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与流程

2022-11-14 15:51: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空气质量,空气净化器是实现室内空气净化的有效方式,空气净化器又称空气清洁器,是吸附空气污染物和对室内进行换气净化的设备,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
3.但是,现有的空气净化设备在换气时,冷空气直接进入室内,导致住宅保温隔热性能差,且现有的空气净化设备在使用时出现进风管道和回风管道安装不稳定的问题,导致进风管道和回风管道中的空气容易泄露,以及现有的空气净化设备在使用时出现防尘网堆积大量灰尘的问题,导致在室内空气净化时,大量的灰尘漂浮在室内,不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住宅保温隔热性能差、进风管道和回风管道安装不稳定和防尘网堆积大量灰尘的问题。
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包括净化系统,所述净化系统包括控制箱、安装板、净化框架、过滤网板、风机、防尘网和设置在防尘网外部的清理机构,所述控制箱的外壁固定连接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外壁位于控制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净化框架,所述净化框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板,所述过滤网板的一侧位于净化框架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风机,所述风机的一侧位于净化框架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防尘网;
6.所述清理机构包括旋转组件、第一清理组件和第二清理组件;
7.所述旋转组件包括工作转轴、手轮、第一转板、第一导柱、连接转板、第二导柱和第二转板,所述净化框架的外壁贯穿有工作转轴,所述工作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轮,所述工作转轴远离手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板,所述第一转板的一端旋接有第一导柱,所述第一导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净化框架内壁旋接的连接转板,所述连接转板的一端旋接有第二导柱,所述第二导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净化框架内壁旋接的第二转板;
8.所述第一清理组件包括第一孔板、第一支架、第一清理板和限位杆,所述第一导柱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第一孔板,所述第一孔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净化框架内壁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防尘网外壁滑动连接的第一清理板,所述第一清理板的一端滑动连接有与净化框架内壁固定连接的限位杆;
9.所述第二清理组件包括第二孔板、第二支架、第二清理板和归位弹簧,所述第二导柱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第二孔板,所述第二孔板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净化框架内壁滑动连接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防尘网外壁滑动连接的第二清理板,所述第二清理板的一端与限位杆的外壁为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清理板与第一清理板的连接部位
设置有归位弹簧。
10.优选的,所述净化框架的侧壁位于过滤网板的一侧固定连接进风管道,所述净化框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回风管道,所述回风管道和进风管道的连接部位设置有与安装板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框架,所述回风管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进风管道一端固定连接的被动式框架。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通过第一导柱和第一孔板与防尘网之间构成升降结构,所述第一支架的升降高度为第一转板长度的两倍,所述连接转板通过第一转板和第一导柱与净化框架之间构成旋转结构。
12.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的位置关系关于连接转板的旋转中心相对称,所述第二支架通过连接转板和第二导柱与防尘网之间构成升降结构。
13.优选的,所述定位框架包括螺纹杆、旋钮、螺纹滑板、导向柱、摆动板、摆动导槽、伸缩导槽、伸缩导块和伸缩板,所述定位框架的外壁贯穿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所述螺纹杆的外壁螺纹连接有与定位框架内壁滑动连接的螺纹滑板,所述螺纹滑板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的外壁活动连接有与定位框架内壁旋接的摆动板,所述摆动板与导向柱的连接部位开设有摆动导槽,所述摆动板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伸缩导槽,所述伸缩导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定位框架的内壁滑动连接的伸缩导块,所述伸缩导块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框架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与进风管道外壁相贴合的伸缩板。
14.优选的,所述导向柱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导向柱的位置关系关于螺纹滑板相对称,所述摆动板通过导向柱和摆动导槽与定位框架之间构成旋转结构。
15.优选的,所述伸缩导槽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伸缩导槽的位置关系关于摆动板的旋转中心呈中心对称,所述伸缩导块通过摆动板和伸缩导槽与定位框架之间构成伸缩结构。
16.优选的,所述被动式框架包括连接转轴、第一涡轮、第二涡轮、进风贴管、回风贴管、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被动式框架的内部贯穿有连接转轴,所述连接转轴的一端延伸至进风管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涡轮,所述连接转轴远离第一涡轮的一端延伸至回风管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涡轮,所述第一涡轮的一侧位于被动式框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风贴管,所述第二涡轮的一侧位于被动式框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回风贴管,所述回风贴管的外壁与进风贴管的外壁相贴合,所述进风贴管的一端延伸至安装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进风口,所述回风贴管的一端位于进风口的下方延伸至安装板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排风口。
17.优选的,所述第一涡轮的螺旋方向和第二涡轮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进风贴管和回风贴管呈交叉分布。
18.本方案还提供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9.s1、首先,对进风管道和回风管道进行安装操作,在定位框架中,安装人员转动旋钮,旋钮转动通过螺纹杆带动螺纹滑板沿定位框架的内壁滑动,螺纹滑板滑动带动两组导向柱同步滑动,以使得导向柱滑动通过摆动导槽带动摆动板摆动,摆动板摆动带动两组伸缩导槽同步相对滑动,进而使摆动板摆动通过伸缩导槽带动伸缩导块沿定位框架的内壁滑动,伸缩导块带动伸缩板与进风管道和回风管道相对滑动,实现对进风管道和回风管道稳定定位操作;
20.s2、接着,对进风口中的空气进行被动式加热操作,风机工作带动进风口中的空气
进入进风贴管中,进风贴管中的空气带动第一涡轮转动,第一涡轮转动通过连接转轴带动第二涡轮同步转动,且第一涡轮的螺旋方向与第二涡轮的螺旋方向相反,以使得第二涡轮转动将回风口中的热空气吸进回风管道中,回风管道中的热空气通过第二涡轮进入回风贴管中,以使得回风贴管中的热空气与进风贴管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进风管道的冷空气进行加热操作,便于实现房屋的被动式保温操作;
21.s3、接着,进风管道中的空气与净化框架内部过滤网板相接触,对进风管道中的空气进行净化操作,然后净化就的控制通过风机经过防尘网排出,实现空气的净化操作;
22.s4、最后,对防尘网进行清理操作,用户转动手轮,转动通过工作转轴带动第一转板转动,第一转板转动通过第一导柱通过第一孔板带动第一支架克服归位弹簧的弹力沿限位杆的外壁滑动,第一支架滑动带动第一清理板沿防尘网的外壁滑动,实现第一清理板对防尘网的清理操作,与此同时,第一转板转动通过第一导柱带动连接转板通过第二转板带动第二导柱转动,以使得第二导柱转动通过第二孔板带动第二支架克服归位弹簧的弹力沿限位杆的外壁与第一支架相对滑动,第二支架滑动带动第二清理板沿防尘网的外壁滑动,通过第一清理板和第二清理板沿防尘网的外壁相对滑动,实现对防尘网的全面清理操作。
2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使用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4.1、该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通过设置两组导向柱,螺纹杆带动螺纹滑板沿定位框架的内壁滑动,螺纹滑板滑动带动两组导向柱同步滑动,以使得两组导向柱滑动通过两组摆动导槽带动两组摆动板相对摆动,实现两组摆动板相对摆动的控制操作,便于对进风管道和回风管道进行同步定位操作。
25.2、该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通过设置伸缩板,摆动板摆动带动两组伸缩导槽同步相对滑动,进而使摆动板摆动通过伸缩导槽带动伸缩导块沿定位框架的内壁滑动,伸缩导块带动伸缩板与进风管道和回风管道相对滑动,实现对进风管道和回风管道稳定定位操作。
26.3、该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通过设置进风贴管和回风贴管,回风管道中的热空气通过第二涡轮进入回风贴管中,以使得回风贴管中的热空气与进风贴管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进风管道的冷空气进行加热操作,便于实现房屋的被动式保温操作。
27.4、该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通过设置第一清理板,第一转板转动通过第一导柱通过第一孔板带动第一支架克服归位弹簧的弹力沿限位杆的外壁滑动,第一支架滑动带动第一清理板沿防尘网的外壁滑动,实现第一清理板对防尘网的清理操作。
28.5、该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通过设置第二清理板,第一转板转动通过第一导柱带动连接转板通过第二转板带动第二导柱转动,以使得第二导柱转动通过第二孔板带动第二支架克服归位弹簧的弹力沿限位杆的外壁与第一支架相对滑动,第二支架滑动带动第二清理板沿防尘网的外壁滑动,通过第一清理板和第二清理板沿防尘网的外壁相对滑动,实现对防尘网的全面清理操作。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通过附图所示,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30.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发明的净化框架内部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发明的被动式框架剖视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发明的定位框架内部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发明的摆动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清理板和第二清理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连接结构示意图;
37.图8为本发明的第一清理板和第二清理板工作结构示意图;
38.图9为本发明的第一导柱和第二导柱工作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汇总:1、控制箱;2、安装板;3、净化框架;4、过滤网板;5、风机;6、防尘网;7、工作转轴;8、手轮;9、第一转板;10、第一导柱;11、连接转板;12、第二导柱;13、第二转板;14、第一孔板;15、第一支架;16、第一清理板;17、限位杆;18、第二孔板;19、第二支架;20、第二清理板;21、归位弹簧;22、进风管道;23、回风口;24、回风管道;25、定位框架;2501、螺纹杆;2502、旋钮;2503、螺纹滑板;2504、导向柱;2505、摆动板;2506、摆动导槽;2507、伸缩导槽;2508、伸缩导块;2509、伸缩板;26、被动式框架;2601、连接转轴;2602、第一涡轮;2603、第二涡轮;2604、进风贴管;2605、回风贴管;2606、进风口;2607、排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4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4.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包括净化系统,净化系统包括控制箱1、安装板2、净化框架3、过滤网板4、风机5、防尘网6和设置在防尘网6外部的清理机构,控制箱1的外壁固定连接安装板2,安装板2的外壁位于控制箱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净化框架3,净化框架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板4,过滤网板4的一侧位于净
化框架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风机5,风机5的一侧位于净化框架3的外壁固定连接有防尘网6;
45.清理机构包括旋转组件、第一清理组件和第二清理组件;
46.旋转组件包括工作转轴7、手轮8、第一转板9、第一导柱10、连接转板11、第二导柱12和第二转板13,净化框架3的外壁贯穿有工作转轴7,工作转轴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轮8,工作转轴7远离手轮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板9,第一转板9的一端旋接有第一导柱10,第一导柱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净化框架3内壁旋接的连接转板11,连接转板11的一端旋接有第二导柱12,第二导柱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净化框架3内壁旋接的第二转板13;
47.第一清理组件包括第一孔板14、第一支架15、第一清理板16和限位杆17,第一导柱10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第一孔板14,第一孔板1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净化框架3内壁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架15,第一支架1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防尘网6外壁滑动连接的第一清理板16,第一清理板16的一端滑动连接有与净化框架3内壁固定连接的限位杆17;
48.第二清理组件包括第二孔板18、第二支架19、第二清理板20和归位弹簧21,第二导柱12的外壁活动连接有第二孔板18,第二孔板18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净化框架3内壁滑动连接的第二支架19,第二支架19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与防尘网6外壁滑动连接的第二清理板20,第二清理板20的一端与限位杆17的外壁为滑动连接,第二清理板20与第一清理板16的连接部位设置有归位弹簧21。
49.进一步的,净化框架3的侧壁位于过滤网板4的一侧固定连接进风管道22,净化框架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回风口23,回风口23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回风管道24,回风管道24和进风管道22的连接部位设置有与安装板2外壁固定连接有定位框架25,回风管道2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进风管道22一端固定连接的被动式框架26,通过设置定位框架25,有利于实现对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的定位操作,通过设置被动式框架26,有利于实现对进风管道22中空气的加热操作。
50.进一步的,第一支架15通过第一导柱10和第一孔板14与防尘网6之间构成升降结构,第一支架15的升降高度为第一转板9长度的两倍,连接转板11通过第一转板9和第一导柱10与净化框架3之间构成旋转结构,有利于第一转板9转动通过第一导柱10通过第一孔板14带动第一支架15克服归位弹簧21的弹力沿限位杆17的外壁滑动,实现第一支架15滑动的控制操作。
51.进一步的,第一导柱10和第二导柱12的位置关系关于连接转板11的旋转中心相对称,第二支架19通过连接转板11和第二导柱12与防尘网6之间构成升降结构,有利于第一转板9转动通过第一导柱10带动连接转板11通过第二转板13带动第二导柱12转动,以使得第二导柱12转动通过第二孔板18带动第二支架19克服归位弹簧21的弹力沿限位杆17的外壁与第一支架15相对滑动,实现第二支架19与第一支架15相对滑动的控制操作。
52.进一步的,定位框架25包括螺纹杆2501、旋钮2502、螺纹滑板2503、导向柱2504、摆动板2505、摆动导槽2506、伸缩导槽2507、伸缩导块2508和伸缩板2509,定位框架25的外壁贯穿有螺纹杆2501,螺纹杆25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2502,螺纹杆2501的外壁螺纹连接有与定位框架25内壁滑动连接的螺纹滑板2503,螺纹滑板2503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导向柱2504,导向柱2504的外壁活动连接有与定位框架25内壁旋接的摆动板2505,摆动板2505与导向柱2504的连接部位开设有摆动导槽2506,摆动板2505的一端活动连接有伸缩导槽2507,伸缩导槽250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与定位框架25的内壁滑动连接的伸缩导块2508,伸
缩导块2508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框架25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与进风管道22外壁相贴合的伸缩板2509,通过设置定位框架25,有利于螺纹滑板2503滑动带动两组导向柱2504同步滑动,以使得导向柱2504滑动通过摆动导槽2506带动摆动板2505摆动,摆动板2505摆动带动两组伸缩导槽2507同步相对滑动,进而使摆动板2505摆动通过伸缩导槽2507带动伸缩导块2508沿定位框架25的内壁滑动,伸缩导块2508带动伸缩板2509与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相对滑动,实现对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稳定定位操作。
53.进一步的,导向柱2504设置有两组,两组导向柱2504的位置关系关于螺纹滑板2503相对称,摆动板2505通过导向柱2504和摆动导槽2506与定位框架25之间构成旋转结构,通过设置两组导向柱2504,有利于螺纹滑板2503滑动带动两组导向柱2504同步滑动,以使得导向柱2504滑动通过摆动导槽2506带动摆动板2505摆动,实现摆动板2505摆动的控制操作。
54.进一步的,伸缩导槽2507设置有两组,两组伸缩导槽2507的位置关系关于摆动板2505的旋转中心呈中心对称,伸缩导块2508通过摆动板2505和伸缩导槽2507与定位框架25之间构成伸缩结构,有利于摆动板2505摆动带动两组伸缩导槽2507同步相对滑动,进而使摆动板2505摆动通过伸缩导槽2507带动伸缩导块2508沿定位框架25的内壁滑动,实现伸缩导块2508滑动的控制操作。
55.进一步的,被动式框架26包括连接转轴2601、第一涡轮2602、第二涡轮2603、进风贴管2604、回风贴管2605、进风口2606和排风口2607,被动式框架26的内部贯穿有连接转轴2601,连接转轴2601的一端延伸至进风管道2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涡轮2602,连接转轴2601远离第一涡轮2602的一端延伸至回风管道2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涡轮2603,第一涡轮2602的一侧位于被动式框架2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进风贴管2604,第二涡轮2603的一侧位于被动式框架2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回风贴管2605,回风贴管2605的外壁与进风贴管2604的外壁相贴合,进风贴管2604的一端延伸至安装板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进风口2606,回风贴管2605的一端位于进风口2606的下方延伸至安装板2的外部固定连接有排风口2607,通过设置被动式框架26,有利于有利于风机5工作带动进风口2606中的空气进入进风贴管2604中,进风贴管2604中的空气带动第一涡轮2602转动,第一涡轮2602转动通过连接转轴2601带动第二涡轮2603同步转动,且第一涡轮2602的螺旋方向与第二涡轮2603的螺旋方向相反,以使得第二涡轮2603转动将回风口23中的热空气吸进回风管道24中,回风管道24中的热空气通过第二涡轮2603进入回风贴管2605中,以使得回风贴管2605中的热空气与进风贴管2604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进风管道22的冷空气进行加热操作,便于实现房屋的被动式保温操作。
56.进一步的,第一涡轮2602的螺旋方向和第二涡轮2603的螺旋方向相反,进风贴管2604和回风贴管2605呈交叉分布,通过设置第一涡轮2602的螺旋方向和第二涡轮2603的螺旋方向相反,有利于实现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的空气加速操作,通过设置进风贴管2604和回风贴管2605的相对位置,有利于提高进风贴管2604冷空气和回风贴管2605中热空气的接触面积。
57.本方案还提供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及净化方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8.s1、首先,对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进行安装操作,在定位框架25中,安装人员转动旋钮2502,旋钮2502转动通过螺纹杆2501带动螺纹滑板2503沿定位框架25的内壁滑
动,螺纹滑板2503滑动带动两组导向柱2504同步滑动,以使得导向柱2504滑动通过摆动导槽2506带动摆动板2505摆动,摆动板2505摆动带动两组伸缩导槽2507同步相对滑动,进而使摆动板2505摆动通过伸缩导槽2507带动伸缩导块2508沿定位框架25的内壁滑动,伸缩导块2508带动伸缩板2509与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相对滑动,实现对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稳定定位操作;
59.s2、接着,对进风口2606中的空气进行被动式加热操作,风机5工作带动进风口2606中的空气进入进风贴管2604中,进风贴管2604中的空气带动第一涡轮2602转动,第一涡轮2602转动通过连接转轴2601带动第二涡轮2603同步转动,且第一涡轮2602的螺旋方向与第二涡轮2603的螺旋方向相反,以使得第二涡轮2603转动将回风口23中的热空气吸进回风管道24中,回风管道24中的热空气通过第二涡轮2603进入回风贴管2605中,以使得回风贴管2605中的热空气与进风贴管2604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进风管道22的冷空气进行加热操作,便于实现房屋的被动式保温操作;
60.s3、接着,进风管道22中的空气与净化框架3内部过滤网板4相接触,对进风管道22中的空气进行净化操作,然后净化就的控制通过风机5经过防尘网6排出,实现空气的净化操作;
61.s4、对防尘网6进行清理操作,用户转动手轮8,转动通过工作转轴7带动第一转板9转动,第一转板9转动通过第一导柱10通过第一孔板14带动第一支架15克服归位弹簧21的弹力沿限位杆17的外壁滑动,第一支架15滑动带动第一清理板16沿防尘网6的外壁滑动,实现第一清理板16对防尘网6的清理操作,与此同时,第一转板9转动通过第一导柱10带动连接转板11通过第二转板13带动第二导柱12转动,以使得第二导柱12转动通过第二孔板18带动第二支架19克服归位弹簧21的弹力沿限位杆17的外壁与第一支架15相对滑动,第二支架19滑动带动第二清理板20沿防尘网6的外壁滑动,通过第一清理板16和第二清理板20沿防尘网6的外壁相对滑动,实现对防尘网6的全面清理操作。
62.如图1所示,该一种智能空气净化控制系统,在使用时,首先,对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进行安装操作,在定位框架25中,安装人员转动旋钮2502,旋钮2502转动通过螺纹杆2501带动螺纹滑板2503沿定位框架25的内壁滑动,螺纹滑板2503滑动带动两组导向柱2504同步滑动,以使得导向柱2504滑动通过摆动导槽2506带动摆动板2505摆动,摆动板2505摆动带动两组伸缩导槽2507同步相对滑动,进而使摆动板2505摆动通过伸缩导槽2507带动伸缩导块2508沿定位框架25的内壁滑动,伸缩导块2508带动伸缩板2509与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相对滑动,实现对进风管道22和回风管道24稳定定位操作;
63.接着,对进风口2606中的空气进行被动式加热操作,风机5工作带动进风口2606中的空气进入进风贴管2604中,进风贴管2604中的空气带动第一涡轮2602转动,第一涡轮2602转动通过连接转轴2601带动第二涡轮2603同步转动,且第一涡轮2602的螺旋方向与第二涡轮2603的螺旋方向相反,以使得第二涡轮2603转动将回风口23中的热空气吸进回风管道24中,回风管道24中的热空气通过第二涡轮2603进入回风贴管2605中,以使得回风贴管2605中的热空气与进风贴管2604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对进风管道22的冷空气进行加热操作,便于实现房屋的被动式保温操作;
64.接着,进风管道22中的空气与净化框架3内部过滤网板4相接触,对进风管道22中的空气进行净化操作,然后净化就的控制通过风机5经过防尘网6排出,实现空气的净化操
作;
65.最后,对防尘网6进行清理操作,用户转动手轮8,转动通过工作转轴7带动第一转板9转动,第一转板9转动通过第一导柱10通过第一孔板14带动第一支架15克服归位弹簧21的弹力沿限位杆17的外壁滑动,第一支架15滑动带动第一清理板16沿防尘网6的外壁滑动,实现第一清理板16对防尘网6的清理操作,与此同时,第一转板9转动通过第一导柱10带动连接转板11通过第二转板13带动第二导柱12转动,以使得第二导柱12转动通过第二孔板18带动第二支架19克服归位弹簧21的弹力沿限位杆17的外壁与第一支架15相对滑动,第二支架19滑动带动第二清理板20沿防尘网6的外壁滑动,通过第一清理板16和第二清理板20沿防尘网6的外壁相对滑动,实现对防尘网6的全面清理操作。
6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