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

2022-11-23 18:25: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监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十四五”末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在医疗需求之外,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如何给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更好的照料,帮他们提高生存质量,减轻家人负担?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为应对我国老年人口中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不足而出台的试点制度。截止2020年,该制度已接受服务老年人约44万人,而上海市长护险信息库共有约2.8万名具有资质的护理服务人员。各上海长护险定点居家服务机构、为老服务中心都面临着部分项目开展受到限制的考验,例如:被服务对象跌倒、受伤、走丢等情况层出不穷,护理员的出于被服务对象的安全考虑,不得不在管理服务上花费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人力成本,降低了原有的服务工作的效率。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升温,疫情常态化使得人们逐渐接受了繁琐的程序,但是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护理员的工作量。
3.目前的监管方案处理人力监管及上门突击检查,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集中在采用gps电子围栏技术与id卡扫卡的两大“打卡”模式。这两种模式存在以下缺陷:
4.①
使用gps的方案
5.目前护理人员上门进行常护险服务时,采用的数字化监管系统多为利用gps电子围栏技术进行定位。由于gps技术在城市及楼宇环境下定位精度相对较低,不得不采取围栏技术增加打卡范围,否则护理员来到老人家中后可能出现实际定位点漂移不在老人的家中造成正常护理无法打卡的情况。而在采用了定位围栏技术后,在护理人员进入被照护老人小区区域时,电子围栏即判断护理员到达老人家中,便可进行打卡,生成护理服务日志。虽然可以有效避免此情况(正常服务但无法打卡)的发生,但是造成了护理员在没有来到老人家中便可进行打卡的问题。正是由于gps系统定位偏差造成了这种两难的局面。
6.护理人员可以利用这一漏洞,在与老人达成“共识”后,在护理时间进入小区(而不到老人家里)或老人家楼下进行打卡,生成护理服务记录从而获得工资。
7.②
使用id卡的方案
8.使用id卡打卡的情况下,由于采用的是巡更模式,即护理员带着读卡器来到老人家中,在服务前后分别使用读卡器读取老人家中id卡的数据,生成服务记录。采用此方案的优势在于成本相对较低,普通读写终端就能完成打卡;且id卡使用较为灵活,可以快读对老人进行“发卡”操作。
9.但是由于打卡机在护理员手中且具备可移动性,利用这一漏洞,护理员便可复制老人手中的id卡做出子卡,甚至直接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护理时间“自助”打卡,而由于此类“骗保”行为通常存在老人和护理员“双赢”的局面,被护理老人并不会阻止护理员这样进行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以解决现有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系统监管过程中存在的利用gps监管系统误差进行虚假打卡、id卡易于复制而虚假打卡等问题。
1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包括:
12.rfid标签,设置为由护理员佩戴,用于获取及存储护理员的护理信息;
13.rfid读卡器,设置于监护场所,用于在所述rfid标签位于射频读取范围内时进行读取护理信息;
14.云服务器,设置为与所述rfid读卡器通信,以获取所述护理信息并进行护理信息管理,并根据所述护理信息中的护理记录时间判断记录状态,以进行护理记录的正常或异常标记。
15.可选的,还包括:摄像头,设置在所述监护场所的出入口,用于获取护理员的图像信息并上传至所述云服务器,所述云服务器在获取所述图像信息及护理信息时判定所述护理记录为有效记录,否则为无效记录。
16.可选的,还包括:护理记录数据库,设置于所述云服务器或本地服务器,用于存储所述护理记录,以及分析所述护理记录以生成正常或异常标记的判定标准。
17.可选的,所述护理记录数据库设置为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分析所述护理记录以得到所述判定标准的时间阈值。
18.可选的,还包括:护理记录可视化系统,设置于本地服务器、pc端及/或移动终端,用于对所述护理记录进行可视化显示。
19.可选的,所述云服务器进行护理信息管理时,首先对当前识别的rfid标签的护理信息进行判断,如其对应的护理记录为空或对应的护理状态不是待确认状态,则为该rfid标签对应的护理员创建新的护理记录并标记为待确认状态;如其对应的护理记录不为空且对应的护理状态为待确认状态,则继续记录最后读卡时间,如本次护理记录创建时间大于预设阈值则标记本次护理记录为正常。
20.可选的,所述云服务器进行定时巡检,查询状态为待确认的护理记录,判断护理开始时间距离当前时间间隔是否大于设置的第一时间阈值,如大于,则进一步判断所述时间间隔是否大于设置的第二时间阈值,如是,则标记当前护理记录为异常;其中,所述第二时间阈值小于所述第一时间阈值。
21.可选的,所述第一时间阈值为2小时;所述第二时间阈值为1小时。
22.可选的,所述rfid标签设置为由预设编码规则将所述护理信息写入标签数据,所述rfid读卡器设置为按所述预设编码规则读取所述标签数据以获取所述护理信息。
23.本发明提供的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通过采用rfid技术对护理员的护理状态进行监控,进而利用rfid技术的近场读写、终端固定、较难复制的三大特性,良好的解决了传统长护险护理员监控模式下采用gps或id卡进行护理打卡造成的虚假打卡问题。
24.同时,本发明的系统通过数据库数据对比判断护理员是否进行正常护理,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25.此外,由于本发明的系统采用摄像头配合rfid技术,可以对人员实施更精准的监控,防止出现误判。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发明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组成示意图;
28.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系统护理信息管理流程图;
29.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系统护理记录异常判断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1.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2.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33.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组成示意图。该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包括:
34.rfid标签10,设置为由护理员佩戴,用于获取及存储护理员的护理信息;
35.rfid读卡器20,设置于监护场所,用于在所述rfid标签位于射频读取范围内时进行读取护理信息;
36.云服务器30,设置为与所述rfid读卡器通信,以获取所述护理信息并进行护理信息管理,并根据所述护理信息中的护理记录时间判断记录状态,以进行护理记录的正常或异常标记。
37.该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通过设置rfid标签10进行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的护理信息的记录及存储,同时通过rfid读卡器20读取rfid标签10以获得rfid标签中存储的护理信息实现对护理员的护理信息管理。该系统可以通过rfid技术对护理员的上门服务情况进行检测,并利用通过云服务器30通过护理记录时间的记录,对护理记录的状态进行记录和判断,以进行护理记录的正常或异常标记,方便相关人员进行
监控及管理。
38.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监管系统还包括:摄像头。摄像头设置在监护场所的出入口,用于获取护理员的图像信息并上传至云服务器。云服务器在一次护理记录中获取到护理员的图像信息及对应的护理信息时,则判定护理记录为有效记录,否则为无效记录。通过摄像头配合rfid标签的使用,可以对护理人员实施更精准的监控,避免误判。其中,这里护理员的图像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使用机器视觉算法进行护理员的自动识别,以获取其身份信息等。同时,可以根据图像信息判断护理员进出小区的状态或者仅在小区门口停留,避免出现误判。
39.进一步优选的,该监管系统还包括:护理记录数据库,设置于云服务器或本地服务器,用于存储护理记录,以及分析护理记录以生成正常或异常标记的判定标准。
40.在优选实施例中的护理记录数据库设置为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分析护理记录以得到护理记录正常或异常判定标准的时间阈值。这种通过大数据分析处理得到时间阈值的方式将更加符合监控需求。此外,这里的时间阈值也可以为根据需要或经验进行改变而人为经验设置的时间间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设置。
41.进一步优选的,该监管系统还包括:护理记录可视化系统,设置于本地服务器、pc端及/或移动终端,用于对护理记录进行可视化显示。具体的,可以通过本地服务器、pc端及移动终端的网页或专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护理记录的可视化,或者通过设置在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app、小程序等进行可视化。
42.在优选实施例中该监管系统的云服务器进行护理信息管理时,首先对当前识别的rfid标签的护理信息进行判断,如其对应的护理记录为空或对应的护理状态不是待确认状态,则为该rfid标签对应的护理员创建新的护理记录并标记为待确认状态;如其对应的护理记录不为空且对应的护理状态为待确认状态,则继续记录最后读卡时间,如本次护理记录创建时间大于预设阈值则标记本次护理记录为正常。
43.具体的,参考图2所示,进行护理信息管理时,当护理过程开始后,护理员随身携带的rfid标签在经过监护场所(如出入口)设置的rfid读卡器时,读取rfid标签信息,并将读取的护理员携带的rfid标签信息发送至上位机(即云服务器),这里的rfid标签信息即为上述的护理信息。云服务器在获取rfid标签信息后,工作过程如下:
44.查询护理员当天最新护理记录,并判断护理记录是否为空:
45.如是,则创建新的护理记录,如否则进一步判断该记录状态是否为待确认;如该记录状态为待确认状态,则进一步判断该记录的最后读卡时间是否超过10分钟,如未超过10分钟,则将该护理记录读卡次数记录为 1次;如超过10分钟,则进一步判断该记录创建时间是否大于60分钟,如是,则将该护理记录标记为正常,记录为本次护理结束;
46.如该记录状态不是待确认状态,则创建新的护理记录;
47.创建新的护理记录后,标记该护理员状态为待确认状态;并将该护理记录读卡次数记录为 1次;
48.将该护理记录读卡次数记录为 1次后,当护理员完成护理后离开,则其携带的rfid标签经过监护场所(如出入口)的rfid读卡器,由rfid读卡器读取到标签信息,并执行以上流程进行护理记录的判断,以确定是否完成本次护理。
49.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进行护理记录时,上述的各个时间阈值也可设置为其他合
适的时间,如根据大数据分析后得到的时间阈值或人为经验设置的时间阈值。
50.在优选实施例中该监管系统的云服务器进行定时巡检,查询状态为待确认的护理记录,判断护理开始时间距离当前时间间隔是否大于设置的第一时间阈值,如大于,则进一步判断所述时间间隔是否大于设置的第二时间阈值,如是,则标记当前护理记录为异常;其中,所述第二时间阈值小于所述第一时间阈值。
51.其中,本实施例的上述第一时间阈值设置为2小时;而第二时间阈值设置为1小时。此外,这里的云服务器进行定时巡检的时间间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如根据大数据分析后得到的时间间隔或人为经验设置的时间间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52.具体的,参考图3所示,云服务器获取到rfid标签信息对应的护理记录,并进行定时巡检,这里设置为每小时执行一次巡检。执行巡检时的过程如下:
53.查询护理状态为待确认的护理记录,并判断护理记录开始时间是否大于当前时间2小时;
54.如大于当前时间2小时,则进一步判断最后读卡时间是否大于当前时间1小时,如是,则将该记录标记为异常。
55.在进一步的优选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中的rfid标签设置为由预设编码规则将护理信息写入标签数据。相应地,rfid读卡器设置为按照上述的预设编码规则读取rfid的标签数据以获取相应的护理信息。这里的预设编码规则是由本系统开发人员根据需要进行预设置,以便该系统中的rfid读卡器可以顺利读取符合本系统编码规则的标签数据,以及获得数据的读取时间并上传至服务器,进而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
56.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基于rfid技术的长护险护理员上门服务监管系统通过采用rfid技术对护理员的护理状态进行监控,进而利用rfid技术的近场读写、终端固定、较难复制的三大特性,良好的解决了传统长护险护理员监控模式下采用gps或id卡进行护理打卡造成的虚假打卡问题。
57.同时,本发明的系统在监护时可以将符合预设规则的标签数据及读取时间上传至服务器,并通过数据库数据对比判断护理员是否进行正常护理,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58.此外,由于本发明采用摄像头配合rfid技术,可以对人员实施更精准的监控,防止出现误判。
5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