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身份识别卡及智能身份识别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21:45: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身份识别安全技术的交叉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身份识别卡及智能身份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2.身份识别在社会生活、生产管理、甚至军事领域中都应用的十分广泛,随着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向移动通信网络和物联网等技术领域进行交叉与融合,身份识别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常见的身份识别卡,例如ic卡、即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具有可读写、容量大、有加密功能、数据记录可靠等功能,但该技术为接触式卡片,识别信息依赖于专用设备、且无法远距离进行识别操作;再例如,id卡、即身份识别卡 (identification card),最常用的采用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采用阅读器与标签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的数据通信的技术,达到识别目标的目的,具有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数据通信的功能,尤其是卡片成本低、寿命长,但是该技术读写距离短、读写系统工作灵活性低、数据存储和功能扩展能力弱;对于大范围移动的个人、车辆、集装箱等领域,需要增加识距离,则进一步采用有源rfid芯片、成本和功耗则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常用的身份识别卡,无论是ic 卡、还是id卡,进行识别操作为一个主动进行的行为、且需要有明确的点对点的朝向性,即待识别的人或者物体,需要主动地正对准专用识别设备进行识别操作,在一些安全场景,如安防、或者边防边检等保密或者隐密场合,则也不是太合适。
3.现有一些满足远距离身份识别的网络通信技术,如基于wifi或者zigbee的远距离识别技术,但本身其识别距离也是相对于传统识别技术的“远”距离,大都是米级的能力,且这些技术依赖于身份识别终端及无线通信网络,使用因素和使用场景受限,且一定程度上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隐患,尤其在敏感领域应用,更容易受到信息安全方面的攻击。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智能身份识别卡,实现主动或者被动地身份识别,且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隐蔽性、全天候、远距离等特点。
5.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智能身份识别卡,该智能身份识别卡至少包括壳体,信息结构功能表面、主板和锂电池,所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主板和锂电池位于壳体内;主板通过第一排插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底面的第二排插连接,为后者提供控制信号和编码序列、以及供电;锂电池通过软排线与主板上的连接器相连,提供整个系统所需的总电源;其中,第二排插位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底层面边缘的一侧,第一排插位于主板的顶层面、且与第二排插在垂直方向上相对应的位置。
6.优选的,所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包括至少n
×
m个功能结构单元周期排列而成,每个单元包括顶层结构、上层介质基板、中间层结构、下层介质基板与底层结构;所述顶层结构位于上层介质基板的第一表面,中间层结构的第一表面与上层介质基板的第二表面贴
合,并且中间层结构的第二表面与下层介质基板的第一表面贴合,底层结构位于下层介质基板的第二表面上,上述每个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都是正对关系,所述n≥1且m ≥1。
7.优选的,所述外壳为透波材料。
8.优选的,顶层结构包括不同尺寸或者形状的金属贴片作为电磁感应结构,所述电磁感应结构上设置有两个过孔,并且过孔依次贯穿顶层结构、上层介质基板、中间层结构、下层介质基板与底层结构。
9.优选的,每两个相邻的两个结构功能单元的其中一个过孔分别通过微带线连接到底层结构上的二合一功分结构上,合路后每个二合一功分结构通过微带线与有源放大器的输入端相连,有源放大器的输出端通过微带线接入另外一个二合一功分结构,即另外一个功分结构实现四个结构功能单元的信号/能量的合成;另外一个功分结构的合路端通过微带线与一分二的功分结构的合路端相连,通过功分结构形成两个分路,两个分路再通过微带线分别连接下一级的一分二的功分结构,两个下一级的功分结构的输出端通过微带线分别与四个结构功能单元的另一个过孔相连,将号/能量分别输出至四个结构功能单元上。
10.优选的,所述中间层结构为电磁感应地,并且中间层设置有缝隙,该缝隙向上映射的位置位于顶层结构上,向下映射的位置位于底层结构上;底层结构包括射频传输网络,其输入端与缝隙的通过耦合的方式将每个结构功能单元接收的电磁信号传输进射频传输网络,输入端通过一段微带线接入放大器的输入级,放大器的输出级与二分一功分构成的选择结构的合路端相连,选择结构的分路端分别连接一个pin二极管,每个pin二极管输出级通过微带线与每个单元上的两个过孔相连。
11.优选的,顶层结构包括不同尺寸或者形状的金属贴片以及包围该金属贴片的四个金属贴片形成电磁感应结构。
12.优选的,所述中间层结构为电磁感应地,并且中间层上设置有两个不接触的缝隙;所述两个缝隙向上映射的位置位于顶层结构上,向下映射的位置位于底层结构上;底层结构包括二合一功分结构,所述二合一功分结构的两个支路分别与两个功能结构单元上的缝隙对应,并分别通过对应的缝隙以耦合的方式接收功能每个结构单元接收的电磁信号,所述二合一功分结构的输出端通过微带线与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入级相连接,所述低噪声放大器的输出级通过微带线与预设的第二放大器输入级连接,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级通过微带线与一分二的功分结构的分路端口相连,所述一分二的功分结构的两个支路分别连接延时器或者移相器,所述延时器或移相器输出的信号通过每个单元所对应的另一个缝隙实现信号/能量的输出。
13.优选的,至少采用幅度值或者相位值的一种构成一定长度的时间序列组合形成身份 /目标识别码,或采用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可重构的电磁散射特征作为身份/目标识别的信息。
14.此外,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智能身份识别装置,该装置包括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身份识别卡。
15.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16.(1)该智能身份识别卡,采用独创的电磁特征即目标散射特征为信息编码和识别的方式,且信息结构功能表面具备增强或者减小携带人员的目标散射特征,以便实现较远距离的身份识别,识别距离可达“百米级”、甚至“公里级”。
17.(2)该智能身份识别卡配合电磁遥测器或电磁传感器,可实时、全天候工作,因为采用的是电磁散射特征作为信息识别的手段,与传统的ic卡或者id卡识别技术相比,可以实现多目标/多用户的同时识别,尤其可以在大风、高原、沙漠等复杂环境或者野外、战地、边检边防等条件下使用。
18.(3)该智能身份识别卡利用电磁遥测器或电磁传感器的探测信号实现信息的单一传输,本身不主动辐射,而是将信息加载到探测信号上、形成新的调制信号,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潜伏性。
19.(4)基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该智能身份识技术,可与电磁频谱的大数据相结合,进一步构成电磁目标特征为基础的新信息形式,形成内生安全的电磁特征身份识别、敌我识别解决方案。
附图说明
20.图1是一种基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智能身份识别卡的典型实施例。
21.图2是图1所述的智能身份识别卡中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典型实施例,其中,a为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层叠关系示意图,b为表面顶层示意图,c为表面中间层示意图,d 为表面底层示意图。
22.图3是所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另一个典型实施例,其中,a为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层叠关系示意图,b为表面顶层示意图,c为表面中间层示意图,d为表面底层示意图。
23.图4是所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又一个典型实施例,其中,a为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层叠关系示意图,b为表面顶层示意图,c为表面中间层示意图,d为表面底层示意图。
24.图5是所述智能身份识别卡的信息编码序列的帧结构的典型实施例。
25.图6是所述智能身份识别卡的典型应用场景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7.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28.结合图1和图2,为本发明中的一个典型实施例,所述基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智能身份识别卡,由外壳1a和1b、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主板3和锂电池4组成;其中,上外壳1a和下外壳1b形成一个封闭的结构体,可以将其他部件集成在其内部,起保护作用,且上外壳1a需为透波材料;主板3通过排插31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底面的排插27相互连接,为后者提供控制信号和编码序列、以及供电;锂电池4通过软排线41 与主板3上的连接器32相连,提供整个系统所需的总电源;其中,排插27位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的底层面边缘的一侧,而排插31位于主板3的顶层面、且与排插27在垂直方向上相对应的位置。
29.进一步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则由2
×
2个功能结构单元21周期排列而成,单元 21之间的典型间距不宜超过其工作频率对应波长λ0的长度;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上的每个功能结构单元21,该结构功能表面为三层结构、采用多层介质基材的pcb工艺制备而成,由
顶层结构、上层介质基板28、中间层结构、下层介质基板29与底层结构复合构成;所述顶层结构位于上层介质基板28的第一表面,中间层结构的第一表面与上层介质基板28的第二表面贴合,并且中间层结构的第二表面与下层介质基板29的第一表面贴合,底层结构位于下层介质基板29的第二表面上,上述每个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都是正对关系。
30.所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的顶层结构一个或者多个由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金属贴片构成,优选地可以在上述贴片上进一步开槽、开缝等、以增加该功能表面的工作带宽或者辐射场的波束宽度。
31.在表面顶层(如图2b所示),每个功能结构单元21的结构包含一个电磁感应结构 211,其通常为矩形金属贴片,其边长一般为其工作频率对应的λ0/4至λ0/2,形成对应频率的电磁谐振、继而形成电磁感应;中间层(如图2c所示)为电磁感应地层22;表面底层(如图2d所示)其结构由输入射频传输网络24、输出射频传输网络26和在其传输路径上贴装的有源放大器25构成、且有源放大器25的控制及偏置电源线连接到排插 27上。
32.每个电磁感应结构上具有两个馈电金属化过孔212和馈电金属化过孔213,而馈电金属化过孔212将每个单元21的电磁感应结构与输入射频传输网络24的端点相连通、且馈电金属化过孔213将每个单元21的电磁感应结构与输入射频传输网络26的端点相连通,以分别实现顶层和底层射频信号的连通。特别注意的是,当金属化过孔212和213 穿过中间层的感应地52时,需在感应地52对应过孔212和213的周围设计与感应地52 相避让的区域,以免短路。
33.进一步,上述输入射频传输网络24和输出射频传输网络26采用的微带功分网络的方式,即输入射频传输网络24为四合二、继而二合一的功分结构,而输出射频传输网络26为一分二、继而二分四的合路结构,具体的结构连接如下:
34.相邻的两个结构功能单元21的过孔212分别通过一段微带线连接到二合一功分结构241上,合路后通过一段微带线与有源放大器25的输入级相连,而有源放大器25的输出级通过微带线接入二合一功分结构242,即功分结构242最终实现四个结构功能单元21的信号/能量的合成;功分结构242的合路端通过一段微带线与一分二的功分结构 261的合路端相连,通过功分结构261形成两个分路,两个分路再通过微带线分别连接下一级的一分二的功分结构262,而功分结构262的输出级通过一段微带线分别与四个结构功能单元21的过孔213相连,即实现将号/能量分别输出至四个结构功能单元21 上。不失一般性,射频传输网络为微波平面电路形式的导波传输线,除了上述微带传输线以外,也可以采用基于共面波导(cpw)、或者带参考地的共面波导(cpwg)、亦或者带状线,甚至衬底集成波导(siw)构成的功分网络方式。
35.需要说明的是,电磁感应结构211不限于矩形形状的贴片,也可以是方形、三角形、圆形、正多边形、甚至其它不规则的形状,其主要特征是其形状尺度通常为其工作频率对应的λ0/4至λ0/2,即可以形成应频率的电磁谐振、具有一定的电磁感应和再辐射能力。
36.通常上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由介质基材(通常采用相对介电常数εr在1至13 范围内的电介质材料)、采用多层pcb工艺制成,不失一般性,也可以由柔性工艺的介质基板或者刚挠介质基板、采用类pcb工艺制成;甚至可以采用复合材料为基材、通过表面及内层金属化的工艺实现。
37.目标的电磁散射是被探测目标(即人或者物体)使入射电磁波在各个方向上的再
辐射的现象,通常确定的被探测目标的电磁散射特征在特定频率下为固有特征、以此为识别该目标的方式,即通过电磁遥测器或电磁传感器,有效地识别一定类型的目标、并定量地确定该目标的电磁特征。而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具有调控散射电磁波的能力,即可人为重构目标的电磁特征。该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的工作过程为:当外部空间的电磁波入射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由表面各单元顶层的贴片211接收、形成感应电流,然后由过孔212将能量传输到输入射频传输网络24进行合路、经过放大器25进行增强(或者衰减),再通过输出射频传输网络26分配到各单元过孔213,进行转极化、再辐射,最终在空间上进行能量合成,以实现电磁散射能量的增强(或者减弱)效果,即实现目标散射特征的重构效果。通常通过改变放大器25的馈电电压或者电流,可以改变其输出信号的增益,以实现放大或者衰减能量的效果。优选的,放大器25为可调增益的低噪声放大器,以实现更好的信号质量。合成的重构电磁场es一般地可表达如下
[0038][0039]
其中,θ和φ对应球坐标系下的两个坐标角度,为上述单元21的电场方向图,a
mn
为每个单元通过放大器后实现信号增强的输出幅值或者增益值,k为对应工作频率的波数,d为功能表面2上单元间距;该实施例中n=2和m=2。
[0040]
对放大器25的电流或者电压的控制,则通过主板3进行实现。主板3的具有控制和驱动的功能,由处理器33、通道驱动芯片、电源芯片、亦或运放芯片及dac/adc芯片等组成,为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提供电源、控制信号及编码序列;该主板3的处理器33 可以由一种或几种逻辑数字芯片,如cpld、fpga,或者dsp信号处理芯片,或者arm、 risc
‑ⅴ
及单片机芯片等构成。处理器33的i/o接到通道驱动芯片、或者运放芯片及 dac/adc芯片的输入引脚,而通道驱动芯片、或者运放芯片及dac/adc芯片输出引脚接到排插31上。因为排插31与排插27在装配后相互,继而实现处理器33的i/o对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上的有源器件的偏置电压/电流的控制。
[0041]
进一步,如图3所示,为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的另一个典型实施例,该结构功能表面为三层结构、采用多层介质基材的pcb工艺制备而成。该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则由2
ꢀ×
2个功能结构单元51周期排列而成,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以及每个功能结构单元51,均由顶层结构、上层介质基板58、中间层结构、下层介质基板59与底层结构复合构成。在表面顶层(如图3b所示),每个功能结构单元51的结构包含一个电磁感应结构511,该实施例中为正六边形金属贴片;中间层(如图3c所示)为电磁感应地层52、且在垂直方向上与贴片511对应的位置(如图3b所示)有耦合电磁信号的缝隙513、且该缝隙 513与射频传输网络53输入级532相对应如图3d所示),该缝隙513通过在中间层的感应地52上刻蚀开缝形成。
[0042]
在表面底层(如图3d所示),由射频传输网络53、以及在其导波传输线上依此设置的有源放大器56、pin二极管54或者55构成,且pin二极管54或者55和有源放大器 56的控制线和偏置电源线连接到排插57上,而排插57位于表面底层边缘一侧、用于与主板3的排插31对应连接、以接收主板3提供的电源、控制信号及编码序列。
[0043]
该实施例与图2所述实施例区别在于:该实施例的射频传输网络53同样也是采用微带传输线的导波方式,缝隙513下方的下层介质基板59表面设置有与微带线连接的放大
器56;其输入端532与缝隙513的通过耦合的方式将每个结构功能单元51接收的电磁信号传输进射频传输网络53,然后输入端532通过一段微带线接入放大器56的输入级,放大器56的输出级与二分一功分构成的选择结构531的合路端相连,而选择结构531的分路端分别连接一个pin二极管54或者55,最后每个pin二极管54或者55 的输出级通过微带线与过孔512和514相连,实现信号/能量输出至单元51;由于这里的每个单元51都设置有独立的放大器56,所以具有更灵活的编码和配置能力。
[0044]
该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的工作过程为:当外部空间的电磁波入射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由表面各单元顶层的贴片511接收、形成感应电流,然后由耦合缝隙513将能量传输到射频传输网络53、经过放大器56进行增强(或者衰减),再分配到各单元过孔512或者514,进行转极化、再辐射,最终在空间上进行能量合成,以实现电磁散射能量的增强(或者减弱)效果,即实现目标散射特征的重构效果。同时,由于pin二极管 54或55具有方向性和开关特性,在每个单元51再辐射的过程中,通过选通pin二极管 54或者pin二极管55工作、即二极管54与二极管55构成相反的逻辑,信号/能量分别通过过孔512或者过孔514,可以实现贴片511在表面产生不同的电流方向、进而实现不同的再辐射电磁波的1-比特的相位分布(0
°
和180
°
相位值)、即可以实现散射特征的相位信息变化。可选地,这里的pin二极管54或者55,也可以选用其他二极管、fet 管等元器件、或者mems器件,甚至封装集成的开关芯片。综上所述,该信息结构功能表面同时具备散射特征的幅度和相位两个特征维度的重构效果。合成的重构电磁场es一般地可表达如下
[0045][0046]
其中,θ和φ对应球坐标系下的两个坐标角度,为上述单元51的电场方向图,a
mn
为每个单元通过放大器后实现信号增强的输出幅值或者增益值,φ
mn
为对上述每个单元51所配置的0
°
或者180
°
相位值,k为对应工作频率的波数,d为功能表面2上单元间距;该实施例中n=2和m=2。
[0047]
再进一步,如图4所示,为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的又一个典型实施例,该结构功能表面为三层结构、采用多层介质基材的pcb工艺制备而成。该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则由 1
×
2个功能结构单元61周期排列而成,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以及每个功能结构单元61,均由顶层结构、上层介质基板69、中间层结构、下层介质基板70与底层结构复合构成。在表面顶层(如图4b所示),每个功能结构单元61的电磁感应结构包括正方形金属贴片611以及四周的寄生贴片612共同作为电磁感应结构。
[0048]
中间层(如图4c所示)为电磁感应地层62、且在对应贴片611的位置设置有耦合电磁能量的缝隙613和614、且在垂直方向上与顶层的贴片611相对应(如图4b所示),该缝隙向上映射、可以映射到611上,如图4b所示的虚线位置。同时该缝隙613和614 输入射频传输网络63的输入端631和输出射频传输网络68的输出端681的位置相对应 (如图4d所示);该缝隙613和614通过在中间层的感应地62上刻蚀开缝形成,并且该缝隙向下映射、可以映射到下层网络结构上,并且与微带线相互垂直,如图4d所示的虚线位置。
[0049]
在表面底层(如图4d所示),由输入射频传输网络63,输出射频传输网络,低噪声放大器64和可变增益的功率放大器65、以及延时器或者移相器66构成,射频传输网络 63采用
微带传输线的导波方式,所述输入射频传输网络63为二合一的功分结构,输出射频传输网络为一分二功分结构;具体的结构连接如下:所述二合一功分结构的两个支路分别与两个功能结构单元上的缝隙对应,并分别通过对应的缝隙以耦合的方式接收功能每个结构单元接收的电磁信号,合路后再通过一段微带线与低噪声放大器64的输入级相连接,低噪声放大器64的输出级再通过一段微带线与可变增益的功率放大器65的输入级相连,然后可变增益的功率放大器65的输出级通过一段微带线与一分二的功分结构633的合路端口相连,再然后功分结构633的两个分路分别连接延时器或者移相器 66,所述延时器或移相器输出的信号通过每个单元所对应的另一个缝隙实现信号/能量的输出。
[0050]
所述低噪声放大器64、可变增益的功率放大器65和延时器或者移相器66的控制线和偏置电源线连接到排插67上,而排插67位于表面2的底面边缘一侧、用于与主板3 的排插31对应连接、以接收主板3提供的电源、控制信号及编码序列。
[0051]
该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的工作过程为:当外部空间的电磁波入射到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由表面各单元顶层的贴片611和612接收、形成感应电流,然后由耦合缝隙613 将能量传输到射频传输网63进行合路、经过低噪放64和可变增益的功率放大器65进行两级增强,再分配到各单元的延时器或者移相器66、进行配置每个单元的输出相位或者时延值,最后通过耦合缝隙614耦合到贴片611和612上,进行转极化、再辐射,最终在空间上进行能量合成,以实现电磁散射特征的重构效果。因为延时器或者移相器66 具有更多的相位状态,所以可以实现散射特征的更多的相位信息变化值,即合成的重构电磁场es一般地可表达如下:
[0052][0053]
其中,θ和φ对应球坐标系下的两个坐标角度,为上述单元61的电场方向图,a
mn
为每个单元通过放大器后实现信号增强的输出幅值或者增益值,φ
mn
为对上述每个单元61所配置的输出相位或者时延值,k为对应工作频率的波数,d为功能表面 2上单元间距;该实施例中n=1和m=2。
[0054]
综上所述,该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也同时具备散射电磁特征的幅度和相位两个特征维度的重构效果。
[0055]
上述基于信息结构功能表面的智能身份识别卡,除了本身可以重构被识别目标的散射电磁特征的幅度/相位值以外,更重要的是,主板3可以为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即智能身份识别卡)提供该幅度/相位值变化的编码序列,通过幅度/相位值的时间序列组合构成一定的识别信息,即用户的身份/目标识别码。上述编码序列为与识别系统约定长度的一组编码序列组合,该编码序列组合在智能身份识别卡工作过程中循环不停的对外发射调制后的电磁信息,其特征不是自己主动发射信息,而是通过反射、再辐射电磁遥测器或电磁传感器(如雷达)的探测信号,将信息加载到原来的探测信号,即形成信息编码序列;且上述信息编码序列只需单一对外传输、无需接收信息,则极大地简化了智能身份识别卡的系统架构。如图5所示,为信息编码序列的典型实施例,整个信息编码序列可以定义为64位长度的编码,其帧结构可由标识头71、用户识别码72和校验字 73组成:标识头71固定设置为16位长度“01”值重复变化(通常是幅度值或者相位值得一种)的序列;而用户识别码72则通过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可提供的幅度变化、或者相位值变化、或者幅度-相位变化的编码序列进行
组合,其长度设置为40位,其码型可以为二元码或者多元码;最后预留得8位长度的校验字73,通常采用循环冗余校验码 (crc)或者奇偶校验。
[0056]
所述编码序列中用户识别码的典型模式之一为2种及以上幅度值变化构成的一定位元长度(例如位数为n)的周期序列,则可以构成kn(k=2,3,
……
,即不同幅度值的数量) 种身份识别码,该信息调制方式可类比ask调制方式。所述编码序列中用户识别码的典型模式之二为2种及以上相位值变化构成的一定位元长度(例如位数为n)的周期序列,则可以构成kn种身份识别码,该信息调制方式可类比psk调制方式,k=2,3,
……
,即不同相位值的数量。
[0057]
再进一步,编码序列中用户识别码的典型模式之三,为2种及以上幅度值和2种及以上相位值变化、组合,形成一定位长度(例如位数为n)的周期序列,可以构成更多数量的身份识别码,该信息调制方式可类比正交幅度调制(qam)调制方式。
[0058]
不失一般性,上述信息编码序列都是由标识头71、用户识别码72和校验字73组成,各部分的位元长度可以根据应用调整:标识头71长度至少设置以一个字节(8位元),其形式也可以是“10”重复序列、或者其它形式的固定码型,甚至是随机码;而校验字 73通常也设置以一个字节(8位元);但该信息编码序列的总位数及具体帧结构需事先和电磁遥测器或电磁传感器的信息解调系统进行约定。
[0059]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所述智能身份识别卡,即信息结构功能表面2,与一般的id 卡或ic卡而言,因为具备散射电磁特征增强的功能,配合电磁遥测器或电磁传感器(如雷达),可以较远的距离实现目标及身份信息识别,且具备多目标/多用户的同时识别特点,识别距离可达“百米级”、甚至“公里级”,尤其可以在大风、高原、沙漠等复杂环境或者野外、战地、边检边防等条件下、全天候使用。如图6所示,利用雷达站82可以同时识别两个以上用户的智能身份识别卡81:雷达站82发射一定范围的扫描波束821 对相应的范围内的目标进行探测和搜索,当波束821照射到智能身份识别卡81,形成散射回波信号811、且该信号通过增强、并加载了用户识别码,该回波信号811可以被雷达站82接收、并通过信息解调系统处理并识别。尤其是智能身份识别卡81具有比被探测目标(如人体、或者装备)更大的电磁反射回波,所以更容易被电磁遥测器或电磁传感器(如雷达)所探测、并识别。
[0060]
同时,由于该身份识别技术基于电磁特征的目标特征为基础的新信息形式,与传统的信息方式不同,其利用电磁遥测器或电磁传感器的探测信号实现信息的单一传输,本身不主动辐射,而是将信息加载到探测信号上、形成新的调制信号且更具备隐蔽和潜伏性、以及安全和保密特性。
[006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