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开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18:34: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开口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公共设施、公寓等建筑物的屋顶、阳台等设有升降口、火灾等紧急避难时所使用的避难舱口等人能够出入的开口装置。在该开口装置设有通常时堵塞该开口以使人不会落下或者出入的上盖。
3.另外,作为设置于带有上盖的开口装置的避难装置,还在研究救援袋、折叠式的梯子、近似于垂直下降式的电梯的装置。
4.若这种开口装置设置欲幼儿能触及的场所,则存在幼儿开放上盖进行恶作剧的担忧。
5.因此,正在研究了一种开口装置,其能够可靠地防止幼儿的力气不足的提拉力引起的上盖的开放,提高安全性,并且允许幼儿等除外的普通程度的成人的提拉力引起的上盖的开放,在紧急避难时能够迅速地开放上盖(参照日本特开平11-29047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7.然而存在如下问题:老人、身体障碍者、特别是轮椅的使用者将手伸到位于地板面的上盖并利用解除锁定状态的设定值以上的提拉力将上盖提拉而开放的操作并不容易。另外,在开口较大的情况下,当上盖大型化,上盖整体的重量也变大时,提拉变得更加困难。
8.本公开提供一种开口装置,不需要将手伸到位于地板面的上盖用自己的手解除锁定状态,就能够简单地开放上盖。
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0.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方案的开口装置具备:外框,其具有人能够出入的开口;上盖,其一端侧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上述外框,能够堵塞上述开口;锁定机构,其将上述上盖在堵塞了上述开口的状态下锁定于上述外框;踏板,其设于上述上盖;联杆机构,其连接上述踏板和上述锁定机构,通过上述踏板的操作来解除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以及施力机构,其在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伴随上述踏板的操作而被解除了的情况下使上述上盖向开放方向转动。
11.根据第1方案,在上盖设有通过操作而经由联杆机构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的踏板。通过将该踏板用脚踩踏进行操作,或者在轮椅的情况下用轮椅的前轮踩踏进行操作,能够经由将踏板和锁定机构相连的联杆机构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并且,如果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则通过施力机构的作用力,能够使上盖向开放方向开放。
12.由此,无法将手伸到位于地板面的上盖用自己的手解除锁定状态并将该上盖抬起而开放的轮椅的使用者等通过用脚、轮椅的前轮等操作踏板,能够将上盖开放。
13.第2方案的开口装置根据第1方案的开口装置,其中,上述联杆机构具备:连动部,
其与上述踏板的操作连动;以及工作部,其在伴随上述踏板的操作而移动量不足预定量的情况下,不解除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在移动了预定量的情况下,解除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
14.根据第2方案,联杆机构的连动部根据踏板的操作而工作。并且,与联杆机构连接的工作部在踏板被操作且移动进行了预定量的情况下,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由此,通过踏板的操作,能够经由联杆机构以及工作部来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
15.第3方案的开口装置根据第2方案的开口装置,其中,在上述上盖设有两个上述踏板,就上述工作部而言,在两个上述踏板中的一方被操作的情况下,移动量不足上述预定量,在两个上述踏板均被操作的情况下,移动量为上述预定量以上。
16.根据第3方案,在上盖的端缘设有两个踏板,若该两个踏板不都被操作,则联杆机构的工作部的移动量不足预定量。这样,通过形成为若两个踏板不都被操作则工作部的移动量不足预定量,从而即使因幼儿等的恶作剧而一个踏板被操作、或者偶然用一只脚踩踏了一个踏板,锁定机构的锁定也不会被解除。由此,能够抑制幼儿等的恶作剧、误工作等的产生,能够防止上盖误开放。
17.第4方案的开口装置根据第3方案的开口装置,其中,上述连动部具备:从动部,其在相互分离的相连部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上述踏板,而且通过上述踏板的操作,对应的上述相连部向预定方向移动;以及引导部,其与上述从动部中的两个上述相连部间的中途部连接,而且在上述中途部向上述预定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向解除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的方向引导上述工作部。
18.根据第4方案,联杆机构与踏板的操作对应地使从动部移动,另外与从动部的移动量对应地牵引工作部。由此,提供如下联杆机构:若两个踏板不均被操作则工作部的移动量不足预定量。
19.第5方案的开口装置根据第4方案的开口装置,其中,上述工作部与多个上述锁定机构连接,上述引导部引导上述工作部而使各上述锁定机构的锁定同时解除。
20.根据第5方案,工作部与多个锁定机构连接,在引导部向预定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多个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由此,提供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的工作部的机构。
21.第6方案的开口装置根据第1~第5方案的开口装置,其中,上述锁定机构具备:卡定部(具体而言为锁定爪),其能够相对于上述外框(具体而言为锁定杆)卡定;锁定部件(例如第一锁定凸轮),其设于上述上盖,能够切换维持上述卡定部对上述外框的卡定的锁定状态和能够解除上述卡定部对上述外框的卡定的解锁状态;第一状态维持机构,其能够切换维持上述锁定部件的上述锁定状态的锁定维持状态和伴随上述联杆机构的工作而维持上述锁定部件的解锁状态的解锁维持状态;以及第二状态维持机构,其在上述第一状态维持机构切换到上述解锁维持状态的情况下,无论上述联杆机构的工作如何,都维持上述解锁维持状态。
22.根据第6方案,设于上盖的卡定部在锁定状态下卡定外框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锁定杆),从而上盖无法从外框离开,锁定机构成为锁定状态。
23.另外,设于上盖的卡定部在解锁状态下未卡定外框的一部分,从而成为上盖能够从外框离开的状态,成为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的解锁状态。
24.另外,第一状态维持机构维持上述锁定状态,从而锁定机构能够维持锁定状态。
25.另外,第二状态维持机构在第一状态维持机构切换到解锁维持状态的情况下,无论联杆机构的工作如何,都维持解锁维持状态,从而即使操作踏板,从锁定状态成为解锁状态之后,手、脚、前轮等从踏板离开而停止踏板的操作,也能够防止锁定机构从解锁状态再次向锁定状态移行而返回锁定状态。
26.第7方案的开口装置根据第6方案的开口装置,其中,上述锁定机构具备作为上述锁定部件的第一锁定凸轮,上述锁定部件具有上述卡定部,而且通过转动能够变更上述卡定部的上述锁定状态以及上述解锁状态,上述第一状态维持机构是能够在阻止状态与允许状态之间转动的第二锁定凸轮,该阻止状态是在上述锁定状态下阻止上述第一锁定凸轮的转动的状态,该允许状态是伴随上述联杆机构的工作而允许上述第一锁定凸轮的转动的状态,在上述第二锁定凸轮从上述阻止状态转动到上述允许状态的情况下,上述第二状态维持机构抑制上述第二锁定凸轮向上述阻止状态的恢复。
27.根据第7方案,第一锁定凸轮具有能够卡定外框的一部分的卡定部,通过转动而能够变更卡定部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
28.另外,作为第一状态维持机构的第二锁定凸轮通过成为阻止第一锁定凸轮的转动的阻止状态而使卡定部为锁定状态,伴随联杆机构的工作,该第二锁定凸轮转动,从而成为允许第一锁定凸轮的转动的允许状态,使第一锁定凸轮能够转动。
29.另外,在第二锁定凸轮从阻止状态转动到允许状态的情况下,第二状态维持机构阻止第二锁定凸轮向阻止状态的恢复。
30.第8方案的开口装置根据第7方案的开口装置,其中,第二状态维持机构是连结于上述第一锁定凸轮和上述第二锁定凸轮的施力部件。
31.根据第8方案,施力部件抑制从允许状态向阻止状态的恢复。由此,提供一种机构,在第二锁定凸轮为允许状态的情况下,由施力部件抑制向阻止状态的恢复。
32.第9方案的开口装置根据第1~第8方案的开口装置,其中,具备整体或一部分收纳于上述外框内的避难装置(例如折叠梯子、救援袋等)。
33.根据第9方案,具备整体或一部分收纳于外框内的避难装置。由此,通过将上框相对于外框开放,从而能够使用该避难装置到楼下避难。
附图说明
34.图1a是从斜上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设置状态的情况的俯瞰图。
35.图1b是从斜下方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设置状态的情况的俯瞰图。
36.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避难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表示升降台处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37.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避难装置的俯视图。
38.图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俯视图。
39.图4b是放大表示图4a中的开放停止部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40.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纵剖视图。
41.图6是表示关闭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上盖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42.图7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上盖开放至半开放角度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43.图8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上盖开放至90
°
的状态的局部放大纵剖视图。
44.图9是表示轮椅使用者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操作踏板的状态的侧视图以及局部放大侧视图。
45.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锁定机构以及联杆机构的俯视图。
46.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锁定机构以及联杆机构的主视图。
47.图1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轮椅的前轮刚要踩踏踏板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48.图1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轮椅的前轮踩踏踏板的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49.图1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轮椅的前轮踩踏踏板前的连杆的侧视图。
50.图1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轮椅的前轮踩踏踏板的状态的连杆的侧视图。
51.图1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轮椅的前轮踩踏踏板前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52.图1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轮椅的前轮踩踏踏板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53.图1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前轮从上盖离开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54.图1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开放上盖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55.图2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关闭上盖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56.图2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上盖被锁定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57.图2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两个踏板被操作的状态(双点划线)以及仅一个踏板被操作的状态(实线)的工作部的主视图。
58.图2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仅一个踏板被操作而工作部的位移为一半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59.图2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两个踏板均未被操作且工作部也未跳起、锁定机构被锁定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60.图2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两个踏板被操作而工作部跳起,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61.图2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仅一个踏板被操作而工作部的位移为一半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概略立体图。
62.图2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操作部、联杆机构以及锁定机构的立体图。
63.图2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操作部以及联杆部的立体图。
64.图2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轮椅的前轮踩踏踏板前的操作部以及联杆
机构的侧视图。
65.图3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轮椅的前轮踩踏踏板的状态的操作部以及联杆机构的侧视图。
66.图3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连动部以及工作部的立体图。
67.图3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的连动部以及工作部的俯视图。
68.图3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两个踏板被操作而使连动部以及工作部被牵引,使锁定机构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的俯视图。
69.图34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仅一个踏板被操作而连动部以及工作部的位移为一半的状态的联杆机构的俯视图。
70.图3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立体图。
71.图3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轮椅的前轮踩踏踏板前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局部纵剖视图。
72.图3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轮椅的前轮踩踏踏板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73.图3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前轮从上盖离开后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74.图3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关闭了上盖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75.图4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锁定杆使第一锁定凸轮转动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76.图4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中的、仅一个踏板被操作的状态的锁定机构的局部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77.[第一实施方式]
[0078]
首先,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8以及设于该开口装置8的避难装置11是为了在紧急时从上层的走廊、阳台到下层的走廊、阳台避难而使用的。开口装置8具有嵌合固定于上层侧的地板基部2形成避难用的开口3的外框100。
[0079]
第一实施方式的避难装置11具有:竖立设置于下层的地板面4上且上端固定于上述外框100的导向支柱1;以及升降台5(参照图2、图3)。升降台5在保持于避难用的外框100内的待机位置与从该待机位置沿导向支柱1下降并着陆于下层地板面4的避难位置之间被升降驱动。
[0080]
上述导向支柱1是具有适当的抗弯强度的中空管体,例如通过对铝进行挤压成形而形成。该导向支柱1的下端部固定于下层的地板基部2,上端部固定于外框100。另外,在导向支柱1的一侧壁面形成有齿条槽15。
[0081]
在外框100设有上盖110,该上盖110的一端侧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该外框100,能够堵塞开口3。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上盖110通过后述的预定的机构构成能够开闭开口3的开口装置8,该开口装置8的内容将于后文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锁定机构200,该锁定机构200在堵塞了上述开口3的状态下将上盖110锁定于外框100。该锁定机构
200的内容将于后文进行详细说明。
[0082]
进一步地,在导向支柱1的中空部容纳有由预定的线缆悬吊的重锤。线缆的相对于对重锤的固定端的相反侧的端部与升降台5连结,在重锤与对升降台5的固定端之间配置有滑轮。重锤设定为能够将未搭乘使用者的状态的升降台5向上方提升的重量,形成为,在到达下层之后,当使用者离开升降台5时,升降台5利用重锤的重量而恢复到待机位置。
[0083]
另一方面,在升降台5开设有供上述导向支柱1插通的支柱插通开口5a(参照图3)。支柱插通开口5a形成于成为与避难者乘坐处于待机位置的升降台5时的乘入口的乘入边缘6的两外侧相邻的相邻缘7侧的每一个。这些支柱插通开口5a形成于相距乘入边缘6的间隔相等的位置,在与这些支柱插通开口5a对应的对置位置竖立设置有两根上述导向支柱1。
[0084]
为了使升降台5沿如上述地插通支柱插通开口5a的导向支柱1升降,在支柱插通开口5a的周围配置有小齿轮13等。
[0085]
小齿轮13与导向支柱1的齿条槽15啮合。此外,也可以设置如下装置:使用离心制动器,通过小齿轮13旋转而动作,限制小齿轮的转速。
[0086]
并且,为了能够用于轮椅16,在上述升降台5的表面凹设有对轮椅16的车轮16a以及前轮16b进行导向的车轮导向槽17(参照图3)。车轮导向槽17遍及从升降台5的乘入边缘6到进深侧边缘7a的大致全长而形成,轮椅16向升降台5的搭乘通过在从乘入边缘6乘上之后向进深侧边缘7a方向移动而进行。
[0087]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车轮导向槽17形成有倾斜面20,该倾斜面20将从乘入边缘6隔开预定间隔的位置作为开始端19,直至乘入边缘6,而且形成为,在避难至下层之后,防止在使轮椅16后退而下到下层的地板面4时产生台阶。
[0088]
并且,为了吸收升降台5位于待机位置时的与上层侧的地板面4之间的台阶,在外框100经由斜坡控制体25装配有斜坡部件18。
[0089]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的说明中,“顺时针”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方向的说明是指使用图说进行明的情况下的从正面观察该图的情况下的“顺时针”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方向。另外,作为图中的符号的18a是导向用立起片,18b是旋转轴部件,25a是支撑杆,25b是轮胎部件。
[0090]
并且,如图3所示,在上述升降台5装配有栏杆体26。栏杆体26具有横杆26a和从横杆26a的两端向直角方向延伸的纵杆26b,形成为u字形状,而且向升降台5的装配通过将各纵杆26b的自由端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升降台5的进深侧边缘7a附近而进行。
[0091]
该栏杆体26始终被弹簧向使用姿势侧施力。形成为,在使用时无需进行特别操作(通过上盖110的开放)就进入起立姿势。
[0092]
并且,在避难装置11设有用于将升降台5保持在待机位置的限位装置,并且在栏杆体26的横杆26a配置有用于手动解除上述限位装置的手动解除操作部29。
[0093]
因此,在升降台5位于待机位置时,经由上述限位装置来限制升降台5的下降。
[0094]
从该状态手动操作手动解除操作部29,由此手动解除限位装置,从而升降台5开始下降。
[0095]
(能够利用上盖110堵塞开口3的开口装置8的机构)
[0096]
以下,对能够利用上盖110堵塞开口3的开口装置8的机构进行说明。
[0097]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8具备:外框100,其具有人能够出入的开
口3;上盖110,其一端侧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外框100,能够堵塞开口3;锁定机构200,其将上盖110在堵塞了开口3的状态下锁定于外框100;操作部120(具体而言为踏板130),其解除该锁定机构200的锁定;开放停止部150,其连接外框100和上盖110,将上盖110的开放在最大开放角度(具体而言为90
°
)停止;以及施力机构140,其对上盖110向开放方向施力。
[0098]
并且,开放停止部150具备:第一臂160,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外框100;以及第二臂170,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该第一臂160以及上盖110的每一个。
[0099]
并且,形成为,在关闭上盖110时,第一臂160和第二臂170折叠,且形成为,当通过操作部120的操作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时,上盖110通过施力机构140、另一施力机构14而开放。
[0100]
使用图4~图9对上述内容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
[0101]
图4a是上盖110的俯视图,图4b是上盖110的局部放大俯视图,如图5所示,上盖110形成为,左侧的高度较低、右侧的高度较高。
[0102]
如图5~图8所示,就上盖110而言,上盖110的高度较高的侧的端缘侧经由旋转轴112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外框100。此外,外框100与外壳21一体地形成。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盖110如后文所述地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外框100转动至90
°
(最大开放角度)。
[0103]
另外,如后文所述,在上盖110的图5的左侧的高度较低的侧的端缘,设有在堵塞开口3的状态下将上盖110锁定于外框100的锁定机构200。并且,如图4a所示,在上盖110的左侧的端缘侧,沿该端缘并排设有两个作为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的操作部120的踏板130。该两个踏板130形成为与通常的轮椅16的两个前轮16b的间隔一致,如图9所示,形成为,能够从左侧由轮椅16的左右的前轮16b从上方踩踏该踏板130的端部来操作。
[0104]
在上盖110的上表面中央形成有俯视为长方形且比周围稍微凹陷的台阶状的台阶部111。通过设置台阶部111,能够加强上盖110,提高刚性。
[0105]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盖110的两侧端固定有细板状的连接托架113,在该连接托架113连结有施力机构140和第二臂170。后文所述的限位器180也设于该连接托架113。
[0106]
如图4a、图4b、图5以及图6所示,在上盖110的设有旋转轴112的端缘侧,设有连结外框100和上盖110的旋转轴112侧的施力机构140。该施力机构140是气压弹簧,通过填充于内部的气体的压力向推出缸筒141内的活塞杆142的方向作用作用力。
[0107]
并且,如上所述,设有开放停止部150,该开放停止部150连接外框100和上盖110的旋转轴112侧附近,将上盖110的开放停止在最大开放角度。
[0108]
该开放停止部150具备:第一臂160,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外框100;以及第二臂170,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该第一臂160以及上盖110的每一个。
[0109]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60由与上述的施力机构140不同的“另一施力机构145”构成。该另一施力机构145也与上述的施力机构140同样地为气压弹簧,利用填充于内部的气体的压力向推出缸筒146内的活塞杆147的方向作用作用力。另外,第二臂170不是施力机构,由截面大致u字型的棒状部件构成。
[0110]
此外,施力机构140的活塞杆142的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连接托架113,施力机构140的缸筒141的端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外框100。第一臂160的一端通过第一轴c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外框100,第一臂160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轴e能够转动地连结于第二臂170的一端。第二臂17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轴d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连接托架113。
[01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臂160和第二臂170中的第一臂160由另一施力机构145构成,第二臂170由棒状部件构成,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具体而言,例如,能够使两者的构造相反,由另一施力机构145形成第二臂170,由棒状部件形成第一臂160。该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将限位器180设于外框100并与第一臂160抵接的构造。
[0112]
如图5所示,在上盖110的旋转轴112的相反侧的端缘与外框100之间形成有锁定机构200,该锁定机构200在上盖110以水平状态堵塞开口3(参照图1、2)以及升降台5的上方的状态下将上盖110锁定于外框100。该锁定机构200构成为,当操作设于上盖110的端缘的两个踏板130时,该锁定机构200的锁定被解除。
[0113]
此外,锁定机构的内容将于后文进行详细说明。当锁定机构200的锁定被解除时,通过施力机构140以及作为第一臂160的另一施力机构145这双方的作用力、具体而言为左右合计四个施力机构(两个施力机构140以及两个另一施力机构145)的作用力,对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的水平状态的上盖110向将上盖110开放的方向施加力,上盖110以旋转轴112为旋转的中心向开放的方向转动。
[0114]
如图7所示,当上盖110相对于外框100(水平方向)仅开放作为预定的角度的一例的约70
°
(具体而言,例如66
°
,以下设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半开放角度”)的旋转角度时,作为第一臂160的另一施力机构145为活塞杆147从缸筒146完全伸长的状态,为活塞杆147从缸筒146内向外方不再进一步伸长的状态。因此,该完全伸长的状态以后,成为从作为第一臂160的另一施力机构145不产生作用力的状态。
[0115]
即,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臂160是作为气压弹簧将活塞杆147伸出至最大工作长度的另一施力机构145。并且,该另一施力机构145的在伸出中的第二臂170在图7所示的b点与限位器180抵接,向相对于另一施力机构145折叠的方向被按压。此外,第一臂160直至将活塞杆147伸出至最大工作长度,即,在图6至图7所示的期间,在该b点与限位器180抵接。
[0116]
然后,第二臂170在另一施力机构145达到上述最大工作长度、而且通过上述施力机构140向相对于另一施力机构145展开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图8所示的a点与限位器180抵接,由此能够维持最大开放角度。
[0117]
即,限位器180在上盖110开放至最大开放角度的情况下与第二臂170的a点抵接,抑制进一步的转动。
[0118]
如上所述,在上盖110从水平状态开放到半开放角度后,在欲进一步使上盖110开放的情况下,通过施力机构140的作用力,上盖110进一步开放。
[0119]
此外,该第一臂160已经完全伸长,因此活塞杆147不会进一步向外方突出,但连结于第一臂160的前端侧的第二臂170如图7、图8所示那样相对于第一臂160转动。由此,能够使上盖110进一步开放。
[01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盖110形成有与开放停止部150(具体而言,第二臂170)抵接的限位器180,以如上述所述地当在使上盖110开放到半开放角度后使其进一步开放时,如图8所示,在上盖110相对于外框100开放到最大开放角度的状态下,使上盖110不会进一步开放。
[0121]
就第二臂170而言,在另一施力机构145完全伸长的状态下,在上盖110相对于外框100开放的角度未到达最大开放角度(90
°
)的情况下,第二臂170相对于上盖110转动而与限位器180抵接,从而将上盖110开放到最大开放角度(90
°
)。
[0122]
当上盖110开放到最大开放角度(90
°
)时,如图8所示,限位器180与第二臂170的侧端a抵接,从而上盖110不会进一步开放。此外,在上盖110转动至半开放角度的期间,如图7所示,第一臂160对第二臂170施力,被施力了的第二臂170的侧端b与限位器180抵接。由此,作为第一臂160的另一施力机构145的作用力传递至上盖110。此外,在上盖110的旋转角度从半开放角度(图7)至90
°
(图8)的期间,形成为臂170的侧端和限位器180不抵接。
[0123]
(开口装置8中的上盖110的开闭动作功能的作用以及效果)
[0124]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具有上述那样的开口装置8,能够起到以下所示那样的作用以及效果。
[0125]
本实施方式的开放停止部150具备:第一臂160,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外框100;以及第二臂170,其能够转动地连结于第一臂160以及上盖110的每一个。开放停止部150形成为,在关闭上盖110时,第一臂160和第二臂170折叠。
[0126]
由此,能够将开放停止部150收纳配置于开口装置8的开口周围的狭小的空间。
[0127]
另外,本实施方式具备:将盖110在堵塞开口3的状态下锁定于外框100的锁定机构200;以及作为解除该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的操作部120的踏板130及联杆机构210。并且,形成为,当通过操作部120的操作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时,上盖110通过施力机构(施力机构140以及另一施力机构145)的作用力而开放。由此,通过欲出入开口3的人通过对操作部120进行操作(此外,包含利用轮椅16的前轮16b踩踏踏板130的情况),从而使锁定机构200的锁定被解除,人无需利用自己的手等抬起上盖110就能够使上盖110开放。
[0128]
因此,即使是手力比一般的成年人弱的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也不用自己的手抬起具有重量的上盖110就能够使其开放,能够经由上盖110开放了的开口3顺利地出入到楼下等。结果,即使在火灾等紧急时,也能够使上盖110容易地开放,能够使紧急时的避难等变得容易。
[0129]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对上盖110向开放方向施力的“施力机构140”,开放停止部150的第一臂160还由“另一施力机构145”构成。即,对上盖110向开放方向施力的作用力通过“施力机构140”和“另一施力机构145”这两个施力机构获得。若为了获得该作用力而欲由一个施力机构来实现,则需要产生大的作用力的大的施力机构,与之相对,本发明通过设置两个产生比其小的作用力的施力机构,能够获得所需的作用力。
[0130]
一般地,产生小的作用力的施力机构能够使用通用件。
[0131]
另外,在利用铰链等能够转动地连结从上方成为水平状态堵塞开设于地板等的开口3的上盖110的情况下,当欲使该上盖110以铰链等的旋转轴112为旋转的中心转动而抬起时,在将作为初始状态的水平状态的上盖110从初始状态的水平状态最初抬起时,通常由于施加有上盖110的自重而需要最大的力。并且,当使上盖110开放至某程度的角度、例如上盖110成为上述那样的半开放角度的附近时,之后不需要特别大的力,能够以小的力使其开放。
[0132]
因此,在成为水平状态堵塞开口3的上盖110小于预定的角度(半开放角度)的情况下,利用具有小的作用力的两个施力机构(施力机构140以及另一施力机构145)双方的作用力使上盖110开放。之后,在上盖110开放至预定的角度(半开放角度)而不需要大的作用力的情况下,仅利用施力机构140及另一施力机构145的一方的作用力使上盖110开放。因此,能够抑制使上盖110开放至最大开放角度时的冲击。
[0133]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臂170形成为,在另一施力机构145完全伸长的状态下,在上盖110相对于外框100开放的角度未到达最大开放角度(90
°
)的情况下,第二臂170相对于上盖110转动,将上盖110进一步开放至最大开放角度。
[0134]
在另一施力机构145完全伸长的状态下,在上盖110相对于外框100开放的角度未到达最大开放角度(90
°
)的情况下,上盖110为相对于外框100具有开放的角度(余地)的状态。在该状态下,通过“施力机构140”的作用力,上盖110向开放方向被施力而转动。此时,由于第一臂160的“另一施力机构145”是完全伸长的状态,因此第二臂170被第一臂160(另一施力机构145)拉拽,第二臂170相对于上盖110转动。在上盖110相对于外框100开放至最大开放角度(90
°
)的状态下,第二臂170与限位器180抵接以使上盖110不会进一步开放,从而第二臂170的转动停止,通过该第二臂170的转动停止,与第二臂170连结的上盖110的开放停止。由此,在上盖110开放到最大开放角度(90
°
)的状态下,开放停止。
[0135]
另外,作为第一臂160与外框100的连结部的第一轴c、作为第二臂170与连接托架113的连结部的第二轴d、作为第一臂160与第二臂170的连结部的第三轴e在上盖110开放到最大开放角度的状态下未排列于直线上。即,相对于连结设于第一臂160的外框100侧的第一轴c以及设于第二臂170的上盖110侧的第二轴d的假想线,第三轴e设于第一臂160和第二臂170折叠的侧的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接近上盖110的旋转轴112侧的侧)。
[0136]
由此,在上盖110开放到最大开放角度的状态下,在对上盖110沿关闭方向施加力的情况下,压缩力沿连结第二轴d和第一轴c的直线作用压缩力,第一臂160以及第二臂170分别向折叠的方向转动。由此,上盖110从打开的状态向关闭的方向转动。
[0137]
以下,使用图9~图26对上述的锁定机构200进行详细说明。
[0138]
(操作部120)
[0139]
如图9所示,在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的情况下,从上盖110的左侧的端缘侧利用轮椅16的左右的前轮16b从上方踩踏操作左右的踏板130的端部。
[0140]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通过操作来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的操作部120,设有踏板130以及联杆机构210。
[0141]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上述联杆机构210形成为,将两个踏板130和锁定机构200相连,并且若不同时操作两个踏板130,则锁定机构200的锁定不会被解除。
[0142]
在此,如图12所示,上述踏板130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踏板轴134作为旋转轴。并且,在该踏板轴134的端缘侧,沿水平方向形成有与踏板130一起绕踏板轴134旋转移动(参照图13)的联接杆132。该联接杆132的一方的端部与后述的连杆220的一方的端部侧连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220相当于“连动部”。
[0143]
如图10所示,联杆机构210具备:联接杆132,其相对于上述的两个踏板130的每一个设置,并且绕各踏板轴134旋转移动;连杆220,其相对于两个踏板130的每一个设置,且根据踏板130的操作经由联接杆132而工作;以及棒状(杆状)的工作部230,其在两端侧与各连杆220的另一方的端部侧连接,且在两侧的踏板130被操作而进行了预定量的移动的情况下,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
[0144]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左右的踏板130设有联接杆132以及连杆220,工作部230的两端由左右的连杆220连结,在该工作部230的中央附近设有锁定机构200。
[0145]
如图12所示,在轮椅16的前轮16b刚要踩踏踏板130的状态下,该前轮16b与踏板
130的自由端侧抵接。在该状态下,如图13所示,当轮椅16的前轮16b踩踏踏板130时,踏板130以踏板轴134为旋转的中心,在图13中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图13的踏板130的左侧的自由端侧向下方被下压。伴随于此,配置于踏板130的内部的联接杆132也向下方移动。
[0146]
利用图14及图15和图24及图25对与图12及图13的踏板130的操作状态对应的连杆220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
[0147]
在图12所示那样的前轮16b刚要踩踏踏板130的状态下,联接杆132位于与轴222(参照图14)大致相同的高度。在该状态下,以轴222为中心旋转的连杆220为图14所示那样的右侧下降的状态,连杆220的连结有工作部230的侧的端部为下降到下方的位置。因此,在该状态下,如图24所示,工作部230也是下降到下方的状态。
[0148]
另一方面,在图13所示那样的前轮16b踩踏踏板130的状态下,联接杆132移动到比轴222(参照图14)低的位置。由此,连杆220成为图15所示那样的右侧上升的状态,连杆220的连结有工作部230的侧的端部成为上升到上方的位置。因此,在该状态下,如图25所示,工作部230也成为上升到上方的状态。
[0149]
(锁定机构200)
[0150]
锁定机构200具备:卡定部242,其能够相对于外框10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锁定杆101)卡定;以及锁定部件(第一锁定凸轮240),其设于上盖110,且能够切换维持卡定部242对外框100的卡定的锁定状态和能够解除卡定部242对外框100的卡定的解锁状态。
[0151]
并且,锁定机构200具备第一状态维持机构,该第一状态维持机构能够切换维持锁定部件240的锁定状态的锁定维持状态和随着联杆机构210的工作维持锁定部件240的解锁状态的解锁维持状态。
[0152]
该第一状态维持机构252具有能够在阻止状态与允许状态之间转动的第二锁定凸轮250,该阻止状态是在锁定状态下阻止第一锁定凸轮240的转动的状态,该允许状态是随着联杆机构210的工作允许第一锁定凸轮240的转动的状态。
[0153]
并且,锁定机构200具备第二状态维持机构262,该第二状态维持机构262在第一状态维持机构252切换为解锁维持状态的情况下,无论联杆机构210的工作如何,都维持解锁维持状态。
[0154]
该第二状态维持机构262具有第三锁定凸轮260,该第三锁定凸轮260在第二锁定凸轮250从阻止状态转动到允许状态的情况下,阻止第二锁定凸轮250向阻止状态的恢复。
[0155]
进一步对锁定机构200进行详细说明。
[0156]
如图16所示,上述的锁定杆101是外框100的一部分,形成为从外框100沿水平方向突出的圆柱棒状。
[0157]
上述第一锁定凸轮240具备能够卡定设于外框100的锁定杆101的凹槽状的卡定部242。
[0158]
另外,该第一锁定凸轮240形成为能够以轴241为旋转的中心转动,并且被一方的端部连结于上述的第二锁定凸轮250的拉伸弹簧244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施力。
[0159]
另外,在该第一锁定凸轮240具有突部245,该突部245进入作为上述的第二状态维持机构262的第三锁定凸轮260的后述的四角凹部264。通过突部245进入四角凹部264,能够对作为第二状态维持机构262的第三锁定凸轮260进行操作。
[0160]
另外,该第一锁定凸轮240形成有凸部243,该凸部243卡定于作为第一状态维持机
构252的第二锁定凸轮250的凹部253,限制该第一锁定凸轮240的旋转。
[0161]
作为第一状态维持机构252的第二锁定凸轮250形成为能够以轴251为旋转的中心转动,并且具有凹部253,该凹部253用于卡定第一锁定凸轮240的凸部243而限制第一锁定凸轮240的旋转,使其维持锁定状态。
[0162]
另外,第二锁定凸轮250具有四角凸部254,该四角凸部254在外周部向前方突出,限制上述第三锁定凸轮的旋转。
[0163]
另外,第二锁定凸轮250向后方突出地形成有跳起片255,该跳起片255伴随工作部230向上方移动而向上方跳起,使第二锁定凸轮250旋转。
[0164]
作为上述第二状态维持机构262的第三锁定凸轮260形成为能够以轴261为旋转的中心转动,并且被扭转弹簧263向图16的逆时针旋转方向施力。另外,在第三锁定凸轮260形成有第一锁定凸轮240的突部245进入的状态的四角凹部264。
[0165]
图16表示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状态。
[0166]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上述的开口装置8所说明的施力机构140以及另一施力机构145的作用力,作用欲使水平状态的上盖110开放的力。
[0167]
因此,根据固定于外框100的锁定杆101与经由轴241能够转动地固定于上盖110的第一锁定凸轮240的关系,通过欲使上盖110开放的上述作用力,上盖110向开放的方向移动,第一锁定凸轮240欲向图16的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但是,第一锁定凸轮240的凸部243与第二锁定凸轮250的凹部253卡定,第一锁定凸轮240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旋转被限制。因此,锁定杆101维持卡定部242的锁定状态。作为结果,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状态被维持。
[0168]
在一对踏板130同时被操作的情况下,联接杆132向下方移动,以轴222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连杆220成为右侧上升的状态,如图17所示,连结于右侧端部的工作部230也向上方移动而跳起。
[0169]
伴着工作部230的跳起,作为第一状态维持机构252的第二锁定凸轮250的跳起片255也向上方跳起,第二锁定凸轮250向图17的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第一锁定凸轮240的凸部243从第二锁定凸轮250的凹部253脱离,第一锁定凸轮240成为能够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的状态。
[0170]
另外,在第二锁定凸轮250向逆时针旋转方向(图17)进行了旋转的状态下,第二锁定凸轮250的四角凸部254与第三锁定凸轮260的突出的外周抵接,从而第二锁定凸轮250向顺时针旋转方向(图17)的旋转被限制。
[0171]
由此,如图18所示,踏板130的操作结束,即,使轮椅16后退,将前轮16b从踏板130离开,联接杆132上升,连杆220成为右侧下降的状态(图18),即使工作部230向下方移动,作为第一状态维持机构252的第二锁定凸轮250也不向顺时针旋转方向(图18)旋转,维持旋转被限制的状态。由此,第一锁定凸轮240的凸部243与第二锁定凸轮250的凹部253不卡定的状态被维持,第一锁定凸轮240的旋转不受限制,维持能够自由旋转的状态。因此,如图19所示,伴着上盖110的开放,第一锁定凸轮240被锁定杆101牵拉,并且受到拉伸弹簧244的张力,从而向逆时针旋转方向旋转。并且,伴随第一锁定凸轮240的旋转,锁定杆101从卡定部242的内部脱离,上盖110完全开放(抬起)。
[0172]
另外,伴随第一锁定凸轮240的旋转,突部245使第三锁定凸轮260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三锁定凸轮260对第二锁定凸轮250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的限制被解除。另一方
面,第一锁定凸轮240的凸部243与第二锁定凸轮250的外周部抵接,因此第二锁定凸轮250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的限制被维持。
[0173]
在关闭上盖110时,如图20所示,当用人的手将上盖110向下方按下时,锁定杆101进入第一锁定凸轮240的卡定部242的内部,将卡定部242的上侧上推。由此,第一锁定凸轮240向图20的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
[0174]
当第一锁定凸轮240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时,由于拉伸弹簧244的拉力,第二锁定凸轮250如图21所示那样向顺时针旋转方向旋转,返回与图16相同的锁定状态。
[0175]
本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210形成为,将两个踏板130和锁定机构200相连,并且若不同时操作两个踏板130,则锁定机构200的锁定不被解除。对若不同时操作上述两个踏板130则锁定机构200的锁定不被解除的机构进行说明。
[0176]
图22是两个踏板130正在被操作的状态(双点划线)以及仅一个踏板(具体而言,左侧的踏板)正在被操作的状态(实线)的工作部230的主视图。
[0177]
图22的实线示出的状态是仅操作左侧的踏板130的状态,具体而言,为图23以及图26所示那样的状态。
[0178]
因此,在不同时操作双方的踏板130而仅操作单方的踏板130的情况下,工作部230成为图22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在工作部230的中央位置,工作部230向上方的跳起的移动距离为操作双方的踏板130的情况的距离l的约一半的距离l/2,成为为了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状态所需要的预定量的移动距离l的一半l/2。该情况下,如图23所示,工作部230的跳起、即向上方的移动距离为通常的一半而不足,无法使跳起片255跳起至能够解除锁定。结果,第二锁定凸轮250的图23的逆时针旋转方向的旋转不足。与图17的情况比较,第二锁定凸轮250的旋转量也不足,打不到将第一锁定凸轮240向逆时针旋转方向的旋转限制解除。这样,本实施方式是若不同时操作左右的踏板130则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状态不会被解除的机构,能够防止误工作。
[0179]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用脚踩踏踏板130进行操作、或者用轮椅16的前轮16b踩踏进行操作,能够经由将踏板130和锁定机构200相连的联杆机构210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并且,如果锁定机构200的锁定被解除,则利用施力机构(施力机构140以及另一施力机构145)的作用力,能够使上盖110向开放方向开放。
[0180]
由此,无法将手伸到位于地板面的上盖110用自己的手解除锁定状态并将该上盖110抬起而开放那样的轮椅16的使用者等通过用脚、轮椅16的前轮16b等操作踏板130,能够将上盖110开放。
[0181]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仅单方的踏板130的操作中,仅单方的连杆220工作,仅工作部230的两端的一方移动。因此,无法确保工作部230的预定量的移动,锁定机构200的锁定不会被解除。
[0182]
这样,形成为若不同时操作两个踏板130则锁定机构200的锁定不会被解除。因此,即使发生因幼儿等的恶作剧而一个踏板130被操作、或者偶然用一只脚脚踩踏了一个踏板130的情况,锁定机构200的锁定也不会被解除。由此,能够抑制幼儿等的恶作剧、误工作等的产生,能够防止使上盖110误开放。
[0183]
由此,即使是轮椅16的使用者,在无法用手或脚同时操作左右的踏板130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解除锁定机构200的锁定,能够使上盖110向开放方向开放。结果,在火灾、
地震等紧急时的避难中,即使没有看护者,仅由轮椅16的使用者就能够容易地进行。
[0184]
根据本实施方式,设于上盖110的卡定部242在锁定状态下卡定设于外框100的锁定杆101,从而上盖110无法从外框100离开,锁定机构200成为锁定状态。
[0185]
另外,设于上盖110的卡定部242在解锁状态下未卡定锁定杆101,从而上盖110为能够从外框100离开的状态,成为锁定机构200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
[0186]
另外,第一状态维持机构252维持上述锁定状态,从而锁定机构200能够维持锁定状态。
[0187]
另外,第二状态维持机构262在第二锁定凸轮从阻止状态转动到允许状态的情况下,无论踏板130的操作位置如何,都阻止第二锁定凸轮向阻止状态的恢复。由此,在操作踏板130从锁定状态成为解锁状态之后,即使手、脚、前轮16b等从踏板130离开而停止踏板130的操作,也能够防止锁定机构200从解锁状态再次向锁定状态移行而返回锁定状态。
[0188]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锁定凸轮240具有能够卡定外框100的一部分的卡定部242,且通过转动,能够变更卡定部242的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
[0189]
另外,作为第一状态维持机构252的第二锁定凸轮250在初始状态下为阻止第一锁定凸轮240的转动的阻止状态,从而使卡定部242为锁定状态,通过该第二锁定凸轮250转动,能够使第一锁定凸轮240转动。
[0190]
另外,作为第二状态维持机构262的能够转动的第三锁定凸轮260在第二锁定凸轮250从阻止状态转动到允许状态的情况下,阻止第二锁定凸轮250向阻止状态的恢复。
[0191]
以上,一边参照图一边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该例。不言而喻,只要是具有本公开所属的技术领域的通常知识的人员,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性思想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应用例,应当了解,它们也属于本公开的技术性范围。
[0192]
另外,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8的避难装置11不仅能够应用于上述那样的轮椅16,也能够应用于利用轮椅16的移动困难的人所使用的担架。
[0193]
[第二实施方式]
[0194]
以下,一边适当引用图27~图41,一边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0195]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的说明中,将俯视下外框100具有乘入边缘6的方向设为“前方”、将具有相邻缘7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另外,将“前方”的相反侧(具有进深侧边缘7a方向的方向)设为“后方”。
[0196]
图2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踏板330、联杆机构410以及锁定机构400的立体图。如图27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8中,联杆机构410、锁定机构400分别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了变更。
[0197]
(踏板330以及联杆机构410)
[0198]
首先,参照图28~图32,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踏板330以及联杆机构410的结构进行说明。
[0199]
图28是未踩踏踏板330的状态下的踏板330以及联杆机构410的立体图,图29是未踩踏踏板330的状态下的踏板330以及联杆机构410的侧视图,图30是踩踏了踏板330的状态
下的踏板330以及联杆机构410的侧视图。
[0200]
本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8具有:设于上盖110的上部的一对踏板330;设于上盖110的背侧的宽度方向两侧的锁定机构400;以及连接踏板330和锁定机构400的联杆机构410。如图29所示,踏板330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踏板轴334,能够由轮椅16的前轮16b踩踏前侧,且在后方侧具有第一联杆销336。
[0201]
联杆机构410具有:连动部420,其与踏板330的操作连动;以及工作部430,其与连动部420连接,将踏板330的操作传递至锁定机构400。联杆机构410能够伴随着踏板330的操作将后述的锁定机构400的状态变更为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
[0202]
踏板330具备根据踏板部331的操作连动的联杆部332。另外,连动部420具备:连结部424,其与联杆部332连接并进行直线运动;从动部520,其与连结部424连接,且根据连结部424的移动量移动;以及引导部550,其向解除锁定机构400的锁定的方向引导工作部430。
[0203]
如图28所示,联杆部332具备:第一联杆凸轮530,其根据踏板330的踩踏操作量向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以及第二联杆凸轮540,其与第一联杆凸轮530连接,根据第一联杆凸轮530的旋转在前后方向上直线运动。
[0204]
如图28以及图29所示,踏板330轴支承于踏板轴334。另外,踏板330在踏板轴334的后方侧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状的第一联杆销336。即,成为如下构造:在轮椅的前轮16b踩踏踏板330的前方侧时,第一联杆销336向上方移动。
[0205]
第一联杆凸轮530由联杆轴338轴支承为能够转动。另外,第一联杆凸轮530在联杆轴338的前方且下方侧具有第一长孔534和第二长孔542。第一长孔534可转动地插入有第一联杆销336,第二长孔542可转动地插入有设于联杆轴338的后方且下方侧的后述的第二联杆销532。即,第一联杆凸轮530成为如下构造:在第一联杆销336向上方移动了的情况下,以联杆轴338为中心转动,从而能够将运动传递至第二联杆销532。
[0206]
第二联杆凸轮540在前方侧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圆柱形状的第二联杆销532,并且后方侧与连结部424连接。由此,第二联杆凸轮540将第二联杆销532的运动传递至连结部424。
[0207]
在此,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当第一联杆销336与踏板330的踩踏对应地向上方移动时,第一联杆销336向上方上推第一长孔534的侧壁,并且向第一长孔534的偏靠联杆轴338侧移动。由此,第一联杆凸轮530以联杆轴338为中心向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第二长孔542的侧壁向前方向牵拉第二联杆销532,从而第二联杆凸轮540向前方被牵拉。即,由踏板330的踩踏所引起的旋转移动通过第一联杆凸轮530以及第二联杆凸轮540变换成沿前后方向直线运动的移动。
[0208]
通过第二联杆凸轮540向前方向移动,连接于第二联杆凸轮540的后端侧的连结部424也同样向前方向移动。
[0209]
连结部424与各个第二联杆凸轮540的后方侧连接,并且与后述的从动部520的相连部524连接。即,将第二联杆凸轮540的直线运动的移动传递至从动部520的相连部524。此外,连结部24具备用于恢复为常态的复位弹簧425。
[0210]
接着,参照图31~图34,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连动部420以及工作部430的结构进行说明。
[0211]
图31是连动部420以及工作部430的立体图,图32是连动部420以及工作部430的、
未踩踏踏板330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3是仅踩踏单方(右侧)的踏板330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图34是踩踏双方踏板330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0212]
如图31以及图32所示,连动部420具有从动部520和引导部550。从动部520具备开口装置8的宽度方向为长边方向的槽形钢状的长条部件521。在长条部件521的两端部,设有与连结部424连接的相连部524。长条部件521的两端能够向连结部424的移动方向、即前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的“预定方向”)移动。引导部550在上盖110的背侧设于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
[0213]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引导部550具备安装部551、固定圆盘552、引导圆盘554以及支撑部555。
[0214]
安装部551在宽度方向中央的位置以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地形成有引导孔553。另外,支撑引导圆盘554的轴能够移动地插通于引导孔553。另外,在安装部551,相对于引导圆盘554在宽度方向外侧设有一对固定圆盘552。
[0215]
另外,在引导圆盘554的缘槽,以具有张力的状态挂有后述的内线缆434。
[0216]
另外,一对固定圆盘552引导后述的内线缆434。
[0217]
支撑部555设于从动部52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中途部522。该支撑部555朝向后方伸出,在其后端部安装有引导圆盘554。即,引导圆盘554与从动部520的中途部522一起沿前后方向移动。
[0218]
如上所述,安装部551的引导孔553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形成,因此引导圆盘554的轴沿引导孔553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因此,在设于从动部520的中途部522的支撑部555移动的情况下,工作部430的内线缆434的中间部被引导圆盘554向前方向牵引。
[0219]
此外,引导圆盘554也可以与从动部520的中途部522连接。
[0220]
工作部430具有一对外管432、内线缆434、以及连接部436。内线缆434通过连接部436连接于后述的锁定机构400。另外,通过设于锁定机构400的调节器402(参照图36)调整内线缆434的张力。
[0221]
外管432是在长边方向上具有非压缩性的挠性筒体,分别配置于后述的锁定机构400与安装部551之间。
[0222]
就内线缆434而言,中间部挂在引导圆盘554和一对固定圆盘552上,并且在一对外管432的内侧分别插通。
[0223]
连接部436设于内线缆434的两端侧,连接一对锁定机构400和内线缆434。
[0224]
在此,如图33所示的状态那样,在双方踏板330都被踩踏的情况下,从动部520由于两端的相连部524向前方向移动,因此长条部件521整体也向前方向移动。
[0225]
该情况下,与支撑部555连接的引导圆盘554伴随从动部520的长条部件521的移动而向前方向移动。此外,将该情况下的从动部520的中途部522的移动距离设为l。
[0226]
通过从动部520的中途部522向前方移动移动距离l,工作部430的内线缆434的中间部被引导圆盘554向前方向牵引。由此,内线缆434的两端侧的连接部436被牵引。
[0227]
另外,如图34所示,在仅单方踏板330被踩踏的情况下,对应的相连部524向前方移动,因此长条部件521的单侧向前方倾斜。
[0228]
该情况下,通过长条部件521倾斜,引导圆盘554向前方移动。但是,从动部520的中途部522的移动量成为双方踏板330都被踩踏的情况的约半l/2。
[0229]
因此,工作部430的内线缆434的中间部被引导圆盘554牵引的量、即连接部436的移动量为双方踏板330都被踩踏的情况的约一半。
[0230]
(锁定机构400)
[0231]
接着,适当参照图35~图41,对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0进行说明。此外,锁定杆101分别设于外框100中的宽度方向两侧,在上盖110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设有一对锁定机构400,但以下仅说明单侧。
[0232]
图35是锁定机构400的局部立体图,图36~图41是表示锁定机构400为锁定状态以及解锁状态的情况的锁定机构400的局部纵剖视图。
[0233]
图36是锁定机构400的截面侧视图,图的左侧是开口装置8的“宽度方向外侧”。锁定机构400具有锁定凸轮支撑部件480、分别支撑于锁定凸轮支撑部件480的锁定部件(第一锁定凸轮440)、第一状态维持机构(第二锁定凸轮450)、以及作为第二状态维持机构的施力部件(拉伸弹簧460)。
[0234]
锁定凸轮支撑部件480具有轴支承第一锁定凸轮440的轴441、以及轴支承第二锁定凸轮450的轴451。另外,轴451设置于比轴441靠开口装置8的宽度方向内侧。另外,锁定凸轮支撑部件480形成有作为长孔的第一引导部484以及第二引导部485。锁定凸轮支撑部件480将上部固定于上盖110的内侧(即,上盖110的下表面侧)。
[0235]
第一引导部484在比轴441靠宽度方向外侧形成为圆弧状,并且从圆弧状的下端朝向下方被切掉。第一引导部484的圆弧状的部分具有相对于轴441同心圆状的缘,随着第一锁定凸轮440的转动引导后述的设于第一锁定凸轮440的第一勾挂部449。
[0236]
此外,第一引导部484的上端形成至与轴451同等的高度。即,在锁定机构400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勾挂部449处于与轴451同等的高度位置。
[0237]
第二引导部485是在比轴451靠宽度方向内侧形成为圆弧状的长孔。第二引导部485具有相对于轴451同心圆状的缘,随着第二锁定凸轮450的转动引导后述的设于第二锁定凸轮450的第二勾挂部459。
[0238]
此外,第二引导部485的孔相对于轴451形成至上方以及下方。
[0239]
第一锁定凸轮440具有第一勾挂部449、卡定部442、第一凹部446、第二凹部447、以及设置在第一凹部446以及第二凹部447之间的滑动部448。第一锁定凸轮440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轴441。
[0240]
如图35以及图36所示,第一勾挂部449在锁定状态下位于比轴441靠宽度方向外侧且上方。作为一例,第一勾挂部449是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插通于第一引导部484。此外,第一勾挂部449与第一锁定凸轮440可以一体地形成,另外也可以分体地形成。
[0241]
如图36所示,第一凹部446在锁定状态下卡定后述的第二锁定凸轮450的凸部456。另外,如图39所示,第二凹部447在锁定解除状态下卡定第二锁定凸轮450的凸部456。
[0242]
滑动部448为在被第二锁定凸轮450的凸部456抵接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一锁定凸轮440转动的曲面。
[0243]
卡定部442是在锁定状态下第一锁定凸轮440的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长孔,在锁定状态下卡定锁定杆101。
[0244]
另外,如图35以及图36所示,第二锁定凸轮450具有第二勾挂部459和凸部456。第
二锁定凸轮450相对于第一锁定凸轮440在宽度方向内侧能够转动地轴支承于轴451。
[0245]
如图35所示,第二勾挂部459在锁定状态下位于轴451的宽度方向内侧且下方。作为一例,第二勾挂部459是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的部件,插通于形成于锁定凸轮支撑部件480的第二引导部485。此外,第二勾挂部459与第二锁定凸轮450可以一体地形成,另外也可以分体地形成。
[0246]
另外,如图36所示,第二锁定凸轮450在比轴451靠下方与工作部430的连接部436连接。即,在工作部430的内线缆434被牵引时,第二锁定凸轮450向图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0247]
另外,如图36所示,第一勾挂部449以及第二勾挂部459被作为施力部件的一例的拉伸弹簧460向相互近接的方向施力。具体而言,拉伸弹簧460的一端侧勾挂于第一锁定凸轮440的第一勾挂部449,拉伸弹簧460的另一端侧勾挂于第二锁定凸轮450的第二勾挂部459。
[0248]
此外,在图36所示的状态下,拉伸弹簧460以位于比轴451靠下方的状态对第一勾挂部449以及第二勾挂部459向近接的方向施力。即,第二锁定凸轮450向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被施力,从而转动被抑制。
[0249]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0的动作以及锁定状态与解锁状态的变更进行说明。
[0250]
如图3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0为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锁定杆101卡定于第一锁定凸轮440。因此,只要第一锁定凸轮440不转动,上盖110打开就被限制。
[0251]
另外,第一锁定凸轮440的转动被第二锁定凸轮450抑制,并且第二锁定凸轮450的转动被拉伸弹簧460抑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状态相当于阻止第一锁定凸轮440的转动的“阻止状态”。
[0252]
在此,如图37所示,在轮椅16的前轮16b踩踏双方的上述的踏板330的情况下,工作部430的内线缆434向宽度方向内侧被牵引,由此第二锁定凸轮450向图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而且,在该状态下,第一锁定凸轮440不被第二锁定凸轮450抑制而能够转动。即,成为锁定机构400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
[0253]
另外,在图37的状态下,通过第二锁定凸轮450转动,第二勾挂部459相对于轴451向宽度方向内侧上方移动,通过第二锁定凸轮450被允许转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状态相当于允许第一锁定凸轮440的转动的“允许状态”。
[0254]
在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0中,拉伸弹簧460相对于阻止状态的情况下的位置,隔着轴451向阻止状态的情况下的拉伸弹簧460的位置的相反侧移动,拉伸弹簧460对第一勾挂部449以及第二勾挂部459向近接的方向继续施力。由此,第二锁定凸轮450被抑制作为反向的图的顺时针的转动,保持从初始状态绕顺时针被转动了的状态。
[0255]
因此,一旦变更为解锁状态的第二锁定凸轮450即使在被踩踏的踏板330双方都返回到的原来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被拉伸弹簧460抑制返回图36的阻止状态,而保持图37的允许状态。
[0256]
接着,在轮椅16的前轮16b从踏板330移除,在上盖110没有了载荷的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8同样地,如图38所示,上盖110通过施力机构140向开口的方向转动。
[0257]
该情况下,第一锁定凸轮440一边通过固定于外框100的锁定杆101向图的逆时针
方向转动一边向上方移动。由此,锁定杆101从第一锁定凸轮440的卡定部442脱离。
[0258]
另外,在第一锁定凸轮440向图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状态下,第一勾挂部449也向下方移动。由此,连结第一勾挂部449和第二勾挂部459的拉伸弹簧460位于比第二锁定凸轮450的卡定轴靠下方,通过拉伸弹簧460的作用力,第二勾挂部459使第二锁定凸轮450绕图的顺时针旋转。
[0259]
并且,在锁定杆101从第一锁定机构400脱离了的状态下,第二锁定凸轮450的凸部456为与第一锁定凸轮440的第二凹部447卡合的状态。并且,通过拉伸弹簧460的作用力,第一锁定凸轮440以及第二锁定凸轮450的姿势被保持。
[0260]
接着,如图39所示,在使上盖110向关闭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首先,锁定杆101与第一锁定凸轮440的卡定部442抵接。当从该状态使上盖110进一步向关闭的方向转动时,第一锁定凸轮440通过锁定杆101向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0261]
在使上盖110进一步向关闭的方向转动的情况下,如图40所示,锁定杆101使第一锁定凸轮440向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在该状态下,第一勾挂部449以及第二勾挂部459通过拉伸弹簧460对第一锁定凸轮440向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施力,对第二锁定凸轮450向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方向施力。
[0262]
在此,第一锁定凸轮440能够一边使第二锁定凸轮450的凸部456与第一锁定凸轮440的滑动部448抵接,一边向图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一锁定凸轮440不被抑制而转动。
[0263]
在将上盖110完全关闭了的状态下,第一锁定凸轮440转动至与图36相同的角度。即,锁定杆101被卡定部442卡定。
[0264]
另外,第二锁定凸轮450的凸部456在第一锁定凸轮440的滑动部448滑动之后,再次与第一凹部446卡合。由此,第二锁定凸轮450转动至与图36相同的角度。因此,第一锁定凸轮440的转动再次被第二锁定凸轮450抑制,变化到“阻止状态”。
[0265]
此外,在如图36所示的“阻止状态”的情况下,在如上所述地仅操作单方的踏板330的情况下,如图41所示,第二锁定凸轮凸部456不会从第一锁定凸轮440的第一凹部446脱离。即,第二锁定凸轮450不会变化成“允许状态”,因此第一锁定凸轮440不转动。
[0266]
并且,在仅被操作单方的踏板330从图41所示的状态返回原状(轮椅16的前轮16b从踏板330移开)的情况下,第二锁定凸轮450被拉伸弹簧460拉拽。由此,第二锁定凸轮450返回图36的状态。
[0267]
(作用以及效果)
[0268]
以下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410以及锁定机构400的作用以及效果。
[0269]
首先,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410,仅踩踏单方的踏板330的情况下的引导圆盘554以及连接部436的移动距离与踩踏双方的踏板330的情况的移动距离相比,成为一半l/2。
[0270]
即,能够根据踩踏单方的踏板330的情况和踩踏双方的情况使引导圆盘554以及连接部436的移动量变化。
[0271]
由此,能够设定为,踩踏单方的踏板330的情况下的引导圆盘554以及连接部436的移动量为不足预定量的量,踩踏双方的踏板330的情况下的引导圆盘554以及连接部436的移动量为预定量以上。
[027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410以及锁定机构400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410以及锁定机构400同样地,能够得到如下结构:在踩踏双方的踏板330的情况下为上盖110的锁定被解除的解锁状态,在踩踏单方的踏板330的情况下,保持上盖110的锁定不被解除的锁定状态。
[0273]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0在上盖110的内侧分别设于宽度方向两侧。因此,锁定杆101固定于与成为乘入口的乘入边缘6的两外侧相邻的相邻缘7侧,而不是乘入边缘6侧。
[0274]
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410以及锁定机构40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410以及锁定机构400,能够提高乘入边缘6侧的设计自由度,另外,能够得到防止避难者乘坐升降台5时与锁定杆101接触的效果。
[0275]
(变形例)
[0276]
另外,对本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410以及锁定机构400说明变形例。
[0277]
在上述的说明中,经由连结部424间接地连接踏板330和从动部520,但本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410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连结部424而将踏板330和从动部520直接连接。
[0278]
另外,就联杆机构410中的工作部430而言,通过牵引内线缆434,牵引锁定机构400的锁定部件440而使其转动,但本实施方式的联杆机构410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工作部430设为杆状的部件,在从动部520移动了预定量的情况下,该杆状的部件向宽度方向外侧移动,推动第二锁定凸轮450使其转动。
[0279]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在宽度方向两侧设有一对锁定机构400,但本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400并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开口装置8的规格对上盖110适当配置一个或多个锁定机构400。例如,除了宽度方向两侧,还能够在前方向配置一个,共计三个锁定机构400。
[0280]
另外,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锁定机构400。例如,只要在工作部430的长度的范围内,开口装置8也可以在相连部524以外的部分还具备连接内线缆434和第二锁定凸轮450的锁定机构400,从而具备三个以上的锁定机构400。
[0281]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中途部522设为从动部520的宽度方向中央,但本实施方式的中途部522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位于一对相连部524之间即可,也可以根据开口装置8的规格,设于从动部520的从宽度方向中央离开的部位。
[0282]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相连部524为从动部520的两侧端部,但本实施方式的相连部524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在从动部520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状态下,隔着中途部522即可,也可以根据开口装置8的规格设置在从动部520的从宽度方向两侧离开的部位。
[0283]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工作部430为一对外管432和插通于一对外管432的一根内线缆434,但本实施方式的工作部430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机构:设置一对内线缆434,将左右两侧的锁定机构400的锁定通过各个内线缆434解除。
[028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8所具有的工作部430并不限定一个。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机构:相对于一对或三个以上的锁定机构400,并排配置多个工作部430,引导圆盘554通过一次操作牵引各个工作部430。
[0285]
另外,作为其它例,也可以采用如下机构:相对于一个锁定机构400,并排配置多个工作部430,引导圆盘554通过一次操作牵引各个工作部430。
[0286]
此外,所谓“同时”,只要是踏板操作中的时机,就不需要是完全一致的时机。
[0287]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及第二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不言而喻,只要是具有本公开所属的技术领域的通常知识的人员,就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的思想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应用例,应当理解,它们也属于本公开的技术性范围。
[028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289]
本公开能够用作设于建筑物的走廊、阳台、房顶等的避难舱口、升降口等的开口装置。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