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光学调节机构及应用有该调节机构的光学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10:19: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实验设备的领域,尤其是一种光学调节机构,以及应用有该光学调节机构的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实验室,光学系统搭建时,都需要用多维调节架对系统进行光路调节,在一些复杂的光学系统中,需要耗费大量的工作在光路搭建上。而且,由于光路自由度太高,系统几乎不具有重复性,每次光路结构发生变化时,都需要对系统进行再次调整,浪费大量时间精力。
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人的申请号为201921849329.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定位块、基于定位块的光学定位系统,光发射组件通过机械调整,使得出射光跟定位块定位侧面和底面平行,其他光学组件的中心点跟出射光的高度一致,由此实现光学系统准确的定位。
4.通过这种方式,利用定位块可以非常方便的构成各种光学系统,光是通过定位块的相互贴合,来实现光学系统的组建的。但是最多只能两个定位块沿着靠体方向,作位置的变化,因此这种系统只能处理透射或者反射角度为90度的光学系统,在一些特殊角度入射或者反射的光学系统中,该方法无法处理。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光学调节机构,能够处理不同距离和/或角度的调节,扩大适用范围。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光学调节机构的光学系统。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学调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调节机构包括靠体和相对靠体运动的运动部件,所述靠体为运动部件提供运动基准;
8.所述靠体包括第一基准块,所述第一基准块包括为平面的第一基准面;
9.所述运动部件上用于设置光学器件,所述运动部件在第一基准面或与第一基准面平行的表面上作运动,所述运动包括一维直线位移、二维直线位移和转动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末级运动部件作一维直线位移,所述靠体还包括第二基准块,所述第二基准块包括为平面的第二基准面,所述运动部件包括第一移动块,所述第一移动块贴紧在第一基准面上;
11.所述光学调节机构还包括作一维直线位移的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作用在第一移动块上,使得第一移动块沿着第二基准面直线位移,所述第一移动块保持反向移动而复位的趋势。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末级运动部件作二维直线位移,所述运动部件还包
括作二维直线位移的第二移动块,所述第二移动块贴紧在第一基准块的第一基准面上并且和第一移动块相邻设置,所述第二移动块向第一移动块贴紧而能随第一移动块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块还作为第二移动块的靠体;
13.所述光学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作用在第二移动块上,使得第二移动块沿着与第一移动块的位移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移动块保持反向移动而复位的趋势。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末级运动部件作转动,所述靠体还包括第三基准块和第四基准块,所述运动部件包括第三移动块,所述第三基准块包括为平面的第三基准面,所述第四基准块设置在第三基准面上,所述第三移动块贴紧在第三基准块的第三基准面上并且与第四基准块转动连接;
15.所述光学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三调节件,所述第三调节件推动第三移动块绕与第四基准块转动连接处而在第一基准面上转动,所述第三移动块保持反向转动而复位的趋势。
16.为便于第三移动块和第四基准块转动连接,所述第四基准块包括相交的第四基准面和第五基准面,所述第三移动块包括有棱角部,所述棱角部与第四基准面和第五基准面的相交处抵紧并且为点定位,从而实现转动连接。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末级运动部件作二维直线位移和转动,所述靠体还包括第四基准块,所述运动部件包括作二维直线位移和转动的第三移动块,所述第二移动块远离第一基准面的一侧形成为平面的第三基准面,所述第三基准面与第一基准面平行,所述第四基准块设置在第三基准面上,所述第三移动块贴紧在第三基准面上并且与第四基准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移动块还作为第三移动块的靠体;
18.所述光学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三调节件,所述第三调节件推动第三移动块绕与第四基准块转动连接处转动,并且保持反向转动而复位的趋势。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末级运动部件作一维直线位移和转动,所述运动部件包括第四移动块和第五移动块,所述第四移动块和第五移动块贴紧在第一基准块的第一基准面上,所述第五移动块转动设置在第一基准面上,从而能在第一基准面上转动,所述第五移动块还作为第四移动块的靠体;
20.所述第四移动块与第五移动块贴紧而能作一维直线位移和转动,所述第四调节件推动第五移动块转动而带动第四移动块转动,并且第四移动块保持反向转动而复位的趋势;
21.所述第五调节件推动第四移动块沿着与第五移动块贴紧的一面直线移动,并且第四移动块保持反向移动而复位的趋势。
22.优选的,所述第四调节件和第五调节件的施力方向同向或者互相垂直。
2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末级运动部件作二维直线位移和转动,所述第五移动块通过转轴与第一基准块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一基准块的第一基准面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朝向第五移动块的一侧呈向远离第五移动块的方向凹陷的v型槽,所述第五移动块靠近限位块的端部为球冠状并且置于v型槽内,从而与v型槽形成点面接触限位,实现第五移动块的转动连接。
24.所述运动部件包括第四移动块和第五移动块,所述第四移动块和第五移动块贴紧在第一基准块的第一基准面上,所述第五移动块与第一移动块转动连接,从而能在第一基
准面上转动,所述第一移动块的移动能使得第五移动块的转动中心同步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块还作为第五移动块的靠体,所述第五移动块还作为第四移动块的靠体;
25.所述第四移动块与第五移动块贴紧而能作二维直线位移和转动,所述第四调节件推动第五移动块转动而带动第四移动块转动,并且第四移动块保持反向转动而复位的趋势;
26.所述第五调节件推动第四移动块沿着与第五移动块贴紧的一面直线移动,并且第四移动块保持反向移动而复位的趋势。
27.优选的,各调节件为调节螺杆,各移动块通过弹簧或者磁铁保持复位的趋势。
28.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有如上所述的光学调节机构。
29.优选的,所述光学系统包括光学平台,所述第一基准块构成为光学平台的底板,所述运动部件为设置在光学平台上的定位块,各调节件施加的力传递到的最末级的定位块上设置有光学器件,从而实现光的耦合。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靠体实现一维位移、二维位移和转动中的至少一种,替代调节架等导轨结构,使得运动基准稳定、形式丰富,能够处理不同距离和/或角度的调节,扩大适用范围;应用于光学系统中时,能够组建复杂的光学系统,满足不同的需求。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35.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3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37.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38.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39.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40.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41.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调节后的俯视图;
42.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调节后的示意图;
43.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44.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45.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46.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47.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48.图18为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49.图19为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俯视图;
50.图20为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51.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一的俯视图;
52.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一的示意图;
53.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二的俯视图;
54.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二的示意图;
55.图25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二的示意图(与图24不同视角);
56.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三的俯视图;
57.图27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三的示意图;
58.图28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三的示意图(与图27不同视角);
59.图29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四的俯视图;
60.图30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四的示意图;
61.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四的示意图(与图30不同视角);
62.图32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五的俯视图;
63.图33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的光学系统实例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4.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6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66.实施例一
67.参见图1~图2,一种光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基准块11、第二基准块12和第一移动块21,其中,第一基准块11包括为平面的第一基准面111,第二基准块12设置在第一基准块11的第一基准面111上,其包括为平面的第二基准面121。第一移动块21上可设置光学器件,光学器件如准直器、反射镜、折射镜等。
68.第一移动块21也设置在第一基准块11的第一基准面111上,并且与第二平面21相邻设置,第一移动块21与第一基准面111接触的表面以及远离第一基准面111的表面互相平行,优选的为矩形块。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块21与第一基准面111贴合,形成面接触,可替代的,第一移动块21也可以通过三点定位而设置在第一基准面111上。第一移动块21和第二基准块12的第二基准面121之间通过第一定位件31定位,第一定位件31设置在第一移动块21上,在本实施例中具有间隔布置的两个,并且分别为球体或球冠,球体或球冠凸起的表
面与第二基准块12的第二基准面121抵接,实现点定位。可替代的,也可以采用面接触而实现面定位。由此,第一基准块11作为底部靠体,而第二基准块12作为侧面靠体,限制第一移动块21的自由度。即第一基准块11和第二基准块12作为为第一移动块21(运动部件)提供运动基准的靠体。
69.为使得第一移动块21与第一基准块11贴合,第一移动块21受到外部的力f1,施加该力的部件未示出,该力将第一移动块21和第一基准块11的第一基准面111压紧。为使得第一移动块21与第二基准块12贴合,光学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压紧部件41,抵接在第一移动块21的与第一定位件31相对的一侧,将第一移动块21向第二基准块12贴合,其施加的力即为图2所示的f2。
70.由此,第一移动块21仅剩的自由度为图1所示的左右方向。为便于对第一移动块21的位置进行调节,光学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复位部件42和第一调节件51,第一复位部件42设置在第一移动块21的位于第一定位件31和第一压紧部件41之间的一侧。第一压紧部件41和第一复位部件42优选的为向第一移动块21施加推力的弹簧,与第一移动块21之间为点接触。可替代的,也可以为磁铁等。第一复位部件42和第一调节件51施加相反方向的力到第一移动块21上。
71.第一调节件51设置在第一移动块21的与第一复位部件42相对的一侧,优选的,第一调节件51为用作精调螺纹副的调节螺杆,调节方向与第二基准块12的第二基准面121平行,即可将第一移动块21向第一复位部件42部件的方向推动,使得第一复位部件42压缩,并且第一移动块21可在第一调节件51的力消失后,在第一复位部件42的复位力作用下恢复到初始位置。由此,实现第一移动块21的一维调节。当第一复位部件42为磁铁时,则第一复位部件42可设置在第一调节件51上。
72.实施例二
73.参见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移动块22、第二定位件32、第二复位部件43和第二调节件52。
74.其中,第二移动块22设置在第一基准块11的第一基准面111上,并且和第一移动块21相邻设置,第二移动块22接触第一基准面111的表面以及远离第一基准面111的表面互相平行,优选的也为矩形块。第二移动块22和第一基准面111接触定位的方式优选的与第一移动块21相同。第二移动块22与第一移动块21相邻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件32,第二定位件32的结构和定位方式与第一定位件31优选的相同,第二定位件32抵紧在第一移动块21上第一定位件31和第一压紧部件41之间的侧面上(也即实施例一中第一复位部件42抵紧的一侧),与第一调节件51相对。
75.第一复位部件42抵紧在第二移动块24远离第一移动块21的一侧,将第二移动块22向第一移动块21压紧,与第一调节件51施加相反方向的力。由此第一移动块21和第二移动块22贴紧(也可以采用相吸的方式替代压紧而使得两个移动块贴紧)。第二复位部件43的结构和作用方式与第一复位部件42优选的相同,第二调节件52的结构和作用方式优选的与第一调节件51相同,第二调节件52和第二复位件43配合,对第二移动块22施加相反方向的力。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位件43和第二调节件52设置在第二移动块22相对的两侧。第一调节件51的调节方向与第二调节件52的调节方向互相垂直。
76.第一调节件51可将第一移动块21向第二移动块22的方向推动,并由此将第二移动
块22向第二复位部件43的方向推动,第二调节件52可将第二移动块22向第二复位部件43的方向推动,并且第二移动块22可在第一调节件51、第二调节件52的力消失后,在第一复位部件42和第二复位部件43的复位力作用下恢复到初始位置。由此,实现第二移动块22的二维调节(图3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的二维调节,与第二基准面121平行和垂直两个方向)。
7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块21也作为为第二移动块22提供运动基准的靠体。
78.实施例三
79.参见图5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三基准块13、第四基准块14、第三移动块23、第三定位件33、第二压紧部件44、第三复位部件45和第三调节件53。第三基准块13包括为平面的第三基准面131,第四基准块14设置在第三基准面131上,优选的与第三基准面131为面接触。第三移动块23为旋转块,而在前两个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块21和第二移动块22均为直线移动块,并且直线移动块为矩形块,而旋转块为大于六面的多面体。
80.其中,第三移动块23也设置在第三基准块13的第三基准面131上,优选的与第三基准面131为面接触,也可以三点定位。第三移动块23接触第三基准面131的表面以及远离第三基准面131的表面互相平行。第四基准块14包括为平面的第四基准面141和第五基准面142,第四基准面141和第五基准面142相交并且优选的互相垂直。第三移动块23包括有棱角部231(两个侧面相交处为角部),该棱角部231与第四基准面141和第五基准面142的相交处对应,棱角部231通过第三定位件33与第四基准面141和第五基准面142的相交处抵接而实现点定位。第三定位件33与第四基准块14接触面为球冠面,以便第三移动块23相对第四基准块14转动。
81.第二压紧部件44的结构和作用方式可与第一压紧部件41相同,第三复位部件45的结构和作用方式可与第一复位部件42相同,第三调节部件53的结构和作用方式可与第一调节部件51相同。第三移动块23具有与该棱角部231相对的侧面,第二压紧部件44压紧在该侧面上,从而将第三移动块23向第四基准面141和第五基准面142的相交处压紧。第三复位部件45和第三调节件53分别抵接在第三移动块23的与第二压紧部件44相邻的两个侧面上,第三复位部件45和第三调节件53位于第三移动块23相对的两侧,对第三移动块23施加相反方向的力。优选的,第二压紧部件44所对应的第三移动块23的侧面分别与第四基准面141和第五基准面142成45
°
,第二压紧部件44所对应的第三移动块23的侧面分别与第三复位部件45所对应的第三移动块23的侧面和第三调节件53所对应的第三移动块23的侧面垂直。
82.第三调节件53可推动第三移动块23绕第三定位件33与第四基准块14的接触点转动,如图5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并且第三移动块23在第三基准块13的第三基准面131上转动。当第三调节件53的力消失后,第三移动块23可在第三复位部件45的复位力作用下恢复到初始位置。第三移动块23仅有在第三基准面131上转动的一维自由度(角度调节)。
83.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基准块13和第四基准块14作为为第三移动块23提供运动基准的靠体。
84.实施例四
85.参见图7和图8,在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二中的二维位移调节与实施例三中的一维角度调节组合,此时第二移动块22即相当于上述的第三基准块13,其远离第一基准面111
的一侧形成第三基准面131,第三基准面131与第一基准面111平行。第二移动块22具有图7中所示上下和左右两个方向上的调节自由度,第三移动块23具有在第二移动块22的表面上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调节自由度,就实现了基于第一基准块11贴合的第一基准面11上的二维位移调节和平面角度调节。
86.实施例五
87.参见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基准块11的第一基准面111上设置有第四移动块24和第五移动块25,两个移动块的设置方式与第一移动块21相同。第五移动块25通过转轴255转动设置在第一基准块11的第一基准面111上,从而可以在第一基准面111上转动。第五移动块25为转动块,第四移动块24与第五移动块25同步转动并且相对第五移动块25能直线移动。
88.第四移动块24包括有相邻并相交的第一侧面241和第二侧面242,第五移动块25包括有相邻并相交的第三侧面251和第四侧面252,其中,第四移动块24优选的为方块或矩形块,第五移动块25优选的呈l型,第四移动块24位于l型环绕的空间内。第四移动块24的第一侧面241(第一侧面241由于与第三侧面251完全贴合而没有完整示出,该侧面与第三侧面251平行)和第五移动块25的第三侧面251贴紧而实现面接触,第四移动块24的第二侧面242和第五移动块25的第四侧面252相邻并具有一定的间隔,优选的为平行。此时,第五移动块25也即作为一种靠体,为第四移动块24的运动提供基准。
89.光学调节机构还包括第四调节件54和第五调节件55,上述两个调节件的结构和作用方式可以均与第一调节件51相同。第五移动块25还包括与第三侧面251相对(优选的为平行)的第五侧面253以及与第四侧面252相对(优选的为平行)的第六侧面254。第四调节件54抵接在第五移动块25的第五侧面253上,第五调节件55从第五移动块25的第六侧面254的一侧穿过而抵接在第四移动块24的第二侧面242上。第四移动块24和第五移动块25的上述各侧面优选的均与第一基准面111垂直。
90.由此,第四调节件54可推动第五移动块25向压紧第四移动块24的方向转动,第五移动块25的转动可推动第四移动块24转动(图9中箭头所示顺时针方向),第五调节件55可推动第四移动块24向远离第五移动块25的第四侧面252的方向移动(图9中箭头所示向左的方向)。由此,第四移动块24实现一维位移调节和角度调节。
91.第四移动块24和第五移动块25所受的外部的力f1和f2,分别将第四移动块24和第五移动块25向第一基准块11压紧。第四移动块24还受互相垂直的外部的推力f3和f4,将第四移动块24向第五移动块25压紧,其中,f3和第五调节件55的调节方向相反(图9所示向右)。第五移动块25还受到外部的推力f5,与第四调节件54的调节方向相反(图9所示向上)。
92.参见图11和图12,为调节后的状态图,此时第五移动块25(带动第四移动块24)顺时针转动了一定角度,并且第四移动块24向左移动了一定距离。
93.实施例六
94.参见图13和图14,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五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基准块11的第一基准面111上设置有限位块112,限位块112朝向第五移动块25的一侧呈向远离第五移动块25的方向凹陷的v型槽1121,第五移动块25的端部为球冠状,置于v型槽1121内,从而与v型槽1121形成点面接触限位,实现限位块112和第五移动块25的转动连接。此时,第五移动块25还受到外部的力f6,将第五移动块25向限位块112的v形槽1121压紧。
95.实施例七
96.参见图15和图16,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五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五调节件55从第五移动块25的第五侧面253和第三侧面251穿过,从而抵接在第四移动块24的第一侧面241上,第四移动块24的第二侧面242和第五移动块25的第四侧面252上。
97.由此,第四移动块24的转动方向不变,而一维位移方向则图15所示的上下方向,此处上下是指当第五调节件55的轴线处于上下方向时,当第四移动块24相对第一基准块11成一定角度时,一维位移方向并非严格的上下方向,而是有一定的倾斜),与实施例五的调节方向垂直。
98.实施例八
99.参见图17和图18,在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五结合,此时,第五移动块25与第一移动块21转动连接,而能在第一基准块11的第一基准面111上转动,第一移动块21的移动能使得第五移动块25的转动中心同步移动。上述的第四调节件24设置在第一移动块21上,但相对第五移动块25的作用位置不变。第一移动块21作为为第五移动块25的运动提供基准的靠体。
100.同时,第一移动块21受到外部的力f6,使得第一移动块21向第二基准块12的第二基准面121压紧,第五移动块25受到外部的力f7,将第五移动块25向第一移动块21压紧,此时第一移动块21受到的向第一基准块11压紧的力标记为f8。
101.实施例九
102.参见图19和图20,在本实施例中,将实施例一与实施例六结合,此时,第五移动块25与第一移动块21转动连接,第一移动块21相当于上述的限位块121,形成有v形槽1121,用于转动连接。上述的第四调节件24设置在第一移动块21上,但相对第五移动块25的作用位置不变。从而实现第四调节件24的二维位移和转动调节。
103.上述与各调节件对应的复位部件,也可以采用设置在各调节件上的对相应移动块施加拉力的拉紧部件替代,如将磁铁设置在调节螺杆上,从而能够吸引相应的移动块。由此可省去弹簧、顶珠等回弹结构,简单实用。各调节件施加的推力也可以采用拉力(吸力)进行替代。外部施加的力可以为推力(如通过弹簧施加),也可以为吸力(如通过磁铁施加)。
104.当实现二维位移、一维位移结合转动或者二维位移结合转动的目的时,光学器件设置在各调节件施加的力传递到的最末级的移动块上,即具有运动自由度最多的移动块上。如实施例二中的第二移动块22,实施例四中的第三移动块23,实施例五~实施例九中的第四移动块24。其他的移动块则作为最末级的移动块的靠体。
105.上述各实施例的光学调节机构应用于光学系统时,可实现光学系统的光路的调节。当将单独的定位块放在光学平台上的时候,光是平行于光学平台,可以在平行于光学平台的二维平面上做自由的扫描。只需要在光学平台上做位移、角度或者位移 角度的调节,就可以组建更为复杂的光学系统。
106.应用实例一
107.参见图21和图22,为实施例一的具体应用,其中第一基准块11构成为光学系统的光学平台的底板,第二基准块12构成为设置在底板上的靠体,第一移动块21为设置在底板上的定位块,定位块上可设置光学器件,在本实施例中为准直器100100。第一复位部件42为设置在第一调节件51上的磁铁。第一移动块21受到的力f1为设置在第一基准块11内的磁铁
和设置在第一移动块21的磁铁互相吸引的力,第一移动块21受到的力f2为设置在第二基准块12内的磁铁和设置在第一移动块21的磁铁互相吸引的力。由此,第一移动块21分别与第一基准块11、第二基准块12保持贴紧。
108.第一基准块11上还设置有第一固定块61,与第一移动块21相邻设置,第一调节件51设置在第一固定块61上,如螺纹连接,即第一固定块61作为第一调节件51的安装基础,限定其调节运动的方向。当然,第一调节件51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准块11或第二基准块12上。
109.由此,可通过旋转第一调节件51,实现第一移动块21在图21所示的向左方向上的一维位移调节,而第一复位部件42则可在第一调节件51向右退时吸引第一移动块21,从而使得第一移动块21向右调节或最终复位。
110.通过上述方式,代替光学系统常用的一维调节架的导轨。
111.应用实例二
112.参见图23~图25,为实施例五的具体应用,其中第一基准块11构成为光学系统的光学平台的底板,第四移动块24为设置在底板上的定位块,定位块上可设置光学器件,光学器件如准直器100、反射镜等。
113.所不同的为,不设置第五调节件55而仅设置第四调节件54(优选的为调节螺杆),并且在第四调节件54上设置磁铁,从而施加上述实施例五中所示的f5。同时第四移动块24的第二侧面242和第五移动块25的第四侧面252以点接触或面接触的方式抵紧。
114.与应用实例一类似的,第一基准块11上还设置有第二固定块62,与第五移动块25相邻设置,位于第五移动块25远离第四移动块24的一侧,第四调节件54设置在第二固定块62上,如螺纹连接,即第二固定块62作为第四调节件54的安装基础,限定其调节运动的方向。由此,可通过旋转第四调节件54,实现第四移动块24的转动调节,而第四调节件54上的磁铁可在第四调节件54后退时吸引第五移动块25,从而使得第四移动块24(由于力f3和f4的存在而可实现)反向调节或最终复位。
115.应用实例三
116.参见图26~图28,其与上述应用实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为实施例五的完整应用,由此实现第四移动块24的一维位移和转动调节。第五调节件55上设置有磁铁,以施加力f3。
117.通过这种调节方式,可以将光从一个定位块上的准直器100耦合到另一个定位块的准直器100中。
118.应用实例四
119.参见图29~图31,为上述实施例九的具体应用,其中第一基准块11构成为光学系统的光学平台的底板,第二基准块12构成为设置在底板上的靠体,第四移动块24为设置在底板上的定位块,定位块上可设置光学器件,光学器件如准直器100、反射镜等。各复位部件分别为设置在相应调节件上的磁铁。由此实现定位块在光学平台上的二维位移和转动调节。
120.可在同一个光学系统中,设置应用实例一的结构和两套本应用实例的结构(共用第一基准块11),第一移动块21和其中一个第四移动块24上均设置准直器100,另一个第四移动块24上则设置反射模块,反射模块将其中一个准直器100发出的光耦合到另一个准直器100中。
121.应用实例五
122.参见图32和图33,在应用实例一和应用实例四结合的基础上,第一基准块11上还设置有具有折射部件的定位块7,第四移动块24上的准直器100发出的光通过定位块7上的折射部件200(在本实例中呈楔角),折射后的光耦合到第一移动块21上的准直器100中。
123.可替代的,第一移动块21也可以用固定的定位块替代。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