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17:09: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技术特征:
1.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钢结构平台,所述钢结构平台自下而上依次设有第一层空间、第二层空间、第三层空间、第四层空间、第五层空间和第六层空间;所述第一层空间布置有极ⅰ阀厅、极ⅰ直流场、网侧配电装置室、网侧继电器室和第一空调机房,所述极ⅰ直流场和极ⅰ阀厅沿所述钢结构平台的长度方向依次紧邻布置,所述极ⅰ直流场靠近所述钢结构平台的前端,所述网侧配电装置室和所述网侧继电器室紧邻布置于所述钢结构平台的侧旁,且所述网侧配电装置室靠近所述钢结构平台的前端,所述第一空调机房布置于所述钢结构平台的前端且与所述网侧配电装置室紧邻;所述第二层空间布置有换流阀控制保护室、阀冷配电控制室和第一蓄电池室,所述换流阀控制保护室和所述海水阀冷配电控制室均位于所述网侧继电器室的正上方,且所述换流阀控制保护室靠近所述网侧配电装置室一侧,所述第一蓄电池室位于所述第一空调机房的正上方,所述极ⅰ直流场的上空区域、所述极ⅰ阀厅的上空区域和所述网侧配电装置室的上空区域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二层空间;所述第三层空间布置有阀冷控制保护室、交直流继电器室、第二空调机房和第二蓄电池室,所述第二空调机房和所述阀冷控制保护室均位于所述网侧配电装置室的正上方,且所述第二空调机房靠近所述钢结构平台的前端,所述交直流继电器室位于所述换流阀控制保护室和所述海水阀冷配电控制室的正上方,所述第二蓄电池室位于所述第一蓄电池室的正上方,所述极ⅰ直流场的上空区域和所述极ⅰ阀厅的上空区域分别贯通至所述第三层空间;所述第四层空间布置有10kv配电室、站用电室、柴油机室和第三蓄电池室,所述第三蓄电池室位于所述第二空调机房的正上方,所述10kv配电室位于所述阀冷控制保护室的正上方,所述站用电室位于所述交直流继电器室的正上方,所述柴油机室位于所述第二蓄电池室的正上方,所述极ⅰ直流场的上空区域和所述极ⅰ阀厅的上空区域分别贯通至所述第四层空间;所述第五层空间布置有极ⅱ阀厅、极ⅱ直流场、换流阀控制室和电缆间,所述极ⅱ阀厅位于所述极ⅰ阀厅的正上方,所述极ⅱ直流场位于所述极ⅰ直流场的正上方,所述电缆间位于所述第三蓄电池室、所述10kv配电室和所述站用电室的正上方,所述换流阀控制室位于所述柴油机室的正上方;所述第六层空间布置有换流变压器室和高压站用变室,所述换流变压器室位于所述电缆间的正上方,所述高压站用变室位于所述换流阀控制室的正上方,所述极ⅱ直流场的上空区域和所述极ⅱ阀厅的上空区域分别贯通至所述第六层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ⅰ直流场内设有第一桥臂电抗器和中性点回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ⅱ直流场内设有第二桥臂电抗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ⅰ阀厅与所述极ⅰ直流场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一穿墙套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ⅱ阀厅与所述极ⅱ直流场之间的隔墙上设有第二穿墙套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ⅰ阀厅内设有极ⅰ阀侧配电装置,所述极ⅰ阀侧配电装置靠近所述钢结构平台的后端。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ⅱ阀厅内设有极ⅱ阀侧配电装置,所述极ⅱ阀侧配电装置靠近所述钢结构平台的后端。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柴油机室沿所述钢结构平台的宽度方向分隔有3个紧邻布置的柴油机单间。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流变压器室沿所述钢结构平台的长度方向分隔有6个紧邻布置的换流变单间。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站用变室沿所述钢结构平台的宽度方向分隔有2个紧邻布置的高压站用变单间。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对称双极系统的海上换流站单平台布置结构,通过统筹考虑功能房间和辅助房间的布置需求,对空间布置结构进行了优化,同时规划了专门的电缆通道,这样既能保证了各设备之间电气连接的顺畅,又能最大程度减少平台尺寸,节省穿墙套管和用钢量;将每个阀厅的上下桥臂布置在一个房间内,两个极的阀厅上下层布置,减少了房间数量,进而减少了平台尺寸、节省了互连设备,有利于整个平台的紧凑化布置,降低平台制造和运输难度;在换流变压器室的下方布置电缆间,能够满足换流变两侧大截面高压汇流电缆敷设的转弯半径要求,避免对平台结构的影响;将网侧配电装置布置在极Ⅰ阀厅侧面的下方,提高了下层高度方向的空间利用率。率。率。


技术研发人员:刘生 孔志达 郝为瀚 郭金川 孙仕达 苏成 王建武 周敏 施世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09
技术公布日:2022/11/22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