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以及带风扇服装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18:36:4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以及带风扇服装。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冷却身体的带风扇服装被实用化并迅速普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气温比体表温度高的日子很多,作为带风扇服装的材料,追求外部空气的温度不传递到服装内部的隔热性高的材料。另外,由于带风扇服装多在室外使用,所以还追求太阳光阻断效果强的带风扇服装。
4.针对这样的需求,公知有通过在聚酯的布料的背侧实施利用钛的溅射加工来提高了太阳光阻断效果的带风扇服装(例如,参照引用文献2)。
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5/063065号
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54970号公报
7.然而,具有如下课题:利用钛的溅射加工只能对聚酯的织物实施。另外,具有如下课题:成本高,且随着使用,薄膜因与内衣的摩擦而磨损,因此无法长期保持太阳光阻断效果,而且在外部空气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防止外部空气温度的热侵入的隔热效果弱。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隔热效果强且能够阻断太阳光、作为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有效地发挥功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以及带风扇服装。
9.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具备:
10.风扇安装孔,用于安装风扇;
11.面料,由没有透气性或具有通过上述风扇进行的空气的导入而能够膨胀的程度的透气性的材料构成;以及
12.隔热层,配置在上述面料的背侧,并由内包空气的材料构成。
13.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具备:
14.衣领部空气排出部,在穿戴者的颈部与上述服装主体的衣领部的端部之间排出从上述风扇安装孔导入到上述服装主体内的空气;和
15.衣领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能够调整上述衣领部空气排出部的空气排出阻力。
16.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其中,
17.上述服装主体的袖部为长袖状,
18.上述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具备:
19.袖部空气排出部,在穿戴者的手臂与上述袖部的端部之间排出从上述风扇安装孔导入到上述服装主体内的空气,和
20.袖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能够调整上述袖部空气排出部的空气排出阻力。
21.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22.上述袖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为肋条,
23.相对于上述袖部中的与手腕对置的部位能够拆装。
24.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或4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25.具备封堵上述袖部空气排出部的封堵单元。
26.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3~5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27.上述袖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能够将上述袖部空气排出部的周长调整为最小长度的130%以上。
28.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29.具有从穿戴者的颈部周围覆盖头的护罩部,
30.在上述护罩部的内表面能够安装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该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用于调整头部与上述护罩部之间的空气排出阻力。
31.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7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32.在上述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内部收纳有堵住上述风扇安装孔的风扇安装孔用罩。
33.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8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34.上述服装主体为覆盖穿戴者的躯干部及手臂部和腿部的一部分的大衣式,
35.在上述服装主体的内侧的腰部形成有空气泄漏防止单元。
36.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9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37.具备配置在上述隔热层的背侧的里料。
38.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39.上述面料由太阳光的反射率比上述里料高的材料构成,
40.上述里料由太阳光的吸收率比上述面料及上述隔热层高的材料构成。
41.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0或11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42.上述里料的颜色比上述面料的颜色深。
43.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0~12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44.上述风扇安装孔为大致矩形形状。
45.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0~13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带风扇服装
的服装主体的基础上完成的,
46.上述面料、上述隔热层及上述里料通过压线针脚被一体化而成,
47.上述风扇安装孔形成于被上述压线针脚围起来的部位。
48.技术方案15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带风扇服装,具备:
49.技术方案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
50.空气导入单元,向上述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内部导入空气;以及
51.电源单元,向上述空气导入单元供给电力。
52.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隔热效果强且能够阻断太阳光、作为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有效地发挥功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以及带风扇服装。
附图说明
53.图1是打开了前身部的开闭单元的状态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的主视图。
54.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的放大图。
55.图2b是图2a的iib-iib部分的剖视图。
56.图3是表示安装于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状态的风扇的简图。
57.图4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的放大图。
58.图4b是图4a的ivb-ivb部分的剖视图。
59.图5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带风扇服装的放大图。
60.图5b是图5a的vb-vb部分的剖视图。
61.图6是从服装主体内第三实施方式的观察设置有风扇安装孔用罩的风扇安装孔的主视图。
62.图7a是示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设置有衣领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的带风扇服装中、通过衣领部调整带的上侧的扣眼固定时的衣领部空气排出部的主视图。
63.图7b是示出了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设置有衣领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的带风扇服装中、通过衣领部调整带的下侧的扣眼固定时的衣领部空气排出部的主视图。
64.图8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袖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设置于袖口的带风扇服装的袖部的主视图。
65.图8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袖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设置于袖口附近的带风扇服装的袖部的主视图。
66.图8c是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设置有袖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的带风扇服装的袖部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67.图8d是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设置有袖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的带风扇服装的袖部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68.图8e是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设置有袖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的带风扇服装的袖部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69.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设置于护罩部的带风扇服装的侧剖视图。
70.图10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设置于肩部时的空气排出部调整机
构的正面立体图。
71.图10b是安装了图10a所示的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的带风扇服装的侧剖视图。
72.图11a是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形成有空气泄漏防止单元的带风扇服装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73.图11b是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形成有空气泄漏防止单元的带风扇服装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74.图11c是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形成有空气泄漏防止单元的带风扇服装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75.[第一实施方式]
[0076]
以下,参照图1~图3对本发明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的第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不过,在以下叙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而附加了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并不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图示例。
[0077]
另外,以下,以穿戴者穿戴了带风扇服装100的状态为基准,将穿戴者的前侧定为前,将穿戴者的后侧定为后,将穿戴者的上侧定为上、穿戴者的下侧定为下、穿戴者的右手侧定为右、穿戴者的左手侧定为左来进行说明。
[0078]
[带风扇服装]
[0079]
如图1所示,带风扇服装100具备服装主体110、向服装主体110内部导入空气的风扇140、向风扇140供给电力的电源部120、以及连接风扇140与电源部120的连接线缆130,通过使利用风扇140获取到服装主体110内的空气沿着穿戴者的身体或内衣的表面流通,从而使从身体排出的汗蒸发,利用蒸发时的气化热来冷却身体。
[0080]
[服装主体]
[0081]
服装主体110例示夹克式作为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但如图1所示,由没有透气性或具有通过风扇140进行的空气的导入而能够膨胀的程度的透气性的片状部件s形成为覆盖穿戴者的至少躯干部的形状。此外,在图1中,将服装主体110形成为覆盖穿戴者的躯干部及手臂部的夹克式,但服装主体11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上衣及下衣一体化的连体服式、仅覆盖躯干部的背心式、覆盖穿戴者的躯干部及手臂部、和腿部的一部分的大衣式,本发明的服装主体110并不限定于夹克式。
[0082]
此外,服装主体110是指除了电源部120、连接线缆130、风扇140等电气部件以外的、带风扇服装100中的具有作为衣服的功能的部分。另外,衣料是指构成衣服的片状部件s中的、覆盖穿戴者的身体并决定作为衣服的形状的部分,例如不包括用于口袋的片状部件s等、对作为衣服的形状不产生影响的附加部分。
[0083]
另外,将在服装主体110穿戴时朝向穿戴者的面设为背面,将其相反侧的在服装主体110穿戴时朝向外部空间的面设为表面。另外,将衣料的背面及在服装主体110穿戴时位于比衣料的背面靠穿戴者侧的部分设为服装主体110的背面侧,将衣料的表面及在服装主体110穿戴时位于比衣料的表面靠外部空间侧的部分设为服装主体110的表面侧。
[0084]
服装主体110具备开闭单元111、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风扇安装孔113、空气排出部114、电源部保持单元115及线缆保持单元116。
[0085]
另外,图2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的平面放大图,图2b是图2a的iib-iib部的剖视图。如图2b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为由具备面料2及隔热层3的片状部件s构成的衣服。
[0086]
(面料)
[0087]
面料2为形成带风扇服装100的表面侧的布料,主要由紧密的布料形成。
[0088]
作为面料2,例如由聚酯、聚酯和棉的混纺、尼龙等构成,只要空气透过性低即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材料。此外,还能够考虑太阳光的遮光率。
[0089]
(隔热层)
[0090]
隔热层3为固定在面料2的背面侧的布料,由能够内包空气的材料形成。
[0091]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优选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抓绒布料,但如后述那样,在隔热层3为3层构造的中间层的情况下,例如,能够适当任意使用羽绒等绒毛或由尼龙、聚酯等构成的化纤棉、由海绵、棉花等构成的天然棉等。
[0092]
此外,在隔热层3由海绵构成的情况下,优选发泡率为80%以上且厚度为5mm以上,在为羽绒的情况下,优选内包3l/m2以上的空气。
[0093]
实施例
[0094]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及比较例,对评价了用于隔热效果的优选结构的结果进行说明。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具体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
[0095]
[实施例及比较例的结构]
[0096]
准备了具有以下的隔热层3的样品亦即实施例1~4、不使用样品的比较例1(直接照射)、以及不具有隔热层3而仅由布料构成的样品亦即比较例2。此外,实施例1~4的各样品是在一边约为400mm的100%聚酯、厚度约为0.1mm的布料与布料之间配置有隔热层3的坐垫状的袋状体,作为各个隔热层3,如以下进行说明那样,分别收纳了羽绒(实施例1、2)、以及棉絮(实施例3、4)。另外,为了能够用羽绒和棉絮进行对比,在收纳于袋状体的状态下,将由羽绒或棉絮构成的隔热层3的厚度设定为在实施例1与实施例3、及实施例2与实施例4中大致相同。
[0097]
(实施例1)
[0098]
以蓬松度670将由80%羽绒20%羽毛构成的羽绒以厚度大致成为13.0mm的方式收纳于上述袋状体之中,形成了隔热层3。
[0099]
(实施例2)
[0100]
以蓬松度670将由80%羽绒20%羽毛构成的羽绒以厚度大致成为33.5mm的方式收纳于上述袋状体之中,形成了隔热层3。
[0101]
(实施例3)
[0102]
将由100%聚酯构成的厚度6.5mm的棉絮(日本vilene株式会社制的knf-350)重叠了两张而成的结构收纳于上述袋状体之中,形成了隔热层3。在该实施例3中,成为隔热层3的由聚酯构成的棉絮的厚度大致为13.0mm。
[0103]
(实施例4)
[0104]
将由100%聚酯构成的厚度16.5mm的棉絮(日本vilene株式会社制的knf-950)、厚度10.5mm的棉絮(日本vilene株式会社制的knf-650)、及厚度6.5mm的棉絮(日本vilene株式会社制的knf-350)各重叠一张而成的结构收纳于上述袋状体之中,形成了隔热层3。在该
实施例4中,成为隔热层3的由聚酯构成的棉絮的厚度大致为33.5mm。
[0105]
(比较例1)
[0106]
为不夹设样品而将人工太阳照明灯直接照射到传感器的例子(直接照射)。
[0107]
(比较例2)
[0108]
仅准备了构成在上述实施例1~4中使用的袋状体的布料(100%聚酯、厚度约为0.1mm、一边约为400mm的正方形)作为样品。
[0109]
[试验内容]
[0110]
在距上述实施例及比较例的样品的设置位置1m的位置设置人工太阳照明灯(seric株式会社制的xc-100e)。构成为在隔着样品与该人工太阳照明灯的设置位置对置的一侧的样品的下部,仅敞开与人工太阳照明灯对置面,并通过样品覆盖该敞开面,由此设置形成规定体积(约5600cm3(纵:约25cm,横:约16cm,高度:约14cm))的空间的泡沫聚苯乙烯,模拟地制作穿戴了服装主体110的衣服内部的状态。在这样的结构中,测定了将人工太阳照明灯向样品照射了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时的温度的变化。此外,为了容易掌握温度变化,用黑布覆盖传感器。
[0111]
将上述试验的测定结果表示在表i中。
[0112]
表1
[0113][0114]
(评价)
[0115]
将实施例1-4与比较例1及2进行比较可知:通过设置隔热层3,从而具备对于太阳光的照射的显著的隔热效果。
[0116]
另外,将实施例1与实施例2、实施例3与实施例4分别进行比较可知:通过加厚隔热层3,从而可得到更强的隔热效果。
[0117]
另外,将实施例1与实施例3进行比较可知:作为隔热层3,与棉絮相比,使用羽绒可得到更强的隔热效果,但即使在使用棉絮的情况下,也可得到充分的隔热效果。
[0118]
(开闭单元)
[0119]
返回图1,开闭单元111用于将服装主体110设计为前开,在穿戴带风扇服装100时,开闭服装主体110的前部,其具体结构是任意的,但例如,使用一般的拉链等。此外,开闭单元111只要能够使服装主体110的前身部的分割部分拆装自如即可,并不局限于拉链,但从防止空气的泄漏的观点出发,优选拉链。
[0120]
(空气泄漏防止单元)
[0121]
如图1所示,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是在服装主体110下部所具备的、用于防止服装主体110与穿戴者的身体之间的空间内的空气从服装主体110的下摆部向外部泄漏的单元,只要能够防止空气从服装主体110下部向外部泄漏即可,其具体结构是任意的,例如,通过在与服装主体110的穿戴者的腹部对应的位置以环绕穿戴者的身体的方式装备橡胶绳等具有伸缩性的部件来形成。
[0122]
在带风扇服装100穿戴时,通过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将服装主体110的与穿戴者的腹部对应的位置缩紧而紧贴于穿戴者的身体,由此防止由风扇140导入的空气从服装主体110与穿戴者的上半身之间的空间向服装主体110与穿戴者的下半身之间的空间流动。由此,能够增加空气从空气排出部114的排出量,提高对穿戴者的上半身的冷却效果。
[0123]
此外,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不是必须的结构,例如,在服装主体110为连体服式而不具备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的情况下,可以设计为由风扇140导入的空气从服装主体110与穿戴者的上半身之间的空间还向服装主体110与穿戴者的下半身之间的空间流动,并将其从下摆排出。在该情况下,能够无遗漏地冷却穿戴者的全身。
[0124]
像这样,根据服装主体110的方式,也可以不设置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
[0125]
(风扇安装孔)
[0126]
如图1所示,风扇安装孔113是形成于形成服装主体110的片状部件s的与穿戴者的腰的左右对应的位置的、在带风扇服装100穿戴时将服装主体110和穿戴者的身体之间的空间与外部连接的孔部,其形状是配合风扇140的外形的形状。
[0127]
通过插通风扇安装孔113来安装风扇140,从而能够经由风扇安装孔113将外部的空气获取到服装主体110内。
[0128]
此外,作为形成风扇安装孔113的位置,从在带风扇服装100穿戴时有效地冷却穿戴者的观点出发,优选上述的位置,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形成在与穿戴者的腋下对应的位置。
[0129]
另外,形成风扇安装孔113的个数并不局限于2个,也可以形成比2个少或比2个多的数量的风扇安装孔113,并安装与其对应的数量的风扇140。
[0130]
(空气排出部)
[0131]
如图1所示,空气排出部114是用于使由风扇140从风扇安装孔113导入的空气在沿着穿戴者的身体或内衣流通后排出的开口部,例如形成有穿戴者的颈部与服装主体110的衣领部的端部之间的衣领部空气排出部1141和穿戴者的手臂与服装主体110的袖部之间的袖部空气排出部1142。
[0132]
此外,空气排出部114只要能够使由风扇140导入到服装主体110内的空气在沿着穿戴者的身体或内衣流通后排出即可,其形成位置并不限定于衣领部及袖部。
[0133]
[电源部]
[0134]
电源部120为用于向后述的风扇140供给电力的部件,通过电源部保持单元115安装于服装主体110或其附近例如裤腰带等,例如内置有附加了安全保护电路的锂离子电池组,具备用于通过后述的连接线缆130来与风扇140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子(未图示)。
[0135]
[连接线缆]
[0136]
连接线缆130为连接电源部120与风扇140的线缆,被线缆保持单元116保持于服装
主体110的内表面,并通过连接线缆130来从电源部120对于风扇140供给风扇140的运转所需的电力。
[0137]
此外,电源部保持单元115、线缆保持单元116、电源部120及连接线缆130的具体结构是任意的。
[0138]
[风扇]
[0139]
如图1所示,风扇140为插通风扇安装孔113来安装于服装主体110并通过风扇安装孔113来向服装主体110与穿戴者的身体之间的空间导入空气的大致扁平的俯视时大致圆形的空气导入单元。
[0140]
作为风扇140,只要插通风扇安装孔113来安装于服装主体110并能够向服装主体110内部导入空气即可,能够采用任意结构,但例如如图3所示,具备风扇主体141和用于将该风扇主体141固定于服装主体110的环状的安装环142。
[0141]
[风扇主体]
[0142]
风扇主体141在内部收纳螺旋桨(未图示)和马达(未图示),如图3所示,具有:构成在风扇140使用时获取空气的一侧的空气获取部1411;构成在风扇140使用时送出空气的一侧的空气送出部1412;空气获取部1411与空气送出部1412之间的筒状的连结部亦即筒状部1413;以及从筒状部1413的空气获取部1411侧的端部向与筒状部1413的侧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凸缘部1414。另外,空气获取部1411具备与空气送出部1412贯通并成为空气向带风扇服装100内的路径的开口部,筒状部1413形成为以与其中心轴垂直的面剖切时的截面的外形为圆形的圆状,其外形形成为与风扇安装孔113的直径大致相同。
[0143]
此外,风扇140的外形并不局限于圆形,例如也可以为矩形形状等其他形状。
[0144]
另外,风扇主体141在空气送出部1412侧的规定位置具有与连接线缆130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子1415。第一连接端子1415只要是能够连接连接线缆130并从电源部120接受电力的供给的端子即可,其具体结构是任意的。
[0145]
(安装环)
[0146]
安装环142为用于将风扇主体141安装于风扇安装孔113的环状的部件,其内径形成为与筒状部1413的外形相同或比筒状部1413的外形稍大,能够将筒状部1413插通安装环142来安装于风扇140。
[0147]
在筒状部1413的外表面和安装环142的内表面,例如通过在安装环142的内表面侧形成凸部并在筒状部1413的外表面侧形成与该凸部卡合的凹部而形成有卡止单元(未图示)。
[0148]
在将风扇140安装于服装主体110时,如图3所示,将风扇140的空气送出部1412侧从服装主体110的外表面插通于风扇安装孔113,并使凸缘部1414与服装主体110的风扇安装孔113周围的部分接触。接下来,将安装环142从服装主体110的内表面插入到筒状部1413的外侧,由此通过凸缘部1414和安装环142夹住形成服装主体110的片状部件s的风扇安装孔113周围的部分及安装孔加强部件的孔部周围的部分,并在该状态下通过卡止单元将安装环142固定于风扇主体141。
[0149]
由此,能够将风扇140插通于风扇安装孔113来固定于服装主体110。此外,将风扇140安装于风扇安装孔113的方法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选择将安装环142螺合在形成于风扇140的筒状部1413的螺纹部等公知的各种手段。
[0150]
[实施方式的效果]
[0151]
在包括溅射加工了钛的衣服的现有的衣服中,透过布料的太阳光直接照射皮肤、内衣而导致皮肤温度上升,但如图2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是由具备太阳光的反射性或吸收性高的面料2和含有空气的隔热层3的片状部件s构成的衣服,因此面料2反射或吸收太阳光,空气在隔热层3与皮肤或内衣之间流通,抑制热量到达皮肤、内衣。因此,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高于皮肤温度的情况下,也通过隔热层3阻断热量,能够抑制皮肤温度的上升,作为带风扇服装100来有效地发挥功能。
[015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的面料2也可以是棉和聚酯的混纺,隔热层3也不会因与内衣的摩擦而磨损。除此之外,由于仅通过在现有的衣服设置隔热层3即可,所以能够比较低价地制造。
[0153]
[第二实施方式]
[0154]
基于图4a~图5b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a进行说明。此外,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155]
图4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a的放大主视图,图4b是图4a的ivb-ivb部分的剖视图。
[0156]
如图4b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a为由片状部件s构成的三层构造的衣服,该片状部件s具备面料2、隔热层3及由不易吸汗的材料构成的里料4。
[0157]
(里料)
[0158]
里料4为形成服装主体110a的隔热层3的背面侧的布料,优选由汗的吸水性低、太阳光的吸收性高的聚酯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能够适当地任意使用可作为普通衣服的里料使用的材料。
[0159]
此外,在片状部件s及服装主体110a为上述那样的三层构造的衣服,隔热层3由羽绒构成的情况下,需要防止中间层亦即隔热层3移动。因此,不是如图4a及图4b所示那样只是缝接,而优选如图5a及图5b所示,以将各层一体化的方式在横向或纵横方向上例如以平均10cm的间隔通过压线针脚进行缝合,伴随于此,风扇安装孔113a、安装于带风扇服装100a的风扇140a也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
[0160]
[实施方式的效果]
[0161]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a,由于是由从表面起依次具备面料2、隔热层3、里料4的片状部件s构成的三层构造的衣服,因此未被外层亦即面料2完全阻断的太阳光被内层亦即里料4反射或吸收。
[0162]
因此,带风扇服装100a能够进一步抑制皮肤温度的上升,作为带风扇服装更有效地发挥功能。
[0163]
[第三实施方式]
[0164]
基于图6~图10b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b进行说明。此外,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165]
第三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b具备风扇安装孔用罩1131和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1143。
[0166]
[风扇安装孔用罩]
[0167]
例如如图6所示,风扇安装孔用罩1131为用于在不将风扇140安装于风扇安装孔
113时将风扇安装孔113堵住、防止外部空气流入服装主体110b内的罩,具备盖部1131a、从盖部1131a向一方延伸突出的固定部1131b、以及向另一方延伸突出的拆装部1131c。
[0168]
(风扇安装孔用罩的结构)
[0169]
盖部1131a例如由聚酯等透气性低的部件构成,封堵风扇安装孔113。此外,与服装主体110b同样地,盖部1131a也可以为与片状部件s同样的多层构造。
[0170]
固定部1131b为从盖部1131a向一方延伸突出的部件,通过被固定于风扇安装孔113附近的背面侧,从而能够防止风扇安装孔用罩1131的丢失。
[0171]
拆装部1131c为从盖部1131a向另一方延伸突出的部件,例如粘贴有面粘扣,该面粘扣相对于粘贴在风扇安装孔113附近的面粘扣能够拆装,从而能够在服装主体110b的内部用盖部1131a遮盖风扇安装孔113,来使其作为不安装风扇140的状态下的风扇安装孔用罩1131发挥功能。
[0172]
此外,如上述那样,在隔热层3由羽绒构成的情况下,优选盖部1131a也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
[0173]
另外,作为风扇安装孔用罩1131,也可以是不设置固定部1131b而相对于服装主体110b独立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收纳袋设置于服装主体110b,来将其收纳于该收纳袋。
[0174]
[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
[0175]
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1143为调整空气排出部114的空气排出阻力的机构,其结构根据在服装主体110b的哪个部位设置空气排出部114而不同。
[0176]
(衣领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
[0177]
在设置衣领部空气排出部1141的情况下,例如如图7a及图7b所示,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1143具备:适当长度的衣领部调整带1143a,其一端固定于服装主体110b的衣料的内表面且衣领下的与肩甲骨对应的部位周边的里料4b,并跨左右的前身部和后身配置;和多个扣眼1143b,其形成于前身部的端部。此时,若如图7a所示那样用上侧的扣眼1143b固定衣领部调整带1143a,则服装主体110b的上部从身体浮起,衣领部空气排出部1141的空气排出阻力减弱。另外,若如图7b所示那样用下侧的扣眼1143b固定衣领部调整带1143a,则服装主体110b的上部与身体紧贴,衣领部空气排出部1141的空气排出阻力变强。
[0178]
此外,在图7a及图7b中,图示了在衣领部调整带1143a设置了两个扣眼1143b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扣眼1143b,从而能够多级调整衣领部空气排出部1141的空气排出阻力。
[0179]
另外,也可以使用面粘扣构造来代替纽扣固定,从而能够连续地调整衣领部空气排出部1141的空气排出阻力。
[0180]
(袖部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
[0181]
另外,在设置袖部空气排出部1142的情况下,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1143只要为能够调整袖口的直径的机构即可,例如,如图8a及图8b所示,在袖口或袖口附近,在与手臂部平行设置的切口部设置能够开闭的拉链1143c,能够通过调整开口的程度来调节从袖部向外部流出的空气的空气排出阻力。
[0182]
另外,例如如图8c所示,也可以通过将配置有面粘扣的袖部调整带1143d设置在袖口的外侧,通过调整卷绕强度来调节袖部空气排出部1142的开口程度和向外部流出的空气的空气排出阻力。
[0183]
另外,例如如图8d所示,也可以设置单独的圆筒状的编织物亦即肋条1143e,通过将其通过面粘扣拆装于袖口而调节从袖部向外部流出的空气的空气排出阻力。
[0184]
此外,在设置肋条1143e的情况下,如图8e所示,也可以将被布覆盖了的塑料的圆筒1144作为袖部空气排出部1142的封堵单元嵌入于肋条1143e,由此能够完全封锁袖部空气排出部1142。
[0185]
另外,在设置袖部空气排出部1142的情况下,若能够将袖部空气排出部1142的周长调整为最小长度的130%以上,则能够排出更充足的量的空气,因此优选。
[0186]
(护罩部中的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
[0187]
另外,如图9所示,在相当于服装主体110b的衣领周围的部分设置有从穿戴者的颈部周围覆盖头的护罩部117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其里料设置长度比护罩部117的头部的内长短、网眼制的宽幅的带1143f。
[0188]
通过安装这样的带1143f,由于护罩部117被吊起,因此在护罩部117的里料与头顶部之间形成间隙,空气排出阻力减弱。
[0189]
(肩中的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
[0190]
另外,也可以设置图10a所示那样的、在两端具备插入部的具备平缓的弯曲部的浮肩板1143g,将能够插通其的插通部(未图示)设置于服装主体110b左右的前身部和后身。
[0191]
如图10b所示,能够通过将浮肩板1143g的插入部插通于插通部来使服装主体110b与浮肩板1143g连结,若穿戴这样的服装主体110b,则穿戴者的肩部与浮肩板1143g抵接,因此服装主体110b的上部从身体浮起而形成间隙,衣领部空气排出部1141的空气排出阻力减弱。
[0192]
[实施方式的效果]
[0193]
在现有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中,外部空气从空气排出部流入服装主体内。因此,在冬天等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日子,比皮肤温度低的外部空气流入,皮肤温度下降,因此不适合穿戴带风扇服装。
[0194]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b具备堵住风扇安装孔113的风扇安装孔用罩1131、和调整空气排出部114的开口程度和空气排出阻力的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1143,因此能够防止外部空气流入带风扇服装100b内。因此,即使在冬天等外部空气温度低的日子,也能够舒适地穿戴带风扇服装100b。
[0195]
[第四实施方式]
[0196]
基于图11a~图11c来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c进行说明。此外,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风扇服装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197]
第四实施方式的服装主体110c为覆盖穿戴者的躯干部及手臂部和腿部的一部分的大衣式。由于实施方式1的服装主体110为覆盖穿戴者的躯干部及手臂部的夹克式,因此能够在服装主体110的下部设置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而第四实施方式的服装主体110c由于长度长到覆盖穿戴者的腿部的一部分,因此在下摆部设置了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的情况下,外观不太好,另外,穿戴者感到难以移动。
[0198]
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服装主体110c中,如图11a所示,在相当于穿戴者的腰部的部位设置有作为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c的内部下摆112ca。
[0199]
这样一来,作为大衣式的服装主体110c的外观、移动容易度保持不变,与服装主体
110~110b同样,能够防止外部空气从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c下方的流入,并且以从风扇140获取到的外部空气被从空气排出部114排出的方式形成流路,能够提高对穿戴者的上半身的冷却效果。
[0200]
此外,作为大衣式的服装主体110c中的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2c,并不局限于内部下摆112ca,如图11b所示,也可以在服装主体110c的背面侧设置多个轮状的插通部112cb,通过插通由低密度的海绵管等构成的筒状体112cc,从而消除服装主体110c与穿戴者的腰部之间的间隙。
[0201]
此外,此时,也可以在内侧不设置插通部112cb,将筒状体112cc直接缝合于服装主体110c。
[0202]
另外,如图11c所示,也可以使利用压线针脚进行的面料2、隔热层3c及里料4的缝合仅为横向,通过加厚腰部附近的隔热层3c、减小腰部与里料4之间的间隙等变更服装主体110c的形状来形成。
[0203]
[其他变形例]
[0204]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服装主体110的颜色不特别限定,但优选面料2的颜色为浅色,里料4为深色。通过将面料2设计为浅色,能够进一步提高太阳光的反射容易度,通过将里料4设计为深色,能够进一步提高太阳光的吸收容易度。
[0205]
另外,作为服装主体110的材料,也考虑太阳光的波长分布,优选设计为面料2由反射率高的材料构成、里料4由吸收率高的材料构成。另外,例示了片状部件s具备面料2及隔热层3的结构和具备面料2、隔热层3及里料4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具备更多的层的结构。
[0206]
另外,除了以上的实施方式之外,关于具体的细节构造等,当然也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0207]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208]
本发明能够在隔热效果强且能够阻断太阳光、有效地发挥功能的带风扇服装的服装主体及带风扇服装中利用。
[0209]
附图标记说明
[0210]2…
面料;3、3c

隔热层;4、4b

里料;100、100a、100b、100c

带风扇服装;110、110a、110b、110c

服装主体;112、112c

空气泄漏防止单元;113、113a

风扇安装孔;1131

风扇安装孔用罩;1141

衣领部空气排出部;1142

袖部空气排出部;1143

空气排出部调整机构;1143e

肋条;1144

圆筒(封堵单元);117

护罩部;120

电源部(电源单元);140、140a

风扇(空气导入单元)。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