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载胶贴离型纸智能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2022-11-15 05:24: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型纸分离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胶贴离型纸智能分离器。


背景技术:

2.目前,汽车车载胶贴离型纸的分离主要采用人工手动或人工助力装置的分离方式,主要存在作业工时长、工作效率低、胶贴易脏污、易损坏、离型纸难以回收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或人工助力装置完成胶贴分离,导致自动化、智能化、剥离成功率及作业效率较低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胶贴离型纸智能分离器,该分离器将装入设备中的车载胶贴与离型纸通过剥离机构进行自动分离,当同一坐标位置胶贴使用完时,对射光电传感器检知没有胶贴会给驱动电机控制器一个信号,电机控制器根据信号给电机输入预先设定的位移输出,驱动电机带动整体机构动作运转,使车载胶贴下一个坐标位置胶贴到位剥离。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根据生产需求自动运转并同时进行剩余离型纸的收集工作,达成极佳的使用需求。
4.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车载胶贴离型纸智能分离器,包括设备固定支架1及固定在其上的导向机构、剥离机构、感应机构及驱动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用于固定并传送车载胶贴原材15,所述感应机构用于给驱动机构传递反射信号,所述驱动机构接收到反射信号后,驱动剥离机构将车载胶贴原材15的剥离车载胶贴13与车载胶贴离型纸14进行分离;
6.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输送机构滚轴8、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4及返回端中央支撑导轴5;所述剥离机构包括动力驱动滚轴9、动力从动滚轴9-1、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及剥离机构滚轴3;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位于剥离机构滚轴3的端部,所述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与剥离机构滚轴3之间紧贴,用于穿过剥离车载胶贴13,所述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之间紧贴,用于穿过车载胶贴离型纸14;
7.所述输送机构滚轴8上套装有车载胶贴原材15,车载胶贴原材15经过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4,然后位于车载胶贴原材15上面的车载胶贴13经过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进行分离,位于车载胶贴原材15下面的车载胶贴离型纸14依次经过剥离机构滚轴3、返回端中央支撑导轴5,最后经过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之间,实现分离。
8.进一步地,所述设备固定支架1由对射光电传感器支架1-1、固定剥离机构支架1-2、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支架1-3、驱动电机支架1-4、回收装置支架1-5及剥离机构背板3-1组成,所述对射光电传感器支架1-1位于设备固定支架1的上方,用于固定对射光电传感器2;
9.所述固定剥离机构支架1-2位于设备固定支架1的中下方,剥离机构背板3-1固定在固定剥离机构支架1-2上;
10.所述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支架1-3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中部,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支架1-3的上方用于固定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4,下方用于固定返回端中央支撑导轴5;驱动电机支架1-4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下方,用于固定驱动电机10及电机驱动控制器17;回收装置支架1-5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左下方,用于固定回收装置11。
11.进一步地,所述设备固定支架1还包括一对驱动机构背板6,所述驱动机构背板6固定在驱动电机支架1-4上。
12.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背板6的上方对向同轴固定有输送机构滚轴支撑座7,所述输送机构滚轴8的两端固定在输送机构滚轴支撑座7内;所述驱动机构背板6的下方固定有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
13.进一步地,所述感应机构包括对射光电传感器2、反光板18及对射激光19;所述对射光电传感器2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对射光电传感器支架1-1上,反光板18固定在剥离机构背板3-1上并与对射光电传感器2保持对射角度;所述对射激光19向反光板18发射激光,对射光电传感器2接收到反射信号后传输给驱动机构。
14.进一步地,所述分离器还包括回收装置11,用于回收剥离后的车载胶贴离型纸14,所述回收装置11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回收装置支架1-5上。
15.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0及电机驱动控制器17;所述驱动电机10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驱动电机支架1-4上,电机驱动控制器17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上,电机驱动控制器17分别与对射光电传感器2及驱动电机10连接,驱动电机10与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连接,当电机驱动控制器17接收到对射光电传感器2的反射信号后,控制驱动电机10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转动。
16.进一步地,所述电机驱动控制器17分别通过信号传输线16与对射光电传感器2及驱动电机10连接。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8.本实用新型的车载胶贴离型纸智能分离器,能够实现汽车生产中各类胶贴在上料后胶贴与离型纸的自动分离,能够极大提升生产工作效率、缩短工时(单件胶贴节约1.5秒,按整车100个左右胶贴计算预计节约工时150秒,按20万产能生产线考虑生产节拍60秒,预计节约2.5人工)、避免胶贴脏污损坏、降低汽车材料成本,该分离器能够满足离型纸回收需求,并且应用性强(适合各类汽车生产线中各类车载标贴粘贴工位),见效快、投资回报率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胶贴离型纸智能分离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胶贴离型纸智能分离器的分离原理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23.图中:设备固定支架1、对射光电传感器2、剥离机构滚轴3、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4、
返回端中央支撑导轴5、驱动机构背板6、输送机构滚轴支撑座7、输送机构滚轴8、动力驱动滚轴9、驱动电机10、回收装置11、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车载胶贴13、车载胶贴离型纸14、车载胶贴原材15、信号传输线16、电机驱动控制器17、反光板18、对射激光19;
24.对射光电传感器支架1-1、固定剥离机构支架1-2、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支架1-3、驱动电机支架1-4、回收装置支架1-5、剥离机构背板3-1、动力从动滚轴9-1。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29.实施例1
3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胶贴离型纸智能分离器,包括设备固定支架1及固定在其上的导向机构、剥离机构、感应机构及驱动机构,所述导向机构用于固定并传送车载胶贴原材15,所述感应机构用于给驱动机构传递反射信号,所述驱动机构接收到反射信号后,驱动剥离机构将车载胶贴原材15的剥离车载胶贴13与车载胶贴离型纸14进行分离;
31.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输送机构滚轴8、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4及返回端中央支撑导轴5;所述剥离机构包括动力驱动滚轴9、动力从动滚轴9-1、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及剥离机构滚轴3;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位于剥离机构滚轴3的端部,所述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与剥离机构滚轴3之间紧贴,用于穿过剥离车载胶贴13,所述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之间紧贴,用于穿过车载胶贴离型纸14;
32.所述输送机构滚轴8上套装有车载胶贴原材15,车载胶贴原材15经过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4,然后位于车载胶贴原材15上面的车载胶贴13经过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进行分
离,位于车载胶贴原材15下面的车载胶贴离型纸14依次经过剥离机构滚轴3、返回端中央支撑导轴5,最后经过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之间,实现分离。
33.所述设备固定支架1由对射光电传感器支架1-1、固定剥离机构支架1-2、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支架1-3、驱动电机支架1-4、回收装置支架1-5及剥离机构背板3-1组成,所述对射光电传感器支架1-1位于设备固定支架1的上方,用于固定对射光电传感器2;
34.所述固定剥离机构支架1-2位于设备固定支架1的中下方,剥离机构背板3-1固定在固定剥离机构支架1-2上;
35.所述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支架1-3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中部,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支架1-3的上方用于固定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4,下方用于固定返回端中央支撑导轴5;驱动电机支架1-4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下方,用于固定驱动电机10及电机驱动控制器17;回收装置支架1-5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左下方,用于固定回收装置11。
36.所述设备固定支架1还包括一对驱动机构背板6,所述驱动机构背板6固定在驱动电机支架1-4上。
37.所述驱动机构背板6的上方对向同轴固定有输送机构滚轴支撑座7,所述输送机构滚轴8的两端固定在输送机构滚轴支撑座7内;所述驱动机构背板6的下方固定有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
38.所述感应机构包括对射光电传感器2、反光板18及对射激光19;所述对射光电传感器2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对射光电传感器支架1-1上,反光板18固定在剥离机构背板3-1上并与对射光电传感器2保持对射角度;所述对射激光19向反光板18发射激光,对射光电传感器2接收到反射信号后传输给驱动机构。
39.所述分离器还包括回收装置11,用于回收剥离后的车载胶贴离型纸14,所述回收装置11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回收装置支架1-5上。
40.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0及电机驱动控制器17;所述驱动电机10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的驱动电机支架1-4上,电机驱动控制器17固定在设备固定支架1上,电机驱动控制器17分别与对射光电传感器2及驱动电机10连接,驱动电机10与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连接,当电机驱动控制器17接收到对射光电传感器2的反射信号后,控制驱动电机10动力驱动滚轴9及动力从动滚轴9-1转动。
41.所述电机驱动控制器17分别通过信号传输线16与对射光电传感器2及驱动电机10连接。
42.一种车载胶贴离型纸智能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43.将车载胶贴原材(圆筒装)15通过输送机构滚轴8安放在输送机构滚轴支撑座7内并将车载胶贴13与车载胶贴离型纸14安放在整体传输机构之间,车载胶贴13在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4上,车载胶贴离型纸14在返回端中央支撑岛轴5上并插入动力驱动滚轴9与动力从动滚轴9-1之间拉紧,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压合在车载胶贴离型纸14上保持其平整,达到设备使用状态。
44.对射激光19与反光板18形成反射信号,对射光电传感器2会给电机驱动控制器17输入信号,电机驱动控制器17根据收到信号给驱动电机10转动位移指令,驱动电机10会带动动力驱动滚轴9与动力从动滚轴9-1机构使车载胶贴离型纸14向回收装置11方向移动一个胶贴坐标单元位移。整个机构会使车载胶贴13在玻璃机构区域行进一个坐标单元,原在
离型纸上的胶贴由于车载胶贴限位滚轴12压合与分离机构作用,胶贴分离。此时,作业人员可以根据装车需求快速拾取车载胶贴,当已剥离的胶贴使用完时,对射激光19与反光板18再次形成反射信号,这样就形成了自动的工作循环。
45.具体操作使用方法为:
46.上料环节:操作人员将输送机构滚轴8从输送机构滚轴支撑座7中取出并穿入车载胶贴原材纸筒15中,再将装有原材纸筒的输送机构滚轴8安装回输送机构滚轴支撑座7中。拉动车载胶贴原材纸筒将车载胶贴13通过输送端中央支撑导轴4搭载到剥离机构滚轴3上面,再拉动车载胶贴离型纸14将前端空余部分通过返回端中央支撑岛轴5导向安放至动力驱动滚轴9和动力从动滚轴9-1中间,并用通过从动轮调节压紧形成摩擦力,通过手动调节将车载胶贴13调整到使用位置如示意图所示部分剥离位置,上料环节整体安装调整到位
47.分离环节:操作人员根据作业需求正常使用车载胶贴13,当使用位置的车载胶贴全部使用完时,对射光电传感器2与反光板18形成反射信号,驱动电机10接收驱动信号带动动力驱动滚轴旋转9车载胶贴离型纸14沿机构导向向使用方向定置移动,到达使用位置时完成分离作业。
48.下料环节:当车载胶贴13使用完时,作业人员切断车载胶贴离型纸14与原材纸筒连接,将导向机构中的载胶贴离型纸抽出并与回收装置11中收集的离型纸一同清理,同时按照上料环节的操作拆下载胶贴原材纸筒完成下料环节作业,进入下一个循环。
49.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50.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51.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