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冷凝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1-15 10:28: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冷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冷凝组件。


背景技术:

2.随着对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废液排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蒸发冷凝系统通常用于将废液中的污染物分离,以满足废液排放的要求。其中,在蒸发冷凝系统中,冷却介质需要在冷凝装置中与蒸气实现热交换,从而实现冷却介质在蒸发装置放热,在冷凝装置吸热的热循环。但在热交换的过程中,蒸气供给冷却介质的热能不稳定,例如冷凝装置内的蒸气量不足的情况,所以现有的冷凝装置易降低冷却介质热循环的稳定性,从而降低蒸发冷凝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组件,所述冷凝组件包括冷凝装置与储液装置,至少部分所述储液装置套设所述冷凝装置,所述冷凝装置具有相隔的第一收容空间与第二收容空间,所述第一收容空间用于收容蒸气,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用于收容冷却介质,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吸收所述蒸气的热量以使所述蒸气转变为液体,且所述冷却介质升温,所述储液装置用于存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冷凝形成的所述液体,且所述储液装置抵接所述冷凝装置中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至少部分侧壁。
4.本技术提供的冷凝组件由冷凝装置与储液装置组成,冷凝装置用于使蒸气转变为液体,储液装置用于存储冷凝后形成的液体。其中,第一收容空间内的蒸气可与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冷却介质发生热交换。也可以理解为,冷却介质吸收蒸气的热能,使蒸气转变为液体,且所述冷却介质升温。
5.在冷却介质吸收热能的过程中,当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冷却介质吸收足够的热能,达到预设温度时,冷却介质离开第二收容空间,从而实现冷却介质的热循环。当蒸气提供给冷却介质的热能不足,即冷却介质的温度不符合预设温度时,至少部分冷却介质无法离开第二收容空间,冷却介质热循环的稳定性降低,甚至无法实现冷却介质热循环。
6.然而,本技术的储液装置套设冷凝装置,且储液装置接触冷凝装置中位于第二收容空间的至少部分侧壁。也可以理解为,储液装置内的液体能够与位于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冷却介质实现热交换,即储液装置内的液体能够提供热能给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冷却介质,以使冷却介质达到预设温度,实现冷却介质的热循环。换句话说,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冷却介质不仅能吸收第一收容空间内蒸气的热能,而且能够吸收储液装置内液体的热能。
7.因此,本技术中的冷凝组件使储液装置与冷凝装置中用于收容冷却介质的空间对应的至少部分侧壁相接触,从而使储液装置内的液体可提供热能给冷却介质,以提供冷却介质热循环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蒸发冷凝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8.其中,所述冷凝装置包括第一筒体、第一隔离件、第二隔离件、以及多个冷凝管,所述第一隔离件设于所述第一筒体的端面,所述第二隔离件与所述第一隔离件间隔设置,且
固设于所述第一筒体内,所述多个冷凝管贯穿所述第一隔离件与所述第二隔离件,所述冷凝管内具有第一收容空间,所述第一隔离件、所述第二隔离件、所述冷凝管、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筒体围设形成第二收容空间;
9.所述储液装置包括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套设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筒体,所述第二筒体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以使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的液体可传输至所述第二筒体,所述第一隔离件设于所述第二筒体的端面。
10.其中,所述第二隔离件背离所述第一隔离件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底壁齐平。
11.其中,所述第二筒体的底壁较所述第二隔离件远离所述第一隔离件。
12.其中,所述第一筒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隔离件设于所述第一部分背离所述第二部分的端面,所述第二隔离件与所述第一隔离件间隔设置,且固设于所述第一部分内,所述第二部分设于所述第二隔离件背离所述第一隔离件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离件与所述第二部分围设集液空间,且所述集液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与所述第二筒体,以使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的液体可传输至所述集液空间,且所述集液空间可传输所述液体至所述第二筒体。
13.其中,所述冷凝装置还包括第三筒体,至少部分所述第三筒体设于所述第一隔离件背离所述第二隔离件的一侧,所述第三筒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连通的储气空间,所述储气空间用于存储所述蒸气。
14.其中,所述冷凝组件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连通所述储液装置,用于加热所述储液装置内的液体。
15.其中,所述冷凝组件还包括存储装置,所述存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当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符合预设温度时,所述存储装置用于存储所述液体。
16.其中,所述冷凝组件还包括冷却介质输入管、调节件、以及测温装置,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所述调节件设于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所述调节件用于调节所述冷却介质传输到第二收容空间的输入参数,所述测温装置包括测温件及处理器,所述测温件用于检测所述储液装置内液体和/或环境的温度,处理器根据所述温度控制所述调节件以调节所述输入参数,从而使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符合预设温度。
17.其中,所述冷凝组件还包括进液装置,所述进液装置连通所述储液装置,用于添加液体至所述储液装置内。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侧视图。
2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图1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侧视图。
22.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3.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侧视图。
24.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图5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5.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图5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6.图8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图5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7.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侧视图。
28.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图9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9.图11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标号说明:
34.冷凝组件-1、冷凝装置-11、第一收容空间-11a、第二收容空间-11b、集液空间-11c、第一筒体-111、第一部分-1111、第二部分-1112、第一隔离件-112、第二隔离件-113、冷凝管-114、储液装置-12、第三收容空间-12a、第二筒体-121、第三筒体-13、储气空间-13a、加热装置-14、存储装置-15、冷却介质输入管-16、调节件-17、测温装置-18、进液装置-19。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36.随着对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废液排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蒸发冷凝系统通常用于将废液中的污染物分离,以满足废液排放的要求。其中,在蒸发冷凝系统中,冷却介质需要在冷凝装置中与蒸气实现热交换,从而实现冷却介质在蒸发装置放热,在冷凝装置吸热的热循环。但在热交换的过程中,蒸气供给冷却介质的热能不稳定,例如冷凝装置内的蒸气量不足的情况,所以现有的冷凝装置易降低冷却介质热循环的稳定性,从而降低蒸发冷凝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37.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凝组件1。请参考图1-图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侧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图1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38.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1,所述冷凝组件1包括冷凝装置11与储液装置12,至少部分所述储液装置12套设所述冷凝装置11,所述冷凝装置11具有相隔的第一收容空间11a与第二收容空间11b,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用于收容蒸气,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1b用于收容冷却介质,所述冷却介质用于吸收所述蒸气的热量以使所述蒸气转变为液体,且所述冷却介质升温,所述储液装置12用于存储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内冷凝形成的所述液体,且所述储液装置12抵接所述冷凝装置11中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1b的至少部分侧壁。
39.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1是由冷凝装置11与储液装置12组成,可用于使蒸气降温,从而转变液体。并且,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1还可以包括各种各样的部件,本实施方式仅以冷凝组件1应用于废液处理来进行示意说明。但这并不代表本实施方式的冷凝组件1一定要应用于废液处理中。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冷凝组件1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化学领域、制冷领域等。可选地,废液包括但不限于电镀废液、金属废液、印染废液、垃圾渗滤液等。可选地,冷却介质包括但不限于油、水、空气、氟利昂、氨等。
40.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1包括冷凝装置11以及储液装置12,冷凝装置11用于使蒸气转变为液体,储液装置12用于存储冷凝后形成的液体。其中,第一收容空间11a内的蒸气可与第二收容空间11b内的冷却介质发生热交换。也可以理解为,冷却介质吸收蒸气的热能,使蒸气转变为液体,且所述冷却介质升温。储液装置12具有与第一收容空间11a相连通的第三收容空间12a,且第三收容空间12a与第二收容空间11b相隔。第三收容空间12a用于收容冷凝装置11中蒸气冷凝后形成的液体,还用于向第二收容空间11b空间内的冷却介质提供热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储液装置12可通过管道第一收容空间11a,以使第一收容空间11a内的液体能够传输至储液装置12,但在图1中未标示所述管道。
41.具体地,在冷却介质吸收热能的过程中,当第二收容空间11b内的冷却介质吸收足够的热能,达到预设温度时,冷却介质离开第二收容空间11b,从而实现冷却介质的热循环。当蒸气提供给冷却介质的热能不足,即冷却介质的温度不符合预设温度时,至少部分冷却介质无法离开第二收容空间11b,冷却介质热循环的稳定性降低,甚至无法实现冷却介质热循环。例如,第一收容空间11a内的蒸气量较少,无法供给冷却介质足够的热能;或者在启动设备时,废液正在加热还未形成提供热能的蒸气。
42.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储液装置12套设冷凝装置11,且储液装置12接触冷凝装置11中位于第二收容空间11b的至少部分侧壁。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收容空间11b与第三收容空间12a设于部分冷凝装置11外周侧壁的相对两侧,且第三收容空间12a内的液体能够与第二收容空间11b内的冷却介质能够实现热交换,即第三收容空间12a内的液体能够提供热能给第二收容空间11b内的冷却介质,以使冷却介质达到预设温度,实现冷却介质的热循环。换句话说,第二收容空间11b内的冷却介质不仅能吸收第一收容空间11a内蒸气的热能,而且能够吸收第三收容空间12a内液体的热能。或者说,储液装置12不仅能够存储液体,而且能够给冷却介质提供热能。
43.并且,使储液装置12套设于冷凝装置11,可提高冷凝组件1的集成化程度,提高空间利用率。当将冷凝组件1装设于蒸发冷凝系统时,可提供给蒸发冷凝系统的其他部件更多利用空间,降低其他装置的安装难度。冷却介质实现在蒸发冷凝系统中的热循环,也可以理解为实现冷却介质用于加热与制冷的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44.例如,当冷却介质为氟利昂时,气态的氟利昂可加热废液,以使废液形成废液浓缩液与蒸气。然后放热后的气态氟利昂降温,转变为液态氟利昂,且进入第二收容空间11b。当第二收容空间11b内的液态氟利昂吸收足量的热能,或者说液态氟利昂符合预设温度时,液态氟利昂转变为气态氟利昂,离开第二收容空间11b。随后气态氟利昂继续加热废液,不断进行热循环。
45.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组件1的储液装置12不仅具有储液功能,还通过使使储液装置12与冷凝装置11中用于收容冷却介质的空间对应的至少部分侧壁相接触,从而使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可提供热能给冷却介质,以提供冷却介质热循环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蒸发冷凝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46.例如,还可以将本技术的冷凝组件1应用于低温冷凝系统中,由于低温冷凝系统中的蒸发装置处于负压状态,以实现对废液的低温蒸发。可采用抽吸装置使蒸发装置处于负压状态。当冷凝组件1与抽吸装置配合使用时,抽吸装置还能够抽吸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使蒸发装置处于负压状态,以实现低温蒸发。又例如,当抽吸装置抽吸液体导致储液装置12
内的液体温度升高时,本技术的冷凝组件1可使冷却介质吸收至少部分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的热能,以使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处于预设温度范围,从而提高低温冷凝系统的工作稳定性。
47.请参考图3与图4,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中图3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装置11包括第一筒体111、第一隔离件112、第二隔离件113、以及多个冷凝管114,所述第一隔离件112设于所述第一筒体111的端面,所述第二隔离件113与所述第一隔离件112间隔设置,且固设于所述第一筒体111内,所述多个冷凝管114贯穿所述第一隔离件112与所述第二隔离件113,所述冷凝管114内具有第一收容空间11a,所述第一隔离件112、所述第二隔离件113、所述冷凝管114、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筒体111围设形成第二收容空间11b。
48.所述储液装置12包括第二筒体121,所述第二筒体121套设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筒体111,所述第二筒体121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以使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内的液体可传输至所述第二筒体121,所述第一隔离件112设于所述第二筒体121的端面。
49.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装置11由第一筒体111、第一隔离件112、第二隔离件113、以及多个冷凝管114组成,以将第一筒体111分隔为第一收容空间11a与第二收容空间11b,从而使第一收容空间11a内的蒸气与第二收容空间11b内的冷却介质发生热交换,即蒸气可提供热能给冷却介质。储液装置12包括第二筒体121,第二筒体121具有第三收容空间12a。储液装置12既能够用于存储液体,又能够使第三收容空间12a内的液体与第二收容空间11b内的冷却介质发生热交换,即液体也可提供热能给冷却介质。
50.具体地,第一隔离件112设于第一筒体111第二筒体121与的端面,第二筒体121套设至少部分第一筒体111。所以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筒体111与第二筒体121均固设于第一隔离件112的一侧表面。相较于第二筒体121的顶壁与底壁均设于第一隔离件112与第二隔离件113之间的冷凝组件1,使第二筒体121的顶壁与第一隔离件112靠近第一筒体111的表面齐平,能够增加第二筒体121围设形成的第三收容空间12a的体积,既增加了第三收容空间12a内液体与第二收容空间11b内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又增加了第三收容空间12a能够存储液体的容量。
51.请参考图5-图6,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图5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隔离件113背离所述第一隔离件112的一侧表面与所述第二筒体121的底壁齐平。
52.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筒体111与第二筒体121均固设于第一隔离件112的一侧表面,且第二隔离件113背离第一隔离件112的一侧表面与第二筒体121的底壁齐平。也可以理解为,第二筒体121与第一筒体111中第一隔离件112与第二隔离件113之间的侧壁正对应设置,或者第二筒体121与第一筒体111中位于第二收容空间11b的侧壁正对应设置。所以本实施方式的冷凝组件1,进一步增加第二筒体121围设形成的第三收容空间12a的体积,从而既进一步增加了第三收容空间12a内液体与第二收容空间11b内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又进一步增加了第三收容空间12a能够存储液体的容量。
53.请参考图7,图7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图5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筒体121的底壁较所述第二隔离件113远离所述第一隔离件112。
54.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筒体111与第二筒体121均固设于第一隔离件112的一侧表面,
且第二筒体121的底壁较第二隔离件113远离第一隔离件112。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隔离件112靠近第一筒体111的一侧表面至第二筒体121底壁的直线距离大于第一隔离件112靠近第一筒体111的一侧表面至第二隔离件113背离第一筒体111的一侧表面的直线距离。所以本实施方式的冷凝组件1,进一步增加第二筒体121围设形成的第三收容空间12a的体积,从而既进一步增加了第三收容空间12a内液体与第二收容空间11b内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又进一步增加了第三收容空间12a能够存储液体的容量。
55.请参考图8,图8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图5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筒体1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分1111与第二部分1112,所述第一隔离件112设于所述第一部分1111背离所述第二部分1112的端面,所述第二隔离件113与所述第一隔离件112间隔设置,且固设于所述第一部分1111内,所述第二部分1112设于所述第二隔离件113背离所述第一隔离件112的一侧,所述第二隔离件113与所述第二部分1112围设集液空间11c,且所述集液空间11c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与所述第二筒体121,以使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内的液体可传输至所述集液空间11c,且所述集液空间11c可传输所述液体至所述第二筒体121。
56.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筒体111包括第一部分1111与第二部分1112,且第一部分1111、第二部分1112、第一隔离件112、第二隔离件113、以及冷凝管114配合,以使第一筒体111分为第一收容空间11a、第二收容空间11b、以及集液空间11c。集液空间11c用于收集第一收容空间11a内蒸气冷凝后形成的液体,且能够将该液体传输至第二筒体121内,即能够将该液体从冷凝装置11传输至储液装置12内。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装置11设有集液空间11c,以收集液体,更容易控制液体进入第二筒体121的输入参数,提高冷凝组件1的工作稳定性。其中,进入第二筒体121的输入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液体流速、液体流量等。
57.请参考图9-图10,图9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侧视图。图10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中图9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装置11还包括第三筒体13,至少部分所述第三筒体13设于所述第一隔离件112背离所述第二隔离件113的一侧,所述第三筒体13具有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连通的储气空间13a,所述储气空间13a用于存储所述蒸气。
58.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组件1还包括具有储气空间13a第三筒体13,蒸发废液形成的蒸气可存储于储气空间13a内,为蒸气进入第一收容空间11a做准备,降低大量的蒸气同时进入冷凝管114导致冷凝装置11的冷凝效果降低的几率,还可以降低过多的蒸气堆积在蒸发冷凝系统中的蒸发装置的几率,蒸气过多容易使蒸发装置的压强过高,从而影响废液的沸点,导致浪费能耗,甚至降低废液处理效果。
59.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组件1还包括加热装置14,所述加热装置14连通所述储液装置12,用于加热所述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
60.本实施方式的冷凝组件1还包括加热装置14,用于给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加热。当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供给冷却介质的热能不足,即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温度较低,例如,环境温度较低时,可通过加热装置14加热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从而确保储液装置12内的液体能够供给冷却介质足够的热能,以确保冷却介质可实现热循环。
61.请参考图12,图1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
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组件1还包括存储装置15,所述存储装置15连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1a,当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符合预设温度时,所述存储装置15用于存储所述液体。
62.本实施方式的冷凝组件1还包括存储装置15,用于存储蒸气冷凝后形成的液体。当冷却介质的温度符合预设温度,也可以理解为,冷却介质吸收蒸气的热能即可实现热循环时,可将第一收容空间11a内的液体传输至存储装置15,降低冷却介质与储液装置12内液体进行热交换的几率,降低冷却介质的能量损耗。
63.请参考图13,图13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组件1还包括冷却介质输入管16、调节件17、以及测温装置18,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16连通所述第二收容空间11b,所述调节件17设于所述冷却介质输入管16,所述调节件17用于调节所述冷却介质传输到第二收容空间11b的输入参数,所述测温装置18包括测温件及处理器,所述测温件用于检测所述储液装置12内液体和/或环境的温度,处理器根据所述温度控制所述调节件17以调节所述输入参数,从而使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符合预设温度。
6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冷凝组件1,通过设置冷凝装置11、储液装置12、测温件、处理器、及各个部件(第一筒体111、第二筒体121、第三筒体13、冷却介质输入管16、调节件17)之间的位置与连接关系,以达到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只是配置处理器与冷凝组件1之间的连接关系,处理器的处理功能为本身即可实现的功能,并未对算法或者软件层面进行改进,不应当认为本技术不符合专利法对实用新型保护的客体。
65.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组件1还包括冷却介质输入管16、调节件17、以及测温装置18。冷却介质输入管16用于将冷却介质传输至第二容置空间,调节件17可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其中,输入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冷却介质传输量、冷却介质传输速率等。测温装置18检测并获取储液装置12内液体和/或环境的温度,从而自动控制调节件17,以调节冷却介质的输入参数,使冷却介质的温度符合预设温度,实现热循环。可选地,冷凝组件1的处理器可以为plc控制系统,获取测温件的信息,以及控制所述调节件17以调节所述输入参数,从而使所述冷却介质的温度符合预设温度。
66.请参考图14,图14为本技术又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凝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组件1还包括进液装置19,所述进液装置19连通所述储液装置12,用于添加液体至所述储液装置12内。
67.本实施方式中的冷凝组件1还包括进液装置19,用于给储液装置12从外界添加液体。当蒸发冷凝系统刚刚启动,冷凝装置11内的蒸气量较少,甚至尚未形成蒸气时,此时,储液装置12无法获得冷凝后形成的液体,所以可通过进液装置19,添加至少部分液体进入储液装置12,提供热能给冷却介质,以实现冷却介质的热循环。
68.以上对本技术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以上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