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气泡幕隔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2:54: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驱鱼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气泡幕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南方沿海城市的直流冷却的热力发电厂中,凝汽器的冷却水直接取自沿海海域的海水。在每年的春夏季节,海水中会有大量的海生植物、个体较小的大型鱼群,通过循环水进水明渠涌入循环水系统,极容易导致循环水系统堵塞、设备设施垮塌/失效,导致发电机组被迫降负荷运行和停运,严重影响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3.现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102972313 b,专利名称为一种用于保护水生动物的气泡幕发生装置及其方法,主要针对火电、核电、lng等项目取水口水域开发一种气泡幕发生装置,能够有效的拦截和驱赶鱼虾类等进入取水口,以保护海域水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同时有效保护泵站系统,也可作为海洋牧场中拦截鱼类逃逸的装置使用。但是该专利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也不适于火电厂较小的取水口水域的拦鱼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泡幕隔离装置,解决循环水系统在春夏季节循环水系统个体较小的鱼群涌入时对循环水系统造成堵塞的情况,主要利用海水中气泡幕产生的遮蔽效应作用下,个体较小的鱼类发生应激反应,干扰鱼类的视觉和听觉,对鱼群产生阻隔效应。
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气泡幕隔离装置,包括设置在进水明渠两侧的两个侧板,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一级拦网、气泡幕组件以及设置在气泡幕组件上方的旋转叶轮;
6.一级拦网设置在侧板相对于进水方向的一端,且一级拦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连接;
7.气泡幕组件包括设置在侧板下部且相连通的供气管路和气泡发生直管,气泡发生直管上端开设有若干气孔;
8.旋转叶轮包括转动设置在两个侧板之间的转轴,转轴轴向方向设置有多组叶轮。
9.两个侧板固定设置在进水明渠的两侧壁,两个侧板之间用于安装气泡幕组件和一级拦网,一级拦网用于阻隔个体体型稍大的鱼群,个体较小(个体与长度为10~20mm、直径约不超过10mm)的大型鱼群也会被部分阻隔,一级拦网的网孔大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10.气泡发生直管横向设置在两个侧板之间,一级拦网的内侧设置有气泡幕组件,供气管路与外界罗茨风机连通用于供气,当空气通过罗茨风机增压后进入供气管路,供气管路与气泡发生直管连接,压缩后的空气进入气泡发生直管后,从气泡发生直管的气孔流出,体积较小的压缩空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与相邻小孔中流出的压缩空气气泡共同组成气泡隔离幕墙,且在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与相邻的气泡组成无间隔的气泡隔离幕墙,
从而有效的阻挡个体较小的鱼群通过水流进入循环水系统;为进一步阻挡个体较小的大型鱼群,在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转轴,转轴上固定设置有叶轮,通过水流或气泡的作用,叶轮和转轴会旋转,对鱼群起到惊吓作用,使得鱼群通过一级拦网的网孔原路返回,进一步起到阻挡鱼群的作用。
11.作为优选,供气管路纵向设置在侧板一侧,气泡发生直管设置有多个,多个气泡发生直管与供气管路垂直连通,多个气泡发生直管远离供气管路的一端封闭设置。
12.多个气泡发生直管与水流的流向垂直设置,多个气泡发生直管位于两个侧板之间,用于在两个侧板之间形成多组气泡隔离幕墙。
13.作为优选,两个侧板之间还设置有与一级拦网相平行二级拦网,二级拦网位于远离一级拦网的一侧,二级拦网包括多个设置在气泡发生直管上方的拦鱼网,拦鱼网分别位于相邻气泡发生直管之间。
14.多个拦鱼网用于进一步对小型鱼群的阻拦作用,拦鱼网的网孔小于一级拦网的网孔,防止鱼群长时间适应气泡隔离幕墙。拦鱼网分别位于相邻气泡发生直管之间,与气泡发生直管的气孔具有一定的间距,不影响随水流飘动的气泡,尽量减少对形成气泡隔离幕墙的影响。
15.作为优选,两个侧板的下底端连接有底板,气泡发生直管通过固定支架设置在底板上。
16.作为优选,叶轮包括多个周向等距分布的叶片。
17.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适用于小型进水明渠的拦鱼使用,且成本低,故障率低。供气管路与气泡发生直管连接,压缩后的空气进入气泡发生直管后,从气泡发生直管的气孔流出,体积较小的压缩空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与相邻小孔中流出的压缩空气气泡共同组成气泡隔离幕墙,且在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与相邻的气泡组成无间隔的气泡隔离幕墙,从而有效的阻挡个体较小的鱼群通过水流进入循环水系统;
18.为进一步阻挡个体较小的大型鱼群,在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转轴,转轴上固定设置有叶轮,通过水流或气泡的作用,叶轮和转轴会旋转,对鱼群起到惊吓作用,使得鱼群通过一级拦网的网孔原路返回,进一步起到阻挡鱼群的作用;
19.多个拦鱼网用于进一步对小型鱼群的阻拦作用,拦鱼网的网孔小于一级拦网的网孔,防止鱼群长时间适应气泡隔离幕墙,拦鱼网分别位于相邻气泡发生直管之间,与气泡发生直管的气孔具有一定的间距,不影响随水流飘动的气泡,尽量减少对形成气泡隔离幕墙的影响。
附图说明
20.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21.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附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2.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23.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附图3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4.附图中所示标号:1、侧板;2、一级拦网;3、气泡幕组件;301、供气管路;302、气泡发生直管;303、气孔;4、旋转叶轮;401、转轴;402、叶轮;5、底板;6、固定支架;7、陶瓷轴承;8、拦鱼网。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如图1~4所示,一种气泡幕隔离装置,包括设置在进水明渠两侧的两个侧板1,两个侧板1之间设置有一级拦网2、气泡幕组件3以及设置在气泡幕组件3上方的旋转叶轮4。
26.一级拦网2设置在侧板1相对于进水方向的一端,且一级拦网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侧板1固定连接,一级拦网2能将部分鱼群拦截在侧板1外侧,一级拦网2的高度略低于侧板1的高度,可以使进入一级拦网2内侧的小型鱼群通过这个缺口游出。
27.气泡幕组件3包括设置在侧板1下部且相连通的供气管路301和气泡发生直管302,气泡发生直管302上端开设有若干气孔303;气孔303一般内设单向阀(只能往外排气,不能向内进水,少数情况下也可直接在气泡发生管302上钻孔),尽量使水不进入气泡发生管302内,防止气孔303堵塞,这种在气孔303内设单向阀的技术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28.旋转叶轮4包括转动设置在两个侧板1之间的转轴401,侧板1内侧与转轴401连接处设置有陶瓷轴承7,转轴401端部设置在陶瓷轴承7内,转轴401轴向方向设置有多组叶轮402,每个叶轮402包括四个周向等距分布的叶片。
29.两个侧板1固定设置在进水明渠的两侧壁,两个侧板1之间用于安装气泡幕组件3和一级拦网2,一级拦网2用于阻隔个体体型稍大的鱼群,个体较小(个体与长度为10~20mm、直径约不超过10mm)的大型鱼群也会被部分阻隔,一级拦网2的网孔大小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
30.气泡发生直管302横向设置在两个侧板1之间,一级拦网2的内侧设置有气泡幕组件3,供气管路301与外界罗茨风机连通用于供气,当空气通过罗茨风机增压后进入供气管路301,供气管路301与气泡发生直管302连接,压缩后的空气进入气泡发生直管302后,从气泡发生直管302的气孔303流出,体积较小的压缩空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与相邻小孔中流出的压缩空气气泡共同组成气泡隔离幕墙,且在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与相邻的气泡组成无间隔的气泡隔离幕墙,从而有效的阻挡个体较小的鱼群通过水流进入循环水系统;为进一步阻挡个体较小的大型鱼群,在两个侧板1之间设置有转轴401,转轴401上固定设置有叶轮402,通过水流或气泡的作用,叶轮402和转轴401会旋转,对鱼群起到惊吓作用,使得鱼群通过一级拦网2的网孔原路返回,进一步起到阻挡鱼群的作用。
31.两个侧板1之间还设置有与一级拦网2相平行二级拦网,二级拦网位于远离一级拦网的一侧,二级拦网包括多个设置在气泡发生直管上方的拦鱼网8,拦鱼网8设置有两个,两个拦鱼网8分别位于相邻气泡发生直管302之间。
32.两个拦鱼网8用于进一步对小型鱼群的阻拦作用,拦鱼网8的网孔小于一级拦网的网孔,防止鱼群长时间适应气泡隔离幕墙。拦鱼网8分别位于相邻气泡发生直管302之间,与气泡发生直管302的气孔303具有一定的间距,不影响随水流飘动的气泡,尽量减少对形成气泡隔离幕墙的影响。
33.供气管路301纵向设置在侧板1一侧,气泡发生直管302设置有多个,气泡发生直管302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本实用新型的气泡发生直管302设置有六个,用于形成多层气泡隔离幕墙,气泡发生直管302与供气管路301垂直连通,气泡发生直管302远离供气管路301的一端封闭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管道将气泡发生直管302远离供气管路301的一端封闭,使得压缩空气只能通过气孔303排出。
34.气泡发生直管302与水流的流向垂直设置,六个气泡发生直管302位于两个侧板1之间,用于在两个侧板1之间形成多个气泡隔离幕墙。
35.旋转叶轮4设置在一级拦网2和二级拦网之间,旋转叶轮4起到对上部鱼群干扰、惊吓的作用。
36.两个侧板1的下底端连接有底板5,气泡发生直管302通过固定支架6设置在底板5上,增强气泡发生直管302在底板5的稳固性。
37.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