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保护结构的高稳定性计算机电缆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18:29: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保护结构的高稳定性计算机电缆。


背景技术:

2.计算机电缆属于电气装备用电缆,本电缆适用于额定电压500v及以下对于防干扰性要求较高的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仪器仪表。计算机电缆在现代化的电气设备中,以及机房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在屏蔽特性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并且在阻燃特征上以及避免机械外力破坏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用作很好的信号传输,因此一旦损坏,对于整个设备系统的伤害很大。另外,现有的计算机电缆在使用时,特别在有些场合内还存在鼠蚁的隐患,由于计算机电缆特殊的包层结构,容易导致鼠蚁噬咬带来的隐患,一方面时噬咬到电缆内部时,会导致电缆的损坏,直接影响电缆的使用。另一方面是由于电缆很长,人工巡检往往工作量大,且小的噬咬破口有时不能及时发现和维护,这种无法及时发现的隐患对于电缆的长期稳定使用更加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3.发明目的:本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保护结构的高稳定性计算机电缆。
4.技术方案:一种具有保护结构的高稳定性计算机电缆,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护层、绕包层、内护层、铠装层、第一外屏蔽层、第二外屏蔽层以及外阻燃层,所述外阻燃层内具有多个计算机缆芯,所述计算机缆芯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内阻燃层、内屏蔽层以及隔氧层,所述隔氧层内具有多个计算机线芯,所述计算机线芯包括绝缘层以及位于绝缘层内的导体;所述绕包层和内护层之间还具有保护单元。
5.进一步地,所述保护单元包括螺旋缠绕所述内护层的缠绕管以及多个用于对所述缠绕管进行定位的条形定位板;所述缠绕管的外侧具有沿着缠绕管方向延伸的外侧螺旋凹槽,所述缠绕管的内侧具有沿着缠绕管方向延伸的内侧螺旋凹槽,所述缠绕管内还具有隔板将缠绕管内空间分隔为第一螺旋通道和第二螺旋通道,所述外侧螺旋凹槽处还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螺旋通道连通的第一连通孔,所述内侧螺旋凹槽处还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螺旋通道连通的第二连通孔;所述条形定位板的内侧和外侧均为弧面状,所述条形定位板内侧抵接所述内护层,外侧抵接所述绕包层,所述条形定位板的内侧等间距分布有多个用于容纳所述缠绕管的限位凹槽;所述内护层的外侧还具有多个条形凹槽。
6.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定位板的数量为2-6个。
7.进一步地,多个条形定位板呈环形等间距分布。
8.进一步地,所述内护层外侧的多个条形凹槽呈环形等间距分布。
9.进一步地,所述外阻燃层的计算机缆芯的数量为7个。
10.进一步地,单个隔氧层内的计算机线芯的数量为2个。
11.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计算机缆芯的数量以及计算机芯线的数量也可以选择其他
合适的数量。
12.进一步地,单个条形定位板上,相邻的两个限位凹槽的间距在25-100cm之间。
13.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根据电缆的规格,相邻的两个限位凹槽之间的间距也可以设置得更长或者更短。
14.进一步地,所述绕包层为阻水绕包层;所述外阻燃层为云母绕包层;所述铠装层为钢丝铠装层;所述内屏蔽层、第一外屏蔽层均为铜丝编织屏蔽层;所述第二外屏蔽层为复合屏蔽层;所述隔氧层由聚烯烃材料制成;所述外护层和内护层均为聚乙烯层。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旋通道的两端的其中一端敞口,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能够连接注气单元;所述第二螺旋通道的其中一端敞口,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能够连接药液注液单元。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长度均小于20cm。
17.进一步地,在有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两个保护盒,其中一个保护盒容纳所述缠绕管的一端以及这一端所具有的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另一个保护盒用于容纳所述缠绕管的另一端。
18.进一步地,两个保护盒均被所述计算机电缆穿过。
19.进一步地,每个保护盒由两个壳体拼接而成,能够闭合或打开。
20.进一步地,所述保护盒由金属材料制成或者由工程塑料制成。
21.从而保护盒对露出来的缠绕管的端部以及第一、二连接管进行保护,避免噬咬。
22.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使用保护盒,只需要使缠绕管的两端位于鼠蚁无法噬咬的位置即可,例如安装在鼠蚁无法进入的机柜内部等。
23.进一步地,所述缠绕管呈扁平状,所述外侧螺旋凹槽和内侧螺旋凹槽均为扁平状。
24.进一步地,所述注气单元向所述第一螺旋通道注气时能够同时检测第一螺旋通道内的气压。
25.进一步地,所述药液注液单元能够向所述第二螺旋通道内注入药液。
26.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定位板由塑料制成或者由橡胶制成。
27.进一步地,所述缠绕管由塑料制成或者由橡胶制成。
28.另外,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的具有保护结构的高稳定性计算机电缆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29.1)制作所述计算机缆芯、缠绕管和条形定位板,在所述计算机缆芯外制备所述外阻燃层,在所述外阻燃层外制备所述第二外屏蔽层,在第二外屏蔽层外制备所述第一外屏蔽层,在第一外屏蔽层外制备所述铠装层,在所述铠装层外挤塑所述内护层;
30.2)将所述缠绕管包围缠绕所述内护层,用多个条形定位板包裹所述内护层并对所述缠绕管进行定位,并绕包所述绕包层;
31.3)在绕包层外挤塑所述外护层;并加工所述外护层,使得缠绕管的两端露出,在第一螺旋通道的一端安装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在第二螺旋通道的一端安装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
32.另外,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根据上述的具有保护结构的高稳定性计算机电缆的维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33.1)在第一连接管处安装注气单元,将第一螺旋通道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封闭,
并将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螺旋通道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封闭,利用注气单元注气,在注气的同时利用注气单元的气压检测功能检测第一螺旋通道内的气压,当气压达到第一设定值后,停止注气,并持续监测第一螺旋通道内气压设定时间,在设定时间后,当第一螺旋通道内的气压仍大于等于第二设定值,则拆卸所述注气单元,解除对第一螺旋通道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的封闭,并解除对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螺旋通道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的封闭,维护结束;在设定时间后,当第一螺旋通道内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设定值时,则拆卸所述注气单元,解除对第一螺旋通道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的封闭,并解除对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螺旋通道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的封闭,并转到步骤2);
34.2)在第二连接管处安装药液注液单元,利用药液注液单元向第二螺旋通道内注入药液,直至药液从第二螺旋通道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溢出,维护结束;当注入设定量的药液后,药液仍不能从第二螺旋通道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溢出,则转到步骤3)
35.3)暂停所述计算机电缆的使用,并对所述计算机电缆进行人工巡检。
3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设定值等于第一设定值的95%。
37.设置比第一设定值略小的第二设定值,是为了应对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在设定时间内,气压减小量很小时,仍认定为外护层没有被咬破。
38.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电缆具有多层阻燃隔氧以及多层屏蔽的效果,并且内部含有较多数量的计算机缆芯,从而适用于机房等需要复杂信号传输的设备之间的连接。
39.另外,本技术的电缆具有保护机构,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电缆是够被咬破等问题的检测,并且当出现问题时,能够采取临时性的补救措施,从而为后续计算机电缆的维护提供充足的时间。
附图说明
40.图1为电缆示意图;
41.图2为a区域放大图;
42.图3为电缆为缠绕管和条形限位管与内护层配合示意图;
43.图4为b区域放大图;
44.图5为缠绕管和条形限位管与内护层分离示意图;
45.图6为c区域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46.附图标记:1外护层;2绕包层;3缠绕管;3.1第一螺旋通道;3.1.1第一连通孔;3.1.2外侧螺旋凹槽;3.2第二螺旋通道;3.2.1第二连通孔;3.2.2内侧螺旋凹槽;3.5隔板;4.1内护层;4.1.1条形凹槽;4.2铠装层;4.3第一外屏蔽层;4.4第二外屏蔽层;4.5外阻燃层;4.6内阻燃层;4.7内屏蔽层;4.8隔氧层,4.9绝缘层;4.10导体;5条形定位板;5.1限位凹槽。
47.如图所示,一种具有保护结构的高稳定性计算机电缆,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护层1、绕包层2、内护层4.1、铠装层4.2、第一外屏蔽层4.3、第二外屏蔽层4.4以及外阻燃层4.5,所述外阻燃层4.5内具有多个计算机缆芯,所述计算机缆芯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内阻燃层4.6、内屏蔽层4.7以及隔氧层4.8,所述隔氧层4.8内具有多个计算机线芯,所述计算机线芯
包括绝缘层4.9以及位于绝缘层4.9内的导体4.10;所述绕包层2和内护层4.1之间还具有保护单元。所述保护单元包括螺旋缠绕所述内护层的缠绕管3以及多个用于对所述缠绕管3进行定位的条形定位板5;所述缠绕管3的外侧具有沿着缠绕管3方向延伸的外侧螺旋凹槽3.1.2,所述缠绕管3的内侧具有沿着缠绕管3方向延伸的内侧螺旋凹槽3.2.2,所述缠绕管3内还具有隔板3.5将缠绕管内空间分隔为第一螺旋通道3.1和第二螺旋通道3.2,所述外侧螺旋凹槽3.1.2处还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螺旋通道3.1连通的第一连通孔3.1.1,所述内侧螺旋凹槽3.2.2处还具有多个与所述第二螺旋通道3.2连通的第二连通孔3.2.1;所述条形定位板5的内侧和外侧均为弧面状,所述条形定位板5内侧抵接所述内护层4.1,外侧抵接所述绕包层2,所述条形定位板5的内侧等间距分布有多个用于容纳所述缠绕管3的限位凹槽5.1;所述内护层4.1的外侧还具有多个条形凹槽4.1.1。所述条形定位板5的数量为4个;多个条形定位板5呈环形等间距分布;所述内护层4.1外侧的多个条形凹槽4.1.1呈环形等间距分布;所述外阻燃层4.5的计算机缆芯的数量为7个;单个隔氧层4.8内的计算机线芯的数量为2个。单个条形定位板5上,相邻的两个限位凹槽5.1的间距在25-100cm之间。所述绕包层2为阻水绕包层;所述外阻燃层4.5为云母绕包层;所述铠装层4.2为钢丝铠装层;所述内屏蔽层4.7、第一外屏蔽层4.3均为铜丝编织屏蔽层;所述第二外屏蔽层4.4为复合屏蔽层;所述隔氧层4.8由聚烯烃材料制成;所述外护层1和内护层4.1均为聚乙烯层。所述第一螺旋通道3.1的两端的其中一端敞口,另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管(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一连接管能够连接注气单元;所述第二螺旋通道3.2的其中一端敞口,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管(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二连接管能够连接药液注液单元。
48.本实施例的具有保护结构的高稳定性计算机电缆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制作所述计算机缆芯、缠绕管3和条形定位板5,在所述计算机缆芯外制备所述外阻燃层4.5,在所述外阻燃层4.5外制备所述第二外屏蔽层4.4,在第二外屏蔽层4.4外制备所述第一外屏蔽层4.3,在第一外屏蔽层4.3外制备所述铠装层4.2,在所述铠装层4.2外挤塑所述内护层4.1;步骤2)将所述缠绕管3包围缠绕所述内护层4.1,用多个条形定位板5包裹所述内护层4.1并对所述缠绕管3进行定位,并绕包所述绕包层2;步骤3)在绕包层2外挤塑所述外护层1;并加工所述外护层1,使得缠绕管3的两端露出,在第一螺旋通道3.1的一端安装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在第二螺旋通道3.2的一端安装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
49.本技术的电缆如图所示,在内护层层的内部,含有多个计算机缆芯,因此电缆的复合程度高,能够处理的信息能力强,并且由于具有多层屏蔽、多层阻燃的层状结构,因此具有很好的阻燃、屏蔽特性,非常适合作为计算机电缆使用。另外在加工完内护层之后,利用条形定位板将缠绕管限位,并绕包所述绕包层,接着挤塑外护层,从而由于缠绕管的内侧和外侧均具有螺旋凹槽,并且外侧具有条形定位板,再绕包所述绕包层,挤塑所述外护层,因此实际上,缠绕管内侧和外侧处在挤塑外护层后还是又具有一定的间隙空间,并且在外护层没有被咬破的情况下,是完全密闭的空间。所述条形定位板缠绕管在机械特性上起到缠绕保护电缆的作用,也客观上起到更好的抗压、抗拉效果。另外,还有利于电缆的维护。具体如下,本实施例的具有保护结构的高稳定性计算机电缆的维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0.步骤1)在第一连接管处安装注气单元,将第一螺旋通道3.1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封闭,并将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螺旋通道3.2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封闭,利用注气单元注气,在注气的同时利用注气单元的气压检测功能检测第一螺旋通道内的气压,当气压达
到第一设定值后,停止注气(此时第一螺旋通道内的气压较大,远大于外部大气压),并持续监测第一螺旋通道内气压设定时间,在设定时间后,当第一螺旋通道内的气压仍大于等于第二设定值(说明外护层没有被咬破,缠绕管处的空间仍然是密闭空间),则拆卸所述注气单元,解除对第一螺旋通道3.1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的封闭,并解除对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螺旋通道3.2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的封闭,维护结束;在设定时间后,当第一螺旋通道内的气压小于所述第二设定值时(说明出现了漏气的情况,破除的外护层被咬破,从而此处的绕包层内的空间出现了不密封,因此此时存在了一定的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则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噬咬,从而损坏到电缆的内部,影响电缆的正常使用),则拆卸所述注气单元,解除对第一螺旋通道远离第一连接管的一端的封闭,并解除对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螺旋通道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的封闭,并转到步骤2);
51.步骤2)在第二连接管处安装药液注液单元,利用药液注液单元向第二螺旋通道3.2内注入药液,直至药液从第二螺旋通道3.2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溢出,维护结束(此时,由于填充了驱鼠驱虫的药液,并且电缆使用产生的热量有利于药液的进一步挥发,内护层处的条形凹槽有利于药液气味的传播,从而在这种情况下,鼠蚁不会继续噬咬电缆,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电缆的正常使用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为电缆的维护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可以充充足的时间进行系统的维护,电缆的更换等,否则如果不能阻止电缆维护检修更换期间鼠蚁的进一步噬咬,则存在使用的安全隐患);当注入设定量的药液后,药液仍不能从第二螺旋通道3.2远离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溢出(这种情况下,说明缠绕管可能都被咬破了,以至于药液不能顺着第二螺旋通道输送到另一端,说明电缆受损非常严重,因此应该立即停止电缆的使用,避免发生安全隐患),则转到步骤3);
52.步骤3)暂停所述计算机电缆的使用,并对所述计算机电缆进行人工巡检。
53.尽管本发明就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示意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只要不超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