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21:34: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雨季洪涝多发期间,河流湖泊水位上涨,经常出现淹没岸边堤坝的情况,一般防洪做法是使用沙袋与土石方等堆积于岸边与堤坝上,进行防洪保堤。
3.上述的防洪保堤方法不但需要准备大量的沙袋土石方等物品,在洪水来临前还需要紧急铺设,无法做到及时防洪。另外一方面,在洪水退去后又需要尽快清理运输,造成极大人力物力浪费。
4.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防洪保堤做法不能及时防洪,且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包括:
7.混凝土坝,浇筑于河道岸边,所述混凝土坝的顶部形成有沿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引水槽和容置槽,所述容置槽位于所述混凝土坝的远离河道的一侧,所述引水槽位于所述混凝土坝的靠近所述河道的一侧,所述混凝土坝的侧壁形成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连通于所述河道和所述引水槽;
8.预制件,安装于所述容置槽中,所述预制件形成有沿所述容置槽的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吸水槽;
9.自浮挡板,可升降地嵌设于所述吸水槽中,所述吸水槽的槽口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自浮挡板脱离所述吸水槽的限位翼缘;以及
10.虹吸管,竖设于所述引水槽中,所述虹吸管具有一高开口端和一低开口端,所述高开口端通过集水管连通于所述吸水槽。
11.进一步的,所述自浮挡板为空心铝板。
12.进一步的,所述自浮挡板的厚度自下而上地逐渐缩小。
13.进一步的,所述吸水槽的相对的两槽壁形成有竖向设置的限位凹槽,所述自浮挡板的外侧形成有凸楞,所述凸楞滑设于所述限位凹槽。
14.进一步的,所述自浮挡板的顶部形成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防坠翼缘,所述吸水槽的槽口形成有供所述防坠翼缘嵌设的缺口。
15.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进水口呈矩阵式排布。
16.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管包括:
17.纵向管,所述纵向管开设有沿所述纵向管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出水孔,所述预
制件开设有多个进水孔,所述纵向管固设于所述预制件,且多个所述进水孔与多个所述出水孔一一对应地连接在一起;以及
18.连接于所述高开口端的横向管,设置于所述纵向管的远离所述预制件的一侧,所述横向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纵向管,所述横向管的另一端可拆卸地安装有检修门。
19.进一步的,所述横向管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横向管的位置与多个所述出水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20.进一步的,所述引水槽的槽口安装有格栅。
2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安装施工完成后,所有的抗洪过程不需要人员参与,不需要额外动力,清洁环保,在洪水来临时的断电环境中工作完全不受影响,自浮挡板能及时上方挡水。同时结构轻巧且强韧,易于清理检修,保障安全的同时,避免抗洪人员的生命与物资的损失。
附图说明
2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件的主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预制件的侧视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浮挡板的主视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浮挡板的侧视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水管的主视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水管的后视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水管的侧视图。
31.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虹吸管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虹吸管的剖视图。
33.图11至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的制作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3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6.参照图1至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包括:混凝土坝1、预制件2、自浮挡板3和虹吸管4。
37.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坝1为分段浇筑。混凝土坝1浇筑于河道岸边。混凝土坝1的顶部形成有沿河道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引水槽10和容置槽a。容置槽a位于混凝土坝1的远离河道的一侧。引水槽10位于混凝土坝1的靠近河道的一侧。混凝土坝1的侧壁形成有进水口b。进水口b连通于河道和引水槽10。
38.预制件2安装于容置槽a中。预制件2形成有沿容置槽a的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吸水槽20。
39.自浮挡板3可升降地嵌设于吸水槽20中。吸水槽20的槽口形成有用于防止自浮挡板3脱离吸水槽20的限位翼缘21。
40.虹吸管4竖设于引水槽10中。虹吸管4具有一高开口端41和一低开口端。如图9和图10所述,高开口端的端面的位置高于低开口端的端面的位置。虹吸管4的高开口端41通过集水管5连通于吸水槽20。
41.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4和图5,自浮挡板为空心铝板。自浮挡板的厚度自下而上地逐渐缩小。
42.参阅图3至图5所示,预制件的吸水槽20的相对的两槽壁形成有竖向设置的限位凹槽。自浮挡板的外侧形成有凸楞32。凸楞32滑设于限位凹槽。
43.自浮挡板的顶部形成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防坠翼缘31。预制件的吸水槽20的槽口形成有供防坠翼缘31嵌设的缺口。
44.在本实施例中,图1、图15和图16所示,混凝土坝的外侧的进水口b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水口b呈矩阵式排布。
45.参阅图6至图8所示,集水管5包括:一纵向管51和多根横向管52。
46.具体的,如图7所示,纵向管的背面的结构示意。纵向管51开设有沿纵向管5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出水孔。预制件2开设有多个进水孔。纵向管51固设于预制件2,且多个进水孔与多个出水孔一一对应地连接在一起。
47.横向管52连接于高开口端41。横向管52设置于纵向管51的远离预制件2的一侧。横向管52的一端连通于纵向管51。横向管52的另一端可拆卸地安装有检修门521。
48.横向管52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横向管52的位置与多个出水孔的位置一一对应。
49.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完成主体施工后,于引水槽10的槽口安装有格栅6。通过格栅可以进入引水槽中,通过检修门清理集水管中的污泥。
50.参阅图11至图16,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采用铝合金(自浮挡板)、钢板(预制件)、不锈钢集的集水管、铸铁格栅与现浇混凝土制成。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按3米长度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一个空心的铝合金的自浮挡板、与自浮挡板搭配使用的一个钢制预制件、一套不锈钢制作的集水管、六个虹吸管、格栅、三片钢板围成引水槽。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成品安装于河流湖泊堤坝、岸边等位置,与地面浑然一体,平时挡板收纳入嵌槽部分,不影响岸边功能、景观等。
51.由于洪涝期间洪水水情较为复杂,杂物极多,极容易在洪水退去后出现大量杂物残留,因此集水管外露于引水槽中的管道均使用方管制成,方便洪涝之后清理。同时在集水管系统的出口处检修门,平时锁死保证虹吸管正常工作,在泥沙淤积较为严重时候可打开直接进行清理。
52.洪水来临时,通过前部现浇混凝土预留的进水管将河水导入方管流入引水槽,由于前部预留三排进水口b。因此水位上涨越快,引水槽内的蓄水速度越快,不会出现蓄水不及时的情况。在此期间,水位未达到虹吸管内部隔断的顶端时,集水管系内部不会有水,此时自浮挡板不工作(即不上浮)。随着水位持续上涨,当河道的河水液面达到虹吸管的内部隔断顶端时,河道内的水流迅速流入集水管,并进入吸水槽中。吸水槽内部放置的铝合金自
浮挡板为空心结构,加上铝合金的密度不高,因此自浮挡板可被持续上涨的水位顶起,由于虹吸管内部隔断高于自浮挡板提升后的底部水位,因此自浮挡板会被直接顶起至最大高度700mm,高于沙袋的最大堆砌高度,整个过程原理来源于高低水位差的作用,因此时间极短,效率极高,不需要防洪人员浪费宝贵的人力甚至生命。另外,由于水的压强只与深度有关,因此700mm深度完全不用担心自浮挡板被压坏变形。
53.洪水退去后,引水槽内部的水位不断下降,但由于虹吸管的存在,在水位达到前端最底部的孔洞之前,集水管、虹吸管与吸水槽内的水不会流出,自浮挡板不会下降。在水位低于前端最下面一排进水口时,也会同时低于虹吸管的低开口端,此时由于虹吸作用,吸水槽中水流极快的排出混凝土坝,自浮挡板自动下降。同时,由于吸水槽的槽底与自浮挡板的底部存在孔隙,可能残留的泥沙可以堆积在底部,后续打开检修门清理吸水槽的槽底的污泥,防止因泥沙污泥堆积导致自浮挡板无法下降至最低位。
54.自浮挡板与预制件的侧壁均为空心结构,内部设置隔断支撑结构体,加强强度的同时减轻自身重量,既可以保证自浮挡板与正常被水顶起,也可以防止因嵌槽自身重量过大,导致岸边结构坍塌,也会方便吊装运输等施工过程。
55.此本实用新型的隐藏式临岸防洪装置安装施工完成后,所有的抗洪过程不需要人员参与,不需要额外动力,清洁环保,在洪水来临时的断电环境中工作完全不受影响。同时结构轻巧且强韧,易于清理检修,保障安全的同时,避免抗洪人员的生命与物资的损失。
56.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