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遮光叶片及红外镜头快门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22:45: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红外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遮光叶片及红外镜头快门组件。


背景技术:

2.红外摄像仪作为一种具备夜视特性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户外、军工甚至智能家居方向。红外摄像仪包括快门组件及探测器,由于其特殊性,快门组件需要在特定周期通过遮光叶片转动遮挡光路对探测器进行图像校准来维持图像的清晰度。遮光叶片的停止一般通过在停止位留有止挡块与遮光叶片进行撞击实现,长期使用,遮光叶片撞击后容易变形,会导致快门组件动作不良、耗能升高、划伤探测器窗口甚至失效的问题。
3.一般遮光叶片基材由pet或铝合金材料制成,然而,pet自身过于柔软,无法用于制备单摆叶片,铝合金材料质地优于pet,但遮光叶片通常只有0.1mm,同样也存在柔软无法进行单摆叶片设计的问题。
4.现有技术中,一般在遮光叶片内设置环形筋位或线性筋位以解决叶片柔软、上下摆动问题。如此可增加遮光叶片的结构强度,但无法彻底解决由于撞击导致的叶片变形问题。此外,内部筋位会导致遮光叶片面存在凹凸不平问题,此时的叶片位非均匀面,无法进行完美的图像矫正。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不影响图像校正效果且解决撞击后易变形问题的遮光叶片及红外镜头快门组件。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7.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遮光叶片,包括叶片本体及卷边部,所述卷边部自所述叶片本体的边缘向内卷边形成。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卷边部的截面形状呈弧形。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本体呈片状,所述卷边部与所述叶片本体为铝合金一体成型。
10.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镜头快门组件,包括驱动机构、快门底座以及前述任一项所述的遮光叶片,所述遮光叶片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快门底座上且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以使所述遮光叶片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所述快门底座转动打开或关闭探测器窗口。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快门底座上设有限制所述遮光叶片闭门位置的第一止挡块以及限制所述遮光叶片开门位置的第二止挡块。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卷边部呈与所述叶片本体的边缘形状相同的闭合框形;或,所述卷边部设有两段且分别对应所述第一止挡块和所述第二止挡块设置。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挡块朝向所述遮光叶片的一侧及所述第二止挡块朝向所述遮光叶片的一侧均设有缓冲垫。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卷边部自所述叶片本体朝向探测器窗口一侧向背向探测器窗口的一侧进行卷边形成。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本体朝向探测器窗口一侧的边缘与所述卷边部弧形过渡连接。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的安装孔。
17.本技术的遮光叶片及红外镜头快门组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遮光叶片及红外镜头快门组件,通过在叶片本体的边缘设有卷边部,在不增加零部件数量、装配要求及成本的基础上加强了遮光叶片整体结构强度,解决了薄遮光叶片柔软弊端,有效规避由于遮光叶片撞击止挡块导致的叶片变形问题;同时保持叶片本体表面光滑无凹凸,以为探测器提供一个理想的图像校正平面,进一步提高红外摄像仪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18.图1为遮光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叶片本体及卷边部的局部截面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红外镜头快门组件的遮光叶片旋转动作示意图。
21.图中各元件标号如下:叶片本体10;遮光部11;支撑部12;安装孔13;卷边部20;快门底座30;第一止挡块31;第二止挡块32。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遮光叶片及红外镜头快门组件,应用于红外摄像仪的快门组件。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的红外镜头快门组件包括遮光叶片(如图1中所示)、驱动机构(图未示)及快门底座30。其中,遮光叶片可转动地设于快门底座30上,用于在特定周期切替进光以进行图像校准,从而维持图像的清晰度。驱动机构连接于快门底座30,用于驱动遮光叶片旋转至开门状态(打开探测器窗口)或闭门状态(关闭探测器窗口)。
26.请参阅图1,遮光叶片包括叶片本体10,叶片本体10的形状不作限制,满足遮光需求同时不影响红外摄像仪内部组件即可。所示实施例中,叶片本体10包括遮光部11和支撑部12,遮光部11呈与探测器窗口形状相同的方形,其中三个角是圆角,剩余的一个角向外延伸形成支撑部12,遮光部11和支撑部12一体成形且位于同一平面以形成薄片状的叶片本体10。遮光叶片可以采用铝合金材质,温度一致性好,使用寿命长。
27.为便于驱动机构与遮光叶片连接,遮光叶片上开设有安装孔13。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以为电机,遮光叶片通过安装孔13与电机轴固定连接,电机驱动电机轴转动进而带动遮光叶片转动。
28.为限制遮光叶片的转动范围,同时使遮光叶片可转动至合适的位置在开门状态与闭门状态之间切换,快门底座30上设有第一止挡块31和第二止挡块32。请参阅图3,快门需要闭合时,电机驱动遮光叶片转动至与第一止挡块31碰撞,电机断电,遮光叶片处于闭门状态,对光路进行遮挡;快门需要打开时,电机通入反向电流,电机反向驱动遮光叶片转动至与第二止挡块32碰撞,电机断电,遮光叶片处于开门状态,光路打开。
29.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还可以选用驱动电磁阀等,满足遮光叶片的旋转需求即可。
30.为防止遮光叶片与第一止挡块31或第二止挡块32碰撞发生变形,进而影响快门动作,遮光叶片还包括卷边部20,卷边部20自叶片本体10的边缘向内卷边形成。请参阅图2,卷边部20与叶片本体10可以为铝合金一体成型结构,卷边部20起到类似加强筋的作用,增强遮光叶片整体强度,当遮光叶片旋转至开门状态或闭门状态时,卷边部20外侧面与第一止挡块31或第二止挡块32抵接,增大碰撞接触面积的同时提供一定的缓冲,可避免卷边部20的边缘直接与第一止挡块31或第二止挡块32发生碰撞产生变形或磕碰。同时叶片本体10表面保持光滑无凹凸,以为探测器提供一个理想的图像校正平面,进一步提高红外摄像仪成像质量。
31.卷边部20的截面形状优选为弧形,冲击挠度小,以使卷边部20与第一止挡块31或第二止挡块32碰撞时具有较好的抗形变能力,但本技术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卷边部20的截面形状还可以l形、槽形等。
32.所示实施例中,卷边部20沿叶片本体10的边缘设置且呈沿叶片本体10的边缘形状相同的闭合框形,即叶片本体10的整个边缘轮廓弯折形成闭环的卷边部20,结构稳定,整体强度高,同时可对薄片状的叶片本体10的张力及应力进行把控,避免叶片本体10过于柔软在转动及碰撞过程中发生形变。
3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卷边部20还可以设有两段或两段以上且其中两段卷边部20分别对应第一止挡块31和第二止挡块32设置,即,叶片本体10与第一止挡块31及第二止挡块32的碰撞处进行卷边以形成卷边部20,进而避免叶片本体10在碰撞过程中发生形变。
34.进一步地,第一止挡块31朝向遮光叶片的一侧及第二止挡块32朝向遮光叶片的一侧均设有缓冲垫(图未示)。缓冲垫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止挡块与遮光叶片之间发生刚性碰撞,从而减小卷边部20发生碰撞收到的冲击力,延长遮光叶片使用寿命。优选地,缓冲垫可以是橡胶、海绵等柔性材质,其可以通过胶水粘接于第一止挡块31和第二止挡块32上。
35.考虑到遮光叶片在转动过程中易产生抖动,卷边部20自叶片本体10朝向探测器窗口一侧向背向探测器窗口的一侧进行卷边形成,且,叶片本体10朝向探测器窗口一侧的边缘处与卷边部20弧形过渡连接。如此,当遮光叶片产生抖动从而与探测器窗口接触时,卷边部20与叶片本体10连接处的弧形面不易对探测器窗口造成损伤,从而有效解决由于抖动导致的遮光叶片的边缘划伤探测器窗口的问题。
36.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的遮光叶片及红外镜头快门组件,通过在叶片本体10的
边缘设有卷边部20,加强遮光叶片整体结构强度,解决了薄叶片柔软弊端,有效规避由于遮光叶片撞击止挡块导致的叶片变形问题;同时保持叶片本体10表面光滑无凹凸,以为探测器提供一个理想的图像校正平面,进一步提高红外摄像仪成像质量。
3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