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扫风结构、空调器及控制方法与流程

2022-11-16 12:31: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扫风结构、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壁挂机技术的发展,空调器的舒适性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的空调器冷风直吹人体,送风方向较为单一,且送风范围较小,较难实现多种气流送风,舒适体验性较差,或者以牺牲出风量来实现柔和送风,因此,亟需一种空调器能够实现舒适性送风的同时保障出风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扫风结构,所述扫风结构能够实现多种模式送风,在不降低风量的同时,送风更为柔和,避免直吹人体。
4.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扫风结构。
5.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控制方法,包括上述的空调器。
6.根据本发明的扫风结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扫风叶片,扫风叶片可转动地设于固定板上,多个扫风叶片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扫风叶片包括叶片骨架和设于叶片骨架上的至少两个间隔的导流柱,导流柱沿第二方向延伸,导流柱构造为圆柱状,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7.根据本发明的扫风结构,气流可以从相邻导流柱之间的缝隙中流出,基于圆柱绕流原理,当气流以一定速度流经导流柱时,会在导流柱尾流形成卡尔曼涡街,从而实现气流扰动效果,当扫风结构应用于空调器中时,不同送风模式下扫风叶片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相邻导流柱的间距在第一方向上的分量不同,可转化为并列/串列多圆柱绕流问题,实现调节气流尾流波动,从而在保障风量的同时达到不同的送风效果。
8.根据本发明的扫风结构,扫风叶片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扫风叶片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往复转动,在第一位置时,扫风叶片的延伸方向与固定板的延伸方向平行,扫风叶片由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二位置所形成的夹角为
ɑ

ɑ
满足30
°

ɑ
≦180
°

9.可选地,
ɑ
=180
°
,扫风叶片还具有第三位置,扫风叶片由第一位置转动到第三位置所形成的夹角为β,在β满足:60
°
≦β<90
°
或90
°
<β≦120
°
时,相邻的两个导流柱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分量为第一间距,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分量为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等于第二间距,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10.可选地,在β满足:0
°
≦β<60
°
或120
°
<β≦180
°
时,第一间距大于等于第二间距。
11.可选地,导流柱为n个,n为大于2的正整数,定义导流柱的直径分别为d1、d2……dn
,定义相邻两个导流柱的间距分别为l1、l2……
l
n-1
,定义扫风叶片的长度为a,扫风叶片处于第一位置时,扫风叶片的长度与第一方向同向,满足:
12.根据本发明的扫风结构还包括:连杆,连杆与固定板分别设于扫风叶片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连杆与多个扫风叶片均连接,扫风叶片上设有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第一卡口和第二卡口分别位于扫风叶片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同时位于扫风叶片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连杆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接柱,固定板上设有多个第二卡接柱,第一卡接柱与第一卡口卡接且一一对应,第二卡接柱与第二卡口卡接且一一对应;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连杆传动连接以驱动连杆移动。
13.可选地,扫风叶片还包括子叶片,子叶片与导流柱位于同一排且间隔设置,且子叶片位于扫风叶片的远离第二卡接柱的一端,子叶片远离导流柱的一侧轮廓构造成扇形状。
14.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机壳内设有风机,机壳上形成有出风口;上述的扫风结构,扫风结构设于机壳上以完全打开或至少部分遮蔽出风口。
15.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气流可以从相邻导流柱之间的缝隙中流出,基于圆柱绕流原理,当气流以一定速度流经导流柱时,会在导流柱尾流形成卡尔曼涡街,从而实现气流扰动效果,不同送风模式下扫风叶片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相邻导流柱的间距在第一方向上的分量不同,可转化为并列/串列多圆柱绕流问题,实现调节气流尾流波动,从而在保障风量的同时达到不同的送风效果。
16.可选地,空调器还包括:导风板,导风板设于机壳上以完全打开或完全遮蔽出风口,导风板位于扫风结构的远离风机的一侧。
17.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接收指令;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控制空调器处于对应的模式,在接收到第一指令时,控制空调器的扫风叶片由当前所处位置转动到与第一位置的夹角为β1角度的位置,β1=90
°
,在接收到第二指令时,控制空调器的扫风叶片由当前所处位置转动到与第一位置的夹角为β2角度的位置,60
°
≦β2<90
°
或90
°
<β2≦120
°
,在接收到第三指令时,控制空调器的扫风叶片由当前所处位置转动到与第一位置的夹角为β3角度的位置,0
°
≦β3<60
°
或120
°
<β3≦180
°

18.根据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接受到的用户输入的不同指令,通过调节扫风叶片的角度,从而使得相邻导流柱的间距在第一方向上的分量不同,可转化为并列/串列多圆柱绕流问题,实现调节气流尾流波动,从而在保障风量的同时达到不同的送风效果。
附图说明
1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22.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的一个示意图;
23.图3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的再一个示意图;
24.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处于第二位置处的示意图;
25.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以及连杆的爆炸图;
26.图6为图5中a处的放大图;
27.图7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的立体图;
28.图8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处于不同位置的角度示意图;
29.图9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处于第三位置处的示意图;
30.图10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处于第二位置处的示意图;
31.图1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的扫风叶片处于第三位置处的另一个示意图;
32.图1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33.附图标记:
34.空调器100,扫风结构1,固定板10,第二卡接柱11,扫风叶片20,叶片骨架21,导流柱22,子叶片23,第一卡接口24,第二卡接口25,第一导流柱22a,第二导流柱22b,第一位置c,第二位置d,第三位置e,第四位置f,连杆30,第一卡接柱31,立柱312,蘑菇头314,机壳2,出风口2a,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卡尔曼涡街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定常来流绕过某些圆柱状物体时,物体两侧会周期性地脱落出旋转方向相反、并排列成有规则的双列线涡,两列线涡分别保持自身的运动前进,接着它们互相干扰,互相吸引,而且干扰越来越大,形成非线性的所谓涡街。卡尔曼涡街是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所研究的一种现象。
37.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1,包括:固定板10以及多个扫风叶片20。
38.具体地,固定板10沿第一方向延伸;如图5和图6所示,扫风叶片20可转动地设于固定板10上,多个扫风叶片20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其中,扫风叶片20包括叶片骨架21和设于叶片骨架21上的至少两个间隔的导流柱22,导流柱22沿第二方向延伸,导流柱22构造为圆柱状,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
39.展开来说,导流柱22构造成圆柱状,且通过设置至少两个导流柱22,从而使得气流在经过扫风叶片20时能够出现卡尔曼涡街,从而对气流产生扰动。当气流从相邻的导流柱22之间的缝隙中流出时,基于圆柱绕流原理,当气流以一定速度流经导流柱22时,会在导流柱22尾流形成卡尔曼涡街,从而实现气流扰动效果,当扫风结构1应用于空调器100中时,不同送风模式下扫风叶片20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相邻导流柱22的间距在第一方向上的分量不同,可转化为并列/串列多圆柱绕流问题,实现调节气流尾流波动,从而在保障风量的同时达到不同的送风效果。
40.其中,导流柱22的直径和相邻导流柱22之间的间隙能够对扰流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设置导流柱22的直径和相邻导流柱22之间的间隙。在扫风叶片20具有多于两个导流柱22时,也就是说,多个导流柱22的直径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任意相邻的两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隙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41.如图6和图7所示,四个导流柱22设于叶片骨架21上,且四个导流柱22的直径均相等,任意相邻的两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均相等,各个导流柱22沿第二方向的高度相等。
4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1,气流可以从相邻导流柱22之间的缝隙中流出,基于圆柱绕流原理,当气流以一定速度流经导流柱22时,会在导流柱22尾流形成卡尔曼涡街,从而实现气流扰动效果,当扫风结构1应用于空调器100中时,不同送风模式下扫风叶片20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相邻导流柱22的间距在第一方向上的分量不同,可转化为并列/串列多圆柱绕流问题,实现调节气流尾流波动,从而在保障风量的同时达到不同的送风效果。
43.如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1,扫风叶片20具有第一位置c和第二位置d,扫风叶片20在第一位置c和第二位置d之间可往复转动,在第一位置c时,扫风叶片20的延伸方向与固定板10的延伸方向平行,扫风叶片20由第一位置c转动到第二位置d所形成的夹角为
ɑ

ɑ
满足30
°

ɑ
≦180
°

44.其中,“第一位置c”为扫风叶片20的初始位置,“第二位置d”为扫风叶片20可转过的最大行程位置,扫风叶片20在第一位置c和第二位置d之间可往复转动意为,扫风叶片20可以由第一位置c移动到第二位置d之后再由第二位置d移动到第一位置c,或者是扫风叶片20由第一位置c移动到并停留在第一位置c和第二位置d之间的第三位置e,或者由第三位置e再移动到并停留在第一位置c和第二位置d之间的第四位置f,均可,具体扫风叶片20的移动路径和移动范围均由空调器100中预设的程序相关,按照对应指令对照对应程序控制扫风叶片20的移动路径和移动范围。
45.另外,
ɑ
可以是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110
°
、120
°
、130
°
、140
°
、150
°
、160
°
、170
°
以及180
°
等。
46.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
ɑ
=180
°
时,在第二位置d时,扫风叶片20的长度方向与固定板10的延伸方向平行,在第一位置c时,扫风叶片20的长度方向与固定板10的延伸方向平行。
47.在一些实施例中,
ɑ
=180
°
,扫风叶片20还具有第三位置e,扫风叶片20由第一位置c转动到第三位置e所形成的夹角为β,在β满足:60
°
≦β<90
°
或90
°
<β≦120
°
时,相邻的两个导流柱22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分量为第一间距m,在第三方向上的间距分量为第二间距n,第一间距m小于等于第二间距n,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
48.此时,对应一个扫风叶片20来说,将导流柱22按照与出风口2a的距离排序,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将多个导流柱22分为第一个导流柱22、第二个导流柱22、第三个导流柱22......第n个导流柱22,气流流经第一个导流柱22之后继续流经第二个导流柱22、继续流经第三个导流柱22,依次类推,转化为串列多个圆柱绕流问题,也就是说,第二个导流柱22既有第三方向的来流速度,也有来自第一导流柱22的尾流涡街的来流速度,依次类推,气流到达最远端的导流柱22时,可以实现较远送风,且气流更加柔和。
49.另外,当β是60
°
、65
°
、70
°
、75
°
、80
°
、85
°
、95
°
、100
°
、105
°
、110
°
、115
°
以及120
°
等时,第一间距m小于等于第二间距n。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β满足:0
°
≦β<60
°
或120
°
<β≦180
°
时,第一间距m大于等于第二间距n。各个导流柱22近尾流处各自产生独立的涡街,并且尾流弧形影响,从而形成扰流效果,此时,当扫风结构1应用于空调器100中时,空调器100的出风口2a遮挡面积大,气流扰动效果充足,送风舒适性较佳。
51.也就是说,当β是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
°
、55
°
、125
°
、130
°
、135
°
、140
°
、145
°
、150
°
、155
°
、160
°
、165
°
、170
°
、175
°
以及180
°
等时,第一间距m大于等于第二间距n。
52.如图8所示,示出的是扫风叶片22处于不同位置时,第一导风柱22a和第二导风柱22b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导风柱22a和第二导风柱22b相邻且均处于同一个扫风叶片22上,当扫风叶片由第一位置c处移动到第三位置e处时,β2=β且满足:60
°
≦β<90
°
或90
°
<β≦120
°
;当扫风叶片由第一位置c处移动到第四位置f处,β3=β且满足:0
°
≦β<60
°
或120
°
<β≦180
°
时,第一间距m大于等于第二间距n。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柱22为n个,n为大于2的正整数,定义导流柱22的直径分别为d1、d2……dn
,定义相邻两个导流柱22的间距分别为l1、l2……
l
n-1
,定义扫风叶片20的长度为a,扫风叶片20处于第一位置c时,扫风叶片20的长度与第一方向同向,满足:
54.例如,导流柱22为四个,第一个导流柱22的直径为d1,第二个导流柱22的直径为d2,第三个导流柱22的直径为d3,第四个导流柱22的直径为d4,第一个导流柱22与第二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1,第二个导流柱22与第三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2,第三个导流柱22与第四个导流之间的直径为l3,满足:(d1 d2 d3 d4) (l1 l2 l3)≦a。
55.可以理解的是,当导流柱22的直径均相等且为d时,任意相邻的两个导流柱22的间距均相等且为l时,满足:n
×
d (n-1)
×
l≦a。
56.例如,当导流柱22为四个,第一个导流柱22、第二个导流柱22、第三个导流柱22以及第四个导流柱22的直径均相等且为d,第一个导流柱22与第二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第二个导流柱22与第三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第三个导流柱22与第四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满足:4
×
d 3
×
l≦a。
57.当导流柱22的直径不完全相等时,任意相邻的两个导流柱22的间距均相等且为l时,满足:(d1 d2
……
dn) (n-1)
×
l≦a。
58.例如,导流柱22为四个,第一个导流柱22的直径为d1,第二个导流柱22的直径为d2,第三个导流柱22的直径为d3,第四个导流柱22的直径为d4,第一个导流柱22与第二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第二个导流柱22与第三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第三个导流柱22与第四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满足:(d1 d2 d3 d4) 3
×
l≦a。
59.当导流柱22的直径完全相等且为d时,任意相邻的两个导流柱22的间距不完全相等时,满足:n
×
d (l1 l2
……
l
n-1
)≦a。
60.例如,导流柱22为四个,第一个导流柱22、第二个导流柱22、第三个导流柱22以及第四个导流柱22的直径均相等且为d,第一个导流柱22与第二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1,第二个导流柱22与第三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2,第三个导流柱22与第四个导流柱22之间的间距为l3,满足:4
×
d (l1 l2 l3)≦a。
61.在一些实施例中,扫风结构1包括驱动机构、传动组件和两个连杆30,两个连杆30包括第一连杆30和第二连杆30,部分扫风叶片20与第一连杆30连接,部分扫风叶片20与第二连接连接,传动组件包括旋向相反的双头螺杆,驱动机构通过传动组件分别与两个连杆30传动连接,以实现同步驱动两个连杆30沿反方向移动,从而驱动两组扫风叶片20分别朝
向相对的方向或者相背的方向转动。
62.在一些实施例中,扫风结构1包括多个驱动机构和多个传动组件,每个驱动机构通过传动组件与每个扫风叶片20传动连接,从而实现通过多个驱动机构单独控制每个扫风叶片20的转动,从而在空调器100的出风口2a处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扰流效果。
63.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扫风结构1还包括驱动机构和连杆30。
64.其中,连杆30与固定板10分别设于扫风叶片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连杆30与多个扫风叶片20均连接,扫风叶片20上设有第一卡口24和第二卡口25,第一卡口24和第二卡口25分别位于扫风叶片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同时位于扫风叶片2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连杆30上设有多个第一卡接柱31,固定板10上设有多个第二卡接柱11,第一卡接柱31与第一卡口24卡接且一一对应,第二卡接柱11与第二卡口25卡接且一一对应;驱动机构与连杆30传动连接以驱动连杆30移动。
65.也就是说,驱动机构带动连杆30移动,连杆30移动以带动多个扫风叶片20同步转动,从而实现通过驱动机构带动多个扫风叶片20同步转动,节约成本。
66.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均包括电机。
67.如图6所示,第一卡接柱31和第二卡接柱11结构相同,第一卡接柱31和第二卡接柱11均包括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立柱312,立柱312的自由端设有直径大于立柱312的蘑菇头314,第一卡口24和第二卡口25结构相同,从而使得在将第一卡接柱31卡入第一卡口24时,两个立柱312可产生弹性变形相互靠近,从而使得两个蘑菇头314共同形成的外径能够小于第一卡口24的内径,当第一卡接柱31卡入第一卡口24后,两个立柱312恢复原状,带动两个蘑菇头314相互远离,从而使得两个蘑菇头314共同形成的外径能够大于第一卡口24的内径。
68.同理,将第二卡接柱11卡入第二卡口25时,两个立柱312可产生弹性变形相互靠近,从而使得两个蘑菇头314共同形成的外径能够小于第二卡口25的内径,当第二卡接柱11卡入第二卡口25后,两个立柱312恢复原状,带动两个蘑菇头314相互远离,从而使得两个蘑菇头314共同形成的外径能够大于第二卡口25的内径。
69.另外,如图7所示,第一卡口24和第二卡口25分别位于扫风叶片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同时位于扫风叶片20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如此能够使得扫风叶片20的移动更加平稳,防止扫风叶片20在气流经过时产生共振晃动制造噪音。
70.在一些实施例中,扫风叶片20还包括子叶片23,子叶片23与导流柱22位于同一排且间隔设置,且子叶片23位于扫风叶片20的远离第二卡接柱11的一端,子叶片23远离导流柱22的一侧轮廓构造成扇形状,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各个导流柱22形成的尾端气流进行导向,从而提升送风距离。
71.如图7所示,子叶片23与位于末端的导流柱22一体成型,从而进一步对各个导流柱22形成的尾端气流进行导向,提升送风距离。
72.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机壳2和上述的扫风结构1。
73.其中,机壳2内设有风机,机壳2上形成有出风口2a;扫风结构1设于机壳2上以完全打开或至少部分遮蔽出风口2a,从而防止扫风结构1对风道进行遮挡,从而保障扫风叶片20在扫风时,空调器100的出风口2a的风量不会受到影响。
7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气流可以从相邻导流柱22之间的缝隙中流出,基
于圆柱绕流原理,当气流以一定速度流经导流柱22时,会在导流柱22尾流形成卡尔曼涡街,从而实现气流扰动效果,不同送风模式下扫风叶片20的角度不同,从而使得相邻导流柱22的间距在第一方向上的分量不同,可转化为并列/串列多圆柱绕流问题,实现调节气流尾流波动,从而在保障风量的同时达到不同的送风效果。
75.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包括导风板,导风板设于机壳2上以完全打开或完全遮蔽出风口2a,导风板位于扫风结构1的远离风机的一侧。导风板可以位于出风口2a的前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将空调器100面向用户的方向定义为“前”,反之,远离用户的方向为“后”,当空调器100工作时,导风板打开出风口2a,气流可以经由出风口2a送出,以调节室内温度,当空调器100停止工作时,导风板关闭出风口2a,以防止外界的灰尘、杂物、昆虫等进入机体内。
76.如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
77.s1:接收指令;
78.s2:根据接收到的指令控制空调器100处于对应的模式,在接收到第一指令时,控制空调器100的扫风叶片20由当前所处位置转动到与第一位置c的夹角为β1角度的位置,β1=90
°
,在接收到第二指令时,控制空调器100的扫风叶片20由当前所处位置转动到与第一位置c的夹角为β2角度的位置,60
°
≦β2<90
°
或90
°
<β2≦120
°
,在接收到第三指令时,控制空调器100的扫风叶片20由当前所处位置转动到与第一位置c的夹角为β3角度的位置,0
°
≦β3<60
°
或120
°
<β3≦180
°

79.具体而言,按照第一指令,如图9所示,β1=90
°
时,此时扫风叶片20对气流的遮挡作用最小,流过扫风叶片20的相邻导流柱22的间隙的气流最少,风量最大,风感最强,可以实现快速制冷制热的效果。
80.按照第二指令,如图11所示,β2满足:60
°
≦β2<90
°
或90
°
<β2≦120
°
,气流流经第一个导流柱22之后继续流经第二个导流柱22、继续流经第三个导流柱22,依次类推,转化为串列多个圆柱绕流问题,也就是说,第二个导流柱22既有第三方向的来流速度,也有来自第一导流柱22的尾流涡街的来流速度,依次类推,气流到达最远端的导流柱22时,可以实现较远送风,且气流更加柔和。
81.按照第三指令,如图10所示,β3满足:0
°
≦β3<60
°
或120
°
<β3≦180
°
,各个导流柱22近尾流处各自产生独立的涡街,并且尾流弧形影响,从而形成扰流效果,此时,当扫风结构1应用于空调器100中时,空调器100的出风口2a遮挡面积大,气流扰动效果充足,送风舒适性较佳。
82.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接受到的用户输入的不同指令,通过调节扫风叶片20的角度,从而使得相邻导流柱22的间距在第一方向上的分量不同,可转化为并列/串列多圆柱绕流问题,实现调节气流尾流波动,从而在保障风量的同时达到不同的送风效果。
8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
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8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8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