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2022-11-18 19:40: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引流管。


背景技术:

2.胃肠减压是指利用负压吸引或者虹吸的原理,将引流管自口腔或者鼻腔插入,通过引流管将积聚在胃肠道内的气体及液体吸出,可以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及膨胀的程度。置入的引流管也可作为胃肠手术的支撑器。胃肠手术中,需要使用引流管对胃肠内的液体或气体进行引流。现有的引流管,为减小对器官的刺激,减轻患者的痛苦,引流管的管体通常采用医用硅胶等制成的软体管。
3.引流过程中,引流管需要与相应的吸引器等结构相连,使得引流管在负压下工作;由于引流管为软体管,在负压下工作时易于被吸瘪,造成引流管堵塞,影响引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引流管在负压下工作时易于被吸瘪,影响引流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流管,通过将引流管设置为包括外管与内管的双层结构,并在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支撑结构,有效防止引流管工作过程中被吸瘪,保证引流效果。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引流管,包括外管、内芯、支撑结构以及引流接头;其中,
6.所述外管为软体管;
7.所述外管的前端设置有通气段,所述通气段上设置有若干通气孔;
8.所述内芯为直径小于所述外管的直径的管体;
9.所述内芯设置于所述外管内;
10.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外管与所述内芯之间,且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通气段内;
11.所述引流接头连接于所述内芯的后端。
12.可选地,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弹簧。
13.可选地,所述引流接头包括与所述内芯相连的第一接头,所述内芯与所述第一接头相插接;所述内芯的外径适于与所述第一接头的内径相配合,以使所述内芯插入所述第一接头内,实现所述内芯与所述第一接头相插接。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头的外径适于与所述外管的内径相配合,以使所述第一接头插入所述外管内,实现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外管相插接。
15.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头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环状凸起;所述环状凸起适于与所述外管相配合,实现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外管相插接;所述外管的后端设置有v字形的缺口。
16.可选地,所述引流接头上连接有压力调节结构;所述压力调节结构适于对所述内
芯内的压力进行调节。
17.可选地,所述压力调节结构包括与所述引流接头相通的连接管。
18.可选地,所述压力调节结构还包括调节板;所述调节板连接于所述连接管的外端;所述调节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管相通的调节孔。
19.可选地,所述调节板为弧状板,且所述弧状板的中心向靠近所述连接管的方向凹陷。
20.可选地,所述压力调节结构还包括适于对所述调节孔进行封堵的封堵帽;所述封堵帽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调节板相连。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通过将引流管设置为包括软质的外管与直径较小的内芯的双层结构,并在外管的通气段内设置支撑结构,使得该引流管在负压下工作时不会发生回瘪,避免通气孔发生堵塞,从而保证引流畅通,保证引流效果。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引流管的爆炸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引流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外管;11-通气孔;12-缺口;2-内芯;3-支撑结构;4-引流接头;41-第一接头;411-环状凸起;42-第二接头;43-压力调节结构;431-连接管;432-调节板;4321-调节孔;433-封堵帽;434-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表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简化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为“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一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
30.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1.为了解决现有的引流管在负压下工作时易于被吸瘪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引流管,参见图1、图2所示,该引流管包括外管1、内芯2、支撑结构3以及引流接头4;其中,由于使用过程中外管1需要与器官接触,为减小对器官的刺激,本技术优选外管1为软体管;具体的,本技术优选该软体管的材质为具有较高生物相容性以及柔韧性的医用tpu;该外管1的前端设置有通气段,通气段上设置有若干通气孔11,以便于通过使得引流管通过该通气孔11与胃肠道相通,实现引流。
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引流管以使用过程中,靠近与器官接触的一端为前端,相反,远离与器官接触的一端为后端。
33.内芯2为小直径的管体,具体的,本技术优选内芯2为直径小于外管1的直径的管体;为进一步提高引流管的抗负压能力,本技术优选支撑结构3设置于外管1与内芯2之间,即,外管1、支撑结构3以及内芯2从外到内依次设置;由于外管1的通气孔11设置于前端的通气段,因此,通气段若发生回瘪,会导致位于该处的通气孔11发生堵塞,影响引流效果;为避免通气孔11发生堵塞,本技术优选支撑结构3设置于通气段内,一方面通过该支撑结构3对通气段进行支撑,避免通气段在负压作用下回瘪,造成通气孔11堵塞;另一方面,由于软质的外管1内设置有内芯2,通过在通气段内设置支撑结构3,还能够保证外管1的通气段与内芯2之间始终保留一定的间隙,避免通气段处的外管1在负压作用下贴覆于内芯2的外壁上而导致通气孔11堵塞,从而保证引流通畅。
34.引流接头4用于将引流管与吸引器等结构相连,本技术优选引流接头4连接于内芯2的后端。
35.该引流管工作过程中,引流接头4的一端与吸引器相连,另一端与内芯2的后端相连;将引流管的前端置于胃肠道内后,通过吸引器开始引流,内芯2以及外管1内部均产生负压;由于内芯2直径较小,在负压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同时,在内芯2以及支撑结构3的支撑作用下,外管1不会发生回瘪,且通气段的通气孔11不会发生堵塞,保证通气孔11与内芯2相通,从而保证引流通畅。
36.其中内芯2可以为软体管,也可以为硬质管;该内芯2设置于外管1内;本技术优选内芯2的材质为pvc;由于内芯2设置于外管1内,使用过程中不会与器官直接接触,即使内芯2选用硬质管,不会因增加对器官的刺激而引起患者不适,并且,基于硬质管具有较强的支撑力,从而在承受负压时不易于发生形变,进而能够避免引流管在负压下工作时发生堵塞,保证引流效果。
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通过将引流管设置为包括软质的外管1与较小直径的内芯2的双层结构,并在外管1的通气段内设置支撑结构3,使得该引流管在负压下工作时不会发生回瘪,避免通气孔11发生堵塞,从而保证引流畅通,保证引流效果。
38.本技术中的支撑结构3可以为若干交错设置于外管1内壁上的支撑块(图中未示出);通过若干交错设置的支撑块,在避免外管1被吸瘪的同时,还能够保证通气孔11与内芯2相通,保证引流效果。
39.进一步的,为在避免通气孔11堵塞的同时,降低引流管的下管难度,本技术优选支撑结构3包括弹簧,即,外管1、弹簧以及内芯2从外到内依次设置,且弹簧设置于通气段处。
40.通过将支撑结构3设置为弹簧,使得外管1的前端不易于弯折,从而有助于降低下
管难度;同时,选用弹簧作为支撑结构3,还有助于降低引流管的制造难度。
41.为便于将引流接头1与内芯2相连,参见图3所示,本技术中的引流接头4包括与内芯2相连的第一接头41,本技术优选内芯2与第一接头41相插接;具体的,本技术优选内芯2的外径适于与第一接头41的内径相配合,以使内芯2插入第一接头41内,实现内芯2与第一接头41相插接。
42.本技术优选内芯2的外径略大于第一接头41的内径,从而使得内芯2与第一接头41过盈配合,提高连接强度。
43.为便于将引流接头4与吸引器等相连,本技术中的引流接头4还包括第二接头42;使用过程中,引流接头4的第二接头42与吸引器相连,第一接头41与内芯2相连;开动吸引器,通过引流接头4内部的通孔与内芯2相通,实现引流。
44.外管1的后端,即靠近引流接头4的一端,可以直接与内芯2相连,也可以与引流接头4相连;为降低装配难度,本技术优选外管1的后端与引流接头4相连,并优选外管1的后端与引流接头4相插接。
45.具体的,本技术优选第一接头41的外径适于与外管1的内径相配合,以使第一接头41插入外管1内,实现第一接头41与外管1相插接,形成内芯2插入第一接头41内,同时,第一接头插入外管1内的连接结构,实现引流接头4同时与外管1以及内芯2相插接,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46.为增加第一接头41与外管1之间的连接强度,参见图3所示,本技术优选
47.第一接头41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环状凸起411;环状凸起411适于与外管1相配合,实现第一接头41与外管1相插接;同时,为便于装配,外管1的后端设置有v字形的缺口12,以降低外管1与引流接头4的装配难度。
48.进一步的,本技术优选引流接头4上连接有压力调节结构43;该压力调节结构43适于对内芯2内的压力进行调节,以扩大引流管的适用范围,并可根据使用需求进行调节,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9.该压力调节结构43可以为设置于引流接头4侧壁上的调节孔,操作过程中通过用手指覆盖于调节孔上,通过改变覆盖调节孔的面积即可实现对压力的调节。
50.为便于操作,本技术优选压力调节结构43包括与引流接头4相通的连接管431,操作过程中通过用手指覆盖于连接管431的外端,通过改变覆盖连接管431的面积实现对压力的调节;连接管431的长度以及直径均可根据引流接头4的大小进行设置,通过设置连接管431,将对压力进行调节的位置引至易于操作处,从而有助于降低操作难度。
51.进一步的,本技术优选压力调节结构43还包括调节板432;该调节板432连接于连接管431的外端;调节板432上设置有与连接管431相通的调节孔4321;操作过程中,食指与中指对连接管431进行夹持,同时,拇指覆盖于调节孔4321上,通过移动拇指位置,改变覆盖调节孔4321的面积,即可实现对压力的调节,从而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操作难度。
52.为提高操作的舒适度,本技术进一步优选调节板432为弧状板,且该弧状板的中心向靠近连接管431的方向凹陷,从而使得该调节板432的形状与人体拇指形状相适配,提高操作的舒适度。
53.进一步的,本技术优选压力调节结构43还包括适于对调节孔4321进行封堵的封堵帽433,一方面在不需要对压力进行调节时,通过该封堵帽433对调节孔4321进行封堵即可;
另一方面,在引流管使用前,通过封堵帽433对调节孔4321进行封堵,避免灰尘等异物进入引流管,保持清洁。
54.进一步的,由于封堵帽433尺寸通常较小,为避免封堵帽433遗失,本技术优选封堵帽433通过连接线434与调节板432相连;需要通过封堵帽433对调节孔4321进行封堵时,弯折连接线434,将封堵帽433插入调节孔4321即可。
55.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