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源插头翻盖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19:21: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头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电源插头翻盖结构。


背景技术:

2.电源插头是连接电源与家用电器的电源转换器件,正如人们所知,普通的电源插头大多都是由一个绝缘的盖体和装在盖体上的插脚构成,绝缘的盖体通常包括有可拆卸式连接的前盖、后盖,当插脚的接线端子与线缆连接时,需要将后盖与前盖分离后再进行接线操作,然而这种插头的后盖在拆卸完毕后容易遗失,使得使用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还会面临找不到的尴尬情况,使插头的使用效率大大折扣,也减少了插头的使用寿命。
3.后来,有人发明了一种可翻盖的插头,通过后盖可转动式设置于前盖上,以使使用者接线时不需要将后盖与前盖分离,避免了后盖出现遗失的现象;但是,现有的翻盖插头结构设计欠佳,后盖通常转动设置于前盖上,使得后盖先安装于前盖上,导致插脚安装时需要将后盖转动打开盖体的内部再进行安装,操作麻烦,使用不便,生产效率低下,适用范围小。
4.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源插头翻盖结构,其通过插脚模块和后盖的结合设计,简化了插脚模块与盖体之间的组装工序,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且,插脚的模块化设计,根据使用情况进行灵活配置插脚模块,以满足不同电源插头的使用,操作简单,组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电源插头翻盖结构,包括有盖体及设置于盖体上的插脚模块;其中:所述插脚模块具有插脚,所述插脚露于盖体外;所述盖体包括有前盖和后盖,所述后盖可上下转动式设置于插脚模块上,所述插脚模块设置于前盖上。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盖的上端设置有两个左右间距式布置的枢接部,两个枢接部的相对侧均设置有枢接端,所述插脚模块具有向后延伸设置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的左、右侧均设置有匹配枢接端的枢接孔,所述枢接端适配定位于枢接孔内以实现后盖在插脚模块上的转动式连接。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部的上端设置有导引斜面,以实现后盖在插脚模块上的大角度转动打开的目的;
10.使用时,后盖向上转动,后盖的上端穿过导引斜面并定位于第一凸部的上端;收折时,后盖向下转动,后盖的上端穿过导引斜面并定位于第一凸部的下端。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盖和插脚模块之间的转动角度为大于或等于180度。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脚模块为卡扣式设置于前盖上,所述前盖上设置有第一卡扣部,所述插脚模块上设置有匹配第一卡扣部的卡扣孔,所述第一卡扣部适配定位于卡扣孔内以实现插脚模块与前盖之间的组装连接。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脚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位于插脚模块的前端上段位置,所述前盖的上端设置有定位部,所述第二凸部受限于定位部的下端。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盖具有向后延伸设置的第三凸部,所述第三凸部上设置有让位孔,所述让位孔的前端、后端贯通前盖,所述前盖上还设置有螺母定位孔,所述螺母定位孔设置于前盖的前端并连通于让位孔,所述螺母定位孔内设置有螺母;相应的,所述后盖设置有螺孔,螺丝通过螺孔进入让位孔并与螺母连接,以实现前盖和后盖之间的固定连接;
15.所述插脚模块的下端受限于第三凸部的上端。
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盖的前端设置有凹槽,所述螺母定位孔设置于凹槽的内端面,还设置有外盖,所述外盖可拆装式设置于凹槽上。
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前盖和后盖之间形成有腔体,所述插脚模块设置于腔体内,所述腔体的上端开设有缺口,所述插脚模块包括有壳体,所述第一凸部设置于壳体的后端,所述壳体的上端对应缺口设置,所述插脚设置于壳体的上端并露于缺口外,所述插脚的下端连接有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位于壳体的下端并露于腔体内;
18.所述腔体的下端开设有用于供电线进入腔体的过线孔,所述过线孔位于接线端子的下方。
1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压线片,所述压线片设置于腔体内,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压线部和第二卡扣部,所述第二卡扣部和压线部上下间距式布置,所述第二卡扣部和压线部之间形成有扣合区域,所述压线片可拆装式设置于扣合区域内;所述压线片的左右端均设置有螺钉,所述压线部的左右端均设置有匹配螺钉的连接孔,所述压线片通过左右端的螺钉与压线部的连接孔连接。
2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插脚模块和后盖的结合设计,利用后盖可转动式连接于插脚模块上,再将插脚模块设于前盖上,简化了插脚模块与盖体之间的组装工序,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且,插脚的模块化设计,根据使用情况进行灵活配置插脚模块,以满足不同电源插头的使用,有利于插脚模块在后续的拆装更换和维护,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组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21.其次是,枢接部和第一凸部的设置,有利于后盖在插脚模块上的组装定位,并有利于后盖在插脚模块转动式的止挡定位,同时,导引斜面的设置,以实现后盖在插脚模块上的大角度转动打开的目的,从而方便了使用者在盖体内进行接线的操作;
22.再者是,插脚模块为卡扣式设置于前盖上,操作简单,组装方便,同时,第二凸部和定位部的设置,有利于插脚模块在前盖上的定位,且,采用螺丝固定的方式,使得前盖与后盖之间的连接更加牢靠,安全性高;
23.以及,外盖的设置,以隐藏螺母定位孔,提高了电源插头的装饰性,同时,压线片为卡扣式设置于腔体内,解决了传统的压线片的使用需要预先在压线部解开再使用,方便了压线片的使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用性佳。
24.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立体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立体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一分解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第二分解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剖视图。
30.附图标识说明:
31.10、盖体
ꢀꢀꢀꢀꢀꢀꢀꢀꢀꢀꢀꢀꢀꢀꢀꢀꢀꢀ
101、腔体
32.102、缺口
ꢀꢀꢀꢀꢀꢀꢀꢀꢀꢀꢀꢀꢀꢀꢀꢀꢀ
103、过线孔
33.104、压线部
ꢀꢀꢀꢀꢀꢀꢀꢀꢀꢀꢀꢀꢀꢀꢀ
105、第二卡扣部
34.11、前盖
ꢀꢀꢀꢀꢀꢀꢀꢀꢀꢀꢀꢀꢀꢀꢀꢀꢀꢀ
111、第一卡扣部
35.112、定位部
ꢀꢀꢀꢀꢀꢀꢀꢀꢀꢀꢀꢀꢀꢀꢀ
113、第三凸部
36.114、让位孔
ꢀꢀꢀꢀꢀꢀꢀꢀꢀꢀꢀꢀꢀꢀꢀ
115、螺母定位孔
37.116、凹槽
ꢀꢀꢀꢀꢀꢀꢀꢀꢀꢀꢀꢀꢀꢀꢀꢀꢀ
117、安装孔
38.12、后盖
ꢀꢀꢀꢀꢀꢀꢀꢀꢀꢀꢀꢀꢀꢀꢀꢀꢀꢀ
121、枢接部
39.122、枢接端
ꢀꢀꢀꢀꢀꢀꢀꢀꢀꢀꢀꢀꢀꢀꢀ
123、凸柱
40.124、螺孔
ꢀꢀꢀꢀꢀꢀꢀꢀꢀꢀꢀꢀꢀꢀꢀꢀꢀ
13、螺丝
41.14、外盖
ꢀꢀꢀꢀꢀꢀꢀꢀꢀꢀꢀꢀꢀꢀꢀꢀꢀꢀ
141、安装部
42.15、压线片
ꢀꢀꢀꢀꢀꢀꢀꢀꢀꢀꢀꢀꢀꢀꢀꢀ
16、螺母
43.20、插脚模块
ꢀꢀꢀꢀꢀꢀꢀꢀꢀꢀꢀꢀꢀꢀ
201、卡扣孔
44.21、插脚
ꢀꢀꢀꢀꢀꢀꢀꢀꢀꢀꢀꢀꢀꢀꢀꢀꢀꢀ
22、第一凸部
45.221、枢接孔
ꢀꢀꢀꢀꢀꢀꢀꢀꢀꢀꢀꢀꢀꢀꢀ
222、导引斜面
46.23、第二凸部
ꢀꢀꢀꢀꢀꢀꢀꢀꢀꢀꢀꢀꢀꢀ
24、壳体
47.25、接线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48.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49.一种电源插头翻盖结构,包括有盖体10及设置于盖体10上的插脚模块20;其中:所述插脚模块20具有插脚21,所述插脚21露于盖体10外;所述盖体10包括有前盖11和后盖12,所述后盖12可上下转动式设置于插脚模块20上,所述插脚模块20设置于前盖11上;如此,通过插脚模块和后盖的结合设计,简化了插脚模块与盖体之间的组装工序,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且,插脚的模块化设计,根据使用情况进行灵活配置插脚模块,以满足不同电源插头的使用,操作简单,组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50.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盖12的上端设置有两个左右间距式布置的枢接部121,两个枢接部121的相对侧均设置有枢接端122,所述插脚模块20具有向后延伸设置的第一凸部22,所述第一凸部22的左、右侧均设置有匹配枢接端的枢接孔221,所述枢接端122适配定位于枢接孔221内以实现后盖12在插脚模块20上的转动式连接。
51.此处,所述第一凸部22的上端设置有导引斜面222,以实现后盖在插脚模块上的大角度转动打开的目的,所述后盖12和插脚模块20之间的转动角度为大于或等于180度;
52.使用时,后盖12向上转动,后盖12的上端穿过导引斜面222并定位于第一凸部22的上端;收折时,后盖12向下转动,后盖12的上端穿过导引斜面222并定位于第一凸部22的下端;如此,枢接部和第一凸部的设置,有利于后盖在插脚模块上的组装定位,并有利于后盖在插脚模块转动式的止挡定位,同时,导引斜面的设置,以实现后盖在插脚模块上的大角度转动打开的目的,从而方便了使用者在盖体内进行接线的操作。
53.还有,所述插脚模块20为卡扣式设置于前盖11上,所述前盖11上设置有第一卡扣部111,所述插脚模块20上设置有匹配第一卡扣部的卡扣孔201,所述第一卡扣部111适配定位于卡扣孔201内以实现插脚模块20与前盖12之间的组装连接;此处,所述插脚模块20上设置有第二凸部23,所述第二凸部23位于插脚模块20的前端上段位置,所述前盖11的上端设置有定位部112,所述第二凸部23受限于定位部112的下端;如此,插脚模块为卡扣式设置于前盖上,操作简单,组装方便,同时,第二凸部和定位部的设置,有利于插脚模块在前盖上的定位。
54.通常,所述前盖12具有向后延伸设置的第三凸部113,所述第三凸部113上设置有让位孔114,所述让位孔114的前端、后端贯通前盖11,所述前盖11上还设置有螺母定位孔115,所述螺母定位孔115设置于前盖11的前端并连通于让位孔114,所述螺母定位孔115内设置有螺母16;相应的,所述后盖12设置有螺孔124,螺丝13通过螺孔124进入让位孔114并与螺母16连接,以实现前盖11和后盖12之间的固定连接,此处,所述后盖12具有朝向第三凸部延伸设置的凸柱123,所述螺孔124设置于凸柱123上;如此,采用螺丝固定的方式,使得前盖与后盖之间的连接更加牢靠,安全性高;
55.所述插脚模块20的下端受限于第三凸部113的上端;此处,所述前盖11的前端设置有凹槽116,所述螺母定位孔115设置于凹槽116的内端面,还设置有外盖14,所述外盖14可拆装式设置于凹槽116上;此处,所述外盖14朝向凹槽设置有安装部141,所述凹槽116的内端面设置有匹配安装部的安装孔117,所述安装部141适配定位于安装孔117内以实现外盖14在凹槽116内的组装连接;如此,外盖的设置,以隐藏螺母定位孔,提高了电源插头的装饰性。
56.通常,所述前盖11和后盖12之间形成有腔体101,所述插脚模块20设置于腔体101内,所述腔体101的上端开设有缺口102,所述插脚模块20包括有壳体24,所述第一凸部22设置于壳体24的后端,所述壳体24的上端对应缺口设置,所述插脚21设置于壳体24的上端并露于缺口102外,所述插脚21的下端连接有接线端子25,所述接线端子25位于壳体24的下端并露于腔体101内;
57.所述腔体101的下端开设有用于供电线进入腔体的过线孔103,所述过线孔103位于接线端子25的下方。
58.还包括有压线片15,所述压线片15设置于腔体101内,所述腔体101内设置有压线部104和第二卡扣部105,所述第二卡扣部105和压线部104上下间距式布置,所述第二卡扣部105和压线部104之间形成有扣合区域,所述压线片15可拆装式设置于扣合区域内;所述压线片15的左右端均设置有螺钉,所述压线部104的左右端均设置有匹配螺钉的连接孔,所述压线片15通过左右端的螺钉与压线部104的连接孔连接。
59.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插脚模块和后盖的结合设计,利用后盖可转动式连接于插脚模块上,再将插脚模块设于前盖上,简化了插脚模块与盖体之间的
组装工序,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且,插脚的模块化设计,根据使用情况进行灵活配置插脚模块,以满足不同电源插头的使用,有利于插脚模块在后续的拆装更换和维护,结构设计巧妙合理,操作简单,组装方便,适用范围广;
60.其次是,枢接部和第一凸部的设置,有利于后盖在插脚模块上的组装定位,并有利于后盖在插脚模块转动式的止挡定位,同时,导引斜面的设置,以实现后盖在插脚模块上的大角度转动打开的目的,从而方便了使用者在盖体内进行接线的操作;
61.再者是,插脚模块为卡扣式设置于前盖上,操作简单,组装方便,同时,第二凸部和定位部的设置,有利于插脚模块在前盖上的定位,且,采用螺丝固定的方式,使得前盖与后盖之间的连接更加牢靠,安全性高;
62.以及,外盖的设置,以隐藏螺母定位孔,提高了电源插头的装饰性,同时,压线片为卡扣式设置于腔体内,解决了传统的压线片的使用需要预先在压线部解开再使用,方便了压线片的使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用性佳。
6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