一标记体含有部112的标记抗体lb1、第二标记体含有部122的标记抗体lb2、对照用抗体c1、c2可以分别是不同的抗体,也可以是其中至少一组是相同的抗体。
110.此外,本发明的检测器具10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11.附图标记说明
112.10 检测器具
113.11 第一检测片
114.12 第二检测片
115.20 判定指南
116.30 检测套件
117.111 样品垫
118.112 第一标记体含有部(结合垫)
119.113 第一检测部(膜过滤器)
120.114 吸收垫
121.122 第二标记体含有部(结合垫)
122.123 第二检测部(膜过滤器)
123.130 滴下窗
124.131 第一检测窗
125.132 第二检测窗
126.c1、c2 对照用抗体
127.cl1 对照用抗体线
128.cl2 对照用抗体线
129.t1、t2 捕捉抗体
130.tl1 捕捉抗体线
131.tl2 捕捉抗体线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