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与流程

2022-11-23 10:54: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根据印刷数据进行印刷的印刷执行部和印刷物被排出的排出部。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由多个印刷执行者进行印刷,且多个印刷执行者的印刷物被排出至排出部。图像形成装置是记录装置的一例,印刷数据是记录数据的一例,印刷执行部是记录部的一例,排出部是排出托盘的一例,印刷执行者是用户的一例,印刷物是进行记录后的介质的一例。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76383号公报
4.当记录结束时,用户前往记录装置去取进行记录后的介质,以便从排出托盘取出并拿回进行记录后的介质。此时,有可能接触或接近其他的用户。当疫病流行时,接触或接近其他的用户使得感染的风险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5.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记录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从用户发送来的记录数据;记录部,根据所述记录数据在介质上进行记录;保存部,在进行所述记录之前暂时保存所述记录数据;以及排出托盘,供进行所述记录后的所述介质排出,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控制所述记录装置的控制部,在将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根据与保存于所述保存部的所述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所述密集度,并使该密集度成为能够由所述用户进行参照的状态。
6.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记录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从用户发送来的记录数据;记录部,根据所述记录数据在介质上进行记录;存储部,存储所述记录部中的记录历史;以及排出托盘,供进行所述记录后的所述介质排出,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控制所述记录装置的控制部,在将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根据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记录历史计算所述密集度,并使该密集度成为能够参照的状态。
7.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从用户发送来的记录数据;记录部,根据所述记录数据在介质上进行记录;保存部,在进行所述记录之前暂时保存所述记录数据;以及排出托盘,供进行所述记录后的所述介质排出,在将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的情况下,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计算所述密集度的计算机,所述密集度计算方法具备以下步骤:通过所述计算机根据与发送了所述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选择所述记录数据;以及通过所述计算机根据与所选择出的所述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所述密集度。
8.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接收
部,接收从用户发送来的记录数据;记录部,根据所述记录数据在介质上进行记录;存储部,存储所述记录部中的记录历史;以及排出托盘,供进行所述记录后的所述介质排出,在将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的情况下,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计算所述密集度的计算机,所述密集度计算方法具备以下步骤:通过所述计算机根据所述记录历史中记录了所述记录数据时的时间段选择所述记录历史;以及通过所述计算机根据所选择出的所述记录历史计算所述密集度。
附图说明
9.图1是表示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10.图2是表示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11.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密集度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12.图4是表示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计算方法的子例程。
13.图5是表示用于计算人数的数据的选择方法的子例程。
14.图6是表示人数的计算方法的子例程。
15.图7是基于第一经过时间和第一记录时间的人数表的一例。
16.图8是基于记录数据的保存数的人数表的一例。
17.图9是表示为了拿回已排出的介质而聚集的人数的计算方法的子例程。
18.图10是表示用于计算人数的排出托盘的选择方法的子例程。
19.图11是表示人数的计算方法的子例程。
20.图12是基于第二经过时间的人数表的一例。
21.图13是表示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的人数的计算方法的子例程。
22.图14是基于第二记录时间的人数表的一例。
23.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密集度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24.图16是表示用于计算人数的记录历史的选择方法的子例程。
25.图17是表示人数的计算方法的子例程。
26.图18是基于第三记录时间的人数表的一例。
27.图19是基于记录历史中的记录的数量的人数表的一例。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1

记录装置、12

主体部、13

读取部、14

自动进给部、15

操作部、15a

认证部、16

介质收纳部、17

作为排出托盘的第一排出托盘、17a

作为检测部的第一检测部、20

记录部、30

控制部、31

接收部、32

发送部、33

保存部、34

第一预测部、35

第二预测部、36

存储部、37

计算部、40

计算机、50

介质装载装置、57

作为排出托盘的第二排出托盘、57a

作为检测部的第二检测部、58

堆积托盘、67

作为排出托盘的第三排出托盘、67a

作为检测部的第三检测部、70

输送装置、80

折叠装置、90

后处理装置、91

终端、91a

输入部、91b

显示部、92

ic卡、m

介质、nw

网络、x

宽度方向、y

进深方向、z

铅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附近的
密集度计算方法进行说明。记录装置例如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油墨,从而进行对介质记录字符、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
31.在附图中,假设记录装置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用z轴表示重力的方向,用x轴和y轴表示沿着水平面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沿着x轴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将沿着y轴的方向称为进深方向y,将沿着z轴的方向称为铅直方向z。
32.第一实施方式
33.关于记录装置的概要
34.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记录部20。记录部20通过喷出液体而进行记录。记录部20根据记录数据而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记录装置11例如是向介质m喷出油墨而印刷字符、图像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35.记录装置11具备主体部12、读取部13以及自动进给部14。主体部12呈长方体状。读取部13和自动进给部14安装于主体部12的上部。记录装置11具有主体部12、读取部13、自动进给部14在铅直方向z上从下侧起依次层叠的构成。
36.读取部13构成为能够读取原稿中记录的字符、照片等图像。自动进给部14构成为能够向读取部13进给原稿。读取部13具有操作部15。当将来自使用记录装置11的用户的指示提供给记录装置11时,操作部15被操作。操作部15具有例如触摸面板式的液晶画面、操作用的按钮等。
37.操作部15也可以包括认证部15a而构成。认证部15a例如是ic卡读卡器。ic卡读卡器读取靠近ic卡读卡器的ic卡92内的集成电路中保存的信息。若该ic卡92是记录装置11的用户的ic卡,则认证部15a对该ic卡92进行认证。即,若被进行认证,则能够进行操作部15中的操作。
38.用户通过在将原稿放置于自动进给部14之后利用操作部15对记录装置11给予读取指示,从而使自动进给部14进给所放置的原稿。由此,用户可以使读取部13读取该原稿的图像。另外,用户通过利用操作部15对记录装置11给予记录指示,能够使由记录部20进行记录后的介质m从主体部12排出。
39.如图1所示,主体部12具有能够收纳纸张等介质m的多个介质收纳部16。本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12具有共计四个介质收纳部16。介质收纳部1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2拉出。进而,主体部12在其上部具有作为排出进行记录后的介质m的排出托盘的第一排出托盘17。此外,介质收纳部16的数量也可以仅为一个。
40.介质收纳部16中收纳的介质m被输送至第一排出托盘17。通过未图示的进给辊与介质收纳部16中收纳的多个介质m中最上层的介质m接触并旋转,从而将该最上层的介质m从介质收纳部16向介质收纳部16的上方送出。当介质m通过记录部20所具有的未图示的液体喷出头时,液体喷出头向介质m喷出液体,从而使喷出的液体附着于介质m而进行记录。进行记录后的介质m通过未图示的排出辊对从主体部12向第一排出托盘17排出。用户可以从第一排出托盘17取出介质m并拿回。
41.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后处理装置90。例如,也可以具备将进行记录后的介质m以份数为单位装载之后作为介质摞排出的介质装载装置50。在介质装载装置50中,也可以进行装订该介质摞的装订处理等后处理。
42.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将进行记录后的介质m向介质装载装置50输送的输送装置
70。即,可以使记录装置12与介质装载装置50直接连接,也可以使记录装置12与介质装载装置50经由输送装置70连接。
43.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与介质装载装置50不同的一个或多个处理装置。例如,也可以在介质装载装置50上进一步连接折叠装置80。折叠装置80也可以对被输送至介质装载装置50的介质m进行折叠处理。另外,折叠装置80也可以对介质装载装置50中装载的介质摞进行折叠处理。
44.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多个排出托盘17,57,58。介质装载装置50具备能够大量装载介质m的堆积托盘58和第二排出托盘57。在主体部12的第一排出托盘17中,介质m以被记录的面朝下的状态被排出。在介质装载装置50的第二排出托盘57中,介质m以被记录的面朝上的状态排出。用户可以从第二排出托盘57及堆积托盘58取出介质m并拿回。
45.第一排出托盘17与第二排出托盘57隔开距离。记录装置11也可以还具备图2所示的第三排出托盘67。第三排出托盘67与第一排出托盘17及第二排出托盘57隔开距离。例如,第二输送装置与图1所示的折叠装置80的位置连接。于是,也可以还在其下游连接第二介质装载装置。于是,也可以向该第二介质装载装置所具备的第三排出托盘67排出介质m。
46.关于记录装置的构成
47.如图2所示,记录装置11通过有线或无线与网络nw连接。网络nw通过有线或无线与多个终端91连接。终端91例如为个人计算机,具备与其主体电连接的输入部91a和显示部91b。在之后的说明中,将个人计算机简称为pc。此外,终端91并不限于pc,也可以为平板终端或智能手机那样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终端91中安装有记录驱动器用程序。由此,终端91具备由具有对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的功能的软件构成的记录驱动器。
48.记录装置11具备控制记录装置11的控制部30。控制部30具有接收部31和发送部32。接收部31接收经由网络nw发送的数据。发送部32经由网络nw发送数据。记录装置11和终端91可以通过记录驱动器进行数据的收发。操作终端91的用户通过输入部91a的操作对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当接收部31接收到从操作终端91的用户发送的记录数据时,发送部32发送响应数据。操作终端91的用户通过接收来自记录装置11的响应数据,从而可以通过显示部91b的显示来确认对记录装置11发送的记录数据是否已被受理。
49.发送部32对终端91发送与记录装置11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构成记录驱动器:在终端91从记录装置11接收到与记录装置11相关的信息之后,终端91对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例如,也可以在操作终端91的用户利用输入部91a将图2所示的记录装置11选择为记录数据的输出目的地时,记录装置11对终端91发送与记录装置11相关的信息。而且,该信息也可以通过显示于显示部91b来通知操作终端91的用户。也就是说,也可以是记录装置11构成为能够对用户欲向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进行检测,在用户欲向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时,控制部30向终端91发送与记录装置11相关的信息。另外,也可以在用户将记录数据发送至记录装置11之后,记录装置11向终端91发送与记录装置11相关的信息。
50.如图2所示,控制部30具备计算机40。控制部30使计算机40计算后述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机40具有保存部33。保存部33在进行记录之前暂时保存从用户发送来的记录数据。当操作终端91的用户对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时,该记录数据被保存至保存部33中。此外,当记录数据被保存至保存部33时,与该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也随附于该记录数据被保存至保存部33中。
51.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例如包括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终端91、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名、发送了记录数据的日期和时间、介质m被记录时供介质m排出的排出托盘。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与发送了保存于保存部33中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另外,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根据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进行计算的信息。例如,能够根据发送了记录数据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当前的日期和时间,计算作为从发送记录数据起所经过的时间的第一经过时间。即,从发送各个记录数据起所经过的时间包含在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中。在之后的说明中,将“从发送各个记录数据起所经过的时间”简称为“第一经过时间”。此外,第一经过时间包含在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中。
52.当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使该用户拥有的ic卡92靠近认证部15a时,ic卡92被认证。由此,在刚才发送的记录数据中,能够通过操作部15进行向记录装置11给予记录指示的操作。操作部15在记录保存于保存部33的记录数据时被操作。通过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从而根据该记录数据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此外,用户拥有的便携式信息终端也可以具有ic卡92的功能。另外,用户也可以利用操作部15输入该用户的id和密码来进行认证。通过进行认证,被记录的介质m在用户的眼前从主体部12被排出,因此,能够抑制其他用户误将该用户的介质m拿回。记录结束了的记录数据从保存部33删除。
53.操作终端91的用户也可以在从终端91发送记录数据时同时进行记录指示,从而立即使记录装置11向介质m进行记录。该情况下,立即在记录装置11中开始向介质m进行记录,并将被记录的介质m从主体部12排出。例如,被记录的介质m被排出至第一排出托盘17。
54.如图2所示,计算机40具有第一预测部34和第二预测部35。第一预测部34预测第一记录时间。第一记录时间是记录各个记录数据时所需的时间。在之后的说明中,将“记录各个记录数据时所需的时间”简称为“第一记录时间”。第二预测部35预测第二记录时间。第二记录时间是正在记录部20中进行记录时截止该记录结束为止所需的时间。在之后的说明中,将“正在记录部20中进行记录时截止该记录结束为止所需的时间”简称为“第二记录时间”。
55.第一预测部34在记录数据被保存至保存部33时预测第一记录时间,并将其保存至保存部33中。第一记录时间包含在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中。第二预测部35例如从第一记录时间减去实际的记录中经过的时间而预测第二记录时间。例如,在记录数据的记录开始时将第一记录时间作为第二记录时间保存于保存部33中,随着记录的进行,第二预测部35持续更新保存部33内的第二记录时间。第二记录时间也包含在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中。
56.如图2所示,计算机40具有存储记录部20中的记录历史的存储部36。当记录结束了的记录数据从保存部33删除时,与该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的一部分作为该记录数据的记录历史而被存储至存储部36中。与该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中被保存于保存部33的信息包括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终端91、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记录数据被记录至介质m的日期和时间、记录数据的记录所需的时间、介质m被排出的排出托盘。
57.第一记录时间及第二记录时间是此后所需时间的预测值,因此是在实际记录了记录数据并确定了记录数据的记录所需的时间之后不再需要的信息。因此,第一记录时间及第二记录时间是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但却是未被存储至存储部36中的信息。作为实际记录了记录数据时记录数据的记录所需的时间的第三记录时间被存储在存储部36中。第三记录时间包含在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中。在之后的说明中,将“实际记录了记录数据时记
录数据的记录所需的时间”简称为“第三记录时间”。
58.如图2所示,计算机40具有计算部37。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根据与保存于保存部33的记录数据有关的信息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被定义为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附近例如是指俯视观察时记录装置11周围两米以内的范围。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计算被预测为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也将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简称为“密集度”。
59.例如,在以1/2的概率预测为记录装置11附近聚集有一个人时,预测为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为0.5人。由于预测的人数的值是聚集人数的期待值,因而该值也可以不是整数。可以将与预测的人数的值相同的值0.5设为密集度,也可以将使该值为100倍等运算后的值设为密集度。另外,也可以根据值的大小将密集度分类为多个类别,将该类别设为密集度。例如,也可以根据值的大小将密集度分类为三个类别,将第一类别设为密集度大,将第二类别设为密集度中等,将第三类别设为密集度小。也就是说,密集度只要是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预测为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设为密集度。此外,在之后的说明中,将“预测的人数”简称为“人数”。
60.当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中没有关于时刻的记载,仅记载为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时,是指记录装置11附近的当前的密集度。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包含在与记录装置11相关的信息中。关于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后面进行说明。
61.如图2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输送部19,该输送部19输送收纳于介质收纳部16中的介质m,并将被记录的介质m从主体部12向排出托盘17排出。记录装置11具备第一检测部17a,该第一检测部17a是检测作为排出托盘的第一排出托盘17上的介质m的检测部。第一检测部17a一直对第一排出托盘17上进行监视,并向控制部30通知介质m的检测结果。即,第一检测部17a能够检测第一排出托盘17上是否被排出介质m。此外,第一检测部17a也可以设置于主体部12。例如,也可以在位于第一排出托盘17的上方的主体部12的外装壁面设置第一检测部17a,从第一排出托盘17的上方通过第一检测部17a检测第一排出托盘17上是否存在介质m。
62.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第二检测部57a,该第二检测部57a是检测作为排出托盘的第二排出托盘57上的介质m的检测部。第二检测部57a一直对第二排出托盘57上进行监视,并向控制部30通知介质m的检测结果。即,第二检测部57a能够检测第二排出托盘57上是否被排出介质m。
63.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第三检测部67a,该第三检测部67a是检测作为排出托盘的第三排出托盘67上的介质m的检测部。第三检测部67a一直对第三排出托盘67上进行监视,并向控制部30通知介质m的检测结果。即,第三检测部67a能够检测第三排出托盘67上是否被排出介质m。进而,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多个排出托盘和在各个排出托盘处检测排出托盘上的介质m的检测部。
64.密集度的计算方法
65.如图3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的流程。首先,对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的整体流程进行说明,接着,对各步骤中
计算人数的子例程进行说明。
66.人以各种目的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人为了记录通过从终端91发送而被保存在保存部33中的记录数据而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另外,人为了拿回从主体部12已经排出的介质m而聚集。另外,人为了使读取部13读取放置于自动进给部14的原稿的图像、或者为了将放置于自动进给部14的原稿当场复制到介质m而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将以各自的目的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的人数进行合计,从而计算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的人数。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0将预测为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的值设为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
67.本流程具备: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步骤;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步骤;以及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步骤。进而,本流程具备通过将计算出的这些人数合计而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步骤。
68.在步骤s200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更为详细而言,执行计算为了将保存于保存部33的记录数据记录至介质m并拿回而聚集在记录装置11的用户的人数的子例程。当子例程结束时,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300。
69.在步骤s300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更为详细而言,执行计算为了拿回被排出至第一排出托盘17、第二排出托盘57、第三排出托盘67的介质m而聚集在记录装置11的用户的人数的子例程。当子例程结束时,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400。
70.在步骤s400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用户也可以为了使读取部13读取放置于自动进给部14的原稿的图像而使用记录装置11。另外,用户也可以为了将放置于自动进给部14的原稿当场复制到介质m而使用记录装置11。执行计算通过进行这些作业而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用户的人数的子例程。
71.当步骤s400中的处理结束时,在步骤s101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通过将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以及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相加,从而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当计算密集度时,流程结束。
72.本流程通过控制部30反复执行。例如,步骤s200中计算的人数根据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而计算。因此,每当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信息被更新时,便执行本流程。另外,在新的记录数据被保存至保存部33时、记录结束的记录数据从保存部33删除时,也执行本流程。也就是说,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通过控制部30一直被更新为最新的数值。
73.控制部30根据与保存于保存部33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密集度,并使该计算出的密集度成为能够由用户进行参照的状态。例如,也可以通过记录驱动器,将记录装置11构成为能够从终端91访问与记录装置11相关的信息,从而用户可以在显示部91b中参照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另外,记录装置11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对用户欲向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进行检测。而且,在用户欲向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时,控制部30也可以对该用户通知当前的密集度。
74.在本流程中,也可以没有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步骤s200。即,本流程也可以由步骤s300、步骤s400、步骤s101构成。例如,操作部15不具有认证部15a。操作
终端91的用户在从终端91发送记录数据时同时进行记录指示,从而立即开始向介质m进行记录,并从主体部12排出被记录的介质m。因此,记录装置11处聚集有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和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的人。
75.在本流程中,也可以没有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步骤s300。即,本流程也可以由步骤s200、步骤s400、步骤s101构成。例如,记录装置11也可以构成为:在从终端91发送记录数据时不同时进行记录指示,必须通过由认证部15a进行记录指示而将被记录的介质m从主体部12排出。因此,记录装置11处聚集有记录记录数据的人和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
76.在本流程中,也可以没有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步骤s400。即,本流程也可以由步骤s200、步骤s300、步骤s101构成。例如,记录装置11不具备读取部13和自动进给部14。因此,记录装置11处聚集有记录记录数据的人和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的人。
77.本流程也可以由步骤s200和步骤s101构成。另外,本流程也可以由步骤s300和步骤s101构成。另外,本流程也可以由步骤s400和步骤s101构成。
78.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计算
79.如图4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子例程。本子例程具备根据与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选择记录数据的步骤、和根据与所选择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步骤。
80.在步骤s500中,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选择用于计算人数的记录数据的子例程。本子例程是根据与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选择记录数据的步骤。当本子例程结束时,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600。
81.在步骤s600中,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计算人数的子例程。本子例程是根据与所选择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步骤。换言之,本子例程是根据与所选择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密集度的步骤。当本子例程结束时,通过控制部30结束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子例程。
82.如图5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选择用于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记录数据的子例程。本子例程是根据与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选择记录数据的步骤。控制部30对于用于计算为了记录该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记录数据,根据与发送了该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来进行选择。换言之,在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流程中,控制部30对于用于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记录数据,根据与发送了该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来进行选择。
83.在步骤s501中,控制部30将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当前不在的记录数据除外。即,选择将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当前不在的记录数据排除在外的记录数据。即使记录数据被保存在保存部33中,人也不一定为了记录该记录数据而聚集。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当利用便携式信息终端从远方的用户发送了记录数据时,不会立即记录该记录数据,而在该用户从远方返回时,利用记录装置11记录记录数据。即,也可以根据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位置信息选择记录数据。例如,即使记录数据被保存在保存部33中,当发送了该记录数据的用户今天不在时,今日也不记录该记录数据。即,也可以根据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今日是否不在的信息选择记录数据。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
位置信息、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今日是否不在的信息是与发送了保存在保存部33中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的一例。当步骤s501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502的处理。
84.在步骤s502中,控制部30将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的记录数据除外。即,选择将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的记录数据排除在外的记录数据。用于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记录数据也可以根据用户而不同。由于某一用户为了记录保存在保存部33中的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是该用户自身,因此选择将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保存在保存部33中的记录数据排除在外的记录数据。也就是说,控制部30对于能够由各个用户进行参照的密集度,根据与将各个用户的记录数据排除在外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来进行计算。当步骤s502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结束本子例程。
85.如图6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的子例程。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针对图5所示的子例程中选择的记录数据分别预测为了记录该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并将这些人数相加,从而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本子例程是根据与所选择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密集度的步骤。
86.在步骤s601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针对所选择的各个记录数据计算第一经过时间。第一经过时间根据发送记录数据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当前的日期和时间而计算。当步骤s601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602的处理。
87.在步骤s602中,控制部30使第一预测部34针对所选择的各个记录数据预测第一记录时间。例如,第一预测部34根据印刷记录数据时的记录密度、介质m的尺寸、是双面记录及单面记录中的哪一个等预测第一记录时间。第一记录时间包含在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中。第一记录时间也可以为概算值,例如也可以为以分钟为单位预测。当步骤s602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603的处理。
88.在步骤s603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针对各个记录数据而根据基于第一经过时间和第一记录时间的人数表计算人数。图7所示的表是基于第一经过时间和第一记录时间的人数表的一例。当步骤s603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604的处理。
89.在步骤s604中,控制部30将为了记录各个记录数据而聚集的人数相加。将这些人数相加而得的值是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
90.如图7所示,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根据第一经过时间而计算。另外,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根据第一记录时间而计算。此外,图7所示的表中记载的值为一例,值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另外,也可以适当地设定时间的划分。另外,也可以使用代入第一经过时间和第一记录时间的话可以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的计算式。
91.也可以根据与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调整图7所示的表中记载的值。即,控制部30也可以通过调整基于第一经过时间和第一记录时间的人数表中记载的值,从而根据与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计算密集度。例如,在发送记录数据后立即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用户的记录数据中,也可以以使第一经过时间小时的人数的值变大的方式调整图7所示的表中记载的值。例如,可以通过对多日的记录历史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在发送记录数据后立即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用户。
92.第一经过时间越长,则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频度越低,因
此最好是第一经过时间越长则将值设定得越小。另外,由于第一记录时间越长,则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时间越长,因此最好是第一记录时间越长则将值设定得越大。
93.如图8所示,也可以不使用第一经过时间和第一记录时间,而根据保存于保存部33的记录数据的数量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换言之,在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流程中,控制部30也可以根据保存于保存部33的记录数据的数量计算密集度。此外,图8所示的表中记载的值为一例,值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另外,也可以根据发送了保存于保存部33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的数量,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换言之,在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流程中,控制部30也可以根据保存于保存部33的记录数据中的用户的数量计算密集度。
94.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而聚集的人数的计算
95.如图9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子例程。本子例程具备根据与发送了被排出至排出托盘17,57,67的介质m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选择用于计算人数的排出托盘的步骤。而且,本子例程具备根据与被排出至所选择的排出托盘的介质m相关的信息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步骤。
96.在步骤s700中,控制部30执行选择用于计算人数的的排出托盘的子例程。本子例程是根据与发送了被排出至排出托盘17,57,67的介质m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选择用于计算人数的排出托盘的步骤。图2所示的记录装置11具备三个排出托盘17,57,67。三个排出托盘是第一排出托盘17、第二排出托盘57、第三排出托盘67。在步骤s700中,控制部30选择第一排出托盘17、第二排出托盘57、第三排出托盘67中的一个或多个排出托盘。也可以选择所有的排出托盘。当本子例程结束时,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800。
97.在步骤s800中,控制部30执行计算人数的子例程。本子例程是根据与被排出至所选择的排出托盘的介质m相关的信息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步骤。当本子例程结束时,通过控制部30结束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子例程。
98.如图10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选择用于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排出托盘的子例程。控制部30对于用于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排出托盘,根据与发送了被排出至该排出托盘的介质m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来进行选择。换言之,在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流程中,控制部30对于用于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记录数据,根据与发送了该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来进行选择。
99.在步骤s701中,控制部30将已使介质m排出了的用户当前不在的排出托盘除外。即,选择将已使介质m排出了的用户当前不在的排出托盘排除在外的排出托盘。即使介质m被排出至排出托盘,人也未必会为了拿回该介质m而聚集。例如,存在如下情况:当该用户不在设置有记录装置11的事务所时,该介质m不会立即被拿回,而在该用户返回事务所时,介质m被拿回。例如,也可以根据发送了被排出至该排出托盘的介质m的记录数据的用户拥有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位置信息选择排出托盘。例如,当发送了该介质m的记录数据的用户当日不在时,该介质m当日不会被拿回。即,也可以根据发送了被排出至该排出托盘的介质m的
记录数据的用户当日是否不在的信息选择排出托盘。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的位置信息、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当日是否不在的信息是与发送了被排出至排出托盘的介质m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的一例。当步骤s701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702的处理。
100.在步骤s702中,控制部30将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已使介质m排出了的排出托盘除外。即,选择将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已使介质m排出了的排出托盘排除在外的排出托盘。用于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排出托盘也可以根据被通知计算出的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用户而不同。由于某一用户为了拿回已排出至排出托盘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是该用户自身,因此选择将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已使介质m排出了的排出托盘排除在外的排出托盘。当步骤s702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结束本子例程。
101.如图11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的子例程。控制部30针对图10所示的子例程中选择的排出托盘分别预测为了拿回被排出至该排出托盘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而且,控制部30通过将这些人数相加,从而使计算部37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
102.在步骤s801中,控制部30参照所选择的各个排出托盘17,57,67所具备的检测部17a,57a,67a的检测结果。各个检测部17a,57a,67a的检测结果包含在与被排出至所选择的排出托盘17,57,67的介质m相关的信息中。当步骤s801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802的处理。
103.在步骤s802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针对所选择的各个排出托盘计算第二经过时间,该第二经过时间是从介质m被排出至该排出托盘上起所经过的时间。在之后的说明中,将“从介质m被排出至排出托盘上起所经过的时间”简称为“第二经过时间”。第二经过时间根据介质m被排出至该排出托盘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当前的日期和时间计算。当步骤s802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803的处理。
104.在步骤s803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针对各个排出托盘而根据基于第二经过时间的人数表计算人数。图12所示的表是基于第二经过时间的人数表的一例。当步骤s803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804的处理。
105.在步骤s804中,控制部30将为了拿回各个排出托盘中的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的人数相加。将这些人数相加而得的值是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
106.如图12所示,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根据检测部17a,57a,67a的检测结果计算。换言之,在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流程中,控制部30根据检测部17a,57a,67a中的介质m的检测结果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另外,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根据第二经过时间计算。换言之,在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流程中,控制部30根据第二经过时间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第二经过时间是介质m被排出至排出托盘17,57,67上之后的经过时间。此外,图12所示的表中记载的值为一例,值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另外,也可以适当地设定时间的划分。另外,也可以使用代入第二经过时间和检测部17a,57a,67a的检测结果的值的话能够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的计算式。在检测部17a,57a,67a的检测结果的值中,例如将检测出时的值设为1,将未检测出时的值设为零。
107.由于第二经过时间越长,则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频度越低,因此最好是第二经过时间越长则将值设定得越小。例如,存在用户由于在忙其他作业而忘记已将记录数据保存于保存部33的情况。另外,由于检测部17a,57a,67a所使用的传感器的检测准确度高,因此,在未检测时,最好将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的值设为零。
108.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的人数的计算
109.如图13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子例程。本子例程具备针对记录装置11所具备的各部分别根据该各部是否处于动作过程中而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步骤。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11所具备的各部例如是操作部15、读取部13、记录部20。此外,本子例程也可以具备根据包括介质装载装置50、折叠装置80的后处理装置90是否处于动作过程中而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步骤。
110.在步骤s401中,控制部30判断操作部15是否处于动作过程中。当操作部15处于动作过程中时,步骤s401为“是”,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402。当操作部15并未处于动作过程中时,步骤s401为“否”,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403。
111.在步骤s402中,控制部30将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值设为1。换言之,在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流程中,控制部30根据操作部15的动作状况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当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值为1时,记录装置11为某一个用户正使用操作部15的状态。控制部30结束本子例程。
112.在步骤s403中,控制部30判断读取部13或自动进给部14是否处于动作过程中。当读取部13或自动进给部14处于动作过程中时,步骤s403为“是”,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404。当读取部13和自动进给部14均未处于动作过程中时,步骤s403为“否”,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405。
113.在步骤s404中,控制部30将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值设为1。换言之,在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流程中,控制部30根据读取部13或自动进给部14的动作状况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当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值为1时,记录装置11为某一个用户正使用读取部13或自动进给部14的状态。例如,为某一个用户正在进行用于读取原稿中记录的文字、照片等的图像的作业的状态。控制部30结束本子例程。
114.在步骤s405中,控制部30判断记录部20或输送部19是否处于动作过程中。当记录部20或输送部19处于动作过程中时,步骤s405为“是”,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406。当记录部20和输送部19均不处于动作过程中时,步骤s405为“否”,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409。
115.在步骤s409中,控制部30将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值设为零。即,由于为记录装置11中的任意各部都未动作的状态,因而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为0人。控制部30结束本子例程。
116.在步骤s406中,控制部30在记录部20或输送部19处于动作过程中时,判断记录装置11是否正根据来自终端91的记录指示进行动作。当记录装置11正根据来自终端91的记录指示进行动作时,步骤s406为“是”,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407。当记录装置11正根据来自操作部15或认证部15a的记录指示进行动作时,步骤s405为“否”,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
至步骤s410。
117.在步骤s410中,控制部30将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值设为1。即,由于通过操作部15或认证部15a使记录装置11开始记录的人处于等待记录结束的状态,因此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为1人。控制部30结束本子例程。
118.在步骤s407中,控制部30使第一预测部34针对当前记录中的记录数据预测第二记录时间。第二记录时间包含在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中。当步骤s407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408的处理。
119.在步骤s408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根据基于第二记录时间的人数表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图14所示的表是基于第二记录时间的人数表的一例。例如,在记录数据的记录开始时将第一记录时间作为第二记录时间保存于保存部33中之后,随着记录的进行,第二预测部35从第二记录时间减去记录中经过的时间。即,第二预测部35持续更新保存部33内的第二记录时间。因此,随着记录的进行,控制部30持续更新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
120.如图14所示,根据第二记录时间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此外,图14所示的表中记载的值为一例,值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另外,也可以适当地设定时间的划分。另外,也可以使用代入第二记录时间的话能够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计算式。此外,由于第二记录时间越短,则立即去取被排出至记录装置11的介质m的频率越高,因此最好是第二记录时间越短则将值设定得越大。
121.配置有排出托盘的每个区域的密集度的计算
122.控制部30也可以将记录装置11附近分割为多个区域,按每个该区域计算密集度。例如,控制部30也可以针对配置有各个排出托盘的每个区域计算密集度。在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11处,有聚集在包括第一排出托盘17的主体部12附近的人和聚集在包括第二排出托盘57的后处理装置90附近的人。由于第一排出托盘17与第二排出托盘57隔开距离,因此因为两者的接触或接近而引起感染的风险小。因此,也可以计算配置有第一排出托盘17的区域的密集度和配置有第二排出托盘57的区域的密集度这两者。例如,将配置有第一排出托盘17的区域的密集度作为记录装置11附近的第一密集度,将配置有第二排出托盘57的区域的密集度作为记录装置11附近的第二密集度。
123.记录装置11附近的第一密集度根据与排出目的地为第一排出托盘17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和包括第一排出托盘17的主体部12的各部的动作状况计算。另外,记录装置11附近的第二密集度根据与排出目的地为第二排出托盘57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和包括第二排出托盘57的后处理装置90的各部的动作状况计算。
124.当操作终端91的用户利用输入部91a将图2所示的记录装置11选择为记录数据的输出目的地时,记录装置11也可以对终端91发送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另外,此时,记录装置11也可以对终端91发送记录装置11中的配置各个排出托盘的区域的密集度。即,也可以向操作终端91的用户通知记录装置11附近的第一密集度和记录装置11附近的第二密集度。用户可以参考这些密集度的值选择排出目的地的排出托盘。
125.也可以是在操作终端91的用户利用输入部91a将图2所示的记录装置11选择为记录数据的输出目的地时,将配置各个排出托盘的区域中密集度最小的区域中配置的排出托盘自动选择为排出目的地。即,也可以在从终端91向记录装置11发送了记录数据之后,记录
装置11将配置各个排出托盘的区域中密集度最小的区域中配置的排出托盘选择为排出目的地并排出介质m。
126.实施方式的作用
127.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128.当操作终端91的用户对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时,该记录数据被保存至保存部33中。此时,作为与该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终端91、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名、发送了记录数据的日期和时间、被供介质m排出的排出托盘等随附于该记录数据而被保存至保存部33中。保存部33中蓄积有从多个用户发送的记录数据和随附于该记录数据的信息。此外,记录结束了的记录数据从保存部33被删除。
129.若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中拥有ic卡92的用户使该ic卡92靠近认证部15a,则ic卡92被认证。由此,在刚才发送的记录数据中,能够通过操作部15进行向记录装置11给予记录指示的操作。ic卡92被认证的用户通过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根据该用户所发送的记录数据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
130.通过从密集度计算对象的记录数据中将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当前不在的记录数据和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的记录数据除外,能够提高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的计算精度。
131.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针对保存于保存部33的各个记录数据而根据发送了记录数据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当前的日期和时间计算第一经过时间。计算部37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持续更新第一经过时间的值。
132.控制部30根据作为发送了各个记录数据之后的经过时间的第一经过时间,计算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因此,在刚发送了记录数据时,可以增大密集度的值。即,在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频度高时,可以增大密集度的值。
133.控制部30根据记录记录数据时所需的时间即第一记录时间计算密集度。因此,当记录记录数据所需的时间长时,可以增大密集度的值。即,在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频度高时,可以增大密集度的值。
134.发送了记录数据的用户中不拥有ic卡92的用户可以通过在从终端91发送记录数据时同时进行记录指示,从而立即使记录装置11向介质m进行记录。而且,可以使被记录的介质m从主体部12排出。例如,被记录的介质m被排出至第一排出托盘17,被排出至第一排出托盘17的介质m通过第一检测部17a检测。
135.控制部30从计算对象的排出托盘将已使介质m排出的用户当前不在的排出托盘和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已使介质m排出的排出托盘除外。由此,可以提高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的计算精度。
136.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针对各个排出托盘从介质m被排出至该排出托盘上的日期和时间以及当前的日期和时间计算第二经过时间。计算部37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持续更新第二经过时间的值。
137.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根据检测部17a,57a,67a中的介质m的检测结果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根据介质m被排出至排出托盘17,57,67上之后的经过时间即第二经过时间,计算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
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因此,在介质m刚被排出至记录装置11的排出托盘17,57,67时,可以增大密集度的值。即,在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频率高时,可以增大密集度的值。
138.用户可以通过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从而使读取部13读取放置于自动进给部14的原稿的图像。另外,用户可以通过对操作部15进行操作,从而当场将放置于自动进给部14的原稿复制到至介质m。
139.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根据记录装置11具备的各部是否处于动作过程中而计算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由此,在记录装置11的各部正被使用时,可以增大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的值。
140.计算部37将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为了拿回排出完毕的介质m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人数、以及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的人数相加,从而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
141.控制部30在用户欲从终端91发送记录数据时,对该终端91通知当前的密集度。由此,用户可以知道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控制部30将记录装置11附近分割为多个区域,按每个该区域计算密集度。而且,对该终端91通知这些密集度。由此,可以避免在密集度高的区域使用记录装置11。
142.实施方式的效果
143.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44.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及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中,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45.(1)在将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情况下,控制部30根据与保存于保存部33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密集度。而且,控制部30使该密集度成为能够由用户进行参照的状态。由于用户可以通过参照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以该密集度的值作为参考判断是否前往记录装置11,因此,可以减少与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146.(2)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与发送了保存于保存部33中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通过根据与发送了保存于保存部33中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计算密集度,可以减少与来记录装置11取介质m的可能性高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147.(3)控制部30对于用于计算密集度的记录数据,根据与发送了该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来进行选择。由此,在根据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密集度时,通过将来记录装置11取介质m的可能性低的人的记录数据除去,可以提高密集度的计算精度。
148.(4)控制部30对于能够由各个用户进行参照的密集度,根据与将该用户的记录数据排除在外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来进行计算。当根据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针对各个用户的密集度时,通过将该用户发送的记录数据除去,可以提高密集度的计算精度。
149.(5)控制部30在用户欲发送记录数据时,对该用户发送当前的密集度。通过向用户通知当前的密集度,欲利用记录装置11进行记录的用户可以判断是否应该立即对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另外,通过通知当前的密集度,用户在发送了记录数据时,可以判断是否应该立即去到记录装置11以便记录至介质m。
150.(6)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作为从发送各个记录数据起所经过的时间的第一
经过时间。因此,可以减少与在对记录装置11发送了记录数据之后立即来到记录装置11以便将记录数据记录至介质m的人接触或者接近的频率。
151.(7)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作为记录记录数据时所需的时间的第一记录时间。因此,可以减少与利用记录装置11将记录数据记录至介质m的时间长的人接触或者接近的频率。
152.(8)控制部30根据保存于保存部33中的记录数据的数量计算密集度。因此,可以避开记录装置11被频繁使用的时间使用记录装置11。
153.(9)控制部30根据在记录保存于保存部33中的记录数据时被操作的操作部15的动作状况计算密集度。因此,可以减少与正操作记录装置11的操作部15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154.(10)控制部30根据检测部17a,57a,67a中的介质m的检测结果和作为介质m被排出至排出托盘17,57,67上之后的经过时间的第二经过时间计算密集度。因此,可以减少与立即来取位于记录装置11的排出托盘17,57,67上的介质m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155.(11)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作为在记录部20中正进行记录时截止该记录结束为止所需的时间的第二记录时间。因此,可以减少与来取通过利用记录装置11进行的记录将被排出的介质m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156.(12)控制部30将记录装置11附近分割为多个区域,按每个该区域计算密集度。因此,可以避免在密集度高的区域使用记录装置11。
157.(13)控制部30通过针对配置各个排出托盘17,57,67的每个区域计算密集度,将配置于该区域中密集度最小的区域的排出托盘选择为排出目的地并排出介质m。因此,可以减少用户在去排出托盘取介质m时与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158.第二实施方式
159.以下,参照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由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通过对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160.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0根据存储于存储部36中的记录历史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并使该计算出的密集度成为能够由用户进行参照的状态。例如,根据昨天的记录历史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
161.密集度的计算方法
162.如图15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的流程。本流程具备选择用于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记录历史的步骤、和根据所选择的记录历史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步骤。
163.在步骤s1100中,控制部30执行选择用于计算密集度的记录历史的子例程。本子例程是根据与发送了记录历史中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和记录历史中的记录数据被记录时的时间段选择记录历史的步骤。当本子例程结束时,控制部30使处理转移至步骤s1200。
164.在步骤s1200中,控制部30执行计算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的子例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设为密集度。本子例程是根据所选择的记录历史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步骤。当本子例程结束时,通过控制部30结束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流程。
165.如图16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选择用于计算密集度的记录历史的子例程。控制部30根据与发送了记录历史中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和记录历史中的记录数据被记录时的时间段选择用于计算密集度的记录历史。
166.在步骤s1101中,控制部30将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的记录历史除外。即,选择将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的记录历史排除在外的记录历史。本步骤是根据与发送了记录历史中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选择记录历史的步骤。当步骤s1101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1102的处理。
167.在步骤s1102中,将规定的时间段以外的记录历史除外。例如,按一小时将一天分类为24个时间段。例如,在当前的时刻为9:30时,当前的时刻属于“9点至10点”的时间段。时间的划分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也就是说,在计算当前时间段中的密集度时,选择记录历史中的记录数据被记录时的时间段与当前日期和时间所属的时间段一致的记录历史。记录数据被记录时的时间段包含在记录历史中。本步骤是根据记录历史中的记录数据被记录时的时间段选择记录历史的步骤。当步骤s1102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结束本子例程。
168.如图17所示,通过控制部30的计算机40执行计算密集度的子例程。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针对图16所示的子例程中选择的记录历史分别预测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并将这些数值相加,从而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该子例程是根据所选择的记录历史计算密集度的步骤。
169.在步骤s1201中,控制部30针对所选择的各个记录历史而参照第三记录时间。第三记录时间包含在记录历史中。当步骤s1201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1202的处理。
170.在步骤s1202中,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针对各个记录历史而根据基于第三记录时间的人数表计算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图18所示的表是基于第三记录时间的人数表的一例。当步骤s1202的处理结束时,控制部30转移至步骤s1203的处理。
171.在步骤s1203中,控制部30将各个记录历史中的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相加。将这些人数相加而得的值是作为表示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的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也就是说,控制部30根据时间段与当前的日期和时间所属的时间段一致的记录历史中的第三记录时间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根据记录历史中的时间段与规定的时间段一致的记录历史中的第三记录时间,计算规定的时间段中的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
172.如图18所示,记录历史中的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根据第三记录时间计算。此外,图18所示的表中记载的值为一例,值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另外,也可以适当地设定时间的划分。另外,也可以使用代入第三记录时间的话能够计算密集度的计算式。
173.由于第三记录时间越长,则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时间越长,因此最好是第三记录时间越长则将值设定得越大。
174.如图19所示,也可以不使用第三记录时间,而根据所选择的记录历史中的记录的数量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即,控制部30也可以根据时间段与当前的时间段一致的记录历史中的记录的数量计算密集度。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根据记录历史中的时间段与规定的时间段一致的记录历史中的记录的数量,计算规定的时间段中的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此外,图19所示的表中记载的值为一例,值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设定。另外,也可以
根据所选择的记录历史中的用户的数量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
175.控制部30也可以计算规定的时间段内的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按每个时间段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例如,也可以将一天分类为24个时间段,针对24个时间段的每一个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而且,控制部30也可以使每个时间段的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成为能够由用户进行参照的状态。
176.实施方式的作用
177.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178.控制部30使计算部37根据记录历史计算密集度。首先,控制部30从计算对象的记录历史将被通知密集度的用户的记录历史和当前时间段以外的记录历史除外。由此,可以提高密集度的计算精度。
179.接着,控制部30针对各个保存历史而根据第三记录时间计算密集度。因此,当记录记录数据所需的时间长时,可以增大密集度的值。即,在为了记录记录数据而聚集到记录装置11处的频度高时,可以增大密集度的值。
180.控制部30在用户欲从终端91发送记录数据时,对该终端91通知当前的密集度。因此,用户可以知道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控制部30按每个时间段计算密集度。而且,对该终端91通知这些密集度。由此,可以避免在密集度高的时间段内使用记录装置11。
181.实施方式的效果
182.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83.(14)在将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的情况下,控制部30根据存储于存储部36中的记录历史计算密集度。而且,控制部30使该密集度成为能够由用户进行参照的状态。由于用户可以通过参照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来判断是否前往记录装置11,因此,可以减少与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184.(15)控制部30针对记录历史中的记录数据被记录时的每个时间段计算密集度。由于用户可以通过参照每个时间段的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来调整前往记录装置11的时间段,因此,可以减少与聚集在记录装置11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185.(16)控制部30根据记录数据被记录时的时间段与规定的时间段一致的记录历史中的第三记录时间计算规定的时间段中的密集度。因此,用户可以避开记录装置11被用于记录的时间长的时间段使用记录装置11。
186.(17)控制部30根据记录数据被记录时的时间段与规定的时间段一致的记录历史中的记录的数量计算规定的时间段中的密集度。因此,用户可以避开记录装置11被使用的次数多的时间段使用记录装置11。
187.实施方式的变更例
188.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下那样进行变更并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实施。
189.记录装置11向介质m的记录方式并不限定于喷墨方式。记录装置11例如也可以是电子照相方式或热转印方式的记录装置。
190.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对介质收纳部16被抽出的情况进行检测的检测部。而且,控制部30也可以根据该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
191.记录装置11也可以具备检测记录装置11附近是否有人的人感传感器。而且,控制部30也可以根据人感传感器的输出结果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
192.记录装置11也可以根据认证部15a的认证状况计算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例如,也可以是当某一用户通过认证部15a被认证时,控制部30判断为该用户当前正使用记录装置11。
193.也可以将从终端91至记录装置11的距离登记至记录装置11中。控制部30也可以推测考虑了使用终端91的用户到达记录装置11附近的时间的密集度,并向使用终端91的用户通知该密集度。
194.有时会在已排出有某一用户的介质m的排出托盘上进一步排出其他用户的介质m。在检测部17a,57a,67a为检测有无介质m的传感器时,在这种情况下,检测部17a,57a,67a不对残留有哪位用户的介质m进行辨别。因此,也可以将最后向排出托盘上排出介质m之后的经过时间设为第二经过时间。
195.在某一用户向记录装置11发送了多个记录数据时,在根据与该用户的第二件及其之后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人数时,控制部30也可以将该人数计算得较低。
196.控制部30也可以根据每天的记录历史计算数日的密集度。而且,控制部30也可以计算这些密集度的平均值。而且,控制部30也可以将该平均值作为记录装置11附近的密集度。
197.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时间段并不限定于以一小时为单位,也可以30分钟为单位、以10分钟为单位。另外,时间单位也可以2小时为单位。
198.用户也可以根据终端91的语音引导参照密集度。
199.从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
200.以下,记载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
201.(a)一种记录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从用户发送来的记录数据;记录部,根据所述记录数据在介质上进行记录;保存部,在进行所述记录之前暂时保存所述记录数据;以及排出托盘,供进行所述记录后的所述介质排出,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控制所述记录装置的控制部,在将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根据与保存于所述保存部的所述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所述密集度,并使该密集度成为能够参照的状态。
202.根据该构成,由于用户可以通过参照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以该密集度的值作为参考判断是否前往记录装置,因此,可以减少与聚集在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203.(b)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与所述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与发送了保存于所述保存部中的所述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
204.根据该构成,通过根据与发送了保存于保存部中的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计算密集度,可以减少与来记录装置取介质的可能性高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205.(c)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对于用于计算所述密集度的所述记录数据,根据与发送了该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来进行选择。
206.根据该构成,在根据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密集度时,通过将来记录装置取介质的可能性低的人的记录数据除去,可以提高密集度的计算精度。
207.(d)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对于能够由各个所述用户进行参照的所述密集度,根据与将各个所述用户的所述记录数据排除在外的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来进行计算。
208.根据该构成,当根据与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针对各个用户的密集度时,通过将该用户发送的记录数据除去,可以提高密集度的计算精度。
209.(e)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记录装置构成为能够对所述用户欲向所述记录装置发送所述记录数据进行检测,所述记录装置具备发送与该记录装置相关的信息的发送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用户欲发送所述记录数据时,对该用户发送当前的所述密集度。
210.根据该构成,通过向用户通知当前的密集度,欲利用记录装置进行记录的用户可以判断是否应该立即对记录装置发送记录数据。另外,通过通知当前的密集度,用户在发送了记录数据时,可以判断是否应该立即去到记录装置以便记录至介质。
211.(f)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与所述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第一经过时间,所述第一经过时间是从发送各个记录数据起所经过的时间。
212.根据该构成,可以减少与在对记录装置发送了记录数据之后立即来到记录装置以便将记录数据记录至介质的人接触或者接近的频率。
213.(g)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记录装置具有预测第一记录时间的第一预测部,所述第一记录时间是记录各个所述记录数据时所需的时间,与所述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记录时间。
214.根据该构成,可以减少与利用记录装置将记录数据记录至介质的时间长的人接触或者接近的频率。
215.(h)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根据保存于所述保存部中的所述记录数据的数量计算所述密集度。
216.根据该构成,可以避开记录装置被频繁使用的时间使用记录装置11。
217.(i)也可以是,上述记录装置具有在记录保存于所述保存部中的所述记录数据时被操作的操作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操作部的动作状况计算所述密集度。
218.根据该构成,可以减少与正操作记录装置的操作部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219.(j)也可以是,上述记录装置具检测出所述排出托盘上的所述介质的检测部,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中所述介质的检测结果和第二经过时间计算所述密集度,所述第二经过时间是从该介质被排出至该排出托盘上起所经过的时间。
220.根据该构成,可以减少与立即来取位于记录装置的排出托盘上的介质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221.(k)也可以是,上述记录装置具有预测第二记录时间的第二预测部,所述第二记录时间是正在所述记录部中进行记录时截止该记录结束为止所需的时间,与所述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记录时间。
222.根据该构成,可以减少与来取通过利用记录装置进行的记录将被排出的介质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223.(l)一种记录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从用户发送来的记录数据;记录部,根据所述记录数据在介质上进行记录;存储部,存储所述记录部中的记录历史;以及排出托盘,供进行所述记录后的所述介质排出,所述记录装置具有控制所述记录装置的控制部,在将表
示被预测为聚集在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根据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记录历史计算所述密集度,并使该密集度成为能够由所述用户进行参照的状态。
224.根据该构成,由于用户可以通过参照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判断是否前往记录装置,因此,可以减少与聚集在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225.(m)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记录历史包括记录了所述记录数据时的时间段,所述控制部按每个所述时间段计算所述密集度。
226.根据该构成,由于用户可以通过参照每个时间段的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来调整前往记录装置的时间段,因此,可以减少与聚集在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227.(n)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记录历史包括第三记录时间,所述第三记录时间是所述记录数据的记录所需的时间,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时间段与规定的时间段一致的所述记录历史中的所述第三记录时间计算规定的时间段中的所述密集度。
228.根据该构成,用户可以避开记录装置被用于记录的时间长的时间段使用记录装置。
229.(o)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时间段与规定的时间段一致的所述记录历史中的记录的数量计算规定的时间段中的所述密集度。
230.根据该构成,用户可以避开记录装置被使用的次数多的时间段使用记录装置。
231.(p)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将所述记录装置附近分割为多个区域,并按每个该区域计算所述密集度。
232.根据该构成,可以避免在密集度高的区域使用记录装置。
233.(q)也可以是,上述记录装置中具备多个所述排出托盘,所述控制部按配置各个所述排出托盘的每个区域计算所述密集度,并将配置于所述区域中所述密集度最小的区域的排出托盘选择为排出目的地来排出所述介质。
234.根据该构成,可以减少用户在去排出托盘取介质时与聚集在该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235.(r)一种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从用户发送来的记录数据;记录部,根据所述记录数据在介质上进行记录;保存部,在进行所述记录之前暂时保存所述记录数据;以及排出托盘,供进行所述记录后的所述介质排出,其中,在将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的情况下,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计算所述密集度的计算机,所述密集度计算方法具备以下步骤:通过所述计算机根据与发送了所述记录数据的用户相关的信息选择所述记录数据;以及通过所述计算机根据与所选择出的所述记录数据相关的信息计算所述密集度。
236.根据该方法,由于用户可以通过参考计算出的密集度的值判断是否前往记录装置,因此,可以减少与聚集在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237.(s)一种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度计算方法,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接收部,接收从用户发送来的记录数据;记录部,根据所述记录数据在介质上进行记录;存储部,存储所述记录部中的记录历史;以及排出托盘,供进行所述记录后的所述介质排出,其中,在将表示被预测为聚集在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数的值的大小的指标设为所述记录装置附近的密集
度的情况下,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计算所述密集度的计算机,所述密集度计算方法具备以下步骤:通过所述计算机根据所述记录历史中记录了所述记录数据时的时间段选择所述记录历史;以及通过所述计算机根据所选择出的所述记录历史计算所述密集度。
238.根据该方法,由于用户可以通过参考计算出的密集度的值调整前往记录装置的时间段,因此,可以减少与聚集在记录装置附近的人接触或接近的频率。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