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河道疏浚用挖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2:18: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河道疏浚用挖泥装置。


背景技术:

2.河道淤积己日益影响到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恢复河道正常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进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使河道通过治理变深、变宽,河水变清,群众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现有专利:一种用于河道疏浚的挖泥装置,申请号:202020596983.0,一种用于河道疏浚的挖泥装置,包括挖泥平台、挖泥泵、输送管和集泥箱,挖泥平台上设有集泥箱,集泥箱包括加泥斗、柱形筛网、集水槽和集泥槽,柱形筛网一端和加泥斗的底部连通,柱形筛网内设有由电机驱动转动的锥形转轴,锥形转轴设有螺旋叶片,锥形转轴直径小的一端位于加泥斗的下方,柱形筛网远离加泥斗的一端和集泥槽连通,柱形筛网底部设有集水槽,集水槽底部通过回流水管和输送管的侧壁连通,集水槽的侧壁设有排水管,排水管出水口与河道连通,挖泥泵和输送管的末端连通,输送管的首端位于加料口的上方,将抽上来的淤泥的水分去除,降低淤泥的含水量,同时将分离出来的水部分回流到输送管内,降低输送管上部的淤泥浓度,避免发生堵塞;
4.上述专利只关注了对污泥的处理,输泥管的输泥过程没有优化,输泥管缺乏有效的固定,难以导向,受地形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现有的挖泥装置大多缺乏对输泥管的导向和固定,工人在抽泥时较为不便,容易受到地形的限制,不便于对输泥管的布置,影响污泥抽出。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河道疏浚用挖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挖泥装置大多缺乏对输泥管的导向和固定,工人在抽泥时较为不便,容易受到地形的限制,不便于对输泥管的布置,影响污泥抽出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河道疏浚用挖泥装置,包括挖泥机构,所述挖泥机构包括吸泥泵,所述吸泥泵的表面设置有入泥管,所述吸泥泵的顶端设置有吸泥管,且吸泥管的一端套设在入泥管表面,所述吸泥泵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机构,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内部开设有两组移动槽,所述底板顶端的前后两侧设置有螺纹套筒,且螺纹套筒的底端皆与底板的顶端通过内嵌轴承相连接,所述螺纹套筒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螺杆,且第一螺杆的底端皆延伸至移动槽的内部,所述第一螺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插杆,所述螺纹套筒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把,所述插杆的两侧皆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移动槽内壁的两侧皆开设有与第一滑块相配合的第一滑槽,所述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夹块,且第一夹块顶端的一侧铰接有第二夹块,所述第二夹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夹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块延伸至第一连接块的顶端,所述固定
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第一夹块的一侧与第二夹块的一侧皆与吸泥管的表面相抵触,所述入泥管的表面安装有固定机构。
8.借由上述结构,通过导向机构的设置,用户使用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将吸泥管进行固定,然后通过转动第一转把,使得插杆对地面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吸泥管在输泥时,用户可根据具体的地形对吸泥管的布置进行导向,方便用户对吸泥管的固定,保证吸泥管正常的输泥过程,方便用户对污泥的处理,提升了用户处理污泥时的便利性。
9.优选地,所述插杆的底端皆呈圆锥状。
10.进一步地,通过插杆圆锥状的底端,使得插杆能够更加快速的插入地面中,便于用户对底板的固定。
11.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把的表面皆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垫,且第一橡胶垫的表面皆均匀开设有斜状防滑纹。
12.进一步地,通过第一橡胶垫表面的斜状防滑纹,使得用户在转动第一转把时更加舒适,方便用户对第一转把的拉动,防止打滑,更加省力。
13.优选的,所述卡块的一侧呈斜面状。
14.进一步的,使得固定杆在插入第一连接块时塞,卡块可通过斜面对第一连接块抵触,带动固定杆弯曲形变,并穿过第一连接块,再通过卡块进行卡固,通过斜面降低卡块表面的摩擦力,便于用户控制固定杆穿过第一连接块,方便用户对第二连接块和第一连接块的固定。
15.优选地,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连接盘,且连接盘套接在入泥管的表面,所述连接盘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连接盘顶端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与第二固定板的一侧皆与吸泥管相抵触,所述连接盘的顶端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且第二滑块的底端延伸至第二滑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内部开设有转仓,所述转仓内部的中间处设置有转杆,且转杆表面的两侧皆与转仓的内壁通过内嵌轴承相连接,所述转仓内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二螺杆,且第二螺杆的一端皆与转仓的内壁通过内嵌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两侧皆开设有螺槽,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皆穿过螺槽延伸至螺槽的外部,所述第二螺杆的表面皆套接有环形块,所述转仓的内壁皆开设有与环形块相配合的环形槽,所述环形块的外侧皆延伸至环形槽的内部,第二螺杆的一端皆与转杆的一端通过锥形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把,且第二转把的一端皆延伸至转仓的内部,所述第二转把表面的一侧与转仓的内壁通过内嵌轴承相连接,所述第二转把的一端与转杆表面的中间处通过锥形齿轮传动连接。
16.基于固定机构的设置,用户通过转动第二转把,使得第二螺杆通过螺纹带动第二固定板向第一固定板靠近,并使得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将吸泥管固定在入泥管上,实现了用户方便的对吸泥管进行固定,保证吸泥管的固定效果,防止吸泥管在接入入泥管的过程中出现滑脱,固定和拆卸吸泥管的过程都较为方便,降低了用户的工作难度,保证吸泥管输泥过程的稳定性。
17.优选的,所述第二转把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垫,且第二橡胶垫的表面均匀开设有斜状防滑纹。
18.进一步地,通过第二橡胶垫,提升用户手部的摩擦力,使得用户在使用第二转把时
更加舒适,便于用户对第二转把的转动。
19.优选的,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皆固定连接有挡块。
20.进一步地,通过挡块限制第二螺杆的移动轨迹,避免第二螺杆在移动的过程中出现偏移,避免第二螺杆完全移出螺槽,提升容错率。
21.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22.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导向机构,用户通过使用第一夹块和第二夹块对吸泥管进行固定,然后通过转动第一转把,使得插杆对地面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吸泥管在输泥时,用户可根据具体的地形对吸泥管的布置进行导向,便利了用户对吸泥管的固定,保证吸泥管正常的输泥过程,方便用户对污泥的处理,提升了用户处理污泥时的便利性,降低了吸泥管布置时的局限性。
23.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固定机构,用户通过转动第二转把,使得第二螺杆通过螺纹带动第二固定板向第一固定板靠近,并使得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将吸泥管固定在入泥管上,从而方便用户对吸泥管的固定,保证吸泥管的固定效果,防止吸泥管在接入入泥管的过程中出现滑脱,保证输泥时的稳定性,固定和拆卸的过程都较为方便,降低了用户的工作难度,提升了用户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的结构正视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向机构的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连接块、第一连接块、固定杆和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机构的结构俯视剖面示意图。
30.图中:100、挖泥机构;110、吸泥泵;111、入泥管;112、吸泥管;200、导向机构;210、底板;211、移动槽;212、螺纹套筒;213、第一螺杆;214、插杆;215、第一转把;216、第一滑块;217、第一滑槽;218、第一夹块;219、第二夹块;220、第一连接块;221、第二连接块;222、固定杆;223、卡块;300、固定机构;310、连接盘;311、第一固定板;312、第二固定板;313、转仓;314、转杆;315、第二转把;316、第二螺杆;317、螺槽;318、第二滑槽;319、第二滑块;320、环形槽;321、环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实施例:参考图1-6所示的一种新型河道疏浚用挖泥装置,包括挖泥机构100,挖泥机构100包括吸泥泵110,吸泥泵110的表面设置有入泥管111,吸泥泵110的顶端设置有吸泥管112,且吸泥管112的一端套设在入泥管111表面,吸泥泵110的一侧设置有导向机构200,导向机构200包括底板210,底板210的内部开设有两组移动槽211,底板210顶端的前后两侧
设置有螺纹套筒212,且螺纹套筒212的底端皆与底板210的顶端通过内嵌轴承相连接,螺纹套筒21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螺杆213,且第一螺杆213的底端皆延伸至移动槽211的内部,第一螺杆21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插杆214,螺纹套筒2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把215,插杆214的两侧皆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216,移动槽211内壁的两侧皆开设有与第一滑块216相配合的第一滑槽217,底板210的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夹块218,且第一夹块218顶端的一侧铰接有第二夹块219,第二夹块21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220,第一夹块21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221,第二连接块22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22,且固定杆222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块220延伸至第一连接块220的顶端,固定杆22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223,第一夹块218的一侧与第二夹块219的一侧皆与吸泥管112的表面相抵触,入泥管111的表面安装有固定机构300。
33.借由上述结构,通过设置有导向机构200,用户使用第一夹块218和第二夹块219将吸泥管112进行夹持,通过固定杆222对第一连接块220和第二连接块221进行固定,然后通过转动第一转把215,使得第一螺杆213带动插杆214对地面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吸泥管112在输泥时,用户可根据具体的地形对吸泥管112的布置进行导向,方便用户对吸泥管112的固定,保证吸泥管112正常的输泥过程,方便用户对污泥的处理,提升了用户处理污泥时的便利性。
34.本实施例中,插杆214的底端皆呈圆锥状,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通过插杆214圆锥状的底端,使得插杆214能够更加快速的插入地面中,便于用户对底板210的固定。
35.本实施例中,第一转把215的表面皆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垫,且第一橡胶垫的表面皆均匀开设有斜状防滑纹,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通过第一橡胶垫表面的斜状防滑纹,使得用户在转动第一转把215时更加舒适,方便用户对第一转把215的拉动,防止打滑,更加省力。
36.本实施例中,卡块223的一侧呈斜面状,这样设置的好处是,使得固定杆222在插入第一连接块220时塞,卡块223可通过斜面对第一连接块220抵触,带动固定杆222弯曲形变,并穿过第一连接块220,再通过卡块223进行卡固,通过斜面降低卡块223表面的摩擦力,便于用户控制固定杆222穿过第一连接块220,方便用户对第二连接块221和第一连接块220的固定。
37.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机构300包括连接盘310,且连接盘310套接在入泥管111的表面,连接盘310顶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311,连接盘310顶端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312,第一固定板311的一侧与第二固定板312的一侧皆与吸泥管112相抵触,连接盘310的顶端开设有第二滑槽318,第二固定板31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319,且第二滑块319的底端延伸至第二滑槽318的内部,第一固定板311的内部开设有转仓313,转仓313内部的中间处设置有转杆314,且转杆314表面的两侧皆与转仓313的内壁通过内嵌轴承相连接,转仓313内部的两侧皆设置有第二螺杆316,且第二螺杆316的一端皆与转仓313的内壁通过内嵌轴承相连接,第二固定板312的两侧皆开设有螺槽317,第二螺杆316的一端皆穿过螺槽317延伸至螺槽317的外部,第二螺杆316的表面皆套接有环形块321,转仓313的内壁皆开设有与环形块321相配合的环形槽320,环形块321的外侧皆延伸至环形槽320的内部,第二螺杆316的一端皆与转杆314的一端通过锥形齿轮传动连接,第一固定板3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转把315,且第二转把315的一端皆延伸至转仓313的内部,第二转把315表面的一侧与转仓313的内壁通过内嵌轴承相连接,第二转把315的一端与转杆314
表面的中间处通过锥形齿轮传动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是,用户通过转动第二转把315,使得第二螺杆316通过螺纹带动第二固定板312向第一固定板311靠近,并使得第一固定板311和第二固定板312将吸泥管112固定在入泥管111上,实现了用户方便的对吸泥管112进行固定,保证吸泥管112的固定效果,防止吸泥管112在接入入泥管111的过程中出现滑脱,固定和拆卸吸泥管112的过程都较为方便,降低了用户的工作难度,保证吸泥管112输泥过程的稳定性。
38.本实施例中,第二转把31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垫,且第二橡胶垫的表面均匀开设有斜状防滑纹,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通过第二橡胶垫,提升用户手部的摩擦力,使得用户在使用第二转把315时更加舒适,便于用户对第二转把315的转动。
39.本实施例中,第二螺杆316的一端皆固定连接有挡块,这样设置的好处是,通过挡块限制第二螺杆316的移动轨迹,避免第二螺杆316在移动的过程中出现偏移,避免第二螺杆316完全移出螺槽317,提升容错率。
40.本实用工作原理:用户在布置吸泥管112的安装位置时,确定好导向后,用户可将底板210放置在固定地,然后转动第一转把215,使得第一转把215带动螺纹套筒212转动,在螺纹的作用下以及第一滑块216和第一滑槽217对第一螺杆213移动轨迹的限定下,使得第一螺杆213在螺纹套筒212内移动,使得插杆214带动第一滑块216在第一滑槽217内移动,并从移动槽211移出,插入地面进行固定,然后用户可将吸泥管112的一端放置在第一夹块218上,然后转动第二夹块219,使得第二夹块219通过铰接轴闭合,使得第一连接块220对卡块223抵触,卡块223带动固定杆222弯曲形变,使得固定杆222穿过第一连接块220,当卡块223穿过第一连接块220后,固定杆222带动卡块223回弹复位,通过卡块223对第一连接块220进行卡固,使得第二夹块219和第一夹块218对吸泥管112进行固定和导向;
41.用户在将吸泥管112与入泥管111进行连接时,用户可先将吸泥管112套在入泥管111上,然后用户再转动第二转把315,使得第二转把315通过锥形齿轮带动转杆314转动,转杆314通过锥形齿轮带动第二螺杆316转动,第二螺杆316带动环形块321在环形槽320内转动,环形槽320和环形块321对第二螺杆316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定,在螺纹的作用下,以及第二滑块319和第二滑槽318对第二固定板312移动轨迹的限制下,使得第二固定板312通过螺槽317在第二螺杆316表面移动,移动时,第二固定板312带动第二滑块319在第二滑槽318内移动,从而使得第一固定板311和连接盘310将吸泥管112夹持固定在入泥管111上,同时,用户需要拆除固定机构300时,再反向转动第二转把315即可。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