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头灯的制作方法

2022-11-19 13:24:0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头灯。


背景技术:

2.在进行检修作业时,通常环境光线较暗,需要对检修作业的作业现场补充光源,但检修现场往往不便布置固定设置的光源。现有技术中提供了头戴式头灯,能够随着检修作业人员视野的移动对视野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局部补光,便于检修作业的开展。但在作业空间狭窄的情况下,由于头灯照射角度不可调,导致无法有效地对作业空间进行补光,或在对检修环境中存在表面平整度较高的零部件时,头灯发出的光线过于聚集,导致反射的干扰光对作业人员的检修作业造成严重影响,或者因为光线过于分散导致的光线强度不足,增加检修作业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头灯,以解决现有的头灯的照射角度不可调且光源强度无法调整带来的狭窄空间的补光效果不理想以及光线强度不可调导致影响检修作业的问题。
4.本发明提供头灯,该头灯包括操控组件和照明组件,操控组件包括主体壳,操控组件被配置为改变头灯的照明状态;照明组件与操控组件电连接,照明组件包括壳体和照明部,壳体具有灯头容置腔,照明部设置于灯头容置腔内,壳体的下端与主体壳的下端铰接,照明部被配置为能够切换远近光。
5.作为头灯的优选技术方案,照明部包括发光基板、聚光单元和泛光单元,发光基板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发光体,发光基板与壳体固定连接,不同的发光体选择性地点亮以切换远近光,聚光单元的一端与发光基板抵接,聚光单元的另一端与壳体抵接,泛光单元的一端与发光基板抵接,泛光单元的另一端与壳体抵接。
6.作为头灯的优选技术方案,聚光单元包括第一防水圈、聚光灯玻璃和聚光灯杯,第一防水圈的一端与壳体抵接,聚光灯玻璃的一端与第一防水圈的另一端抵接,聚光灯杯的一端与聚光灯玻璃的另一端抵接,聚光灯杯的另一端与发光基板抵接。
7.作为头灯的优选技术方案,泛光单元包括第二防水圈和泛光灯透镜,第二防水圈的一端与壳体抵接,泛光灯透镜的一端与第二防水圈的另一端抵接,泛光灯透镜的另一端与发光基板抵接。
8.作为头灯的优选技术方案,泛光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且每个泛光单元一端与发光基板抵接,另一端与壳体抵接。
9.作为头灯的优选技术方案,主体壳包括主体前壳,壳体的下端与主体前壳的下端铰接,操控组件还包括主体后壳、操作单元、控制单元和供电单元,主体后壳与主体前壳固定连接,主体前壳和主体后壳共同形成有主体容置腔,操作单元固定设置在主体前壳上,操作单元被配置为调节头灯的照明状态,供电单元固定设置于主体容置腔内,供电单元被配置为为照明组件和操控组件供电。
10.作为头灯的优选技术方案,操控组件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被配置为接受敲击信号,操控组件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敲击信号改变头灯的照明状态。
11.作为头灯的优选技术方案,头灯还包括穿戴组件,穿戴组件包括灯带和缓冲垫,灯带与操控组件连接,缓冲垫固定设置于操控组件上。
12.作为头灯的优选技术方案,头灯还包括信号灯组件,信号灯组件与灯带连接。
13.作为头灯的优选技术方案,信号灯组件包括信号灯后壳、信号灯前壳和信号灯板,信号灯后壳与灯带的另一端连接,信号灯前壳与信号灯后壳固定连接,信号灯前壳与信号灯后壳形成有信号灯容置腔,信号灯板设置于信号灯容置腔内,信号灯板与信号灯后壳固定连接。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5.本发明提供头灯,包括操控组件和照明组件,操控组件包括主体壳,操控组件被配置为改变头灯的照明状态;照明组件与操控组件电连接,照明组件包括壳体和照明部,壳体具有灯头容置腔,照明部设置于灯头容置腔内,壳体的下端与主体壳的下端铰接,照明部被配置为能够切换远近光。壳体的下端与主体壳的下端铰接,使照明组件能够相对于操控组件转动,进而改变照明组件的灯光角度,保证在狭小的作业空间也能对作业环境进行有效补光,同时照明部能够切换远近光,保证作业环境的光线强度可调,避免对检修作业造成光线干扰或者补光不足的影响。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灯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灯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灯的爆炸图;
1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灯去除灯带后的主视图;
20.图5为图4中a-a部分的剖视图;
21.图6为图4中b-b部分的阶梯剖视图;
22.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灯的第一使用状态示意图;
23.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灯的第二使用状态示意图;
24.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灯的第三使用状态示意图;
25.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头灯的第四使用状态示意图。
26.图中:
27.1、照明组件;11、灯头前壳;121、第一防水圈;122、聚光灯玻璃;123、聚光灯杯;124、第二防水圈;125、泛光灯透镜;131、发光基板;132、灯珠垫片;133、灯头防水圈;134、灯头后壳;14、基板螺丝;15、灯头螺丝;16、第三防水圈;
28.2、操控组件;201、主体前壳;202、dc座;203、dc座防水套;204、弹簧扣;205、转轴;206、防水胶塞;207、充电接口;208、按键帽;209、按键开关;210、按键胶垫;211、按键板;212、喇叭;213、控制单元;214、控制单元螺丝;215、供电单元;216、第四防水圈;217、主体后壳;218、主体螺丝;
29.3、穿戴组件;31、灯带;32、缓冲垫;
30.4、信号灯组件;41、信号灯后壳;411、信号灯线;42、信号灯前壳;43、第五防水圈;
44、信号灯螺丝;45、第六防水圈;46、信号灯板;47、灯板螺丝;48、反光片支架;49、反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35.在进行检修作业时,通常环境光线较暗,需要对检修作业的作业现场补充光源,但检修现场往往不便布置固定设置的光源。现有技术中提供的头戴式头灯,能够随着检修作业人员视野的移动对视野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局部补光,便于检修作业的开展。但在作业空间狭窄的情况下,由于头灯照射角度不可调,导致无法有效地对作业空间进行补光,或在对检修环境中存在表面平整度较高的零部件时,头灯的光源强度过高,导致反射的干扰光对作业人员的检修作业造成严重影响,或者因为光源强度过低导致的光线强度不足,增加检修作业的难度。
36.对此,本实施例提供头灯,该头灯同样能够对检修作业的作业现场进行补光,同时还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37.如图1-图3所示,该头灯包括操控组件2和照明组件1,操控组件2包括主体壳,主体壳包括主体前壳201操控组件2被配置为改变头灯的照明状态;照明组件1与操控组件2电连接,照明组件1包括壳体和照明部,壳体包括灯头前壳11、灯头后壳134,灯头前壳11与灯头后壳134固定连接,灯头前壳11与灯头后壳134形成有灯头容置腔,照明部设置于灯头容置腔内,灯头前壳11的下端与主体前壳201的下端铰接,照明部被配置为能够切换远近光。
38.具体地,如图3、图7-图10所示,灯头前壳11的下端与主体前壳201的下端铰接,使照明组件1能够相对于操控组件2转动,进而改变照明组件1的灯光角度,保证在狭小的作业
空间也能对作业环境进行有效补光,而不需要检修作业人员转动头部。同时照明部能够切换远近光,保证作业环境的光线强度可调,避免对检修作业造成光线干扰或者补光不足的影响。
39.进一步地,照明部包括发光基板131、聚光单元和泛光单元,发光基板131上固定设置有多个发光体,不同的发光体选择性地点亮以切换远近光,发光基板131与灯头前壳11固定连接,聚光单元的一端与发光基板131抵接,聚光单元的另一端与灯头前壳11抵接,泛光单元的一端与发光基板131抵接,泛光单元的另一端与灯头前壳11抵接。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体优选为贴片灯珠,贴片灯珠粘接到发光基板131上,贴片灯珠以及粘贴方法为本领域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描述。聚光单元的一端抵接在发光基板131的其中一个发光体上,泛光单元的一端抵接在发光基板131的另一个发光体上。灯头前壳11具有多个容纳孔,容纳孔用于定位并容纳聚光单元的另一端或者泛光单元的另一端。容纳孔的边缘处设置向容纳孔中心方向的环形凸起,聚光单元或者泛光单元的另一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容纳孔后,分别与容纳孔的环形凸起抵接。
40.具体地,需要切换远近光时,选择性地点亮发光基板131上不同的发光体。使之通过聚光单元达到发射远光的目的,或者通过泛光单元达到发射近光的目的。
41.进一步地,聚光单元包括第一防水圈121、聚光灯玻璃122和聚光灯杯123,第一防水圈121的一端与灯头前壳11抵接,聚光灯玻璃122的一端与第一防水圈121的另一端抵接,聚光灯杯123的一端与聚光灯玻璃122的另一端抵接,聚光灯杯123的另一端与发光基板131抵接。
42.具体地,聚光单元与发光基板131之间还设置有灯珠垫片132,聚光灯杯123的一端抵接在灯珠垫片132上,聚光灯杯123的另一端具有用于容纳聚光灯玻璃122的灯杯槽,聚光灯玻璃122设置在灯杯槽中并与聚光灯杯123抵接。第一防水圈121设置在聚光灯玻璃122与灯头前壳11之间,用于防止水汽通过灯头前壳11的用于设置聚光单元的容纳孔进入照明组件1内部造成内部零部件的损坏。聚光灯杯123用于改变发光体向四周发出光线的方向,使光线集束向前射出,以达到远光的效果。聚光灯玻璃122可以是平面玻璃或者表面具有弧度的玻璃,在本实施例中,聚光灯玻璃122优选为平面玻璃。在本发明其它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聚光灯透镜的尺寸调整将聚光灯玻璃122设置为表面具有弧度的玻璃。根据聚光灯透镜的尺寸设置聚光灯玻璃122弧度的曲率的方法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描述。在实际检修作业中,在检修现场环境光线不足时,采用头灯进行局部补光。远光的设置,使补光的距离更加远,增加了检修人员的可见视野,避免检修人员因光照强度不足而频繁的移动,减轻检修人员的工作强度。
43.更进一步地,泛光单元包括第二防水圈124和泛光灯透镜125,第二防水圈124的一端与灯头前壳11抵接,泛光灯透镜125的一端与第二防水圈124的另一端抵接,泛光灯透镜125的另一端与发光基板131抵接。
44.具体地,泛光单元与发光基板131之间还设置有灯珠垫片132,泛光灯透镜125的一端抵接在灯珠垫片132上。第二防水圈124设置在泛光灯透镜125与灯头前壳11之间,用于防止水汽通过灯头前壳11上的用于设置泛光单元的容纳孔进入照明组件1内部造成内部零件的损坏。泛光灯透镜125用于对发光体向四周发射的光线进行整形,使其在一定出射角度的锥形范围内均匀分布,以实现近光的效果。利用透镜对光线进行整形的方法属于本领域现
有技术,故在此不再描述。在实际检修作业中,当待检修工件或者与待检修工件相邻的工件表面相对光滑时,对光线的反射率较高。经反射后的远光因中央光线过强很容易反射回检修作业人员并导致视野范围内的盲点,作为干扰光影响检修作业人员的操作及视线。近光的设置,使光线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分布,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光线过于集中导致视野范围内出现盲点的情况。
45.再进一步地,泛光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且每个泛光单元一端与发光基板131抵接,另一端与灯头前壳11抵接。一个泛光单元的一端抵接在发光基板131的另一个发光体上,另一个泛光单元的一端抵接在发光基板131的再一个发光体上。灯头前壳11上用于设置泛光单元的容纳孔有两个,一个泛光单元的另一端设置在灯头前壳11的一个容纳孔中并与灯头前壳11抵接,另一个泛光单元的另一端设置在灯头前壳11的另一个容纳孔中并与灯头前壳11抵接。
46.具体地,通过点亮或者熄灭发光基板131上不同的灯珠,实现泛光和半聚半泛照射效果的切换。在实际检修作业中,当待检修的工件表面相对光滑且距离检修作业人员具有一定距离时。泛光照明的补光强度不足,而聚光照明又容易导致干扰光影响检修作业人员。此时需要头灯能够射出距离较远且相对均匀的半聚半泛光。
47.可选地,两个泛光单元一个用于射出泛光,另一个泛光单元用于射出半聚半泛光。另一个泛光单元包括第二防水圈124和泛光灯透镜125,另一个泛光单元与发光基板131之间还设置有灯珠垫片132,泛光灯透镜125的一端抵接在灯珠垫片132上。第二防水圈124设置在泛光灯透镜125与灯头前壳11之间,用于防止水汽通过灯头前壳11的用于设置泛光单元的容纳孔进入照明组件1内部造成内部零件的损坏。泛光灯透镜125用于对发光体向四周发射的光线进行整形,使其在一定出射角度的锥形范围内均匀分布,以实现近光的效果。利用透镜对光线进行整形的方法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描述。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射出半聚半泛光的泛光单元的泛光灯透镜125对光线的折射率与用于射出泛光的泛光单元的泛光灯透镜125对光线的折射率不同,从而实现光线在照射区域的中间部位相对集中的同时在整个照射区域的分布相对均匀。进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检修作业的需求。
48.可选地,照明组件1还包括灯头防水圈133,灯头防水圈133设置于灯头前壳11和灯头后壳134之间,灯头防水圈133分别与灯头前壳11和灯头后壳134抵接。发光基板131通过基板螺丝14实现与灯头前壳11的固定连接,聚光单元和两个泛光单元设置在发光基板131与灯头前壳11之间。第一防水圈121和第二防水圈124均为橡胶密封圈。在发光基板131与灯头前壳11通过基板螺丝14固定后,第一防水圈121和第二防水圈124受挤压产生变形,从而实现密封效果。灯头防水圈133为橡胶密封圈,灯头防水圈133的形状及尺寸与灯头前壳11和灯头后壳134抵接位置的形状和尺寸一致。灯头后壳134和灯头前壳11通过灯头螺丝15实现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灯头螺丝15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或6个,优选为3个。在灯头前壳11和灯头后壳134通过灯头螺丝15实现固定连接后,灯头防水圈133受挤压产生变形,从而实现密封效果。
49.进一步地,如图3-图6所示,操控组件2还包括主体后壳217、操作单元、控制单元213和供电单元215。主体后壳217与主体前壳201固定连接,主体前壳201和主体后壳217共同形成有主体容置腔,操作单元固定设置在主体前壳201上,控制单元213设置于主体容置腔内,控制单元213与主体前壳201固定连接,操作单元与控制单元213电连接,供电单元215
固定设置于主体容置腔内,供电单元215与照明组件1和操控组件2电连接,供电单元215被配置为为照明组件1和操控组件2供电。
50.具体地,主体后壳217和主体前壳201通过主体螺丝218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主体螺丝218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或6个,优选为4个。在主体前壳201和主体后壳217形成的主体容置腔内,沿主体前壳201向主体后壳217的方向,设置有操作单元、控制单元213和供电单元215。操作单元固定设置在主体前壳201上,操作单元与主体前壳20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粘接或者通过螺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通过螺栓连接。操作单元和控制单元213电连接,控制单元213接受并处理操作单元操作信号。控制单元213与照明组件1电连接,用于改变照明组件1的工作状态。供电单元215分别与控制单元213和照明组件1电连接,对控制单元213和照明组件1提供电能。
51.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213接受来自外部的操作信号并根据接受到的操作信号并执行相应动作的方法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描述。控制单元213可以是集中式或分布式的控制器,比如,控制单元213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单片机,也可以是分布的多块单片机构成,单片机中可以运行控制程序,进而控制各部件实现其功能。
52.进一步地,操控组件2还包括转动件,主体前壳201和照明组件1通过转动件实现铰接。在本实施例中,转动件优选为转轴205和弹簧扣204,弹簧扣204固定设置在主体前壳201上。弹簧扣204具有用于转轴205穿过的通孔,弹簧扣204具有多级限位,从而使照明组件1和主体前壳201能够具有不同的夹角,且照明组件1相对于主体前壳201的夹角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不变。弹簧扣204的结构以及利用弹簧扣204使照明组件1和主体前壳201的夹角保持不变的方法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描述。
53.可选地,在本发明其它的实施例中,转动件也可以是阻尼转轴205。主体前壳201和照明组件1通过阻尼转轴205实现铰接,阻尼转轴205的设置,使照明组件1和主体前壳201的夹角无极可调且能够保持调节后的位置。阻尼转轴205的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设置阻尼转轴205的位置以及阻尼转轴205与照明组件1和主体前壳201的连接方式。
54.更进一步地,主体前壳201上具有第一过线孔,供电组件通过供电线向照明组件1提供电能。供电线穿过主体前壳201上的第一过线孔与照明组件1连接,从而实现对照明组件1供电。在第一过线孔中设置有第三防水圈16,第三防水圈16用于防止水汽从第一过线孔进入操控组件2内部而对操控组件2内部的零部件造成损坏。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防水圈16优选为橡胶防水圈,第三防水圈16的外侧和第一过线孔的内壁抵接,第三防水圈16的内侧与供电线的外侧壁抵接,从而起到防水作用。
55.再进一步地,灯头后壳134上具有第二过线孔,供电线穿过灯头后壳134上的第二过线孔与发光基板131连接。在第二过线孔中设置有第三防水圈16,第三防水圈16用于防止水汽从第二过线孔进入照明组件1内部而对照明组件1内部的零部件造成损坏。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防水圈16优选为橡胶防水圈,第三防水圈16的外侧和第一过线孔的内壁抵接,第三防水圈16的内侧与供电线的外侧壁抵接,从而起到防水作用。
56.更进一步地,操控组件2还包括传感器,传感器和控制单元213电连接,传感器被配置为接受敲击信号,控制单元213被配置为能够根据敲击信号改变头灯的照明状态。
57.具体地,在北方冬季夜间户外检修的环境中,检修作业人员需要穿戴较厚的劳保
防护手套。此时,检修作业人员在佩戴较厚的手套的情况下,难以准确进行头灯照明状态的切换。如果想准确切换头灯的照明状态,需要脱下手套切换,然后戴回手套继续作业,过程繁琐且浪费时间。传感器的设置,使得检修作业人员在需要切换头灯照明状态如远近光切换时,不需要脱下手套,仅需以一定的力度敲击头灯或者装配有头灯的安全帽即可实现头灯照明状态的切换。
58.需要指出的是,利用传感器接受一定力度的敲击信号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如加速度传感器和冲击传感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针对性选择对应的传感器,以实现敲击信号的获取,故在此不再描述。同时,根据传感器信号进行选择性接通和切断不同电路通断的方法及相应程序也是本领域的现有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不同的控制逻辑,故在此不再描述。
59.可选地,操作单元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操作单元均固定设置在主体前壳201上,两个操作单元均与控制单元213电连接。一个操作单元被配置为调节照明组件1的亮度,另一个操作单元被配置为调节照明组件1的照明模式。每个操作单元均包括按键帽208、按键开关209、按键胶垫210和按键板211。按键板211和控制单元213电连接,按键胶垫210固定设置在按键板211上,按键胶垫210具有通孔,按键开关209穿过按键胶垫210上的通孔固定设置在按键板211上。按键帽208套设于按键开关209的外部。
60.具体地,一个操作单元被配置为调节照明组件1的亮度,在头灯处于熄灭状态时,按下按键帽208打开头灯并使照明组件1处于第一亮度的照明状态。第二次按下按键帽208,照明组件1由第一亮度的照明状态改变为第二亮度的照明状态。第三次按下按键帽208,照明组件1由第二亮度的照明状态改变为第三亮度的照明状态。第四次按下按键帽208,照明组件1熄灭。
61.具体地,另一个操作单元被配置为调节照明组件1的照明模式。在头灯由熄灭状态改变为第一亮度的照明状态时,照明组件1的聚光单元点亮,两个泛光单元熄灭,照明组件1处于聚光照明模式。按下按键帽208,照明组件1的聚光单元熄灭,一个泛光单元点亮,另一个泛光单元保持熄灭状态,照明组件1处于泛光照明模式。第二次按下按键帽208,照明组件1的聚光单元保持熄灭状态,一个泛光单元熄灭,另一个泛光单元点亮,照明组件1处于半聚半泛照明模式。第三次按下按键帽208,照明组件1的聚光单元点亮,两个泛光单元再次处于熄灭状态。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例中,在头灯由熄灭状态改变为第一亮度的照明状态时,照明组件1的聚光单元点亮,两个泛光单元熄灭,照明组件1处于聚光照明模式。按下按键帽208,照明组件1的聚光单元熄灭,另一个泛光单元点亮,一个泛光单元保持熄灭状态,照明组件1处于半聚半泛照明模式。第二次按下按键帽208,照明组件1的聚光单元保持熄灭状态,另一个泛光单元熄灭,一个泛光单元点亮,照明组件1处于泛光照明模式。
62.需要指出的是,按键开关209的结构、按键开关209和按键板211的连接方式、通过按动按键开关209使按键板211产生电信号的方法、控制单元213的控制程序以及控制单元213根据电信号对照明组件1的照明模式和照明亮度进行切换的方法均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在此不再描述。
63.可选地,主体前壳201上还具有充电接口207和防水胶塞206。充电接口207内固定设置有充电接头,充电接头与供电单元215电连接。充电接头可以是usb充电接头或type-c充电接头,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接头优选为type-c充电接头。防水胶塞206固定设置在主体
前壳201上,防水胶塞206被配置为防止水汽进入充电口造成充电接头以及操控组件2内部的零部件损坏。
64.进一步地,控制单元213通过控制单元螺丝214固定设置在主体前壳201上。控制单元螺丝214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或6个。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螺丝214的数量优选为4个。
65.更进一步地,主体后壳217内侧设置有多个凸起,主体后壳217内侧设置的多个凸起用于对供电单元215限位。供电单元215卡接于主体后壳217内侧设置的多个凸起之间并与主体后壳217抵接。
66.再进一步地,操控组件2还包括第四防水圈216,第四防水圈216设置在主体前壳201和主体后壳217之间,第四防水圈216分别与主体前壳201和主体后壳217抵接。第四防水圈216为橡胶密封圈,第四防水圈216的形状及尺寸与主体前壳201和主体后壳217与第四防水圈216抵接位置处的形状和尺寸一致。主体前壳201和主体后壳217通过主体螺丝218实现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主体螺丝218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或6个,优选为4个。在主体前壳201和主体后壳217通过主体螺丝218实现固定连接后,第四防水圈216受挤压产生变形,从而实现密封效果。
67.可选地,头灯还包括穿戴组件3,穿戴组件3包括灯带31和缓冲垫32,灯带31的一端与操控组件2连接,缓冲垫32固定设置于操控组件2上。主体后壳217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环,灯带31的一端绕设于第一连接环内。在本实施例中,灯带31优选为弹力带,以适应不同人员佩戴或适应不同尺寸的安全帽。在检修作业过程中,随着检修作业人员的动作,主体后壳217频繁对人体或者安全帽进行摩擦和磕碰,缓冲垫32的设置,降低了摩擦和磕碰的频率及幅度,提升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垫32优选为海绵垫,海绵垫缓冲吸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汗效果。
68.进一步地,头灯还包括信号灯组件4,信号灯组件4与等待的另一端连接。信号灯组件4包括信号灯后壳41,信号灯后壳41上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接环,灯带31的另一端绕设于第二连接环内。在本实施例中,灯带31的数量优选为两条,两条灯带31的两端均分别绕设于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头灯佩戴到头部或者安全帽上后,两条灯带31分别位于头部或者安全帽的左右两侧。对应的,第一连接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环分别设置于主体后壳217的左右两侧。第二连接环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连接环分别设置于信号灯后壳41的左右两侧。在本发明其它的实施例中,灯带31的数量也可以是三条,三条灯带31的两端分别绕设于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头灯佩戴到头部或者安全帽上后,三条灯带31分别位于头部或者安全帽的左右两侧和顶部。对应的,第一连接环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一连接环分别设置于主体后壳217的左右两侧和顶部。第二连接环的数量为三个,三个第二连接环分别设置于信号灯后壳41的左右两侧和顶部。
69.可选地,信号灯组件4还包括信号灯前壳42和信号灯板46,信号灯前壳42与信号灯后壳41固定连接,信号灯前壳42与信号灯后壳41形成有信号灯容置腔,信号灯板46设置于信号灯容置腔内,信号灯板46与信号灯后壳41固定连接。
70.具体地,在检修作业过程中,检修作业人员往往容易对后方的情况关注度不够,加之检修现场检修现场光照强度低,导致后方的车辆或者其他的检修作业人员无法提早发现前方的检修作业人员,容易造成人身伤害事故。信号灯的设置,在不影响后方的车辆或其他
的检修作业人员的前提下,有助于后方的车辆或者检修作业人员提早发现前方的检修作业人员,从而采取相应的规避动作,有效避免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
71.进一步地,信号灯组件4还包括信号灯线411,信号灯组件4通过信号灯线411与供电单元215电连接。操控组件2的主体前壳201上具有供电孔,供电单元215固定设置在供电孔内,并用于对信号灯组件4供电。在本实施例中,供电单元215包括dc(direct current,直流电)座和dc防水套。dc防水套固定设置于主体前壳201上,dc防水套被配置为防止水汽进入供电孔造成供电单元215和操控组件2内部的零部件损坏。dc座202与供电单元215电连接。信号灯线411的一端具有dc插头,另一端与信号灯板46电连接,信号灯线411的dc插头插入dc座202,从而实现对信号灯组件4的供电。
72.更进一步地,信号灯后壳41上具有通孔,信号灯线411穿设信号灯后壳41上的通孔进入信号灯容置腔并与信号灯板46电连接。信号灯后壳41的通孔内固定设置有第五防水圈43,第五防水圈43的外侧与信号灯后壳41上的通孔的内壁抵接,第五防水圈43的内侧与信号灯线411的外侧抵接。以防止水汽经信号灯后壳41上的通孔进入信号灯组件4内部导致信号灯组件4的内部的零部件损坏。
73.需要说明的是,dc座202和dc插头的结构以及dc座202和供电单元215的连接方法均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进行描述,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工程实际选用不同尺寸规格的dc座202和对应的dc插头。
74.可选地,为了避免信号灯线411因随意摆动而对施工造成影响,灯带31上设置有多个卡扣,信号灯线411穿设多个卡扣,多个卡扣均用于固定信号灯线411。
75.进一步地,在检修作业过程中,如果信号灯组件4意外熄灭,则检修作业人员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概率将增加,但检修作业人员很难发现信号灯组件4的熄灭,需要依靠外界提醒信号灯组件4的亮灭状态而针对性的采取下一步的动作。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操控组件2还包括喇叭212,喇叭212固定设置在主体前壳201上并与控制单元213电连接。控制单元213还可以监控信号灯组件4的亮灭状态。控制单元213和dc座202电连接,并获取dc座202处是否有电流通过。如有电流通过,说明信号灯组件4处于点亮状态,控制单元213通过喇叭212发出信号灯点亮的提示音。如果没有电流通过,说明信号灯组件4处于熄灭状态,控制单元213通过喇叭212发出信号灯熄灭的提示音,以便于检修作业人员能够第一时间获知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76.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控制单元213监控电路的通断、根据监控的结果输出不同的电信号以及利用喇叭212将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均属于本领域的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描述。
77.更进一步地,信号灯组件4还包括第六防水圈45。第六防水圈45设置于信号灯前壳42和信号灯后壳41之间。第六防水圈45分别与信号灯前壳42和信号灯后壳41抵接。第六防水圈45为橡胶密封圈,第六防水圈45的形状及尺寸与信号灯前壳42和信号灯后壳41与第六防水圈45抵接位置处的形状和尺寸一致。信号灯前壳42和信号灯后壳41通过信号灯螺丝44实现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灯螺丝44螺丝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或6个,优选为4个。在信号灯前壳42和信号灯后壳41通过信号灯螺丝44实现固定连接后,第六防水圈45受挤压产生变形,从而实现密封效果。
78.再进一步地,为避免检修作业过程中出现供电单元215断电等原因导致的信号灯
熄灭且无法重新点亮的情况,信号灯组件4还包括反光片49和反光片49支架48。反光片49固定设置在反光片49支架48上。反光片49支架48为环形支架,反光片49支架48套设在信号灯板46外侧。信号灯前壳42具有通孔,反光片49设置在信号灯前壳42的通孔内并与信号灯前壳42相抵接。
79.具体地,信号灯板46通过灯板螺丝47固定设置在信号灯后壳41上。灯板螺丝47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4个、5个或6个,在本实施例中,灯板螺丝47的数量优选为2个。在使用过程中,接通供电单元215与信号灯组件4之间的供电电路,点亮信号灯板46,信号灯板46发出警示光,并通过反光片49将反射光发散向四周。反光片49的结构以及反光片49能够将光线发散向四周的原理均属于本领域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描述。
80.可选地,当信号灯组件4熄灭且无法重新点亮时,后方的人员或者车辆上携带的发光设备向前发出的照明光照射在反光片49上。反光片49将照明光反射回后方的人员或者车辆,同样能够起到警示作用。
81.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