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神经内科用癫痫发作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8 13:05: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神经内科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内科用癫痫发作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癫痫是指由脑部神经元的过度放电引起的一种急性、反复发作、阵发性的大脑功能紊乱,表现为意识、运动、植物神经和精神障碍。癫痫发作是神经内科的常见急症,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率最高。癫痫发作突然,特别是大发作,必须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若错过时机或处理不当,常可危及生命。
3.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以大发作较为常见,以突然意识丧失和全身抽搐为特征,又称为全身强直-阵发性发作,约占50%,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发作前大多无任何先兆症状,少数患者先感到短暂不适、头痛、头晕等。典型的发作开始即意识丧失、大叫一声跌倒,接着四肢及躯干出现伸性强直或角弓反张,持续约10~20秒后转成间隙的痉挛,约1~2分钟后突然停止,患者由发作中的呼吸暂停、面色苍白转为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伴有大小便失禁。发作后意识和呼吸逐渐恢复,但仍感乏力、全身酸痛和昏睡。
4.大发作通常包括先后出现的三种状态,分别为:
5.1.强直抽搐状态
6.应对时注意防咬伤,看到癫痫患者大发作时,千万不要惊慌,在强直抽搐时,应将一条毛巾或手绢拧成麻花状,垫在上下大牙(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和口腔内软组织;轻按保护患者四肢发生强烈抽动时,可轻轻按住肢体,跟着抽搐的势头稍稍用一些力量加以保护,但千万不可试图用强力去终止抽搐的发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因用力与抽搐的作用方向相反时,可能造成关节脱臼甚至骨折。
7.2.昏睡状态
8.强直抽搐停止后患者转入昏睡,这时要将患者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帮助排出口腔内分泌物,防止吸入气道而引起吸入性肺炎;
9.3.癫痫持续状态
10.如患者昏睡中神志还不清楚,仍不能安静,乱动乱闹,这时要对患者进行精心的照料,避免误伤别人和自伤。大发作频繁发生时,称为癫痫持续状态,要尽快到附近医院治疗。
11.强直抽搐状态和昏睡状态需要医护人员或者家属进行相应的防护,目前的防护主要依赖人工进行,依赖医护人员或者家属的经验,容易防护不当,如不能及时发现癫痫发作造成延迟防护,尤其是癫痫发作无征兆不好做预防,除了一直监护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还如上述的用强力去终止抽搐的发作而造成关节脱臼甚至骨折。
12.因此,需要一种神经内科用癫痫发作防护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癫痫发作的防护依赖人工持续监护患者的发病状
态、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及时防护、防护时依赖医护人员或者家属的防护理论和防护经验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神经内科用癫痫发作防护装置,其包括壳体、底板、多个升降机构和控制器,所述壳体形成向下的开口,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压力检测垫、升降框架、第一升降驱动组件、外展内收框架、外展内收驱动组件、固定板、第二升降驱动组件和固定带,其中:
14.所述压力检测垫平铺在所述升降框架的上端,用于检测上方的患者施加的压强;
15.所述升降框架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方;
16.在所述外展内收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外展内收框架沿靠近/远离所述外展内收框架的竖直中心轴线可运动地安装于所述升降框架;
17.在所述第二升降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固定板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外展内收框架;
18.所述固定带固定于所述固定板;
19.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压力检测垫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升降驱动组件的控制端、所述外展内收驱动组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升降驱动组件的控制端均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为:
20.获取时间t内患者行走时施加的压强范围为p
min-p
max

21.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的压力检测垫检测到患者施加的压力,并且均小于p
min

22.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其围成的封闭区域内的升降机构的第一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各自的升降框架上升,或者,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围成的封闭区域外的第一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各自的升降框架下降;
23.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的外展内收驱动组件驱动其朝向外部的外展内收框架向外展开;
24.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的第二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固定板上升至高于压力检测垫的位置。
25.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升降机构内:
26.压力检测垫、升降框架、第一升降驱动组件、外展内收框架、外展内收驱动组件、固定板、第二升降驱动组件和固定带均为同等数量的多个,并且一一对应地均匀布置在所述升降框架的竖直轴线的周侧。
2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升降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升降气缸和第一导向柱,其中:
28.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的作用端向上延伸并固定至所述升降框架;
29.所述第一导向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升降框架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导向柱穿过的导向孔。
30.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框架包括上升降板、下升降板和固定在所述上升降板与所述下升降板之间的立柱,所述下升降板的上表面形成外展内收滑槽,所述外展内收滑槽沿靠近/远离所述升降框架的竖直轴线水平延伸;
31.所述外展内收框架包括上外展内收板和下外展内收板,所述下外展内收板的底部形成与所述外展内收滑槽配合的外展内收凸起,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上外展内收板。
3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升降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升降气缸和第二导向柱,其中:
33.所述第二升降气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下外展内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升降气缸的作用端向上延伸并固定于所述上外展内收板的下表面。
34.进一步的,所述外展内收驱动组件包括第三升降气缸、作用块和受力块,其中:
35.所述第三升降气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上升降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升降气缸的作用端向下延伸并固定于所述作用块;
36.所述作用块的外侧面形成上大下小的锥形的作用面;
37.所述受力块固定于所述下外展内收板到所述升降框架近的一侧,所述受力块的内侧上方形成于所述作用面抵接的受力面。
38.进一步的,所述作用面形成有导向凸起,所述导向凸起沿与所述作用面的母线平行的方向延伸;
39.所述受力面形成有与所述导向凸起间隙配合的导向凹槽。
40.进一步的,所述上外展内收板的上表面固定有转台,所述固定板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台内。
4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42.通过检测癫痫未发作(行走状态,与地面的接触为一脚或两脚)与发作时(无法保持行走状态,倒下后与地面的接触为身体,接触面积增大、压强减小)患者施加的压强差,来判断是否发作,当发作时,将固定板自动升起,从而在固定带的绑缚作用下可将患者的躯干、头部或者四肢固定在固定板上;
43.通过患者对压力检测垫施加的压强(截面面积)的变化来判断癫痫是否发作,判断可靠性高;
44.癫痫未发作时,所有的升降机构的压力检测垫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为患者行走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
45.癫痫发作时,患者神经错乱、无法站立,从站立状态倒下,从而增大了与压力检测垫的接触面积,患者施加给压力检测垫的压强减小,受患者身体压迫的升降机构以及其内部的升降机构(假如有)相对于身体外部的升降机构上升,从而为外展内收框架、固定板、第二升降驱动组件和固定带的横向外展提供了空间,然后朝向患者身体外部的外展内收框架在外展内收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进行外展,然后第二升降驱动组件驱动驱动固定板、固定于固定板上的固定带上升至患者的身体外侧并紧邻患者身体,从而可将患者的身体或四肢通过固定带固定于固定板,方便操作;
46.同时,由于受到患者施加的压力的升降机构(或者由其围成的封闭区域内的升降机构)相对于其他升降机构形成高度差,该高度差使得医护人员或者家属能够快速走至躺下的患者附近、将患者的躯干或四肢通过固定带绑缚在固定板上。
附图说明
47.图1为一种神经内科用癫痫发作防护装置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的为癫痫未发作下升降机构的状态,并且为了清楚示出升降机构的内部结构,未画出壳体和底板;
48.图2为图1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9.图3为一种神经内科用癫痫发作防护装置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画出了壳体和底板;
50.图4为图3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1.图5为升降机构一实施例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升降机构未动作;
52.图6为升降机构的工作原理图;
53.图7为图6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中:
55.1、壳体;
56.2、底板;
57.3、升降机构;31、压力检测垫;32、升降框架;321、上升降板;322、下升降板;3221、外展内收滑槽;323、立柱;33、第一升降驱动组件;331、第一升降气缸;332、第一导向柱;34、外展内收框架;341、上外展内收板;342、下外展内收板;3421、外展内收凸起;35、外展内收驱动组件;351、第三升降气缸;352、作用块;3521、作用面;35211、导向凸起;353、受力块;3531、受力面;35311、导向凹槽;354、转台;36、固定板;37、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71、第二升降气缸;372、第二导向柱;38、固定带;39、弹性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58.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9.参见图1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用癫痫发作防护装置,旨在为癫痫间歇发作患者提供一个活动空间,以使得能够自动监控癫痫患者是否发作,发作后进行相应动作,以解放宝贵的医护资源和家属的看护,其包括壳体1、底板2、多个升降机构3和控制器,所述壳体形成向下的开口,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压力检测垫31、升降框架32、第一升降驱动组件33、外展内收框架34、外展内收驱动组件35、固定板36、第二升降驱动组件37和固定带38,其中:
60.所述压力检测垫平铺在所述升降框架的上端,用于检测上方的患者施加的压强;
61.所述升降框架在所述第一升降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底板上方;
62.在所述外展内收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外展内收框架沿靠近/远离所述外展内收框架的竖直中心轴线可运动地安装于所述升降框架;
63.在所述第二升降驱动组件的驱动下,所述固定板可升降地安装于所述外展内收框架;
64.所述固定带固定于所述固定板;
65.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压力检测垫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升降驱动组件的控制端、所述外展内收驱动组件的控制端、所述第二升降驱动组件的控制端均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为:
66.获取时间t内患者行走时施加的压强范围为p
min-p
max

67.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的压力检测垫检测到患者施加的压力,并且均小于p
min

68.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其围成的封闭区域内的升降机构的第一升降
驱动组件驱动各自的升降框架上升,或者,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围成的封闭区域外的第一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各自的升降框架下降;
69.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的外展内收驱动组件驱动其朝向外部的外展内收框架向外展开;
70.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的第二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固定板上升至高于压力检测垫的位置。
71.通过检测癫痫未发作(行走状态,与地面的接触为一脚或两脚)与发作时(无法保持行走状态,倒下后与地面的接触为身体,接触面积增大、压强减小)患者施加的压强差,来判断是否发作,当发作时,将固定板自动升起,从而在固定带的绑缚作用下可将患者的躯干、头部或者四肢固定在固定板上;
72.通过患者对压力检测垫施加的压强(截面面积)的变化来判断癫痫是否发作,判断可靠性高;癫痫未发作时,所有的升降机构的压力检测垫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为患者行走活动提供了活动空间;癫痫发作时,患者神经错乱、无法站立,从站立状态倒下,从而增大了与压力检测垫的接触面积,患者施加给压力检测垫的压强减小,受患者身体压迫的升降机构以及其内部的升降机构(实际情况下,患者躺在压力检测垫时的姿态可能会发生仅向周围的升降机构施加压力、而不向内部的升降机构施加压力,如患者趴在压力检测垫并背部向上拱起时,此时,被触发的升降机构(上述的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和其内部升降机构保持同步上升、或同步不动、其他升降机构下降,避免患者身体中部没有升降机构所支撑造成的患者身体中部不能受支撑而引起的跌落风险)相对于身体外部的升降机构上升,从而为外展内收框架、固定板、第二升降驱动组件和固定带的横向外展提供了空间,然后朝向患者身体外部的外展内收框架在外展内收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进行外展,然后第二升降驱动组件驱动固定板、固定于固定板上的固定带上升至患者的身体外侧并紧邻患者身体,从而可将患者的身体或四肢通过固定带固定于固定板,方便操作;同时,由于受到患者施加的压力的升降机构(或者由其围成的封闭区域内的升降机构)相对于其他升降机构形成高度差,该高度差使得医护人员或者家属能够快速走至躺下的患者附近、将患者的躯干或四肢通过固定带绑缚在固定板上。另外,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可通过第一升降驱动组件、外展内收驱动组件或第二升降驱动组件启动时的声音、震动来判断防护装置启动,从而第一时间进入壳体内进行绑缚固定带的操作;为了使得医护人员或者患者家属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患者的癫痫发作,还可设置报警器,报警器安置在医护人员处、患者家属附近,或者通过app方式集成在智能移动终端(如手机),当通过压力检测垫上的压力检测传感器判断患者癫痫发作,则报警器启动,发出声音、图像、震动等提示。
73.上述的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的一种具体情形为,n=5,m=10。亦即,该10个升降机构以及该10个升降机构内的其他升降机构保持同步上升或者同步静止。
74.另外,为了避免绑缚过紧而造成的患者的关节脱臼,固定带采用弹力带。使得患者抽搐时,能够具有一定的活动自由度。
75.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所述升降机构内:
76.压力检测垫、升降框架、第一升降驱动组件、外展内收框架、外展内收驱动组件、固定板、第二升降驱动组件和固定带均为同等数量的多个(图中示出为四个的情形),并且一一对应地均匀布置在所述升降框架的竖直轴线的周侧。亦即,呈环状均匀分布在升降框架
的竖直轴线的周侧,从而使得,每个升降机构的外展内收框架、外展内收驱动组件一一对应,亦即每个外展内收框架均由且仅由一个外展内收驱动组件进行驱动,从而保证其运动的独立性,亦即,使得第n、第n 1、...和第n m个升降机构的外展内收驱动组件驱动其朝向外部的外展内收框架能够向外展开。并且,每个压力检测垫内安装有外展内收框架数量相等的压力检测传感器,并且压力检测传感器的位置与外展内收框架的位置相对应
7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升降驱动组件的一种形式为,其包括第一升降气缸331和第一导向柱332,其中:
78.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升降气缸的作用端向上延伸并固定至所述升降框架,第一升降气缸的控制端与控制器信号连接;
79.所述第一导向柱的下端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升降框架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导向柱穿过的导向孔。
8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升降框架包括上升降板321、下升降板322和固定在所述上升降板与所述下升降板之间的立柱323,所述下升降板的上表面形成外展内收滑槽3221,所述外展内收滑槽沿靠近/远离所述升降框架的竖直轴线水平延伸;
81.所述外展内收框架包括上外展内收板341和下外展内收板342,所述下外展内收板的底部形成与所述外展内收滑槽配合的外展内收凸起3421,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上外展内收板,从而为外展内收框架的运动进行导向,使得外展内收框架仅能沿靠近/远离升降框架的竖直轴线的方向运动。
82.另外,下外展内收板与升降框架之间安装弹性复位件39,如弹簧,在外展内收框架外展时,弹性复位件被拉伸,在外展内收框架复位时,弹性复位件在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进行内收,从而使得外展内收驱动组件撤去动力后外展内收框架进行自动复位。
8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升降驱动组件的一种具体形式为,其包括第二升降气缸371和第二导向柱372,其中:
84.所述第二升降气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下外展内收板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升降气缸的作用端向上延伸并固定于所述上外展内收板的下表面。
85.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外展内收驱动组件的一种形式为,其包括第三升降气缸351、作用块352和受力块353,其中:
86.所述第三升降气缸的缸体固定于所述上升降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三升降气缸的作用端向下延伸并固定于所述作用块;
87.所述作用块的外侧面形成上大下小的锥形的作用面3521;
88.所述受力块固定于所述下外展内收板到所述升降框架近的一侧,所述受力块的内侧上方形成于所述作用面抵接的受力面3531。
89.外展内收框架需要外展时第三升降气缸下降,作用块被向下驱动,作用表面斜向下、向外挤压受力面,在该斜向下、向外的作用力下,受力块、与受力块固定为一体的下外展内收板沿远离升降框架的竖直轴线方向运动,从而将外展内收框架向外推,从而使得固定板上升后能够从压力检测垫外露出,以固定患者的身体。
9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作用面形成有导向凸起35211,所述导向凸起沿与所述作用面的母线平行的方向延伸;
91.所述受力面形成有与所述导向凸起间隙配合的导向凹槽35311。由于作用面、受力
面分别为圆锥形表面(准确地说,作用面为外圆锥面,受力面为内圆锥面),因此,发明人发现在使用时,由于零件制造、装配等精度的影响,作用块会相对于受力块发生转动的现象,从而使得作用面的一部分从受力面上脱离,不利于下外展内收板的滑动,同时偏转的作用块与其邻近的作用块发生碰撞、摩擦,从而不利于稳定运行,因此通过导向凸起与导向凹槽的配合,避免了作用块相对于受力块的转动,从而保证了传动的稳定性,也使得作用块与受力块之间的作用力沿导向凹槽的方向,避免作用块偏转后该二者之间的作用力与导向凹槽形成夹角造成该滑动副(导向凸起与导向凹槽的滑动配合)受横向力而引起的过度磨损甚至被从根部剪断。
92.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上外展内收板的上表面固定有转台354,所述固定板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转台内。固定板绕转台转动,使得,固定板可转动至需要的角度,以使得患者的身体能够方便地通过固定带绑缚在固定板上。如将固定板转动至与四肢的长度方向相同,从而可通过沿固定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固定带将患者的四肢进行绑缚。
9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94.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95.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96.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