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2:02: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下水道配套使用的构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2.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室内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
3.传统的方形或长条形隐藏式地漏,这种地漏在售卖的时候会附带有对地漏盖板进行启封的类似螺丝刀的工具,但是因为该工具比较小,使用者容易丢失,需要使用其他工具进行将地漏盖板撬开,这不仅影响了地漏的正常使用,而且长此以往还容易造成地漏盖板的损坏,均会影响到地漏的正常使用,实用性较差,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通过按压式开、闭地漏盖板,易于对地漏进行清理,方便操作,结构简单以及实用性强的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包括地漏体以及地漏盖板,还包括与地漏体连接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通孔、滑动设置于通孔内且与地漏盖板连接的升降块、设置于升降块和通孔之间且用于升降块在按压、释放状态下升、降往复运动的升降组件。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升降块上的延伸体、设置于延伸体上的导向滑道、一端固定与壳体上且另一端置于导向滑道内并通过按压或释放在导向滑动内升、降、卡位动作的导向连接件以及设置于延伸体和壳体之间的复位弹簧。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滑道包括依次闭环连接第一滑道、第二滑道以及第三滑道,且导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的一端依次在第一滑道、第二滑道以及第三滑道滑动,并形成升、降复位,所述第二滑道上设有弧形槽,所述升降块在处于高位时,导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的一端处于第一滑道靠近复位弹簧的一端,复位弹簧处于伸展的状态;升降块处于定位时,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的一端处于弧形槽内,且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的状态。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滑道的深度由靠近复位弹簧一侧往另一侧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滑道呈v字结构,且第二滑道v字右半侧滑道的深度大于第一滑道远离复位弹簧一侧的深度,第二滑道v字左半侧滑道的深度大于第二滑道v字右半侧滑道的深度;第三滑道的深度由远离复位弹簧一侧往另一侧方向逐渐减小,第三滑道靠近复位弹簧一侧的深度小于第一滑道靠近复位弹簧一侧的深度。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外设有通过螺纹连接的外套体,且壳体和外套体之间设有密封圈。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1、通过将开、闭装置设置为还包括与地漏体连接的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通孔、滑动设置于通孔内且与地漏盖板连接的升降块、设置于升降块和通孔之间且用于升降块在按压、释放状态下升、降往复运动的升降组件,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设置的升降组件,则通过对升降组件进行按压释放的方式控制升降块的升、降,而且因为升降块直接与地漏盖板相连接,则可以通过使地漏盖板形成单边翘起或整个盖板抬高的状态,便于打开地漏盖板,然后对地漏体上的杂质进行清理,本技术方案,无需额外采用其他工具打开地漏盖板,只需要通过按压、释放的方式进行打开,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11.2、进一步的通过将升降组件设置为包括设置于升降块上的延伸体、设置于延伸体上的导向滑道、一端固定与壳体上且另一端置于导向滑道内并通过按压或释放在导向滑动内升、降、卡位动作的导向连接件以及设置于延伸体和壳体之间的复位弹簧,通过导向连接件对升降块的升降位置进行控制,伴随着使用者按压,使得导向连接件在导向滑道内定向滑动,形成升降块的升降,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而且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确保能够在导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的一端能够定向滑动,形成对地漏盖板的按压调节;
12.3、进一步的将导向滑道设置为包括依次闭环连接第一滑道、第二滑道以及第三滑道,且导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的一端依次在第一滑道、第二滑道以及第三滑道滑动,并形成升、降复位,以及在第二滑道上设有的弧形槽,所述升降块在处于高位时,导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的一端处于第一滑道靠近复位弹簧的一端,复位弹簧处于伸展的状态;升降块处于定位时,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的一端处于弧形槽内,且复位弹簧处于压缩的状态,在配合复位弹簧的作用,则可以实现导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的一端在第一滑道的底端,此时,升降块处于最高位,反之,在处于弧形槽内时,升降块处于最低位;
13.4、通过将第一滑道的深度由靠近复位弹簧一侧往另一侧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滑道呈v字结构,且第二滑道v字右半侧滑道的深度大于第一滑道远离复位弹簧一侧的深度,第二滑道v字左半侧滑道的深度大于第二滑道v字右半侧滑道的深度;第三滑道的深度由远离复位弹簧一侧往另一侧方向逐渐减小,第三滑道靠近复位弹簧一侧的深度小于第一滑道靠近复位弹簧一侧的深度,采用上述结构设置,控制第一滑道、第二滑道以及第三滑道的深度,使得在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下,导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的一端能够定向依次顺着第一滑道、第二滑道以及第三滑道的顺序进行往复的滑动,从而形成升降块相应的升降运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实施例1的剖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实施例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1。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2。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3。
19.图中附图标记, 1、壳体;10、通孔;11、导向连接件;12、复位弹簧;2、升降块;20、延伸体;21、导向滑道;210、第一滑道;211、第二滑道;212、第三滑道;213、弧形槽;5、外套体;50、密封圈;6、地漏体;7、地漏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21.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22.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23.实施例1
24.如图1所示,一种按压式地漏开、闭装置,包括地漏体6以及地漏盖板7,还包括与地漏体6连接的壳体 1、设置于壳体 1内的通孔10、滑动设置于通孔10内且与地漏盖板7连接的升降块2、设置于升降块2和通孔10之间且用于升降块2在按压、释放状态下升、降往复运动的升降组件,通过将开、闭装置设置为还包括与地漏体6连接的壳体 1、设置于壳体 1内的通孔10、滑动设置于通孔10内且与地漏盖板7连接的升降块2、设置于升降块2和通孔10之间且用于升降块2在按压、释放状态下升、降往复运动的升降组件,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设置的升降组件,则通过对升降组件进行按压释放的方式控制升降块2的升、降,而且因为升降块2直接与地漏盖板7相连接,则可以通过使地漏盖板7形成单边翘起或整个盖板抬高的状态,便于打开地漏盖板7,然后对地漏体6上的杂质进行清理,本技术方案,无需额外采用其他工具打开地漏盖板7,只需要通过按压、释放的方式进行打开,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2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升降块2上的延伸体20、设置于延伸体20上的导向滑道21、一端固定与壳体 1上且另一端置于导向滑道21内并通过按压或释放在导向滑动内升、降、卡位动作的导向连接件11以及设置于延伸体20和壳体 1之间的复位弹簧12,进一步的通过将升降组件设置为包括设置于升降块2上的延伸体20、设置于延伸体20上的导向滑道21、一端固定与壳体 1上且另一端置于导向滑道21内并通过按压或释放在导向滑动内升、降、卡位动作的导向连接件11以及设置于延伸体20和壳体 1之间的复位弹簧12,通过导向连接件11对升降块2的升降位置进行控制,伴随着使用者按压,使得导向连接件11在导向滑道21内定向滑动,形成升降块2的升降,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而且在复位弹簧12的作用下,确保能够在导向连接件11置于导向滑道21的一端能够定向滑动,形成对地漏盖板7的按压调节。
2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导向滑道21包括依次闭环连接第一滑道210、第二滑道211以及第三滑道212,且导向连接件11置于导向滑道21的一端依次在第一滑道210、第二滑道211以及第三滑道212滑动,并形成升、降复位,第二滑道211上设有弧形槽213,所述升降块在处于高位时,导向连接件11置于导向滑道21的一端处于第一滑道210靠近复位弹簧12的一端,复位弹簧12处于伸展的状态;升降块处于定位时,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21的一端处于弧形槽213内,且复位弹簧12处于压缩的状态,进一步的将导向滑道21设置为包括依次闭环连接第一滑道210、第二滑道211以及第三滑道212,且导向连接件11置于导向滑道21的
一端依次在第一滑道210、第二滑道211以及第三滑道212滑动,并形成升、降复位,以及在第二滑道211上设有的弧形槽213,所述升降块在处于高位时,导向连接件11置于导向滑道21的一端处于第一滑道210靠近复位弹簧12的一端,复位弹簧12处于伸展的状态;升降块处于定位时,向连接件置于导向滑道21的一端处于弧形槽213内,且复位弹簧12处于压缩的状态,在配合复位弹簧12的作用,则可以实现导向连接件11置于导向滑道21的一端在第一滑道210的底端,此时,升降块2处于最高位,反之,在处于弧形槽213内时,升降块2处于最低位。
2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滑道210的深度由靠近复位弹簧12一侧往另一侧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滑道211呈v字结构,且第二滑道211v字右半侧滑道的深度大于第一滑道210远离复位弹簧12一侧的深度,第二滑道211v字左半侧滑道的深度大于第二滑道211v字右半侧滑道的深度;第三滑道212的深度由远离复位弹簧12一侧往另一侧方向逐渐减小,第三滑道212靠近复位弹簧12一侧的深度小于第一滑道210靠近复位弹簧12一侧的深度,通过将第一滑道210的深度由靠近复位弹簧12一侧往另一侧方向逐渐减小;第二滑道211呈v字结构,且第二滑道211v字右半侧滑道的深度大于第一滑道210远离复位弹簧12一侧的深度,第二滑道211v字左半侧滑道的深度大于第二滑道211v字右半侧滑道的深度;第三滑道212的深度由远离复位弹簧12一侧往另一侧方向逐渐减小,第三滑道212靠近复位弹簧12一侧的深度小于第一滑道210靠近复位弹簧12一侧的深度,采用上述结构设置,控制第一滑道210、第二滑道211以及第三滑道212的深度,使得在复位弹簧12的弹性作用下,导向连接件11置于导向滑道21的一端能够定向依次顺着第一滑道210、第二滑道211以及第三滑道212的顺序进行往复的滑动,从而形成升降块2相应的升降运动,并且弧形槽213结构也能实现对导向连接件11进行单侧的固定,稳定性强,结构简单。
28.进一步的将密封圈50所采用的材料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制成,提高了密封圈50的耐腐蚀效果,适应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实用,极大的增加了整体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结构简单。
2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升降块2上设有滑道,壳体 1上设有螺纹孔,该螺纹孔连接有导向螺栓,导向螺栓的杆部置于滑道内,通过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将导向螺栓和滑道进行配合,形成了对升降块2在升降运动时的导向作用,减小了升降块2在运动时的晃动,同时分担了导向连接件11的导向压力,提高了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实用性强,结构简单。
30.实施例2
31.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升降组件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升降组件包括设置于升降块2下方的分度爪220、设置于壳体1内的滑爪套221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壁上的若干导轨223,升降块2上设有用于导轨223滑动适配的若干滑槽222,滑爪套221上设有用于导轨223滑动适配的中间凹槽224,导轨223的底部设有斜面,分度爪220上设有若干“w”型槽结构225,滑槽222置于两相邻“w”型槽结构225之间,滑爪套221上设有倾斜状的“z”型槽结构226,中间凹槽224置于两相邻倾斜状的“z”型槽结构226之间,滑爪套221底部设有主轴体,滑爪套221和壳体1之间设有套设于主轴体外的弹簧,分度爪220和滑爪套221被配置为,对升降块2下压时,壳体1内壁上的导轨223进入滑槽222内,斜面与“z”型槽结构226的尾端相切,形成第一个触点,随着斜面的作用,滑爪套221旋转,导轨223进入“z”型槽结构226内,且“w”型槽结构225的尾端与“z”型槽结构226头部端斜面抵触,从而形成升降块2的下压;再次
对升降块2进行下压时,导轨223再次进入滑槽222内,且因为“w”型槽结构225的尾端的斜面作用,滑爪套221再次旋转,导轨223的底部设有斜面与“z”型槽结构226头部端斜面抵触,形成第二个触点,此时随着斜面作用,导轨进入中间凹槽224,此时主弹簧失去阻力,形成弹性作用力,升降块2上升。
32.本实施例的升降组件结构的原理如下,使用者通过按压升降块,升降块上分度爪沿轴向压动滑爪套,此过程中在笔筒内三根导轨的作用下,分度爪和滑爪套不会产生滑动旋转,直到导轨运行到顶端后,主弹簧恢复弹性作用力,滑爪套会越过分度爪并与设置在导轨上的斜面产生相对滑动,导轨随之落入滑爪套的中间凹槽停止滑动,升降块下下降,再次对升降块进行按压,升降块的分度爪压着滑爪套沿轴向运动,直到滑槽再次运行到顶端后,在主弹簧恢复弹性的作用力下,滑爪套越过分度爪,与导轨斜面相对滑动,随之三根导轨将会滑入滑爪套的三根滑槽内,在主弹簧的弹性作用力下升降块和滑爪套沿着导轨向上运动,遇到壳体上的导向螺栓后停止运动,此时升降块上升,并处于最高位置。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