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应用热电元件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11:28: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应用热电元件的模具温度调节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减少针对成膜(forming film)的加热及冷却周期而增大成膜的制造效率的技术。


背景技术:

2.[支援该发明的研发项目]
[0003]
[课题固有编号]d202010
[0004]
[部处名称]京畿道
[0005]
[研究管理专门机关](财)京畿道经济科学振兴院
[0006]
[研究项目名称]京畿道技术开发项目
[0007]
[研究课题名称]用于制造能够实现智能手机触摸玻璃的曲面部位保护和可在显示器上进行指纹识别的3d成膜的自动化的精密生产设备
[0008]
[贡献率]100%
[0009]
[主机研究所]韩国利迩乐公司(realook&company corp.)
[0010]
[研究期间]2020.3.1.~2021.5.31.
[0011]
就最新的智能机器而言,对前后表面使用了由强化玻璃或多种高分子材质的材料构成的薄膜等。另外,为了对智能机器赋予设计性或功能性要素,对相应材料的整体或一部分执行加工或成型,以使其具备曲率或一定倾斜度。
[0012]
另外,由于这种趋势,可预料到会制作如下的智能机器用薄膜:从占据当前智能机器用薄膜设计的大部分的左右或者上下左右相同的曲率形状,发展成按照薄膜的各个部位综合采用多种曲率和形状的薄膜。
[0013]
对智能机器用薄膜进行成型的主要原理如下:由于微观布朗运动,在提升薄膜的温度时,各高分子物质通过各自的温度依次达到分子具有活性而开始活动的温度即tg(玻璃化温度)和tm(熔融温度),通过利用该现象,能够使薄膜的温度达到各高分子物质的tg(玻璃化温度)和tm(熔融温度)之间而成型后再次下降到tg(玻璃化温度),通过该过程来执行成型。
[0014]
在现有技术的智能机器用薄膜成型中所使用的电子加热器根据发热体而分为石英管、碳、卤素、ptc、近红外线、陶瓷等,并且与该电子加热器分开使用空冷、水冷方式等的冷却装置,以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并缩短周期。但是,在利用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时,存在如下问题:会在发热和冷却方面耗费时间过长,并且为了进行该冷却需要单独的冷却装置,这导致制造装置的能效降低且成膜制造时间增加。
[0015]
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1266375号(发明名称:成型器及利用其的成型方法)中公开了一种成型器,其包括:成型单元,具备用于对薄膜进行热加压而将薄膜成型为规定形状的模具;以及空气单元,用于在成型单元进行加压动作时对所述模具供给空气,所述成型单元包括:薄膜堆叠部,供多个薄膜层叠;薄膜分离部,用于从薄膜堆叠部提取单张的薄膜;薄膜供给部,用于使经过单张分离得到的薄膜移动至成型单元;以及薄膜排出部,用于将成型的
薄膜从成型单元排出至外部,并且该成型器还包括通过压缩机动作的薄膜移送单元,所述空气单元从所述薄膜移送单元的压缩机获得空气的供给。
[0016]
现有技术文献
[0017]
专利文献
[0018]
专利文献0001:韩国授权专利第10-1266375号


技术实现要素:

[0019]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20]
为解决如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减少成膜的加热及冷却周期。
[0021]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构成一种装置,以再次利用对加热成膜的发热部进行冷却后所生成的热。
[0022]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并不限于上文中提及的技术问题,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可以根据下文中的描述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确理解。
[0023]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24]
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结构包括:模具,用于成膜的成型;加热壳体,具备底部墙体和侧墙体,所述底部墙体与所述模具的底面结合,且对所述模具进行支撑,所述侧墙体沿着所述底部墙体的周长方向形成,且形成为与所述模具隔开间隔而包围所述模具的侧面的形状;发热部,形成在侧墙体和所述模具之间,且向模具传递热;侧部热交换部,形成在发热部和所述侧墙体之间,且利用珀耳帖效应来冷却所述发热部,同时使所述侧墙体朝向散热;以及热传递流路,对加热空气提供流路,以使所述加热空气流动至所述底部墙体的内部空间,所述加热空气为在所述侧部热交换部和所述侧墙体之间的空间被加热的空气。
[0025]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发热部可以具备led,所述led朝向所述模具照射光。
[0026]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热传递流路可以具备:下部流路,是形成在所述底部墙体的内部的空间;以及侧部流路,作为所述侧部热交换部和所述侧墙体之间的空间,与所述下部流路连结。
[0027]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墙体还可以具备向上排气口,所述向上排气口通过将所述底部墙体的上部穿孔而形成且将所述下部流路和所述底部墙体的上部空间连结。
[0028]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墙体可以具备向下排气口,所述向下排气口通过将所述底部墙体的下部穿孔而形成且将所述下部流路和所述底部墙体的下部空间连结。
[0029]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下部热交换部,所述下部热交换部与所述底部墙体结合,所述下部热交换部的一部位从所述底部墙体的上部空间露出,所述下部热交换部的另一部位位于所述下部流路内,且所述下部热交换部利用珀耳帖效应加热所述底部墙体的上部空间且对所述底部墙体的下部空间进行冷却。
[003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风扇,所述风扇形成在所述侧部热交换部的上部,且对所述侧部热交换部和所述侧墙体之间的空间的所述加热空气提供流动压力。
[0031]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壳体还可以具备上部墙体,所述上部墙体与所述侧墙体结合且遮住所述加热壳体中的开放的上部的一部分,并对所述风扇进行支撑。
[0032]
为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的结构包括:模具,用于成膜的成型;加热壳体,具备底部墙体和侧墙体,所述底部墙体与所述模具的底面结合,且对所述模具进行支撑,所述侧墙体沿着所述底部墙体的周长方向形成,且形成为与所述模具隔开间隔而包围所述模具的侧面的形状;侧部热交换部,形成在所述模具和所述侧墙体之间,且利用珀耳帖效应朝向所述模具散热;热传递流路,对冷却空气提供流路,以使所述冷却空气流动至所述底部墙体的内部空间,所述冷却空气是在所述侧部热交换部和所述侧墙体之间的空间被冷却的空气。
[0033]
发明效果
[0034]
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效果如下:为了加热模具而使用led,因此能够对模具以及成膜实现迅速的发热及冷却,从而缩短成膜的成型时间,由此能够提高成膜的制造效率。
[0035]
并且,本发明的效果如下:通过贴附热电元件而将led冷却至一定温度并保持,由此能够防止led的光量下降和波长变化,增加led的寿命。
[0036]
本发明的效果不限定于上述效果,应理解为将能够根据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或者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构成推导出的所有效果都包括在内。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主视图。
[0038]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后视图。
[0039]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0040]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内部立体图。
[0041]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内部主视图。
[0042]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内部后视图。
[0043]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送部的主视图。
[0044]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臂部的主视图以及俯视图。
[0045]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臂部的主视图以及俯视图。
[0046]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模块的立体图。
[0047]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模块的内部侧视图。
[0048]
图12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模块的一个部位的放大图。
[0049]
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模块的内部俯视图。
[0050]
图1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对齐模块的立体图。
[0051]
图1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对齐模块的内部侧视图。
[0052]
图1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对齐模块的内部俯视图。
[0053]
图1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模块的立体图。
[0054]
图1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模块的内部侧视图。
[0055]
图19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模块的一个部位的放大图。
[0056]
图2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模块的内部俯视图。
[0057]
图21和图2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型模块的立体图。
[0058]
图2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型模块的内部侧视图。
[0059]
图2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型模块的内部俯视图。
[0060]
图2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的示意图。
[0061]
图2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下部模块的内部俯视图和侧视图。
[0062]
图2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0063]
图2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0064]
图2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0065]
图3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0066]
图31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67]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能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可见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例。并且,为了对本发明进行明确说明,在图中省略了与说明无关的部分,在说明书全文中对相似的部分标注了相似的附图标记。
[0068]
在说明书全文中,提及某一部分与另一部分“连结(电连接、接触、结合)”时,不仅包括“直接连结”的情况,还包括在它们之间隔着其他部件而“间接连结”的情况。另外,在提及某一部分“包括”某一结构要素时,若无其他相反记载,则不排除其他结构要素,表示还具备其他结构要素。
[0069]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特定实施例,并不旨于限定本发明。只要在上下文中不表示相反含义,则单数表述是包括复数表述的。本说明书中,应理解为“包括”或者“具有”等术语仅用于表示存在说明书中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者它们的组合,而不是预先排除一个或更多的其他特征、数字、步骤、动作、结构要素、部件或者它们的组合的可存在性或者可附加性。
[0070]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0071]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后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0072]
另外,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内部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的内部主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膜制造装置内部后视图。
[0073]
在各附图中,上部板610的方向为上,下部板620的方向为下,与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向为与底面垂直的垂直方向,通过这样的垂直方向来规定水平方向,下同。
[0074]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成膜制造装置包括:框架,具备上部板610和下部板620,且具备与上部板610和下部板620结合的多个边框支撑部630;移送部100,形成于框架的内部,且在框架的内部拾取成膜之后对成膜进行移动;投入模块200,与框架的下部结合,在收纳从外部传递来的成膜之后通过移送部100来拾取成膜;对齐模块300,与框架的下部结合,从投入模块200接收投入模块200拾取来的成膜,并提供成膜层叠而被移送部100对齐的空间;成型模块400,与框架的上部结合,且从对齐模块300接收对齐模块300拾取来的成膜,并对成膜执行成型;以及排出模块500,与框架的下部结合,且从成型模块400接收成型之后拾取来的成膜并收纳该成膜。并且,成型模块400可以形成至少一个以上。
[0075]
上部板610和下部板620可以分别形成为圆板状,在上部板610和下部板620可以形
成有多个边框支撑部630,从而可以在内部形成内部空间,该内部空间用于设置框架内部的各个结构。
[0076]
在框架的上端可以结合有上部模块710,该上部模块710在内部具备空间,在框架的下端可以结合有下部模块720,该下部模块720在内部具备空间且用于支撑并放置框架。在上部模块71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电源部711,该电源部711对用于执行运转的各个结构例如移送部100、投入模块200、对齐模块300、成型模块400以及排出模块500等供给电源。并且,在下部模块720的内部可以形成有控制部721,该控制部721对用于执行运转的各个结构例如移送部100、投入模块200、对齐模块300、成型模块400以及排出模块500等传递控制信号以进行控制。
[0077]
为了保护如上所述的框架、上部模块710以及下部模块720的结合体,可以形成用于罩住框架、上部模块710以及下部模块720的结合体的外部的壳体740。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成膜制造装置中,可以在将各个结构设置在一个壳体740内的一个装置中执行成膜的投入、对齐、成型以及排出的各工序,从而能够将成膜的生产效率最大化。
[0078]
边框支撑部630可以具备:主支撑体631,为t字形状的杆(bar),通过水平杆和垂直杆的结合而成;辅助支撑体632,为直线型杆,以平行于垂直杆的方向分别结合在t型杆的水平杆两端。这里,在边框支撑部630中,可以将辅助支撑体632朝向框架的上部而与上部板610结合的边框支撑部630称为第一边框支撑部,将辅助支撑体632朝向框架的下部与下部板620结合的边框支撑部630称为第二边框支撑部。
[0079]
边框支撑部630可以固定选自投入模块200、对齐模块300、成型模块400以及排出模块500中的任意一个。具体而言,第一边框支撑部的辅助支撑体632可以与上部板610结合且主支撑体631可以与下部板620结合,同时第一边框支撑部可以与设置在框架的上部的成型模块400结合,此时,成型模块400的两个侧部可以被第一边框支撑部的辅助支撑体632支撑,且成型模块400的下部可以被主支撑体631的水平杆支撑。
[0080]
并且,第二边框支撑部的辅助支撑体632可以与下部板620结合且主支撑体631可以与上部板610结合,同时第二边框支撑部可以与设置在框架的下部的投入模块200结合,此时,投入模块200的两个侧部可以被第二边框支撑部的辅助支撑体632支撑且投入模块200的上部可以被主支撑体631的水平杆支撑。可以以相同方式,将第二边框支撑部与对齐模块300以及排出模块500分别结合。
[0081]
如上所述,各个模块被各个边框支撑部630支撑,由此各个模块可以设置于一个框架,从而在最小的空间内形成多个模块,以增大设置空间效率。
[0082]
多个成型模块400分别可以沿着圆板状的上部板610的圆周方向以等间隔配置为放射状。另外,投入模块200、对齐模块300和排出模块500分别可以沿着下部板620的圆周方向以等间隔配置为放射状。并且,可以以框架的周长方向为基准,在各投入模块200、对齐模块300和排出模块500之间配置有成型模块400。
[0083]
具体而言,从图3中的各个门位置来看,以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成膜制造装置的情况为基准时,在成型模块400之间分别配置有投入模块200、对齐模块300和排出模块500。这样,在形成在框架的上部的多个成型模块400分别与投入模块200、对齐模块300和排出模块500交错配置,由此将在下文中说明的通过投入臂部110和排出臂部120进行的成膜的移送能够容易执行,而不受妨碍。
[0084]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移送部100的主视图,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臂部110的主视图以及俯视图,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臂部120的主视图以及俯视图。这里,图8的(a)是投入臂部110的主视图且图8的(b)是投入臂部110的俯视图,图9的(a)是排出臂部120的主视图且图9的(b)是排出臂部120的俯视图。
[0085]
如图7至图9所示,移送部100可以具备:投入臂部110,拾取成膜,且使层叠在对齐模块300的成膜对齐;排出臂部120,拾取在成型模块400成型的成膜;以及臂驱动器130,使投入臂部110上下移动或者旋转,且使排出臂部120上下移动或者旋转。这里,臂驱动器130的上端可以与上部板610结合,臂驱动器130的下端可以与下部板620结合。
[0086]
臂驱动器130可以具备:投入电机131,为线性电机且与投入臂部110结合而使投入臂部110上下移动;排出电机132,为线性电机且与排出臂部120结合而使排出臂部120上下移动;臂驱动支撑部133,在框架内部沿垂直方向延伸形成,且对投入电机131以及排出电机132进行固定支撑;以及臂驱动旋转电机134,与臂驱动支撑部133的下端结合,且使臂驱动支撑部133旋转。
[0087]
投入电机131可以具备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投入移送运转体131a,排出电机132可以具备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排出移送运转体132a。并且,投入臂部110可以与投入移送运转体131a结合而进行移动,排出臂部120可以与排出移送运转体132a结合而进行移动。
[0088]
这里,投入移送运转体131a和排出移送运转体132a可以具有磁力,在投入电机131的下部可以形成有投入移送制动器131b,该投入移送制动器131b利用磁力来阻止投入移送运转体131a下降,在排出电机132的下部可以形成有排出移送制动器132b,该排出移送制动器132b利用磁力来阻止排出移送运转体132a下降。据此,能够事先防止由投入移送运转体131a或者排出移送运转体132a的急剧下降导致的移送部100受损。
[0089]
投入臂部110可以具备拾取对齐单元,该拾取对齐单元通过调节与成膜的侧部接触的两侧平面的距离而使成膜对齐,且对成膜进行真空吸附而拾取成膜。另外,投入臂部110可以具备:外侧投入臂116,与拾取对齐单元的一侧结合;以及内侧投入臂115,与拾取对齐单元的另一侧和投入电机131结合。
[0090]
拾取对齐单元可以具备:外侧对齐杆112,形成为具有字形状且垂直方向剖面为长方形的杆(bar);内侧对齐杆111,是具有字形状且垂直方向剖面为长方形的杆(bar),且形成在与外侧对齐杆112相向的位置;以及间隔调节器113,与外侧对齐杆112以及内侧对齐杆111结合,且长度可变从而调节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之间的间隔。这里,外侧投入臂116的一端可以与外侧对齐杆112结合,内侧投入臂115的一端可以与内侧对齐杆111结合且内侧投入臂115的另一端可以与投入电机131结合。
[0091]
并且,拾取对齐单元可以具备投入拾取器114,该投入拾取器114形成在内侧对齐杆111或者外侧对齐杆112的下表面,对成膜进行真空吸附而拾取成膜。在以规定间隔隔开的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接近成膜之后,随着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之间的间隔减少,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与成膜的侧部接触并加压,从而使成膜对齐。并且,对齐后的成膜在被投入拾取器114拾取之后,随着内侧投入臂115的移动而移动。对此,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0092]
排出臂部120可以具备排出拾取器121,该排出拾取器121对成膜进行真空吸附而拾取成膜。另外,排出臂部120可以具备:外侧排出臂123,与排出拾取器121的一侧结合;以
及内侧排出臂122,与排出拾取器121的另一侧和排出电机132结合。这里,外侧排出臂123的一端可以与排出拾取器121的一侧结合,内侧排出臂122的一端可以与排出拾取器121的另一侧结合且内侧排出臂122的另一端可以与投入电机131结合。排出臂部120移动而使排出拾取器121拾取在成型模块400成型的成膜,之后成膜移动至排出模块500。对此,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
[0093]
投入臂部110和排出臂部120可以分别具备位移传感器。具体而言,可以在外侧投入臂116的另一端形成有作为位移传感器的投入位移传感器117,可以在外侧排出臂123的另一端形成有作为位移传感器的排出位移传感器124。投入位移传感器117将信号传递至控制部721,由此控制部721可以判断投入臂部110所具备的各个结构的位置,排出位移传感器124将信号传递至控制部721,控制部721可以判断排出臂部120所具备的各个结构的位置。据此,可以自动执行通过投入臂部110进行的成膜的拾取、对齐以及移动。另外,可以自动执行通过排出臂部120进行的成膜的拾取以及移动。因此,能够自动执行成膜的各个工序,从而连续执行成膜的成型制造。
[0094]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模块200的立体图,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模块200的内部侧视图,图12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模块200的一个部位的放大图。并且,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投入模块200的内部俯视图。
[0095]
如图10至图13所示,投入模块200可以具备:投入盒220,具备作为收纳成膜的空间的投入收纳空间221;投入薄膜移送体210,位于投入收纳空间221内,且将从外部传递来的成膜放置后进行直线移动;以及投入驱动器240,与投入薄膜移送体210结合,且长度可变从而使投入薄膜移送体210移动。
[0096]
并且,投入模块200还可以具备投入壳体290,该投入壳体290为具备内部空间的壳体,投入盒220可以形成在投入壳体290的内部空间。这里,投入驱动器240可以为线性电机。
[0097]
投入盒220还可以具备投入驱动器空间222,该投入驱动器空间222以与投入收纳空间221相邻的方式形成,且投入驱动器240的一个部位伸入该投入驱动器空间22中,投入盒220还可以具备投入盒分隔墙体223,用以将投入收纳空间221与投入驱动器空间222分隔开。
[0098]
并且,投入盒分隔墙体223可以形成有投入盒分隔墙体孔224,该投入盒分隔墙体孔224为沿着投入薄膜移送体210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孔。另外,投入模块200还可以具备投入薄膜移送支撑体230,该投入薄膜移送支撑体230的一端与投入驱动器240结合,另一端与投入薄膜移送体210结合,且以贯通投入盒分隔墙体孔224的方式形成。投入驱动器240可以使投入薄膜移送支撑体230沿着投入盒分隔墙体孔224进行直线移动,由此投入薄膜移送体210进行直线移动。这里,投入盒分隔墙体孔224的延伸方向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垂直方向为对角线的方向,由此投入薄膜移送体210可以形成为能够沿着相对于垂直方向为对角线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0099]
投入模块200还可以具备:投入垫250,将从投入薄膜移送体210接收来的成膜放置之后,将成型模传递至移送部100;以及投入传递部260,将位于投入薄膜移送体210的成膜传递至投入垫250。这里,投入垫250作为执行真空吸附的垫,移动至投入垫250的表面的成膜可以通过投入垫250的真空吸附被固定。另外,投入垫250和投入传递部260可以设置在投入壳体290的内部空间。
[0100]
并且,投入传递部260可以包括:薄膜供料器261,使位于投入薄膜移送体210的成膜滑动而移动至投入垫250;以及供料器驱动器262,与薄膜供料器261结合而使薄膜供料器261移动。另外,投入模块200还可以具备:滑动支撑体271,形成在投入盒220和投入垫250之间,且对从投入盒220滑动至投入垫250的成膜提供滑动面;以及薄膜供料器支撑体272,与投入壳体290的内侧面结合,且对薄膜供料器261进行支撑。
[0101]
薄膜供料器261可以具备:加压供料器体261a,通过进行旋转运动来推压位于投入薄膜移送体210的成膜,以使成膜在通过滑动支撑体271之后移动至投入垫250;以及供料器驱动体261b,一个部位与加压供料器体261a结合,且另一部位与供料器驱动器262结合且进行旋转运动。这里,加压供料器体261a和供料器驱动体261b以薄膜供料器261具有字形状的方式结合。
[0102]
在加压供料器体261a和供料器驱动体261b的结合部位形成有旋转孔261d,该旋转孔261d为供薄膜供料器261的旋转中心轴贯通的孔,从薄膜供料器支撑体272的上部表面突出的销即薄膜供料器支撑销272a可以以贯通旋转孔261d的方式形成。并且,薄膜供料器261可以具备供料器驱动孔261c,该供料器驱动孔261c为沿供料器驱动体261b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孔。
[0103]
供料器驱动器262可以具备:供料器旋转体262a,执行旋转,且在上部表面具备突出的供料器突起262b;以及供料器旋转电机262c,与供料器旋转体262a结合且对供料器旋转体262a传递旋转驱动力。并且,供料器突起262b与供料器驱动孔261c结合,供料器突起262b随着供料器旋转体262a的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旋转且沿着供料器驱动孔261c移动,同时使供料器驱动体261b旋转,以使加压供料器体261a旋转,最终可以使薄膜供料器261旋转。
[0104]
薄膜供料器261可以位于脱离投入盒220上部的位置进行待机,当用户将多个成型前的成膜放置在投入薄膜移送体210时,通过薄膜供料器261的旋转使加压供料器体261a移动至投入驱动器240上部,并且投入驱动器240运转,以使投入薄膜移送体210可以向投入盒220的上部方向移动。
[0105]
此时,投入薄膜移送体210可以移动至从投入壳体290的上端突出一个成膜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薄膜供料器261可以以擦过投入壳体290的上端的方式通过该上端,从而推压该成膜。被加压供料器体261a推压的成膜在从投入壳体290的上端移动至滑动支撑体271之后,再次从滑动支撑体271移动至投入垫250。
[0106]
投入模块200还可以具备:投入电离器281,通过防止投入壳体290内部的静电来防止成膜之间发生静电,从而在通过薄膜供料器261移动成膜时,使一个成膜和其他成膜容易进行分离的电离器(ionizer);投入垫压力传感器282,与投入垫250连结且测量投入垫250的真空压力的传感器;以及投入真空泵283,与投入垫250连结且对投入垫250提供真空压力。
[0107]
投入垫压力传感器282可以将针对投入垫250的真空压力的信息传递至控制部721,控制部721可以将控制信号传递至投入真空泵283,以控制投入垫250的真空压力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0108]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投入模块200在将多个成膜收纳到投入盒220之后,将成膜一个个自动移动至投入垫250,因此能够将用于成型的成膜以单个的形式自动供给,从而能
够提高针对成膜的自动工序效率。
[0109]
图1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对齐模块300的立体图,图1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对齐模块300的内部侧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对齐模块300的内部俯视图。
[0110]
如图14至图16所示,对齐模块300可以具备:对齐垫310,将从投入模块200传递来的成膜放置之后,在成膜被移送部100对齐时对成膜进行支撑;以及对齐驱动器320,与对齐垫310的下部结合,且使对齐垫310移动。并且,对齐模块300还可以具备对齐壳体350,该对齐壳体350为具有内部空间的壳体,对齐垫310和对齐驱动器320可以形成在对齐壳体350的内部空间。这里,对齐垫310的上部面积可以形成得小于成膜的下部面积。
[0111]
对齐垫310可以根据对齐驱动器320的运转来执行三维移动,这种对齐驱动器320的运转可以以与移送部100的拾取对齐单元的移动联动的方式执行。具体而言,通过拾取对齐单元的投入拾取器114从投入垫250拾取的成膜可以随着拾取对齐单元的移动而放置在对齐垫310上。
[0112]
此时,执行对齐垫310的三维移动,以使从拾取对齐单元解除拾取的、即从拾取对齐单元分离的成膜放置在对齐垫310上的准确位置。这种运转是可以通过内置于控制部721的程序来自动执行的。
[0113]
并且,若成膜放置于对齐垫310,则可以在拾取对齐单元中通过间隔调节器113的运转来增加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之间的间隔,并且使对齐垫310上升,以使成膜位于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之间。此时,当然能够执行对齐垫310的三维移动,以使对齐垫310位于准确的位置。
[0114]
若成膜通过对齐垫310的移动而位于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之间,则拾取对齐单元的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之间的间隔减少,成膜与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分别接触从而对成膜执行对齐。
[0115]
对齐垫310可以具备激光贯通孔311,该激光贯通孔311供通过成膜的激光束(laser beam)贯通。并且,对齐模块300还可以包括:投光部331,形成在对齐垫310的下部,且朝向激光贯通孔311照射激光束;以及受光部332,形成在对齐垫310的上部,且接受通过激光贯通孔311后的激光束。并且,受光部332可以将激光束的受光信息传递至控制部721。
[0116]
这里,受光部332可以被与边框支撑部630结合的受光部支撑架333支撑,投入臂部110能够避开与受光部332以及受光部支撑架333的碰撞而移动。另外,在从投光部331照射激光束时,可以使投入臂部110自动移动至不会给激光束的照射路径造成妨碍的位置。
[0117]
从投光部331照射的激光束可以在贯通激光孔之后,通过放置于对齐垫310的成膜而被受光部332接受。并且,可以对通过成膜的激光束的折射角进行测量,来判别是否有两张以上的成膜被放置于对齐垫310。
[0118]
具体而言,在放置一张成膜于对齐垫310情况下激光束通过一张成膜时在受光部332测量的激光束的折射角,与在放置两张成膜于对齐垫310的情况下激光束通过两张成膜时在受光部332测量的激光束的折射角相比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利用这种折射角的差异来判断是否放置有一张成膜于对齐垫310。
[0119]
在受光部332测量的激光束的折射角与基准折射角的值不同的情况下,控制部721判断为有两张以上的成膜放置于对齐垫310,可以将控制信号传递至警报灯、警告音产生器等,由此用户能够掌握成膜在对齐垫310上的放置是否发生了异常,其中该基准折射角值是
事先储存于控制部721的激光束相对于一张成膜的折射角值。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的成膜制造装置可以暂时停止。
[0120]
投入模块200还可以包括:对齐垫压力传感器341,为与对齐垫310连结,且对对齐垫310的真空压力进行测量的传感器;以及对齐真空泵342,与对齐垫310连结,且对对齐垫310提供真空压力。对齐垫压力传感器341可以将针对对齐垫310的真空压力的信息传递至控制部721,控制部721可以将控制信号传递至对齐真空泵342,从而控制对齐垫310的真空压力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0121]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确认到在对齐模块300中成膜对齐且有一个成膜位于对齐垫310,这样对齐的一个成膜可以放置于成型模块400的模具410,因此能够在模具410上准确的位置放置成膜,由此能够使成膜的成型误差最小化,从而提高已成型的成膜的质量。
[0122]
图1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模块500的立体图,图1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模块500的内部侧视图,图19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模块500的一个部位的放大图。并且,图2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排出模块500的内部俯视图。
[0123]
如图17至图20所示,排出模块500可以具备:排出盒510,具备作为收纳成膜的空间的排出收纳空间511;排出薄膜移送体530,位于排出收纳空间511内,且将从成型模块400传递来的成膜放置后进行直线移动;以及排出驱动器540,与排出薄膜移送体530结合,且长度可变,由此使排出薄膜移送体530移动。这里,可以将排出盒510、排出薄膜移送体530以及排出驱动器540的结合体称为排出单元。
[0124]
并且,排出模块500还可以具备排出壳体560,该排出壳体560为具备内部空间的壳体,排出盒510可以形成在排出壳体560的内部空间。这里,排出驱动器540可以为线性电机。
[0125]
如图17至图20所示,排出单元也可以形成为2个以上。但在下文中,以一个排出单元为基准进行说明。
[0126]
排出盒510还可以具备排出驱动器空间512,该排出驱动器空间512以与排出收纳空间511相邻的方式形成,且排出驱动器540的一个部位伸入该排出驱动器空间512中,排出盒510还可以具备排出盒分隔墙体513用以将排出收纳空间511和排出驱动器空间512分隔开。
[0127]
并且,排出盒分隔墙体513可以形成有排出盒分隔墙体孔514,该排出盒分隔墙体孔514为沿着排出薄膜移送体530的移动方向形成的孔。另外,排出模块500还可以具备排出薄膜移送支撑体520,该排出薄膜移送支撑体520的一端与排出驱动器540结合,另一端与排出薄膜移送体530结合,且以贯通排出盒分隔墙体孔514的方式形成。排出驱动器540可以使排出薄膜移送支撑体520沿着排出盒分隔墙体孔514进行直线移动,由此排出薄膜移送体530进行直线移动。这里,排出盒分隔墙体孔514的延伸方向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垂直方向为对角线的方向,由此排出薄膜移送体530可以形成为能够沿着相对于垂直方向为对角线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0128]
若排出臂部120的排出拾取器121将成型模块400中成型的成膜拾取之后进行移动而将成膜放置在排出薄膜移送体530上,则排出薄膜移送支撑体520通过排出驱动器540的运转而向远离排出盒510的上端的方向移动,由此排出薄膜移送体530也向远离排出盒的上端的方向移动,从而层叠在排出薄膜移送体530上的成膜可以被引入排出收纳空间511。
[0129]
排出模块500还可以具备排出电离器550,排出电离器550为通过防止排出壳体560内部的静电来防止成膜之间产生静电,从而使排出至外部的成膜的层叠体中各个成膜之间能够容易进行分离的电离器(ionizer)。
[0130]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排出模块500能够将多个成膜稳定地收纳到排出盒510之后进行保管,因此能够自动整理已成型的成膜,从而能够提高针对成膜的自动工序效率。
[0131]
图21和图2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型模块400的立体图。这里,图21是针对设置有压头420的状态下的成型模块400的立体图,图22是已将压头420分离后的状态下的成型模块400的立体图。并且,图2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型模块400的内部侧视图,图2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成型模块400的内部俯视图。
[0132]
如图21至图24所示,成型模块400可以具备:模具410,对成膜进行成型;压头420,位于与模具410对应的位置,且与模具410之间的距离是可变的;以及体积可变体430,与压头420结合,且具有弹性,通过气体的流入流出而体积可变。并且,成型模块400还可以具备:模具移送器,与模具410结合,且使模具410上下移动;以及成型壳体460,是具有内部空间的壳体。这里,模具410、压头420、体积可变体430以及模具移送器可以形成在成型壳体460的内部空间。
[0133]
并且,体积可变体430可以与随着体积可变体430的体积变化而位于模具410的成膜接触,从而对成膜加压,将成膜成型为3d形状。为此,成型模块400还可以具备:阀门451,使从外部接收的气体选择性地通过;以及成型泵452,形成在阀门451和体积可变体430之间,对通过阀门451向体积可变体430供给的气体提供压力。
[0134]
如上所述的体积可变体430可以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具体而言,可以由天然橡胶或者高分子物质形成。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对体积可变体430由如上所述的物质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非必须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具有弹性的其他物质形成。
[0135]
并且,体积可变体430可以为体积增加时的形状为棱角为曲面的长方体形状。据此,体积增加后的体积可变体430的底面与成膜接触,随着模具410上升,可以执行体积可变体430对模具410上的成膜加压的冲压工序。
[0136]
具体而言,体积可变体430在与成膜接触之前通过一部分气体的流入而局部发生膨胀后,再与成膜接触而固定成膜,在成膜和体积可变体430接触之后,剩余气体流入体积可变体430中使体积可变体430膨胀,由此可以根据具有弯折部位等的模具410的形状,对成膜进行3d成型。
[0137]
为了控制气体相对于如上所述的体积可变体430的流入流出,成型模块400可以具备对体积可变体430内气体的压力进行测量的气体压力传感器453。气体压力传感器453将针对体积可变体430内气体压力的信息传递至控制部721,控制部721将控制信号传递至成型泵452,以使成型泵452利用相应信息来控制体积可变体430内气体压力、即体积可变体430内气体量。
[0138]
模具移送器可以具备:模具支撑部441,对模具410进行支撑;模具移送驱动部,与模具支撑部441结合,且对模具支撑部441传递驱动力而使模具支撑部441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模具移送引导部443,与模具支撑部441结合,且对模具支撑部441的上下方向移动进行引导。
[0139]
模具支撑部441可以具备模具支撑部孔441a,该模具支撑部孔441a为从成型壳体
460的下部向上部方向贯通模具支撑部441的孔,在模具支撑部孔441a的内侧面可以具有内螺纹。并且,模具移送驱动部可以具备:模具移送旋转体,具有在外侧面形成有外螺纹的形状,且与模具支撑部孔441a的内螺纹进行螺纹结合并执行旋转运动;以及模具移送电机442,与模具移送旋转体结合,且向模具移送旋转体传递旋转驱动力。
[0140]
模具移送引导部443可以具备:板状的引导主体443e,与模具支撑部441结合;第一引导移动体443a,形成在模具移送引导主体443e的一侧,且具备第一引导孔,该第一引导孔为从成型壳体460的下部向上部方向贯通的孔;第二引导移动体443b,形成在模具移送引导主体443e的另一侧,且具备第二引导孔,该第二引导孔为从成型壳体460的下部向上部方向贯通的孔;第一引导杆443c,贯通第一引导孔而与第一引导移动体443a结合;以及第二引导杆443d,贯通第二引导孔而与第二引导移动体443b结合。这里,第一引导移动体443a和第二引导移动体443b可以具备圆柱体形状。
[0141]
若模具移送旋转体通过模具移送电机442的旋转而向一个方向旋转,则模具支撑部441可以上升,且与模具支撑部441结合的引导主体443e也会上升。此时,第一引导移动体443a被第一引导杆443c引导而上升一定距离,第二引导移动体443b被第二引导杆443d引导而上升一定距离,由此模具支撑部441会向一定方向上升,最终模具410可以向一定方向上升。
[0142]
另外,若模具移送旋转体通过模具移送电机442的旋转而向另一方向旋转,则模具支撑部441可以下降,且与模具支撑部441结合的引导主体443e也会下降。此时,第一引导移动体443a被第一引导杆443c引导而下降一定距离,第二引导移动体443b被第二引导杆443d引导而下降一定距离,由此模具支撑部441会向一定方向下降,最终模具410可以向一定方向下降。
[0143]
在对齐模块300中被投入拾取器114拾取并通过投入臂部110的移动而移动到模具410上之后的成膜,可以与投入拾取器114分离而被放置在模具410上,若成膜这样放置在模具410上,则通过基于臂驱动器130驱动的投入臂部110的移动,拾取对齐单元可以向成型壳体460的外侧移动。
[0144]
并且,模具支撑部441上升,从而模具410上的成膜上升,以靠近体积可变体430。此时,局部膨胀的体积可变体430与成膜接触,成膜被局部膨胀的体积可变体430加压。然后,气体向体积可变体430进一步流入,从而体积可变体430膨胀,由此实行对成膜的成型。
[0145]
在对成膜完成成型之后,模具410通过模具移送器的运转而下降,从而远离体积可变体430,若模具410这样远离体积可变体430,则通过成型泵452的运转而填充到体积可变体430的气体在依次经过成型泵452和阀门451之后,向成型模块400的外部排出。
[0146]
通过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多个成型模块400中分别自动执行成膜的成型,因此能够大量获得已成型的成膜,并且利用体积可变体430来对成膜进行成型,因此能够以成膜具备弯折部位等的方式容易对成膜进行3d成型。
[0147]
图2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730的示意图。如图25所示,投入模块200、对齐模块300、成型模块400以及排出模块500可以分别具备对接连接器730,以获得供电以及接收控制信号。具体而言,可以在投入壳体290的外侧面、对齐壳体350的外侧面、成型壳体460的外侧面或者排出壳体560的外侧面,形成有对接连接器730。可以通过这样形成的对接连接器730,对各个模块内所具备的各个结构传递电源或者控制信号。
[0148]
壳体740可以具备能够确认框架的内部的多个门。具体而言,壳体740可以具备:投入门741,形成在与投入模块200对应的位置,且能够进行开闭而用于确认投入模块200的内部;对齐门742,形成在与对齐模块300对应的位置,且能够进行开闭而用于确认对齐模块300的内部;排出门743,形成在与排出模块500对应的位置,且能够进行开闭而用于确认排出模块500的内部;以及成型门744,形成在与成型模块400对应的位置,且能够进行开闭而用于确认成型模块400的内部。
[0149]
用户可以在开放投入门741之后,向投入盒220投入成型前的成膜的集合体。另外,用户可以在开放排出门743之后,从排出盒510排出已成型的成膜的集合体。另外,用户可以在开放对齐门742之后,去除层叠有两张以上的成膜。并且,用户可以在开放成型门744之后,替换设置在成型模块400内的模具410。
[0150]
图2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下部模块720的内部俯视图和侧视图。图26的(a)可以示出下部模块720的内部俯视图,图26的(b)可以示出下部模块720的内部侧视图。
[0151]
如图26所示,下部模块720可以具备:板状的下部模块下板722,形成在下部板620的下部;以及下部模块支撑体723,形成在下部板620和下部模块下板722之间,且分别与下部板620和下部模块下板722结合。这里,下部模块下板722对多个下部模块支撑体723进行支撑,多个下部模块支撑体723对下部板620进行支撑,从而可以形成下部模块720的内部空间。
[0152]
可以以与下部模块720相同的结构来形成上部模块710,具体而言,上部模块710可以具备:板状的上部模块上板712,形成在上部板610的上部;以及上部模块支撑体713,形成在上部模块上板712和上部板610之间,且分别与上部模块上板712和上部板610结合。这里,上部板610对多个上部模块支撑体713进行支撑,多个上部模块支撑体713对上部模块上板712进行支撑,从而可以形成上部模块710的内部空间。
[0153]
下面,对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进行说明。
[0154]
图2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立体图,图28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剖视图,图2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剖视图。图28和图29中,箭头可以示出加热空气的流动路径。
[0155]
如图23所示,成型模块400还可以具备温度调节装置800,该温度调节装置800对模具410进行加热。温度调节装置800与模具支撑部441的上端结合,且模具410与温度调节装置800的底部墙体811结合。据此,可以随着模具支撑部441的移动,模具410移动,同时温度调节装置800移动。
[0156]
如图27至图29所示,温度调节装置800可以具备:加热壳体810,具备底部墙体811和侧墙体812,该底部墙体811与模具410的底面结合,且对模具410进行支撑,该侧墙体812沿着底部墙体811的周长方向形成,且形成为与模具410隔开间隔而包围模具410的侧面的形状;发热部820,形成在侧墙体812和模具410之间,且向模具410传递热;侧部热交换部830,形成在发热部820和侧墙体812之间,且利用珀耳帖效应来冷却发热部820,同时朝向侧墙体812散热;以及热传递流路,对加热空气提供流路,以使在侧部热交换部830和侧墙体812之间的空间被加热的空气即加热空气向底部墙体811的内部空间流动。
[0157]
为了增加模具410加热时隔热效果,加热壳体810可以由合成树脂形成。但是,形成加热壳体810的材料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利用适合隔热的所有材料。
[0158]
发热部820可以具备:led821,朝向模具410照射光;以及led支撑体822,对led821进行支撑。led821可以以贯通led支撑体822的方式设置,led821可以与侧部热交换部830接触。
[0159]
这里,发热部820可以具备多个led821。并且,多个发热部820配置在模具410的四个侧面,从各个发热部820向模具410照射led821的光,led821的热以对流方式传递至模具410以及成膜,从而可以对模具410以及成膜进行加热。
[0160]
侧部热交换部830可以与发热部820的led支撑体822结合,且与侧墙体812的内侧面隔开间隔形成,由此在侧部热交换部830和侧墙体812之间形成空间。为了实现珀耳帖效应(peltier effect),侧部热交换部830可以具备作为热电元件的侧部热电元件。
[0161]
如上所述,通过贴附热电元件而将led821冷却至一定温度并保持,由此能够防止led821的光量降低和波长变化,能够增加led821的寿命。
[0162]
并且,由于为了加热模具而使用led821,所以能够对模具410以及成膜实现迅速的发热及冷却,缩短成膜的成型时间,由此能够提高成膜的制造效率。
[0163]
热传递流路可以具备:下部流路852,为形成在底部墙体811的内部的空间;以及侧部流路851,作为侧部热交换部830和侧墙体812之间的空间,与下部流路852连结。另外,侧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31可以以与led821接触的方式形成,侧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32可以以朝向侧部流路851的方式形成。据此,通过发光而加热的led821的热可以向侧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31传递,侧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32可以被加热而散热。
[0164]
并且,温度调节装置8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风扇860,该风扇860形成在侧部热交换部830的上部,且对侧部热交换部830和侧墙体812之间的空间的加热空气提供流动压力,加热壳体810还可以包括上部墙体813,该上部墙体813与侧墙体812结合且遮住加热壳体810中的开放的上部的一部分,并对风扇860进行支撑。这里,上部墙体813可以具有中央区域穿孔的板的形状。
[0165]
在上部墙体813可以形成有具有孔形状的上部孔,上部墙体813可以具备多个上部孔。并且,可以在各个上部孔中引入风扇860而形成,这种风扇860可以吸入加热壳体810外部的空气,而朝向侧部流路851喷出。
[0166]
在结合侧墙体812和上部墙体813时,为了使吸入到风扇860的外部的空气即外气容易流动,上部墙体813可以形成为与侧部热交换部830的上端隔开间隔,可以在上部墙体813的下部表面和侧部热交换部830的上端之间的空间形成阻隔墙体814。这里,如图28和图29所示,阻隔墙体814的上端可以与上部墙体813的下部表面的末端结合,阻隔墙体814的下端可以结合在侧部热交换部830的上端和led支撑体822的上端之间。
[0167]
如图28所示,作为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一实施例,底部墙体811可以具备向上排气口811a,该向上排气口811a通过将底部墙体811的上部穿孔而形成,且将下部流路852和底部墙体811的上部空间连结。向上排气口811a可以以与模具410相邻的方式形成,由此提高向上排气口811a排出的加热空气和模具410之间的热传递效率。
[0168]
如上所述,通过下部流路852的加热空气可以通过向上排气口811a而从模具410的下部向上部方向排出。据此,将从被侧部热交换部830加热的led821获得的热以对流的方式再次向模具410侧供给,由此能够再次利用热能。由于这种能量的再利用,能够减少成膜成型时间而提高成膜的制造效率。
[0169]
如图29所示,作为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二实施例,底部墙体811可以具备向下排气口811b,该向下排气口811b通过将底部墙体811的下部穿孔而形成,且将下部流路852和底部墙体811的下部空间连结。并且,温度调节装置800还可以具备下部热交换部840,该下部热交换部840与底部墙体811结合,且该下部热交换部840的一部位从底部墙体811的上部空间露出,另一部位位于下部流路852内,且利用珀耳帖效应加热底部墙体811的上部空间并对所述底部墙体811的下部空间进行冷却。
[0170]
下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42可以从底部墙体811的上部空间露出,下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41可以形成在下部流路852内。并且,为了实现珀耳帖效应(peltier effect),下部热交换部840可以具备作为热电元件的下部热电元件。
[0171]
在侧部流路851生成的加热空气会通过下部流路852,此时,加热空气随着通过下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41而被冷却,且加热空气的热被传递至下部热交换部840。据此,下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42可以被加热,下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42的热以对流的方式被热传递至模具410。这里,下部热交换部840可以以与模具410相邻的方式形成,由此增加了从下部热交换部840向模具410传递的热。
[0172]
在温度调节装置800形成有向下排气口811b的情况下,可以在加热壳体810的下部形成有加热壳体支撑架880,这种加热壳体支撑架880的下端可以与模具支撑部441的上端结合。据此,加热壳体810的下端与模具支撑部441的上端隔开间隔而形成空间,由此能够使排出至向下排气口811b的加热空气容易流动。
[0173]
如图28和图29所示,各个实施例被区分示出,当然可以在一个温度调节装置800同时形成向上排气口811a以及向下排气口811b、下部热交换部840。
[0174]
如上所述,在形成有温度调节装置800的情况下,体积可变体430的厚度(从压头420的下部表面到体积可变体430下端的垂直距离)可以形成为大于上部墙体813的下部表面和模具410的上部表面之间的距离。据此,体积增加后的体积可变体430通过上部墙体813的开口部而容易通过体积可变体430来进行模具410上成膜的成型。
[0175]
图3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剖视图,图31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剖视图。
[0176]
如图30和图31所示,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包括:加热壳体810,具备底部墙体811和侧墙体812,该底部墙体811与模具410的底面结合,且对模具410进行支撑,该侧墙体812沿着底部墙体811的周长方向形成,且形成为与模具410隔开间隔而包围模具410的侧面的形状;侧部热交换部830,形成在模具410和侧墙体812之间,且利用珀耳帖效应而朝向模具410散热;热传递流路,对冷却空气提供流路,以使在侧部热交换部830和侧墙体812之间的空间被冷却的空气即冷却空气向底部墙体811的内部空间流动。
[0177]
这里,不同于上述的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一实施例以及第二实施例,在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三实施例以及第四实施例中,可以不形成发热部820。即,可以不设置有led821和led支撑体822。
[0178]
并且,如图30和图31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装置800中,可以形成有向下排气口811b。具体而言,底部墙体811可以具备向下排气口811b,该向下排气口811b通过将底部墙体811的下部穿孔而形成,且将下部流路852和底部墙体811的下部空间连结。
[0179]
另外,在加热壳体810的下部可以形成有加热壳体支撑架880,这种加热壳体支撑架880的下端可以与模具支撑部441的上端结合。据此,加热壳体810的下端与模具支撑部441的上端隔开间隔而形成空间,由此能够使排出至向下排气口811b的冷却空气容易流动。
[0180]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冷却空气被排出至向下排气口811b,由此能够防止冷却空气向模具410流动的同时,还能够防止因冷却空气而在下部流路852内发生结露的现象。
[0181]
在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侧部热交换部830可以形成在模具410和侧墙体812之间的空间,侧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31可以以朝向侧部流路851的方式形成,侧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32可以以朝向模具410的方式形成。并且,作为从外部提供的空气即外气被供给至风扇860。
[0182]
据此,通过风扇860的外气被侧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31冷却而成为冷却空气,这种冷却空气的流动方向与上述的加热空气相同。并且,可以通过从外气传递至侧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31的热来加热侧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32,侧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32可以朝向模具410来散热。可以通过这样散发的热来加热模具410以及成膜。
[0183]
在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四实施例中,冷却空气也可以与加热空气同样,通过下部热交换部840,在冷却空气通过下部热交换部840的情况下,冷却空气的余热被传递至下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41而使冷却空气进一步被冷却,而下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42则被传递至下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41的冷却空气的余热加热,从而使下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42的热可以以对流方式传递至模具410。
[0184]
在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在结合侧墙体812和上部墙体813时,为了使吸入到风扇860的外部的空气即外气容易流动,上部墙体813可以形成为与侧部热交换部830的上端隔开间隔,可以在上部墙体813的下部表面和侧部热交换部830的上端之间的空间形成阻隔墙体814。这里,如图30和图31所示,阻隔墙体814的上端可以与上部墙体813的下部表面的中间部位结合,阻隔墙体814的下端可以结合在侧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31的上端和侧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32的上端之间。
[0185]
通过形成如上所述的阻隔墙体814来防止模具410周围的空气流入侧部流路851中,从而提高侧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32对外气的发热效率。并且,如上所述通过形成阻隔墙体814,以使外气仅与侧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31的上部接触,从而能够提高侧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831的冷却效率,同时能够防止侧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832的温度降低。
[0186]
对于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三实施例,其余具体事项与对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一实施例进行的说明中对应的事项相同。
[0187]
并且,对于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四实施例,其余具体事项与对本发明的温度调节装置800的第二实施例进行的说明中对应的事项相同。
[0188]
下面,对利用本发明的成膜制造装置的本发明的成膜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0189]
在第一步骤中,投入臂部110移动,拾取对齐单元可以拾取投入模块200中收纳的成膜。具体而言,投入臂部110随着臂驱动旋转电机134和投入电机131的运转而移动,拾取对齐单元能够移动到投入薄膜移送体210上而拾取成型前的成膜。
[0190]
在第二步骤中,成膜可以通过投入臂部110从投入模块200移动至对齐模块300,且
在对齐模块300对齐成膜。具体而言,投入臂部110随着臂驱动旋转电机134和投入电机131的运转而移动,从而拾取对齐单元移动,进而成膜移动,这样移动的成膜可以被放置于对齐垫310。然后,通过基于间隔调节器113的外侧对齐杆112和内侧对齐杆111的运转,可以使成膜对齐。
[0191]
在第三步骤中,成膜可以通过投入臂部110从对齐模块300移动至成型模块400,且在成型模块400对成膜进行成型。具体而言,投入臂部110随着臂驱动旋转电机134和投入电机131的运转而移动,拾取对齐单元移动至对齐垫310上而拾取成膜之后,投入臂部110再次移动,使成膜移动至模具410上之后,成膜被放置于模具410。然后,模具410上升,通过体积增加后的体积可变体430,可以对成膜加压而对成膜进行成型。
[0192]
在第四步骤中,成膜通过排出臂部120移动至排出模块500,且成膜被收纳并储存于排出模块500。具体而言,模具410下降从而模具410远离体积可变体430,之后排出臂部120随着臂驱动旋转电机134和排出电机132的运转而移动,排出拾取器121移动至模具410上而拾取已成型的成膜,排出臂部120再次移动,从而排出拾取器121将成膜移动至排出薄膜移送支撑体520上之后,成膜可以被放置于排出薄膜移送支撑体520。
[0193]
对于本发明的成膜制造方法,其余具体事项与上述的本发明的成膜制造装置相同。
[0194]
上述的本发明的说明仅仅是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理解可以不变更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或必要技术特征而容易变形为其他具体的方式。因此,应理解上面描述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例如,以单一型说明书的各结构要素可以以分散的方式实施,同样,以分散的形式说明书的结构要素也可以以结合的形式实施。
[0195]
本发明的范围由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来表示,能够从权利要求书的含义及范围还有等同概念导出的所有变更方式或者变形方式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0196]
附图标记说明
[0197]
100:移送部
[0198]
110:投入臂部
ꢀꢀꢀꢀꢀꢀꢀꢀꢀꢀꢀꢀꢀꢀꢀ
111:内侧对齐杆
[0199]
112:外侧对齐杆
ꢀꢀꢀꢀꢀꢀꢀꢀꢀꢀꢀꢀꢀ
113:间隔调节器
[0200]
114:投入拾取器
ꢀꢀꢀꢀꢀꢀꢀꢀꢀꢀꢀꢀꢀꢀ
115:内侧投入臂
[0201]
116:外侧投入臂
ꢀꢀꢀꢀꢀꢀꢀꢀꢀꢀꢀꢀꢀꢀ
117:投入位移传感器
[0202]
120:排出臂部
ꢀꢀꢀꢀꢀꢀꢀꢀꢀꢀꢀꢀꢀꢀꢀꢀ
121:排出拾取器
[0203]
122:内侧排出臂
ꢀꢀꢀꢀꢀꢀꢀꢀꢀꢀꢀꢀꢀꢀ
123:外侧排出臂
[0204]
124:排出位移传感器
ꢀꢀꢀꢀꢀꢀꢀꢀꢀꢀ
130:臂驱动器
[0205]
131:投入电机
ꢀꢀꢀꢀꢀꢀꢀꢀꢀꢀꢀꢀꢀꢀꢀꢀ
131a:投入移送运转体
[0206]
131b:投入移送制动器
ꢀꢀꢀꢀꢀꢀꢀꢀꢀ
132:排出电机
[0207]
132a:排出移送运转体
ꢀꢀꢀꢀꢀꢀꢀꢀꢀ
132b:排出移送制动器
[0208]
133:臂驱动支撑部
ꢀꢀꢀꢀꢀꢀꢀꢀꢀꢀꢀꢀ
134:臂驱动旋转电机
[0209]
200:投入模块
[0210]
210:投入薄膜移送体
ꢀꢀꢀꢀꢀꢀꢀꢀꢀꢀ
220:投入盒
[0211]
221:投入收纳空间
ꢀꢀꢀꢀꢀꢀꢀꢀꢀꢀꢀꢀ
222:投入驱动器空间
[0212]
223:投入盒分隔墙体
ꢀꢀꢀꢀꢀꢀꢀꢀꢀꢀ
224:投入盒分隔墙体孔
[0213]
230:投入薄膜移送支撑体
ꢀꢀꢀꢀꢀꢀ
240:投入驱动器
[0214]
250:投入垫
ꢀꢀꢀꢀꢀꢀꢀꢀꢀꢀꢀꢀꢀꢀꢀꢀꢀꢀ
260:投入传递部
[0215]
261:薄膜供料器
ꢀꢀꢀꢀꢀꢀꢀꢀꢀꢀꢀꢀꢀꢀ
261a:加压供料器体
[0216]
261b:供料器驱动体
ꢀꢀꢀꢀꢀꢀꢀꢀꢀꢀꢀ
261c:供料器驱动孔
[0217]
261d:旋转孔
ꢀꢀꢀꢀꢀꢀꢀꢀꢀꢀꢀꢀꢀꢀꢀꢀꢀ
262:供料器驱动器
[0218]
262a:供料器旋转体
ꢀꢀꢀꢀꢀꢀꢀꢀꢀꢀꢀ
262b:供料器突起
[0219]
262c:供料器旋转电机
ꢀꢀꢀꢀꢀꢀꢀꢀꢀ
271:滑动支撑体
[0220]
272:薄膜供料器支撑体
ꢀꢀꢀꢀꢀꢀꢀꢀ
272a:薄膜供料器支撑销
[0221]
281:投入电离器
ꢀꢀꢀꢀꢀꢀꢀꢀꢀꢀꢀꢀꢀꢀ
282:投入垫压力传感器
[0222]
283:投入真空泵
ꢀꢀꢀꢀꢀꢀꢀꢀꢀꢀꢀꢀꢀꢀ
290:投入壳体
[0223]
300:对齐模块
[0224]
310:对齐垫
ꢀꢀꢀꢀꢀꢀꢀꢀꢀꢀꢀꢀꢀꢀꢀꢀꢀꢀ
311:激光贯通孔
[0225]
320:对齐驱动器
ꢀꢀꢀꢀꢀꢀꢀꢀꢀꢀꢀꢀꢀꢀ
331:投光部
[0226]
332:受光部
ꢀꢀꢀꢀꢀꢀꢀꢀꢀꢀꢀꢀꢀꢀꢀꢀꢀꢀ
333:受光部支撑架
[0227]
341:对齐垫压力传感器
ꢀꢀꢀꢀꢀꢀꢀꢀ
342:对齐真空泵
[0228]
350:对齐壳体
[0229]
400:成型模块
[0230]
410:模具
ꢀꢀꢀꢀꢀꢀꢀꢀꢀꢀꢀꢀꢀꢀꢀꢀꢀꢀꢀꢀ
420:压头
[0231]
430:体积可变体
ꢀꢀꢀꢀꢀꢀꢀꢀꢀꢀꢀꢀꢀꢀ
441:模具支撑部
[0232]
441a:模具支撑部孔
ꢀꢀꢀꢀꢀꢀꢀꢀꢀꢀꢀ
442:模具移送电机
[0233]
443:模具移送引导部
ꢀꢀꢀꢀꢀꢀꢀꢀꢀꢀ
443a:第一引导移动体
[0234]
443b:第二引导移动体
ꢀꢀꢀꢀꢀꢀꢀꢀꢀ
443c:第一引导杆
[0235]
443d:第二引导杆
ꢀꢀꢀꢀꢀꢀꢀꢀꢀꢀꢀꢀꢀ
443e:引导主体
[0236]
451:阀门
ꢀꢀꢀꢀꢀꢀꢀꢀꢀꢀꢀꢀꢀꢀꢀꢀꢀꢀꢀꢀ
452:成型泵
[0237]
453:气体压力传感器
ꢀꢀꢀꢀꢀꢀꢀꢀꢀꢀ
460:成型壳体
[0238]
500:排出模块
[0239]
510:排出盒
ꢀꢀꢀꢀꢀꢀꢀꢀꢀꢀꢀꢀꢀꢀꢀꢀꢀꢀ
511:排出收纳空间
[0240]
512:排出驱动器空间
ꢀꢀꢀꢀꢀꢀꢀꢀꢀꢀ
513:排出盒分隔墙体
[0241]
514:排出盒分隔墙体孔
ꢀꢀꢀꢀꢀꢀꢀꢀ
520:排出薄膜移送支撑体
[0242]
530:排出薄膜移送体
ꢀꢀꢀꢀꢀꢀꢀꢀꢀꢀ
540:排出驱动器
[0243]
550:排出电离器
ꢀꢀꢀꢀꢀꢀꢀꢀꢀꢀꢀꢀꢀꢀ
560:排出壳体
[0244]
610:上部板
ꢀꢀꢀꢀꢀꢀꢀꢀꢀꢀꢀꢀꢀꢀꢀꢀꢀꢀ
620:下部板
[0245]
630:边框支撑部
ꢀꢀꢀꢀꢀꢀꢀꢀꢀꢀꢀꢀꢀꢀ
631:主支撑体
[0246]
632:辅助支撑体
ꢀꢀꢀꢀꢀꢀꢀꢀꢀꢀꢀꢀꢀꢀ
710:上部模块
[0247]
711:电源部
ꢀꢀꢀꢀꢀꢀꢀꢀꢀꢀꢀꢀꢀꢀꢀꢀꢀꢀ
712:上部模块上板
[0248]
713:上部模块支撑体
ꢀꢀꢀꢀꢀꢀꢀꢀꢀꢀ
720:下部模块
[0249]
721:控制部
ꢀꢀꢀꢀꢀꢀꢀꢀꢀꢀꢀꢀꢀꢀꢀꢀꢀꢀ
722:下部模块下板
[0250]
723:下部模块支撑体
ꢀꢀꢀꢀꢀꢀꢀꢀꢀꢀ
730:对接连接器
[0251]
740:壳体
ꢀꢀꢀꢀꢀꢀꢀꢀꢀꢀꢀꢀꢀꢀꢀꢀꢀꢀꢀꢀ
741:投入门
[0252]
742:对齐门
ꢀꢀꢀꢀꢀꢀꢀꢀꢀꢀꢀꢀꢀꢀꢀꢀꢀꢀ
743:排出门
[0253]
744:成型门
[0254]
800:温度调节装置
[0255]
810:加热壳体
ꢀꢀꢀꢀꢀꢀꢀꢀꢀꢀꢀꢀꢀꢀꢀꢀ
811:底部墙体
[0256]
811a:向上排气口
ꢀꢀꢀꢀꢀꢀꢀꢀꢀꢀꢀꢀꢀ
811b:向下排气口
[0257]
812:侧墙体
ꢀꢀꢀꢀꢀꢀꢀꢀꢀꢀꢀꢀꢀꢀꢀꢀꢀꢀ
813:上部墙体
[0258]
814:阻隔墙体
ꢀꢀꢀꢀꢀꢀꢀꢀꢀꢀꢀꢀꢀꢀꢀꢀ
820:发热部
[0259]
821:led
ꢀꢀꢀꢀꢀꢀꢀꢀꢀꢀꢀꢀꢀꢀꢀꢀꢀꢀꢀꢀꢀ
822:led支撑体
[0260]
830:侧部热交换部
ꢀꢀꢀꢀꢀꢀꢀꢀꢀꢀꢀꢀ
831:侧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
[0261]
832:侧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
ꢀꢀ
840:下部热交换部
[0262]
841:下部热交换部的冷却部位
ꢀꢀ
842:下部热交换部的发热部位
[0263]
851:侧部流路
ꢀꢀꢀꢀꢀꢀꢀꢀꢀꢀꢀꢀꢀꢀꢀꢀ
852:下部流路
[0264]
860:风扇
ꢀꢀꢀꢀꢀꢀꢀꢀꢀꢀꢀꢀꢀꢀꢀꢀꢀꢀꢀꢀ
880:加热壳体支撑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