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的前端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20:28: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前端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前端结构内适于构建有防撞结构和轮罩结构,防撞结构适于对车辆的撞击力进行分解吸收,而轮罩结构适于对车胎的振动进行分解吸收,以提升车辆的舒适性。在相关技术中,由于前端结构内需要设有防撞结构和轮罩结构,结构较为复杂,以使组装完毕后的前端结构的稳定性适于下降,从而影响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前端结构,所述前端结构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且舒适性较高。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内如上所示的前端结构。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前端结构,包括:前防撞梁组件、机舱纵梁、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副车架和轮罩边梁;所述机舱纵梁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组件的后端;所述副车架防撞梁组件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组件的下方;所述副车架连接于所述副车架防撞梁组件的后端,所述副车架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的下方;所述轮罩边梁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的上方。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前端结构,通过连接组装前防撞梁组件、机舱纵梁、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副车架和轮罩边梁,前防撞梁组件和副车架防撞梁组件适于分解吸收撞击力,而轮罩边梁适于分解吸收振动力,以使车辆的前端结构能够较好的吸收通过其进行传递的作用力,不仅让车辆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而且还能提升前端结构的nvh 性能,从而让车辆的舒适性得到改善。
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组件和所述副车架防撞梁组件之间,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防撞梁组件包括:前防撞梁和主吸能盒,所述主吸能盒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机舱纵梁之间;所述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包括:副车架防撞梁和副吸能盒,所述副吸能盒连接于所述副车架防撞梁和所述副车架之间,至少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前防撞梁和所述副车架防撞梁之间。
9.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至少两个安装支架,所述至少两个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副车架和所述机舱纵梁之间。
10.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副车架两侧的前端和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所述第二安装支架
连接于所述副车架的中部和所述机舱纵梁的中部,所述机舱纵梁的后端向下凸出设置且与所述副车架固定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轮罩和轮罩加强板,所述轮罩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和所述轮罩边梁之间,所述轮罩加强板设置于所述轮罩上,所述轮罩加强板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和轮罩边梁之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罩加强板包括轮罩前加强板和轮罩后加强板,所述轮罩前加强板与所述轮罩边梁和所述轮罩均连接,所述轮罩后加强板与所述轮罩边梁、所述轮罩和所述机舱纵梁均连接,且所述轮罩后连接板倾斜设置。
13.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轮罩边梁连接件,所述轮罩边梁连接件连接于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和所述轮罩边梁的前端之间,所述轮罩边梁连接件与所述轮罩加强板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
14.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上横梁和第二连接件,所述上横梁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组件的上方,所述上横梁连接于两侧的所述机舱纵梁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件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横梁和所述前防撞梁组件上。
1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端结构。
1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由于车辆内设有如上所示的前端结构,通过连接组装前防撞梁组件、机舱纵梁、副车架防撞梁组件、副车架和轮罩边梁,前防撞梁组件和副车架防撞梁组件适于分解吸收撞击力,而轮罩边梁适于分解吸收振动力,以使车辆的前端结构能够较好的吸收通过其进行传递的作用力,不仅让车辆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而且还能提升前端结构的nvh性能,从而让车辆的舒适性得到改善。
17.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8.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端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
22.前端结构10,
23.前防撞梁组件100,前防撞梁110,主吸能盒120,
24.机舱纵梁200,
25.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副车架防撞梁310,副吸能盒320,
26.副车架400,
27.轮罩边梁500,
28.第一连接件600,
29.安装支架700,第一安装支架710,第二安装支架720,
30.轮罩810,轮罩加强板820,轮罩前加强板821,轮罩后加强板822,轮罩边梁连接件830,
31.上横梁910,第二连接件920。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3.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前端结构10,包括:前防撞梁组件100、机舱纵梁200、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副车架400和轮罩边梁500。
34.具体来说,机舱纵梁200连接于前防撞梁组件100的后端;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 位于前防撞梁组件100的下方;副车架400连接于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的后端,副车架400连接于机舱纵梁200的下方;轮罩边梁500连接于机舱纵梁200的上方。
35.需要说明的是,在前端结构10的使用过程中,前防撞梁组件100适于吸收缓冲撞击力,而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适于分担撞击力,以降低撞击力对前端结构10的影响,而车胎部分的振动适于传递到轮罩边梁500上以进行吸收分解,从而降低车胎振动部分对于车辆的影响。
36.也就是说,在前防撞梁组件100受到撞击时,撞击力主要作用于前防撞梁110上,并向后传递到轮罩边梁500上,由于轮罩边梁500与副车架400之间设有安装支架700 以对作用与轮罩边梁500上的撞击力进行分担,从而降低撞击力对前端结构10的影响;而在前防撞梁组件100的下端还设有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适于分担对作用到前防撞梁组件100上的撞击力,从而降低撞击力作用到前防撞梁组件 100上的影响。这样,前端结构10内设有多个撞击力传递通道,以使撞击力作用与副车架400时的作用效果得以分担分解,以降低撞击力对前端结构10的作用影响,提升前端结构10的可靠性。
3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前端结构10,通过连接组装前防撞梁组件100、机舱纵梁200、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副车架400和轮罩边梁500,前防撞梁组件100 和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适于分解吸收撞击力,而轮罩边梁500适于分解吸收振动力,以使车辆的前端结构10能够较好的吸收通过其进行传递的作用力,不仅让车辆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而且还能提升前端结构10的nvh性能,从而让车辆的舒适性得到改善。
38.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结构10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连接件600,至少两个第一连接件600连接于前防撞梁组件100和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之间,至少两个第一连接件 600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件600适于连接在前防撞梁组件 100和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之间,以提升前防撞梁组件100与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 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从而让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适于与前防撞梁组件100一并能够对撞击力进行较好的吸收分解,以提升安全性。同时,将两个第一连接件600适于间隔设置在两侧与前防撞梁组件100和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进行连接,以使前防撞梁组件100 与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之间连接稳定性得到提升,从而让撞击力的分解吸收更为可靠,以提升前端结构10的nvh性能。
39.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防撞梁组件100包括:前防撞梁110和主吸能盒120,主吸能盒120连接于前防撞梁110和机舱纵梁200之间;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包括:副车架防撞梁310和副吸能盒320,副吸能盒320连接于副车架防撞梁310和副车架400之间,至少两个第一连接件600连接于前防撞梁110和副车架防撞梁31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主吸能盒120和副吸
能盒320适于进行撞击力的吸收分解。这样,车辆的使用过程中,撞击力适于到前防撞梁110或者副车架防撞梁310上,并传递到主吸能盒120或者副吸能盒320上,由于主吸能盒120和副吸能盒320适于对撞击力进行吸收分解,降低撞击力在后续结构中的传递与影响,从而提升前端结构10的安全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结构10还包括:至少两个安装支架700,至少两个安装支架700连接于副车架400和机舱纵梁200之间。这样,通过使用两个安装支架700连接副车架400与机舱纵梁200,能够提升副车架400与机舱纵梁200之间的连接限制效果,从而提升前端结构10的使用可靠性。
41.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安装支架700包括:第一安装支架710和第二安装支架 720,第一安装支架710连接于副车架400两侧的前端和机舱纵梁200的前端,第二安装支架720连接于副车架400的中部和机舱纵梁200的中部,机舱纵梁200的后端向下凸出设置且与副车架400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安装支架710适于连接在副车架400和机舱纵梁200的前端,第二安装支架720适于从副车架400和机舱纵梁200中部进行连接,而机舱纵梁200和副车架400的后端适于进行固定连接。如此一来,机舱纵梁200和副车架400之间适于设有多个连接点以进行连接,以使机舱纵梁200与副车架400之间的连接设置更为可靠,以提升结构强度,从而让前端结构10的使用更为可靠,延长使用寿命。
42.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结构10还包括:轮罩810和轮罩加强板820,轮罩810连接于机舱纵梁200和轮罩边梁500之间,轮罩加强板820设置于轮罩810上,轮罩加强板 820连接于机舱纵梁200和轮罩边梁500之间。这样,轮罩810适于连接限制在机舱纵梁200和轮罩边梁500之间,使得车胎部分的振动力适于传递到轮罩边梁500上以进行吸收分解,以降低振动力作用到车辆上作用效果,从而提升舒适性。同时,在轮罩810 还适于与轮罩加强板820进行连接,以使轮罩810在机舱纵梁200与轮罩边梁500之间的连接限制更为稳定可靠,从而提升轮罩810的使用性能,使得轮罩810的使用更为可靠。
43.在一些实施例中,轮罩加强板820包括轮罩前加强板821和轮罩后加强板822,轮罩前加强板821与轮罩边梁500和轮罩810均连接,轮罩后加强板822与轮罩边梁500、轮罩810和机舱纵梁200均连接,且轮罩后连接板822倾斜设置。这样,轮罩前加强板 821适于提升轮罩810与轮罩边梁500之间的连接强度,轮罩后加强板822适于提升轮罩810与轮罩边梁500以及轮罩810与机舱纵梁200之间的连接强度,以使轮罩810在轮罩边梁500和机舱纵梁200之间的设置更为可靠。同时,轮罩后加强板822适于倾斜设置,一方面,轮罩后连接板822的设置安装能够贴合轮罩810的设计,以使轮罩后加强板822可以提升对轮罩810在轮罩边梁500和机舱纵梁200之间设置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倾斜设置的轮罩后加强板822能够提升轮罩后加强板822对轮罩810进行限定的范围,以使轮罩810的设置组装更为可靠。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结构10还包括:轮罩边梁连接件830,轮罩边梁连接件830 连接于机舱纵梁200的前端和轮罩边梁500的前端之间,轮罩边梁连接件830与轮罩加强板820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由此,通过在机舱纵梁200和轮罩边梁500之间设有轮罩边梁连接件830,适于提升机舱纵梁200与轮罩边梁5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而由于轮罩加强板820与轮罩边梁连接件830间隔设置,使得轮罩边梁连接件830适于与轮罩加强板820一并对轮罩810的装配连接进行限制,以使轮罩810的使用更为可靠。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结构10还包括:上横梁910和第二连接件920,上横梁910 位
于前防撞梁组件100的上方,上横梁910连接于两侧的机舱纵梁200之间;第二连接件920分别连接于上横梁910和前防撞梁组件100上。可以理解的是,上横梁910适于为前防撞梁组件100和机舱纵梁200提供安装位置,以便于前防撞梁组件100和机舱纵梁200的连接组装,提升组装效率,且上横梁910适于承载有车辆的其他结构,而撞击力适于通过前防撞梁组件100和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进行吸收缓冲,振动力适于通过轮罩边梁500进行吸收缓冲,以使承载在上横梁910上的其他结构更为可靠,避免振动力和撞击力作用到上横梁910上以影响车辆的舒适性。
46.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侧的机舱纵梁200之间的间距为d,d满足关系式:800mm≤d ≤850mm。可以理解的是,机舱纵梁200之间的间距不宜过大或者过小,如若间隔过大,则会两侧降低机舱纵梁200的承载能力,而如若间距过小,则会对车辆内其余结构的设置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车辆的使用性能。因此,可以将两侧的机舱纵梁200之间的间距设在800mm至850mm之间,能够便于车辆设计生产,且让机舱纵梁200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以满足车辆的设计生产,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改善车辆的舒适性。
47.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的车辆的前端结构10。这样,由于车辆内设有如上所示的前端结构10,通过连接组装前防撞梁组件100、机舱纵梁200、副车架防撞梁组件300、副车架400和轮罩边梁500,前防撞梁组件100和副车架400 防撞组件适于分解吸收撞击力,而轮罩边梁500适于分解吸收振动力,以使车辆的前端结构10能够较好的吸收通过其进行传递的作用力,不仅让车辆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而且还能提升前端结构10的nvh性能,从而让车辆的舒适性得到改善。
4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4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5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