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有助于改善睡眠的纯植物药食同源保健茶的配方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2022-11-23 10:06: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保健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有助于改善睡眠的纯植物药食同源保健茶的配方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失眠是由于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导致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中国睡眠协会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我国有超过3亿的人存在睡眠障碍,而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失眠率更是高达40%以上,可见失眠正在成为当今的"隐形杀手"之一,2021年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调查研究的《2021喜临门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调查显示》,在2020年,有19.4%的人会经常失眠。其中,95后的失眠人群占比最高,为22.2%,它不仅是最常见的临床主诉之一,也是精神疾患、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常见合并症状和促发因素, 失眠降低个人生活质量并损害其社会功能,增加社会交通事故发生率,消耗大量医疗资源。
3.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是西药精神类药品等,因其依赖性强、副作用较大,导致许多睡眠障碍的人群不敢轻易服用,因此,需要一些能够改善体质,简便效廉的植物配方参与睡眠障碍人群的日常保健中来。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改善睡眠的纯植物药食同源保健茶的配方及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有助于改善睡眠的纯植物药食同源保健茶的配方,包括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和淡竹叶,并且分别按照百分比称取:甘草11.8~12.75%、淮小麦19.5~21.2%、大枣40.6~42.1%、灵芝 7.8~8.75%、酸枣仁11.8~12.75%和淡竹叶3.9~4.5%。
7.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和淡竹叶,并且分别按照百分比称取:甘草12.5%、淮小麦20.8%、大枣41.6%、灵芝8.4%、酸枣仁12.5%和淡竹叶4.2%。
8.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和淡竹叶,并且分别按照百分比称取:甘草11.8%、淮小麦19.5%、大枣42.1%、灵芝8.75%、酸枣仁11.8%和淡竹叶3.9%。
9.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和淡竹叶,并且分别按照百分比称取:甘草12.75%、淮小麦21.2%、大枣40.6%、灵芝7.8%、酸枣仁12.75%和淡竹叶4.5%。
10.一种有助于改善睡眠的纯植物药食同源保健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1.s1,按配方精选优质原料,逐个品种挑拣,把不合格的原料及杂质弃掉;
12.s2,用不锈钢夹层锅,以120℃温度分别煨炒酸枣仁10分钟,炒至鼓起,有爆裂声,色微变深,取出晾凉;
13.s3,用15目筛网专用粉碎机把配方中的各种原料分别进行粉碎;
14.s4,原料组合按配方比例,按量取各种原料粉末混合在一起,并用不锈钢混合机慢速进行搅拌,即成保健茶的成品原料;
15.s5,包装保健茶在内包装无菌车间内,把成品原料装在不锈钢包装机容器上,用热封棉滤纸把成品原料自动分装成袋泡茶;
16.s6,在外包装无菌车间里,用镀铝箔膜塑料袋再包装成不同规格的袋泡茶,用不锈钢封口机热压密封袋口;
17.s7,消毒灭菌、产品装盒、装箱、入库。
18.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方案,所述s4中的搅拌混合的搅拌速度为 600~700转/分钟,并且持续搅拌30~40分钟,所述s5中热封棉滤纸采用无纺布专用袋,所述袋泡茶的规格为10克/小袋,所述袋泡茶的规格为30小袋/包。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1、本发明中,通过采用药食同源的纯天然植物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淡竹叶等6种药食同源的纯天然植物为原料,经现代工艺科学配制而成保健茶,并且以一种茶代用饮品,从而具有养心安神、补气和中、清心除烦、改善睡眠之作用,且原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制备工艺简单,纯天然药食同源无副作用,是睡眠障碍人群日常保健的理想饮品。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3.一种有助于改善睡眠的纯植物药食同源保健茶的配方,其特征在于,包括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和淡竹叶,并且分别按照百分比称取:甘草11.8~12.75%、淮小麦19.5~21.2%、大枣40.6~ 42.1%、灵芝7.8~8.75%、酸枣仁11.8~12.75%和淡竹叶3.9~4.5%。
24.具体实施案例:
25.本发明配方是依据传统的药食同源的中医理论,利用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淡竹叶等6种药食同源的纯天然植物为原料,经现代工艺科学配制而成的一种茶代用饮品,它具有养心安神、补气和中、清心除烦、改善睡眠之作用,下面简单说明配方中各原料的功效:甘草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甘草香豆精、异甘草黄酮醇、三萜皂苷、香豆素等成分,具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缓急定痛、调和药性的作用,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可以抗炎、抗溃疡、抗过敏反应,抗癌,抗菌,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保肝、防止动脉硬化,抗脑缺血等作用;
26.淮小麦是指产于江淮地区的小麦,是禾本科植物小麦的果实,淮小麦性味平,甘,归心经,具有养心安神,益气固表的功效作用,可用于神志不宁,失眠多梦的治疗;
27.大枣含有机酸、喹啉生物碱、三萜类、核黄素、硫胺素、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有中枢抑制、护肝、抗疲劳、抗肿瘤、镇静安神、增强免疫等功能;
28.酸枣仁为酸枣的果仁,含脂肪油、枣酸、蛋白质、谷甾醇、有机酸、维生素c、酸枣仁皂苷、酸枣仁碱等成分,具有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的作用,可以镇静催眠、镇痛、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降压、降血脂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29.灵芝主要含麦角、甾醇、多种氨基酸、灵芝醇、灵芝酸、赤芝酸、多肽等成分,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具有明显的抗血栓、祛痰平喘、调节内分泌、保肝、抗氧化、延缓衰老、抗肿瘤、增强免疫、镇静安神的作用;
30.淡竹叶含三萜类和甾类物质芦竹素、白茅素、无羁萜、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甾醇等,具有清热除烦、利尿的功效,可以清热泻火除烦。
31.实施例1:
32.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和淡竹叶,并且分别按照百分比称取:甘草12.5%、淮小麦20.8%、大枣41.6%、灵芝8.4%、酸枣仁12.5%和淡竹叶4.2%。
33.实施例2:
34.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和淡竹叶,并且分别按照百分比称取:甘草11.8%、淮小麦19.5%、大枣42.1%、灵芝8.75%、酸枣仁11.8%和淡竹叶3.9%。
35.实施例3:
36.甘草、淮小麦、大枣、酸枣仁、灵芝和淡竹叶,并且分别按照百分比称取:甘草12.75%、淮小麦21.2%、大枣40.6%、灵芝7.8%、酸枣仁12.75%和淡竹叶4.5%。
37.取上述实施例1、实施2和实施例3中的配方比例,按照一下步骤制成保健差,具体步骤如下:
38.步骤1,按配方精选优质原料,逐个品种挑拣,把不合格的原料及杂质弃掉;
39.步骤2,用不锈钢夹层锅,以120℃温度分别煨炒酸枣仁10分钟,炒至鼓起,有爆裂声,色微变深,取出晾凉,煨炒的目的是增强酸枣仁的养心安神作用;
40.步骤3,用15目筛网专用粉碎机把配方中的各种原料分别进行粉碎,保证粉碎后的各种原料的粉末粗细统一大小规格;
41.步骤4,原料组合按配方比例,按量取各种原料粉末混合在一起,并用不锈钢混合机慢速进行搅拌混合均匀,其中搅拌混合的搅拌速度为600~700转/分钟,并且持续搅拌30~40分钟,即成保健茶的成品原料;
42.步骤5,包装保健茶在内包装无菌车间内,把成品原料装在不锈钢包装机容器上,用热封棉滤纸即采用无纺布专用袋把成品原料自动分装成袋泡茶即规格为10克/小袋;
43.步骤6,在外包装无菌车间里,用镀铝箔膜塑料袋再包装成不同规格的袋泡茶即规格为30小袋/包,用不锈钢封口机热压密封袋口;
44.步骤7,消毒灭菌、产品装盒、装箱、入库。
45.取按照上述步骤,并且以实施例1、实施2和实施例3中的配方比例制得的保健茶,进行服用,具体如下:
46.(1)用量,每人每天服用10-30克(1-2袋)。(2)用法,可把袋泡茶放入250ml容量的茶杯内用开水浸泡5-10分钟后饮用,可连续加开水泡2-3次饮用;也可加800-ioooml水,放1-2小袋保健茶煎煲10-15分钟后,饮服效果更佳,不便煎服的,用开水浸泡饮服也可以,睡前加量服用效果更佳;
47.经过实验验证,上述原料的配方比例为甘草12.5%、淮小麦20.8%、大枣41.6%、灵芝8.4%、酸枣仁12.5%、淡竹叶4.2%制得的保健茶效果更佳,从而本配方保健茶采用药食同源的纯天然植物配方精制而成,具有养心安神、补气和中、清心除烦、改善睡眠的功效,且安全有效,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长期饮用也无任何副作用。
4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